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善治论下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研究

生态善治论下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研究

 

一、生态善治内涵   生态善治概念中的“生态”内涵比较丰富。本研究选取了具有哲学普遍性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生态”概念,意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一种整体的系统观与和谐的价值观,即这里的“生态”基本上等同于“和谐”之意。善治即是“善的治理”或“良好的治理”,是指权力的运行方向是一个上下互动的双向或多向度管理,主要通过民主协商、谈判进而妥协、合作来确立认同共同的目标方式、实行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本文就是基于此“生态”概念以及上述的“善治”意蕴,得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生态善治是学校管理方与学生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这一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二、生态善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解析   首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生态善治理念,目的在于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它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线性、理解性”管理转向一种“双向、互动式”管理(适应性管理),即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环境———教师———学生”这一网络生态结构来描述(如图 1)。   生态善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新模式,是以教师、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对“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理解、贯彻和坚持,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学生管理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是对教师、学生的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在充分尊重基础上的理性回归。新模式作为一种理念和一种工作方式,其主要内涵是:它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认识到学生、教师的相互依存(纯粹的学生中心主义或教师中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它们是两个极端)———学生和教师都是学校这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彼此间通过“教育———管理———服务———环境”这四大因素来谋求相互之间以及与学校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三、生态善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主要特征   (一)人性化   中国学者冯文龙在探讨生态管理学的构建与发展时,提出了“生态人”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以生态善治为目标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中无主体、客体、相对立之说。教师和学生在管理模式结构中作为“生态人”,占有各自的“生态位”,要承认“生态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确认“生态人”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体。尊重“生态人”的个性差异和独特的发展方式、承认多元化的成长结果,给每一个“生态人”拓展成长的空间和迥异的成功机会,造就“生态人”强大的头脑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认识到“生态人”的发展既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学生工作的最终归宿。   (二)生成性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单向性(或实质上的单向性),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新形势和新环境。而生态善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单纯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单向工作方式,而转化为以注重教育、管理、服务、环境并重的工作方式,教育、管理、服务、环境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教师、学生这一对“生态人”也在教育、管理、服务、环境这四大生态因子的双向的互动中实现了“生态人”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就是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生成性,通过这种双向互动也就形成了学生工作系统的群动力,促成了学生工作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以及“一潭活水”效应。最终目的是促进了教师、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流变性   新模式的生成性决定了新模式的流变性。多尔认为“:开放系统的主要挑战不是将系统引向终止(生产完美的产品),而是指导转化的维持过程的形成性”。我们认为,在新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指标的宽泛性也许是可能的,但每种具体的指标是无法预测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通过“教育、管理、服务、环境”这四个因素的互动中不断“浮现”出来的,这种“浮现”出来的目标会随着事件的生成引发另一个目标出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发展就是在这种矛盾不断转换过程中实现的。   (四)平衡性   新模式也要求坚持生态平衡的观点。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能够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方式,达到它们相互之间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学生工作的动态平衡要求我们时刻把握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环境、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生工作实践与学生工作理论、学生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学习与社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动态平衡。平衡是学生工作的追求理想,失衡则是学生工作的常态。学生工作就是在失衡和平衡的不断转换过程中无限趋近于平衡。学生工作动态平衡的支点是生活,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必须立足于生活源泉,学生工作应该随着生活流变,在不断地汲取和补充中实现追求的永恒发展。   四、生态善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建构   (一)建立系统化的育人环境体系   新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充分发展。康德在《论教育》中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和“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这两句话说明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演化过程,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实现的。这也要求新模式下的育人环境是全方位的,是一个统摄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系统化的环境体系。这个体系以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合作、协调、创新等方式,利用网络、社区活动、相关课程等载体,实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从而促成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维环境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p#分页标题#e#   (二)创新学生考评体系   新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的评价体系首先是建立“和谐 + 合作 + 发展”的评价制度,即面向群体,通过适当的环境,引导群体进入合作的共同工作中,在共同工作中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其次要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在评价理念上要体现充分发展性,即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充分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在评价的内容上应是多元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更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要不断引导评价对象欣赏自我,欣赏自我的成就,以获得更深层次上的发展冲动,更好地开发自我潜能。   (三)完善学工队伍培育体系   新模式的目标之二就是教师的充分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充分发展必定有利于新模式的稳健运行。首先,要培育学工队伍的团队精神,学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团队精神,团体需要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来维系所有的人。作为学工队伍的每一员,都要从团队的角度出发,树立起自己对团队工作认真负责的信念。如果学生工作系统是一个大系统,我们每一个成员则是这系统的一个元素,团体精神就是要实现团体力量的放大效应。   其次,“创先争优”活动也要求建立学习型党团组织,新模式下的学工队伍每个成员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和知识素质,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成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的中介者和知识的提供者。新模式就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促使人不断地学习,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然后转化为创造力,促使知识更新,进而实现“学习型”学工队伍的目的。具备了“学习型”组织特征的学工队伍又能推进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生态善治,从而实现又一次良性互动。   有关生态善治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开始阶段,在学生工作中运用生态善治理念也是学生管理工作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提出并倡导学生工作生态善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学生工作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工作应对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需要,是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态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