琵琶行朗诵范例6篇

琵琶行朗诵

琵琶行朗诵范文1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的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下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豫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表达情绪的转变。

例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一诗,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琵琶行朗诵范文2

诗歌――文学殿堂高雅的女神却并不受学生的亲睐,为什么?因为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主题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怎样将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焕其艺术魅力呢?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获取了一些心得,以下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想象入境法,诗歌往往通过跳跃性的语言来描绘意象,而要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我们往往要通过想象进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中,从而才能和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怀和感慨;因此展开想象,透过诗歌形象的语言展开想象,甚至达到身临其境的程度,是有利于对诗歌理解的;

二、 音乐触动法,音乐本身就有一种潜移默化、染清悦性的作用,诗歌、音乐、舞蹈自古就是一家,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融入音乐的手段确可以取得较佳的效果,比如我在执教《琵琶行》这首古诗时,白居易的这段音乐描写可谓千古绝唱、精彩之至,讲解琵琶女演奏乐曲这段诗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确切的体会诗句,我特意选放了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中的一段,其乐曲节奏变化恰好与诗句描写相符,不仅让学生加深体会了诗句描写,也欣赏了一段美妙的琵琶演奏,通过音乐的播放,同学们似乎更能融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对琵琶女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对诗人的描写技巧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与把握,真可谓一举多得;又如我在教《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也运用了音乐手段,在范读该诗时,我选放的音乐是一段舒缓、优美的乐曲《在水边的阿狄丽娜〉,一边范读,一边播放音乐,有音乐伴奏的范读似乎更加声情并茂,学生深深的浸润在舒缓、优美的氛围中,仿佛置身于诗歌情境中,与诗人徐志摩漫步于康桥河畔,与其浅吟低唱、沉醉其中;自然而然对诗人美好情怀的体会就更深了。

三、 诗歌朗诵比赛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一可增加语感,二可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诗歌的理解,而如果在朗读中仅是以"齐读、带读、教师范读"的形式则显得单一,效果平平,而如果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效果则大大增强,首先学生都有表现欲,这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加重视诗歌的朗读;于是,在诗歌这一单元即将结束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并从学生中选出评委,由科代表担任主持,我担任主评,并提供了录音机给需要音乐伴奏的学生,果然学生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选读课内的作品,有的选读课外的作品;有的选放热情奔放的音乐,有的则选舒缓深沉的;有的独自吟诵,有的甚至来个二重吟诵,当音乐响起,平日里"动口不动情,用嘴不用心"的朗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丰富表情变化,有抑扬顿挫语调的朗读,教室里活跃了,学生们积极了,我会心的微笑了……

当课堂上真正响起学生们对诗的用心吟唱时,不禁感叹这才是诗歌应有的魅力!这才是诗歌女神应有的风采!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琵琶行朗诵范文3

2、据悉,“唐宋名篇”首演于1999年,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方明、乔榛、肖雄、丁建华、濮存昕等艺术家“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灵魂中”的演绎,叶小纲、顾冠仁、莫凡、赵季平等音乐家量身定做的乐曲,成为每年独特的一道“中秋大餐”,百余场朗诵会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昨日,濮存昕感言自己15年来场场不落,已经“白了少年头”。“很多人问我怎么能坚持同一件事那么久?其实,真谈不上坚持,迎难而上那才叫坚持。诵读名篇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沉浸其中,满心欢喜地去享受”!

3、作为姥爷,濮存昕给第三代送去了一句话――我期望她健康快乐,能长成一个有出息的、孝顺的孩子,知道敬天爱人。对于记者抛出的“会否为了家庭而刻意事业减产”的问题,他也毫不避讳地笑言:“当然不会,我要继续演戏、诵读。家里的事儿都给安排得妥妥的,带外孙女这事也不需要我”。近期娱乐圈风波、负面不断,部分年轻演员们的素质和道德受到多方质疑。濮存昕认为,这是文化层次低导致的短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如果年少时不打好道德基础,知识没有达到比较好的水平,走到社会上发展的速度和高度都会不一样”。记者 王可。

4、据了解,濮存昕的女儿濮方生于1986年,长相甜美的她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随父进入演艺圈,而是自己当老板,开了间文化传播公司。2012年10月,濮方嫁给了滑雪运动员韩金凯,两人是在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场相识,因为爱情,在美国留学的濮方毅然回国。今年8月24日,他们的爱女降生!

5、“新科姥爷”濮存昕:带外孙女这事不需要我。

6、“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昨晚,“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撩拨了一把苏城观众的心弦。在现场交响乐队的合奏下,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的《琵琶行》朗诵,仿若将苏城观众领回到了1200多年前……在昨天下午的排练间隙,濮存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在刚刚过去的8月底升级当“姥爷”,濮存昕就马不停蹄地在天津、广州、苏州三地跑,还即将进组拍新剧,谈及如此“拼命”,他解释道:“家里的事儿都给安排得妥妥的,带外孙女这事儿也不需要我。最主要的是‘唐宋诗篇’走过15年,带给我不少感动,我不能、也不该错过。”。

7、享受“名篇”十五载“给观众带去一点裨益”。

琵琶行朗诵范文4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苻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划符号。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方亨成《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到先泰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牍”)、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指此。后随着纸的发明,写信逐渐用纸代替生绢了。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唐杜甫《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其中“家书”就是家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正式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千古”的由来

“千古”,为哀挽死者之辞,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其含义有:一日年代久远。《水经注》中有文:“追芳昔娱,神游千古。”一日永别了。《新唐书・薛收传》中记:薛收三十三岁卒,秦王李世民闻讯哀痛之至。他写信给薛收二哥的儿子元敬,信中云,吾与伯褒(薛收字)原在军中服务,经常一起出外作战,他办事殷勤,很有抱负,想不到现在“一朝成千古也”。

明长城数据首次摸清

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近日公布了经过两年科学调查和测量首次获得的明长城数据: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文物和测绘部门进行跨学科合作,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全面获取明长城保存现状等第一手资料,并按照1比10000测图精度量测,获得了明长城的准确长度等各种基本数据;二是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现存状况,包括其具体分布、走向,墙体和附属设施建筑特点,以及长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调查结果显示,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相关遗存1026处。另外,新发现了与长城有关的各类历史遗迹498处,例如天津市发现的火池、烟灶等,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将军石摩崖石刻,北京延庆县发现的石墙遗迹等。

李白酒量究竟多大

“诗仙”李白一生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斗酒”到底有多少酒?古代中国,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当,据《汉书・律历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即120斤,按此算来,一斗酒约12斤,李白算是比较能喝的了,但古代酒的酒精含量、酒的纯度没有现在这么高,所谓斗酒之量不算太惊人。

标点符号是怎样诞生的

标点符号最初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以前文盲甚多,少数识字的人得经常把文字念给别人听,为了方便朗诵,文字开始有了“点”号。现在英文punctuation(标点符号)一词,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文都是连写,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圈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陆续为各语种普遍采用。15世纪印刷术发明后,印刷界希望统一标点符号的用法,各式各样的标点符号用法纷纷出笼。

琵琶的由来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弹弦乐器。东汉时期,刘熙在《释名乐器》一文中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后日把。”由此可见,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乐器。在我国,琵琶的雏形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就出现了,叫“弦鼗”,它是在鼗(一种有柄的小摇鼓)上加弦制成的圆形、皮面、长柄的弹拨乐器。西晋傅玄《琵琶赋》载:“盖若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到公元前105年左右的汉武帝时,我国人民又参考筝、筑和箜篌等乐器,创造了一种圆形、木面、长柄、四统十:柱、竖持的弹弦乐器,叫琵琶,后人称之为“秦汉琵琶”或“奏琵琶”。汉朝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渐繁密,西域乐人纷纷从龟兹(今库车)、于阗、疏勒等地奔集中原献艺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西域音乐,还带来了经由印度传至波斯的乐器琶――曲项琵琶。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是在曲项琵琶和秦琵琶的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和改进发展而来。

中国古代的人口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中国的人口是5959万。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1616万。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4602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4814万。宋神宗元丰:年(1079年),3330万。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5884万。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6055万。清高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29700万。

琵琶行朗诵范文5

对面楼上的灯火次第湮灭了,小区沉浸在桂花香浓的梦境里。窗外的草坪上,蟋蟀唧唧瞿瞿,不知疲倦,似在重复着《促织》的故事。此时,一曲琵琶清越婉转,在黑暗中响起,夜风一样恣肆汪洋,漫天流淌,沉闷的秋夜愈发变得清寂而深旷。

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中,思绪漫漶无际,悲凉的心情晦明幻化,如水墨氤氲,如落英缤纷。野马尘埃,秋风飘絮。忽然就想起浔阳江头的江州司马,在秋天的夜里闻琵琶而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今夜,不知何处飘来的琵琶声,幽咽含怨,似有所诉,人心也在它的幽咽泉流中愈来愈湿,愈来愈沉,沉痛得几乎发不出一声叹息……

琵琶是中国高雅文化的元素,它圆润丰满的身姿,婉转清越的歌喉,都与清高脱俗的仕女们在精神气质上水乳相融,氤氲出一团摄魂夺魄的诗歌的愁云。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成其为诗“歌”,是因为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歌的特点,它是用来吟唱以“言志”或“抒情”的。这样优美的诗歌配以琵琶的清越,产生的艺术共鸣足以穿透岁月的障壁,人心的藩篱。无论剑客的剑还是文士的酒,世间的不平和胸中的块垒,都可以在琵琶的曲调中融化为一声叹息,两行清泪。浔阳江头的江州司马是这样,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是这样,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也是这样。

今夜,当琵琶声起,四围沉静如深山古涧,连秋虫的唧唧也成为乐曲的一部分,装点在长夜漠漠的背景上,如三两点雨滴打在心头。无端地就想起了风中古莲,长空雁叫,沉渊的月亮;想起御沟里的流水淙淙,红叶题诗;想起了白发宫女,和月下砧声;想起了王昭君……王昭君会不会弹琵琶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后世流传的她的画像,却是怀抱琵琶,腮含幽怨的。这也难怪,杜甫不是有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歌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后世的画匠们或许据此而认为昭君是钟情于琵琶的。而作为巫山神女的化身,我想昭君也应该是钟情于琵琶的。虽幽怨而不媚,虽激越而不傲,强而不霸,韧而不绝,乐而不淫,清而不浊,琵琶的性格不正是昭君的性格吗?

后世的人们面对青冢或者琵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误读。当汉元帝明白自己被那个贪财的宫廷画师愚弄之后,他是何等的恼羞成怒啊!画师的被杀当然改变不了明妃出塞的命运,而民族团结的宏大政治命题,显然也不是昭君这样一个纤弱女子所愿意承担或者能够承担的。这个秭归的女子,三峡的孩子,和任何一个清洁的女子一样,她所要的,无非就是一段美好的情感历程,一首《关雎》或者《琴瑟》而已。

秭归是王昭君的家乡,现在或许已经成为三峡旅游的一个景点。我不知道许多来此旅游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态而来的。但我可以肯定,许多来看昭君故里的女人们,肯定不愿意重复王昭君的命运。不要说花一点钱贿赂一下贪财的宫廷画师,就可以实现自己富贵温柔的人生之梦,即使花钱打点左右而让自己摆脱出塞的命运,她们也会不遗余力。毕竟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而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人,似乎已然成为商业时代的主流。而大把大把地把金钱丢进美容院的脂粉里,却不愿用哪怕一分钱去关注一下草原退化和吃不饱饭的农家孩子的女人们,同样也是商业时代的一道风景。这样的女人们在昭君故里,也许仅仅看到的是一个传说的背影,留下的却是失望的表情。当然,她们也不配有一首诗、一支曲、一把琵琶、一个传说、以及茫茫草原上的一座伟岸的青冢,陪着她流传千古,深入人心。

琵琶也可以奏出《十面埋伏》那样杀机四伏的乐曲。可是,那杀机之中,总隐隐有着一股悲悯和遗憾。毕竟十面埋伏的密不透风,是和霸王别姬的生离死别紧密相连的。

琵琶行朗诵范文6

【关键词】琵琶独奏;音色;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47-02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上世纪70年代共同创作的,它讲述了蒙族孩子玉荣和龙梅为保护公社的羊群,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与暴风雪战斗了一个昼夜的感人故事。作品将其高尚的精神和品格通过琵琶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使其感人事迹成为了一代人记忆中最美的风景。本文探究的是琵琶独奏版本的《草原小姐妹》,这个版本是在协奏曲版本之后,作曲家为了更好地传播这首作品而创作的。乐曲的发展脉络与协奏曲基本一致,虽然没有乐队协奏的部分,但是独奏版本同样精彩,甚至更显精炼。

一、乐曲的基本结构

本曲共有四段,属于典型的标题音乐,每段都有具体的音乐主题故事内容。

(一)“草原放牧”

本段通过欢快跳跃的音乐风格,展现了暴风雪来临之前小姐妹俩与羊群在草原上欢歌嬉戏的愉快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第一句描写“小姐妹”的主体音乐舞蹈性很强,节奏型以“前十六”及“后十六”为主,律动感十足。第二句不同于第一句的节奏律动,旋律更具线条感和抒情性,将富饶宽广的美丽草原景象进行了展示。第三句由低音区有力地开始,运用遮分、扫弦等技巧,将这一部分音乐推向一个小高潮。段落尾声使用人工泛音加左手拨弦的技巧,十分灵动。

(二)“与暴风雪搏斗”

借用琵琶特色音响模拟暴风雪来临时呼啸的刮风声音,非常形象逼真,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搏斗的场景。一开始的小三度音程划弦轮指,音响效果十分压抑,将草原瞬间乌云蔽日的气候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随后左手双弦滑音配合右手双弦轮指的技巧模仿了风雪袭来的严酷,刻画出了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动态场景。

(三)“党的阳光照心间”

抒情的轮指演奏展现出温情的画面,这一段暴风雪过后,阳光重照大地,小姐妹保护羊群的事迹被人们发现并传颂开来。主体旋律优美,具有歌唱性,而节奏则自然舒缓,用一段优美的长轮引出来,对暴风雨过后洒满阳光的美丽草原景象进行了描绘,寓意党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

(四)“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音乐主题的升华,也是小姐妹为公奉献精神的升华,同时还是炫技的一段,琵琶演奏技巧在这一部分有较大难度,对于当代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

二、乐曲的风格特征

《草原小姐妹》的主题音调取自吴应炬的同名歌曲,向听众展示了欢快明朗而又充满活力的内蒙古歌舞旋律,形成了乐曲独特的审美情趣。作曲家通过丰富的琵琶左右手演奏技巧,将琵琶特有的音乐语言充分开发利用,向听众们形象地展示了蒙古大草原富饶宽广、一望无垠的美景,寥寥几个动作刻画出了浓郁的蒙族风情。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模仿了内蒙流行的四胡演奏风格,突出了相应地域风格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由小调转化到大调,使得听众萌生豁然开朗之感,将地域性风格进行了极尽的展示[2]。此曲的诞生,将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乐曲中演奏技巧的使用

(一)右手的演奏技巧

在琵琶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右手演奏技巧分为弹挑和轮指两个系统,结合其在实际演奏中的运用,还可以衍生出很多指法组合,诸如双弹、滚奏、扫拂、遮分以及双弦轮等,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通过音量、点与线以及音色的变化等,可使得演奏指法渲染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同时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同乐思,使听众可更进一步领会作曲家及演奏家的表达。

第一段“草原放牧”主题音乐节奏活泼轻快,演奏者演奏时用右手弹挑、轮指、扫弦、分弹等多种演奏技巧,表现出极强的舞蹈性,连续的双弹加弹挑的运用使音乐的节拍重音十分清晰,将主题旋律进行了充分展现,跳动的节奏型使听众瞬间感受到欢快愉悦的氛围;在第二段“与暴风雨搏斗”中,右手双弦轮模拟刮风声音时,力度层次的变化,虚实相间,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这种刮风的声音与旋律乐句交替出现,使音乐更具画面感;第三段“党的关怀记心间”这部分内容,作曲家将整个过程用一段优美的长轮引出来,加之以大指挑弦奏出简洁的音调作衬托,采用了弱起渐强的处理,为听众呈现出了一幅英雄重生的景象,长轮在实际演奏中,轮速与轮数的安排应符合音乐的整体氛围;第四段“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右手主要使用常规演奏技巧,但是这一段中快速的左右手配合技巧,频繁的换指、换把、过弦等技巧的使用,具有相当的难度,它使得音乐形象更加活泼、生动、丰满,同时在音调上还呼应了乐曲的第一段音乐主题。

(二)左手的演奏技巧

结合整首曲子来看,第一段“草原放牧”在展现蒙古草原富饶宽广的美景时,作曲家重点运用了装饰音的左手旋律,使得作品具有了浓郁的蒙古风情,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暴风雨搏斗”这一段则在表现风雨袭来的严酷时运用了左手双弦滑音技巧配合右手双弦轮指,这一技巧十分形象地模拟了暴风雪来临时那种呼啸的刮风声,将两姐妹不畏严寒和与风雪搏斗的情景再现出来,从左手双弦滑音的技巧来讲,它对左手双指按弦的力度提出很高要求,同时为了模拟刮风声,左手在弦上滑动的速度十分讲究,必须贴合“刮风声”的实际自然声效;第三段,使用了很多常规的演奏技巧,左手部分,主要是配合保留指以使乐曲中的每个音尽量延长余音,类似琵琶乐曲文曲的处理方式;第四段,左手快速的换把、换指、过弦,尽管不是特殊的演奏法,但由于速度快、跨度大,也产生了相当的演奏难度。也恰巧是这一炫技的段落,使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草原英雄小姐妹》是集音乐性、故事性、技巧性于一身的一首优秀作品。在具体的演奏表现过程中,经过手指与心灵的共同演绎,使得琵琶演奏艺术以及乐曲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升华,对草原儿女的英雄事迹进行了赞歌般的传诵,为琵琶这一古老乐器在我国音乐表现领域的发展留下了典范之作,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向听众抒发了故事背后蕴藏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泽洋.论琵琶独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音乐语言表现力的多元性[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