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改革制度的几点思考

高考招生改革制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考是各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一种公平机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发展,需增加对知识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应用的考查,增加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以及扩大各高等院校招生的自主权和考生选择高校的自主权。对高考进行改革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考改革;综合能力;多元化评价;自主权

    自1977年实施高考以来,高考成为各大高等院校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是基础教育教学的一种指向标。高考发挥着选拔人才,教育导向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提出,高考形式单一,高等院校多样化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对创造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厚爱,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来高。甚至有人认为取消高考才能促进人才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高考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一、高考存在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高考的存在,阻碍了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取消高考才能真正摆脱应试教育,进行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从学习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取消高考,素质教育就能成功的推行,学生真的能从学习负担中解脱吗?取消高考,高等院校又以什么形式进行人才的选拔呢?这种形式是否又能像高考一样严肃,公平,公正呢?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一种形式,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种选拔必然会产生竞争,由于现在高等院校的大众化发展和推行,这种竞争又从上大学变成了上好大学的竞争,无论这种选拔以何种形式存在,这种竞争都会继续存在,只能从一种竞争形式变成另一种竞争形式。古往今来的选拔形式,除了考试,还有推荐和面试等,但是面试,推荐都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控制。面试,推荐这些选拔制度很难不受到权力、人情、利益的侵蚀,进行暗箱操作。在高考面前至少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的背景给你加分,也不会因为你无钱给你减分。我们不防从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针对教育部历次实施的高考多元化选拔措施均告失败所作的总结中去寻找结论: “现阶段 ,在激烈的竞争中 ,只要是人的主观因素可介入到的事物 ,最终都可能变成假的 ,没用的 ,甚至流弊丛生;唯有用分数量化的考试才是难以作假的、公正的。 [1 ]”公平、公正一直是高考的重要理念,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就不是更好的形式。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过:

    “ 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2] ” “ 继续加强 ” ,既是对高考制度的肯定 ,同时也表明需要要对它进行改革 ,即“变 ” 。这种“变”是一种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

    二、高考改革的必然性

    (一)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才显得越来越来重要,进好学校深造,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不仅成为每个学生的目标,也是每个家长的期望。高考的竞争越来越来残酷,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为了取得好成绩,高考考什么,老师就只教什么,学生完全把自己浸泡在题海中。由于一考定终身,获得优异的成绩,能够进优秀院校学习。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培养。题海战术、考试技巧、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学习方式方法,在学生、家长和老师心中等到了巩固。

    高考的考试内容方面也主要是以理论型知识为主,而且缺乏各门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不利于学生综合性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不少省份推出了“3+小综合” 、“3+X”的考试科目改革,虽然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不少只是各个学科的拼凑,并有真正的到达融会贯通。在高考形式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几乎是板块状的,很难形成系统化,我们知道,现在新兴科技和技术,很多都是在不少学科知识的贯通下形成的,几乎没有一门学科能够独立的促进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不少边缘型学科。并在可科技革新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妨碍了各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一元化的高考制度曾为国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了作用。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行,高等院校教育大众化的不断盛行。这种一元化的高考制度很难成为各个高等院校选拔适合本校特色和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的大众化必然带来各院校的多样化发展,各个院校有各个院校的特色,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因此对学生的选拔的标准和能力的培养也不经相同。研究性高等院校需要和培养具有科研精神、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职业技术性高等院校需要和培养能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具有从事相关技术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科研性高等院校需要和培养具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各个院校不同人才标准和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可能采用统一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不仅使各个高等院校选拔的人才很可能不是适合本院校的,从而阻碍各个院校发展的特色化。

    再则在高考这种一元化选拔制度作用下,学生们在学生中,集中精力只是知识,很少关注除知识外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往往学习中的一点失败就否定自己或者对在学习中虽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对自己的长远规划感到迷茫。偶尔有学生进大学后读一、二年后才发现自己选的专业和学校是自己不喜欢的,在学习中不感兴趣,有的学者还会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有限,从刚刚进大学的雄心壮志变成混日子,毕业万岁。甚至有学生重返高中,进行二次高考。可见一元化的高考制度不仅不利于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发展,更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重知识,忽视能力,对自己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填志愿时,盲从,随大流,热衷于热门专业而忽视冷门专业,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和自己的所填专业是否适合。

    三、高考改革之方向#p#分页标题#e#

    (一)增强知识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高考是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是对学员进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但是这种考查并不是你记住了什么,而是学到了什么,学是通过理解后掌握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学生自己的,那只是一种“借”,考试后就“还”老师或者书本。要想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必须提高以知识的灵活性作为向导,让学生了解到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还必须是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和掌握。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减少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有利于减少学生会巩固知识进行的事倍功半的题海战术。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另一方面,未来的科技主要是在交叉领域方面的发展,对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提出,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好爱和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考查必将成为高考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突然让我想到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经济、艺术、时事政治、国防等,没有重点、没有大纲,让不少考生感到内容太广,无从准备,无法复习。它所考查的是一个考生兴趣广泛度,对国际和国内时事新闻的了解,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的积累度。它考查的是考生在课堂和书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试想 ,如果把能准备的学业考试和无法准备的公务员考试按照一定的比例相结合,作为考试的最后成绩,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呢。首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 广泛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最新状态。有潜力的学者久而久之或者在进一步深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或关联并不断钻研,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其次,老师也会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安排,学生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书店等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还可以在线讨论,交流学习。这时运用题海战术和实际硬背的学习方法将显得不合时宜,学生的减负也会等到明显的效果。

    (二)加强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高考只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考查,而对考生的素质、特长、个性却很难评价。并且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多样化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多元评价作为高考改革的方式和方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选人的现象。探索建立起以统一高考为基础,同时参考学生的个性特点、素质修养、平时成绩和参加活动等多种因素的评价体系。

    在多元化评价中,把高考作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的基准,作为大学入学的基本资格。统一考试是对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高中生学业水平的测量,也是 21世纪世界大学入学基本资格鉴定的一个趋势[3]。在此基础上对考生进行多元评价,一是可以增加可选择性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好爱和特长以及填报大学的要求,选择二到三门科目进行考查。如美国的SAT2考试中,可选择科目广泛,包括文学、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语言等。在语言科目中就有韩语、日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而且部分语种还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听力、一种是没有听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灵活的选择考试科目。二是可以了解学生高中学习活动情况。如一般在班级、年纪的排名,参加的活动以及特长等。改变过去的单一评价标准,对已上各高等院校调档线的学生,决定是否录取已不仅仅看高考分数,而是高考分数、特长、高中平时成绩、参加校级、市级甚至省级等活动和所得荣誉,按照一定比例综合考察决定。三是对于平时考试成绩突出,在校期间优异的学生,而这次考试不理想的学生可以举行二次考试;而对于那些奇才、偏才、怪才,也不要因为高考这一标准就把他们挡在高等院校校门之外。有特色的院校可以根据学院的办校特色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他们进行选拔。

    (三)扩大学生和高等院校的自主权

    在高考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填报志愿时,一不小心估计错误就和同等水平的大学失之交臂,只能舍而求其次。虽然已经采用了平行志愿等措施,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等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不防借鉴国外的录取制度,为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不仅允许学生报考多个高等院校,而且也允许多个高等院校录取同一个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的降低甚至是消除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所面对的风险。在平行志愿中往往存在第一平行志愿上了调档线却没有上录取线,但退档案时第二或者第三平行志愿极大可能录取学生已到达满额。为真正保障学生享有优秀高等教育的权利,学生填报志愿时可在符合条件的每个大学层次选择多个高等院校,所选的几所高等院校填报不分顺序,几所高等院校也可同时录取。存在同时录取的情况时,学生在要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决策并对拟录取的几所高等院校进行回复。对招生名额不够的高等院校即时进行调剂或者补录。美国高等院校为完成预定的招生计划,在确定招生的计划名单后还要确定一系列“候补名单”,申请者在规定的时期反馈不去就读的信息后,高校能够根据生源的缺额信息通知“候补人选”。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通过对学校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和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人才需要,指定适合本校的以高考为基准的多元评价录取方案。录取方案需公开化和透明化,并尽可能标准化,明确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而且尽可能量化指标。在确保公平性时保证各高等院校的自主招生权的落实,促进各高等院校的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依据适合本校的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选拔录取,不仅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时代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而且体现不同高等院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不同理念, 以形成各个高等院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 同时满足广大考生对适应自身能力、素质发展的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并能够获取更多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