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进展状况及对策

中职教育进展状况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初、中级劳动者的重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然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集中体现在“四大难”。即职校招生难、教学管理难、素质教育难和学生就业难。   1.职校招生难。招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工作,生源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足的影响,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明显减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连年减少,同时生源质量也有所降低。招生难、生源不足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是因为人们的教育观念存在误区,无论你把职业教育说得多么重要,多么有出路,多么有优势,但受我国几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在人们的心中,仍把职业教育排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之后,大部分学生把就读职业学校作为无奈之举。现在的社会,因其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择业的标准越来越高,当工人基本上是万般无奈的选择。加之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等原因,众多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读普通高中,致使职业学校“门庭冷落”,很难完成招生计划。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13.1万人,完成年度招生任务的85.9%。山东省计划招生55万人,实际招生45万人,仅完成招生任务的81.8%。职校招生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教学管理难。从当前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看,大部分是父母强迫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自控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同学在初中就有许多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逃课、打架等,到职业学校后旧习难改。也有少部分学生存有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与其他人比没有竞争力,从而自暴自弃。诸如此类的问题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学校不得不加强人力物力投入,强化管理,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素质教育难。职业教育不能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传授专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很多学校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有所脱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脱节,使学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此外,师资队伍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部分是从普通中学转过来的,偏重主辅导学生考高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的人才。   4.学生就业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显出来。尽管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逐年提高,2000年全国平均高达96.56%,但就业质量难以令人满意。很多职业学校宣传的就业率含有很大水分,不管私人企业,还是个体经济,把学生推出校门有个岗位就算就业。而实际上,受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参加工作几个月,就提出辞职,造成实质上的未就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因素看,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与偏见,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和学生素质能力,企业有意抬高人才进入门槛,从原来的选择大专、本科毕业生,到现在的选择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把中职毕业生混同于一般的打工仔,这种人才的浪费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从学校因素看,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学校与企业联系并不紧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学生自身因素看,就业观念不切实际,许多毕业生择业时总喜欢盯着事业单位或者大企业,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盲目追求待遇高、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并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从而导致就业难。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而在我国,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还没彻底转变,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中职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而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部门应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促进本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执政要务,从政策、资金和办学环境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管理各项措施。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直面职业市场竞争和寻求发展的实际需要,依照学生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因此要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学生管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详细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并加强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行为习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三是建立评价体系。以教育管理学分制为基础,以学生必须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学分计量为手段,把教育和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并把学生的素质测评分数放入学生个人档案,作为能否评奖、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参与各项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p#分页标题#e#   3.适应市场需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机制。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一是加快专业结构调整。职业学校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尤其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注重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合一。二是强化社会实践。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了社会实践经历,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工作起来显得得心应手。三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是职业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4.加大服务力度,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一是实行订单培养。“订单式”培养是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即可到单位就业。这种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模式,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二是开展就业指导。中职生对社会了解不够,就业过程中会暴露很多问题。学校应采取日常教学、专题讲座、日常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加强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三是做好推荐工作。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市场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同时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向社会广泛推荐毕业生,不断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