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的干扰体

低碳经济发展的干扰体

 

在全球极端气候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尤为突出的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原则的“低碳经济”不断涌现,正成为世界的焦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关键时刻,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持续加重,是典型的CO2排放大国。[1][2]太原市作为我国能源重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冶金、焦煤、机械、化工、电力是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为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太原市大力推进绿色转型,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积极探索太原市产业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碳经济发展方式。[3]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减少碳排放来源和增加碳汇潜力方面的研究;二是有关构建低碳城市内涵和概念的研究;三是有关怎样建设低碳城市及其发展路径选择的研究。顾朝林等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金属冶炼、水泥煅烧、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做饭取暖等家庭生活中。[4]刘志林等认为,低碳城市应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实现有利于碳排放降低的城市建设模式。[5]林姚宇等提出了城市发展的5种低碳模式,分别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支撑低碳和行为低碳。[6]通过对前面研究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城市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的阶段,而在定量研究方面还很少。总体来讲,我国建设低碳城市不仅要减少城市中碳排放,增加碳汇,改善居住的生态环境,而且要实现城市稳定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片面追求低碳而忽视城市的发展是不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现阶段在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分析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效,准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是现阶段急需攻克的重点,现实的困境需要研究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制约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影响城市低碳经济的因素有很多,对其必须进行筛选。本文在指标选取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指标应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数据来源要准确,处理方法要科学,具体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低碳经济主要目标和实现程度。   (2)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子必须要具有动态性。建设城市低碳经济不仅是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效率性与效益性原则。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低碳经济还必须遵循资源化原则,以废弃物再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无害化的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7]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作为根本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使得系统整体合理。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通过设计全面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统一起来。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原则,借鉴任福兵、吴青芳、郭强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选取指标方案,选择20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Xi来表示,并且这些指标都是易于测量、便于观察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经济状况不同方面的信息。[8]具体的指标详见下表:   二、样本数据的说明与来源   (一)样本数据的说明   主要是通过选取太原市2000年-2009年10年期间最能够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并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作为研究样本。   (二)样本数据的来源   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0年-2009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太原市统计年鉴》以及太原市的地方年鉴和太原市统计部门网站。但是,由于部分指标数据无法在统计资料中找到,而这些指标对于研究评价又是必须要用到的,所以,只能采用其他可收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来代替和换算的方法进行处理。还有部分数据是通过计算得出,如“人均生活用水量”就是利用当年全市供水总量与总人口相比得出等等。[9]总之,样本指标数据的获取是在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权威、换算依据准确科学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尽管如此,一定的误差还是会存在的。   三、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评价   (一)样本数据的处理   首先,将指标体系表中的逆指标和非正指标作正向化变换,对逆指标“人均生活用水量(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煤气家庭用量(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吨)”采用求倒数后乘100、100、1000、100000、100000的方法对其加以变换,使数据更加清晰完整,便于分析评价。其次,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不同,保持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将正向化变换后的指标再进行标准化,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都可用两个指标x01和x02表示,n个样本是随机分布的,则第k个样本的原始参数为x1k和x2k。   (二)分析评价方法的选用   有关低碳经济评价涉及的指标量较多,所以采用主成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关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方法可见相关文献。使用因子分析法之前,首先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各样本的选取中,因为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避免了掺杂调查人员的主观偏好等影响,所以,特殊因子的残余项予以忽略。采用上面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EViews7.1软件,采用普通的(Pearson)相关矩阵的方法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10]如下表所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和最初m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90%的原则,选取主成分的个数,从表2可以看出,当m=4时,模型特征值=1.18,累积贡献率=91.87%,符合上述要求。所以,此模型的因子个数也应该为4个。#p#分页标题#e#   (三)因子载荷矩阵和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的计算   利用EViews7.1软件,估计方法和因子个数采用上一小节的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其确定的4个因子个数,并且因子分析是基于相关矩阵的类型和普通Pearson协方差来计算因子的载荷矩阵。因子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主因子的实际经济意义。为了使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更为突出,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分析,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和±1两极转化,达到其结构简化的目的。这里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Varimax)来对原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是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因子载荷值的总方差达到最大作为因子载荷简化的准则,从而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见表3)。由表3可以确立因子分析模型为:x=Af式中,x为指标变量向量,x=(x1,x2,…x20)’;A为主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3所示;f为主因子列向量,f=(f1,f2,f3,f4)’。   (四)因子命名和经济含义分析   从主因子载荷矩阵A来看,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人均生活用水量、煤气家庭用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在第三个因子上也有较大的荷载;煤气家庭用量、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烟尘去除量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荷载。从中可知,除第一个因子表明了城市低碳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外,其他因子意义含糊不清,比较混杂,较难解释。从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R来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绿化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在第二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在第三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第四个因子上有较大荷载。   综合上述分析,可将低碳经济影响要素分为4大类:第一类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园林绿地面积,它表明一个城市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基础和整体发展水平,可称为低碳经济的基本经济因子。第二类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园林绿化面积,它表明城市基本设施和市政建设情况,可称为基础环境因子。第三类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煤气家庭用量和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它表明城市居民住房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可称为居民生活因子。第四类包括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主要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可称为产业结构因子。这样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的要素可归结为基本经济因子、基础环境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构成。通过分类得到影响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4个相互独立的构成因子,这样可以避免多个变量的相关性约束造成部分重叠的指标变量被加大权重,从而进一步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构成,保证评估的科学性。   四、太原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对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经济意义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太原市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一是将高碳产业实现低碳化。减缩钢铁、化工、能源、汽车、交通、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延伸的产业链,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低碳化”。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先行试点,把低碳技术引入并对其进行改造,让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二是要引导发展低碳产业。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渐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促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从低碳规划设计着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向后端延伸,形成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业结构符合低碳经济的标准。[11]   (二)设计优化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城市的用地规模急速膨胀,但太原市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土地集约化利用,使城市空间布局紧凑。转变以前功能分区理念,提倡“有效混合”理念,有效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通勤距离,使居民出行乘用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减少。[12]   (三)加大城市基础环境改善的投入   首先,从源头上减少CO2的排放就是要从开发新能源着手。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对于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要想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核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其次,从碳汇方面来吸收CO2的排放,即扩大城市绿化水平。太原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因此,需要发挥森林绿地的碳汇潜力,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对排放的碳进行自然的吸收和封存。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多建公园绿地以及道路绿化带。此外,太原市楼宇的顶层基本上都是空置的,如果把这些空置的屋顶建成空中绿地,这样既不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又可以增加城市绿化率,使碳汇的能力有效增加。这不仅可以使建筑物保温隔热,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恢复城市景观,提高空气质量,美化城市形象。#p#分页标题#e#   (四)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办公理念   低碳生活应在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进行倡导,使用节能家电、变频空调等低碳环保的电器,消费观念上不买大排量汽车,加大混合动力车的消费空间,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办公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态度。太原市应在政府部门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低碳办公理念,在政府办公区域和行政事业单位中明确用电用水指标,把低碳办公形式作为一项指标加入政绩考核中,使低碳办公制度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公费开支,还能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小结   目前,国内已有170多个城市或城区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或城区,但普遍存在“虽有漂亮规划,但落地困难”的问题,我国要建立低碳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现在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拿出来,甚至有些低碳城市实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太原市提出建立低碳城市是比较晚的,因此,太原低碳城应尽快启动相关建设,避免出现只有概念的尴尬境地。建议尽快启动示范区的建设,同时探索如何在结合现有项目的前提下,推进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模式。   可以先划分一个区给未来整个低碳生态城作个示范,并探索经验。可以对现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同时对现有的民居、社区进行绿色低碳社区改造,做到新旧建筑融合,探索建设立体农业示范区。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制定强制性绿色低碳标准:低碳区建设应该要有一套强制性的绿色低碳标准,比如说要进入低碳城的企业需要建设怎样的绿色建筑,具有哪些硬性指标。目前在国际上,低碳生态城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太原低碳城应创立自己的标准,为现有企业的相关建设提供标准、指引。   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分类和资源再利用,要建立一个好的生活理念。低碳城市构成的三大元素是低碳经济、低碳空间、低碳生活。从产业维度来看,太原市低碳城市应定位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低碳解决方案提供中心、低碳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中心、低碳发展服务中心、低排放产业的聚集中心。太原市建立低碳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也为传统产业低碳化寻找升级途径。在低碳城的产业发展目标中,太阳能产业、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物联网产业、低碳服务业将是重点。   低碳城的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全新探索,要处理好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关系,处理好城市核心竞争力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建筑节能与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关系。形成土地储备、项目引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园区管理等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积极探索十大“小微战略”,探路新型城市化,分别是:在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推行“微降解”、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微能源”、通过绿色处理对生态“微冲击”、倡导有机更新减少大拆大建的“微更新”、鼓励自行车和步行的“微交通”、外立面绿化和外遮阳的“微绿地”、建立自循环的“微农业”、无线城市与高速信息网的“微创业”、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组合的“微养生”、居民自治与政府数字化对接的“微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