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课堂范例

智能教育课堂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1

通过课堂观摩发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还是教师在讲,讲字词、分析语句、然后自己得出结论,探究仅成为点缀,本质上课堂还是灌输式的。

1、学生缺乏自由度,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

体现在学生的自由写作、表达、探究中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讲授多,学生探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在探究时,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不到位、分工合作能力差,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参与,不利于多元智能的发展。

2、学生参与率低,合作能力得不到训练。

有限的探究性问题仅仅体现在师生之间单一、单向的对话中,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由于教师有选择地选取学个别生作为对象,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能力得不到提高。

3、缺乏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

问题是探究的中心。有的老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但是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课堂效率不高。例如:在《直面苦难》的课堂引入环节,一些老师直接通过讲周国平的生平来引入教学,这样等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对学生的能力就是一种锻炼,也就是说: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遵循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代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与任务需要学生去探究。

4、课堂评价片面,缺乏对多元智能的公正评价。

课堂的探究活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以知识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把得出正确的答案作为最终的胜利,很少看学习态度(所谓的态度评价也是以答案作为指标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用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进行讲解和评价,探究活动用了应试教育的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被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与多元智能的内在联系

1、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探究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需要自主参与、体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探究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目标。所以探究活动必须做到:自主性——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实践性——通过主体活动,做中学,用实践活动促进发展;过程性——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2、发展多元智能的必要性与意义。

学生的全面与终身发展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无论是什么学科都不能仅仅“自扫门前雪”,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过分地重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潜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学设计打开了创新的思路。语文教师只有让多种智力火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相辉映,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潜能,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场所。语文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运用,其中渗透着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涵盖着作者的审美与情感,语文是一个涵盖多种能力素养的学科。

3、语文探究性活动对于培养多元智能的作用。

探究性活动中蕴含着多种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语文教学探究性活动蕴含着很多能力发展的切入点,在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加强各种能力的锻炼,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育人效果,促进全人发展。语文的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例如在教学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的过程;语文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即兴作文创作的形式训练这种能力;语文探究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审美分析与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等等。如《直面苦难》中的“苦难”二字,可以通过音乐、美术、故事、诗词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予以体现,可通过音乐感受,名画欣赏,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

三、语文课堂开展探究性活动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多元智能所需要的条件

(1)探究兴趣是多元智能培养的基础。

有过程才有能力,有兴趣才有过程。探究活动以探究内驱力为基础,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探究兴趣的培养。要结合社会与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直面苦难》一文是哲理性文章,缺乏生动的情节故事,有的教师以文本讲文本,把精力全部放在字词的讲授上,学生反映冷淡。只有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与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澄清,才能真正发掘其中的深刻思想。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如展示讲解生活中关于苦难的生动感人的案例如盲人海伦、张海迪等,让哲理生活化、具体化,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

(2)课堂效益是智能培养的条件。

课堂毕竟只有45分钟,在设计问题是要把探究活动与最关键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防止无意义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探究活动。如《直面苦难》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话剧的形式表演“战胜苦难”的故事,花费了近10分钟的时间,成本高、效益低。如果探究活动确定在让学生提炼文字背后的深意,再让学生通过讲自己的故事说明这里哲理的合理性,则抓住了关键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对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抓住能力的发展点(即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充分探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教学效益的课堂实际上就是浪费了训练能力的时间。

(3)良好的课堂生态是智能培养的背景。

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老师也想学生能动起来,其中一位老师问学生:“说说名人对待苦难的态度”“谁能主动发言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但是没有学生响应。但是另一位老师也问了类似的问题,学生却非常踊跃。究其原因发现:主要是这两位老师整个的课堂生态不同,前一位老师的课堂中教师讲的多,语气严肃,学生被压制住了,偶尔一两句提问也如石沉大海;而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就活跃,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由时空,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做到:首先,要建立全新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其次,要建立好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中允许充分探究活动存在的时空并使得45分钟形成整体;再次,要建立学生探究的组织,将学生分成探究学习小组,形成自我运行的规则。满足了这些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过程中,让探究活动更加充分,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通过教学准备过程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1)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多元智能。

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活动的形式,其次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探究的核心,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目的是发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例如在《直面苦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探究问题:①我们面对苦难时,应保持怎样的心态?②面对着自然悲剧,孤立无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③当我们经历了苦难后,我们就是英雄了吗?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才能得出,学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意味着对课文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果交给学生去做,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向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是一个探究的素材,这种与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思维能力非常好。

(2)明确活动中的能力取向定向培养多元智能。

探究性活动一方面要指向学习的重点知识,另一方面要指向学生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探究活动把知识搞清楚,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特定的能力。这一点目前做的是不够的。例如:《直面苦难》中,我们让学生划出精彩的语句,收集生活中关于苦难的名言与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文本概况与信息收集提取的能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看“苦难”视频——罗布的故事,听歌曲《想拥你入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一个愁眉苦脸的人进行“苦难”的心理疏导,写出一篇疏导性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3)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多元智能。

对于课后的探究,教师提供的不是问题而是任务,形式上具备更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自由探究。例如《直面苦难》上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周国平的生平,寻找关于苦难的感人故事,发现家庭成员经历过的困难经历及解决的方法形式等。这些任务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网络、采访等自由完成,让学生在这些自主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1)探究活动组织对智能培养的影响。

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及任务交代给学生以后,要注意学生探究的进程,对小组活动进行调控,防止小组出现群龙无首、个别学生不参与、参与机会不公平等现象,同时通过一定激励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在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合作顺利自然。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将疑难问题汇总到老师处,让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一点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通过教师的组织调控,课堂探究更加充分更加有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出集体合作的能力与反思讨论的能力。

(2)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多元智能。

在探究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要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研究问题。例如:在《直面苦难》教学中,在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认为:“阿Q精神属于是正确看待苦难的态度”,这时候老师明显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老师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浪费”时间,或者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没有理睬而是避开了,接着问“其他同学是否还有新的说法?”学生被压制住了,不再讲话。其实,学生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如果发掘下来能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这时候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走味而不高兴,而要从问题中肯定学生的创新洞察力。

(3)通过团队实践活动培养多元智能。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收集资料,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等,如让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等。同时,不忽视基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一些教师在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中走得过了头,反而把语言基本能力如听说读写等被淡化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在《直面苦难》的教学中,仍然要抓住词语的理解与训练,一些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形式的字词教学,如:划出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划出这些语句?模仿这些句子写一段文字?苦难的价值有哪几个?学生非常积极参与。

(4)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多元智能。

展示活动既有利于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表演、肢体语言、艺术才能等各种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取得了成果一定要进行展示,如《直面苦难》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后,一位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有的学生朗读、或表演、或者讲自己的经历,在教学中我们一位优秀的学生谈自己父亲工伤亡故,自己和母亲含辛茹苦但是坚强不息的经历,打动了全班级的学生与老师,既锻炼了这个学生的能力,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深思,在她的带动下,学生对“苦难”问题的思考明显更加深入理性。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2

【关键词】职业认知;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1前言

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离不开高素质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和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往往局限于“闭关教技能”的单一思路,特色不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开发出一批项目化课程及教材,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但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没有进行改革。即便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新式的教学改革,也仅是侧重从学校、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没有意识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拓展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就必须改变教师在教室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凸现学生“学”的地位和作用,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变革学习的方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来职业院校之前,缺乏职业启蒙教育,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面向哪个或哪些职业不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迷茫状态,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认知活动、了解专业内涵及专业目标,对于明确专业的整体学习方向,确立学习子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重要意义。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主动性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风自然就会有所好转,就可以从学生这一侧推动职教变革。

2.1让学生认知职业

根据职业的内涵,从岗位、岗位任务和岗位能力入手,通过设计学生工作过程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收集、研究一大批人类职业研究的成果,自己行动起来开展职业认知活动,创新构建学生职业认知平台,变学生被动职业认知为学生主动探索职业认知,让学生主动研究职业标准及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工作过程知识竞赛以巧妙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自己专业的岗位、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了解专业课程的构建路径,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最后以规范的Word文档和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进行演讲和答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竞赛的职业认知活动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杀手锏,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效果显著。

2.2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内容、方法、条件与保障等的描述和设计,是师生共同行动的依据和纲领。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使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行动的“指南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3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课程标准

学生熟悉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便有了学习的方向,但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沿着该方向每前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让学生熟悉课程标准,不是简单地一个一个介绍,而是将所有的课程标准连同人才培养方案一起进行认知训练,学生一旦对每个课程标准都熟悉了,则他们每前进一步的信心和愿望就很容易树立。

3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焕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之后,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学习什么内容,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打造个性化的学习路线。

3.1基本思路

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正以指数形态加速更替,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在庞大的知识海洋里,每个人学习的时间显得越来越少,如何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限的大脑存储空间来接收无穷无尽的信息和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认知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认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的认知方式的裂变,必然导致教育的革新,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或是教学方法等都应随之发生改变。思考如何同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变化同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是职业教育的职责与使命。

3.2教学内容重构

3.2.1构建“技能+技术+素质”多维度课程体系

国家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把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通过课堂的教学实施来落实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精准对接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加强专业、课程与企业转型的融合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始终立足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沿。联合行业内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根据专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专业融合的技能,卓越的学习和动手技能”新要求,对专业群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根据“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原则,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体系,构建以专业群共享基础课程为支撑,以各专业依据不同培养目标精细化专业核心能力制定的技术、技能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导向的“技能+技术+素质”多维度课程体系。

3.2.2开发综合素质拓展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如果说课堂是学生智慧发展的第一空间,那么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第二和第三空间,“三维空间”相互支撑,形成学生智慧发展的实体环境。由于第一课堂课时有限,知识的整合、拓展、体验需通过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同时由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育方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竞赛、核心素养提升读书竞赛等各种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向学生精准供给《Triz创新方法》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结合企业技术项目与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开发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构建实现通识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平台,扩大学生跨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身心素质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3教学模式重组

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自身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即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只关注教师是否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讲授完教材里的内容。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推进及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使高职教学必须更有效关注个体,只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充足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调动学生、激活课堂,废除注入式的“满堂灌”,推行研究性、互动式学习。通过提供在线开放式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课程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云端课堂,推倒传统课堂教学的“围墙”,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让学生“多学”,老师“少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善于启发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学习活动的空间权、学生提问的权利、学生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而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智慧和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4教学改革成效

随着“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针对智能制造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工艺多样、专业技术呈现复杂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及全能型技术技能人才难以培养的现实情况,通过整合校企资源,持续性的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认知规律的教学改革,学生更快地认识了专业、了解了专业,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好;将职业标准融入第一、第二课堂,并采用“开放式”课堂、“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效。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试点”,以企业或校内具体项目为载体,由各组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通过项目导师制推动“试点”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升。2017年,在综合了众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部级一类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分获“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安装与调试”“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生产与管控”2个赛项的一等奖。该赛项主要考核选手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涵盖了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智能制造工业网络架构技术、可视化系统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技术、智能制造系统仿真技术等诸多现代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要是没有实施基于学生职业认知规律的教学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如此多的技术并能灵活应用。

5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通过嵌入综合素质拓展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共享资源,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职业道路个性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2]徐涌金,郑磊.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5-109.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中学音乐;应用

从我国的中学音乐课堂中来看,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直接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仅实现理论与模式的智能教学,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学音乐课堂中整体的教学质量。对于中学生来说,中学音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而且很多学生对中学音乐课堂都是比较感兴趣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过音乐知识点的学习不仅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教师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便在课堂中逐渐引进多元智能理论,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欣赏能力以及个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1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对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第二个方面就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可以促使教育理念创新。

1.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

在现阶段的中学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中逐渐引进多元智能理论,在这种理论中不断的深化教学,从而突破传统教育过程中的局限,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音乐越来越感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中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全面发展[1]。

1.2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可以促使教育理念创新

在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忽略学生的很多能力,例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因此在课堂中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便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2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在对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个方面就是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多元智能教学,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在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教师以学生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

2.1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多元智能教学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都逐渐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中学音乐的兴趣。在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灌输式”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对课本上提及到的音乐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就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课,不会对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课堂的单调,慢慢的远离了中学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中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从而在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而为学生学习构建轻松的环境,让中学生可以逐渐对音乐知识点产生极大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多元智能发展[2]。而且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调整好学习的心态,从而更好的进行聆听音乐,让中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音乐知识点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一些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便可以通过民族歌曲以及民族舞蹈来实现学生的运动智能,让学生也一起参与到歌曲、舞蹈的排练中来,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仅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强化中学生自身的动作感以及韵律感,进而让中学生逐渐形成一种音乐感知能力,真正意义上将其落实到智能运动上。除了以上提及到的观点,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活动,在课堂中预留10min,将这10min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一系列的演绎活动,例如:合唱、单独演唱、舞蹈等,这样不仅仅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还真正意义上加强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从而在实现不同形式创新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2.2在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教师以学生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

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引进多元智能理论还可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通过独特的模式来提出更为准确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开展因材施教的模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因为中学生的生长环境、学习环境不同,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所显示出来的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就需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模式来教育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3]。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对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在课下教师与学生就是朋友关系,所以教师要时常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看看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并给与学生合理的指导。例如: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在4~6为佳,教师在分配小组的时候要将互补、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一起,从而整体进行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健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中学音乐课堂中,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编写歌曲,教师可以对其编写歌曲的方面进行指导,唱歌能力强的学生便可以注重自身的唱歌优势,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与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为日后中学生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4]。而且教师需要不断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中的位置,然后在教学中不断发挥好教学评价的优势,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在现阶段的中学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都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了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逐渐的喜欢上音乐课堂。想要做到这一点,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就逐渐引进了多元智能理论,进而不断提升中学生的个人修养水平,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现在很多中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主要的原因就是即将到来的中考,所以教师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就需要通过音乐来降低学生的压力,给予学生极大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丽君,文琪.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感体验与功能实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5).

[2]刘潇林.音乐训练中的听觉格式塔———探究“音乐节律”中的整体性认知[J].黄河之声,2016(23).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教育理念;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然迎来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教育也不例外。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如何将人工智能“高端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先进、优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现代化教育,促使学生接轨现代化社会,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人工智能教育广受关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紧密融合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融合,共分为四个部分: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反思,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实践。

一、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反思

1.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用的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包括引进的STEAM和创客课程等。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其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在当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发现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由于在教学中存在这一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2.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的教育方法开展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部分教师在应用这一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夯实知识基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导致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在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和优化,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新颖,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思维

部分教师在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而忽视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实践操作。人工智能教育偏重于学生技能训练,势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更高,这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

2.缺乏内容体系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但往往忽视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相关课程体系做支撑,影响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方法的应用,虽然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创新需要,但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缺乏,教师只能将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开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低下,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对这一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完善,增强其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兼容性,使之真正成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教师还要将人工智能的教育方法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保证内容体系建立的合理性,以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

三、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1.基于认知发展

在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这一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意义,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提升奠定基础,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

2.基于内容设计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内容方面的设计,使两者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其中。要选择适合的切入点,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认识,并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教师只有做好内容设计,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更灵活,更有趣,充分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此外,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体验人工智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实践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满足教学需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被人们所熟悉和认知,所关注和喜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十分必要,能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方位地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初步认识人工智能,能够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想要去了解何为智能,如何让一个物品变得智能化。基于此,信息技术课堂的设置必须灵活,因为只靠语言讲解,可能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可设置不同的课堂情境,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其中,让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中,增加亲身体验,进而能更主动地探索人工智能的价值。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设定一个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物品,如“小熊”,让学生思考如何赋予其AI功能。还可以给小熊设定一个身份,如“吉祥物”,让学生依据实际需要,思考可以给它赋予怎样的AI功能。比如,小熊可以有识别功能,各种花花草草,只要它一识别,就能明确花草的名称、习性等。在思考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对人工智能有更全面的认知。

2.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鉴别意识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会对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学会非常多的专业术语,懂得人工智能的应用方法,才能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许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使他们的学习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鉴别意识。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弱化一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将学生的个人体验作为切入点,多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人工智能,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加深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而不是只给学生呈现很多编程术语或程序设计。第二,需要关注学生对程序代码的理解,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语法正确,但顺序有错的程序,让学生阅读、判断、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程序代码会有更全面的认知。第三,要让学生有鉴别和验证信息的能力。比如,一个程序的编写,需要关注每一个环节的信息,一旦某一个环节的信息有误,最终的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程序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或修改部分参数,对他们进行锻炼,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鉴别与验证程序语言、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转变为创造者,他们会获得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成功体验,对这部分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1+X证书;课程改革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办于2018年,本专业建有南通市新能源汽车电源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施完善,师资完备。作为全国首批智能新能源汽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高职院校,如何将1+X证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更好的融合,将1+X证书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可以尝试从思政教育、产教融合和劳动教育等三个方面展开课程改革。

1思政教育方面

1.1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思政教育与党史学习相结合

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为例,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上,不怕苦不怕累,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生活上,不攀比不计较,脚踏实地做好人和事。尤其是在专业技能的磨练上,要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中,将党史学习与课程学习充分融合,让学生将党的伟大精神与智慧内化于心,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学习上不断成长前进。

1.2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思政教育与校史学习相结合

我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百年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之一,我校以“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传统,以“学必期于用、用必实于地”的张謇精神与事迹不断勉励自己,投身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新能源汽车民族品牌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2产教融合方面

1+X证书制度下的证书X离不开产教融合,只有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注入产教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1],如图1、图2所示。

2.1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习初期

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安排本专业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联系企业一线专家,技术能手以及本专业领域往届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讲述行业发展,企业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经历,增强新生对本专业的概况了解,以便让新生尽快建立起对本专业的基本认知度。由于本专业为文理兼报的专业,可以尝试在新生中开展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2],以尽量了解文理科不同学生在职业性向方面的差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以及因材施教,为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打下科学基础。

2.2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习中期

随着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也需同步深入,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手开展:(1)纵向方面:针对基本的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电气技术以及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基础理论知识,期间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可以从两个方向开展课程改革,提升1+X证书下的课程学习效果,如表1所示:第一个角度,从教学方式上,从硬件上看新能源汽车属于高度机电一体化的设备,包含有汽车底盘、动力总成等复杂机电子模块,原理深奥、结构复杂、拆装不易,为了打消仅有初步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学习畏难情绪,以及降低动手能力尚不熟练的学生损坏设备的可能性,可以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借助企业员工培训部门的资源,通过动画式的虚拟车间,训练学生新能源汽车不同子模块的模拟拆装,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薄弱环节,反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认知;从软件上看,随着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大量先进算法应用其中,例如:机器学习算法、数据分析算法等,如果仅仅依靠枯燥的讲解和板书,学生很难理解,可以通过利用Matlab、Simulink等计算软件,将算法的运行机理与算法运行的结果,通过图表形式可视化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还可以快速修改算法参数,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了大量的理论性、基础性的实验。但是应当注意,在学生利用Matlab、Simulink等计算软件进行仿真模型搭建和编程的入门初期,应当布置由浅入深的难度递进的小型仿真模型搭建和编程任务,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计算软件使用方法和工作环境,同时也能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建立学习自信,对后期“1+X证书”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中涉及的虚拟仿真技术的学习,打下铺垫;还应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继续钻研,把实验、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延伸到课堂以外,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实时沟通,答疑解惑,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例如: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涉及的电驱、电池和电控三个方面来进行,特斯拉和新能源客车大都采用交流电动机进行驱动,而储能装置为直流蓄电池,因此将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逆变器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Simulink搭建逆变器仿真模型[3][4],进行虚拟化教学,仿真模型及结果如图3、图4所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中枢系统”和“神经系统”,对新能源汽车起到指挥和监控的作用,例如:特斯拉使用到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如图5所示,涉及到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即针对行驶道路中出现的汽车、行人或其它障碍物等不同类型对象作出识别及分类,以便为车载电脑作出正确驾驶决策提供依据,这需要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赋予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常见智能算法如图6所示。第二个角度,学习平台上可以充分利用职教云、SPOC等在线平台,通过设置企业一线专家或技术能手为课程辅讲教师,联合校内教师,共同将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碎片化,从量变走向质变。同时,也方便教师摆脱时空的限制,利用教学在线平台的实时统计等功能,随时监督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进。(2)横向方面: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从课程的横向连结上来看,包含了电学、热学和控制科学等多门学科,在课程改革上,应既注意每门学科都应当对学生有所介绍,又注意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还应根据1+X证书考核内容与实际应用的需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2.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习后期

南通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公司众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较为完善,其中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如表2所示,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电驱、电池和电控均有涵盖。经过前期和中期的学习与训练后,可以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产教融合类课程——跟岗实习,让学生以现代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拜师学艺”,我校与中天科技集团成立“校企合作产教联盟”,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使学校和企业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优势互补、“双元”育人、无缝对接。期间,从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改革:通过让新能源汽车生产中涉及到的不同岗位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轮流来充当学生的企业教师,使得学生可以全面参与我校建设的“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工种,涉及到的全岗位工作场景与技能训练,学习和吸取不同企业教师的优秀品格和技术特点,从而快速成长,尽快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同时不同岗位工种的轮换,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枯燥情绪的出现。从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除去学校的学生综合测评评比外,根据跟岗实习阶段性的完成情况,建立每周之星、每月之星与择优推荐报考高级1+X证书相结合的考核奖励机制,促使跟岗实习的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使企业通过考核发现跟岗实习中的优秀学生,有针对性的作为企业后备人才加以培养,使学生在跟岗实习阶段就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就业率。

3劳动教育方面

3.1平常教学过程实施劳动教育

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实施劳动教育,可以从两个维度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第一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课程,分阶段实施,因为劳动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首先要树立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劳动态度,从而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与收获。同时,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还应着重强调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在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实操实践及生产实践中,只有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牢固的内化于心,才能确保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顺畅进行。第二个维度,在平常的实践课程中,将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课前课后清洁、清理和清扫情况,纳入劳动教育的考核范畴,与综合素质测评相挂钩,督促学生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2寒暑期社会实践实施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仅仅囿于校园,以1+X证书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将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延伸,与寒暑期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具体而言,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智能新能源汽车组装、检测、维护等不同类型的岗位,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践行劳动教育课程中所学知识与理念,遵循企业安全生产规范,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形成校园劳动教育与企业劳动教育的闭环结构,从而将劳动教育做细做实。

4结语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教育;教育平台;教育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终身制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各类远程教育逐渐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计算机网络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工具。在计算机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强有力支撑下,经过众多院校十几年的努力建设,远程教育系统逐渐完善。远程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充分结合了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应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现阶段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分析

1.教育资源建设不均衡

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各大院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从视频课程录制、网络平台搭建、维护、课程相关辅导知识及后期的维护更新等方面构建网络教育基础资源平台,为继续再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在各类教育资源百花齐放、相促相成的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造成的平台建设局限性和课程自身的特点,大多数远程教育专业课程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经济等热门文科专业,课程重复建设,缺乏基础学科和技术型、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建设。

2.高质量资源缺乏

近些年,随着全民终身制学习的推广和开放式教育试点的推行,一些院校在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上作了积极的探索,纷纷提供硬件平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奖励措施来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但是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较好地掌握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方法,一部分教师受限于学校网络教育硬件资源水平,不能录制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还有些教师受年龄限制等原因,一时还无法较好地适应电子化教学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创新方面还不够。因此,教师在从传统的课堂授课到网络视频授课的转换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能较好地通过高端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表达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开发出来的课件,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术的欠缺,多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能准确表达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过程。因此呈现在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更多的是电子教案、静态网页等,类似黑板搬家的文本资料,或是传统上课模式的录像,缺少对学员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

3.网络教育平台支持不力

网络教育课程建设完成后,后期数据的维护和更新至关重要,既包含资料安全维护、网络资源的逐步完善和新教学知识点的扩充,又涉及动漫技术、视频技术等新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远程教育教学中更多地重视网络平台上教学视频材料的建设,学生是否完成作业记录、学生点播课程视频的时间和次数等学习痕迹记录构成的教学系统的完整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问题的有效解答、知识点的拓展讲解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不能形成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很难适应开放的网络教育形式,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也不匹配,使得远程教育的优越性不能完全体现,同时也制约了现代网络教育的发展。

4.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需要创新

在“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时代,形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诸多全新的概念。随着4G、5G、6G网络的相继出现,二维码技术的逐渐完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流量费用的降低和无线网络的城市全覆盖建设,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由此,远程教育师资培养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应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灵活性,为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制教育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

二、更好地实施与开展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的建议

1.基础资源建设持续更新发展

远程教育的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建设的基础,是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逐渐成熟,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建设新的学习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远程网络课程建设。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分结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采用新科技时代多种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在移动设备上学习的教学资源,使需求者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形式,打破现存的远程教育课程“重文轻理”的局面,不断更新知识点,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及时进行完善与总结。

2.大学术圈精品课程建设

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近几年云技术得到了喷发式发展及应用,各类文本、视频、音频等教育资源达到了空前的聚集和传播。各大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得到发展,各类主次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详解、结构合理、语言精准的精品课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一课程有多个远程教育资源,这使课程得到充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扩大了磨课、听课的学术圈,激励和鼓舞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逐渐打造多类型的“品牌”教师,在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远程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发展。

3.教学资源模块化建设

在“互联网+”网络时代,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为学员提供更灵活、更便捷学习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采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章节知识结构模式,将各知识点进行合理划分,建立各学科知识点模块资源库,设立搜索关键字,使学员可以更好地搜索到所需的知识点。并将模块化的知识点间设置关联系数,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员在搜索某些知识点时,可以得到相关知识点课程模块系统的推荐,从而打破了一个课程教学资源过于庞大的网络数据,更好地与飞速发展的移动网络相结合,为学员提供更为直接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资源。同时也可以融合百家讲坛的优点,从不同的讲述角度、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解读使知识点的讲解更为透彻,促使同一专业精品课程在不同院校资源间的取长补短,为学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更多样的教学资源。

4.新技术大前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4G、5G、6G移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型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城市全覆盖也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费用越来越被大众接受。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的二维码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应用,对推动教育发展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应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把课程内容的音频、视频或者是课堂直播生成二维码,此类形式新颖、便捷的“微课堂”、手机课堂、智慧课堂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将此类新技术运用到远程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教学资源,发展成适合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模式。不限定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的“口袋课堂”有利于推动远程教育更广的普及,并且把它作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将为大多数需要学习的人提供便利与支持,满足经济与时代的发展需要,还可以使网络课程教育发展顺应科学的进步发展,紧跟经济科技的步伐,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

三、小结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给移动网络提供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创新契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远程教育应紧紧跟随网络技术的革命创新,在传统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术圈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建设适合当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模块化知识点大数据库。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改革创新,设计、建设符合学员要求,顺应互联网技术的远程教育课程,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教育新科技”。

参考文献:

[1]韩宏伟,田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学模式共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4).

[2]郑金秋.多校区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魏斌,曾青松.“互联网+”背景下内容依托式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2).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7

【关键词】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培养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日常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音乐教育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普通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和专业的艺术音乐院校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音乐素养和总体的艺术修养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专业的艺术音乐院校则是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为我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和专业艺术音乐教育在培养方向和目标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将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行不断的提高。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深刻

从音乐教育的背景来看,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解仍然处于表面阶段,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深刻。现阶段,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功利化,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使得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思想出现了减弱,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课程为院校中的比赛和文艺做一定的准备。长时间发展下去,学生的音乐素质就会发生下降,音乐方面的审美也逐渐出现了退化。[2]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丰富

高校为了让学生的业务生活得到丰富,对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同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活动比较单一化,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满足。高校中的音乐演唱是逐级选拔,之后通过投票进行选择。当学生音乐其他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实践机会可能随之而去。

(三)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比较晚,国内还没有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这就使得高校的音乐课程在设置上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在很多高校中,音乐教育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存在,一般情况下学分设置比较低,很多学生则不会选择音乐教育课程。选修课中的音乐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以欣赏音乐歌曲为主,音乐教师在授课方式上比较单一化,而学生的重点则放在哼唱歌曲上。长时间发展下去,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目的达不到要求。

(四)专业音乐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将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进行充分的反映。由于现阶段各大高校在招生上扩大了范围,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出现快速增长的情况。但是,高校中专业的师资力量还不能及时跟上发展的脚步,而音乐教师很多都是院校中的行政人员,这些教师在专业水平上与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着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中的音乐教师是刚刚毕业的,在教学经验上还没有充分的掌握,从而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要求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面对全体不同的学生。素质教育和多元智能理论有着相同的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的智力没有高或低的区别,在智能和结构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没有一个差生。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将智能进行发展,通过一定的教育学生的智能进行强化,从而将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要将学生的智力潜能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从而高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能力去学习音乐。虽然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智能和素养有着一定的差异,在音乐智能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音乐环境中能力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音乐教育中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将音乐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在多元智能理论下,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全面的培养。将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充分的激发,还要重视学生的智能优势,充分将学生的内在潜能进行发挥,从而在音乐水平上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

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这就用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注重,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将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开发。在音乐课堂上,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都有不同的差异,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将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改善。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及时的优化,将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尊重和关注,教师要将音乐欣赏环节融入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空间智能包括一些感知的能力,即线条形状以及色彩,还有个体的空间感知能力。音乐作为声音的载体,可以根据高低不同的声音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将内心的情感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样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要将自己融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在自己的脑海中对音乐的画面进行展现,从而将学生的空间智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空间智能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的色彩、空间的敏感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多元智能理论是音乐教学理论中的科学基础,音乐教师要对现阶段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及时的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中,音乐教师能够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行充分的激发,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让学生在智能方面得到多方面的培养,从而在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上进行充分的提高,同时还能让学生的音乐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高校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何欣昱.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4):234.

[2]禹松柏.通过学科融合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综合实践能力的探索[J].职业教育,2018,17(12):76-78.

智能教育课堂范文8

关键词:课堂教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程不断改革的环境下,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受到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往往,基础教育中的课堂教学与高等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升学、得分是最重要的目的,老师们往往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会退而求其次,深入高校课堂后,会发现由于老师和学生的目的性有着千差万别,没有了决定性的考试要求,学生们对高校课堂展示出各种程度的倦怠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活跃的互动,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奠基石,高等教育又会反作用于基础教育的现实,可以说高等教育会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都知道基础教育一直受着高考制度的影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各自的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以课堂教学为视角,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意义的。

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包含了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可以说整个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起点,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其后的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现如今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对基础教育的工作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的投入更加明显,基础教育直接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生源,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影响着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能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看似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但深知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是以基础教育为基本的更进步的学习阶段,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了大众化的培养,再也不是几十年以前的精英教育,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数量是众多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否与我们高等教育的理念相契合,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基于一定的教学大纲,并且以最终的升学考试为出发点,课堂教学是针对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的,但这有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差异性的发展,缺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基础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很好的做到因材施教。而且由于升学的强压,老师们也大多以灌输式为主,在这样的培养下,学生并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们一直以被动的身份在接受着知识,在如今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基础教育对其一直不够关心,这始终是基础教育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去完成的,这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合作。

三、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教学依然成为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大学的课堂,现在00后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高校课堂的授课对象又在发生的改变,这一代学生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产品、智能产品极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方式也变得多渠道、多手段,从而带来了现如今高校课堂教学新的变化。在高校课堂中,考勤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从最初的点名,到抽点再到利用如今的智能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签到等等,但学生总能够找到所谓的替代来实现自己缺课的事实。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他们占座位是抢后排座位,往往前几排没有学生,上课课本和笔记可以不带,但一定要带着手机。同时,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授课过程往往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互动的过程,但是现在的大学课堂多数为教师的讲,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其中,课堂的教学仍然是较为低级的记忆学习,教师固定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慢慢失去了兴趣,如此循环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会忽略互动,久而久之,课堂上的互动就越来越少,课程与学生最为密切相关的就是期末考试,主对大部分同学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研究表明,现如今有部分学生是不能适应高校学习的,在调查中就会发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学生也乐于交流,但进入高校,需要自己独自生活和学习时,往往无法自我安排和自我调整,同时情绪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交际的障碍,研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多门科目不及格,原来被安排好的生活和学习此时需要自己去完成时,他们无法接受,也没有能力去完成,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时间来学习,这无形是增加了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负担。

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条件

1.基础教育是基石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个国家教育的基础,报告中强调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就目前来看,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还是颇为严重的,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们看到了其中的问题,也对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改变其并不能凭一己之力,只有看到了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有研究表明,对于将枯燥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幽默和风趣的语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提高,同时爱上这门课程和老师。基础教育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味地追求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无形中会增加高等教育的负担,基础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应当承担其责任,因而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可以这么说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习惯的培养重于知识的学习。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来引导,并且希望教师们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的吸收新的教学理论与观点,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培养中,重视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而不仅仅看到的是升学,从而能够适应高等教育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

2.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相比,高校的教师同样应该具有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共性,但也有其独特性,高校教师有着很重的科研压力,科研是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式,也是如今绝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的问题,往往这就忽视了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学,教学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根本,教师的本质不能忘记,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很重要,他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走入社会的基础,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如今智能化的发展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那么课堂教学与智能化的结合是现在在线课程运用的主要方式,就目前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是现如今高校课堂的重点。在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人在接受了本科教育之后,会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也有教师,也有人会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试问随着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学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后会怎样进行教学呢,今后的基础教育儿童将会面对什么样的教师呢,这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从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都是必然的趋势,两者相互统一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其发展,单独的去看某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是不科学的,只有两者一起协同发展才会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成长有所帮助。

五、总结

基础教育是每个受教育者经历较长时间的阶段,也是为了将来的高等教育打下的基石,若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运用一些高校的授课方式,能够不仅仅看到知识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的促进它们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小小的纬度,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将视角放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其他维度,从而更深层次的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华,徐英.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路径选择[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张胜前.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研培一体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崔莹,张煜敏,石韵.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及多方位教学模式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