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原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基本原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基本原理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1

医学有中西之分,然医德要求却是共通的。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庄严宣誓《中国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该誓词吸收了《希波克拉底誓词》、《日内瓦宣言》等医师誓词中的部分主要精神,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由中国官方颁布实施的针对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岗前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要使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责任及其职责范围。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使学生认识其角色的特殊性,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社会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感。长期以来,中医院校医学生在这方面做的都比较好,很多学生对《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篇章都可出口成诵,对历代诸位大医的高尚言行都钦佩景仰,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2中西医学思维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偏重非逻辑思维,认识上是整体观、动态观和天人相应观的结合,理论上是医理、哲理、伦理的结合。实践中是医疗、护理和预防的结合,这些基本上代表了中医学的主体特征和特色。西医学是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中西医学的这种差别,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要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不断转换。我们观察发现,中医院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因主要是以中医教学为主,学生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其理论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在思维模式上,中医学就具有笼统、思辨、注重宏观整体而疏于微观分析的特点。同时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学制里,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对西医基础理论也不可能像西医院校学生一样扎实,这直接导致了对诊断、循证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不重视和不熟悉。表现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带教医师较少开化验单,对化验单结果认识不清、分析不够,显然这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医”。在开展实验诊断教学中,要正视区别,尊重中医思维,根据中医诊断的需要重点介绍实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达到西医诊断学服务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的目的。

3逻辑思维的训练

中医院校医学生初到临床时,因所学知识的局限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偏激的观点:“中医无用论”或是“西医无用论”。对于中医望闻问切方法和知识,妄自菲薄或过分自矜,这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带教老师,首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引导学生恰当认识中西医里的各种概念,认清中西医的优势和不足。临床检验医学特殊性在于其对西医知识和理化知识的要求较高,这对于习惯于中医思维的医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有些医学生高中时是文科生,化学和物理知识欠缺,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性、还原论思维训练,同时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适当补充讲解基础检验原理知识,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4多种教学手段

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往往都只是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对许多病理生理现象,体征无直观、真实感受和体会。“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检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带教老师要尽量多利用教具、多媒体等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同时通过临床实际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对枯燥的检验知识的探索和分析。同时,课堂教育和临床见习带教穿插结合,避免大课堂式的知识灌输,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讲究技巧,注重方法,在临床的带教中,不仅传授临床知识,还要成为一名引路人,引导其进行深入学习和领会,培养学生对临床学习的兴趣。

5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医学生在校期间的精力主要是理论学习,动手机会少,尤其是中医院校学生,对现代检验检查仪器更加陌生,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检验项目都在自动分析仪上进行测定。这就需要带教老师首先需要对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详细讲解和示范,养成其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具体细节如机器的开关机及操纵顺序;移液器垂直滴加与斜角度滴加的不同;在拿取包被板时,要避免接触包被板底层,尤其不能裸手,以免手部汗渍等黏附包被板,在洗板时不能将包被板浸入水中导致底部干净程度降低等,这些细节有的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中有详细记载,而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带教老师从实际中严格要求和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6质量控制的强化

质量是检验科的各项工作的关键,被誉为“检验医学的生命线,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临床诊断与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初来实习的医学生对于质控的认识几乎为零,因此要进行质控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判断分析失控原因及纠偏过程。失控后的处理很重要,在失控的时候,对应的一批检验标本必须进行抽检或重新检测。在这方面从一开始就要做到严谨、严格要求学生。检验医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否则将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如无菌观念的树立,加样头不允许手直接接触,当在装载加样头时,换戴干净一次性手套,避免戴着已接触患者标本的手套进行加样头的装载,加样时不能接触到加样头的下端等等。再如试剂的使用,应当注意温度平衡等等。由于中医学具有模糊、笼统的特点,中医院校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较差,应当特别注意强调。

7科研能力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取象比类;高校思想政治;吸引力;获得感

在看“抖音”过程中,有段汉译英的视频很有意思。它是这样呈现的:[问]邮递员怎么读?[答]跑死他们(postman);然后[问]地主———懒得劳动(landlord),经济———依靠农民(economy),怀孕———扑了个男的(pregnant);最后[问]救护车———[犹豫了半天答道]俺不想死(ambulance)。特别是最后一答,笑得抱肚子。但笑后之余陷入沉思:这种取象比类的方式既形象好记又引人入胜,是革新教学方式方法不错的一种尝试。接下来,笔者从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学生获得感这个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谈谈“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他山之石:“取象比类法”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取象比类法”,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这种方法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从“取象比类法”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言”、“象”、“意”三者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言”指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源于物象,也是表达物象的工具。“象”指物象,物象源于事物内在的本质,也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意”指事物内在的本质,内在的本质必须通过“象”来表现,通过观“象”并形成“言”才能为人所掌握、交流、传播。由此可见,“象”是“言”与“意”的中间环节,三者之间呈现出这样一种递进关系: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正如魏朝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取象比类法”是传统中医教育的主要思维方法,在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相类比。例如自然界天寒则河水凝结不通,植物的营养多藏于根部,小动物藏于地下冬眠;天温则河水流畅,动植物皆繁荣于外,人亦与之相应。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沉”。利用“取象比类法”很好地解释了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体气血的运行状况。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作出了深刻的归纳和总结: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不逾攻补。笔者以为,张景岳的抽象总结也可作具象的解读:疾病产生的原因在于“正虚邪实”,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关键在于“扶正驱邪”。人们常说,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痛”只是一个信号或警铃,告知人们生病了要引起注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不通”以及如何“通”。其实“不通”的原因正是“邪实”。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好比“条条道路通罗马”,要把它们输送到目的地必须有相应的“通道”。我们可以把输送气、血、津液的通道归结为“气道”、“血道”、“水道”。如果这些通道不通,必然导致“气滞血瘀水停”(邪实),造成人体和外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疾病随之就产生了。“气滞血瘀水停”与痰瘀、血瘀、沙淋有很大的关系。既然致病的原因找到了,治病的方法就呼之欲出:驱邪,打通通道,以通为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种治疗方法详细点说就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利水通淋。“通道”畅通,人体自然健康。应该说,张景岳的医学总结对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取象比类法”移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传道授业:“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践主渠道的功能,发挥主导作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吸引力,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听,也听不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要解决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方法革新的问题。笔者以为,“取象比类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骨干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对于其他三门课程而言,学生接受程度比较低。其原因是“原理”这门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整体性强的特点,内容精深宏大,使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涉及的理论和问题讲清、讲明、讲好,而学生的感受是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抽象、问题宏大、讲解空泛。下面,笔者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选取“哲学”、“物质”、“意识”这三个概念的解读,来谈谈“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提到“哲学”,学生一脸懵,因为相对于法学、经济学、中医学、护理学等,这个概念好像“神”一样的存在,根本无法理解。在课堂中,笔者是这样解读的:“哲”是一个会意字,由“折”和“口”构成。好比一个包子,要判断它包的是什么馅,通常的做法是把它“折”成两半,露出一个“口”来,往里一看,一目了然。所以“哲”的本意是寻求真相,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本体论层面的,回答“真相是什么?”;第二层是方法论层面的,回答“如何找到真相?”。它们是一体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方法轻本体。但如果没有本体的深化,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就无从谈起。“哲”的深刻内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明确;有了明确的目的,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哲”字还含有智慧、聪明之意。学点哲学,长点智慧,让人变得聪明起来。智慧与知识不能划等号,并非知识越多智慧越高。当然,知识毫无疑问是智慧的前提。智慧是一种艺术,是运用知识的一种技巧和诀窍。聪明,耳聪目明。从中医视角来看,耳与肾相连,目与肝相关,要使人变得聪明必须增强肝肾功能。很显然,“聪明”找到了它的生理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增强肝肾功能?这是大学生关心的也是最想知道的。其实关于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中已经提及,那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早睡早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与“意识”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关于物质是什么?列宁是这样定义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这里“客观实在”是理解物质内涵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笔者是这样解读的: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至大无外”,比如地月系处于太阳系,太阳系处于银河星系,银河星系处于外银河星系,而外银河星系外面有更大的星系,等等;“至小无内”,好比“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总之,这个物质世界大到无法想象,小到无法理解,但它又确实存在,如果一定要用语言表达的话,我们把它称之为“客观实在”。关于意识是什么?马克思作了如下概括:观念的东西(意识)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于这个定义,笔者以为:如果把人脑比作工厂的话,那么意识就是产品。工厂加工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必须从外界移入,而“移入”的工具主要借助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原材料的丰富程度与意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听、多看、多闻、多尝、多触摸,总之一句话:勤实践,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助于意识水平的提高。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哲学”等概念进行这样的解读,一方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因为学“哲学”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原理”课的学习热情。

三、明道信道:“取象比类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亲其师,信其道。前文提到,“取象比类法”通过种种意象的叠加,形成一种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从而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与此同时,“取象比类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六个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要求”用一句概述,可称之为“教书育人”或“言传身教”。教书是指知识传授,而育人是指价值引领。下面笔者从知识传授这个层面,谈谈“取象比类法”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第一,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思政教师,他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正确的,是指变自发为自觉、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比如做一件事,人家要你做和你自己主动要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好示范引领: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充满自信。教师的自信对学生而言,是感染力的重要源泉。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而传道的前提是信道。依此类推,信道的前提是明道,明道的前提是问道。如果说传道是教学过程,那么问道、明道和信道是科研过程。教学信心的树立源于科研的深入。教学科研不是对立的,而是相长的。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高校思政教师教学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过得“苦”,上思政课成了一种“谋生”手段,这也是共识。但这涉及到一个观念转换的问题。高校思政教师若能再努力一点,静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增强对理论的自信,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一定能做到“苦”中作乐。高校思政教师姓“马”,但更重要的是要信“马”。第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内容。“取象比类法”中的“象”涉及的面很广,既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甚至是思维现象。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日常生活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医学等。另外,高校思政教师要训练自己的理论思维推导能力。高校思政教师在广泛观察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把“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需要,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搅动全球经济市场。对此,2019年6月7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在互动交流环节就逆全球化等回答主持人提问时指出,“当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动向只不过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阻挡不住全球化大潮。”用浪花类比逆全球化,用潮流类比全球化,形象地说明了全球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指出光明之道: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类似的讲话还很多,体现了他知识的渊博,是高校思政教师的学习榜样。第三,教学相长,温故而知新。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建立师生之间的“从游”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互相启发。在文明轴心时代,无论是古代中国或西方的先哲如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采取的教学方式是问答式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通过黄帝和歧伯的对话,对人体生理和病理作了系统论述,从而构建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和用辨证论治为治疗手段的完整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这里“习”的本意是指雏鸟扇动翅膀反复训练的过程,当然每一次反复都使飞行技巧更进一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但是这些信息都是以碎片化为主,这难免给大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困惑,他们迫切需要问题的解答。作为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做朋友,知其所想,解其所感。也许大学生问的许多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只不过表达方式或语境不一样而已,这时高校思政教师就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积极沟通,认真归纳总结,在教学交流实践中创新知,温故而知新,因为思想火花往往就发生在那一霎那。在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一个认知理解、认同确信和践行的过程,其中认知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详细地说,就是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而从理论抽象过渡到理论具体中间需要一个“桥梁”,笔者以为,“取象比类法”可以扮演这个有效的“桥梁”作用。“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抽象理论过程中在头脑里形成“具象”思维,说直白点,就是在头脑里形成图片或图象感。而图片或图象感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找到切入点和兴趣点。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出于兴趣,而兴趣不是天生,完全是在实践活动中(当然也包含教学实践活动)一种机缘巧合的产物。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取象比类法”等诸如此类作为教学方式方法革新的切入点,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争取把它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严金海.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很有必要[2]。引导高校教师全方位理解课程思政意义,掌握课堂教学中思政建设要点和发展目标,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并通过学习和借鉴课程思政教学实例,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途径,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往深里学、往实里干、往高处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4]。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围绕“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主题,号召在中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探讨混合式对分课堂的应用效果,为中医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课程介绍

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包括中医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内容,是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中医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5]。该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管理、护理相关专业及长学制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中医临床问题为导向,掌握中医临床科研的意义、选题、研究范围、工作任务、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能开展病因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预防效果评价及治疗措施评价的工作。目前在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有文献报道[6-8]。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将在线教学和对分课堂相结合解决中医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尚付阙如。

2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主要问题

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主动性不足、讨论环节缺少沟通的问题,根源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引领[9]。

2.2课程目标

本研究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点,基于课程思政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为试点,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中医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使其肩负起守卫人民健康的责任和担当。

2.3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本研究吸取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前期线上教学经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打造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中采用该教学模式,利用教学平台的“教学”“云课”“教材”“资源库”“题库”五大模块,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并搭建线上信息化学习平台,便于学生预习和讨论。

3教学设计与实施

3.1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教学团队在正式授课前,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集体备课、主题研讨、研修总结,围绕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等主题进行总结,确定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团队梳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教学资源包括中医适宜技术在线学习云平台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轻新课堂学习平台。

3.2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

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包括预习、讲授、内化吸收、讨论4个模块,分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

3.2.1课前预习环节

线上视频课程预习。将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中重点内容(如科研设计类型)录制为微课视频,并上传至轻新课堂学习平台。学生必须在上课前认真观看微视频。线上多媒体视频课程主要分为两类:(1)讲授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中的科研设计基本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等。(2)将思政教育与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和评价教学对接,实现思政与专业学习有效融合。如讲授医学统计学发展史章节时,引入中国医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2课中讲授和知识内化吸收环节

课前完成课程内容中的科研设计类型预习,课中讲授和知识内化吸收环节讲授重点内容,达到中医临床研究引领、聚焦临床科研前沿的目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随机对照试验(RCT)及严格评价,课本重点讲授RCT设计模式、原则和严格评价方法,了解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的RCT设计注意事项。

3.2.3课后知识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

网上微视频总结:针对中医临床流行病学科研设计的综合应用,将相关知识点录制成视频,完成从科研到临床决策的知识学习。如学习如何进行中医病例对照研究时,要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及用途,学习体现中医治未病、病因病机特点的病例对照研究注意事项等。在课程讲授后进行专题讨论和小测验。小测验一般有10个单选题,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

3.2.4考核评价方式

本研究基于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教学实践,通过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结合匿名调查问卷评价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4总结与思考

专业课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在教书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值得深思。只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知悉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途径、措施、评价,才能占据课程思政主阵地,画好立德树人的同心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充分顺应了“互联网+”的时代潮流,融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互动方面的优点,又兼具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10-11]。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课程教学改革,不同于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合作学习、翻转课堂、自主课堂、高效课堂、项目化教学、PBL、案例教学等,它是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如何教到如何学,从作业布置、课堂管理到效果评价,与传统教学相比都有根本性变革[12-13]。整合多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创新教学理念。实践证明,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医临床问题辨析能力及课程教学质量。为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意义重大[14]。中医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医精诚精神[15],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及文化自信,使学生在筑牢医学基石的同时更明医德、更具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刘玲.高校课程思政的资源及开发研究: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分析[J].高教学刊,2021,7(19):164-167.

[2]张丽,何睦,唐德才,等.大健康背景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5):57-60.

[3]王春华,张成立,毕聪明.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解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6):79-81.

[4]黄晓巍,赵昕彤,韩冬,等.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5):1-4.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大学生群体特点;育德于教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且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工作会议后,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随后,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融入各学科的课程教学[4]。高校“育德于教”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因此形成。有机化学实验是中医药院校中药、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实验课,该课程既是整个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有与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紧密配合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医药专业一门能充分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理的课程。本文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并结合当下“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从加强课程设计,重视教学环节,牢抓教学细节,到落实教学评价,提出了思政教学的闭环设计与实践,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

1.1专业课程教师“轻德”“重智”

当前,国内教育功利化现象突显,“重教学、轻育人”的观念普遍存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更是处于“早期阶段”,尚未系统化,教师对思政教学的认知也不够深入[6]。中医药相关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验室开展教学工作时,一位教师往往同时带教十几位学生,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效果又要注重实验室安全问题。因此,教师更容易将教学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讲授和操作技能传授上,从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国内大部分高中学校开设化学实验课程较少,学生基础较弱,在大学课堂上学生首先会更关注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进行有效引导,则很难达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7]。

1.2思政教学评价虚无化

目前,随着课程思政的开展,在大多数教学中都存在着组织多、总结反思少、评价改进虚无的现象[8]。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合往往会慢于相应理论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合,而且缺少对该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标准、内容与方式。思政教学评价的虚无化必将造成课程思政改革的虚假繁荣,难以实现质量提升与效果改进。

1.3“0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

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9]“00后”大学生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在便利地进行新技术的学习以及接受全球不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甚至由于在成长过程的心智不成熟阶段受到西方国家文化的冲击,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丢弃了本国的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3]。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十分强调自我意愿、自我话语权、自我自由以及自我思想等,而且思维活跃、跳跃性极强,这些年轻人比先辈中任何一代更强调要根据自己的内心来行动,而不轻易屈服于权威的压力[10-11]。“00后”大学生的这些时代特征提醒教育者们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注重“育德于教”,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获得精神成长[12]。

2融合思政元素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教师德育修养,提高教师参与思政教学的积极性

只有教师主观上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形成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需求[13-14]。团队教师经过深入学习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思维,应该积极将“思政”融入教学设计、融入教学评价的完整实施链,从而找到一条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2.2革新课程评价考核制度

在本教学团队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课考核制度中,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在大思政教育环境中,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应该有思政分的体现。因此,教学团队把成绩构成设计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思政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情况、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考核;期末成绩是在实验课结束时,采用笔试、口试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思政成绩则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心、学术诚信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环保意识等给出相应的评价。

2.3紧扣“00后”大学生特点,加强课程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元

2.3.1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00后”大学生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特点,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中,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如,在学生使用萃取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时,团队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成功研制青蒿素的案例,既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医药的魅力,增加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同时,又使其感受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碰撞带来的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是中国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15],而当代大学生强调自我的群体特点,更应该培养其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细节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如,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用到的化学试剂往往有毒有害,还有较大的气味,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恐惧情绪,甚至产生逃课或者放弃药学专业的想法。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实验安全、劳动保护,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通过现代有机化学家、药物学家们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坚定意志、奉献精神,热爱中医药专业,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2.3.2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与理工类其他所有实验课一样,实验课堂是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佳课堂之一。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二次理解,解决理论教学中没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帮助学生迁移、使用理论知识。如,在有机化学理论课堂上,团队教师们多次讲解芳香烃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在合成中的重要应用,但是理论课的讲解过于抽象,因此,在实验课堂中教师们设计了“2-硝基-1,3-苯二酚的合成”实验。通过这样的实验内容设计,学生把在理论课堂上学习到的苯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和磺化反应的重要特点与实际反应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具象化,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2.3.3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学术诚信

实验过程中,老师在带教时应通过一系列实际案例不断强化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并在学生实验操作时抽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发现数据造假,该实验给予0分。同时也鼓励开放式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异常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加大实验过程评分比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

2.3.4节约药品,规范处理实验废弃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6]对于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环保意识[17-18]。基于此,教师多次讨论并不断预试调整实验方案,推行常量实验向半常量-半微量-微量实验转变,并加强实验产品的循环利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不鼓励学生随意重做实验,而是引导解决问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关注实验课程中可能出现的废水、废物、废气,思考如何处理“三废”,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料的查找,提出“三废”处理的新建议并提交实验室。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又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再如,在己二酸的制备实验中,可采取高锰酸钾氧化法和硝酸氧化法两种方法。教学团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实验前就将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论证两种方法的实施在“绿色化学”观念上的差异。这既让学生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结语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分析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模拟样品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这门课中具有重要地位[1]。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经典液相柱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技术,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以及高灵敏度检测器发展而成的分离分析方法[2-4]。其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操作自动化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且由于HPLC色谱仪的商品化,现在已经成了食品、药品等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药厂、检验机构的实验室基本配置之一[5-8]。所以,在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对色谱技术基本原理掌握及HPLC色谱仪使用技能的培养。目前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本科实验教学中存在耗时长、柱效损耗较快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采用模拟样品、科研成果进教学及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检测,能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一、分析化学教学中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中医药院校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仪器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定性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了解色谱条件的选择。通常实验是选择一个真实样品(如大黄、厚朴等),照现有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实验,一般一个组做完实验需要6~8个学时。

(一)学生不能参与色谱条件优化过程

由于分析样品为中药样品,中药成分复杂,如图1所示[9],为了实现目标峰的基线分离,对色谱条件的优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样品前处理占1/10,色谱条件优化占5/10,进样测定占4/10,学生一般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带教教师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会提前把色谱条件优化好,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只需要完成进样的操作。

(二)学生不能参与对照品的配置

一般在实验中,学生至少同时测定两个目标峰,某些中药样品的对照品较为昂贵,需要耗费大量教学资源。一般情况下,学生不能参与对照品的配置过程,由带教教师将对照溶液配置好,然后各组学生公用。

(三)采样时间较长

由于是中药样品,样品中成分较多,分析时间较长,一次进样的采集时间超过了40min,一个分析组共8次进样。实际采集时间在6小时以上。

二、分析化学教学中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探究

(一)模拟样品

采用色谱性能测试对照品混合微晶硅胶制备模拟样品。该类对照品的色谱行为较为稳定,在色谱柱上容易分离,可缩短色谱优化时间,每一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也较短。如图2所示。由于图谱简单且容易重现,可以快速地改变各种色谱参数,从而使学生对色谱理论有更好地理解,对速率理论、分离度、对称因子、保留因子等理论参数,因为峰形的完整性,学生可以通过手算各个参数结果。该类对照品价格低廉,且纯度可靠,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完成对照品溶液的配置,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更多训练。

(二)科研进教学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可以将研究过程中精制纯化过的大类成分用于实验教学。如黄酮类成分、皂苷类、蒽醌类等,大类成分相对于粗提物化学成分减少,并将开发近成熟的条件给学生,使其继续优化,可以使学生掌握色谱条件优化方法,同时时间也不会太久。

(三)虚拟仿真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是在计算机中呈现一个接近真实环境的虚拟场景,实验者可以借助其软件系统完成预定实验项目的方法[10-11]。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减少实验成本,减少危险实验的开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12]。在进行高效液相实验时,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图形化的理论学习,也可以进行称量、提取、进样、分离等“逼真”的操作体验,通过与慕课的结合,学生可以在移动客户端上提前预习,便于课上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关键工艺点。

三、结语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中医文化;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智慧启迪。中医学理论的许多范畴、概念及命题,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注重宏观观察、倡导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系的中医思维,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中医思维的这一哲学特质,决定了强化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哲学思维及其特点

哲学思维是指用哲学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思辨思维,也即理论思维,反映并体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哲学思维不同于具体科学思维,它不会给人提供具体知识,也不会为人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可以对一些科学难以解决而又确实需要人类必须理性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等)做出富有智慧的回答。正是这些回答,为开启科学灵感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哲学思维的根本作用就在于给人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并内化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思维的这一功能是由它的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抽象性作为所有科学思维的共同特点,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各门具体科学体系,但哲学思维的抽象性不是以某种现成具体的东西为对象,而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即它是以思想本身为对象,把思想提高为自觉。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是“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1]。这一抽象舍弃的是对象的外在属性和表面联系,揭示的却是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比具体科学思维更高层次和更加丰富的抽象。哲学思维是是以事实和感性材料为依据,但又摆脱其直观性而进行的抽象的理性思维,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辩证性是指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认为世间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处在相互联系中的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由此出发,哲学思维的辩证性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应全面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这一特性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批判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运用质疑辨析、推论判断等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思维方式。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将其定义为:“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哲学思维的批判性不是指对既定的理论观点的一般性否定,也不是指与其相对抗或唱反调。而是指通过质疑和反思,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全面审视,辨明是非真伪、对错优劣,然后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质疑性分析和合理性判断。反思性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指“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以思想作为中介来实现对世界把握的。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对作为中介的思想本身的反思,而且还包括对思想本身的思想的反思,即对构成思想本身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这一特性,与哲学思维的批判性有所不同,它既包括“批判性”,又具有“综合性”。哲学反思的批判性,是指通过对思想特别是对构成思想前提进行否定性的再认识,不断地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思想,以实现人类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上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方式来实现对思想的批判。即通过在思维中的综合,以概念逻辑体系来反映和再现对象整体,从而使世界的内在联系在思维中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再现。因此,哲学思维的反思性是“扬弃”,是通过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肯定,达到对世界整体性的综合理解。通过这种反思,既可以使构成思想的前提实现重大的层次跃进,为科学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可能;又能使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发扬理性自由精神,自觉形成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是超出了那种依靠感官渠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

2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传承中医文化的意义

人类的认识活动表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并且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取代。形象思维较之抽象思维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但后者的深刻性、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也恰恰是前者所难以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医思维,虽然借助于类比推理和悟性(意象)等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所反映的内容在一定层次上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科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医思维毕竟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和主观经验,而且从获取方式上来看,又主要是通过“意会、心悟”等形成的,这无疑造成其表述上的模糊晦涩。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医思维毕竟是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哲学,其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等特点也会对中医思维产生直接影响。正是由于此,在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愈加生疏和不适应,往往会殃及到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并由此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尤其对从小到大一直受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熏陶的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早已习惯于用抽象思维来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用抽象思维的规律去衡量和判断包括中医理论在内的各门知识的科学性。所以,从已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去看待独特的中医理论,它是否是科学、它难以理解等问题,很容易成为他们学习和接纳中医的障碍。因此,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使他们学会辩证的、批判的、反思的方式对待中医,有助于他们深刻领会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有助于使他们成长为高层次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2.1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的必要性

2.1.1中医思维与中国哲学关系密切

中医思维与中国哲学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有利于其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运用。首先,中医思维是中医理论的灵魂,如果对中医思维一知半解,甚至怀疑,就很难真正学会学懂中医理论。中医思维与中国哲学之间的血缘关系表明,医学生哲学思维的提升,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中医思维的提升。这是学好中医理论的关键;其次,中医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源于数千年来历代医家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3]。中医思维形成过程中虽然受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影响极深,其中不乏有一些糟粕和不合理因素。但象征东方智慧的中国古代哲学,是人类优秀思想的精华。在它孕育下形成的中医思维,为护佑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进行了独树一帜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提供的方法论意义,对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维护健康始终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所以,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是理解和运用中医思维的前提;再次,具有中国哲学特质的中医思维贯穿于中医理论及诊疗方法始终,能否在临床实践中将其融会贯通,达到应有效果,取决于能否形成并灵活运用具有中国哲学特质的中医思维的能力。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也有助于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2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传承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也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既是历代医家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众所周知,中医理论中所提出的许多理念、观点、思维方式,以及在诊疗中所提倡和坚持的原则、方法等,都充满着中国哲学的智慧,为现代医学认识人类疾病和健康的本质提供了富有想象力和深入思考的空间。这表明,中医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弘扬,取决于传承者是否具有较强的哲学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深刻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真谛。因为中医理论是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其中许多治法、治则可以说就脱胎于古代哲学[4]。这些治法、治则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科学来框定的,必须将其置于哲学层面才能解释得通。同时,中医作为宏观整体医学所建构的整体观,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之大毋庸置疑。但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来源等方面的制约,自身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如一些概念表述上的不明确性、有些细节描述上的模糊性、理论论证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等,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运用哲学思维来辩证地对待其中的糟粕部分;通过反思和批判,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通过理论抽象,克服其直观性、猜测性、模糊性等缺陷,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医学的发展。此外,中医的创新也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对人类已有文明的怀疑和批判性反思,以及建立在这种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思维[5]。也就是说哲学本质是批判和创新,而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敢于怀疑,才能保持头脑的开放;只有不断反思和批判,敢于用审视的眼光来对待经典医家的观点,才能克服片面性,使中医避免门户之见,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创新。这正是哲学思维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的体现。也只有这样,中医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2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途径的思考

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就是将哲学思维的训练渗透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对教育内容、形式、环境的改革创新,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哲学思维。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2.1教育内容方面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普通大学生的哲学教育,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中。对中医院校来说也不例外,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很少涉及医学哲学方面的内容,许多学生把哲学课也只是作为政治课来对待。不可否认,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哲学思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医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还应涵盖中西方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中一切有意义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医学生对哲学智慧的求索和对人类思想、文化、人性的探究。为此,一方面,应扩充课程内容。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在帮助医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以哲学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分析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逐渐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逻辑和辩证思维能力。二是把中国传统哲学纳入必修课程,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哲学认知力,为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理论创造条件,也有助于对其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三是增强科技哲学教育,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方法论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增设人文课程及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拓宽视野和完善知识结构,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哲学涵养。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从事哲学课教学的教师应在知识积累和储备中,一是做到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点燃学生学哲学的激情;二是尽可能多了解、充实一些医学知识,在哲学课堂讲授中尽可能选取与医学相关的教学案例,以便帮助学生将哲学理论和医学实际相结合。对中医专业课教师来说,一是强化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在熟知经典的基础上领悟中医真谛,提升其思维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补充哲学背景知识,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组织教学,将医学知识与哲学思维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思维对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帮助学生学会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和领会中医学理论,使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训练和养成哲学思维。三是无论哲学教学还是中医专业课教学都要贯穿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以自主独立、敢于怀疑和批判为核心的创新精神,这既是哲学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重要内容。

2.2.2教育形式方面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国哲学认知和培养的实效性,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是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和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二是利用现代新科技手段对传统文本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感的现代话语表述体系,为学生深入领会文意古奥、理论独特的中国哲学和中医学创造条件;三是运用大数据和新媒体传播形态,充分挖掘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在线教学及搭建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互动平台,建立教师与学生顺畅沟通交流的信息通道;四是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2.3教育环境营造方面

以中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从软、硬两方面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哲学和中医理论认知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校歌、校徽、校旗、校风、校训的设计,以及广场、碑牌、路标、楼舍、教室标语、学校宣传栏、雕塑等的建设,宣传中医文化。学校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设有关中国古代哲学方面的讲座;开展校园辩论赛;开展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竞赛,建立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文化网站、网络论坛等,使学生生活在中医文化氛围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产生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启蒙他们的中医思维和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3]刘红宁,严小军,单思.中医思维初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5):730-732.

[4]黄华有,淦菊保,龚向京.新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J].光明中医,2017,32(18):2702-2704.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7

关键词:物理药剂学;基本理论;药剂学实验

药剂学作为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制剂过程中辅料、制药设备、制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课程[1]。药剂学实验是以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常见剂型和制剂进行制备和质量评价,使学生对药剂学进一步学习与实践的一门实践性学科。物理药剂学作为药剂学重要的分支之一,揭示了在药剂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其内容与药剂学紧密联系,是各类药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本原理[2],把物理药剂学的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中,可以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帮助其在实验过程中牢固掌握操作步骤及原理,培养操作能力。本次教学改革对物理药剂学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使学生巩固药剂学与物理药剂学理论相关性,系统地了解物理药剂学相关知识,并与药剂学实验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物理药剂学和药剂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教学内容

1.1药剂学实验

药剂学实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制备,熟练掌握主要剂型的制备方法、剂型特点等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训练独立自主、正确观察的能力。以我院的药剂学实验授课内容为例,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类,验证性实验包含溶液型液体制剂、胶体型液体制剂、软膏剂、栓剂、滴丸等的制备;综合性实验包含浸出制剂、注射剂等的制备;设计性实验为药剂的稳定性研究,具体内容见表1。

1.2物理药剂学

物理药剂学以物理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为主导,解释药物及其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规律和机理,研究药物制剂形成的理论与作用特点,在指导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研究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先后出版了多种版本的物理药剂学相关教材,如PhysicalPhymacy(AlfredNMartin)、《物理药学》(赵士寿等)、《物理药剂学》(王玉蓉等)[3]。以我院为例,物理药剂学课程选择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清主编的《物理药剂学》,内容包括药物的溶解与分配;药物的表面现象与表面活性剂;剂型的物态特征;药物扩散、溶出与释放;制剂处方与实验设计;制剂成型原理等。

2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

药剂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对药剂学中的基本概念、药剂制备方法有更深的理解。现阶段实验课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部分高校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模式。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与仪器的熟悉度不高,侍慧慧等[4]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授药剂学实验,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制作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此类课件的内容偏向实验基本原理或仪器的使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药剂的制备。高恒[5]提出了网络与实验教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进行任务分配、组间比拼、成果互评以及教师指导,突显学生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李文静等[6]初步探索了线上教授药剂学实验,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以及流程等通过长江雨课堂推送到相应班级群。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因实践经验不足出现错误,如由于乳钵不够干燥或研磨力度不足导致乳剂制备失败,因此预习课件中会将关键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进行特别说明,为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还会在课件中设置相关习题,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吴素香等[7]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剂型灵活教学,采用示范、示错、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成品展示等教学法进行教学,现阶段药剂学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见表2。

3物理药剂学的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现阶段物理药剂学课程在国内常作为本科生理论教学的选修课,并且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物理药剂学学科内容交叉大、涉及基础学科众多、知识点多而分散,学生学习较为吃力[11]。本次教学改革将物理药剂学原理与应用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药剂理论知识与药物成型原理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稍显欠缺,并且实验课与理论课安排不合理,出现实验课早于理论课的情况,使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理解有所欠缺,实验内容相对陈旧,学生与教师积极性不高。本次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在学习药剂制备时,通过课前对物理药剂学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制备原理,使学生提早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同时消除学生对复杂理论知识学习吃力的困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均有所培养,而这些能力也会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掌握良好的研究方法。

4物理药剂学的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

4.1“休止角”融入“固体制剂的制备”

4.1.1引入相关案例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等固体制剂在优化。成型工艺时常将休止角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工艺,余国胜等[12]将休止角和成型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出最佳赋形剂种类及其混合比例、提取物浸膏最佳相对密度。高雅等[13]测定了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胶囊中休止角、堆密度等7个物理指标,证明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胶囊内容物流动性良好。谢伟杰等[14]在对复方石斛清肺散的成型工艺考察中,测定休止角α、相对临界湿度CRH、粒度等评价指标,确定了半提微粉的工艺路线。4.1.2融入实验教学———散剂的制备休止角作为成型工艺中的评价指标可获得更稳定、可靠的制备工艺,为制剂的生产应用提供可靠保证。例如,在散剂相关实验中,改变相关制备工艺因素,将休止角作为评价指标,考察益元散、痱子粉、颠茄浸膏散休止角与相关制备工艺因素的关系,并判定休止角对散剂流动性的影响,使学生充分了解休止角在固体制剂成型工艺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2“粘弹性”融入“半固体制剂的制备”

4.2.1引入相关案例。尹辉府等[15]通过测量黄芩苷、小檗碱、黄芩素等5种乳膏的屈服值以及粘弹性分析中药乳膏剂的结构强度,由此验证凝胶网状结构理论,即相对于基质乳膏,中药单体的加入使乳膏自由水增多、亲脂凝胶水相降低,层状液晶结构形成受阻,乳膏凝胶结构强度削弱,且这些凝胶结构信息与乳膏基质差异越大,乳膏物理稳定性越差。胡伟健[16]以涂布性等因素作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的制备工艺评价标准,测定其物理稳定性,对辅料种类进行筛选,确定了处方组成;进行处方用量考察,确认关键辅料用量对软膏的影响。4.2.2融入实验教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过程中,学生将使用不同基质制备的水杨酸软膏,放入流变仪中,设定适宜恒定切应力、温度、时间、参照数据点、转子等参考数据,观察得到蠕变曲线、松弛曲线,由此测定软膏稳定性,优化制备工艺。

4.3“溶解度”融入“液体药剂的制备”

4.3.1引入相关案例。药物都需经过溶解方能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最终发挥药效[17]。总结增加溶解度提高BCSⅡ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措施有制成可溶性盐、加入助溶剂、使用混合溶剂等,并且认为这些增加溶解度的措施可以通过调节转运蛋白的状态,达到增强BCSⅡ类药物在胃肠道中渗透性的效果。卢萍等[18]认为药物溶解度是影响经巩膜给药后药物在眼内生物利用度的首要因素,由于溶解度过高时药物溶出速度快,大量的药物在巩膜表面溶出,经过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全身而引起不良反应;当药物溶解度过低时,容易被血液和淋巴循环移除,难以发挥药效。因此,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开发经巩膜给药剂型的常用手段。4.3.2融入实验教学———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溶解度的高低影响药物疗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药物溶解度”,如制备薄荷水过程中,薄荷油为挥发油类成分,在蒸馏水中溶解度较小,此时将吐温-80作为增溶剂,与薄荷油混匀后加入蒸馏水中,可使薄荷油充分溶解于蒸馏水中。学生在适宜温度下,将薄荷油、吐温-80按照不同比例配比后分别加入蒸馏水,记录溶液浑浊时的三者占比,绘制三元相图后,将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增溶曲线,三元相图的绘制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各组分占比不同时薄荷水溶解的程度。4.4“沉降体积比”融入“混悬剂的制备”4.4.1引入相关案例。沉降体积比是混悬剂制剂重要的质量标准要求[19]。孙燕等[20]以沉降体积比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助悬剂黄原胶用量、羟丙甲纤维素用量、崩解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用量,并对处方进行优化。张翔[21]对贝西沙星混悬型滴眼剂进行了处方摸索、工艺放大、质量研究等,通过沉降体积比、可见异物、粒度研究贝西沙星混悬型滴眼剂。霍巍等[22]以沉降体积比和粒度作为考察指标优选制备伊曲康唑混悬滴眼液,并将沉降体积比作为质量评价标准,确定伊曲康唑混悬滴眼液符合标准。4.4.2融入实验教学———混悬型液体制剂。在药剂学实验中,检测混悬剂加入稳定剂后的效果,可利用沉降体积比这一概念,以复方硫洗剂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稳定剂,将复方硫洗剂倒入具塞量筒中,振摇约1分钟,记录此时高度H0,按规定时间一次测量静置后混悬剂高度H,依据沉降体积比=H/H0,计算规定时刻数据,判定加入稳定剂前后混悬剂的稳定性变化。

4.5“热力学、动力学不稳定性”融入“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中医基本原理范文8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2]。十八大以来,先后2次踏上江西这片红土地,2016年2月2日,带着对老革命区关怀与挂念对井冈山进行视察,并对井冈山精神进行了新的阐述[3],对于井冈山精神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9年5月20日,再次踏上赣鄱大地时指出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他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江西视察的讲话是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更大的鞭策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国新时代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教育改革[4],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5],并已成为社会以及教育行业关注的焦点[6],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甚至开办了双创学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多数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国外的双创教育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盲从性[7]。井冈山道理与精神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型巨作,我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而非盲从前苏联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并不断推进。因此将井冈山精神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理解,更能让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本文以期探索出把红井冈山精神运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方式方法,让井冈山精神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思想,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1井冈山精神新时代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具体实际进行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革命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中形成的一种思想,它一直激励着我们党在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前进,鼓舞着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2016年在井冈山视察时对井冈山精神新时代的内涵进行诠释:“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井冈山精神新内涵中坚定执着追理想是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念;实事求是闯新路是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实事求是闯新路,不能直接借用国外或他人经验,而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符合自身的解决方案;艰苦奋斗攻难关是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应艰苦奋斗攻难关,面对胜利应保持清晰头脑不骄不躁,居安思危,砥砺前行;最后依靠群众求胜利是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信智慧从群众中来,力量源于群众的信念。

2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8]中就明确提出,我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各大高校落实十八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包括对于创新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知识运用等方面的培养。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例如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指导教师培训和课程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但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素质以及心理上的指导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不够。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各大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重视,并且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纳入教学内容之一,但大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认知不足,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精神以及认知的提高。

2.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即大学生创造出新的知识、方法或成果的能力;创业能力是狭义方面,是指自主创业的能力。目前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对于创新创业的书本知识传授以及就业指导的培养,而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仍然较为缺乏。同时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经验以及行业认识经验的不足,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很难获得有效进展,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2.3创新创业激情培养不深。创新创业是对原有事物改变的一个过程,因此要求大学生要有创新创业的激情,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运用新技术、尝试新理念、打造新成品,同时在面对市场、社会、心理等诸多风险时,要有勇于承担压力,独立作出判断的魄力与勇气。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上做的较为欠缺,对于大学生自主分析事物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不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专业问题分析能力的考察,未到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目的与要求。

3井冈山精神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3.1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精神支持。井冈山精神是我党在革命实践中勇于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正确道路。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过程中来,让理想信念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把坚定理想信念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精神定力,面对“我是否可以创业”“我是否有创新创业的能力”等疑问以及悲观情绪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通过正常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定能实现伟大梦想。

3.2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动力。实事求是闯新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井冈山革命时期,我党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等策略与思想,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实事求是闯新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要求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条件,利用学习的专业知识,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市场机会、把握行业动向,不断创新进取,勇于创出一条新的道路。

3.3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发展力。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井冈山根据地面对国民党的围剿、经济封锁等导致的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我党秉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对巨大困难,红米饭南瓜汤等成为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对各种“雪山”“草地”应有担当精神,敢于涉险滩,砥砺奋进攻克难关,走向胜利。

3.4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智慧。井冈山革命时期,深知大胜仗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经常问情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9],并将来源于农村的调研与群众的智慧运用到土地革命中去。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指出:“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10]大学生创新创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智慧支持才能够成功,大学生创新创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很难解决,因此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做好对前人成果的学习继承的同时大胆地进行创新,借鉴前人或他人的智慧,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方能取得成功。

4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4.1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塑造大学生执着追求的信念。创新创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方法、新理论等产生的一个过程,这需要创新创业者有坚定不移追求梦想的信念。井冈山精神可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坚定不移地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新创业信念。

4.2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局限在了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很难达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各高校要以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促创新创业思维,带领并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将井冈山精神和创业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将井冈山精神运用到创新创业精神中去,开展以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活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4.3在红色文化学习中激发大学生奋斗精神。通过对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的教育,并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红色文化学生活动,例如开展红歌赛、观看红色电影等。通过红色歌曲、红色电影中的人物等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来提高大学生奋斗拼搏的精神,培养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促进红色资源开发。

4.4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提高宣传影响力。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速度更快,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思维方式已经改变,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顺应时展要求,正确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创新方式方法,如开展创新创业微课程;课堂上利用云班课程等手机APP与学生进行互动等,将井冈山精神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唱响网络红色主旋律、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