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具论文范例

智能家具论文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1

[关键词]功能定位;北京家具;产业特点;创新发展

1绪论

1.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1]。加之北京低碳循环行动、大气污染治理、清洁空气行动等相关政策相继出炉,对于传统制造型的家具产业而言,生产环节不可避免地面临疏解转移,而存量企业则必须突破困局寻求适合自身又符合政策向导的新发展方向。2017年6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台,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四个中心”定位的引导之下,北京家具产业逐步实行转型升级,在品牌建设、产品布局、系统搭建、工厂改造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引进国际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生产线的绿色改造,促进行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家具制造体系,加速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北京家具产业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其品牌、理念已经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但总体而言,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研投入等方面尚未达到“高精尖”产业水平,随着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家具产业亟需政府部门进行战略统筹、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本文通过论证研究北京家具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首都功能定位对于产业带来的新挑战,结合当下发展背景市场环境分析,从而对北京家具产业的规划方向上得出有价值的发展理念和建议。

1.3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路线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查阅。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将了解搜集到的信息分类整理,为下一步撰写论文提供依据。(2)资料搜集。通过走进北京市内生产基地和展销中心进行实地调研,企业内部及官方网站资料搜集,总结和分析家具产业发展现状。(3)论证分析。分析研究北京家具产业面临的问题以及现阶段政策要求,为产业规划定位做准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提出北京城市新功能定位下家具产业创新发展的理念与建议。

2北京家具产业发展概况

2.1北京家具产业特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五年间,北京家具产业发展紧随政策引导,不断进行优化调整,逐步实现产业定位从低端向中高端制造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发展方式由粗放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式绿色低碳转换,改革方向由信息技术应用的自动化工业向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工业转变。在此新常态下,“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由表1可知[2],2016~2020年间北京地区家具制造业总产值变化明显,呈逐年下降趋势,仅2020年出口值受疫情影响有小幅回升。

2.2北京企业发展状况

2.2.1家居卖场

如今消费结构升级和大数据深度融合,促使家居零售释放巨大潜力,催生多业态融合,构建家居新零售,在低频的家居消费场景中嵌入高频零售场景,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如居然之家计划打造由“设计之家、环保之家、未来之家、市民之家”四大主题场馆组成的“生活方式体验中心”、城外诚家居计划融智慧化运营、智慧化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家居卖场”、蓝景丽家集生活场景、特色街区、科技赋能为一体的“家居•商业•生活•场”等等,消费场景不断被重塑,以此满足市场需求。另外,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开始家居零售数字化转型加速,为对冲线下门店遭受的损失,家居零售卖场大力推广线上商城,并通过各大平台进行直播带货[3]。通过前期引流、家居场景直播、后期收尾工作,带来全链数字化营销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瓶颈迎来较好发展。

2.2.2家具企业

在科技应用引领制造创新发展,环保理念促进绿色健康发展的大趋势下,家具制造业逐步完成从原材料加工到零售物流的全产业链优化改造。天坛家具投建板式智能加工中心,配合MES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全自动化智能生产;傲威环亚低温静电粉末喷涂等生产线正式投产,从根源上杜绝VOCs的产生和排放;曲美家居在生产方面打造综合信息流自动化的集成智造平台,通过ERP系统打通制造端与零售端,顺利完成智能制造体系建设;黎明文仪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纳入发展规划,制定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化生产系统极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同时,家具产业整体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各企业生产基地与展销中心分布太过分散,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集群优势产业园;部分企业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导致效率低下,在市场环境时常处于劣势;在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下,制造业还需完成绿色低碳转型[4],所需的专业技术支持和远景规划指导,期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北京城市新功能定位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2017年6月,市规划国土委、市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开篇正文第一章就阐述了北京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规模及空间布局,即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5]。规划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应运而生,切实履行为党政军领导机关提供优质服务、为文化教育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为外交外事国际活动服务、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的职责。

3.2疏解非首都功能给产业带来的影响

自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家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形成。通过最近几年的产业调研发现,一方面北京地区家具企业在数量上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总产值的不断下滑,而严峻的政策措施促使企业进行产业链全方位革新,不少企业用实力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另一方面,津冀地区形成了以河北深州经济开发区、廊坊大厂工业园区、唐山汉沽经济开发区、天津宝坻开发区、芦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北京家具产业集群,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完成了北京家具的完美升级转型。

3.3新功能定位对产业的发展要求

北京家具产业要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应避免陷入定位模糊、方向不明而导致的混沌局面,这既要符合家具产业本身的特质也要合理运用相关政策措施,挖掘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并准确把握特色和定位,才能在有序健康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6]。红木家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以部级非遗技艺传承单位龙顺城、中国古典家具品牌元亨利为例,两者以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开创红木产业化生产与销售之先河。龙顺成成立的京作非遗博物馆,展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完整展现了明清宫廷家具的发展史。元亨利推出文化艺术示范馆多年,馆内珍藏高端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等藏品,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2020年,两者一同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携手馆藏精品亮相文化服务专题展,诠释传统工艺美术魅力,为红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7]。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技术中心、智能制造、绿色生产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将成为企业研发重点,科技创新与应用将成为企业能否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以天坛家具、曲美家居、黎明文仪为代表的家具企业,打造部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并实现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绿色管理要求[8]。2020年,三大企业同时入选第一批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项目[9],这给予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了极大支持。

4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北京家具产业现状和城市新功能定位分析,总结出北京家具行业发展所要坚持的原则与方向,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实现家具产业高速创新发展,助力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

4.1结论

4.1.1坚持技术创新之路

北京家具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既需要高效的生产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做支撑,同时也需要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这一切的核心源自于技术创新。在家具制造业进入由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融合生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到智能制造领域的全新工业4.0的时代[10],科学技术毋庸置疑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依然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耕技术研发,用高质量新产品迅速战略市场份额,把握先机。一方面,引进先进工业生产技术,加大资源投入以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合作品牌设计师,研发原创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搭建适合企业自身使用的管理系统,实现从研发端口到生产端口再到销售端口的数据流程贯通,线上线下同步管理,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效率。

4.1.2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想要家具制造业实现长足发展,就要继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这项重大工程已经进入系统谋划、总体部署阶段,“双碳”战略所提倡的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推进现代工业进行绿色技术革新。将绿色健康、节能降耗、资源循环、低碳环保全面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制造经营中,建立健全绿色管理体系[1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2]。

4.2建议

4.2.1发展家具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家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下文化中心建设就是要充分运用北京深厚的文脉底蕴和文化资源,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大力支持和推动“家具中华老字号、家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发展,紧密围绕北京文化中心定位,挖掘中国家具文化内涵,传承并发扬传统工艺技能,用文化内涵支撑家具行业发展空间。同时,发挥好“北京家具产学研联盟”“设计专业委员会”等组织联盟作用,以自主品牌、智能家居、绿色制造为方向,以设计研发产业创新为支撑,整合家具行业上下游及跨界优质资源,打造家具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

4.2.2实施创新驱动设计赋能战略

家具产品的灵魂在于设计研发,家具产业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设计赋能战略目标,加速企业转型升级,迈向产业链高端之路,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完善家具制造业创新体系。设立创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包含设计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规范设定及运营,家具制造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学习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帮助行业开展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家具产业发展新格局,同家具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战略目标。

4.2.3建立北京家具团体系列标准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2

丹尼尔•约翰•奥康纳(Daniel.John.O’Con-nor,1914)是20世纪英国分析教育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奥康纳著作颇丰,其《教育哲学导论》是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性名著。1979年,英国教育哲学界曾撰写了21篇论文庆祝他的75岁生日。1991年,这些论文以《逻辑基础:纪念奥康纳论文集》(LogicalFoundation:EssaysinHonourofD.J.O’Connor)为题出版。该书主编在前言中特别强调,书中每一篇论文的作者都曾受到奥康纳的影响,而且所有的论文选题都是奥康纳曾经关注过的问题[1]vii。可见奥康纳对英国哲学界的影响。换言之,研究英国分析教育哲学是需要深入研究奥康纳的。

一、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奥康纳的分析教育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其分析哲学思想关系密切。分析哲学家对传统哲学是持批判态度的。奥康纳本人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传统哲学无力完成其自身的任务。在他看来,传统哲学家大致有3项相互关联的任务:一是审视宇宙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二是对提出的问题作理性分析:三是设法论证其观点或者至少能证明其具有一定道理,即便宗教的观点也要有可以为其辩护的论据。[2]16但在这一方面,传统哲学家工作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奥康纳认为,在历史上,在有关宇宙的学说中,很少有哲学家取得像像阿奎那和斯宾诺莎那样的让许多人满意的成就。但奥康纳强调,即便这样,在他们学说体系的逻辑性方面或逻辑前提的真理性方面还是有明显的破绽。因此,“不论他们提出的理论多么迷人和多么有说服力,人们仍然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们是真理”[2]16。奥康纳认为,现代哲学家的目的要贴切实际的多了,哲学家仅根据自己的哲学观提出有关学科范围的见解,很少有人再持传统哲学家的观点了。因为,“传统哲学家提出的假设超出了他们能够证明它们的能力。他们关于宇宙的解释应当像炼丹术、占星术、巫术一样被否定掉。理由很简单,任何探究的结果要想被接受就必须能经得起公开验证以证明其可靠性,而且与其他公共知识一致。传统形而上学,如占星术、炼丹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2]17。

其二,传统哲学方法缺乏新的突破,面临窘境。传统哲学源头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奥康纳认为,那一时期,学科概念缺乏清晰的逻辑性。哲学概念几乎涵盖涉及人和宇宙本质的所有问题,与现代的哲学概念相差甚远。[2]18即便如此,一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是清晰的,如植物学家、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等使用的是观察法,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用演绎法。但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宗教哲学家们使用的方法难以确定。奥康纳说:“当我们转过来审视哲学问题时,我们清楚地发现,很难确定它们的方法究竟属于自然科学的观察法还是数学和逻辑学的演绎法。”[2]18奥康纳认为,这是导致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自然宗教后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到16和17世纪时,自然科学开始加速发展,人们对科学方法有一个新认识,开始强调眼见为实,强调尊重事实。奥康纳认为,当伽利略和牛顿的物理学在17世纪替代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哲学家们也因此可以卸去研究那些涉及可观察的事实的问题以及探究自然规律的责任。但这种责任的减轻并没有使哲学得到真正的解脱反而凸显了传统哲学方法面临的窘境:“如果所有与可观察的事实相关的问题都由科学家去研究,那么留给哲学家的问题还有哪些呢?他们又怎样去研究剩下的问题呢?”[2]21对于这一问题,奥康纳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认为,哲学遭遇科学革命之后便形成了这样的结果:一些属于典型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问题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来解决,即通过观察而提出假设,并通过观察验证假设;其他的问题,如逻辑学和数学学科的问题,可以通过符合演绎规律的计算来解决。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划入这两类问题,比如传统的哲学、伦理学和自然宗教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既不能通过经验的方法也无法通过纯演绎的方法去解决。[2]22这是自然科学获得成功之后摆在哲学面前的问题,即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许多哲学家为此作了不少努力。如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受数学方法的启示,想用几何学方法去证明哲学结论,结果没有成功。奥康纳认为,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他们误解了数学符号与哲学语言之间的差异。[2]23又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方法方面的问题,但他们提出了一些与方法相关的问题:“人类知识的局限性有哪些?”他们试图列出人类智力可以发现的问题的清单。他们没有像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家那样去思考宇宙的本质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而是(用洛克的话来说)审视人类的理解力,检查人类的能力到底适合研究什么事物。这种试图检查人类智力能量实际上与传统哲学一样困难且容易引起争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引起哲学家关注“知识论”,即关注有关人类知识的起源、性质及效度等一系列问题。在奥康纳看来,这些温和的哲学怀疑论者尝试解决哲学方法面临的问题,结果他们只是在开辟新探究领域方面获得偶然性的成功。但是只要方法问题没有解决,这种尝试对于哲学领域而言,就好比在没有找到应对旧细菌的方法之前又发现了一个新细菌[2]23,令人烦恼。

其三,传统哲学的理论依据存在逻辑上的瑕疵。奥康纳以中世纪哲学家为例作了说明。在他看来,中世纪哲学家的理论瑕疵在于理性探究不足。他说,“许多中世纪哲学家具有伟大的天赋和广泛的兴趣,他们所缺乏的是对人类认识事物的智能以及如何运用智能去获取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过于相信凭着常识和‘不证自明’原理,就可以对神的存在、人的本质、命运和物质宇宙的构成等等进行论证,但是由于缺乏像数学或科学的那样证据,他们的结论因此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甚至“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就能指出所谓神的存在和灵魂不灭理论的逻辑瑕疵”[2]24-25。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奥康纳认为,是由于中世纪哲学家掌握的知识没有具备公共性、可验证性和可交流性的特点。换言之,是中世纪哲学家没有意识到“哪种证据适合用来回答问题”[2]25。#p#分页标题#e#

其四,传统哲学对人的理智能力认识不正确。奥康纳在《教育哲学导论》中花了相当长的篇幅讨论理智能力问题。尽管理智能力像许多其他抽象的哲学词汇一样,定义十分模糊,几乎找不到“正确”的界定。但奥康纳认为,所谓理智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能够适当地回答问题的能力”[2]24,奥康纳也承认,这种界定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如:“我们是怎么知道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我们怎么能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回答?”[2]24不过,奥康纳强调,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明确无误的。他说:“有些人能力可能比其他一些人强些,或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比其他人强或弱一些,如在数学问题或管理能力方面,但只要没有天生的智力缺陷,所有的人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他甚至强调:“即便是野蛮的动物,如狗、老鼠等等,它们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智能力只是程度问题,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问题’。”[2]24奥康纳认为,在对待理智能力的问题上,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过高评价或者是夸大了人类理智能力,这一方面的代表是中世纪的哲学家。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人类理智能力的有限性。奥康纳认为,这种态度危害不小,因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能通过理性方法得到一个定义清晰的并被广泛接受的结果,人们便会怀疑理智能力甚至转而反对它。[2]23另一种错误态度是过低评价或怀疑人类的理智能力。采取这种态度有两种人:天生的非理性主义者和怀疑论者。奥康纳指出,前一种人回避或怀疑系统使用理智能力的人,当他们碰到需要作艰苦思维的问题时,他们要么回避,要么伪造一种替代的方法。这种人往往诋毁“智力”和“逻辑”,欣赏的是神秘主义的自然冲动和直觉。奥康纳强调,这种态度因为有了像法国哲学家尼采、伯格森和丹麦基督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支持而更加有害。[2]26后一种人对理智能力的怀疑源于他们的“有限真理”观。怀疑论者与非理性主义者不同,他们并不回避和诋毁思想和行为的理性进程,他们只是强调,人类会犯错误,因此,他们对确实的东西和人的理智能力持怀疑态度。奥康纳认为,最好将两种态度综合一下并取各自所长,既不能过分依赖理智能力的力量,也不能低估理智能力的作用。同时,正确认识理智能力可以做哪些事,在实现人类目的的事业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怎样确保理智能力为这些目的服务。奥康纳讨论理智能力的目的应该是清楚的,即他主张对哲学的问题做理智能力力所能及的分析,直至找出可靠的证据来论证它。将这种观点用在教育哲学研究方面,自然就会强调对教育中许多概念(问题)作理性探讨。

但是奥康纳强调,对于理智能力的力量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理智能力解决的。他认为,对于两种问题,理智能力是无能为力的:其一,当人们不知道什么证据可以用来回答相关问题;其二,根本不存在能够回答相关问题的证据。[2]32-33根据奥康纳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可以大致归纳出他的哲学主张,一是现代哲学应当研究人类理智能力力所能及的问题,二是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哲学问题,哲学的科学方法是用理智能力对相关问题作细微分析,并提出可靠的论据。奥康纳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分析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他的分析教育哲学主张中发现他对传统哲学观的纠偏。

二、关于教育概念的语言分析

(一)论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及方法

奥康纳认为,语言分析在哲学研究中十分重要。他发现一种现象,从语法上看,有些哲学观点的陈述没有任何问题,但其陈述确确实实是一种误导。原因何在呢?他认为,是陈述的语言形式在起作用。他引用英国分析哲学早期代表人物摩尔的话作了解释:“词的含义取决于词的用法,并为词的用法所控制。”[2]37这就是说,词或短语与其含义的关系并非是与人的期望无关的自然独立体,它恰恰以社会习俗为依赖。奥康纳强调,正是通过习惯的用法,词或短语才具有交流的能量。[2]37这对哲学研究十分重要。在谈到语言分析时,奥康纳特别谈到了一些抽象概念的语言分析方法问题。在他看来,抽象概念不像那些表述日常生活经验的概念,它们往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还有一些未曾有过使用先例的新概念。碰到这样的概念时,对语言敏感的现代哲学家往往会设法采取补救的措施,即用举例法来解释该概念的意思。但例子有两种,一种是非标准例子,一种是标准例子。奥康纳对这两张例子作了解释。如,什么是思维?有人会举例说:“我幻想的时候在思维,我做数学作业的时候在思维,我写信时在思维,我下棋时在思维,我和朋友交谈时在思维,等等。”[2]37但在奥康纳看来,这些属于非标准例子,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概念的含义。只要用反例就可辨别这些例子的逻辑可靠性。如“你在解决问题时在思维,那么,老鼠在解决它的问题时也在思维吗?”在这里,奥康纳想表明一个观点,有些概念本质上就是模糊的,“它们不像技术术语可以清晰地阐释”[2]38,但语言分析可以使其变得清晰些。奥康纳认为,还有一种例子属于“标准例子”,他赞同斯特宾的观点,谈“固体”概念时,可以用“石头、桌子和木板”作为例子来说明。因为这些例子是解释固体的标准例子。他强调,如果一个词语不能用这种标准例子来说明,它就失去了意义,也因此不会有任何应用性。奥康纳认为,这种强调词语的标准使用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有效的逻辑武器,尤其在揭露形而上学哲学空洞性方面。奥康纳认为,形而上学哲学家的论点往往建立在日常语言的超常规意思的基础上的,缺乏标准例子支撑,因此缺乏令人信服的力量,其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第一原因的论证问题。[2]39

(二)论教育和教育理论

从上述语言分析观出发,奥康纳得出一个结论:“有关教育的理论往往是由各种不同表述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正因此,这些表述才容易被学习理论的学生甚至被一些作者误解。”[2]13这样,对一些重要概念作深入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他看来,“教育”和“教育理论”这两个概念最为重要。因为,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解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盲目性。他自己在这两个概念的分析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在1957年出版的《教育哲学导论》中,他以“什么是教育理论?”为题,专章讨论了教育和教育理论两个概念。1973年,他又写了一篇论文“教育理论的性质和范围”,对这两个概念再次专门讨论。#p#分页标题#e#

1.“教育”

奥康纳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即写作《教育哲学导论》时期,他认为,“教育”的含义有三个成分:(a)传递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套技巧;(b)旨在解释或证明这些技巧的运用的一套理论;(c)传递知识、技能和态度目的中所包含和表达的一套价值观念或训练,用以指导所给训练的多少或类型。[3]470奥康纳认为,只有第3个成分与哲学有关,因为前面两项是“只能用实证科学,特别是心理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事情”[3]470,而第3个成分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回答的两个尖锐的问题:“(1)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可作为教育的目的?(2)什么手段将有效地实现这些目的?”[3]472奥康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开列了有关教育目的的一个清单,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包括五个具体的目的:“1.为男人和妇女提供他们(a)立身社会和(b)寻求进一步知识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技能;2.为他们提供使他们能够自立的职业训练;3.唤起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4.使他们具有批判精神;5.使他们接触并训练他们欣赏人类文化和道德的成就。”[3]472-473显然,这一时期奥康纳对教育概念的探讨主要是围绕教育目的进行的。到1973年他写作“教育理论的性质和范围”时,他对“教育”概念又有了的新的理解。在这篇论文中,他明确提出:“‘教育’至少有两个明显的意思:第一,它像婚姻、法律和经济制度一样是一种社会制度……,第二,‘教育’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旨在理解社会制度的研究。”[4]47在这里,他突出地强调了两点:一是教育概念的内涵应该包含教育研究:二是强调了教育研究的任务。在他看来,教育研究虽然从科学学科领域获取一些事实作为基础,但它与其他类似的学科一样,学科内容并不清晰,研究范围相当模糊。但是,他强调,广义的教育研究要依靠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生物学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些学科中也有非科学的成分,如各种价值判断,宗教概念、政治和社会理念等等,因此,“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证明这些不同成分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它们又是怎样与相关的教育理论建立事实上联系的”[4]48。因此,他强调说,教育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4]48。

2.教育理论

奥康纳在讨论教育理论概念时,首先讨论的是“理论”概念。在他看来,“一种理论乃是一个确立了的假设,或者,更常见一些,乃是一组逻辑地联系着的假设,这些假设的主要职能在于解释它们的题材”[3]478。可是,他发现,教育理论领域中不少理论并没有以假设为前提,更没有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但是,理论这个词在教育领域经常被随便乱用。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奥康纳认为有三种原因。其一,“理论”一词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这个词汇含义模糊,它被运用于一个宽泛的知识框架领域,旨在对一些兴趣或活动领域进行组织建构和解释;第二,它是一个易受情感寓意影响的术语,兼有褒义或贬义两种效果。[3]478其二,是因为“理论”这个词是一个受尊敬的词。因此,“像很多这一类词那样,在使用‘理论’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更多地是为了它受尊敬的价值,而不是为了它的严格的叙述的含义”[3]478。其三,“理论”这个词是一个礼貌用语。在奥康纳看来,“在教育情境中使用的“理论”这个词,一般而言是个礼貌用语”[4]48。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教育理论似乎就不是真正的理论。

那么,教育是不是像其他科学一样确实有着自己的理论呢?在奥康纳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对此,奥康纳解释,虽然教育本身不是科学,而是“由一个共同目的联系起来的一整套实际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往往在某种科学理论上有着它们的理论根据”[3]478。奥康纳还以医学为例解释教育理论。他说,医学本身也不是科学,“它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增进,而在于实际的结果,即防病和治病”,因此,“医学知识的增长点多数是在纯科学,即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面,而不在门诊室和手术室的日常活动之中”[2]93。在他看来,教育理论正像医学一样,是建立在其他科学基础上的,需要借用其他科学的理论,诸如心理学和其他与人相关的科学。他依据逻辑实证主义原则,总结了教育理论的两个特点:“其一,如果教育理论是理性活动,那么它的理论建构与人们在建构科学理论时提供的范例的标准是一致的(如果它不是一种理性活动,那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自命不凡却遭人轻视);其二,即使教育理论满足了这些精确的标准,人们依然怀疑,它们能否像技术、医学和经济学理论那样推动实践领域的进步。”[4]64在谈到理论概念时,他还强调了理论的解释功能。但是,他强调:“教育理论的目标不是简单地解释、预测和控制日常科学活动中能够发现的东西(实际上,迄今为止,这种目标在教育理论研究中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在考虑教育理论时,应当将人的福祉(humanwelfare)植根于教育概念之中。”[4]48因此,谈教育理论必然涉及到教育理论的目标问题,即教育理论要研究什么?他认为,教育理论与经济学研究有亲属相似性,因为两者都谋求人的满意和利益最大化。所以,教育也应当像经济学一样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稀有资源———时间、教学技能、智力、知识好奇心等,以及像金钱、土地和建筑等纯物质的东西以追求最大的效益。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教育制度改进有关。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广义的教育理论是指以探究为目的的理性探究,首先,教育理论要解释教育理论对教育进程及教育制度的作用;其次,根据已有的知识来改进教育进程和教育制度,以及修正它们为之服务的目的。”[4]48在这里,奥康纳显然强调的是教育理论的实用性。这与前文他对传统哲学批判的态度是吻合的,即教育哲学或教育理论要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3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动化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系统或工业过程自动运行并获得指定目标的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及家庭服务等各个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对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则是为了适应在国计民生中日益广泛应用的自动化技术而产生的,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尽管我国也较早进入自动化教育行列,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整体水平仍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工业4.0(Industry4.0)”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各国的实施,在技术发展和市场拓展方面对自动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在技术解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时刻跟踪国外先进技术进展,与时俱进。而目前的大部分技术文献及科技论文均是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加之大量的合资和外资企业成为用人主体,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知识阅读和撰写文献,因此,高校开设了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然而,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在大多数院校的开展却并不顺利,效果也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的影响,通常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很多同学奔波于求职及备考现场,无法兼顾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因素,较为陈旧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1-3]。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材、内容、方法、手段[1,4-6]和考核方式[7]等方面着手,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获取有用、直接的科研信息;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展示水平;专业英语表达、听说及应变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为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撰写能力、表达及应用能力,本文将从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内容设置、课堂呈现形式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以任务为驱动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

(一)课程学习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由于专业英语在词义上具有不同于普通英语的特点和含义,并且英文科技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再者,专业英语对听说读写译的侧重点与普通英语有所区别。因此,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着重讲述自动化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及科技论文的特点、写作基础及注意事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阅读、查阅英文科技资料及理解和撰写英文的写作能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本学科所需的常用专业词汇及词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撰写、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相关外文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理解基本正确;能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英译汉,要求理解基本正确,译文通顺;能用英文撰写论文摘要,正确表达原意。

(二)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常见的专业词汇、术语、句型及其用法,短文阅读等常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予以改革。除上述基本内容外,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且与当前热门技术相关的短文予以详细分析,如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概念及其组成、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理论及研究进展、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应用等。这些内容有可能在后续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得以应用。此外,应该结合毕业设计(英文摘要)、科研/查新需求(科技论文阅读及撰写)等,增加相应的内容。首先,本科学习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及后续工作或深造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与时俱进,文献查阅及论文撰写和发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部分权威、先进的技术通常是以英文论文/报告的形式发表的。这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我们来说,尤其是对刚接触此类文章的毕业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时,除了基本的专业词汇、英语语法等与“英语”直接相关的知识外,还应对科技论文的组成、撰写及发表予以介绍。其中,应着重介绍Whatisaresearcherpaper?什么是科技论文),尤其是Howtowriteandpublisharesearchpaper?(如何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等基本内容。其次,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通常包含中英文题目及摘要的撰写,这就是自动化专业英语学习的第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考虑适当增加与英文摘要翻译/撰写相关的内容,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介绍和练习,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题目、图表标题等相关内容的撰写。同时,应根据英文摘要的撰写、翻译为任务,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英文论文的投稿、国际会议的种类、SCI/EI检索等相关内容亦可作为课程的相关内容给予介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继续深造,而部分有能力的同学也希望将本科学习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为论文投稿,这就涉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家对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关注度,可适当介绍部分相关内容。

三、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一般院校将专业英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是招聘集中期,同时也是考研备考季。因此,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堂学习。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之类的非专业核心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笔者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关改革,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常见的单词在特定的专业背景下词意会发生重大变化,即常用词汇专业化,以自动控制领域常用的current,plant,bus,error,performance等词为例,提出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词汇乃句子、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若核心词汇无法正确理解,则对整句话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都有较大影响。为了使该部分内容起到抛砖引玉、引起关注的作用,特挑选自动化领域有特色的专业词汇予以讲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其次,通过分阶段设置教学任务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讲解及强化训练。同时,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分组讨论完成相关任务等环节,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撰写能力、表达及应用能力。例如,被动语态是专业英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子结构,而科技论文的组成及撰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教学环节?

(一)被动语态

通常情况下,科技论文是用事实说话,因此介绍相关内容时不宜过多使用主动语态,而是侧重被动语态的表达。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被动语态这一阶段性课堂任务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知识,教师列举自动控制系统经典内容(中文,可结合所有计划的主题内容挑选相应的内容举例分析)并请同学尝试翻译为英文;其次,点评译文并区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最后,通过对比两种不同语态所表达含义的区别及优劣,分析被动语态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二)科技论文ResearchPaper

首先,要了解论文的组成。论文是作者使用当前的知识对新发现、新发明、新方法予以介绍,而所使用的方法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予以描述,旨在使读者复现该结果。课堂上先为同学们展示一篇英文文献,并据此介绍科技论文的基本组成。其中,论文的题目、摘要及结论部分是读者着重阅读的部分,并据此判断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文献的阅读是借鉴和参考,而文献的撰写和发表是深层次的发明和创造。因此,题目、摘要及结论部分的撰写对于整个论文的撰写及发表至关重要。首先,什么样的题目是一个好的题目?其次,摘要撰写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应该如何介绍?摘要是对文章主要贡献的简要描述,其基本组成及常用句型可以简要归纳如下。以科技论文为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介绍上述基本知识,还应通过详细讲解及专门练习,掌握题目及摘要的撰写/翻译。因此,应根据专业特点,挑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科技论文作为阅读材料,尝试翻译/撰写题目和摘要。

(三)综合展示

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查阅、分析及撰写能力。因此,可通过指定不同的专题内容请学生分组课下完成,并在课程后期通过PPT展示、学生课堂讲解、教师点评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通常情况下4—5人为一组,包含文献查阅、翻译、PPT制作、讲解等部分,分工则由组内同学自行协商确定。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期末考试成绩通常作为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准。然而,很多时候这一单一评价指标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也被用来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在对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及相关教学环节的探索与改革的过程中,除上述指标之外,笔者在考核时引入了课堂表现这一重要指标,主要包括课堂互动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例如,假设综合展示部分的个人基准加分项为10分,而各个同学的得分情况则根据其参与度及完成情况而定。首先,参与度由组内同学根据个人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得到一个组内同学均认可的成绩。其次,结合实际展示及讲解情况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完成情况进行评判。那么,两者之和即为该生的单项综合成绩,并与其他指标成绩一起,作为衡量其学习情况的总评成绩。该考核方式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堂表现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是自动控制理论技术专业知识与大学英语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根据自动化专业知识应用英语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习该课程不仅有助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后续工作及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和撰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改革,同时以阶段性任务为驱动设计课堂学习环节,并以多元化的考核指标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注重结合英语的语言表达、阅读及撰写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宛琳,艳袁.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6,(5):73-76+82.

[2]熊凤,王晓刚,夏洪永.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259-260.

[3]李峰,佟春生.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77-78.

[4]吴鹏,沈耀良,黄天寅,李大鹏,徐乐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8,(1):55-56+83.

[5]董蓉,张小美.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方案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69-70,77.

[6]于宗艳,丽王,孟娇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48-149.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智能材料;智能变色材料;室内设计

生活中大部分传统装饰材料只具有一定的保护性能、装饰性能及其它用于特殊目的性能,大都是单方面的,不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产生自身的反应,从而也不具备“智能”的意义。科技发展将智能材料推向了各个领域,不同的智能材料能根据所处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变化产生自身的响应,智能变色材料便能在光线、温度、电及湿度等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中产生色变,而这些功能可能就是室内空间所需要但传统装饰材料不能提供的。

一、智能变色材料的定义和优势

1.智能变色材料的定义

变色现象是指物质在外界环境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对光反应的改变。在外界激发源的作用下,一种物质或一个体系发生颜色明显变化的现象称为变色性。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都可以观察到变色性,外界激发源可以是光、电、热和压力等。利用材料的变色性做成的器件称为变色材料。按材料受到的刺激方式来分,主要有4类:光致变色,热致变色,电致变色和其它变色。光致变色现象是指一个化合物A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辐照下,可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获得产物B,由于结构的改变导致其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另一波长的光照射下或热的作用下,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式。这种在光的作用下能发生可逆颜色变化的化合物,称为光致变色化合物。电致变色是指在电流或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光吸收或光散射,从而导致颜色产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热致变色是指一些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受热或冷却时可见吸收光谱发生变化的性质;热致变色材料是由变色物质加上其他辅助成分组成的功能材料,具有颜色随温度改变的特性。

2.目前智能变色材料的应用领域

由于智能变色材料有不同的类型,已经被多个领域所应用,如食品包装、军事、汽车工业等等。在食品包装上,在2013年最新研发出一种变色薄膜,这种采用光子凝胶制成的新型模内标签,会在遇到不新鲜的食物所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时变色,所以标签的颜色能提示食品是否变质。在军事上,对于飞机、军舰、坦克、装甲车等,用涂敷或掺杂光致变色材料的方法,使其表面具有光致变色功能。在光照下变色,与环境匹配,变色伪装已成为视觉隐身的主要途径。在汽车工业上,感光玻璃吸收紫外线或阳光后,而产生颜色的变化,当失去紫外线或阳光照射时,根据车室内外温度即回复到原来的颜色。变色后有效防止强烈太阳光对驾驶员的视线刺激,有效保证了驾驶员安全和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3.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装饰中的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智能变色材料已在其他领域发挥了自身特点,笔者认为这些优点同样可以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大部分传统的装饰材料都是单方向的,对于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弱,传统装饰材料大都含有工业化学元素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并且缺乏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面对传统材料存在的缺点,智能变色材料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其一,现在的智能变色材料基本不含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不会造成污染和损害;其二,它在环境各个因素的变化时自身产生反应而变化,在保护室内空间环境的同时还能与使用者产生互动交流,有一种提示作用;其三,对空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颜色丰富并且经常变化,会给空间带来趣味性和新鲜感;其四,智能变色材料的造价不比其他优质材料昂贵,美国最新发明的变色薄膜证明了这一点,项目负责人Thomas说:“我们用这种薄膜覆盖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只需要花费大约100美元”。如果能将这些特点在室内设计中充分发挥,一定会大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二、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1.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光照中的作用

普通的玻璃、门窗及透光材料不具备根据光线或紫外线的强弱自我调节的功能,往往导致光线及紫外线过量照射到室内,对人、家具和其他物品造成破坏,形成光污染;或因为遮挡物透光性差不能满足光线对室内的照明。将智能变色材料与玻璃结合,制成感光变色玻璃,当作用在玻璃上的光强、光谱组成、温度、热量、电场或电流产生变化时,玻璃的光学性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其在部分或全部太阳能光谱范围内从一个高透过状态变为部分反射或吸收状态,使玻璃发生变色反应,也可根据需要动态地控制穿透玻璃的能量,这就能很好的调节室内的光照量。此外,目前已有智能变色材料能与光伏材料相结合,不但能调节室内透光量而且能将光能转化为建筑室内所需能源做到了节能,提高了对自然光线的利用率。

2.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清洁环保中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传统装饰材料都是被动的存在于空间内,不能根据室内的环境污染状况作出相对的反应,导致使用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环境已被污染。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清洁环保中同样可以带来新功能,在2013年最新研发出了一种变色薄膜,它是把聚合物结合到一种自组装超材料中,在暴露于溶于溶液的离子或大部分环境中的离子时,这种材料会变色。该材料是根据离子渗入亲水层的能力来改变颜色的。这种微米厚的材料采用名为光子凝胶的疏水性聚苯乙烯和亲水性聚2-乙烯基吡啶(P2VP)的纳米层制成。光子凝胶比人的头发还要细,而且这种材料的成本极低。可以将这种材料应用在室内装饰中,如厨房和卫生间的墙面台面等地方,当这种材质接触到污染物质便会变色,达到提醒使用者的目的,同时会在遇到不新鲜的食物所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时变色,从而可以判断食物的新鲜程度。

3.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安全防范中的作用

传统材料在面对安全隐患时基本没有阻止和警报提示的功能,必须借助其他的防范系统,导致建筑必须在结构和造价上做出调整。热致变色是智能变色的一种,热致变色是指一些化合物和混合物在受热或冷却时可见吸收光谱(颜色)发生变化的性质;具有热致变色特性的物质称为热致变色材料,热致变色材料是由变色物质加上其他辅助成分组成的功能材料,具有颜色随温度改变的特性。具有测温的功能,对室内安全起到防范作用。

4.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空间氛围和新鲜感的作用

智能变色材料能为室内提供良好的装饰效果,现在新型的光致材料采用了低价格的聚合物基材料,可以融入到很多的材料当中,例如地砖、壁纸、镜面或者是一些装饰图案等,当室内光线变化的时候,这些材质便会自行进行调整变色。光致变色涂料便是一种会因为环境中光线强度的变化而使得自身颜色相应变化的智能变色材料;当季节变化时,不同的气温也会使空间中的热致变色材料呈现出四季分明的色彩;智能变色材料让空间在环境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可自行变换装饰风格,营造出不同的氛围,给人们增添了新鲜感和趣味性。

三、结语

通过对智能变色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智能变色材料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优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它在环境各个因素的变化时自身产生反应,对室内空间有提示和保护的作用;2.对空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能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增加趣味性和新鲜感;3.现在的智能变色材料基本不含有毒物质对环境和人体不会造成污染和损害;4.智能变色材料的造价不比其他优质材料昂贵。在节能环保、舒适美观的新型功能材料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智能变色材料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较之以往一成不变室内装饰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康德,成国祥.智能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1.

[2]沈庆月.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和应用[M].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09.

[3]张春.比人聪明的智能材料[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1.

[4]赵金榜.21世纪涂料发展的宠儿--智能型涂料[J]-中国涂料,2006(01).

[5]杨大智.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2-1.

[6]曾光廷,刘颖,黄婉霞.现代新型材料[M].轻工业出版社,2006.

[7]韩铭.智能材料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势[J].河南建材,2011(3).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5

1《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创办背景及运行经验

1.1期刊支撑学科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学科是《建筑模拟》国际学术期刊的主要支撑学科。该学科于1952年正式成立,目前有全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助理研究员3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环境科学与工程,包括建筑环境科学、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城乡能源系统和国情政策与战略4个主要方向。经过60多年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伴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学科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行线。迄今为止,本学科在国内外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及知名度,拥有“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此外,还与多个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主办IndoorAir,BuildingSimulation等国际系列学术会议,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IEA-EBC)执委和中国代表,近十位教师在行业国际期刊中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本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平均每年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论文50~60篇。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顶级研究人员与研究生进行常态化的密切交流。经国际评估,本学科被认为是在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领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丹麦技术大学齐名的三大国际一流学术研究团队之一。

1.2期刊创办背景简介

2008年,基于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术期刊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是,本学科是一个传统学科,尽管十几年来不断添加新的跨学科元素,该领域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发表基本上被几个有50年左右历史的大型国际学术期刊所垄断。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恰好,2007年本专业在北京成功主办了建筑模拟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BuildingSimulation2007。本专业又长期在建筑模拟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开发了国际上认可的数个建筑模拟软件平台。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创办国际上首个专注于建筑性能模拟的国际学术期刊。期刊英文名称定为BuildingSimul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简称BuildingSimulation。由一个并不算大的学科创办国际学术刊物,这在当时国内仍是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也招来一些怀疑的声音。幸运的是,该想法得到了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迅速组织了具有办刊经验和热情的教师团队开展前期调研及可行性论证,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作为联合出版方,对期刊定位、出版、发行等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派出了精干的出版和编辑队伍参加期刊筹备及后续运行工作。出版发行所需经费也主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2008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紧张高效的筹备,《建筑模拟》首刊正式发行。期刊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江学者”杨旭东教授为主编,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比利时列日大学的JeanLebru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liMalkawi教授(现为哈佛大学教授)为副主编,聘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赵彬、燕达、夏建军3位副教授为助理编辑(现赵彬教授为期刊副主编,后又分别聘请了在美国工作的青年学者BingDong和YixingChen两位博士担任助理编辑),协助主编和副主编工作。聘请了建筑模拟领域40多位国际顶尖学者为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派出由曾洁编辑领衔的编辑出版队伍、斯普林格出版社也派出一位高级编辑参加期刊的各项工作。期刊分电子版和纸质版同步发行,为保证纸质版的出版效果,采用四色印刷,额外费用全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开始发行时为季刊,每期发表10篇论文,按照主题分5个固定栏目(A、B、C、D、E)。5年后改为双月刊至今。

1.3期刊运行及管理

《建筑模拟》从2008年首刊发行至今,已经整整十年,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经过短短3年,期刊于2011年被国际数据库SCI-E索引,正式成为SCI源期刊,并且从创刊开始的所有论文都被SCI索引。2015年被EI索引。2017年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673,进入“建筑技术”领域Q2区。2017年共6期74篇,论文作者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全年总下载28277次。总结期刊10年来的运行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首先,要有一个团结、勤奋、开拓进取的编委会团队,负责期刊日常的运行管理。由于是整个专业在办刊,因此期刊的运行管理不是主编或副主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研究团队的事情。《建筑模拟》组成了由学科专业、编辑、出版核心人员组成的期刊运行小组,负责期刊日常管理、交流,研讨发展定位等重大事项,及时跟踪和引领国际上主要研究动态,及时有效地组织高水平稿源。第二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尤其避免将期刊办成地区性期刊,甚至是成为发表自家作品的“自留地”。国际化稿源、国际化读者、国际化运作、国际化发行是本期刊长期坚持的根本原则。目前期刊的4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全世界10余个国家(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编委只有5名。论文作者、审稿人来源也都做到了充分开放及国际化,其中亚洲、欧洲、美洲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与本领域其他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基本相同。第三是严格把控论文质量。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本刊采用多种方式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每篇稿件除了主编、副主编初审及终审,还需至少两位国际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采用双向匿名评审形式,使审稿人能够更好地聚焦到论文的质量上,而无需关注作者是谁,这有利于维护审稿意见的公平和公正性。期刊还通过评选年度优秀论文、邀请行业权威专家投稿、在国际会议优秀论文中遴选后备论文等多种方式提高论文质量。第四是要有良好的作者、审稿和读者互动平台。期刊选择了声誉好、运行操作方便规范的网络平台,作者以自助方式进行一站式投稿,极大地简便了投稿流程。及时更新网站,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增大与作者、读者的互动空间,特别注重时效性和互动性。以后还将在有效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将主要功能拓展到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上,大大方便作者、读者、审稿人和编辑。第五是快速出版。传统的工程领域论文从作者投稿到正式出版一般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造成了很多作者不愿将好的文章交到发表慢的期刊上。《建筑模拟》在严格保证论文审稿质量的前提下,将论文初审、编辑、出版时间缩减到最小,并通过及时提醒审稿人和作者等多种形式,实现快速出版。正常情况下,一篇论文从提交到经过两轮评审正式接收仅需4~5个月的时间,比很多同类期刊快了1/3到一半时间。而对不适合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在一周左右就会将意见返回给作者,以便作者及时对稿件进行后续安排。

2创办国际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建筑模拟》创办10年来,其与建环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技期刊引导学科建设

高水平科技期刊所接收的投稿,都是国际上最为前沿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因此是该领域学科发展的记录仪和风向标。而学科建设的三大任务,即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都必须以对学科国内外前沿的准确全面理解为前提。一个学科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关键就是要看其学科方向凝练及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认识是否到位。这既要立足于既有研究成果与研究特色的总结,更应该面向未来、瞄准前沿。经过认真梳理和总结,《建筑模拟》率先归纳出该领域的五大发展方向,并整理成期刊发表的5个固定栏目,经实践证实,对学科凝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也与国内外研究热点和趋势匹配良好。

2.2科技期刊促进学科创新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灵魂。目前,无论是实际需求驱动,还是学术本身内生的创新动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尽管世界上各个国家具体的体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高水平学术必定是其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则是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科技期刊因其学术性、交叉性、前沿性、系统性、平台性等特点,能够在对已有研究成果不断总结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积累,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建筑模拟》创刊以来,发表的优秀论文、高被引论文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两类创新的成果。

2.3科技期刊助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水平成果和学术论文的保障。全世界都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人才竞争也日趋国际化。《建筑模拟》由于采用集体办刊模式,有多位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经验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参与,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十年来,本学科有一位助理编辑提升为正教授、副主编,另一位助理编辑提升为长聘副教授,并且担任国际能源署建筑与社区节能委员会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领导世界上十几个国家的近百位学者开展前沿研究。在国际编委中,一位副主编担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绿色建筑中心主任,另外3位教授分别升任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工学院院长职位。此外,多位研究生、博士后由于对自己专业的期刊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大大提升了研究自信和综合能力。期刊通过邀请本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交流学术前沿问题,包含如何写好科学论文,对提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4科技期刊促进国际化建设

多年来,本学科在国际化方面,分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做”等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请进来”,即邀请国际专家和研究人员来学校讲学、访问,促进合作;“走出去”,则是派遣本学科教师和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联合做”,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化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些措施尽管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投入是个大问题。此外,由于没有很好利用新媒体等形式,国际联络进程较慢。相比之下,国际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国际化平台。根据我们的大致估算,目前《建筑模拟》46位国际著名学者以及他们各自的研究团队,总共有数百人;而作者群每年大约200~300人,读者群每年2000~5000人。这些人通过期刊了解中国,了解清华,了解建筑清华的建筑环境学科,因而大大拓展了学科的国际影响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期刊创办以来,已经先后邀请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两任美国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主席,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主席,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暖通空调领域学术权威来清华交流并进行深度科研合作。同时,聘请一位瑞典籍的国际著名空调和室内环境健康专家出任清华大学全职教授,该教授是国际室内空气科学院最高奖获得者,曾任本行业顶级学术期刊《IndoorAir》的主编。在清华任职期间,其在研究生培养、科研合作、宣传提升清华大学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产业融合;投入产出法

一、引言

《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因此,对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与升级,进而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以及加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为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五大类别。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产业融合的动因、条件和路径,目前已经基本成熟。但对产业融合度的测算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梁伟军和易法海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了我国农业和生物产业的融合程度[1]。2001年Fai等学者针对美国四个产业部门运用产业间专利相关系数测度了部门之间的技术融合度[2]。2007年李晓钟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情况,对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各行业绩效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3]。上述三种方法计算过程虽然简单,但专利数据难以获取,使用较少。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投入产出法。因此,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构建两大产业融合水平的测度模型。

二、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关联性指标、融合共生指标来衡量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论文中MI代指制造业,GI代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两大产业之间的融合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MI企业为融合主体,从MI边界向GI渗透和延伸,进入GI市场参与竞争;二是GI企业为融合主体,从GI边界向MI渗透和延伸,进入MI市场参与竞争。把两个主体的融合度的平均值作为两大产业的整体融合水平。表1的总体融合度公式中GMC与MGC计算如下:以MI为主体向GI渗透的融合度2MGGMMGSFC(1)以GI为主体向MI渗透的融合度2GMMGGMSFC(2)

三、辽宁省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水平测算及分析

(一)辽宁省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水平分析。1.关联性分析。如表2所示,直接消耗系数有所增加,但变动幅度不大。MI对GI的直接消耗系数基本保持在0.022,说明MI对GI的依赖程度没有变化;GI对MI的直接消耗系数增加0.02,意味着每生产一单位的GI产品将会多消耗0.02个单位的MI产品,说明GI对MI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完全消耗系数有所减少,整体变动幅度也不大。2017年,GI对MI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4845,MI对GI的完全消耗系数为0.0683,反映了GI对MI的依赖程度比MI对GI的依赖高很多。以上说明,现阶段MI对GI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GI对MI的拉动,属于MI驱动型。完全消耗系数的整体减少,尤其是GI对MI的完全消耗系数减少0.23,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创新导致的。2.融合共生性。表3显示,无论是2012年还是2017年,数值比较大的是MI的投入率与GI的需求率,相对比较小的数值是MI的需求率和GI的投入率,由此可说明,从投入角度,MI对GI投入的依赖不显著,GI对MI投入的依赖较显著;从消耗角度,MI的总产出依赖于GI对其的中间需求不显著,GI的总产出明显依赖于MI对其的中间需求。从融合均衡角度来看,投入和消耗均衡度均大幅减小,说明两产业之间相对融合的均衡度在增强。比较两种类型的融合度,表现出以MI为主体、向GI渗透延伸的融合水平要高于以GI为主体,向MI渗透延伸的融合水平。2017年的总体融合度低于2012年,说明两大产业的总体融合水平有所下降,原因是GI对MI的中间需求在减少,即以MI为主体、向GI渗透延伸的融合水平在下降。3.制造业细分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情况分析。上文结论表明,MI融合于GI的水平要远远高于GI融合于MI的水平,因此进一步测算MI细分行业与GI的融合水平。在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42个部门中,有17个是制造业部门,除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本文根据相关属性将其整合为表4中的11个部门。由表4可知,在GI对MI细分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指标中,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品和金属制品业高达0.3561;而废品废料和其他制造业仅为0.0034。在MI细分行业对GI的投入率指标中,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品和金属制品业的投入率最高,为0.1652;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业仅为0.0016。在GI被MI细分行业消耗的需求率指标中,仪器仪表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高达0.089;木材、家具、印刷和文体制品业仅为0.0001。在总体融合度指标中,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品和金属制品业与GI的融合水平最高,为0.0458;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业与GI的融合水平最低,仅为0.0005。

(二)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区域比较分析。本文选取2017年江苏省、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吉林省5个省份的数据与辽宁省进行产业融合水平差异比较。从融合类型角度来看,以MI为主体、向GI渗透延伸的融合水平指标中,河北省最高,山东省最低,辽宁省排在第4位;以GI为主体、向MI渗透延伸的融合水平指标中,江苏省最高,吉林省最低,辽宁省排在第4位。对于两大产业的总体融合水平,江苏省最高,山东省最低,辽宁省排在第4位。综合来看,辽宁省的两大产业融合水平在6个省份排名中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四、结论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厨房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件事都与饮食有关系。正是因为饮食在国计民生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烹饪场所的发展与繁荣也尤为重要。中国的烹饪场所是从火塘、灶头再到灶房延续了数千年,直到九十年代末现代整体橱柜传入广东,从此中国的整体橱柜市场开始遍地开花。作为以西方橱柜为参考设计的中国市场上的橱柜,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根据西方的文化设计的,然而缺少与中国的饮食文化结合。厨房环境设计与人们的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本次论文的重点就在于挖掘中国饮食文化对于中国家庭厨房环境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等都擅长烹饪之道,更将饮食、烹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从而使烹饪超越了烧饭做菜的本身,升华至一种思想和一种哲理,成为历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民族性

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宗教观念和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了饮食文化心理的差异。如晋代的张翰是吴地人,因为思念故乡的莼菜鲈鱼脍,从洛阳辞官,这就是饮食中表达的民族感情。在同一种饮食中,一个种族群体是美味和罕见的菜肴,而另一个种族群体则不吃。例如,羊肉深受蒙古族等民族的喜爱,西南地区的傣族却忌食,可见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心态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2.地域性

每个民族的饮食习俗都归因于经济生活,并且受它的制约。例如,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食品是肉类和乳制品;生活在南方的壮、苗等民族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彝等民族就以大麦、青稞、玉米等为主。分居各地的同一个民族,饮食习俗也存在地域性的差异,如牧区的藏族以奶、肉为主,农业区的藏族以农产品充饥。

3.阶层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在饮食文化活动中有不同的需求和心态。一般来说,较低层次的人,如农民和手工业者,食物和文化活动是生理需求,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寻求自己的温度来生存和自立。社会的最高统治层次如皇室、王公、贵族等,通过饮宴等各种形式的饮食文化活动,主要是显示自身的权势和荣华富贵。

4.时代性

中国不同时代人们的饮食文化心态差异很大。例如原先的徽菜烹调以原汁原味、浓汤重油、用料以山珍野味为主,随着世人饮食习惯尚清爽、忌油腻的改变,已做出了重大调整。另一个例子是清末沿海地区西式餐饮的观点,以及西方华人对中国食品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态度的变化。

(二)美食与美器的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的贵族在宴会中注重食物的美味,更会注重盛放美食的器皿。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食品器具的发展和演变。从最早的陶钵、陶碗到商周时期专门烧煮用的鼎、鬲,盛饭用的簋、?、盘,吃肉夹菜用的匕、箸,均用金属、玉石、牙骨等制成。统治者则多用象箸、玉碗等。直到金银、瓷器的普及,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饮食文化特征。中国历代美食与美器的结合核心是“礼”。从食物器皿的质、形状、用途到各种节日的规格、座位和用具,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反映严格的等级和道德规范。

二、中国饮食文化对烹饪的影响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最早是?:那时,人们并不了解人工火和熟食。再接着是燧人氏:自木材被烧制以来,人们开始吃熟食,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石头烹饪的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主要产物就是“五谷之长”——“稷”,它在当时长时期占主导地位。到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开始逐步引入石榴,芝麻,甜瓜等国外食品和一些烹饪方法,如油炸糕点。到东汉发明了植物油。南北朝时期植物油的种类增加,价格变得更便宜。纵观这一演变,中国饮食文化从齐国到南北朝时期的逐渐发展,这既包括祖先的伟大智慧,也包括它们不断学习和扩展的耐心。因此,最后呈现给我们的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具有表达食物和表达情感的特点。中国烹饪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分为五千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生食,熟食,天然烹饪和科学烹饪。传统的中国菜也非常讲究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烤,煎炸,卤,煨,焖,粉碎,腌,烧等。

三、中国饮食文化对现代厨房环境设计的启迪

迄今为止所存在的伟大必须在其诞生的时代为公众提供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否则它将被历史所遗忘。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穿越历史回到现在,是为了现代中国人的厨房里继续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为设计提供帮助。中国饮食文化和现代厨房环境设计的结合,是文化氛围和社会客观条件的情感表达,也是个人认知思维水平差异和生活经历等主观因素的制约。首先,由于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现代厨房环境设计应注重民族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现代厨房环境设计时关注中国饮食文化、民俗特色,注重传统民族心态差异和宗教观念的审美思想,通过其自身的具体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中国饮食文化影响下的精神理念;其次,根据现代民族不同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时展不断进步的饮食心态,在进行现代厨房环境设计应注重“随机应变”,不能局限于已有的设计理念照搬全抄,应灵活地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中国人需求和审美的厨房环境;最后,美食与美器的联系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现代厨房环境设计也应注重美食与“美器”即厨房用具设计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真实情感表达,注重厨房用具的设计既可以完善整体厨房环境的设计,又为其增添独特的色彩。所以在设计厨房用具时一方面应注重与整体厨房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在其安全性、功能性、易用性的保证下也要注重情感化的表达,与中国饮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

四、总结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孙中山曾言:“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惯,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高度发达的中国饮食文化。面对如此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提高我们国家的荣耀,在实践中弘扬,提高和创新,使中国饮食文化在设计中传承。

参考文献:

[1]施佳露,郁舒兰,一体化设计理念下的中国家具与建筑[J].家具,2018,39(05):58-61.

[2]翟振兴;王玮;马伯尧;吴晓昱适老化橱柜的设计研究[J].戏剧之家,2018(30):07.

[3]汪石满,朱永和,中国饮食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0.

[4]魏乔娜,刘俊哲,艾紫依,孟子玲,少数民族特定生活情境下文化产品设计研究--以内蒙古鹿棋为例[J].戏剧之家,2019(02):235-236.

[5]白羽弘,基于中国人烹饪习惯的橱柜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7.3.

[6]孙中山,建国方略,[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7]苏静,王玮,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家居产品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8(26):04.

智能家具论文范文8

一、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的特点

1.自主性

在远程教学中教学交往具有随机自主的特点,这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选定,学生根据给定的目标进行学习,而远程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和老师,可能每次学习面对的都是不同的老师,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通过留言版进行问题的提出,老师或者指导者可以在方便的时间进行指导和留言,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语音的方式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因此师生之间交往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不确定。这一特点也是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选定学习的时间和方式。

2.智能性

远程教育的交往大多以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所以不只是老师需要掌握交往中的技巧,学生也需要一定的使用基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更新也是十分迅速,这就需要特定的现代智能技术素质培养,所以说在学习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和老师的多媒体智能技术培训也是交往中所必备的。

3.人文交流性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需要协作性,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远程教学中小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虽然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可以自己通过网络等设备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全面性和人文交流性,同时许多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所学习到的合作能力也会得不到锻炼。

4.方式多样性

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多媒体方式进行交往,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运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开发系统为多种方式的教学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

5.平等性

远程教学中交往更具有平等性,在远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处在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当中,老师不再是命令性的进行指导,而是对学生的意愿进行有选择的指导,同时学生可以对老师的指导做出积极的评价和讨论。

6.隐秘的公开性

远程教学交往可以在一定的隐私保护下进行集中、公开化的问题探讨和表述。用虚拟的系统来实现案例的展示,可以用技术等手段进行身份的显示和保护,使安全性和公开性同时达到需要的平衡。

二、当前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的类型

1.纵向的交往

教师与学习者的交往、学习者与多媒体的交往,或者是组织者与参与者的交往等一般可以概括为纵向的交往。以往远程教育虽然以教师和学习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远距离分离为基本特征,但同时它还包含一些其他学习因素,例如包括多媒体和组织体。它需要强调不同整体之间的交往,如果没有这些复杂的教学交往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便不会有更为多样性、平等性等特点,这也是在目前新环境下强调教与学、反馈与创新等再度整合的重要所在。纵向的教学交往在目前的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交往部分也表现得越来越均衡,已经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师生交往。特别是伴随智能化的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学交往也必将从简单走向复杂,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强烈的知识、技能与概念上的碰撞。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应更丰富地开发和运用教学互动策略,这才是使纵向交往发挥优势的必经之路。

2.横向的交往

横向的交往可以包括教师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组织者之间的交往,甚至是多媒体智能系统之间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教学的研究与整形,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往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学友感情,培养学习者的团队精神,组织者之间的交往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的规划和整合。这一切使得这个教学和学习的整体更有利于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作为多媒体智能系统之间的交互更是一个宏伟设想。简单的、可操作的多媒体智能交互已经产生于一些学习当中,例如虚拟对象的产生、虚拟竞争者的伴随。可以从智能交互中获得更多的策略和方法。教育者、学习者、组织者个体之间目前已经可以轻松的通过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等媒体进行的交往、互动。特别是伴随3G、4G时代的产生和发展,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坚信信息技术具有提高远程教育交互的潜力。横向的交往在教学交往中的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最终目的更是为了促进整个系统中个体的发展。

三、区远程教育教学交往中目前应注意的问题

1.继续坚持以人为本

在远程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科技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得到体现,许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做为教学的中心,所以有些教学以网络多媒体为中心进行设计,忽略了人的本质核心作用,这一设计偏离了设计的方向,自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表现出远程教学的缺陷。因此一定要明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免舍本求末。

2.更注重发挥现代智能系统、多媒体系统的功能

现代技术手段永远是远程教育的发展基础,只有合理的将这些技术手段融入到远程教育交互中来才能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特别是将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有效投入到教学交互中来。

3.重新审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间的交互过程

是双方认知、情感、行为不断升华的过程,是在超越时空的虚拟交互平台中进行各种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师通过相互支持与协作,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获得智慧,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产生共鸣,迸发创意,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4.有力促进横向交往

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网络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具有相同信念、兴趣、研究方向的远程学习者、研究者,可以借助微信等工具,通过在线问答、协作、讨论或争论,组成交互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研究者有机会同其他学习者取得联系,分享自己的知识,也就有机会丰富自己的知识。3.5尊重不同差异远程教学中的交往一定要体现自由公平的特点,因为学习者、教育者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学习者和教育者要体现出不同的交往特色,尊重大家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体现出远程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点。

四、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的思考和展望

从当前远程教育教学交往的实际情况看,教育者、学习者、组织者对交往的认识需要更加明确,方式和内容也需要有新的认识。教学交往在远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能够偏离。因此重视教学交往的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学习者对远程教学交往的积极性,使教学交往在远程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在远程教育的教学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未来的教育仍然将是以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智能的远程教育发展为目标。它是传统教育的延续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的巨大变革,它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和束缚,更能够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独特优势,具有传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点,对于远程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积极探索更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交往方式为远程教学带来新生机和发展。

作者:刘明明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二)

一、国内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研究的文献综述

1.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相关文献的变化趋势与主要方向

从相关硕士论文看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研究的主要视角。为了对目前研究所主要采用的视角进行大体的描述和分析,2013年7月2日,笔者在CNKI网上分别以“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为主题进行搜索,没有搜集到相关博士论文,搜集到相关硕士论文40篇,各个年度的硕士论文数量如表2所示。在此40篇论文中主要以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10篇,这些论文的作者及其毕业学校、专业方向、完成时间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上述10篇论文看,主要从学习中心教育质量视角开展研究的有1篇,主要从学习中心建设可行性开展研究的有3篇,主要从学习中心现状、问题及对策视角开展研究的有4篇,主要基于国外学习中心建设经验借鉴开展研究的2篇。从这些研究看,对高等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而对开放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研究则很少有人涉及,首都师范大学丁兴富教授的学生贺丹丹在2006年撰写的毕业论文“电大开放教育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则是国内较早比较系统地开展开放教育学习中心研究的文献。这些研究高等院校校外学习中心的硕士论文主要是基于我国在1999年试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开展的研究,自1999年后高校网络教育在全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校外学习中心作为联系试点高校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文献主要以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试点高校网络学院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的年报年检材料,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情况、师资情况、专业情况、教学设施情况和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研,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实施方式和特点,以及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要求和职责功能。贺丹丹(2006)则是在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管理、教学管理等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试点教学点的建设现状的调查,和中央电大试点教学点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央电大在试点教学点管理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为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参考的决策依据。

2.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学生支持服务的思想和概念产生于英国开放大学丰富的远程教育实践。1978年,大卫•西沃特(DavidSewart)教授正式提出“学生支持”概念,认为学生支持的界定是“开放与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是一种服务产业,它以满足服务产业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普遍原则”;方子春(2008)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主要过程,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所有开放大学成功的关键;丁兴富(2001)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国内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试点远程教育高校的校外学习中心,他们认为校外学习中心承担着招生、缴费、选课、辅导等日常事务工作。远程教育的学员与学习中心的联系比较紧密,他们会经常打电话或亲自到学习中心寻求帮助。针对远程教育存在的局限性,研究者普遍认为应该加强校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功能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学习中心在联系学员、组建班级、开展辅导、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组建班集体,形成集体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学员之间的联系;关注学员的发展;了解学员的需求,精心选择课程等学习支持服务举措。

3.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发展及建设研究

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开展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组织构件。对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发展及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中心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技术实现、资源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上。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建议:丁新等(2006)在《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发展现状分析》一文中,对广东省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现状与成绩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目的是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校外学习中心在规范管理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7];王大盈(2006)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以陕西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为研究对象,对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史彦等(2008)在《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对一些“211工程”重点大学的远程教育学院及其所属校外学习中心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陈玉明(2009)从团队建设、学习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服务与质量、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共赢六个方面对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探讨;刘启东(2011)提出江苏开放大学通过“大学+平台+体系”的建设,按照大学、学院、学习中心的架构模式进行分级建设和管理。确定地区学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和运行机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资源建设的优化激励机制,建立学籍和学分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开放大学三级体系既符合高等教育办学系统要求又能灵活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的整体办学效应。栾斌(2012)系统地梳理了开放教育教学点的由来及其定位和职责,并提出了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将来定位和职责的几点思考,如要继承开放教育教学点的定位和职责、增强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理清地方学院与学习中心的职责分工以及明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准入标准。总之,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外学习中心是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必要环节和基本落脚点,随着远程教育的逐步发展,校外学习中心的规模日益扩大,功能不断增强,及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来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发展,着力建设,对于远程教育以及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是必经之路和重要课题。

4.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质量及评估的研究

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质量保证已经成为文献与媒体追踪的课题,切入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从学习中心的规范入手的,有从学习支持服务入手的,也有从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和课程考核入手的等等。当然,学习中心的质量保证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包含如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管理以及远程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培训和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要素之间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丁兴富(2004)在“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估与认证国际比较研究”总结报告中提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远程教育的资源设计、开发与发送及其评估;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的双向通信交互;远程教育的宽进严出政策及其落实(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业评价);远程教育的管理;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远程教育的财政支持和经费保证。俞菊芳(2005)认为开放教学与质量控制是一对现代远程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建立符合国情的远程校外学习中心的质量控制体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远程开放教学学习中心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谢洵(2006)认为只有主办大学对学习中心有了选择权和控制权,才能保证学习中心严格按照主办大学的要求去做。主办大学对他们所作的评估,所提的整改建议才会真正产生效力。提出了以下建议:建立行业规范;建立独立的认证机构,对学习中心进行资格认证;提高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理论修养;增强学生权利意识等。冯成博(2008)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技术与资源平台建设入手,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现状分析,结合实践提出了加强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姜玉莲(2009)将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与澳大利亚注册培训机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作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中的最重要的组织,与澳大利亚注册培训机构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积极借鉴澳大利亚注册培训机构标准及贯彻ISO质量标准中的先进理念和特征,对学习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和质量监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郭炯等(2009)提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今后发展中应进一步明晰主办校和学习中心的职责;关注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内隐行为评价;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完善质量监管和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权重向学习支持服务以及网络资源应用倾斜。刘婷等(2012)认为校外学习中心质量评估中存在认识偏差、操作方法不足、标准与指标体系混乱、结果流于形式等问题,要正确处理质量评估的主客体关系、丰富评估手段、抓好评估关键节点、落实评估结果,建立质量评估的长效机制。总体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是学习中心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实现高水平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指导思想和规范办学、基础设施、学习资源与应用、人员与结构、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升校外学习中心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国外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研究的文献综述

1.理论探究

国外学者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开展了以下不同视角、不同程度的研究。

(1)关于学习中心定义的不同理解

在国外研究资料中所出现的“study center”,特别是“learning center”可能所指内容并不相同。Prager(1991)认为学习中心这一词语可能指代三种学习中心:基于课程的学习资源中心、基于学科的支持中心和独立的学习中心;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认为学习中心希望通过合适的教育技术形式来帮助学生的独立学习;美国风凰城大学认为学习中心是可以为学生注册、获得学习包、参加面对面或电话辅导、提交作业、参加考试、获取图书馆服务或其他学生支持服务的地方。

(2)学习中心的类型及差异

艾伦•泰特教授把学习中心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租用模式、合伙模式、独享模式、公民模式及企业模式。租用模式是只有在开会或导学时才从其它的机构租用房屋;合伙模式是指通过联盟与其他机构和组织共同提供场所和服务;独享模式是指远程开放学习院校租借或购买一些物业供院校自身单独使用;公民模式是指当地的社区可以利用自有资源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服务从而节省远程开放学习机构的开销;企业模式是指某个工作单位自己成立的学习中心。这五种模式不仅反映了国外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现状,同时也体现了学习中心发展的国际趋势。世界各国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各有特色,具备差异。学习中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MliiS,1996):所有权的差异、资助的差异、使用权的差异。所有权的差异是指学习中心的教学组织及一切与之相关的人、财、物所有权的归属存在差异;资助的差异是指学习中心是否由远程教育组织机构资助。有些学习中心将学生的学费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还有些学习中心是由国家直接拨款建设。例如,西班牙的远程教育机构1990年制定了一条政策,即将学生学费的50%投资在学习中心的建设上;使用权的差异是指学习中心是否由一个远程教育机构使用,还是与其他远程教育机构共用,例如,南非的远程教育机构提出社区学习中心的想法,该社区学习中心由有关人员在社区中心建立。南非大学和其他一些远程教育机构可以共同使用这类中心,并提供建设资金。

(3)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是关于构建学习中心的理论或模型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是对国家或者学校的背景下己有学习中心实践经验的总结,或是基于已有学习中心的实践发展现状提出一些针对具体国家,特别是具体学校的改进建议。例如WattsSheelahg(1995),AlnaTait(2003),Judith L Johnson(2003)等。二是主要基于问卷调查或现场访谈的方法开展研究,而且强调个案研究。例如,Gough,J.E.(1980)针对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中学习中心和学习中心网络的应用情况的研究,就是通过对四种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学习中心的学生、教师和协调者进行现场访谈的方法来开展的。Dekkers,J.And others(1988)则是通过采用学生问卷、学生访谈、管理人员问卷和学习中心教职员工进行讨论的方式来搜集数据,从而开展远程教育中的学习中心的成本和利用的研究。三是学习中心的功能研究没有引起学者关注,在线学习中心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的研究成为了主流研究的趋势。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整体设计的更多关注,学习中心的功能被分散到了管理、资源和学习支持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中。再如加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学习中心或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成为了主流。

2.实践经验

国外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实践先于理论研究,本文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的学习中心。

(1)英国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英国开放大学有13个地区中心,2000多个学习中心。1969年成立之初,只有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两级,1997年成立了学生服务中心。每个地区中心都设有教学、管理、咨询人员以及办公室职员。地区中心的服务范围包括招聘、管理以及培训教师,安排课程辅导,回复学生们所提出的任何问题等。各地区中心主任负责各地的学术和行政管理,并服从学生服务中心主任的管理。学生服务中心主任接受副校长或学生服务管理小组的负责人的领导。在全英国的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都是由总部直接派出的,人员、财务都由校总部直接控制。

(2)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学习中心该校现有1100多个学习中心。该校发展了三层结构即总部、地区中心和学习中心。地区中心的建立通常是和州政府合作并取得州政府支持,地区中心由大学建立或支撑,负责协调和管理学习中心的工作,同时也是大学在各个地区的资源中心,协调者、辅导教师或其他职员的培训中心,学生和学术辅导教师的集合点。学习中心座落在能够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必要的家具和电视、录像机之类的装备)和学术专家的高校内,由兼职的协调者领导,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术、管理和信息服务[30]。

(3)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学习中心加拿大阿萨巴士卡大学有3个学习中心。该校学习中心依靠学习支持服务努力清除时间、空间、过去的教育经历和一定程度上的收入水平方面的障碍,来帮助学生学习,每年为万名学生服务。而且它的学习中心可以作为该校学生的考试中心。学习中心都是由大学直接派出的,人员、财务都由学校直接控制,学习中心只是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和考试的场所。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启示

1.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展望

国内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研究始于2000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进行研究、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发展及建设研究、对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质量及评估的研究。他们主要是基于68所试点高校开展校外学习中心的背景,以自身所能掌握的调研资料为依据,开展了上述3个主要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又较好地指导了我国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不足之处在于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学术关注度比较低,学术界对于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研究与对远程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还比较薄弱,这与开放大学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的需求相比还很不相称。国外关于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研究较多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主要针对的是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定义、组成、功能、类型等方面。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其组成不尽相同,其功能的定位也会各具特色。同时,需要实现的功能又决定了学习中心的组成。学习中心的组成和功能又共同决定学习中心的类型。从全球视角来看,校外学习中心是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文献研究的共性是对学习中心本身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研究都非常丰富,对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都非常重视,这些都很好地指导了学习中心的建设及完善。现有研究的不足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有文献多是对国家或者学校的背景下己有学习中心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构建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的理论或模型的研究并不多见。未来的文献研究可以着力于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的学习中心的共同特征研究,构建相关的概念模型,形成理论假设并开展相关定量验证。

2.启示

为了适应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加强理论研究势在必行。如何进一步做好校外学习中心的工作,更好更快地提升建设和发展水平,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英国开放大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阿萨巴斯卡大学大学这类单一模式院校与我国网络教育学院独立型的双重模式以及国家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系统有着很大不同,所以在研究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的时候,可以参考单一模式院校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兼职辅导教师,根据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等。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所建的教学点或学习点,基本类似于英国开放大学的“地区中心”一级。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每个省或直辖市的地域范围都比较大,如果只有几个学习中心,对于小的区县、城镇的学生就很难保证得到持续的学习支持服务。所以,还需要建立一些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心,形成总部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地区中心—学习中心三级支持结构。而对于这三级之间如何分工合作可参考英国开放大学等几所国际上开放大学的做法。中国远程学生的特点、远程教育的模式、学习中心的建设管理方式等和国外的差别较大。学习中心的很多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例如,英国开放大学并不需要通过对学习中心的评估来监督它的质量,但对于中国的校外来说,这也许优先考虑的一种选择。因此,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学习中心建设经验,又要具体问题具体问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的学习中心。

作者:尹明远 张春明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三)

一、强调与时俱进,对远程教育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适时调整

远程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延拓,强调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立足远程教育的特点,整合学生的情况,构建有针对性、适应性强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1.构建远程教育的良性互动平台。

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构建良性的互动平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1)组建学生学习小组Q群,教师也参与到Q群之中;(2)落实远程教育网站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完善的网上支持服务功能,如学习资源、讨论区等建设;(3)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将面授教学的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有效的渗透到远程教学之中;(4)优化远程教育的一些硬性规定,预留学生足够的互动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参与远程教育的积极性。

2.建立完善的远程教育管理制度。

松散的教育形态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要对教师的面授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学生在远程教育中,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但从实际来看,远程教育教师更多地倾向于如何服务,架空了实际教学内容。所以要改善僵化的教学形态,切实强化远程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首先,建立师生间高效而便捷的联系制度。对于远程教育的所有老师,其联系电话、Q号等,都要告知学生,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所需和遇到的问题。其次,规范教师的管理工作,确保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相关问题的处理。并且对支持服务工作没做到位的教师,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定期的作业检查、日记检查、网上学习行为统计等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二、针对远程教育规律,强化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就远程教育的特点来看,其旨在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新的师生交互式教学形态。这样一来,极大地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了现代教育发展。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可以摆脱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在学习上更具有自由性。对此,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落实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要。

1.优化远程教育“教与学”的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远程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从实际来看,远程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这就需要优化教与学的模式,以夯实远程教育的有效性。所以,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教学时,教与学的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应性强的“教与学”模式。同时,远程教育应该更注重提供支持服务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而不是刻意以硬性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进修限制,采用混合型学习,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2.落实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

无论学生以何种学习方式学习,一定的学习时间保障是必要的。对于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时间管理主要有两种:一是网上学习,主要包括网上课程学习、网上课件、网上点播课堂、网上离线作业等内容。学生在网上学习时,可通过晚上计时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二是非网上学习,主要包括在家自学、电话联系学习、面授学习、小组集中学习等内容。对于非网上学习内容,如参加面授,教师需要做好相关的记录;而对于其他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记日记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统计。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管理,以确保学生有效地学习条件。

3.强化学生学习内容的质量管理。

对于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可以依据上述方法,但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如何执行呢?首先,对于学生在网上学习,一方面通过网上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对学习量的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网上讨论和离线作业情况,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情况。其次,对于学生在非网上学习,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数量和质量进行掌握,并定期布置和检查作业情况,这些也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对学生个人学习日记、小组学习日记进行记录;通过对学生在网上行为的统计,对学生学习量的相关进行有效解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