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职位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了解外界,探索职业世界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而职位探索是职业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选取江苏南京四所高校的三年级、四年级在校学生326人,对其进行调查并分层随机选取20人进行结构式访谈,主要探讨大学生对职位的关注程度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期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向精细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职位探索;问题;对策

    一、问题提出

    职位是指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任职者所对应的组织位置,它是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职位与任职者一一对应。就业时尽管最初考虑的是职业类别,但真正入职时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职位。所以,对于职位的探索也是职业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关注程度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并不清楚。为此,本课题组成员就职位探索这一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希望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向精细化发展有所帮助。现将研究过程、结果、分析呈现如下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问卷内容主要是关于职位探索的信息,这是课题组自编的。对职位的探索可以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至少可以从“入、做、得”三方面着手。“入”指入职机会与竞争条件,前者指客观的机遇及制度因素,后者指自身的素质条件与职位要求的匹配性。如入职机会关注到招聘人数、招聘政策、用工制度、雇佣方式,入职条件关注到基本条件要求(性别、籍贯、外形、年龄、婚否、政治面貌)、教育培训要求(毕业院校、专业方向、学历程度、外语、计算机、培训经历、资格证书)、心理要求(性格、能力);“做”主要指工作实况,包括工作内容(对象、任务、责任、设备)、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量)、工作环境(工作设施、工作空间、人际关系、工作气氛、学习氛围)、工作控制(直接上司、监督与管理、绩效考评);“得”包括薪酬福利(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个人发展(培训、进修、晋升、职业变通)、社会资源(人际关系资源、社会地位)、工作满意感(公平感、成就感、自我实现)。经过试测,有效题目46个,正式测试时,在开头增加两道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和职位探索意识的题目,共48题。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江苏南京四所高校的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或即将面临就业。发放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 309 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  (构成比例见下表)。事前课题组编制了结构式访谈题目,从每所高校辅导员老师中挑选出1名对其培训作为访谈者,每位访谈者访谈5位学生,共20名被访谈对象。

    表1图调查对象构成比例

男   女   文科   理工科  三年级  四年级   

57%  43%  42%    58%     33%     67% 

    三、结果与分析

    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在:

    1.理念与行动分离。目前各高校正在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随着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主体——大学生反而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据问卷调查只有32%的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做自己的生涯规划,29%的被调查者表示只是大概了解,有39%的调查者表示思考过但没有付诸实践。通过结构式访谈,我们了解大学生常常能通过各种途径(如海报、讲座、课程、大赛活动、书籍网络报刊、短信等)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汇,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之一概念并将之跟自己的大学生活结合起来,造成“理念与行动分离”的现状。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在处理重要任务和紧急任务的关系时没有明确的原则,他们在现实的学习任务或其他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忽略了从自己的整体发展出发和长远方面来对自己进行规划、监督和管理。

    2.大学生探索职位的意识淡薄。了解外界,探索职业世界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而职位探索是职业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找工作,尽管最初考虑的是职业类别,但真正入职时还要考虑到具体的职位。对于探索职位,大学生的意识淡薄。调查显示三年级有86%的学生没有真正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探索,四年级的学生有54%的学生没有真正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位进行探索。男女生的差异不大。理工科学生对职位的探索意识比文科学生稍强些。访谈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职位探索离自己较远,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离自己还很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职位探索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3.缺乏职位探索的方法。在职业生涯意识提升的基础上,学生应该了解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但学生普遍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该如何着手。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空谈,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行动。如对职位进行探索,学生就不知如何进行。调查显示学生不曾考虑过的信息较多,很想了解但有困难的信息较多,认为通过努力能够了解的信息较多。访谈也表明学生想了解外界,了解职业世界,但不知如何去探索。目前高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依靠班主任的自身经验,而班主任大多没有教师以外的职业经历,对职场知之甚少。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外界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4.就职位探索的具体内容来说,学生对入职机会与条件的关注度要大于工作实况的关注度,对“所得所感”关注程度较弱。74%的学生对入职机会与条件关注得较充分,41%的学生对工作实况关注得较充分,27%的学生对“所得所感”关注较好。入职机会与条件这类因素只需平时稍加关注即可,但在谋职阶段,对意向性职位的机会与要求需要特别注意,如果无法入职,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时刻学生对入职机会与条件关注较多是可以理解的。“做”也就是工作实况,指在某个职位中要求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评估等等,对工作对象、内容、任务、责任及过程的了解是职位探索的关键。但学生由于职位探索意识淡薄,缺乏了探索职位的方法,所以关注一般。“得”即通过工作可以获得的报酬及相关的心理感受。工作给人带来的不完全是物质收入,还有很多心理感受以及情感体验。这似乎离学生更远,学生能关注到的主要是薪酬福利(工资、奖金、津贴、福利),而个人发展、社会资源、工作满意感考虑得很少。#p#分页标题#e#

    四、讨论与建议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普及活动的效果有待提升,工作须向精细化发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提升自我认识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目前高校采取了讲座、课程、辅导和咨询、职业规划大赛和在线职业规划系统等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学生问题,但是在这些方法的使用过程中,老师们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理想方法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一些方法使用不到位、教师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自信等。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满足了面上的基本发展后,应着手向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让每项工作的价值落到实处。将观念的普及方式更为精细化、目的更明确化时,带来的教育效果也更明显。

    2.增强学生对职位探索的意识。虽然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方式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尤其是讲座的方式,但是大多数活动(比如讲座、课程、生涯人物的故事展示、教育者的说教、理论信息的提供)更多的是知识上的传递、而没有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教育者在设计这些活动时也没有明确把握重点,因此学生对此的认识和感受并不深刻,效果就会打折。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加入体验的环节,增加活动实践,将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体会,增加教育效果。一些好的方式,如小型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课程实践环节、学长经验交流会、生涯人物访谈等都可能更为促进学生的真正参与和理解。

    3.教授具体探索职位的方法并告知获取信息的渠道。如实地参观、参加人才市场、假期打工、专业实习、通过网络和媒体收集资料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于职位探索。对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探索的直接程度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专门的就业服务组织进行间接的职位探索,借他人之力,信息的收集相对较快。另一类是自己直接进行职位探索,从书面信息收集到专业实习都可以视为此类。其中,生涯人物访谈是难度适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另外要告知学生探索职位的关键信息。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目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中指导教师队伍的人员不足、精力有限、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专业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不相关,这就导致老师们在从事这份专业工作时感到不自信、力不从心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就可能表现为: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却把握不住重点,忽略了树立学生意识的第一要义。同时,由于他们也觉得缺乏专业交流和指导,所以对工作也不能及时进行总结,也就无法纠正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他们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的时候,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师资力量的更为专业化、精细化培养是促进这一工作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龙立荣,李晔. 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4]钱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施国春.大学生职业探索的现状与成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6]彭仲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培养机制的构建[J].大学生就业,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