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中环境色的应用与处理

工业建筑中环境色的应用与处理

1工作及背景色的应用与处理

根据生产性质的不同,工作及背景色也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制品或加工件本身具有各种色彩,而加工件及制品等又是在各种背景的衬托下进行制造的。因此背景的色彩应具有突出、便于识别加工件的作用,可将底色或背景色彩与加工件或制品表面颜色成对比色或互补色。比如铁件,钢或铝制品等制品,底色或背景色可选用浅褐色;青铜、木制品其底色或背景色可选用浅蓝色,像黑色等暗色的,较小或较细的加工件,其背景色最好选为白色。在选择仪器和控制台的按钮以及操纵手柄,模拟系统和其他部件的色彩时,要考虑它对生产安全的可靠性。如果按钮与底色的对比不强烈,不醒目,则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工作以及背景色也被用于运动的机械,操作中心等视觉上最重要部位的色彩。如某热电厂汽机间地面和空中运行的吊车表面色彩为桔红色,在车间的白色墙面衬托下,才能在无意识中引人注意或迅速地看到它。

2工具及设备色的运用与处理

色彩设计得好坏对工业建筑室内环境很关键,它不仅只是设计师主观因素决定,而且还是诸多参数与变数结合的动态过程。不是所有的设计师都具备非常专业的色彩知识,因此借助专业的建筑色彩设计师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统一企业色彩,形成企业固有的标准色,利用色彩具有的视觉刺激和在心理上的反应,以显示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产品内容特性。工具、设备色彩是工具、设备自身的色彩。它包括机械设备、工作台、装配线的色彩,当然也包括相邻近此类的色彩。因为工具、设备多为外购的成品,其表面色彩在出厂前已确定。制造商为满足多种环境的需要,会配有多种表面色彩供购买者选择。但表面色彩一般多用无刺激的安静色彩。笨重的、巨大的机械设备表面色彩最好选用亮色,以减轻设备重量给工人心理形成的压抑感。

3环境色的应用与处理

随着国内工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逐步提高,同时也对厂房内的生产环境有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注重生产,轻视生产环境的观点已被废弃。建筑师也应与时俱进,做好厂房内部环境色彩装饰设计工作。环境色是包括在人的视野范围内的各种景物,比如:地面、墙面、天棚、各类外露的建筑构件以及厂房内固有的构筑物,各类平台、操作平台色彩。在选用环境色彩时,应考虑厂房内部空间的大小、设备及构筑物等大型物体的位置和体量、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相互关系、粉尘和噪声污染情况等,充分发挥色彩间的不同特性,改善、调整和补偿厂房内部环境的不足,创造出良好、舒适的作业环境。

为使人们对空间有较大感觉,厂房内部环境色彩最好选用有后退感的冷色。在更衣室、休息室和操作室等小尺度房间内,选用色彩对比不明显的装饰色。在狭长的房间中,端部的墙面最好选用暖色调以减小狭长的感觉。一般情况下,普通机加工车间、安装车间内的成品机器或设备的表面颜色以淡绿色或浅蓝色居多,所以车间内环境色宜用暖色调,如选用乳白色为室内环境色。在环境色的衬托下,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机械设备的外轮廓,而又不刺眼。反之,当选择如淬火车间、铸造车间等类的热加工车间室内环境色彩时,为使工人有凉爽感觉,一般都选用冷色,如蛋青色或浅绿色等。而这些色彩多为低彩度色。之所以将车间内环境色彩选用低彩度色,即淡雅而沉静的色调,就是为使工人在工作时注意力集中,也不易使工人感觉到疲劳,如采用太艳丽的色彩效果就相反了。另外,墙面色彩对室内照度有较大的影响,低彩度、高明度色,易于和门窗、机械设备及其他物件统一协调。低彩度偏暖色调会给人以活泼、欢快、柔和、温暖的感觉,而低彩度偏冷色调多给人以安静、舒适、幽雅、凉爽的感觉。地面是房间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来承受各类物体的。

车间内一些机器设备都直接坐于之上。所以为加强稳定感,其色彩可稍重一些,一般多用中等灰色或中等明度的色彩,地面也是反射光线的重要反光面。因此,地面色彩的明度尽可能高一些。天棚对光线反射强烈,故在选择天棚的色彩时,更重要的是要看色彩所形成的环境效果,同时还应考虑内部采光的因素,如天棚可以选用白色、乳白色等高明度的色彩,也可选用亮灰、淡黄色或淡蓝色等反射系数大的色彩。目前,钢结构厂房越来越多,钢柱、钢梁、檩条是厂房内部常见构件,一般多选用低明度和低彩度的色彩,会给人们以稳定安全的感觉。对厂房内部环境的某些重点部位,应采用高彩度着色,以重点突出。通常可配置小面积的对比色作为点缀,若运用得当,可醒目一新,活泼有趣。比如室内门厅内的门、楼梯等部位,做重点配色时可使其与背景色之间有适当的明度差、彩度差和色相差。厂房内部环境色彩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创作过程。在进行厂房内部环境色彩设计时,必须注意厂房内部色调要选用明亮沉着的色彩。从厂房内部整体来说,色彩必须和谐。同时,还要结合厂房内部的空间尺寸大小、生产活动的特征、功能要求、照明、有无危险因素的存在等来进行考虑并综合设计。设计师通过完成这项工作,改善厂房内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空间效果,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刘瑞斌、薛颖 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