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资源小学科学论文

有价值资源小学科学论文

一、创设动态生成空间,提“有价值的问题”

热爱科学教育的教师都知道,“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与核心”,也总是想方设法设置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讲究的,有如相声演员,不断抛出一些令人捧腹的“包袱”,而他的主线只有一条,那就是逗你开心,让你深思!然而在科学课上不少师生会不自觉地围着预设中的问题去执行,表面上探究活动也很热闹,但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没有动态生成的空间学生也就不会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科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磁铁有磁性》,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出示磁铁)“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我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表格中的这些物质哪些能被吸起来?”这样的教学是应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流程,但教学实践让笔者思考这里并没有动态生成的空间,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真正的价值,导致学生也不会自主提出跟探究有关的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三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已经早就告诉他们磁铁能吸铁一类的物质,反而他们对金属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而“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这一问题只涉及事物变化的表面现象,(只要用磁铁吸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如果不进行挖掘延伸,就不能作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活动之后,除了按照教师的意思机械地过了一下动手的瘾,并没有比活动前有更多的收获。实验前让学生进行猜测假设是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如果教师并不去了解学生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猜测,而仅仅只为了猜对了几个猜错了几个,这样的猜测并没有多大意义。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更进一步,也没有排除原先的经验知识的一些模糊和误导,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金属与铁的区别,还是没有理解磁铁究竟能吸什么物质。教师蜻蜓点水式地对个别学生的回答一带而过,就得出了结论,飞快地进入了下一个探究活动。学生并没有从活动中收获更多的东西,课堂探究也就变成了一种教条式的程序,整个活动也就变成了“有教无学。”如果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出示一个封闭的百宝箱,里面装了教材上要学生预测的东西。“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百宝箱,你们听一听,百宝箱里有哪些宝贝呢?你认为哪些可以被这个小磁铁吊出来呢?”打开百宝箱,观察没钓起来的东西。“为什么有些能被钓起来,有些不能?”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探求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当百宝箱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所有孩子都想知道百宝箱里有什么。孩子们通过感官和已有的经验来判断里面可能有金属。三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可以用磁铁把里面的金属“吊”出来。“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还有一些宝贝没钓起来。教师趁机追问“为什么有些宝贝钓不出来?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通过学生逐步生成的问题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前概念。问题在活动中产生,学生的认知与想法在动态生成中逐渐明晰化与外显化。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对学生不明朗的问题进行解决,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者模糊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人们将外界现实与原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一种新旧经验相互碰撞,新旧思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的过程。如果教师设计问题的目标产生偏差,提问过于单一,课堂就会出现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或者出现与个别学生密集对话的现象。一问一答,像打乒乓球一样拍来拍去,于大部分学生学习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之,教师如果找到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行的,有研究价值的,直接与科学探究相关联的问题,给课堂创设了动态生成的空间,那么就能把学生分散性思维引到问题本身,掀起学生思维高潮,推进学生思维深入发展。

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促“有价值的思考”

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科学教师们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准备各种形式多样,新奇美观的材料供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准备的丰富材料中玩得很开心,在热热闹闹中得到了眼花缭乱的数据,课堂在动态中生成了许多资源。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追随着学生生成的问题不断衍生,逐一解决生成资源,而不是筛选对课堂有价值的问题去让学生进行思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反而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科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五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实验前教师的引导:“这块磁铁能挂几个回形针?”“究竟怎么来计算这块磁铁挂几个回形针?”“你们想不想做这个实验?”汇报时教师的处理:“你们小组挂了几个?”“为什么要做两次?”“你们小组两次做的数据都不一样,那么到底取哪个数据?”“平均数有小数,不大好吧,怎么办?”……类似于这样的师生交流,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刚开始还能勉强认真听,而他们的兴趣依然停留在器材上,缺乏对现象的思考,课堂会逐渐走向杂乱无序。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不稳定,来得快,消失得也很快。他们无意识的学是多于有意识的学习,一些时候学生往往被器材的无关信息吸引,会被“活动的机会”分散注意力。某个探究活动已经结束,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停留在刚才的活动中,更多学生是对刚才的探究材料“依依不舍”,还有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想到了其他地方。这时,有价值的思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过来。上述案例中,汇报时教师这样处理:“为什么同一个磁铁挂的数量会不同?”“如果给你两个磁铁,你觉得能挂几个?”“怎么样做更科学?”舍掉生成资源中非关键因素,注重学生对现象的思考,挖掘科学本质,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建构准确的科学概念。

三、提升动态生成的效果,选“有价值的活动”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主行动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将探究活动由“指令性”转变为学生自主的“选择性”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探究。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对“前概念”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前概念往往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的初浅认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它的产生是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或没有把认识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概括造成的,所以它往往包含着许多非共性内容。因此教师概念目标的确立首先要认识一个“度”的问题,即了解各年段学生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在“前概念”认识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一些“目标”进行活动,以期更好发展个性,提高概念的认识深度。例如在“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探究活动中,学生制作电磁铁后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产生诸多问题,如:线圈匝数,铁芯大小,绕线方向,电池多少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活动,但基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好不同,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开展选择性研究,并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对其他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交流论证,深入概念,突出概念,达成共识。因此,要提升动态生成的效果,应选择有价值的活动进行探究。

四、结语

总之,科学课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价值的动态生成,需要科学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如果没有科学的设计,深入的思考,以及教师灵活捕捉有效生成的能力,那么,“有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课堂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学生思维需要有层次有厚度的教学。“空间、资源、效果”是我们走向生成价值的起点,同时为学生的“科学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彭凤英 单位:太仓朱棣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