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积极心理学教育思索

成人积极心理学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刘娜娜 益菲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市场经济学院助教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和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成人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成人即已经工作过或有了一定社会阅历的人,又重新进入校园接受继续教育。这其中既包括各种学校的函授、夜大、进修生,也包括一些委托培养、定向代培等形式的学生。这个群体,由于特殊的背景和经历,使得他们与普通高校统招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下面简单介绍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年龄、知识水平层次结构良莠不齐,导致其自我价值认同感不强。具体而言,他们会因为年龄、知识水平层次较低而显得更自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另外社会上的“成人教育的文凭不如普通高校文凭好”这样的观点在无形之中也给了这一群体成员以很大的压力。同时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合理恰当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承担着多重压力。在学业上,成教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在工作中,依旧承担着较重的工作负担。另外,一些成家并育有子女的成教学生还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多个角色和学习、生活、工作的多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成教学生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上存有相对矛盾的两种状况。一种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动机,希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另一种学生持有“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想法,缺乏学习动机,厌学,缺课,逃课,考试时抱着侥幸过关的心理,对待学习内心迷茫。

经济状况及生活琐事引发的问题。一些成教学生由于经济状况,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一些女性成教学生,往往因生活琐事而承受更多压力。这些均不同于高校统招学生,却也需要引起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的注意。

如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进行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

通过以上对成教学生特点以及其心理特点的探究,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确实需要引起关注。而目前更多的解决措施是从例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手,本文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试图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方向,为成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从主观体验层面

很多成教学生是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大学学习,或边工作边学习,对他们而言,身心达到一个较稳定的成熟阶段,且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已有的知识系统对其来说是丰富的资源库。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着重引导其积极对待已有的经验系统,并将之与眼前的知识学习联结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与动机。不仅可以幸福地过好现在的学习生活,也可以对过去的工作有满意感。当一个人既能对自己的过去满意,又能幸福地活在当下,那他的心理健康则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从个体成长层面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在个体成长层面,我们要着重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积极的内在力量、美德、审美体验、工作能力等。对于成教学生而言,肯定他们的学习动机,认可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这正是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维持学习行为的最佳途径。很多成教学生都是因为不满足现状而通过参加成人教育的学习来提升自己。据与成教学生沟通了解,很多人表示,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获得真才实学,学到知识,提高知识技能水平,提供工作能力,增加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社会的筹码。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积累并培养出来的工作能力是很多高校统招学生所不具备的。当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放在这些积极的内在力量与自我成长的动力上面时,一方面可以促进成教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自身更好的成长。这就建议我们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把学习内容与现实工作内容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活动与其自身的需要联系起来。

从群体组织层面

成教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等,已形成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在团体中可以较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从群体组织层面我们可以在团体中找到其价值并积极关注,使其充分利用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潜能,依靠团体的资源与力量,更好地适应在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