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育建构现状与发展建议

生态体育建构现状与发展建议

1.前言

1.1选题依据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特别是工业文明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创造了繁荣昌盛的经济、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以及光辉灿烂的文明。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辉煌成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现代体育产生于工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问题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问题涉及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枯竭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问题,使人类文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针对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方针政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来参照现代体育的发展,进行生态体育建构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奥运会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激增,为了消除和减小奥运会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祸患,以国际奥委会为代表的体育界及相关人士开始对开展体育运动行为和理念作出反思和多方面努力。1995年7月15日,在洛桑闭幕的第一届“体育运动与环境问题”世界大会确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将把保护生态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今后,申办奥林匹克的城市,必须首先检查自己在尊重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的情况下举办奥运会的能力。2000年11月3日在日本长野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评估了两年来国际奥委会生态计划的实施情况,并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改进的具体实施方法。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级首脑会议上,有深入探讨了奥运会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和不足及其发展,本次大会口号“给全球一个体育的机会”的提出,则标志着生态体育作为绿色奥运核心理念的最终确立。我国对生态体育的研究较晚一些,约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才见诸报端,但虽未用其名而实质上进行体育生态环境的研究则并不晚于其他领域。最先关注体育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是一批体育社会学者。卢元镇、刘德佩等人较早进入体育社会学研究,在他们及其他学者的著述中不少涉及体育与城市研究。比如卢元镇的《体育社会学》一书,是20多年相关问题研究的集成。其中有较大的篇幅论及体育环境乃至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宗教的关系,而这些正是构成体育环境的生态要素。该书还较详尽地论及体育人口、体育社团、体育传播、体育与民族、妇女与体育等问题,而这些也是生态体育研究重点关注的课题。其他学者的相近、相关研究亦可作如是观,比如熊茂湘的《体育环境导论》该书所指体育环境,实际包括了体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这也是体育生态环境所要讨论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生态体育构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书库和电子阅览室电子期刊库,查阅了有关体育赛事运作与项目管理理论的相关文献与资料,广泛了解并掌握了大量相关知识。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论证有关的建议。2.2.3专家访谈法征询专家、学者对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体育构建研究的建议和良好的意见。

3.分析与讨论

3.1生态体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运动。现代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积极行为活动,需要借助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才能促进体育的繁荣与发展。随着生态文明观的逐步形成和生态实践进程的深入,现代体育也在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使人类自觉地融入生态体育建构当中。

3.2构建生态体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现代体育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特别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使体育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更为彰显。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届冬季奥运会毁掉了30多公顷森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至今人们仍难以忘怀。大量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在奥运会结束之后,成为闲置的设施,从而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和生态文明观的理念是相悖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体育是人的活动行为之一,所以人的体育活动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体育事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都源于自然环境。生态体育的建构对于平衡人类发展—自然环境—体育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健康、和谐的关系提供较好的切入口,并促进现代体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构建生态体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3研究我国构建生态体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3.1受传统文明理念的影响,公众的生态意识薄弱

生态意识是从生命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生态意识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不及的副产品,生态灾难步步为敌,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能源的危机等等。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人的生态意识还比较匮乏,这直接影响了生态体育的发展。

3.3.2现代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的发展客观上制约了生态体育的发展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到来,现代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使体育的竞技性和商业性特点日益显著,并出现了过度竞技化和商业化的体育发展模式。体育发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等,以促进社会的和平与进步,但是由于竞技化和商业化性质的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化发展,使体育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现代体育发展也出现了体育资源过度浪费、体育腐败、滥用违禁药物等诸多与体育发展的最初目的相背离的发展模式。这些因素虽然与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人的媒介作用严重破坏了体育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打破了体育—人—生态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由此可见,现代商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给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严重阻碍了生态体育的发展。#p#分页标题#e#

3.3.3生态立法与管理不健全

生态安全问题是当前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课题,关乎人类安全和国家战略的实施。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据了解,全国有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加快生态立法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但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一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对生态系统的综合规划管理,特别是区域和流域的综合规划管理仍然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措施;对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行为还缺乏刚性的法律约束;对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2]。

3.3.4城市、社区生态体育活动内容欠缺

城市、社区生态体育建设的目标是强化社区体育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地的作用,加强社区体育的自我组织及自我调控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体育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体育生活最优环境的人类居住地。它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人、社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区体育新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生态体育项目较少,氛围不浓厚,缺乏专业的指导站和指导员。

3.3.5生态运动场馆严重不足

生态体育是自然与科学凝聚而成的伟大力量,由于环境、条件、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在城市里面、室内、体育馆内进行体育锻炼。虽然室内运动也能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舒缓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但是运动的强度可能有一部分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而且由于很多场馆都存在着管理和设施的不完善,特别是许多场馆内通风系统不足,导致空气污染,长期在室内场馆内运动,反而对健康有害。我国生态运动场馆严重不足,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不管未来的体育模式如何变化,体育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变的主题。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按照人体自然的生物发育的规律来选择和改造我们以前传统的身体活动的方式。生态体育提供绚丽多彩的运动方式,长期、系统、科学的锻炼,能够使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得到提高,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种族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人类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越是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关注自身的健康如何开发自身的生态潜力,返还生物本性,将是人类追求纯真与自然的美好愿望,也是生态体育研究的中心课题。

4.2建议

4.2.1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宣传生态文明,树立建构生态体育的价值观

人类的“健康危机”问题,就其认识论根源而言,是因为大部分人尚未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观念、新知识。建构生态体育的发展模式,首先要从树立观念入手,特别是树立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建设生态体育的影响,从而强化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地加入建构生态体育发展模式的行列当中。由此,建设生态体育必须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和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教育与终身体育、全民教育融为一体,引导人们树立生态体育价值观,实现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2.2建立体育活动的生态规范,加强生态立法与管理

建立适合于城市、社区生态体育发展的规范和法规体系。建立相关的生态体育的管理方法,如生态体育管理条例,生态体育资源管理办法,并加强政府的监管、评估、检查。将体育的生态规范列入《市民公约》,使每一个人都争做文明市民。此外还可以在各地活动场所布置醒目、人性化的警示牌和标语。

4.2.3加强城市、社区生态体育活动体系的建设

大力开发城市社区生态体育的内容将城市、社区的生态体育活动纳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体育活动周、竞赛、表演等。扶持示范点,评选先进,推广经验,成立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咨询中心,构建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组织居民参加生态体育的环境建设和社区体育活动。例如,利用节假日去郊游、登山、及水上运动等。还可以选择太极拳、健美操、交谊舞等需要场地、器材不多的项目进行锻炼。

4.2.4建设学校生态体育课程

生态体育课程建设是传播生态信息、培养环境意识的主渠道,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态主旋律,使生态体育课程建设能够促进和影响整个学校形成全新的生态管理理念,提高教育的生态化水平。建立生态体育课程要树立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探索与构建生态体育的课程体系,制定生态体育教育、教学计划,编辑教材,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生态体育教学活动的新产品。

4.2.5建设生态运动场,重视体育生态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有计划地加强新建场地的绿化、美化,利用自然环境开辟天然草坪,利用山坡地修建林间运动小道,为学生提供生态运动场所;更新运动设施、器材,降低噪音,提高安全性,使之特合生态标准。此外还要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型运动器材和产品;杜绝有毒、有害产品进人运动场所。对运动员进行违禁药物的科学检测方法,既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又保护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用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都展现出科技与体育的完美结合,体现人与自身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