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后期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综述

工业化后期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综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新兴工业和服务业产品在人民群众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新兴工业部门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对上游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采购。表面上看,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在最终消费品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随着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对传统产业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是大幅提高的。缺少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支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限制。其次,传统产业是国防安全的保障。虽然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但全球无时无刻都在受到战争的困扰和威胁。中国周边的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均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必须作为强有力的国防作为保障。传统产业在国防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常规武器的制造者,也为新武器和新装备开发提供基础保障。最后,传统产业是基础科学、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虽然新兴产业新产品开发和上市的速度快于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始终是基础科学和基础工艺研发最活跃的部门,有很多新兴产业领域取得成功商业化的产品,其研发的根源其实是在传统产业领域。例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中,3D打印机、纳米材料、工业机器人成为最受关注的新产品新装备,其背后是以生产制造的快速成型、新材料复合化和纳米化、生产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技术变革,而这些新技术无疑都以传统产业为支撑和基础:快速成型技术建立在传统材料技术、机床技术、焊接技术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是传统化工技术;生产系统的变革建立在传统生产设备的基础上。

实施传统产业与升级的必要性

近些年,传统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历史问题和技术进步缓慢、经济效益不佳等新问题同时出现并加剧。在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阶段,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工业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产业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其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盈利点。现代产业体系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现代化在产业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现代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在产值规模上占GDP的比重将下降,由规模化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二是效率和效益提升的特征。在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和工业整体,每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要得到大幅提升。这要求工业部门中传统产业通过改造和升级,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导入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是实现工业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改革开发以来30年的发展已经使中国由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变成开放的超级经济大国,构建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工厂,跃居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2012年5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力提高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实现工业强国不仅是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上的目标,更是发展模式和增长质量的目标。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比较,受发展时间和技术储备的影响,中国传统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升级的障碍更多,技术赶超的难度更大,为了实现“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传统产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甚至要强于发展新兴产业的压力。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面临的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为了刺激国内经济,纷纷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力度,一大批新技术和新工艺加速产业化的步伐,第三次工业革命由此爆发。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制造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开始消退,大量劳动力转移到机器人、新能源、纳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和研发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开始担忧传统产业是否会被新兴产业替代,例如新的合成材料是否会替代传统钢铁,新能源是否会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汽车是否能替代传统汽车等等。但事实上,传统产业并不但不会被替代,还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机遇。

首先,在世界工业发展进程中,产业升级和转型时有发生,但一个产业整体退出却十分罕见,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替代”其实是产品的更新换代或生产方式的升级。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纺织业由传统的手织升级为蒸汽机带动的机械能纺织,纺织业并没有消失;信息革命中,电视机由传统的CRT显像管升级为背投、等离子、LCD、LED,电视机产业并没有消失。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一大批新兴产业被孕育和发展,但传统产业也并不会消失,相反,在新的工业技术和工艺刺激下,传统产业会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其次,一些传统产品或传统生产方式确实存在被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替代的趋势,但这一替代也是有过程的。纳米材料的商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且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材料工业,但钢铁、塑料和化纤仍然是目前全球工业产品最重要的基础材料;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建设同样在20世纪末进入高速增长期,但以煤、油、气为原料的传统能源仍然占到目前全球能源使用总量的90%以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1959年被制造出来,但到现在全球也只有寥寥几家“无人工厂”。新旧产品和生产方式交替之际正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只要能够把握和利用好机遇,传统产业是能够升级为新兴产业的。最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产业的交替与企业的发展是并行的,某个传统产业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行业内的企业也退出市场。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都是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来。例如,IBM成立于1911年,最初的产品是磅秤和自动绞肉机等;三菱成立于1872年,最初是造船和炼铁企业;西门子成立于1847年,最初提供电报服务;成立于1865年的诺基亚最初是一家木浆工厂。这些企业不断将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转移到新的高增长领域,始终保持在世界产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现状与趋势

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由来已久,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也是一个老问题。当前,中国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已经进入信息化推动的技术升级的新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约束,呈现与信息化、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p#分页标题#e#

(一)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回顾

淘汰落后设备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很多工业产品严重短缺问题得到扭转,但是,产出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却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老化陈旧、人员负担过重、行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等问题。为了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很多传统产业部门开始大规模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砸”是这一阶段传统产业改造的最重要的手段。以敲响中国纺织业砸纺锭第一锤的上海为例,1991年,上海虽然占全国纺织半壁见山,但行业利税还不到1981年的1/3。从1992年开始,上海纺织业开始了减员增效的调整,职工人数从1990年的62万下降到了1995年的不到50万,但行业产值却增长了2倍多。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还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此也引发了大批工人下岗的问题。虽然设备落后、人员冗赘并非传统产业问题的全部,但以淘汰落后设备为核心的调整确实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减轻了负担,为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

组织优化和传统的技术升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了新旧装备的更替,国有企业得到重组,人员效率显著提高,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进入了组织优化和技术升级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以一批国家重大专项为引领,以促进兼并重组为手段,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传统产业部门产业组织得到优化,短板和紧缺技术得到突破,一些严重依赖进口的产品实现了国产化。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工程,占容积25%的高炉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系统;造船工业承接30万吨级油船订单,高技术含量船舶占到总产值的1/4;纺织工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3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民营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食品工业加速了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革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高新技术在得到了推广应用;建材工业新产品和开发及推广应用成效明显,水泥、玻璃、陶瓷创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化推动的技术升级阶段。从“十五”开始,中国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传统产业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石化、电力、冶金、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工艺技术和装备信息化显著提高。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关键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国产化也降低了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改造的门槛,重点企业普及了CAD/CAM,MRPII、ERP和CRM等信息系统得到广泛推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企业成功实现了或正在实施向新兴产业领域的转型。信息革命催生的电子商务也对传统产业的营销、采购、供应链管理带来深刻变化,大型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了运营成本,缩短了交易周期;中小型企业也通过电子商务扩展了市场范围,实现了国际贸易。

(二)当前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面临的主要障碍

当前,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主要障碍包括:从技术上看,中国虽具有完善工业体系但缺乏相匹配的技术体系;从投入上看,国家对传统产业技改投入逐年增加,但尚未出现重大的、全面的成效;从社会关注上看,除部分垄断行业,很多传统产业部门受到社会资本、人才的冷落;从动力上看,虽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入信息化带动的阶段,但信息产业自身的优势还不够强。

首先,传统产业缺乏完善技术系统和完整的技术链条。由于历史原因,传统产业领域绝大多数的基础技术和核心专利均掌握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虽能构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受自身发展时间短、技术势力弱和外部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难以掌握完整的技术体系。同时,中国传统产业部门技术轨迹多次被打断,技术发展缺乏连续性。建国初期,大量引进苏联技术,20世纪60年代转向以自我探索为基础,广泛吸收来自日本、欧洲和美国的相关技术,改革开放之后适应大规模吸引外资的要求,一大批自主研发项目被迫下马,技术路线再次被重新设定。21世纪之后,中国提出自主创新战略,技术的连续性有所加强,但仍然受“任期行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模式有待改变。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1,291.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4,293.7亿元,投入力度明显强于购买或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支出。但是,技改工作还存在对新时期技术改造的认识有待深化、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投资方向缺乏有效引导、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激励和引导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问题。第三,社会对传统产业关注较低。在股票等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传统产业的关注度普遍低于新兴产业。除石油等垄断行业,传统产业企业对人才的吸引性也低于新兴产业。第四,高新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带动不足。中国传统产业改造受制与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高档数控机床、汽车电子产品、可编程控制器等很多领域还大量依赖进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传统产业改造的要求。最后,不同传统产业行业差异和水平差距较大,造成政策设计难以兼顾每个行业的需要。从技术路线上看,传统产业分属于流程型(例如化工、钢铁、食品等)和架构型(例如造船),不同类型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和方向也有所不同,流程性行业的转型升级对生产设备依赖性较强,架构型行业的转型升级对工艺水平的依赖较强。不同传统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存在区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实力、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也不同,这些都造成了政策设计的困难。

(三)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工业革命和技术浪潮中,传统产业的发展、改造与升级也需要与新的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相适应,在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将表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无疑是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进入了以信息化推动的技术进步阶段。从“十五”以来的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进程看,办公自动化、ERP改造、电子商务等是主要的信息化工具或手段,在促进管理效率和交易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传统产业与信息化将进一步深入融合。首先,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将由管理部门转向生产部门。传统产业生产线的改造与升级主要还是推进机械化和自动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未来,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能够实现柔性制造的可编程工业机器人、实时检测和修复的生产流水线将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部门,显著提高生产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其次,传统产业产品将嵌入更多更成熟的信息化功能。信息技术正在对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物联网概念的出现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使得“网络”效应从虚拟的“信息”扩散到所有的实物,理论上讲,所有产品都能够成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结点。例如,传统家电产品通过嵌入信息化模块能够实现与互联网的链接。联想、TCL、康佳等企业主导推出的闪联IGRS运用在越来越多的电器产品上;海尔推出的U-home系统能够实现通过手机操作家里的所有电器。最后,电子商务的运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重要程度将进一步提高。B2B、B2C、O2O等交易模式将替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成为传统产业企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都将建立在信息网络和数据基础上,这将大幅度降低传统产业企业的交易成本,加快市场开拓步伐。#p#分页标题#e#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储备基础技术和工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传统产业基础之上,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水平的进步、产品品质的提升是新兴产业获得清洁能源、高品质的基础原材料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将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例如,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这有助于缓解传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促进传统产业实现绿色生产、循环生产。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量嵌入式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为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提供支持。例如,数字控制技术将应用于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数字编码技术将应用于传统无线电设备制造业、电视机制造业的改造升级。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全面融合。从发达国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及传统产业生产所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复杂,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工业与服务业之间将形成相互促进、全面融合发展的局面。“十一五”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已经意识到二三产业融合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时把二三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工业和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将成为未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方向。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将不仅仅限于物流、安装维修等方面,传统产业与金融服务业、技术研发业、教育培训业、咨询业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研发、设计、软件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产品的某些功能也将必须通过服务的形式得以实现。

工业化后期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特殊性

按照Dosi(1982)的解释,传统产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来自自然科学解决问题的普遍模式;而高新产业所采用的高新技术是“科学革命”过程中的“反常”技术。现在所理解的传统产业,一般是指18世纪蒸汽机产业革命、19世纪电气化产业革命、20世纪电脑信息网络化革命后建立起来的、门类广泛的工业产业。典型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化工业、塑料业、制药业以及20世纪发展起来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制成的模拟电视等行业。当然,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各类技术进步步伐也不尽相同,对传统产业的划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传统产业在中国的范畴表现出动态化、模糊化、交融化的特征。

动态化是指一些行业过去的“新兴产业”随着技术、市场的成熟正在成为新的“传统产业”。例如,笔记本电脑产业在10余年前刚刚在国内起步,近10年来迅速发展,目前的增速已经比较稳定,且其功能面临被“超级本”、平板电脑、手机替代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讲,笔记本行业已经表现出很多传统产业的特征。模糊化是指一些行业同时具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征。例如,造船业中,传统普通船舶的制造属于传统产业,但游艇制造属于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石化工业中,炼油炼焦属于传统产业,但新材料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行业中,传统制药属于传统产业,但依托于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的现代制药属于新兴产业。交融化是指一些传统产业由于引入全新的主导技术,实现全新功能可能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例如,采用模拟信号CRT电视机制造业属于传统产业范畴,但这类电视机正在被全面的淘汰,采用数字信号、内置操作系统的LED平板电视机产品的出现彻底颠覆了电视机产品的架构和工艺,中国电视机制造业也实现了传统CRT产业向新兴平板产业的升级。

传统产业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从第一个5年计划开始,中国政府就坚持对传统产业的大力投资,传统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业确实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确定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传统产业唯规模为先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在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规模扩张之路已难以为继,传统产业必须转变以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为技术进步拉动的精细化增长。

一方面,传统产业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已经不能支持其规模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丰富劳动力供给为核心的资源价格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尤为如此。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退,工业企业招工困难的问题已经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蔓延。资源和能源也成为高能耗高物耗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80年,中国进口燃料和矿产品金额不足全球贸易进口总量的0.2%,1990年也仅为0.6%,2000年达到3.7%,2011年上升至12.4%,与第一大燃料和矿产品进口国美国相差无几。资源约束趋紧的同时,环境保护压力也逐渐增大。2013年以来,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连续出现空气质量极差天气。根据环境保护部的统计,灰霾天气最严重时覆盖超过150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15%,首都北京2月份平均污染指数超过80,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整体供大于求,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2年,在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情况下,部分传统产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建材工业中,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仅为72.7%、68.3%。化学工业中,尿素、磷肥产能过剩分别约1,800万吨和1,000多万吨;氯碱、聚氯乙烯行业全年装置利用率分别约70%和60%;甲醇、电石行业装置开工率分别约50%和76%。有色金属工业中,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2%。钢铁工业中,粗钢产能利用率仅达到72%。可见,产能严重过剩困扰着多个传统产业部门的发展,这是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必须面临的环境。

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路径

对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路径的探讨由来已久,有的学者和官员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淘汰缺乏竞争力的传统产业产能,以竞争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有的学者和官员则支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遵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始终坚持产业政策的引导,使得传统产业的发展既不偏离市场经济规律的轨道,又能够按照既定方向实现转型与升级。#p#分页标题#e#

(一)政策引导下的改造与升级中国政府对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

的政策支持是不断加强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在多个效率低效益差的传统产业部门实施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经过20年的努力,纺织、石化、钢铁、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小散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大批落后产能被淘汰出市场,引进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导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政府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开始由“整顿”转向“提升”,在大力度的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设备基础上,传统产业卸下了发展包袱,产业政策的重点自然也转向“转型与”“升级”,这一点从各个传统产业部门的“十二五”规划,以及2009年陆续颁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以看出来,政策重点和发展方向都明确指向实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二)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改造与升级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必须遵照市场规律。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回旋余地很大,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都有发展的空间”,无论是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最“重要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解决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可见,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和基础。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未来应不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完善不符合国情的地方进行改进,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造与升级传统产业上的积极作用。一是优化传统产业竞争环境。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逐步确定了政策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开始向这七个产业领域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扶持传统产业的政策产生了“挤出”效应。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追求政绩,可能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应给予传统产业企业相同的发展机遇和竞争环境,依托传统产业基础培育新兴产业,也依靠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强化企业市场竞争意识。传统产业部门中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更深,与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比较,传统产业企业竞争意识弱、竞争手段少。应通过企业改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减少企业社会功能等方式,不断加强传统产业企业的市场化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提高对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关注度。相对于在国民经济所占的份额,传统产业在两大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情况并不乐观,传统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低于新兴产业。应通过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舆论宣传,扩大相关专业招生数量,加强技术教育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的社会关注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人才就业。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建议

(一)奠定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技术基础

技术进步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而共性技术的突破对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最直接的效果。应多渠道、多方式加大传统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制开发,加强产业间和产业内各企业间技术联系,解决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按照市场规律加速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制定传统产业共生性技术的发展计划,对造成瓶颈的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特别是要按照新型工业化战略要求,增强对信息相关技术的研发力量,加深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建立共生技术的扩散机制,培养高校、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成为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导力量,并通过政府资助鼓励共性技术的扩散,通过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市场交易加大共生技术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结合度。

(二)优化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的外部环境

建设适合传统产业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整合由政府资助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研发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上提倡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浪费;建立若干个能够引领全国科研力量的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例如航空、航天、高铁等复杂类传统产业产品以及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特大型工程,通过这些产品的生产和工程的实施带动国家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形成在若干传统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协调科技资源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间的分布,避免传统产业在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环境,在人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上给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样的优惠待遇。

加快技术在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以及传统产业内部的扩散。建立全国性的、对外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改变非盈利性科研组织、科研立项、结项制度,使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成为研发活动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促进企业非市场相关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围绕优势传统产业企业,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传统产业内部之间建立研发联盟、技术联盟和标准联盟。

(三)形成传统产业主动改造与升级的内在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活力的单位,天生具有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理应成为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要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发挥大企业的科研优势,鼓励其培育具有独创性的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作为核心技术的补充,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交流机制,拓宽企业自主创新的视野,做好发明创造的商业化工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企业申请专利、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违法事件处理力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知识流通,鼓励企业参与国际专利交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财政、税收等制度要对实施自主创新工程的企业给与更多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产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股票上市,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利用风险资金等新型融资手段,探索适合传统产业创新的风险投资市场。#p#分页标题#e#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知识管理。促进在传统企业内部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总结传统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特别要继承和发扬在技能和工艺上的优势;提倡“全员创新”,加强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对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鼓励和引导基层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改小革”活动;健全传统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技术的迅速变化;鼓励企业建立专门研究机构,集团企业要组建中央研究院,促进知识在企业内部的渗透和企业间的传播,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换。

(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的结合

我国产业管理体制造成的产业政策的一大弊端是,政策制定部门不能掌握政策有效实施的全部资源,因而一些产业政策得不到相关的其他政策支持,甚至有各部门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政策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应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财政政策和人才政策的结合。与科技政策结合方面,应在加强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着力打通从科学技术到工业产品的通道,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将技术研发上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与财政政策结合方面,保障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资金落实到位,引导国家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传统产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公共产品、重大项目装备的采购要优先考虑国内传统产业企业。与人才政策结合方面,在国家和地方人才引进计划或目录中,要重点考虑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人才和人才团队的引进,提高传统产业人才待遇,缩小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用人在薪酬、发展和晋升上的差距。

本文作者:邓洲 单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