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分析

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兵团下辖14个师的175个农牧团场,团场是兵团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2013年3月至7月,课题组对兵团175个团场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抽样调研。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运用SPSS17.0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有效问卷中,男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占68.4%,女性占31.6%;在年龄结构上,25岁及以下的占10.7%,26-35岁的占33.2%,36-45岁的占35.3%,46-55岁的占19.5%,55岁以上的占1.3%。

二、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1.基层科技工作者素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实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使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调查数据表明,兵团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学历集中在大专和大学本科,其中大专的比率为50.6%,大学本科的比率为41.2%,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率为1.1%。

2.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技术创新渠道。

调查显示,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实际工作中从事领域涉及技术推广(73.2%)、科技管理(22.7%)、科技普及(21.5%)、科技研究(12.5%)等领域。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多领域参与,较好地连通了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渠道。

3.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与学历、行政职务呈正方向变动。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比率为35.6%。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比率与学历、行政职务基本上呈正方向变动,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42.9%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活动,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研发活动的比率为61.5%。

4.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应用与职称呈正向变动。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比率为11.6%,且工作者的职称越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比率越高,正高级职称的比率达到100%。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学历与科研成果转化大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大学本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比较特殊,比率为9.6%,高中/中专/技校的比率为11.9%,大专的比率为12.8%,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为33.3%。

三、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困境

1.科研时间投入不足。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9.2小时,周末6.03小时。在可支配的科研时间调查中,认为可支配的科研时间不够用的比率为48.4%。同时,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修学习机会和时间比较少,2012年兵团科技工作者参加由单位组织或出资的业务/技术培训的平均累计时间为7.6天,而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培训班的平均累计时间为仅为1.8天。

2.参加科研机会少。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比率偏低,64.4%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从事过科研和研发活动。仅有5.3%的兵团科技工作者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61.2%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认为自己目前“非常需要”进修或学习。78.2%的团场科技工作者认为参加进修或培训活动遇到困难,原因中频率最高的是单位没有提供机会(48.8%)。

3.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低。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后从中受益的比率小,方式较为单一。有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中,61.4%的人认为近三年来自己从中没有收益。在科研成果转化后获得收益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中,收益形式多为一次性奖励,如获得“奖金”的比率为17.1%,而获得“技术入股”的比率仅为5.7%,获得“期权”的比率为1.4%,获得“出售专利或技术”的比率为4.3%。

4.缺乏科技创新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宽松的保障机制。调查显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对职称提升、单位学术氛围、工作设施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满意度较低,分别为15.9%、18.9%、21.4%和23.4%。35.9%的人有职业流动的意向。82.2%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感觉有压力。在创新保障方面,缺乏科研经费支持,仅有5.3%的兵团科技工作者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新疆兵团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渠道,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初步呈现。这说明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基础好,有创新意愿和初步尝试,开挖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时间、平台、环境和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创新条件简陋,创新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理念,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挖掘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应重新定位工作职责,将创新活动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从细微处入手,进行满足实际需求的科技创新。这既能发挥基层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工作时间,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打造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平台,引导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提升资金支持力度,打造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技术创新服务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创造良好创新环境。首先,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创新基金、创新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形式,引导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领域,提高创新有效性。其次,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具有科研基础的单位的交流和对接,进行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条件。再次,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科技转化服务、补助、奖励基金,引导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获取经济收益。

3.建立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工作待遇低、生活质量差是制约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数据分析可知,职称与其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应对有创新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干部选聘、职称评审、工资收入上给予激励,在工作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上给予政策倾斜,以激励制度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同时,做好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措施,解除其后顾之忧,释放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4.多方筹措基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要提升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则需要借助政策调控措施和市场机制,多方筹措基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一方面,强化项目管理,争取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另一方面,吸引农业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科技研究与开发,形成多元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和运行机制。最终形成政府与市场互为发展、互为补充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为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作者:孔令英 罗兰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