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构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1-2]。建立和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保护公益林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重要意义。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2′。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为246d[3]。   1陆良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概况   2005年、2006年严格按照部级公益林核查标准,陆良县以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为依托,对陆良县公益林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共区划界定部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为49186.7hm2;按实施地类分:有林地25246.7hm2,疏林地1753.3hm2,灌木林地22186.7hm2;按亚林种分:水源涵养林1866.7hm2,水土保持林47320hm2。项目共涉及11个乡(镇、场),83个村民委,7324个小班,2005—2009年每年国家投入县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总额332.0万元。2010年后每年补助资金719.0万元[4-5]。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效果   2.1确定了较为合理的2类林结构体系   经过几次调整,全县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为49186.7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4.9%,全县商品林面积40338.3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45.0%,形成了较为合理的2类林结构体系,既满足了陆良县生态建设的需要,又为今后林业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2.2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管护体系和管理制度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启动实施,陆良县建立了林业分类经营和公益林管理机构,落实了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出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考核和绩效考评,使全县的生态公益林得以有效管护,森林资源显著增加,不但改善了生态状况、美化了环境、保护了水质、增强了区域防灾减灾能力,还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平衡及构建了保障该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   2.3巩固了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成果,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补偿覆盖面,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的长效机制,不但增加了林农的现金收入,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让农户得到了实惠,促进林改工作顺利推进,而且还让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增强信心,从而自觉增加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和生态状况改善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了公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进一步实施,公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林区道路的修建和维护,公益林区管护站点和哨所的新建以及防火隔离带的建设,使全县公益林区防火监测以及防火应急能力和巡护能力大大加强。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部分乡镇对生态公益林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生态公益林作为一个公益产品,由于其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其受益对象的特殊性。目前,陆良县生态公益林的效益主要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县城附近的几个乡镇,由于其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加之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少,导致部分领导和群众认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经济效益不高,对建设经营生态公益林积极性不高。受多种因素制约,陆良县级林业部门公益林管理机构现仍为临时机构,没有正式编制,难以承担起日益繁重的公益林建设管理职能。建议各级政府要明确相关办公室编制及人员、职责等,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现在执行每年补助150元/hm2的标准,在拿到效益补偿金后树不能砍等很多限制条件下,林农收入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50元/hm2的补偿标准与林农的付出、期望相距甚远,象征意义远大于群众应得利益。建议加大补偿力度,缩小补偿金额与林农付出之间的差距。   3.3专职护林员不能尽职尽责   部分专职护林员责任心不强,原因是护林员待遇不高,实际上只能是兼职,大多数时间忙于生产、生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巡山护林;二是部分护林员是村干部的关系户,他们有干部作后台,管护不认真;三是护林员面对的大多数是熟人、亲戚,碍于情面,顾虑多;四是缺乏一套系统的护林管理办法,导致“拿钱不护林、护林不拿钱”的现象依然存在。建议要建立对护林员的合理选用、考核办法,搭建一套系统的护林员管理系统,使对他们的管理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对国家公益林的管护作用。   3.4公益林的综合效能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陆良县大多采用业主自行栽植的传统经营模式,风险由农户自行承担,生态公益林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经济合作组织还较为缺乏,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增加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分质量,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种植,以提高其生态功能。在林种、树种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长短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维护和提高林地地力,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切实提高森林群落的稳定性、抗逆性和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