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课程整合 图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的恰当自然,让学生在每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中有收获,真正地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感兴趣,摆脱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玩游戏的困境。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把高中各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在充分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的基础上,我尝试着在讲授电子格的“图表”一节教学中以课程整合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下面我将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的方法说明如下: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三章信息加工中的数据信息加工,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中图表的制作方法,三种常见的图表类型的适用范围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学生都觉得电子表格很枯燥,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我采用了课程整理合的教学方法,以现在的时尚的生活理念低碳环保知识与数据信息加工的知识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一、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
数据信息加工是必修第三章信息加工的内容,该章内容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深化,侧重于学生体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方式方法。
数据信息的加工是指表格数据的处理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电子表格软件统计数据信息,通过合适图表类型把表格数据信息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出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极为重要的内容。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加工数据的操作方法,有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认知能力,学生之间还存在着明显个体差异,因此我设计了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完成方式,并且在上机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
在本次课中,为了使学生全面参与,激活课堂气氛,以低碳环保的知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计算整理身边的各类物品的碳排放量时,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课上――注重导课、授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以低碳生活为背景,将数据信息的加工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碳排放量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学生“做中学”,并深刻体验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导课
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新的生活理念,并提出一个新名词“碳排放量”。通过设问 “衣、食、住、行”中各类物品产生的碳排放量有多少,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做到低碳环保,来导入本课内容――数据信息的加工。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碳排放量的含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2、授课
在授课中,通过完成由浅入深的三个实践任务,让学生明确函数计算和公式计算方法的区别和常用三个图表柱型图、折线图、饼型图在表达数据时的特点和适应的范围。
、探求新知,掌握重点:
课前由学生统计家里各种物品一个季度内的使用量,列出表格。根据每种物品的碳排放量的系数,由老师给出计算公式,请学生计算出各自家庭在一个季度中使用各种物品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每个月的碳排放总量,通过对比学生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函数计算和公式计算方法的区别。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物品的碳排放量的高低来引入图表,使用对比、连线作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其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图表的作用,掌握图表的类型以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深入探知,突破难点
制作图表时,要想使图表中对应的数据表达清楚,必须选对数据源。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数据源的选取这一难点知识的学习。其意图是让学生掌握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连续和不连续的数据区域作为数据源的方法
③、团队合作,交流评议
在综合练习中,教师“衣、食、住、行”四组数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团队作用,任选一组数据,计算各自项目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不同的类型的图表进行数据分析。让学生就数据分析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这样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图表的类型和数据源的选择上灵活应用,并能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更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去做才能低碳节能。
3、评价
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练习应进行及时的点评,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整个过程中,注重表扬与鼓励,以调动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
学生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的实践任务,能够掌握函数计算和公式计算的区别,建立图表的方法以及对图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再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会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后,做到及时的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对学生对课程整合的认知程度如何,课程整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反思。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也更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知识。
以上的教学设计,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对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一种新的尝试。利用课程整合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外,更可以尝试让信息技术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关心热点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这也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尝试。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课程整合使电子表格的学习生动化
――低碳环保与信息技术整合
宝泉岭第二高中
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学;低碳理念;环保意识
“今天你‘低碳’了吗?”“低碳”的内涵已经延展到了社会各个层面: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如能将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到美术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了环境保护意识、节能意识,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把低碳概念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影响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低碳生活,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去实践低碳生活,从自己身边、从生活、教学点滴小事做起。那么低碳生活与美术教学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美术教学与低碳、环保有着一种重要的联系,因为它始终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1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创造环保氛围,树立低碳意识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校园的绿化、文化长廊的建设、教室环境的美化,都在学校环境教育中起到一定作用,教师应竭力创造一个正常的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营造环保氛围,学生徜徉在优美的环境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让学生形成一种关注生存空间,保护地球,爱护美好家园的社会公德意识。利用优美校园环境和田园风光,开设室外写生课,使学生对自然景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从而树立环保低碳参与意识。
2创作环保作品,传播绿色理念
面对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低碳”生活反映的正是我们大家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引领学生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在环保美术创作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思考的欲望。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调查、了解学校、家庭、社区、工厂等用水、节水情况,了解临近水域污染状况,通过讨论提出合理的改善水质的方法、建议和意见,鼓励学生用赞美之笔画出人们在爱水、节水、护水的过程中新人新事,用警示之笔反映现存严重污染现象和浪费水的人与事,引领学生用画笔宣传低碳。学生在创作低碳题材画的同时也就是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过程,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也起到感染他人的教育作用。下面是学生创作的环保美术作品实例:《珍惜生命之源》是根据国家节水标志创作的一幅作品,画面上一个醒目的水龙头中流淌出一个个欢快的小水滴,水滴中是一幅幅爱水、节水、护水的生动画面,画面下方是一只大手,它既托住了这些水滴,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3利用废旧弃物灌输低碳意识,进行美术创作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中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而这里有许多可以成为我们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材料。
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强调用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袋等媒材,进行设计制作。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因地取材,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工艺作品。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双手,我们既可寻找和收集制作材料,又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课前让学生收集废纸盒、易拉罐、空饮料瓶、果壳等日常生活废弃物品作为美术学习的材料,不但进一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还能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生活中丰富的材料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创造灵感。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大部分还是比较好操作的,如碎蛋壳拼贴,让学生准备一张深色的卡纸和一瓶常用的白胶,我们就可以拼贴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用蛋壳设计立体造型等,学生会被自己的成就所感动。只要我们用低碳眼光看生活中所有的废品都摇身一变就成美术作品,什么易拉罐、火柴棒、纯净水瓶 、铅笔头、钢铁、牛奶袋、树根、铅丝、电线、树叶、毛线、坏鼠标、报纸等等,经过我们艺术性的设计之后,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变废为宝,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4美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开展以低碳为目的的综合探究活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凸凹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这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我们可以联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开展调查“美术与环境”“未来能源”“节约型社会”之类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从历史文化传承,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再进行艺术的创作。用宣传招贴画、行为艺术等形式,参与低碳和环保宣传,学生通过自主参考,亲身体验到低碳并不是少数人、少数机构的事情,而是必须动员全体公众都来参与的伟大事业。
5注意把握灌输低碳理念尺度,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有机结合各种具体的美术知识,向学生传授有关低碳理念。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和单纯的低碳教育课,它是通过人的情感的感发,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低碳教育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借助于美术教育的情感体验机制,避免了单纯环境教育的概念性、复杂性,也可以克服道德说教仅仅是人“知”,不能把道德内容化到心灵深处去的缺陷,从而使得人从内心真诚地、自发地实现道德的善。而且把低碳教育的时间花的太长,就可能完不成其他的教学任务。所以在美术课中应把握准低碳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让美术教育插上低碳意识的翅膀,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更能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潜移默化地得到一种由完全说教所无法感知的教育。它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动态、形象化的思想,向学生传递节能、低碳的信息和重要性,无疑比来自于语言的说教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行为完善,取得从我做起的共识。使得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观念,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用画笔和行动为我们的家园尽一份力、添一片绿!
参考文献:
[1] 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冉圣宏,文宏为.基础教育新概念:环境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郑海英.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5]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3
而我国目前的少年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太阳”、“掌上明珠”们不懂得或不屑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还浑然不知。结合当前严峻形势、针对少年儿童低碳生活现状特别是低碳意识的淡薄,以及为让更多的人一起践行“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我校以《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为题开展了实践研究。
在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日趋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国外的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国内有早期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有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的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林格《养成教育怎样培养习惯》以及山西省晋城市教育局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可之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一些行为习惯的“知、情、意”几方面的研究,而对学生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另外,“低碳生活”是一种全新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的生活方式,虽说全球都在倡导它,但把这种生活方式作为课题研究,把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并不多见。作为针对小学生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其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以小学生为主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环保意识为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形成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增强低碳意识、绿色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保护意识、生活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自觉形成低碳意识的良好习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低碳,知道人类生存对地球的依赖性。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构小学生低碳生活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准则。从而树立牢固的低碳意识,萌发学生热爱生活、珍爱地球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交流、调查分析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辐射作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造福全人类”的目标,从而让更多的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为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小学生低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教育科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和图书室、订阅相关刊物、广泛搜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国内外相关问题的动态,借鉴他人的教育成果和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2.调查研究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学校和班级主题系列活动的设计、实践,探索培养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实践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提高、创新。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培养学生可持续低碳生活行为的意识和方法。
5.案例分析法:加强对个案的剖析,强化行为矫正与引导。
目前,我们对我校学生低碳生活现状以及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开展了调查研究、同时向全校学生宣传“低碳”,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氛围,学生中成立了“低碳贝贝小分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编好了我校学生低碳教育教材――《低碳贝贝总动员》。
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生态课堂;生本;自然和谐;低碳高质
关注课堂的教育生态环境,探索师生与课堂的和谐发展,建设高效低碳的生态课堂,已成为很多学校、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产生民主的、和谐的、合作的、高效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本人践行“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充盈着和谐的阳光,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成为学生绽放生命活力的地方。
一、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在生态课堂上,学生不是等待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本人在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学习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的机会,让他们在质疑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要相信学生学习的无限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成功。在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从容,要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课堂,这样学生会给你展示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二、生态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课堂
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发展追求是自然的、和谐的、可持续的,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状态为准则,让学生真正成为政治课的主人。因此,在政治课堂上我努力挖掘学生的个性,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轻松、宽容、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此,我经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学生,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三、生态课堂是低碳高质的课堂
低碳课堂是指能耗要低,既要发挥教师的“精讲”与“引导”的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中的参与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高质的课堂表现为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和高品质。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整理知识板块和学科知识网络;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为此,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投入”—“产出”的关系,教学不是追求“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多少”,而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减少教师无效的排放量,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吸纳”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愉悦,如此来打造高效课堂。
在一次随堂常态课上,课题是必修二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授课教师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得滴水不漏,把该框题的知识点一个不少地讲给学生听,整堂课学生几乎没讲过一句话,所列举的“快乐探究”只是在电脑视频上一闪而过,没有探究的过程,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后,该老师领着学生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以及优越性等所谓“考点”划出来,并当场记忆。低碳、高质的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运用要精当适度,要把握好“讲点”和“重点”。在教学中贯穿“诱思导学”的基本策略,努力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四、生态课堂是开放合作的课堂
生态课堂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只有保持对外开放,师生之间才能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活力。在生态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主动参与的乐趣。如,讲“企业和劳动者”一课时,我把学生编制成小组,并提供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如,假如你是一名企业老板如何寻找创业项目,如何迈好创业第一步,如何组建好创业团队,让企业走向成功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亲自采访自己身边的企业家或成功人士,去亲身感悟一个合格的生产者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更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因此,合作开放的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使课堂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自研究、归纳、推测、总结,在社会大课堂里亲自感受知识的魅力与思考的乐趣。
生态的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象征,是生命发展的场所。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去打造,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生机盎然,课堂的生命活力就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这是我们理想的生态课堂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贡和法.构建《文化生活》教学的生态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4).
[2]曹阳.高耗低效课堂的反思.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3).
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5
一、新大纲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人文性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属性,无论是在新大纲、新教材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即既要注重语文作为工具的职能,又要兼顾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教材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就通过“我的亲人们”这一主题活动,加深与亲人们的情感,充分认识现代社会的人际价值,这是人文性的体现;同时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的能力,这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二)基础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结合
作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要肩负夯实学生基础能力的任务,还要体现出职教特色,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为此,新大纲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以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等奠定基础。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要体现出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又要结合职业教学进行,体现专业特色,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新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三)语文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结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实践课,它必须以学习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力于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学习方法的整合、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人文精神教育(或职业素养养成)的融合,着重解决教学目标达成的问题。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应该姓“语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显著特点是其综合性,即要与学校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发挥语文实践课的整体功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它要求课程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综合实践课中各项活动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也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还包括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锻炼。
二、新大纲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新大纲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形式上要服务于某单元教学的主要训练目标;在内容上宜兼顾到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及实效性;在知识层面上要注意到知识的梯度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三阶段和四步骤。三个阶段为:计划准备——实施交流——汇报评价。四个步骤为:①定主题、分任务、定计划、作准备;②收集整理资料,实施交流方案;③汇总反思,总结活动成果;④活动成果汇报评价。
下面以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的“‘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为例,来解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计划准备阶段
参考教材中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制订综合活动计划,确定行动方案。在组建合作活动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差异等,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根据社区数组建相应个数的活动小组,选出组长,明确分工,并围绕活动目的与要求、活动形式与方法、活动过程与时间等通过讨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主动与专业教师加强沟通,和学生一起收集“低碳生活”的材料,带领学生走访社区,落实宣传活动的时间、场地、对象等相关事宜,指导学生运用前期学习到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制订活动计划。
(二)实施交流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周密完成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师要把自己收集的“低碳生活”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向学校借用经费、器材(屏幕、投影仪、扩音器等),借此让学生实践写应用文单据、条据等;指导学生制作展板,编写讲解词等,以提高相关文体的写作技能;通过场地布置、落实安全措施等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责、各尽所能、通力合作、完成计划。宣传活动后各组要汇总反思,写出书面总结,初步形成活动成果。
(三)汇报评价阶段
汇报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给个成绩了事,应该注重语文知识的运用,侧重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交流由组长、同组组员进行互评;再通过全班汇报总结,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并完成小组互评。教师主要对活动计划、活动总结等相关应用文的写作进行评价,同时,按照评价细则,就小组互评结果进行确认。最后是形成活动成果,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积累经验,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素材。
三、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
(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妥善处理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主动学习、亲身体验”这一综合活动的基本原则,十分注意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其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因学生智慧、经验的相对欠缺,完全自主活动的困难较大,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序展开,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妥善处理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创新和生成,通过机智引导,使学生切实得到情感体验,培养语文应用能力,让教与学始终处于平衡协调状态。为此,教师要努力把握实践活动的理念,不断探索、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要兼顾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活动课就应注重其活动性,要将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通过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碰撞、灵感启迪、情感陶冶。笔者认为,在活动中应避免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片面强调活动的趣味性而忽视实效性。活动课是通过活动这一特定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的经验,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有所得。因此,强调活动的趣味性要以实效性为前提,不能哗众取宠,为乐而乐。二是片面强调实效性而忽视趣味性。活动课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归宿。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评价手段都应体现出新颖和乐趣,如果只注重实效性,忽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没兴趣,敷衍了事,则活动也很难取得实效。
(三)实践性应贯穿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实践性,其突破口在于为学生创设各种“行”与“做”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实践和具体操作去获取新知,提高能力,发展情智。为此,不仅要积极开展各种校内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近自然,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取经验、经受锻炼。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感情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等。一线教师要积极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探索有效教学方法,真正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林燕华.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低碳生活教学反思范文6
“绍兴市音乐美术学科教改项目中期交流暨研究者联盟活动”在绍兴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校的几位美术教师在孙校长的带领下,有幸地参加上午的听课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是绍兴县实验小学的吴副校长和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的孙副校长为大家献上两堂优秀的美术课,听了两位名优教师的课,思绪澎湃,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脑海,现撷取孙校长课堂的精彩片断和大家一起探究与反思。
二、教学实例
案例一:开始上课时,孙校长走到黑板后面,把自己身体的一半藏在黑板后面,身体的另一半露在外面并作夸张的动作,请学生上台做两边一样的动作,全班学生一起做,教师提醒学生动作再丰富一些,大胆想出各种两边一样的动作,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做的各种动作并提问:左右一样的动作形象采用了什么方法?如果要把它剪下来应该怎么剪?学生及时回答了这是对称的剪纸方法,要剪出这种形象只要将纸对折就行。教师板书:对称。而后教师拿出大张纸边剪边解说:左右手配合,左手推纸,右手行剪刀。当场剪下一个大头红娃娃,(图1)将它粘在了展板上,然后师问:“你们能像老师一样,大胆地剪出一个红娃娃吗?剪好的同学也把它展示在这里。
教学反思:教学的导入部分,孙校长运用了肢体语言很好地抓住了《巧折巧剪》这课的主要剪纸方法:对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既形象又有趣。
案例二:说来真巧,有位美术大师叫吕胜中,他去大西北,跟老婆婆们一起剪小人,老婆婆们夸他剪的小人头上的小辫儿剪得“美得很”,从此,他就不停地剪小人,剪了成千上万个,出示吕胜中的小红人(图2),你看这就是吕胜中先生剪的小红人,(板书:小红人)请比较,吕胜中的小红人与我剪的小红人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说像青蛙,很壮,很胖,辫子不同等等。教师引导:肚子大,脖子细进行比较,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夸张的方法。教师板书:夸张。教师继续引导:让你剪怎么剪?学生回答:粗壮些、头大些。教师请学生剪出“我心中的小红人”,补充板书:我的小红人。学生在剪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提醒能不用铅笔直接剪吗?教师拿两张不同的小红人给学生看,提醒学生动作要有不同等。
教学反思:1、欣赏剪纸大师吕胜中先生的作品,给学生亲近大师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红人在大师手中尽能如此的壮观,重重叠叠的效果会震撼每个人的心灵。2、激发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剪出我心中的小红人。
案例三:出示《抓髻娃娃》(图3)与小红人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添加眼睛,头顶上也剪出了头发,身体上增加了花纹。教师补充:手、脚上加上火,增加威风,也可以增加其他的物件。抓髻娃娃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教师示范剪《抓髻娃娃》,边示范边提问:手上加什么呢?谁帮我想想,学生回答:铜钱、鱼、鸟、鸽子(象征和平)、糖葫芦。教师剪好了《抓髻娃娃》举起来问:还缺什么?学生回答:缺眼睛、鼻子等。
教师示范:挖空怎么挖。教师将剪好外形的《抓髻娃娃》放在投影仪上示范挖空,师边示范边说我这招是跟剪纸大师学来的,里面的纹样用的是月牙纹,剪好后给大家展示。又问:你能剪出你心中的抓髻娃娃吗?请动手吧!
教学反思: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从简到难一步步深入,这样的教学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
附学生作业:(图4)
总结反思:
1、运用肢体语言,展示教学。
(1)肢体语言具有极强的快乐性,能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孙校长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就形象地运用肢体语言,很好地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剪纸方法:对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既形象又生动有趣。
(2)肢体语言具有易模仿易操作性,能有效地运用在课堂上。只需神似,且易辨别,同时不需要借助任何教具,简单易操作。在本课导入部分,孙校长站在黑板后面,只露出半个身子做动作,然后请学生上台做动作,请全班学生一起做两边一样的动作,并提醒学生动作再丰富一些,大胆想出各种两边一样的动作。这一环节教师就运用肢体语言具有模仿性的这一特点,请学生模仿老师动作,然后提醒学生夸张、大胆地去创想其他动作。学生们学的很开心,在老师的鼓励下,创作出许多比老师更丰富的动作,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的效果。
2、利用大师作品,少而精。
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孙校长在本课中巧妙地引入了剪纸大师吕胜中先生的作品,出示一个“小红人”,给学生作比较,引入吕胜中先生成千上万个“小红人”,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红人,在大师手中尽能如此的壮观,重重叠叠的效果竟会震憾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在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当今深受欢迎的剪纸大师吕胜中的明星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感,为本课的成功做好了铺垫。学生从表演到剪小红人,拉近了和剪纸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剪小红人不再有距离感,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3、层层深入,倡导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