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范例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范文1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治病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治人为主的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式[1]。疾病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治疗[2]。中医学作为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其优秀的医学观点对于慢性疾病、身体康复以及养生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着独特的魅力[3]。但是由于中医内科学内容抽象,大多数学生中医的知识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教学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本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观察对学生教学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入学的五年本科中医专业学生共200人,所有学生符合:①应届高中毕业。②家中未有从事中医相关行业的亲属。排除: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人,应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男生50人,女生50人;年龄20-22(21±0.53)岁。对照组100人,采用现有的教学方法:男生49人,女生51人;年龄19-21(20±0.51)岁。两组学生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现有的中医教学模式:①中医内科学课时较少,内容多,教师无法做到教授所有重点内容。②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愿意学,但是无法深入理解。③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在积极性较差。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①告知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②告知学生中医内科学是以后临床工作、科研工作的基础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医内科学,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多种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研究疾病的本质,更深入的了解疾病的原理,促进自身的进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④增加中医内科学的学时,给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将中医学的学习提前到第二学年,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⑤改进教学技巧,将难懂的中医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顺口溜等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中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深的掌握内容。⑦将病例引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专家组根据教授的内容进行出题,两组学生统一时间答题,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②观察两组学生对两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优:非常满意,课堂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良:一般,积极完成相关的作业。差:学习不积极,课堂沉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采用t检验,满意程度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分

观察组理论知识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西医讲究实验数据,客观证据,思维模式属于逻辑思维。中医是从我国传统哲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发展而来,讲究辩证思维。两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我国的目前教育体系逻辑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们对于西医普遍的接受和理解,思维模式已经稳定,因此在学习中医时,相对困难。目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较少,但是内容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较为普遍,学生普遍感到中医知识的缺乏[5]。对于现有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①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药、中成药的使用量并不低于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因此,中医内科学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必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告知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更认真的学习中医,储备知识。②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将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提前到大学二年级进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中医辩证思维。③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复杂难懂的中医内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动画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感官思维,便于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将病例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实际参与病例的讨论,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教学改革,观察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同时,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养成。综上所述,对现有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成果的显现,建议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红.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中医教育,2003,22(1):35-36.

[2]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5.

[3]蔡林,陈红,张蜀.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6-47.

[4]董克礼,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217-218.

中医内科学范文2

中医内科学因知识点多,一直缺乏高效记忆手段和方法,教学团队与全国名老中医携手尝试编写中医内科学临证歌诀,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结果发现“歌诀记忆法”可以明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记忆效果。

【关键词】

歌诀记忆法;中医内科学;教学

中医内科学居中医临床各科之首,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基础上,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掌握重点病、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不同知识点,因内容多,常常难以把握知识重点,使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和考试成绩一直都不够理想,甚至常年来位居学校“名补”的前列。

1中医内科临证歌诀创作经验

1.1歌诀创作与应用源流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熟记才能活用,记得住、记得牢、记得多才能融会贯通,应用时才会如有源头活水。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结构,识记知识要点,尤显重要。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歌诀记忆法是其中的一种,被誉为“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1],在方剂、解剖[2]、诊断[3]等多种课程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少教育工作者还会根据教学需求和个人经验自编歌诀。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歌诀、歌括作为一种方便、实用、有效的记忆手段,他们撰写了很多歌诀,如汪昂的《汤头歌诀》,陈修园的《时方歌括》、《医学三字经》等,这些歌诀皆便于记忆,凝聚了古代医家们对中医药光大的智慧和责任。但目前尚未形成便于记忆的中医内科学歌诀、歌括,面对教学与临床的双重需求,内科教研室的教学团队尝试从“学法“入手进行改革与创新,邀请全国名老中医程丑夫教授为指导,编写创作中医内科临证歌诀。

1.2歌诀创作要点

歌诀的创作是本项研究的难点所在,一首成功的教学歌诀应是医文并茂,声韵和谐,易解易背,既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又具有深刻的内涵[4],字句太多记不住,字句太少又概括不全,只能择其要者。如何创作出好的中内歌诀?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歌诀以“十二五”《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为蓝本,首先,在创作之初吃透教材,这样编写出的歌诀才能准确概括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便于学生准确把握知识,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其次,充分认识中医内科歌诀与方剂歌诀的不同:中内歌诀是对某一内科疾病中医诊治全面系统的概括总结,应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及常见证型治疗代表方剂等,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时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再次,在歌诀的创作中融入中医经典和名医个人临证经验,既是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对教材内容的升华,更切合临床实际,这时歌诀不仅仅是知识的概括总结,更是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载体。

1.3典型歌诀示例

如咳嗽歌诀:“咳嗽之病内外因,邪气袭肺金自鸣,外感咳嗽多兼表,内伤痰火灼肺阴。风寒三拗热桑菊,燥咳杏苏桑杏仁。二陈痰湿火泻白,滋阴润肺沙麦冬”。前四句是对咳嗽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的总结;后四句则是对咳嗽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型和代表方的总结。“咳嗽之病内外因”告诉我们咳嗽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邪气袭肺金自鸣”是说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上逆作咳。暗合了清代程国彭先生在《医学心悟》中所说的:“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能鸣……”的经典原文。“外感咳嗽多兼表”是指外感咳嗽以风为先导夹六淫之邪致病,故在临床症状上多兼有表证(即肺卫证+鼻咽咳证,且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内伤痰火灼肺阴”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不是痰、就是火——痰有寒热之别,即痰湿与痰热;火有虚实之分,所谓实火就是肝火犯肺,虚火即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特别要注意痰火、肝火均可灼伤肺阴,导致疾病由实证向虚证或虚实夹杂转化。“风寒三拗热桑菊,燥咳杏苏桑杏仁。”告诉我们外感咳嗽风寒咳嗽要用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咳嗽用桑菊饮;燥咳温燥用杏苏散,凉燥用桑杏汤,这里还根据程老临证用药经验特别强调了杏仁润肺、润燥的作用。“二陈痰湿火泻白,滋阴润肺沙麦冬。”告诉我们内伤咳嗽痰湿咳嗽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的咳嗽用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用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2中医内科临证歌诀教学应用经验

有了歌诀,还要应用于课堂,教研室教师将中医内科学歌诀穿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或运用于疾病的小结部分,对该病的定义(病名),病证特点、主要病机、治则治法、证型代表方等进行总结归纳并加以解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后要求学生在当次课必须把当天学习的中医内科歌诀背熟。为了让学生自觉自愿的牢牢记住所学过的中内歌诀。首先要让医学生们认识到初学中医者熟记这些歌诀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我们说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背得熟,要用时才能手到擒来。熟能生巧,巧则生变,变则贯通,这时的记忆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为了督促学生即时熟背内科歌诀,我们借鉴方剂歌诀教学方法[5]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1)在课堂上随机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评分,在每堂课上至少抽查3~5名学生。

(2)在一个章节学习完成后,与随堂测试一起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中医内科学歌诀测试,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复习背诵已学中内歌诀,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歌诀的背诵、掌握情况,教师对测试结果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再次强化记忆要点,改进不足。

(3)要求临床专业教改班学生在《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前参加中内歌诀默写考试,只有考试合格者方可取得参加本学期中医内科学学课程期末考试资格,歌诀默写成绩记入平时成绩。歌诀记忆法的课堂应用,在学生中反应良好,大家觉得歌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反复诵读和记忆,也有助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目前“歌诀记忆法”只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部分章节中应用,但很多学生都追逐索要其他章节的中内歌诀,达到“助学”、“助记”的目的。歌诀抽查和默写测试的方法虽然简单有效,却偏于刻板,时间久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逆反。因此,我们想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网络和常用通讯工具手机相结合,辅助歌诀的记忆,改良歌诀的考核手段和方法。内科教研室正计划与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手设计一款“中医内科学歌诀默写记忆软件”,软件设计成功后可将此软件在校园网上,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下载使用,学生可以利用以蒙扎诺夫高效记忆音乐为背景,配合真人发声,辅以图像文字的歌诀辅助记忆工具加深歌诀记忆。使用者可根据学习进度,选择单一或多个章节自由测试自己的中医内科学歌诀掌握情况,此软件还能根据学生测试结果自动评分,记忆错误内容,在以后的测试中反复考核,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我们的设想是使测试软件操作界面尽量方便实用,测试评分系统灵活、准确,解除常规测试中的枯燥乏味感,使整个软件融学习和娱乐于一体,达到帮助学生在课余更好的学习记忆中医内科学歌诀。“歌诀记忆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可,他们认为歌诀化繁为简,用精炼的七言短句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复杂的中医内科病证,要点突出,便于记忆,尤其是在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有很好的辅助记忆作用。如癫狂一病,在既往考试中同学们常常认为“语无伦次”是狂证的症状特点,造成错选,现在有了歌诀“沉默痴呆语无伦,静而多喜癫属阴”就不会再答错了。诵读名医编写的歌诀也让同学们心怀感恩,培养了卓越意识。有同学说:“悠悠歌诀,程老谱之,惠及众人”,在歌诀中感受到名医对疾病和临证经验的用心总结,激励他们勤学深思多总结,并立志成为名医的卓越意识。对于我们已经编写出来的歌诀,同学们也不一味盲从夸赞,同学们指出因为个人基础的不同,有的同学看到代表方剂,不一定能想到对应的证型,因此他们还尝试在现有歌诀基础上改编歌诀,如“黄疸”一病,原歌诀为“黄疸总因湿热熏,阴黄阳黄两类分,化湿利水导邪出,或用清法或用温。茵陈蒿汤麻连翘,大柴胡和茵五苓……”,有同学将后两句改为了“阳黄热重茵陈施,湿多甘露茵五苓,兼表麻连甘露合,胆腑郁热大柴通”。甚至还有同学尝试创作中医内科学趣味歌诀,但结合方剂歌诀多年来的教学应用经验,传统歌诀虽然初期记忆比趣味歌诀记忆要困难,但当学生通过不断的背诵掌握后,因歌诀涵盖面广,更有利于学生对歌诀的全面掌握[6]。中医内科临证歌诀的教学应用,既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2016年4月笔者在香港学术交流期间,以讲座形式,结合《中医内科学》授课内容,将“歌诀记忆法”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浸会大学师生中进行推介,受到了香港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以上是我们借鉴国内同行方歌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实践对中医内科临证歌诀创作和教学应用的一些探讨。歌诀创作上结合教材特点、融合名老中医经验,力求做到内容清晰,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深挖歌诀内涵,通过歌诀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和识记知识要点,同时采取多种手段督促学生背诵记牢歌诀。并筹划尝试研发一款歌诀默写记忆软件,用于课后辅助歌诀记忆和学生自我检测。虽然尚有部分设想仍在筹划之中,但从现行结果来看,歌诀记忆法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为大部分学生接受和喜爱,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后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尽量让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每一首歌诀,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改善记忆效果。

作者:谭超 程丑夫 范伏元 刘建和 曾光 肖凡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柴永贤.歌诀记忆法——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J].甘肃教育,2010(1):53.

[2]丁银秀,秦毅,冯利强,等.歌诀记忆法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解剖学会,2008.

[3]卢新政,侯麦花,杨安琪,等.自编歌诀用于心血管内科学临床教学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79-80.

[4]王月.改进方歌有利于提高方剂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6-18.

中医内科学范文3

关键词:多学科合作;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通过近年来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笔者体会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医思维,在坚持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愿与同道商榷。

1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积极性

目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输,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比较便于管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作为依据,教师能较为顺利地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其缺点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常常是教师讲得滴水不漏,可是学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越差越远、最后干脆玩手机、打瞌睡了,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消极。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就会被动地死记硬背教材,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从心底里热爱中医学,教师成了凶神恶煞式的债主,师生之间缺乏和谐平等的交流。

1.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

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涉及50余个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施治、预后调养等,牵涉面广、信息量大、专业性强[1],既要科学严谨,又要实用易于掌握,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均较高,也导致教学内容很难及时更新完善。完整体系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多由一个包括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的教师团队来承担,而其面对的教学对象为较少临床实践的本科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内容组织方式会有差别,而学生在接受理解课程内容的程度上不尽相同,这也带来了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的困难与阻力。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还较为松散、教学技能培训较少、创新改革教学内容的学术研讨不够深入,多数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因循守旧、照本宣科、脱离临床实际的教学内容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学生走上临床后发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实用性不强,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1.3未能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

虽然从《中医内科学》教材发展上看,内容不断地丰富、字数从几万字、到几十万字,但从实际教学情况上看,介绍现代医学相关内容的部分较多,从深度和广度上融合中医多学科知识的内容较少,导致一些学生机械地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中医学理论等同起来,如:生理学=藏象学说,病理学=病机学说,等等。由于没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支撑,难以掌握好辨证论治的精华,到临床无法发挥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优势,也就不能企盼取得良好的疗效。中医学的灵魂在于其独特的临床疗效,而其卓越的疗效源自于整体观念、哲学思维、药性理论等独特理论体系,离开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难以在临床上药到病除、创造出绝处逢生的奇迹。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应该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优势,能完整展示中国传统医学的原始创新性及其与本国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和传统思想等之间的密切联系,保持独特的中医学风格。

2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思路

2.1教学方法

师带徒的传统中医学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2],一对一、面对面,便于师徒互相了解、熟悉,师傅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徒弟能全过程、实战性学习,获取知识更直接、更鲜明、更实用。虽然此种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汲取其个体化定制、实景体验式、互动问答式等良好教学方法,为提高现代高等中医院校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容易滋生教师和学生的惰性,教师应该善于寻找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要能收能放,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困难点,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答案,同时又能不偏离主题、把握教学重点。

2.2教学内容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临床实践,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必须使学生能综合理解和运用各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时间上涵盖学术发展的历史渊源一直到最新研究成果,广度上涉及中医、西医多个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需要多学科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学校从教学管理层面上应该重视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合理组建教师团队、适时开展培训研讨、教学竞赛,营造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在教师层面上,应该坚持不懈学习探索,不断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勇于创新,向前辈名师请教,与相关学科教师研讨,团队内精诚合作、经常切磋教学心得,补充最新的临床科研成果,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2.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两个主要方面[3],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既能促进教师开动脑筋、锐意创新,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也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评教既可以帮助管理层了解教师授课整体情况,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与依据,也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民主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看法,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参考,促进教师与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沟通,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讲课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大纲、教材要求,更要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讲授为学生搭建好感性认识、形象思维的桥梁,简化学生的理解过程,减轻学生掌握教材的负担、降低学生通过考试的压力。教师评学可以督促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方式、理解能力是否相协调,促进教师主动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同时给教师一个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自学能力、学习效果、班级氛围等情况的机会,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改进工作的依据,多方位促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通过评学工作可以更多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整体接受程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不同维度反思同一班级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班级同一阶段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效果,更客观地发现自己教学工作的长处与短处,为进一步选择性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多学科合作模式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

3.1融入中医经典理论

中医内科学以临床常见病症为核心,培养学生识病、治病的能力,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入门学科,是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也为其它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中医内科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发展离不开历代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逐步形成了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药体系,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医思维,加深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并能更好地营造中医文化氛围、体现中医学的历史传承、发展过程[4]。虽然中医学经典著作内容丰富、临床参考价值很高,但是作为初学中医的本科生,没有接触过临床,读起原著条文来枯燥乏味,不能真正体会其精华而学以致用,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难以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能动性,老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辛苦,易产生师生对立情绪,如此经典宝藏得不到发掘、魅力无法展现,实在可惜。中医内科学教师扎根于临床,更应该秉承中医经典、具备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从经典理论中寻求攻克疑难杂症的思路,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推敲经典论述、验证治法方药,并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心得感悟融入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用实例讲解启发学生的思维。经典的魅力源于其对解决临床问题的指导意义,其可贵之处在于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与微观性,融入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精髓,更能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天人相应、强调病人的主体性,中医内科学教学应与传统经典一脉相承,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传承、研究中医之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3.2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

中医学以其完整周密、前后呼应的理论体系成为独立的学科,不需要依赖现代医学的证明与评价,而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统一于临床实践之中。中医学之所以常青不衰,关键在于临床疗效显著,而要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又离不开完整的中医学理论结构,只有原原本本地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沿着中医四诊八纲辨证施治,才能找到解决临床疑难杂症的突破性治法方药。临床上,中医治病需要将藏象学、病因学、病机学、诊法治法、方剂学、中药学等基础理论前后贯穿、完整结合起来才能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教学上,要使学生掌握识病治病的技能,必然要给学生呈现出中医临床学科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搭建好思维推理的逻辑框架,铺设好依理立法、凭证立方、七情配伍的合理路径,引领学生走上规范的临床实践之路。新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加入了较多现代医学相关内容,从病名关联、发病原因、生理病理,到多种诊断手段介绍、理化检查结果阐述,有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会加入较多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等比较直观形象的照片、视频等资料,确实有利于改进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缺点是可能造成喧宾夺主,使学生混淆概念,简单化地套用西医学知识来理解中医学概念,割裂了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中医内科学教学不能离开完整的中医学理论支撑,否则就会出现以病论方、以现代药理学知识来拼凑组合中药的怪象,学生不能建立起牢固的中医学思维方式,将来走上临床识病治病就不能准确辨证,方证不对应,用药难以起效,没有灵验的临床疗效,学生对中医学的坚强信念难以树立与增强。中医学来源于临床,经过前辈大家的不断总结完善,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几千年的继承与发扬,又不断地在临床取得神奇的疗效,几乎所有的名医大师都证实中医药之所以能达到神奇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如从中医病因学去认识发病的原因,从而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从中医病机学去把握疾病发生、传变、转归的机理,从而审机论治,确立治法;采用中医诊法学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技术来搜集患者症状体征,由此进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遵循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原则确立相应治法,依法选方用药,因此,正确地辨证才能确立正确的治法,依法选方用药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保证。学好中医内科学可以为其它临床中医学科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从中医内科学教学开始就要强调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这是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中医特色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虽然也要求学生同时具备基础的西医学知识与技能,但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冲淡了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只有在完整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下才能充分发挥中医治疗学的疗效优势,也才能建立和巩固使学生传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心,培养优秀的中医事业接班人。

3.3围绕病案的圆周式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具体病案,由学生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作为预习内容,课堂上教师一边画龙点睛地突出授课章节所需掌握的基本内容,一边对学生病案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对于教师来讲,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超越教材重新设计讲课内容,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疑惑,需要很好地安排课堂进度,能放能收,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主干体系由各个系统的病证组成,其总论所归纳的内容也是通过一个个病证的讲解来具体体现的,引入病案的教学模式也以其较好的教学效果逐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5]。《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古籍都是基于真实的临床病案来总结归纳理论的,可以看出,独立的条文记录了当时个案的症状、脉象、处方、用药、疗程、药后变化等情况,一方面让后人通过大量医案的分析、判断掌握其中蕴含的辨证论治体系,另一方面体现出方从法立、方证对应的中医治病特色,确立了中医临床治病的基本框架。参照历代中医经典古籍记载与体例,选取真实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完善与加工,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教师围绕病案圆周式地布置学生复习查找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方药、外治、调护等多方面中医学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找答案来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也可以提出问题来课堂讨论,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病案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同时让学生建立起围绕病案从深度和广度进行圆周式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对照病因学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等因素来解释发病原因;比如按照病机学理论如何分析病位、病性、病情演变、预后转归等。围绕诊断学,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将中医学四诊资料所得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结果相互补充结合来帮助确定疾病病名与证型;围绕治疗学,可以要求学生讨论病案中所涉及到的治则、治法,并复习方剂学、中药学的相关方药知识,模拟名医大家的临床思路,如何根据具体病情确立中医治疗方案、如何在经方、名方基础上变通加减用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突出中医学的临床优势所在,比如在对待疾病时更突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强调患者的身心统一性、更注重未病先防,处处体现天人相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社会交往、风俗习惯等因素对人、对病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中医学理论来指导患者的生活起居调摄、饮食选择安排、精神调适等。

4体会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尝试,初步体会到,作为中医内科学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热爱中医事业,积极乐观向上,为学生充分展示正能量,全心为患者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在临床中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善于思考领会,总结感悟心得;第二,要有良好的师德,多从学生角度考虑,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不仅注重教,更要注重学,多与学生交流互动,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突破创新;第三,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思想理念,成为继承发扬中医学的纽带,既要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医经典的精华,坚守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也能不断融入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地丰富中医理论内容,促进中医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高思华,翟双庆,罗祥云.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6):1-4.

[3]张婧,叶继坤.如何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2016(2):180-182.

[4]张晓梅,张弛,肖培新,等.温病学与中医内科学教学融汇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6,35(6):84-89.

中医内科学范文4

LBL教学法,即Lecture-BasedLearning,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该法是以教师为主线,以授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我校目前中医内科教学大都采取LBL教学法,学生一般反应是该法较为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容易忘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手段为辅助,可使教学效果得到适当的提高。

2PBC教学法

PBC教学法(Problem-BasedCurriculum,PBC)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法。该法一般比较适合基础医学教程的教学,比如生理,病理,解剖等。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笔者及所在团队也尝试过PBC教学法,在授课中把临床的案例作为相关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以该问题为契机引导课程的进行,例如在讲解痹证的病因病机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份因为长期从事水产业而就诊的痹证患者的病历,再对应相应的病因进行讲解。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该法能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问题相结合,但其缺陷就是教学的重点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的结合中显得不自然,不能适应临床的千变万化。

3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Problem-BasedLear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该法是以医学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组内讨论的形式,在相关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与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背景相结合,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促使其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例如在讲授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给予学生一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发病到现在就诊全过程的病历(该病例基本符合教材的典型案例),提出在这个病历中相应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内部讨论的方式作答。在PBL教学法的实施中,笔者发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才能很好的执行该法,否则就会出现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过程中学生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完成团队配合。同时因为案例一般多为典型案例,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灵活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CPBL教学法

CPBL教学法(ClinicalProblem-BasedLearning,CPBL),即将临床实际病例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结合的一种新的案例学习方法。CPBL与传统PBL不同,该法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也就意味着在该法实施中的案例不再是符合教材典型案例,而是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实际案例,故而通过该法,基础与临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CPBL教学法较为适合高年资医学生或者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于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则能更好地理解CPBL法的实质与精髓。但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实习学生临床知识与经验不足,加之缺乏相应临床思维能力,很多见实学生很难适应和理解CPBL法,故本教学法在本科生实习中期阶段或研究生临床教学中开展,可能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5TBL教学法

TBL(TeamBasedLearning,TBL)教学法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授课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及所在团队在实施TBL教学法时,一般是按照一周一次的频率进行,首先组织学生课前自习,然后进行课堂测验,本次测验有学生独自完成,再以同样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测验,本次以学习小组内讨论的方式完成,由同学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完成课堂作业,同样以小组讨论及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形式进行,课堂最后完成组内成员互评,得出一个分数,构成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T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独自操作与团队合作的不同效果,同时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但是其也存在弊端,TBL教学法耗时较长,因为实际教学中的课程与课时一般都是固定的,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较多内容的教学,如果全程使用TBL教学法,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影响整个教学进程。

6小结

中医内科学范文5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1班55人作为实验组,2班5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生源、年龄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授课章节为适合SSP教学的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研究方案中的所有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承担。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

1.2.1SSP招募

在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取5~8名为SSP志愿者,他们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表演能力。

1.2.2SSP培训

因为SSP本身为高年级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每位SSP接受1~2种疾病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将编写好的剧本分发给指定的SSP,SSP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并牢记剧本内容。随后,培训教师扮演SP作为演示,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所要扮演病种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1.2.3SSP教学

共20学时。首先教师简单讲授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8~9人,每组配备1名SSP。各组学生对SSP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对于舌诊、脉诊和SSP无法模拟的阳性体征,通过舌像模型、脉象仪、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补充。四诊资料采集完整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分析病情,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四诊资料采集、辨证论治以及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1.2.4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两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价,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总分为100分;实践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四诊操作、辨证论治能力,总分为100分,其中四诊操作能力占50分,辨证能力和处方用药能力分别占20分,沟通能力占10分。调查问卷由教师向实验组学生统一发放,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高职高专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但以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更加剧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了学生临床技能明显缺乏。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资源格外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供需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即使安排见习,也因为病人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多持拒绝接受实践练习的态度。医学生实际接触病人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实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会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差,或者出现无法与病人正常交流、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局面。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较新的SSP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SSP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中医临床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SSP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应用SSP存在缺陷。SSP本身为正常人,不能逼真模拟所有阳性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与临床真实情况尚有差距;教学任务重,容易造成SSP疲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培训的病种有限,且表现的症状、体征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临床疾病的多样性。

3结语

中医内科学范文6

【关键词】中医内科;床边教学;教学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7年9月中医内科专业接收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床边教学组,床边教学组23名:男:女=12/11,平均年龄:21.04±0.03岁。传统教学组27名:男:女=14/13,平均年龄:20.80±0.29岁。

1.2方法

传统教学组: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基础上,为学生示范各项操作。床边教学组:实施床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师应不断拓展教学的途径,引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2)教师在床边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PBL理念的渗透。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实现了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借助于床边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向医者思维转化,引导学生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作为过渡,向学生阐释中医治疗的优势,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模拟住院医生,引领学生熟悉医院和病区环境,提升学生对医院正常工作程序的认知程度,将经典病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予以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3)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现对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拓展,并对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批评和指正,促使学生能明确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重点,并将其作为各项临床实践的指导依据。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评分和专业技能评分。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床边教学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得分为(93.74±2.62)分,专业技能得分为(90.10±0.60)分,传统教学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得分为(60.56±1.17)分,专业技能得分为(70.64±0.05)分,提示实施床边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讨论

中医内科学具有加强的实践性,在强调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更为注重对学生实践思维的培养。在中医内科学的以往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形式,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兴趣度不高,使得学生只是对教师所讲知识进行被动接受,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了阻碍。现阶段,中医药专业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同步性,充分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以实践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主张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1]。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谓的临床思维能力,指的是在临床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建立在对疾病症状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判断疾病类型,进而制定科学的中医治疗方案。实践研究证实,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借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归纳,制定正确的中医处方。同时,在中医内科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大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对个体、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关联性的认识,在开具中医处方的过程中,引入床边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建立在对诱发疾病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明确疾病发生对其他器官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凸显个体差异性,实现内治和外治的有机结合,彰显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效用[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床边教学后,床边教学组学生的综合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提示将床边教学方法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注重床边教学质量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思考、加强带教老师队伍建设、定期举办讲座和病案讨论等诸多途径,保证中医专业床边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杨定芳,周月倾.提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126.

中医内科学范文7

1.1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组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方案”的临床诊断标准判定,本次研究的15例SAP患者均符合该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占9例,女性患者占6例,患者年龄段为24~63岁,平均年龄为(33.52±2.69)岁,其中胆源性患者占6例,酒精性患者为4例,高脂饮食患者占3例及原因不明的患者占2例。

1.2临床症状

15例SAP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临床症状,CT检查显示胰腺增大、腹腔积液、回声增强、胰周渗出。15例SAP中,10例脏器功能衰竭,以肾脏、呼吸功能衰竭常见,1个脏器2例,2个脏器2例,3个脏器1例。

1.3治疗方法

该次选中的患者中选择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有7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为能够及早发现心、肺、肾等器官是否产生功能障碍,对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进行密切的检测;对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管喂及灌肠的方法以达到利胆导泻的作用;为抑酸抑、制胰液的分泌,也可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及生长抑素(奥曲肽);同时对患者水、电解质失衡进行纠正;积极扩容抗休克;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支持。选用手术治疗的有8例,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对胰腺及胰周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对患者进行置管引流,主要含:胆囊、胃及空肠造瘘;对患者腹腔进行灌洗;对患者进行胰腺包膜进行切开术等。

2结果

非手术组相较手术组住院时间短,手术组死亡例数(37.50%)高于非手术组(28.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中医内科学范文8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内科护理学

2017年9月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突出职业化和实用性的特点,在掌握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笔者在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

1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下学期,随机选择两个班级,学生年龄在17~19岁,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另一个班级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用《内科护理学》,教学环境选择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模拟内科病房专业实训室;媒体资源有蓝墨云教学平台、内科疾病小视频、内科护理岗位操作示范视频、教学PPT等;教学辅助资源有内科疾病病例、理论知识学习检测题、扮演病人脚本、内科护理实训岗位操作流程图、实训内容大纲、实训报告等;教学设计及教案撰写由任课教师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如下。

1.1课前

1.1.1课前准备。完成内科护理评估岗位操作示范视频录制,在教学中通过屏幕投放示教,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又能解决学生观看示教不到位的问题;撰写扮演病人脚本,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分组情况挑选若干名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扮演病人,做到每个学习小组配有一名模拟病人。1.1.2任务驱动。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上传内科疾病教学微视频及学习任务清单,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任务清单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做铺垫。

1.2课中

1.2.1创设情境教师以课前微视频及学习任务清单内容为基础,引入教学病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明确课堂学习任务。1.2.2知识讲解。以教材护理内容为基础,以教学PPT为媒介,深入浅出精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集中思想,紧跟老师思路,掌握重要理论知识,为病例分析及护理岗位模拟训练奠定理论基础。1.2.3病例分析。教师讨论病例,组织学生以小组(12~13人)为单位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引导学生完成病例分析学习任务,达到巩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1.2.4岗位实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内科护理评估岗位操作示范视频,讲明实训流程及实训内容,指导学生分组实训,每组成员12~13人,分配一名模拟病人,学生根据实训内容开展实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完成护理评估,提炼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和撰写实训报告,锻炼学生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及职业素养。1.2.5点评总结。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对小组岗位实训和病例分析进行点评。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则对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发现学习盲点和不足,便于课后补救学习,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1.3课后

检查测评:教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传测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检测理论学习效果;综合测评: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测评成绩、病例分析测评及岗位实训测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每一位学生的最终测评成绩;课后反思: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优点和不足,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2成绩比较以3个常见内科疾病护理教学效果为例,比较采用理实一体化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见表1)。

2讨论与思考

2.1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明显好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从表2可以看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探究原因,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满堂灌、实践教学机械刻板的状态。教师通过临床调研,设计出符合临床工作岗位的教学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采用讲解、问题引导、情景模拟、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同一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学习必要理论知识,模拟临床岗位工作过程,淡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概念和界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模仿内科护士角色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习兴趣增高、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边学边做,边做边思考,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验证了理论,巩固了知识,增强了技能,学习效率增高,学习成绩提升。同时,学生在体验内科护士角色中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培养了护士职业素养。

2.2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换

内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设在内科模拟病房,采用模拟病人模拟临床疾病,学生面对模拟病人开展护理评估,收集资料,运用内科护理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整个教学过程模拟了临床岗位工作,学生体验了内科护士的角色和内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适应能力,对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模拟病人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内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病人的扮演,病人角色的扮演不能脱离临床实际,否则就失去了角色扮演的意义。教师要通过临床调研,以真实的案例为背景,撰写病人扮演脚本,要求脚本内容不能脱离临床实际,但可进行教学化处理。选择具有一定表演素质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培训,尽可能把病人角色模拟到位,学生面对这样的模拟病人,才能体验到真实的临床护士岗位工作状态,才是不脱离临床岗位的实训,才能实现模拟教学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在开始培训模拟病人时,模拟病人演绎的脚本不要太复杂,要循序渐进,若角色太复杂,学生的表演难以达到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影响教学效果。

2.4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脱离现实教学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放在同一教学环境中进行,这个教学环境既要满足理论教学,又要满足实训教学,对教学环境和设备设施要求较高,需要配置有多媒体的专业实训室,而这样的护理专业实训室在我校并不多,不能满足护理专业所有班级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要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要求学校在短时间内做到也不现实,所以,可根据学校的设备设施选择教学内容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比如,在内科护理学每个系统疾病章节中选择一个常见疾病,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得每个系统疾病的整体护理模式都有一个参照,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病人时,可以参照这个模式实施护理,这种选择是现实教学环境下一种可行的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尝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1],改变了传统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状况,以实践作为理论知识的载体,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做合一,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