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范例

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范文1

关键词:自动化类专业;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一、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形势分析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时期,在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调整下,突显出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新形势下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教育质量指向学习效果:从关注“教育投入”到关注“教育产出”[1];由关注“教师是否教得好”到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好”[2];由关注教学过程转向关注毕业生的能力和发展[3]。时展需要将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传统工科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工科推动医、法、经、管快速发展,优势工科向深度、广度进军,即新工科时代到来。自动化学科是工科专业中最具新工科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其教育质量与未来国家创新人才需求直接相关。创新型培养模式激发一系列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4],原有的“听讲”方式学习效果最低,两周后只有5%的学习留存率,而“主动学习”可以保留90%的学习内容。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参与式学习及实践学习是新形势下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也是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工程训练课程是完成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5]。该课程以实际工业环境为背景,带动学生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更能体现工程综合能力、工业制造技术和工程文化内涵。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时代,亟须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高端制造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工程素质,建立质量、安全、效益、环境、服务等系统工程意识,紧密结合后续的自动控制基础和专业课程,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6]。

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思路与创新

(一)以智能系统为统一对象,贯穿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以智能系统作为统一对象贯穿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内容上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专业核心实践课等实践环节,涉及系统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有助于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1.金工实习重点在于认识智能系统的机械化构造、制造工艺、技术,构建机械化对象。金工实习以传统加工工艺如铣工、钳工为基础,辅以一定的现代化特种加工工艺,制造自动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设计中通过作品展示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工艺制造的荣誉感。2.电子工艺实习从电气化角度服务于机械系统。借助电路、电子等专业基础课程,掌握控制系统电路的设计流程,完成智能控制系统原型设计。在实习过程中需掌握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特性、电路制作、焊接、调试等各个环节,为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学习打下基础。3.专业课程学习深化电气系统应用。电子工艺实习的作品可以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对象。自动化专业的两大核心课程中,“自动控制理论”负责讲授自动控制的原理及设计方法,“自动控制实践”负责锻炼学生设计及实现控制系统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生产实习将控制系统向信息化、智能化延伸,辅以一定的控制专业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完成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智能化提升,以创新驱动思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负责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检测、环境、安全问题,使学生对现代化生产过程有全新的理解与认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创新推动发展。

(二)以虚实结合作为统一原则,完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本着“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统一原则,从认知过程角度将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分为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和工程创新三个层次。1.工程认知以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主线,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场演示讲解、虚拟仿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高端及复杂制造过程,特别对于学科交叉处的认知环节,培养基本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2.工程训练在掌握基本制造知识的基础上,具备高端制造操作技能。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在现代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训练应用先进制造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策略和检验的工程实践能力。3.工程创新以智能制造为背景,让学生在工程训练的过程中,采用逆向工程等方法进行创新设计,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团队意识、管理能力等。

(三)以主动学习作为统一手段,提升工程创新实践学习成效

根据金字塔模型,增加讨论、实践、教授等主动学习模式,保证学习效果。1.改进课程教学模式,以主动学习带动被动学习、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互交叉等方式,通过参与式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2.以完成产品的形式提升主动学习积极性,通过一体化设计模式,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能够保证专业核心课学习留存率,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创新驱动原动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自动化类专业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自动化类专业培养面向全球和未来,适应航天、国防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具有引领行业、学术潜质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类专业为例,其航天特色突出、动手能力强,一直是专业追求的目标。结合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要求工程训练课程能够服务于专业课程。同时,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紧密结合智能生产、互联网、物联网、物理信息系统等,给学生留下更多创新空间。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突出金工实习、电子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各自作用,同时辅助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设计上,面向同类研究对象,即金工实习的机械对象就是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电子实习对象是控制系统的对象,生产实习与控制专业课的多个环节结合,综合保障学习效果。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类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以自控控制转台为例构建的课程体系如下。(1)在金工实习阶段,将转台的拆装、重要部件的机械制造等进行介绍、实际操作,并提炼出控制模型,指导控制理论的研究。(2)在控制理论学习阶段,结合理论模型、学习控制理论、方法,控制性能,并能够设计适合的控制器,实现控制目标。(3)在电子实习阶段,认识电路板的绘制、制作、芯片的焊接、电路系统的调试等,将自动控制转台的机械部分电气化。(4)在控制实践学习阶段,结合自动控制转台的机械、电气系统,进行控制系统的实现,从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驱动器等多个角度设计系统,实践控制理论,完成控制目标任务。(5)在生产实习阶段,从自动控制转台的应用角度出发,认识空间环境、空间安全标准,以飞行器三维虚拟实验演示自动控制转台的应用,并理解应用中对信息化、智能化的场景需求,交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等;以生产及服务为最终环节,完善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提高应用能力创新。通过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网络和智能时代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留存率。

参考文献:

[1]王巍,王志浩,刘宇新.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DEA规模效率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S2).

[2]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3]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

[4]韩玮,程琦.“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7).

[5]陈咏华,李丽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

专题训练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思维模式转变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相关理论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是,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的思维模式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思维模式下,才能确保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发挥切实的效用。因此,必须加强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的思维模式转变的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思维的科学性,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

一、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思维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核心是人,而人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导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的思维模式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同时影响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不可控因素较多,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程度。多层次的复杂性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基础特征,人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受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1]。总的而言,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人是一个整体,两者相互一村共同发展。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只是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进行简单的封闭、静态的思考。导致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针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人和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针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的特点,可以采用非线性的思维进行分析。非线性思维能够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建立全新的技术平台,进而实现对经典案例的研究分析。同时,还要确保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思维模式的开放性,注重训练环境与训练个体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结构的创新,提高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二、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还原整合思维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需要完整的理论思想作为指导。现阶段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思维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思维模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得不到保障,单独一方面的理论都比较片面。新时代下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思维模式,是将还原理论与整体理论进行充分的整合[2]。这种还原整合的思维模式,不仅是理论的突破,还是对原有研究防范的补充。还原整合思维模式,是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思维模式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并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整体,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不仅仅是针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自身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周围社会环境和其他因素对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影响。还原整合思维更加注重对影响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系统理论的研究,解决复杂的因果关系。这是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产物,是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思维模式的多元整合。进而实现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定性、定量的分析,实现科学推力和哲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理论结合实践思维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对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思维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在实践的部分已经做的相对完善,但是对于理论的整理研究还不够完善[3]。大多数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理论研究的训练观念落后。总的而言,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理论可以分为一般训练理论、群体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这些理论在内部存在共性,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对于一般训练理论和群体训练理论的研究已经初步完善。但是,对于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还很匮乏,缺乏对经验的整理的深入分析,在实际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指导的规范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针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综合性的特点,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化分析。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思维模式的转变。

四、结论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运动训练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复杂性思维、还原整合思维以及理论结合实践思维的转变策略。望此次研究的内容能为我国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思维模式的转变提供参考性建议,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晓伟.定向运动训练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7,3(18):56-56.

[2]万利军.探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体育时空,2017,2(2):156-156.

专题训练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比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那么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的要求也随之而变。对于高校生来说,体育运动是十分必要的,专业网球是使学生受益匪浅的锻炼方式。同时专业网球作为高校受欢迎的运动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专业网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重视专业网球的训练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效果。本文以“步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为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步法训练

专业网球的训练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手段之一,步法训练与专业网球的结合成就精彩的专业网球比赛。为什么要不断探析专业网球的教学有效方式呢?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当前的高校专业网球比赛,同时为满足学生应对比赛所必需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专业网球这一项体育运动的方式也要跟随改革创新的脚步,在基础训练上有更多的改革创新,即步法训练法与专业网球结合运用,达到更好的专业网球的训练比赛效果。

一、高校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作为专业的网球教师,教师的能力高低决定着其专业网球教学的水准。有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对于专业网球的了解不足,在教学专业网球时并没有系统的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师的选择上,学校不光要看重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还要注重教师的经验。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步法训练,严重制约了网球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

一些学生对步法的掌握不足,导致击球稳定性不够,成为了训练中的难题之一。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如果步法速度较慢或是没有及时准确到位的话,就会导致身体重心不稳,击球就会失去力度,没有攻击性。由于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普遍下降,身体机能减弱,而上专业网球课练习难度大,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专业网球课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专业网球教学效果。

二、高校专业网球中步法训练法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专业网球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作为主体,向学生讲述专业网球理论知识,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练习,学生在学习一定的时间后,掌握技术动作。然而对于专业网球这一专项教学来说,步法训练法是提高专业网球步法训练的有效方法。步法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网球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中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小组分组比赛学习,在这样较为自由、积极的氛围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同时使得学生在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过程中,理解网球运动的竞争性。使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精神,有效提高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效果。

(二)步法训练法的应用

在体育改革的视野下,“健康第一”是专业网球教学的主旨。在专业网球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专业网球技能,同时步法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不仅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位置所采用的移动步法来进行合理的击球,而且还能加快移动的速度,使得运动员可以快速到达准确的击球位置来击球,从而提高了网球击球的效果。专业网球结合步法训练法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掌握专业网球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网球击球质量。

(三)因材施教

对高校专业网球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体能、体格状况不一样,那么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步法训练方案,使学生在步法训练中提高专业网球技能。同时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效调动学生在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中的积极性,使步法训练对学生击球中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有利于学生在训练、比赛中网球技能的发挥。以学生为主的专业网球的步法训练中,要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网球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掌握专业网球课上基本运动技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健康的三维健康。

三、结语

总之,步法训练的出现,使得专业网球的比赛训练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两者的相互融合能使学生在比赛和训练中爱上专业网球,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网球击球质量,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技战术水平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梁.步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

[2]王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实施DV即时反馈教学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张谦.体育院校网球选项课运用异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

专题训练范文4

过去,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体能训练上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错误的把体力、速度、耐力、一般性肌肉力量的增加看做就是体能训练的全部,这是一种不科学的片面的低层次的认识,是错误的训练指导思想和理念。也是造成我们训练工作事倍功半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制约我国标枪专项发展的一大障碍。那么体能训练的概念应该是怎样的,国内外学者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认为;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为基础,经过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的机能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通过运动实践过程我体会到,体能训练是人体由里到外的一个整体性改造和发展过程。

2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结构关系

要想在体能训练中有一个正确的指导理念,必须先了解体能的本质:体能是以人体各器形态和机能为基础,由神经系统支配和供能系统提供能量,是人体运动系统通过骨、关节、肌肉活动,把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做功形式。传统体能训练的理论,把体能分为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和协调等多个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功能制定相应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和协调等训练方法,主观的把人体的整体结构割裂开来进行单方面训练,破坏了人体结构的系统性。虽说体能训练是对人体系统不断的优化,使各系统协调工作,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事物矛盾的本身又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只有把握事物的主要方向,才能抓住其本质。不能只停留在在片面发展骨骼肌即大肌群力量上,近年来人们对小肌群做功的重要性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却忽略了不管大肌群和小肌群以及协同肌做功,首要的是神经系统在支配其工作。因此神经系统支配肌肉做功方面的训练手段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据物理学研究,一个普通的健康的人,如果能把力量集中到一点上,具有20t力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是平静状态下力量的4倍。这些虽说有精神上的作用,但至少说明是内在力量的驱动导致外部做功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神经及核心部位能力,从竞技体育运动是人体整体性用力结构这个观点出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首先要建立提高人健康的身体功能;其次才能发展力量、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动态平衡等运动能力;最后才能发展专项的动作能力。

3体能训练与专项之间的特性关系

3.1体能训练要紧密结合专项

竞技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因此体能训练最大的特点应体现在和本运动项群相吻合的训练思路上,只有全面、平衡发展身体各机能的同时加强本项目专项能力素质才能提高成绩。专项能力和专项力量是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教练员在训练和实践中会经常发现有些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很好,力量也很大,然而专项成绩并未提高或提高幅度不大。如我自己带过的两名男子标枪运动员;史德武、戴立最好成绩分别为77.28m和74.93m。戴立的各项力量指标,专门能力指标均大大高于队友史德武,但机体和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神经系统的应激能力、专项速度指标都差于史德武,结果专项技术掌握不如史准确,标枪成绩比史德武差了近3m。由此可见,专项能力和专项力量是影响专项成绩决定性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只有在整体素质全面、平衡、协调发展前提下才能掌握合理的专项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力水平,获得良好的专项成绩。二者互为作用又互为制约。因此只有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抓住项目的特点、规律和比赛的需求设计训练计划和是实施针对性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才能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3.2重视核心区力量及深层小肌群和协同肌的发展

谈到核心区力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体能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的区别,而现在我们很多教练员和理论工作者在体能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的理论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严格的讲:体能训练是基础,是建立高质量动作模式的前提,而高质量的动作模式是身体快速传递力量的基础,是建立人体整体性结构的力量源泉。而整体性结构用力首先要进行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群的力量、稳定,平衡的能力训练。不能只重视人体外部功能的训练。武术界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沉丹田力量生,百岁老人亦发功”。这里所谓的“腰、丹田”正是人体的核心部位,现代科学从解剖学方面认为肩关节—胸椎—腰椎—骨盆—髋关节为主体,包括附着在它们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及韧带系统,是人体核心区域所在,这一部分是人体上下肢的纽带,在运动中对运动员保持基本姿势,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撑作用,为四肢发力创造支点,是动作快速传导的关键部分,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能性训练是在体能训练完整地建立好其整体性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子项目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使肌肉用力更符合专项特点的要求。但是,二者之间又不能单独的割裂开,既有区别又相互作用,是人体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但是又有侧重。应该重点强化功能性结构,以其带动全面身体训练的提高。功能化训练是龙头,体能化训练是龙身。这也是系统论观点的有力佐证。在此方面我们也走过了很长时间的弯路;众所周知投掷标枪对运动员躯干肌的力量、柔韧性、协调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很重视这一块的发展。但运动员腰部损伤发生率仍然很高,尤其是椎间盘突出发生率更高。原因何在,后来总结发现我们的重视是建立在偏颇或者说是错误认识上的,我们只重视了躯干大肌群发展,却忽略了小肌群的发展,尤其是深层小肌群、韧带的发展,二者之间失衡,肌肉间的协调协同能力较差,脊柱的稳定性也就发生问题,此时躯干大肌群力量越大,造成伤害的几率也就越高。近年来我们从认识上转变,方法上更新,取得了一些效果,目前标枪运动员腰部损伤发生率明显下降。系统论方法用整体结构来解释不同系统的差异,结构决定功能,是系统论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理论。只有把体能训练的整体性结构稳固的建立起来,功能方法的训练才能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素质的方面得到保障。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使人体系统结构得到改善。

3.3体能训练负荷原则

体能训练的负荷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系统工程,要详细论述需要大量的篇幅,这里不再展开来谈留待今后讨论,我只对负荷安排的原则谈一下我的观点。(1)系统性原则,体能训练要贯彻到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常抓不懈,达到持续平衡发展。(2)合理负荷的原则,专项训练、能力训练、体能训练的比例一般为40%、30%、30%。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任务负荷安排要做合理调整。(3)要把握好针对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4)紧密结合专项的原则。(5)科研保障和医务监督原则,用生物生化指标监控指导负荷。通过以上原则的把控使我们的训练负荷安排进入到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较高层次。并力争实现三个转变;既从感性分析到理性分析的转变,从定性控制到定量控制的转变,从经验调节到科学调节的转变。

4结语

专题训练范文5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精神文明追求日益提高,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体现在就医的环境,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外在的整体形象等,也就对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转变[2],各医学高校在培养护生课程设置中都增加相关人文学科,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医学独立学院,学院2005年开设护理专业以来,基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着重人文护理,围绕如何培养具备技术过硬、精神饱满、举止高雅的护士人才,积极开展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现将其现状分析如下。

1形体训练课程对护生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塑造职业形象,提升就业竞争力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士不仅要有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更应仪态端庄、举止高雅、谈吐亲切,富有同情心等内在亲和力[3]。近年来,医疗卫生机构招聘护士非常看重形象和外表,优秀的职业护士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同时还需具有健康的身体、健美匀称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充满活力自信的精神面貌[4]。高校形体训练课程作为以体育教学理论和美学原理为指导的一门综合性课程[5],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科学练习,开展护生身体形态、姿态和线条的塑造和教育,有目的的改善人体原始形体状态,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逐步提高形体的表现力、生命力和积极向上的姿态,目的是培养学生高雅气质和表现自我优美形体、塑造职业护士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6]。

1.2健美塑形,符合护生身心需求

护理专业学生的身心需求是进行形体训练的有利条件,青春期阶段护生精力充沛、可塑性强。形体训练作为有氧运动,能充分调动身体各部分的参与,在提高协调性、柔韧性、敏捷性、平衡性的同时,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护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护生的职业形象塑造打下良好的形体基础[7-8]。同时形体训练融合音乐、体操、舞蹈于一体,注重艺术美与形体美的结合,更注重人的精神、气质、风度的培养。护生通过形体训练课程,在锻炼身心、塑造形体的同时,引导护生正确的审美观,增进情感交流,陶冶美好情操,培养护生拥有健美的体形、优美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结合。

1.3加强课外实践,丰富校园文化

形体训练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培养学生骨干,带动兴趣小组,成立礼仪队、舞蹈队、体操队、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制定训练计划,开设形体讲座,规划校园活动,把师生身体活动的姿势、步态、发型、着装、言行举止等相关利益姿态作为行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促进全校师生以讲礼仪、重礼仪、追求礼仪为共同目标[9]。

2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课程建设起步晚,教学内容不统一

形体训练课作为新兴课程,课程建设起步晚,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形体训练教学尚无统一教学内容。各高校包括幼教、旅游、文秘、空乘、导游、酒店管理等都开设了形体训练课,依据专业教学目标不同,形体训练课教学任务基本围绕培养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行为举止,发展协调、柔韧、平衡等身体素质,增强节奏感、韵律感为主[10]。而医学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形体训练教材无法满足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训练目标和要求,现有医学高校开设的形体训练课既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也没有足够专业的形体知识内容。仅通过《护士礼仪》讲授职业姿态训练,包括站姿、坐姿、蹲姿、走姿、手资训练,以及工作中的有关姿势(持治疗盘、持病历卡、推治疗车)、表情(目光和微笑)等相关形体训练还不足以培养形象美、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以便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及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护士。

2.2专业教师配备少,教学设备不完善

由于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业形体教师,形体训练课多由护理学基础教师担任,不具备系统科学的形体训练教学手段和方法,或有些高校由专业舞蹈毕业教师担任形体训练课教学,缺乏与护理专业相结合的实际应用。同时各大医学独立院校对于形体训练课开设需要特定的训练场所、教学设备及专业器械等均未配置完善,制约了形体训练课的实际效果。

2.3教学效果无法评价

各医学院校针对护理专业护生在形体训练课中融合“职业+美学+运动+营养+合作”等多方面的训练手段和教学实践,涉及护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质体能等多方面训练,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不能综合全面地对形体训练课的教学效果和护生的期末考核进行评价,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的方法。

3独立医学院校护生形体训练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对策探析

3.1重视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独立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护生素质教育的直接手段。学院应认真重视形体训练课课程建设,通过规范教材编写,突出课程地位,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11]。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程,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专业性形体训练标准和方式,必须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结合独立医学院校的自身办学特点,开展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合形体训练课涉及的“职业+美学+运动+医学”多学科知识内涵,以护生职业特点为背景,开展基本姿态训练,通过坐、立、行等身体各部位活动姿态训练,调整护生身体的本来形态,整体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同时深化职业行为训练,培养护生仪容、仪表等职业姿态,规范护生的职业姿态和职业行为。进一步加强综合运动训练模块[12],以舞蹈、健美、瑜伽、合唱艺术等基础能力训练,培养护生高雅的职业气质和行为风度,展示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护士形象[13]。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针对性加强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专业教师师资的培训,以“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水平,专业护生形体训练课教师不仅局限护理学背景,而应加强与专业舞蹈基础课、专业形体基础课教师有机结合,或者由各专业教师具体实施各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形体素质的修养,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自身优美的身姿行为示范,以高雅的气质言传身教,树立护生学习的榜样,培养护生对职业的向往和崇敬[14]。

3.3完善护理专业形体训练教学的评价机制

独立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形体训练课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建立教师、护生双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实施考试内容全面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15]。着重强调过程评价,结合护生个体因素,关注护生形体训练整体过程,以平时的学习态度、锻炼过程的表现,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课外活动、团体操、合唱队等表演作为平时表现和学习态度的考核指标,通过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期末考核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有效地促进护生全面、健康、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4结语

专题训练范文6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一、引言

当前,全球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国际化、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作为沟通媒介的语言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英语作为世界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化、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英语是人才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要想在全球化大势中抓住发展机遇,就必须有足够多的高英语素养人才。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高等教育,要充分重视英语学科及英语教育专业的建设。尤其是英语教育专业,因它是我国英语专业教师最主要的来源,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对我国高水平人才的综合英语素养及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而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实际情况来看,在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上做得还不够。因此,如何有效构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改革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有效促进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以期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改革有所帮助。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分析、探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的意义之前,应先清楚什么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指,该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而形成的、能够高质量完成既定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育智力和行为活动的总称。之所以要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职业技能方面普遍比较欠缺,存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深厚、职业教育技能欠缺的问题。因此,需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以助于学生锻炼和提升职业教育技能。第二,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典型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明确要求。不管是1992年印发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相关计划、1994年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还是2011年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第三,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各年龄阶段英语教师。而衡量英语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学职业技能。当前,社会及教育的发展,对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第四,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来看,有效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教学职业技能,顺利进入职业状态,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所以,必须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

三、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无法很好地促进学生英语职业技能发展,对我国英语教师的培养有着不利影响。首先,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培养方案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准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职业技能等不能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相匹配,达不到应有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成效。例如,一些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英语教师,只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英语专业素养,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导致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职业技能和素养上有所欠缺。其次,当前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例如,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课程占比较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多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欠缺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英语教育整体质量一直上不去,急需解决。

四、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的措施和建议

1.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构建职业技能训练体系要遵循统一原则

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而言,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真正有效促进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体系构建的成效,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践行的体系构建原则和思想,然后在后续过程中围绕这一原则和思想,这样才能有方向、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体系构建。经实践证明,应该遵循“一主体、二重点、三全面和四层次”的统一原则和思想,逐步构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一主体”主要是指在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中始终贯彻“一专多能”的主体思想。“二重点”主要是指在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中,要从学生“爱做英语教师”和“会做英语教师”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体系框架。“三全面”指在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中要做到训练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覆盖优秀英语教师所需要的技能,并确保职业技能训练贯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四层次”是指在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中,将所有的职业技能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逐步促进学生英语教育职业技能的养成。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开展教师基础技能训练,包括口语、书写、读写、信息等方面的技能;第二层次包括教师基础技能中的艺体技能和教学基本技能中的教育概论、课程和教学论、教学法、教育实践指导等核心课程,是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中的核心;第三层次包括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科研技能,从这一阶段开始,渐渐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第四层次主要培养学生的教育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两个细分项。这四个层次虽有一定顺序和步骤,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层次的内容划分及开展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具体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实际。

2.加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重构

作为培养英语教师的主要源泉,高校英语教育专业面临着飞速发展的社会所赋予的更高要求。而现有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却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要求。对此,必须加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重构,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升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根据当前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英语教师职业特征,应重构一个可分为四大训练模块、十三项职业技能的英语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具体而言,四大训练模块分别是教师基础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科研技能及教育管理技能。教师基础技能又细分为口语技能、书写技能、读写技能、信息技能和艺体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则细分为教学准备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考核评价技能;教学科研技能细分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两大项;教育管理技能可分为班主任工作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有了这些细分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教师便能够针对每一模块、每一项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从而促使学生逐步逐项地构建自己的职业技能体系,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专题训练范文7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高校体育或者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基础的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和全民体育素质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应当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本文通过针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同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1相关核心概念

1.1体育教育专业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自身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能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热爱体育教学以及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强我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其次,体育教育专业也是高校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对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2课程的概念

课程并不是具体的概念和标准,目前对课程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某种方式所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以及实习等的影响。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培养相应的教学人才所采取的一种模式,模式的范围包括学科的种类和内容、活动等。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等。

1.3课程设置的概念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需求所选定的学科种类和学科安排。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进度和种类的设立上,以及不同阶段的课时安排和学习计划。课程的设置一般由教学专家和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概念来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此基础上先分析几个国外的课程设置对比国内的课程设置,从而找出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国内外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俄罗斯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1)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完整性(2)专业课程比例大、种类多(3)实践活动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4)选修科目不多与俄罗斯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比,我国在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上与之相似,十分重视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技能,并且专业课程的比例高。其余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在重视课程专业性的前提下忽视了基础体育教育课程,一般的高校只会根据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和范围开设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而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基础知识上只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很少能通过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不仅存在基础体育课程在理论学习上与实践脱离,同时还有一些专业课程也缺乏实践的课时。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比如技术课程的考核虽然结合了学生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但是教师都是将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导致理论知识与技术没有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国内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将技术、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大多数教师只是侧重于其中的两个方面。

2.2美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注重基础体育课程。基础体育课程种类多、范围广、学分多(2)运动技术课程多。专业课程主要形式为专修科。通常课程设置中还提供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种类多、知识面广。(3)增加与体育相关的新专业和课程。比如娱乐休闲、营销等相关的课程,这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学习方向。与美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我国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与之相似,尤其是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等,这些课程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也是我国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过在人文、自然科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大多数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为主,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同时我国的课程结构也是以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但是由于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加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

3.1优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珷.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143-146.

专题训练范文8

目前,石油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中主要包括:油藏工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采油工程设计和储层改造工程设计等四个专题。石油工程设计是大学生在石油工程领域的第一次“实战”演习。其中,油藏工程设计中包括:井网布置和注采井组动态分析。钻井工程设计包括:井身结构设计、钻井液设计、钻柱设计、钻井参数设计、固井设计、井控设计和钻机选择等。采油工程包括:有杆泵采油系统工程设计、连续气举设计和电潜泵采油系统设计等。储层改造工程设计包括:水力压裂和酸化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石油工程设计通常用4周~6周时间,时间比较紧凑。一般要求学生在这个时段内分别进行油藏工程设计、钻井工程设计、采油工程设计和储层改造工程设计等。这四个专题的设计内容根据不同油田的生产数据、钻井数据、地质资料等进行,也即只做以一口井或一个井组为对象的单项工程设计。四个设计之间,没有共同的设计基础数据,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个设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单项工程设计教学的优点

1.成熟的教学内容降低指导难度

在石油工程设计中,各个单项设计的内容几乎没有太多的更新。以钻井工程设计部分为例,在钻井工程设计阶段,通常选用某油田的真实《钻井设计》作为主要参考资料。由于钻井工程设计内容较多,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每小组3人,分别进行水力参数设计、固井参数设计、钻柱及下部钻具组合设计等,再将三部分内容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钻井工程设计。在进行各部分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材或专业书籍、工具手册上给出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先有结果,之后要求学生根据现有专业知识进行结果复核。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每口井的钻井设计计算结果出现的各种问题较为了解,教学指导过程难度较小。

2.较短学时内保证各单项设计的完整性

由于石油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多,而教学学时较短,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各个单项设计过程的训练,同时也为了保证每个单项设计的相对完整性,对每个部分的设计内容都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便于学生抓住重点,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较短时间内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3.模块化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

石油工程设计在分成四个单项进行教学时,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集中,都有相对独立性。指导教师根据设计内容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明确主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并进行初步模仿和试做。学生在进行各部分设计时,根据事先拟定的已知数据和资料,采用教材上给出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针对具体设计内容快速完成该部分的设计,提高了学生完成各分项工程设计的效率。

三、单项工程设计教学的不足

1.单项工程设计内容更新速度慢

石油工程设计各个单项设计内容的前提条件和已知条件更新速度较慢。如,钻井工程设计部分参考的原始设计还有20年前的,这与当前的钻井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很多陈旧的设计方法和理念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很多新的技术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和融入,甚至有些设备工具早已淘汰,但却在目前的设计中出现。这对实践类教学是不利的。

2.各单项工程设计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学生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各个专题的训练几乎是孤立的,没有共同的数据基础,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一名合格的石油工程师必须具有全局意识,因此,只有将各个专题通盘考虑,设计出的内容才能真正服务于实际生产,才能与目前提倡的“卓越工程”素质培养相符。目前,从各单项各自的训练内容上看,确实能够使学生在各单项上得到好的锻炼。但是在进行各单项设计时,学生却不能从油田开发过程的全局出发。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很少加入个人观点,也会相应的缺少全局意识和观念。因此,在工程设计训练中,应增强工程设计综合训练力度,使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理顺各个专题设计中的前后逻辑关系和衔接次序,优化以培养具有“综合业务素质”工程师为特色的教学内容。近几年,学校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竞赛的作品数量较少,设计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优秀,而是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不知如何从全局考虑,做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完整的石油工程设计。这也说明以往孤立式、分专题开展石油工程设计教学存在不足。

3.学生缺少获取和加工原始数据方法的训练

石油工程设计各个专项设计内容的已知参数和设计要求基本上都已给出,缺少训练学生如何获取和加工原始数据的思路和方法。经常出现学生采用教材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与已知数据相差很大,使学生产生困惑和不解。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现场的实际地质情况和工程施工情况缺少了解。如果能够训练学生从某一油田开发初期的原始资料开始进行编辑整理,并作为学生将要进行石油工程设计的原始参考资料,依次进行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储层改造工程等四个专题模块的设计,学生既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从全局出发进行石油工程设计。

4.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未能得到充分训练

在进行石油工程设计时,为了让每名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部的工作,只能降低设计难度,减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环节,更多地强调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发现和分析问题的环节往往是更难的,是更需要训练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人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因此,在进行石油工程设计实践教学的训练过程中,其组织形式也应模仿现场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团队协作。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石油工程设计的真实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体验在团队协作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大局观念。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感受到在学校所进行的石油工程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单项工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方案

1.强化小组讨论机制

在石油工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四个专题的综合训练。在四个专题设计之初,要求小组成员必须针对各自的专题设计要求提出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研究,撰写公共部分内容,形成小组讨论机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小组内各成员能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虽然小组内各成员主要负责其中一个专题的设计工作,但是每名成员必须根据自己对基础数据的理解和四个专题的共同需求,提炼出共同使用的公共数据资料,从而训练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全局意识。

2.延长教学时间

单项工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在大四阶段,强化和细化这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越来越有必要。因此,适当延长单项工程设计的教学时间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本校以往安排在大四阶段的专业课程多数都提前到大三阶段,目的是给考研的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专心备考。这样一来,大四阶段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使延长单项工程设计的教学时间成为可能。

3.工程设计代替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