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革新及教育实践分析

农村金融革新及教育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冯锋 单位: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一、关于农村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背景

“三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十三亿人口,农民占八亿,因此,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定,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扩大国内需要,特别是消费需要,农村的潜力是最大的。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的30%;而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278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5%。由于农民收入低,广大农村地区仅为城市消费的1/4。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持全国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并打破二元经济困局,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来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不强;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三是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和金融意识,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信用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来讲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严峻的挑战。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依据

2004年以来中央就农村问题连续出了五个“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框架和主要任务,是我们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依据。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项:

1.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层次、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订单农业。

3.在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上,对农村金融的给予多的优惠政策,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

4.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为微型金融服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三)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和关键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必须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村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农村的生产经营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仍以小规模农业经营为主。据2008年6月四川省21个地市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经营耕地面积在10亩以下的农户比例高达92%。因此,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信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家庭经营所需信贷资金主要用于种植养殖设施、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副业加工以及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周转性需求和助学、医疗、住房等消费性需求。统一经营所需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兴办企业、农产品加工及设施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收购资金以及销售网点建设,运输工具等。东部地区家庭经营集约化式程度和统一经营发展水平较高,生产经营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对贷款需求额度大,金融服务需求和各类也较多。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统一经营水平低,因此,信贷需求主要用于农户生产周转性需求和应急性消费需求,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种类也较单一。

多元式、多层次的贷款需求,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来提供。就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讲,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及统一经营所需信贷资金要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有政策、有资金就可以实施放款。但解决农户家庭经营小额贷款需求就困难多了,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截至2007年底,全国还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金融服务进村入户难度很大。二是小额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正规金融机构受经营网点、利率、绩效考核制度等制约,对发放小额信贷积极性不高。近两年成立的村镇银行,大部分也都设在县城或经济较发达的镇上,农户贷款的比例也不高,截至2008年8月末已有的6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只占其贷款总额的46.69%。正如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行长所讲:作为新银行,在当地没有客户基础,没有布点网络,只能从自己熟悉的企业业务做起。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也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因此,如何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实现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在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提高和统一经营发展的同时,打造、夯实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微观基础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和关键。

(四)突破农村金融改革难点的思路

1.要大力发展各类小额贷款组织,培育农村贷款零售商

要区别银行中介职能和居民、企业的财产权利,在管住存款市场的同时放开贷款市场,发展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不是村镇银行的预备学校,而是新型的贷款机构。办银行吸收存款,要承担极大的社会责任,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要承受很高的成本。因此,要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投资人和高管人员进行培训,端正其投资和经营目的。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要注重防范风险,第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其吸储;第二;小额贷款有其专门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因此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从2005年开始,在陕西、四川、陕西、贵州和内蒙5个省(区)开展了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截至2007年底,7家小额贷款公司整体运行良好,已有6家实现盈利。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有关政策。文件下发后,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引起了极大反响,省政府已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扶贫基金会成功地开办了13家小额贷款公司性质的农户自立服务社,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复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要搞好队伍建设,员工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要尽可能本地化。第二,要规范管理。第三,要有政策扶植。如政府出资建立担保基金,实施税收优惠;金融机构按合理价格批发资金;利率能够覆盖风险等。推广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户自立服务社,目的是为了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发展贷款零售商。贷款零售商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以个人房产等作抵押从金融机构批一定额度的贷款,用于本村农户的临时性、周转性贷款需要。真正实现贷款组织建在农村上。#p#分页标题#e#

2.完善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小额信贷的发展关键是要进村。而乡(镇)信用社一般只有4个人,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个信贷员、还有一个主任兼信贷员。要负责十几个村数千农户的小额贷款,确实难以操作。但农信社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信用工程建设进行农户信用和信用村镇评级以及建立信贷联络员制度,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建立信贷联络员制度,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农户信用评级以村为单位,评委会由信用社主任、信贷员、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农户代表和信贷联络员组成。根据农户的家庭收入、信用状况以及与信贷员和联络员的配合程度等进行信用户及信用等级的评定。信用社根据信用等级授予不同的贷款额度并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农户可凭贷款证和身份证在授权额度内直接到信用社柜台直接办理贷款,或由信贷员上门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对信用户达一定的比例的村镇评为信用村镇,信用社对信用村镇的贷款提供一定的优惠。信贷联络员由村干部或本村威信高、品质好的能人担当,原则上一村一人,由信用社聘任。联络员在农户的信用评定及协助贷款发放审定和收回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借助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和信贷联络员制度,农信社有效的延伸了自身的信息传递和服务网络,降低了贷款交易和风险管理成本。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政府、信用社、村委会、农户间全面合作的小额信贷管理模式。除了继续完善信用工程建设和信贷联络员制度外还应放宽农户小额贷款利率的浮动权限,改进农新设绩效评估制度,将小额信贷纳入以利率覆盖风险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3.农村金融机构应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引导农民才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保护并可以依法得到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的扶持政策是农村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载体。第二,合作社的互助机制可以为其成员提供承贷承还和贷款担保;第三,合作社与成员之间有生产资料共同购买,技术服务统一提供,产品共同销售、共同结算等关系,同时可以通过规模经营,链接商业利润,有效地降低风险。在实践中,我们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湖北宜城市采取“协会+担保基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效突破了农村信贷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粮油生产经营户发展资金问题,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为农信社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实现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金融机构、农户、企业三赢。广东省德庆市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模式,把分散的柑橘种植户组织起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4.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如建立财政损失率招标补偿机制,即由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事前确定补偿率,通过招标确定经办机构。规定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以合理价格向小额贷款公司批发资金等。

二、关于农村金融教育

(一)农村金融教育规划框架

为了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金融知识水平,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及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小额信贷,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解决“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08年提议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助推扶贫开发,并为此制定了十年规划。吴晓灵理事长在第五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农村金融教育作为本届理事会的核心项目和工作重点。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集中资金持续地支持这一项目,使其成为拥有极大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品牌。为便于宣传,我们给这个规划起名叫“金惠工程”,即推进金融惠农惠民,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意思。按照“规划”要求,要在十年内在我国中西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乡村微小企业主进行广泛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对县及县以下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小额信贷组织的信贷业务骨干进行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对县、乡(镇)领导,县涉农部门及金融机构领导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及农村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

另外,还计划结合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小额信贷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为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为实施上述金融教育培训和调研活动,还需在金融系统在职和近期退休人员及金融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中遴选组建志愿者师资队伍。经过相应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承担各项教育培训任务。农村金融教育本着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逐步实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会制定了《中国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的安排,试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四川省仪陇县、南江县,贵州省普安县、安龙县四个县进行试点;第二阶段逐步扩大到四川、贵州两省86个贫困县及湖北、陕西、山西等省的部分试点县,力争经过两到三年的时间达到三个目标:一是编制一套适合各类培训的教材;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合格的志愿者师资队伍,三是探索建立低投入、高效率、易操作、可复制的培训模式。为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贵州、四川两省分别成立了由省金融学会、农信社联社、邮储银行及有关高校领导组成的省级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试点地市及县也相应成立了协调小组。

(二)农村金融教育实施情况

在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有关金融院校及四川、贵州两个试点省各级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村金融教育在志愿者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农户培训试点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举办了四期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培训班,共培训师资和培训组织者240余人次,初步形成了一支志愿者师资队伍。

(1)2008年8月11日至15日,我会在贵阳市举办了第一期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培训班。来自四川、贵州农村金融教育试点省的120余名培训师和培训组织者参加了培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晓灵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王平行长致欢迎词,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郭晶、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刘乃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贵州省分行行长史昭武、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副行长蔡湘,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党委副书记王黎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冯锋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分组讨论。吴晓灵理事长及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治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有贵,人民银行研究局杨骏,知金公司执行总裁陈元鸿,冯锋副理事长分别就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农业小额保险、农村合作经济的现状与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与扶贫开发、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方式、农村金融教育课程设计框架和内容要点等作了专题讲座。#p#分页标题#e#

(2)2008年12月11日至13日,我会在四川省南江县举办了四川省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培训班,来自南充市仪陇县和巴中市南江县的37名志愿者参加了培训。吴晓灵理事长出席了开班仪式,并与志愿者及当地有关金融机构的领导进行了座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张瑞怀,冯锋副理事长,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及市政府、市人大有关领导领导参加了座谈。

(3)座谈会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小额信贷研究室副主任张红就《诚信教育与防止金融诈骗》《家庭预算管理》《债务管理》和《金融机构服务》等四门农户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辅导;知金公司的专家就机顶盒教学设备的使用操作进行了现场培训。

(4)2008年12月16日,我会在贵州省兴义市举办了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培训班暨黔西南州农村金融教育启动仪式。来自贵州省安龙县、普安县的37名培训师(志愿者)参加了培训。启动仪式由黔西南州政府副秘书长刘兴吉主持。中国人民银行黔西南州中心支行行长宋良祥致欢迎词,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冯锋,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蔡湘,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党委委员、主任助理杨炯,黔西南州政府副州长王泓宇出席并讲话。

(5)2008年9月至12月,我会与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开展了首批微型金融远程学习师资培训班,共培训337人,其中包括我会组织的46名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开展微型金融培训培养了一批师资,并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培养微型金融专业人才积累了经验。经过多次培训和实践锻炼,已形成一支包括67名师资和50余名培训组织者的志愿者队伍。

2.完成了农户培训系列教材编写、制作及《中国小额信贷案例选编》的编写、出版工作。《诚信教育与防止金融诈骗》《家庭预算管理》《债务管理》和《金融机构服务》等四门农户培训音像教材以案例教学为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目前已在试点地区投入使用。《中国小额信贷案例选编》一书收集了我国有关小额信贷模式、小额信贷机构管理、小额信贷操作管理技术、小额贷款使用等方面的35个成功案例,并附有相关实施办法、管理规定、分析评价和思考题等,对学习掌握小额信贷实践经验,促进小额信贷发展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和借鉴性。该教材计划今年下半年用于小额信贷业务骨干和县、乡(镇)领导干部培训。

3.成功开启了农户培训试点2008年12月先后在四川南江县、仪陇县,贵州安龙县、普安县开启了农村金融教育农户培训的试点。经过有关方面共同努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9年3月,两省四县共在35个村举办了38期农户金融知识培训班,共培训2984人。参加培训的村民和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的领导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农户培训在四个试点县的启动和发展,标志着“金惠工程”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2009年农村金融教育工作设想

2009年农村金融教育工作要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训模式建设三大试点目标,积极稳步推进。要在总结前期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把农村金融教育与农村金融创新成果的开发推广结合起来,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结合起来,使农村金融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为发展小额信贷、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服务。

1.在认真评估总结的基础上,将农村金融教育试点范围由四个县扩大到40个县。在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体的基础上,将试点工作扩大到湖北、陕西、山西等省的部分县。

2.积极协助银行业协会,尽快推出“小额信贷”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拟于9月前完成教材编写,随后在试点地区组织开展培训和考试工作。

3.上半年完成《农村金融改革与小额信贷》《农业小额保险》《农村合作经济》等三门讲座教材的编写写作,下半年在试点地区开展培训。

4.在收集分析试点地区反馈意见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修订《诚信教育与防范金融诈骗》等四门农户培训教材。

5.组织1-2次农村金融教育和农村金融创新研讨会,总结推广金融创新成果,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