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保险范例

职工养老保险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1

关键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行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加重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党中央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党的提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以养老保险为主,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对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保证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相对世界先进国家起步较晚,更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距存在,在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中难免会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我国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用工形式多样,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正确对待、注重研究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应该有所裨益。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中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发展过程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于20世纪50年代,后来在“”中终止,直到1995年又恢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养老金统一由全社会的基金分担支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形成,解决了企业改革发展中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问题,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障领域的一项成功改革。但在制度建立和推广中也曾出现而且还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完善和解决,以不断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取得进步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职工养老保险费欠缴问题。养老保险费用收缴是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执行的物质基础,国家职工养老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各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缴纳的比例和方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欠缴或少交养老保险费用的现象。主要存在形式为: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欠缴或拖缴职工保险费用。个别大中型企业存在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情况,而职工养老保险费缴费数额较大,由此产生了欠缴或拖缴职工养老保险费,以充当经营流动资金的想法,拖缴几个月就能节省较大数额的融资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二是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为增加企业收入,不给职工上缴纳养老保险,或千方百计减少缴费比例,以此降低成本。三是少数困难或破产企业大量欠缴职工养老保险。四是自由职业者不能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改由税务机关收缴后,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仍没有根治此类问题的发生。2.虚领冒领保险金现象存在。根据相关统计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已离退人口,每年因冒领流失的养老金达到上十个亿。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已死亡职工家属隐瞒不报或迟报,继续冒领退休金。甚至有的个别部门和单位帮助已死亡离退休人员亲属隐瞒、造假等。造成养老金被冒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后,离退休人员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脱离,社保部门不可能全部详细掌握离退休职工情况;二是离退休人员居住分散,有些甚至跨省居住,路途遥远,信息不畅,社保部门工作繁忙,人员少,加之信息获取手段落后,走访慰问和查处冒领难度非常大;三是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监督机构存在缺陷,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监管体系和制度。3.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业务和基金管理等基础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存在用现金或支票支付社保待遇、专用发票和收据领用手续不全等现象,违反了法规的明文规定。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没有按规定实行双岗双审,重要业务由一个业务部门办理,缺乏应有的相互监督,基金监管存在漏洞。三是业务信息系统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存在“社发”报盘人工传送,人为修改的隐患。四是社保基金预算管理不到位,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基金预算计划。五是财政与社保间票据传递存在疏漏,监督工作存在隐患;税务部门征收的养老金不能及时划转入财政专户。4.社保基金监管不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数万亿元,却没有一个独立的、完善的监督机构。在法律层面上,没有一部完整的监督法律,社保基金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在现有监管体制中,存在职责混淆,政出多门,多龙治水却无龙治水的现象。社保基金收缴、发放、运营信息披露不充分,行政监管不力,社会监管主体缺位等问题,导致社保基金被截留、挪用的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社保基金受到侵占,严重侵害了广大投保者的利益。5.社保管理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各级社保管理机构自身建设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保管理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保工作不相适应。就拿社保基金监管机构来讲,全国仅12个省市劳动保障厅局设立了社保基金监督处,编制一般3~4名。二是社保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责任心,更要有专业的技能或精通的业务知识,但由于管理人员数量匮乏,工作业务量大,忽略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政策、法规的培训,造成部分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作需求。三是是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由于社保部门经费不足,用于信息化建设的硬软件配置不到位,直接影响业务工作的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对策

1.加大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的工作力度。针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征缴中存在欠缴、少交和不交的现象,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险扩面、征缴、清欠的工作力度。一是负责养老保险费用收缴的税务部门,要认真履行部门职责,积极会同财政、劳动保障、工商部门,加大征缴、清欠的工作力度,工作要做深做细,对于资金确实困难的大中型企业,要汇报政府部门,协调解决融资问题,从根本上培植基金源泉。二是加大社保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社保意识和投保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扩大基金源头。三是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征缴,依法清欠,加大对恶意欠费企业的审计和法律制裁,确保养老保险费用足额按时征缴,依法保护职工合法权益。2.预防社保基金被蓄意冒领。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制度。加大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退休人员认证的自觉性,积极主动配合认证。推行多种认证方法,方便人民群众,采取日常认证与集中认证,普遍认证与重点认证,居委会、社区、乡镇劳动管理服务站认证与本级社会保险机构认证,网络认证,上门服认证等多种认证方式,提高认证效率。二是争取退休人员原单位的配合,建立广泛的人员动态信息网,及时掌握退休人员的身体情况,减少瞒报冒领情况发生。三是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他人冒领养老金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冒领者加大处罚力度。三措并举,预防社保基金被蓄意冒领的事件发生。3.强化社保内部业务与基金管理基础工作。一是要规范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要规范财务凭证管理。各相关社保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填制和取得原始凭证,及时、准确传递凭证及有关资料,及时报账、定期对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二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防止出现工作漏洞。三是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财务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和传递效率。四是加强社保基金预算管理,认真制定基金预算,严格按预算支付基金。4.健全社保基金监管体制,加大基金监管力度。针对当前社保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强化基金监管各项建设,全面加大社保基金监管力度,杜绝基金被侵占、挪用等案件发生。一是健全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实行社保基金管理权与监管权分离,成立独立于社保管理部门并与管理部门平级的专门监管机构,人员由人大任命,向人大负责,并制定明确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在现有各项社保基金监督暂行条例、监管办法的基础上,加快制定社保基金监管法,尽快实现依法监管。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立法机关、工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参保人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四是借助网络平台,增加社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接受投保人的监督。5.加强社保经办机构自身建设。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社保经办机构和监管机构,足额配置专业管理人员。机构设置力求精干高效。其次要采取内培、外聘等多种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广泛吸收具备管理、法律、经营、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复合素质的人才入职社保管理机构,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过硬、思维前卫的社保基金监管队伍。最后要加强现代化办公设施建设。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全国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社保基金管理信息数据库,推动社保管理科学化进程。建设社保管理网络平台,开设网上虚拟的信息公开大厅,为公众查询真实、准确的信息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胡晓义.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情况答记者问[Z].中国网,2015-01-19.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2

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收入大幅增加,支付能力也空前提高。2012年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已达269.97亿元,比上年增收20.19亿元。近十年的平均增长率已达18.06%。同时,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规模也颇为可观,2012年基金支出高达377.6亿元,比上年增加85.15亿元,近十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17.09%(见表2)。从基金征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得出的当期收支结余额来看,近十年都出现了缺口,而且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2002~2009年基金收支差额一直在25亿元左右徘徊,但近两年收支缺口急速升至50亿元以上。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的缺口更高达107.63亿元。 从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指标来看(见表3),吉林省的人均缴费率近几年一直在20%上下波动,且幅度不大。对比表4数据可以发现,人均缴费率一直与全国均值水平很接近。这种特征符合之前学界得出的养老保险基金负结余率高的省份人均缴费水平一般也较高的结论。同时,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上看,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反而有上升的迹象,这说明吉林省维持着较高的缴费率水平,以期实现制度收支平衡。从养老金替代率指标角度看,吉林省基本始终低于全国均值,数值大多在50%以下。养老金替代率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人均养老金的增长速率慢于同时期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率。从制度赡养率看,吉林省的制度赡养率相对较高,大幅高于全国均值,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六年内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吉林省是老牌工业基地密不可分,传统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人数比重大,赡养负担沉重。从当期结余率看,吉林省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率在六年间始终为负数,当期收支亏损缺口大,且逐年加剧,已完全陷入收不抵支困境,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影响,财务收支失衡状况日益加重。

二、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成因分析

形成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这一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历史欠债、经济发展状况和制度赡养率。

(一)历史欠债

从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养老保险制度在本质上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当时的已退休职工和在岗职工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各省差异较大,养老金水平差距也固有存在。从绝对数量方面进行对比,截至1997年底,吉林省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95.8万人,而少的省份,如西藏,离退休职工人数只有3.1万人,宁夏和青海也都不到20万人。由此可见,制度建立前留给吉林省需要赡养的离退休职工人数的绝对数值较大。而从相对比例方面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大,需要发放养老金供养的已退休职工数量负担要远远大于非老工业基地和工业基础差的省份。因而在建立制度之初,吉林省在历史债务问题上可以说是具有“先天缺陷”,也成为影响吉林省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定时炸弹”。另外,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的养老金水平。1997年吉林省国有经济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6017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5664元,二者之比为106.23%。而现行制度实施前,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为参保人群的主体,国有单位退休职工相对较高的赡养水平造成的累积效应,使得吉林省的历史欠债情况更加复杂。

(二)经济发展状况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省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状况。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既是养老保险制度缴费额度的计算基数,又是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计算基数,即工资水平高的发达地区用作计算的缴费基数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种种好处,因而缴费基数大的省份从中获益良多。而吉林省工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享受红利带来的收益就有限。此外,由于养老金上调速度与工资增长速度不同步,吉林省工资的增长速度显然没能为其带来额外收益。其次,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财政实力,而财政实力决定其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水平。对于吉林省来说,财政实力决定其无法向职工提供更多的养老金补贴。

(三)制度赡养率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制度赡养率较高的省份基本都是收不抵支的省份(见表5)。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吉林省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达到68.03%,在全国各省份中居第三位。从参保职工结构来看,国有企业参保人数占企业部门总参保人数的比例为63.72%,集体企业参保人数占企业部门总参保人数的比例达到9.47%,对应的制度赡养率分别为95.12%和142.71%。从参保群体整体数据来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参保人员的制度赡养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参保者(其中,港澳台及外资企业4.58%,其他经济成分企业18.83%,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35.16%)。由此可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参保人员数量接近企业部门参保人员总数的二分之一,较高的制度赡养率一直给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发放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加快了老龄化的进程,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赡养比从1997年的8.5%上升到2012年的10.53%。赡养更多的老年人必然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影响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状况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吉林省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财务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管齐下”化解养老保险历史债务

吉林省养老保险基金的“历史欠债”问题,说到底就是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隐性成本问题。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老人”和“中人”绝对数量多,加之相对较高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造成吉林省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除历史债务问题的困扰,首先,需继续扩大制度覆盖面,扫除制度覆盖“盲点”,将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包括进城农民工、下岗再就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等都纳入到制度中来;第二,养老金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工资,在计划经济时代变为了财政收入和企业发展基金,成为国有经济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考虑对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变现,以补偿因赡养“老人”和“中人”造成的资金缺口;第三,循序渐进地推行延迟退休的制度,延迟退休制度的实施可以直接增加基金收入,减少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进而减少支出,其对缓解历史债务缺口继续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发地区经济活力,提高基金支付能力

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并直接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造成影响,因而激发本省经济活力,增强财政实力,提高基金支付能力,是解决当前基金运行财务问题的必由之路。发展经济需结合本省实际。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扬长避短,紧扣“绿色发展”的主题,将本省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形成良性循环,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另外,要重视地区品牌经济的贡献和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考虑结合“一汽”汽车工业正处于其生命发展周期的成长期和高峰期阶段的实际,鼓励创新,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电动汽车等产业项目。同时,吉林省的北方气候特点、独特的生态景观、少数民族风情、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增长点。

(三)合理运用基金投资,规避因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财务风险

吉林省制度赡养率相对较高现象侧面反映出随着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基金运行受到巨大压力。因而,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出于基金安全性的考虑,一直以来养老保险基金只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在银行,较低的收益率加之通货膨胀,可能造成其实质上的贬值,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盘活资金理好财,以保证百姓的“养老钱”安全保值、有效增值。在基金增值途径方面,可资借鉴的方式主要有:由省内统一的社保基金理事会等机构运营,可选购票面利率较高的中长期建设债券,或将一定比例的基金累计结余直接进入股市;另外,基金还可投资于交通、电力、保障住房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举两得,既能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又能缓解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困境。

(四)实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分账管理制度

基于当前吉林省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现状,加之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一直以来并未真正实行分账制度,职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多被违规拆借补充统筹基金账户缺口,用以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问题始终存在。因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必须实际实行分账管理,切实做实个人账户,保证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并使账户内资金参与投资运营获得收益。实行分账管理还有利于以全局的视野思考养老保险基金的规划、集中与调配,实现省内区域间收入调节和财富再分配,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互济共享,促进劳动力资源跨地区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五)大力推进经办能力建设工程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3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1.1过于依赖财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资金源自社会各大企业与职工的费用缴纳,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政府会进行相应的补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我国政府财政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而太过依赖于政府,养老保险就很难正常开展下去。

1.2缴费率高。中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缴费率要求企业缴纳养老保险基金20%,而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基金8%即可,虽然如此,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缴纳费用更高,如此高的缴费率与较低的替代率并存的现实情况,为企业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缴费率高会提高企业用工费用,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及生存发展能力有很大的影响,造成一些企业出现少报缴工资与用工人数的情况。收益不高的人群养老保险负担率太重,有着不愿意参保的情况[1]。

1.3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我国从多年前就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统账结合法的模式。随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改革与创新,造成了老年人无自己的账户,中年人个人账户构建时间相当短,相关政策却要求老人与中年人工作年龄与缴纳费用期限等同,这明显是不公允的。由于我国具有一定的隐性债务,需要挪用新人账户资金发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借此减轻资金支出方面的压力,因而导致了空账运行。

2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因素

2.1人口结构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抚养比是指不属于劳动年龄范围的人口与劳动年龄范围人口数的比。中国人口老龄化促使养老金收支平衡愈发突出,抚养比高的地区,养老保险金愈少,要防止该养老保险金收入不抵支出的风险。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基金缺口会持续增加,逐渐变大的缺口给养老保险金收支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养老保险基金财务良好发展毫无益处,同时还会冲击稳定性。有效维护基金可持续性是必须要处理的一个问题,老人抚养比与劳动人口比重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的关键性因素,通常老人抚养比高、劳动人口比重低的地区,养老保险金支出就更大。由此可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在很大概率上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2]。

2.2制度参数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根据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可以了解到,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现收现付制度社会保险筹资过程中,社保管理机构根据需要支出的待遇总额展开社会筹资,通常根据薪资总额比例进行社保缴纳,确保收支平衡。参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人多,缴费基数就更大,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就更多,基金收支就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倘若别的条件不改变,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更高,缴纳保险费用的人数就更多,制度赡养负担就更轻,养老保险基金收益就更高,基金收支失衡风险就会下降,益于当期收支达到平衡的目的。领取养老保险基金的人数多,那么养老保险基金替代率就会增加,此时支出水平就会上升。

2.3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划分为人口自然、人口地域与人口社会3种。在人口自然结构里可以参照周依群等(2017),以少儿和老人抚养比来衡量我国人口自然结构。在人口社会中,以家庭与教育水平衡量已有研究注重的指标。人口家庭以国家各省份平均家庭规模衡量。教育水平以各省份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进行衡量,文盲是0年,小学是6年,初中是9年,高中是12年,大专与以上是16年。为了缩减异方差影响,对教育水平指标开展对数处理。人口城镇水平高,则地区养老保险基金负担更重;人口城镇水平低,则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少。

2.4制度参数。养老保险覆盖率充分反映出养老保险参加程度,使用参保人数和居民总人数比值进行衡量。城镇养老金替代率是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和就业人口人均工资比。城镇缴费率是城镇人均养老保险收入和在职人员平均工资比。根据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可知,这一指标是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核心变量。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大,则收支失衡风险大。制度赡养率是养老保险基金领取人占养老保险金供款人口数的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地区领取养老保险基金的人越多,则地区老人就越多,地区制度赡养率越重。

3人口结构和制度参数影响因素

3.1人口结构。根据人口自然结构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可以发现,劳动人口比率大,那么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就会变低。城镇劳动人口比重上升,则表示能够领取养老保险基金资格的人更少。鉴于此,劳动人口占比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有负向关系。当添加制度因素后,城镇劳动人口比重衡量人口结构仍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有负向影响。因此,人口结构老化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平衡有不好的影响和冲击。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人口教育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对养老保险金支出带来了正面影响。人口社会与地域结构方面的人口结构因素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整体来说,虽老人抚养比因素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为正向,但并不明显。

3.2制度参数。制度覆盖率、赡养负担等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有正向影响,制度缴费率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造成的影响不明显,同时预估结果有很好的稳定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领取养老保险基金的人越多,则养老保险基金所需要支出的金额越大。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大,则表明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就越多。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口寿命增加,领取养老保险基金的老人也会持续增加,可供款人数减少,故该变量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有推进作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但不缴纳费用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关键因素。假设养老保险参加不缴纳费用的问题不解决,就会给社保制度财务带来不良影响。此次研究中,养老保险制度赡养负担大,则领保险金的人增长速度更快,造成城镇职工新增加参保人低于新增加退休人的现象。在过去依托增加参与率把控保险基金支出压力与赡养率的做法有效的条件下,参加保险的人数增幅下滑,基金支出增幅上升,为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支出压力更大。

4影响因素策略分析

4.1增加基金征缴力度。在稳定进行扩面工作的过程中,要紧抓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力度,清查企业缴纳保险的情况,对欠费、需要缴纳而没有缴纳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法律惩罚,构建公开且透明的监督机制,第一时间收缴应收保险费。避免部分企业为了不缴纳或少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少报企业职工薪资与人数等,以此来减少企业缴纳保险费用基数。对企业无故拖延应缴纳保险费用的情况,要使用强制性举措与惩罚规定,实现收缴目的。应积极鼓励企业职工对其加以监督,发现该种可能威胁到职工合法权益与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要立即举报。对切合自身利益的信息需要公开,以此达到制度运行透明化与公开化,确保企业职工举报渠道没有任何阻碍。

4.2合理采用财政补贴。增加收入与节省支出是确保制度可持续性的最佳途径。现阶段,受经济发展结构与市场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应全面增加社会平均薪资,实现提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按照地区实际情况,纯粹依靠企业职工与个人缴费难以维持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必须要我国增加财政补贴。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革新要花费很多资金,不单单需要给退休职工支付养老保险基金,还要给在职职工承担改革费用,必须要财政支持才可以顺利进行。在企业中能够增强企业职工对制度的信任,激励更多人参加到制度中,推进扩面工作正常进行,从而实现增加收益与节省支出的目标。

4.3逐步延长城镇职工退休年龄。自我国十八届会议召开提出探索制定延长年龄政策后,延迟退休年龄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过去制定的退休年龄已不合理。除去要求基本退休年龄外,还要加入最低及最高退休年龄,促使城镇职工在某种范围内具备选择的权利,提高职工退休年龄制度的灵活性。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在提升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的过程中,可以大大缩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但能提高制度的可持续性,还能合理使用个人劳动力资源。在部分效益不佳及破产企业中提早退休的情况较多,工作时薪酬比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基金还要少,因而大部分人直接选择早早退休,办理疾病退休的人员数目也较大。对此,相关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要严控提早退休职工的详细情况,健全劳动能力鉴定机制,严格开展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机制。

5结束语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4

关键词:养老保险; 可持续性 ;影响因素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多数省份已将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但由于统筹层次低,地区之间在降费过程中面对的压力也相差较大,例如,对基金结余量较大的省份来说,费率下降虽然会影响当期收入,但仍能维持收支正向结余。而对目前基金结余量较小,收支基本平衡的省份来说,降费可能会使社保盈余出现逆转;对于目前已处于收不抵支状态的部分省份,社保征收率已经处于高位,可挖掘的降费空间很小。本文旨在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角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测度,进一步探索我国各地区间,社保降费后养老保险财务失衡的具体原因,以期为我国各地区间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因素作用下,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了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养老保险金体系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研究,世界银行的报告(Holzmann,2005)指出,养老金制度的基本目标是能够提供充足、可持续、可负担和稳健的退休收入。其中,“可持续”指的是持续的财务支付能力。Aaron(2010)认为一个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应该是在提供充足养老金待遇的前提下具有长期的财务偿付能力,同时不要将支付负担转嫁给下一代。关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研究,郭永斌(2013)通过测算,认为我国养老金不具有可持续性,但可以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缩小养老金缺口。对于改变养老金不可持续的措施中,朱青和刘洋(2019)认为加快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从而将节省下来的财政补贴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社保费的降费,可以保证养老金的可持续。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退休年龄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的影响,HansFehretal(2011)通过对德国制度的研究,指出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能力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不断减弱,想要维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保证长期收支平衡,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在2040年前延长退休年龄到67岁。国内学者王平(2012)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过程中,主要涉及在职职工人数、参保人数、参保年龄、缴费年限等人口因素和缴费率、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增长指数等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分析,对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是否可持续存在异议;同时,对于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研究更多是从整个国家或者各个地方层面进行分析,本文则从全国各地区对养老保险可持续性进行测度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各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二、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世界银行初步构建了一个测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水平的框架体系,报告指出养老保险当以提供充足、可负担、可持续、稳健的养老金待遇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促进经济发展的附属目标。因此本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按照充足性、可负担性、稳健性、财务可持续性的准则,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在数据可获得的条件下,构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本文旨在分析全国各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首先选取熵权TOPSIS法,它综合了熵权法和TOPSIS的优势,在一定变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原则对不同研究对象进行测算,可以区分个体的优劣。1.数据来源。通过对最新相关数据的搜集,本文将2018年作为研究时间,选取全国31个省级单位共10个指标310个数据作为研究基础;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2.数据处理。由于各个变量在属性方面表现不一致,因此本文对负向变量和适度变量进行了正向化处理,之后进一步将所有变量标准化,消除不同变量在级别、量纲上的差异,为后续测算做好前期数据准备工作。3.熵权TOPSIS法。熵权法TOPSIS法则通过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以此作为评价各个被评对象优劣的依据。第一,熵值计算,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计算各个变量的熵,变量的信息熵用表示:第二,熵权计算,根据熵值,通过公式得到变量的熵权:第三,加权矩阵,将经过标归一化处理的评价矩阵与所得的熵权相乘,形成加权矩阵:第四,确定欧式距离,根据公式分别计算被评价对象与最优解的欧式距离,与最劣解的欧式距离式中:第五,评价指数,根据被评价对象分别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欧式距离,根据公式计算被评价对象的贴近度,即相应指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果。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得到各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通过观察综合评价排名可以发现,各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度吻合,如广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也位居前列,其中广东2018年综合水平指数排名均为全国第一,从制度赡养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来看,广东省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较弱,再辅以良好的经济基础,综合水平发展较高是实至名归的;而黑龙江、辽宁、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均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综合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可负担性、稳健性和财务可持续性均在逐年恶化,其中辽宁省是受人口老龄化冲击最大的地区,2018年其稳健性和财务可持续性排名较低,导致其综合水平下降较为严重。而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各地区之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二)影响因素分析。熵值法是通过考量各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量作为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本文根据熵值法所确定的权重,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熵值法计算权重可以看出,2018年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的指标为累计结余量(权重15.11%)、人均GDP(14.20%)和缴费率(25.74%),这三个指标占了50%以上的评价权重,说明其重要性。

四、结论和建议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5

【关键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监督;法律;政府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普遍的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8.87%,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老龄化的趋势显著增加。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社保养老体系发展愈发显得困难重重。如何评断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社保制度的发展状况是很重要的评断标准,要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病有所治,都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当随之完善。故而,我国开始了对养老保险制度更深入的探索。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应保尽保”,继续扩大低保保障范围,为城乡的困难家庭提供“应保尽保”的政策服务,同时将符合政策要求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也纳入享受政策范围之内的群体。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不仅影响了我国整个经济形势,同时也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概述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条文规定和行政手段,在社会筹资这种方式下,对劳动者因为年老问题不能从事工作,退出劳动领域,需要国家给予帮助、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照顾,从而使其能够正常生活的一种保障制度。

(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

1.城乡一体化理论

早在十九世纪,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1516年初,社会主义科学家托马斯•莫尔就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以期解决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最终的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但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城市化的过程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打破城乡自主发展的机制,促进城乡人民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动,并将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使城乡互动发展,统一规划。

2.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正义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人们都在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公平”和“正义”发挥着维持一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他则提出一种观点,即人们在收益面前,不仅只会关心自己的工资,还会在乎别人的收入并且与自己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有差异,人们就会感觉到不公平,而社会矛盾大多来自这种不公正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真正的公平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中,其标志是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消失”。

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养老金缴费率差异明显

以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率只有80%左右。全国平均养老金缴费率一直在不断下行。后来,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领取养老金的比率增加了。虽然地方政府积极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提高我国养老金的征缴率,但由于企业通过隐性工资支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生活中的公积金征缴仍存在较大差距。现如今,各地区间的征收率极其不均衡,有些省份的缴费率普遍较高,而有些省份的缴费率却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各地养老金缴费率明显的差异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

(二)监督模式

1.养老保险基金监督的部门较多

在监督过程中,以行政监督为主体,各部门的监督程序也不同,监督的重点也不同。行政监督部门越来越多,容易出现重复监督的状况,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严重的干扰了日常检查工作,而且社会资源还会被极大的浪费。

2.基金监督队伍不专业

基金监督队伍基本都是由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组成,他们的日常工作事务繁杂,有些人员只是临时被借调过去执行监督工作,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运作、收集、支付等过程不够了解,大大降低了监督效率。而有些被监督单位和部门,疲于应付,不重视,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撇开了重要的环节,结果可想而知。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

1.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工作进度缓慢

各地政府关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行政政策规划稍显稚嫩,立法工作发展得还较为缓慢,同时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和布局,在时效性和全面性方面没有达到统一,故而政府难以进行全国统筹,导致零散化现象出现。因而,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保障职工群体利益的最有利工具。

2.行政法规制定缺乏合理性和公平性

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最初想法就是为了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好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千差万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亟待改进,政府是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其制定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制度的不合理和公平危机。不同区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同,从而使他们的受益程度不同,也就引发了合理性和公平性等社会问题。

四、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策略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利用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来保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具体的措施诸如:在养老保险制度改善的过渡时期,政府应当承担起过渡的费用,在退休职工无力支付养老金的初期阶段,政府应当勇担职责,使老有所依。而且,我国国有资产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耗尽职工的现有消费能力和未来消费能力为代价而发展壮大的,为此,政府也应当努力使退休职工不受退休无钱之苦。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这样才能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二)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力量

社会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老保险的问题,促进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和社会大众的沟通。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大众的力量,从群众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想,谋人民之谋。发挥社会监督的全天候、多层次、范围广的特点,并且和专业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监督机构形成上下两层的监督网络,推动养老保险监管的透明化、有效化。另一方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基金大多来自于个体缴纳和企业缴纳,因而明白基金的收缴、运作和分配也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必须建立政府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切实做好基金宣传运作和资金平衡,积极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三)加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律建设

事实证明,经济发达国家他们在制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都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法律用以规范引导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然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缺乏法律法规的指导,使其无法在立法层次上获得保障,单单凭借行政层面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来促进引导其发展是没有效果的。事实证明这样是无法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长久健康发展,因而,在当下,关键就在于从立法层面对其进行支持和保障,使其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灵活地调整自己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四)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延迟退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确定了男性的退休年龄是55岁,女性的退休年龄是50岁。在过去,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只能达到42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当下,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已经突破70大关,达到了72岁。社会现状不断变化,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当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相应的调整自己,以便于适应变化的社会问题。因此,在老龄化问题面前,提倡延长城镇职工退休年龄,鼓励他们延迟退休,能够有效缓解这方面带来的压力。为了避免因调整退休年龄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适当性考虑同一年龄段的男女的相继退休措施,用此办法来缓冲因退休导致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问题。

五、结论

通过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其发展完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起步晚,发展慢,并且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项制度也会逐步完善,只要我们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相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点。

参考文献:

[1]容国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J].人力资源,2020(04).

[2]邓大松,余思琦,刘桐.全国统筹背景下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财政负担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8(02):3-15.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中国经济周刊,2017-10-30.

[4]左倩倩.我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5]罗羚.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6]魏娅.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

[7]张鹏举.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0.

[8]胡必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与制度演进[J].安顺学院学报,2009(01):52-54.

[9]马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6):128-132.

[10]吕博,刘桂芳.浅谈养老保险基金监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03):28-29+32.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6

目前,我国现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这就影响了社会保障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构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虽然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也不断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伴随着社会保险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如何在兼顾公平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上,对现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改革完善,充分发挥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作用,成为有关政府部门需要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枣庄市中区的情况为例,对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

截至2015年底,枣庄市市中区共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658家,共有42297名职工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在职参保人数28921人,正常缴费人数20972人,中断缴费人数4426人,离退休人数7991人,退职人数133人,全年共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17339万元,平均缴费基数为2650,养老金征缴率72.5%。全年共发放离退休金17836万元,退职金236万元。平均离退休工资1860元,平均退职金1478元,养老金的替代率70.2%,企业养老保险金的负担系数28.1%。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不完善,无论是从制度的设计,还是从体系的运行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窄,覆盖率低。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覆盖率低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市中区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70%。覆盖面也仅限于一部分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很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一些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雇员大多都没有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有些企业只为单位的个别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民工这一就业群体的参保率极低,始终没有纳入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范围。

2.基数增长较快,缴费率偏高。国家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费率为28%,其中企业缴纳为20%,个人缴纳8%。通观全球,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远超世界其他国家,成为缴费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极不平衡,导致缴费基数增长较快,虽然国家调低了企业单位的缴费率1%~2%,但因基数提高较多,社会保险的缴纳额总数依然增加较多。基数的大幅提高,缴费率偏高,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出于成本压力,想法设法逃脱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这也影响了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3个人账户未做实,部分账户空账运行。目前,企业养老基金是现收现付制,之前没有基金积累,这就造成当前养老基金既要承担上一代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支付,又要为自身积累养老金个人账户,由此带来的巨大转型成本压力。由于国家转型没有明确转型成本的解决办法,导致统筹基金挪用个人账户基金,从而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现象,这将严重影响企业养老基金今后的正常运转,也将影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4.基金投资渠道少,保值增值难。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范围较窄、基金保值增值比较困难,基金管理还不够明确规范,很多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都出现了一定缺口亏空。多数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都用作银行存款,在人民币通货膨胀严重的背景下,社保基金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很大,对于越来越大的基金缺口而言,无疑加大了支付风险和压力。

5.退休人员激增,基金支付压力大。近年来,随着退休人员的逐年激增,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从目前市中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来看,当期企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733万元,如果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改革,将很难应对退休人员激增的冲击和压力。从市中区总体情况看,企业职工养老金缴纳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领取负担越来越重。

三、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运行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市中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1.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覆盖率,可以进一步拓展养老保险基金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确保所有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参保,同时还应在制度和政策层面,给予企业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的鼓励和支持,逐步提高中小民营私营企业职工参保的覆盖面和覆盖率。

2.制定灵活缴费政策,降低缴费费率。针对企业居高不下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国家应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适当实施广覆盖、低费率、低标准的政策,给予经济困难的企业一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鼓励其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针对经济困难的中小民营、私营企业和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困难的厂矿企业,应该按其缴费能力,制定灵活的缴费政策。比如可以允许他们适当多降低缴费率,按最低缴费基数缴纳,补交往年欠费时,可以免除滞纳金,制定分阶段缴费计划,缓交其它保险费用等方式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3.细化充实个人账户,实行稳步推进并逐步做实。应根据各地区社保基金统筹使用的具体情况,从养老保险长远发展的实际出发,依据国家有关个人账户管理的相关政策,细化充实个人账户,按照相关文件和有关政策的具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稳步推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确保把个人账户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实现账户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4.加强基金监管,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职工的“保命钱”,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管,一方面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确保各地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的扩大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提升基金的收益率,应对通货膨胀的威胁。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将养老保险基金投放股市,购买国家债券等方式,以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5.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老龄化下退休人员的激增,使得社保基金缺口越来越大,我们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逐步实施适当提高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的政策。目前我国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是男60周岁,女50周岁,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相比世界发达国家65周岁,最低缴费年限为30至40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适当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延长缴费年限,既可以解决社保基金缺口的压力,又可以增强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活力,减少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解决社保基金缺口,应对未来老龄化带给养老保险体系的冲击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在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企业退休职工“老有所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面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从体系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改进,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李涛 单位:枣庄市市中区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处

参考文献:

[1]汤永洪.浅谈我国企业在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5).

[2]李鹏红.太原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3(7).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7

风险是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卢曼认为,所谓风险是指“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性两个基本特征,当不确定性因素持续恶化,潜在危害性转变为现实危害性时,潜在风险问题就会转化为现实问题。风险也是当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风险问题已经对养老保险制度衍化路径、目标理念以及发展过程等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依据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产生根源的不同,本文将其分为经济性风险因素和社会性风险因素两类。经济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因外部经济环境条件变化而可能对制度产生损伤的因素,包括财政收支失衡风险因素、运营管理风险因素及劳动力市场风险因素等。社会性风险因素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社会文化条件变化而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及社会损伤状况产生的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社会流动风险因素及社会转型风险因素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对经济性风险因素的分析重点在于“财”或“物”等因素,而对社会性风险的分析则主要是那些与制度实施密切相关的“利益人”,尤其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等。由于风险问题具有滞后性、间接性及隐蔽性等特征,风险后果常常可以预测,因此如能及时对影响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甄别并加以防范,就会对现有制度的筹资模式、养老资源配置结构、养老保险机制形成以及公众参与意愿等产生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一)经济性风险因素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风险因素。现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保险制度衍化而来的,最初针对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中具有正式职业身份的人群,实行企业单方缴费制,按照现收现付制模式对账户资金进行运营。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不断加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养老金水平差距较大以及养老保险历史债务不明确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险财务风险不断加大。根据蒋云赟等学者的预测,如果维持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不变的话,该体系将很快无法实现代际收支平衡。制度管理与运营风险因素。由于目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尚未完全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权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种属地化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模式已经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畅,制度运营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回报率整体偏低。201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高达12415.64亿元,但基金权益投资收益率仅有5.54%,养老金投资主要流向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等相对比较保守的领域,导致资金增值保值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在属地化管理模式下,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不顺畅、制度标准分割以及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程度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参保人对养老保险各项服务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的满意度水平都很低。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评价体系来衡量的话,在制度覆盖广泛性、可负担性、充足性和公平性等多个方面,现行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二)社会性风险因素

人口老龄化风险因素。按照联合国确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中国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2.48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17.17%;2050年时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至少将达到30%。人口老龄化水平风险因素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是十分深刻而久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高的老龄化水平将使现有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发生断裂。维持代际间养老资源交换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保持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协调性。但是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上升的情形下,代际间人口比例关系正在被打破。2005年中国城镇老年人口赡养率为26.2%,2013年已经上升至33.19%,黑龙江等省份甚至已经高达63.24%,远远超出国际通行的25%赡养代际平衡临界点。如果继续维持当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缴费比例不变的话,当代人的缴费负担势必会被极大地增加。第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根据马骏等学者的测算,在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2030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第三,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将持续下降。如果保持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水平基本不变的话,人口老龄化水平的上升将会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急剧膨胀,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持续下降。社会阶层分化风险因素。自1980年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阶层分化状况越来越严重。仇立平将中国现有社会阶层划分为劳动阶级(即工人和农民)、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及管理者阶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了各个阶层在养老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均衡状况,进而使各个阶层在享受养老保障待遇方面的差别更加显著,导致制度的不公平性更加突出。总体上讲,当前中国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享受着比较高的养老保险待遇,退休后可以获得大约相当于原工资水平80~90%左右的退休金,足以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而企业职工退休后仅能获得相当于原工资水平50~70%左右的退休金。由于企业职工的工资基数本来就比较低,因此他们领取的退休金数额也比较低,对很多退休职工来说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很难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这种状况将对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流动风险因素。社会流动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及不同职业人群之间的转化。中国当前社会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农业从业者向城市从业者身份的转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字,中国在1982年到2000年的18年间,有大约2.065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亿,2012年末已经超过2.6亿,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有4543万。农民工阶层的养老保险问题也因此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农民工等群体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解决他们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缴费标准较高、缴费期限长等问题,与农民工等非正式职业群体的实际收入状况尚有一定差距,导致大量农民工群体仍然被排除在制度之外,成为游离于正式制度之外的弱势社会群体。社会结构转型风险因素。社会结构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在资源占有、组织方式及关系格局等方面的基本状况。社会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领域变革的重要内容,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心态、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及行为等多个方面。陆学艺等指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受家庭结构小型化及少子女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经趋于瓦解。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仅有3.10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少了0.34人,而当年离开户籍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6139亿。家庭规模的缩小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已经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产生了比较负面的影响。社会化养老保险取代家庭养老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为失去家庭养老保障的人群提供社会化养老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制度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问题。

二、风险成因分析

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因素产生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制度随着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本文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根源的分析,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以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为主,微观层面主要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为主。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至少存在着参保职工、企业经营者、政府管理者、社区组织、医院及媒体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群体。依据不同群体与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两类。其中,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参保职工等社会群体,间接利益相关者群体主要包括社区组织、与制度实施产生间接关系的群体。本文在微观层面的分析中主要选择与制度实施利益关系最为密切、影响范围及程度最为深刻的政府、企业和参保者等群体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养老保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协调性

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诺斯指出,任何制度的产生及发展都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制度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能够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认知体系及社会认知氛围而对制度的形成产生推动或制约作用,制度规则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适应文化传统进而形成行为规范的过程。当养老保险制度与所处的环境相匹配并且能够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时,制度就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相反,当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不相适应时,制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中国国民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这一模式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结构大体上是相匹配的,“忠”、“孝”等伦理观念的存在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能够延续的重要文化基础,老年一代对家庭财产分配和处置权的控制是其社会条件,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基本协调是重要的人口条件。然而,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情形下,制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兼容性日渐突出,导致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各种风险问题也不断出现。

(二)政府责任的缺位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个人短视等外部性问题,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干预显得极为必要。从政治角度来看,政府通过构建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进而维护政权的稳定。从社会角度来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的局面,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经济角度来看,政府通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控制能够有效地干预资本市场,调节资本市场规模,进而保持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经济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财政支付责任和运营管理责任两方面。在财政责任方面,政府不仅要承担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兜底责任。由于政府未能及时承担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巨大成本和个人账户债务问题,导致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报告》的预测,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高达18.3万亿元。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从201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526亿元,但是与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相比,仍微不足道。在基金运营管理方面,由于政府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运营规则,导致由各个地方政府所掌握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效率整体偏低。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管理及运营机构,负责对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进行投资运作和托管。由于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方式相对简单,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整体上偏低,政府需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与比例,以此来提高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三)企业的“理性”决策

企业是制度执行的目标对象之一,也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方及接受方,制度的实施只有在得到企业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首先,企业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既履行了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有利于增加社会声誉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其次,企业通过构建职工退休养老保障机制,有助于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满足职工的多层次需求,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类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水平以及职工工资水平差距比较大,基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不同企业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参与制度。对于那些经济效益较好、养老负担较轻的企业,尤其是垄断型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会按照养老保险缴费的最高标准,即按照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而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雇佣较多青壮年劳动力、经济效益较差、养老负担较重的加工制造类中小私营企业来说,因过高的缴费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他们往往会选择按照最低标准,即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60%进行缴费,甚至还会采取少报瞒报职工人数、减少缴费工资基数等方法来降低企业成本,这就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风险互济功能被极大地降低,制度公平性目标受到很大影响。

(四)参保者的逆向选择

企业职工是养老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持续的缴费责任是制度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从长远来看,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有利于以大数法则形式解决职工个体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的养老风险,保障参保者的老年生活质量。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对其当前利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中国目前确立的企业职工缴费标准为本人基本工资的8%,如果加上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他社会保险缴费项目,职工个人社会保障综合缴费水平将超过其基本工资的16%,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当前工资收入水平。对于那些工资基数比较低、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的职工来说,当收入水平的降低影响到当前生活质量时,他们往往会通过逃费、减少缴费,或者选择最低缴费标准等方式来规避制度。而那些工资收入比较高、自我保障能力比较强的职工则倾向于选择最高缴费标准来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养老能力,这一逆向选择会导致养老资源分配不公,削弱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能力,降低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加大社会整体的养老风险。

三、风险防范措施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讲,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目标的基本社会制度,较好地反映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目标理念,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企业职工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形成了比较良性的互动关系,能够为企业退休职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化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目的论视角来看,通过全面、系统地对影响制度运行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判断,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制度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群体如个人、家庭、企业以及社区等所产生的影响,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高政治决策的民主程度。从冲突论视角来讲,由于风险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问题的分析,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及时发现并识别制度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而强化并巩固其正功能,减弱或消除其负功能。就目前而言,政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抗风险能力。

1.强化养老保险资源分配的均等性。

政府要持续扩大制度覆盖范围,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平等参与制度的机会;要不断地缩小不同职业群体、不同类型企业职工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方面的差距。同时,还要顺应社会转型及社会阶层分化的新形势,适当调整参保条件和缴费标准,将农民工等新的社会群体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保障其平等地享有养老资源的权利。

2.尽早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风险,许多发达国家都为企业职工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例如,英国为企业职工建立起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构成的“三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建立了“国民年金”与“共济年金”相结合的双层养老保障机制。我们应不断完善现有“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税收优惠政策,以推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强化政府财政和监管责任。

各级政府应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同时,政府应充分拓展养老保险筹资渠道,积极发挥慈善事业、事业等方面的筹资功能,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领域,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并且要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域。

4.加快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建设。

要在引导人们的养老行为从伦理道德等非制度性规范向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规范转变的同时,高度重视传统家庭养老等非正式养老方式的功能与作用。加紧颁布《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从法律层面确立老年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切实维护他们的养老权益。

5.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职工养老保险范文8

(一)各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不一,使得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比较困难

由于各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不一,这些政策对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多少都有涉及,但还没有一个既明确又可操作的法规制度。而现在养老立法都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这些政策法规也只能对本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进行办理,还没有完全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权益。虽然我国养老保险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提前退休的虽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却造成用人单位缴费负担过重。

(二)不同区域间养老保险待遇差异问题

首先是不同地区间养老金支付负担的差异。如果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由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那么,按照发达地区的缴费标准,资金将向缴纳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按照中西部地区较低的收入水平领取养老金,这对于中西部地区是受益的。反之,则增加了发达地区的养老基金支付负担。其次是不同地区间养老待遇差异问题。《暂行办法》规定劳动者跨区域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必须转移接续。但现实情况是,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达地区职工收入以及工资平均水平普遍较高、缴费标准也高,相应养老待遇水平也交欠发达地区高,由此导致养老金水平地区差异很大不均衡,劳动者在不同地区办理退休,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会产生比较大差距,成为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比较困难。

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相关举措

(一)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只有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才能有效保障社保机制的长期运行。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越高,才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动性越高,同时还可以降低风险。因此,实现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就可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但是当下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只有少数省市,如北京、上海实现了省级养老保险的统筹。所以,在以后提高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积极协商解决各个地区之间因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引起的各项纠纷。

(二)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及财务人员的素质

我国企业职工基本保险体系的财务数目庞大,所涉及的管理人员众多。如果制度不健全,很容易使不法分子有漏洞可循。针对此情况,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首先提前预防,即要提高防患意识,切实查处职工养老保险经济问题。其次要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从源头上避免职工养老保险经济犯罪活动。由于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工作与养老保险的资金方面有着密切关系,故在选拔人才方面,也要注重选拔标准。总之,只有加强养老保险管理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有效进行。

(三)明确政府相关职责,加大中央财政投入

由于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地与转出地受到地方保护,严重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因此,只有明确各地利益的责任,才能够促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顺利进行。比如,参保人在统筹区进行缴费期间,其基础养老金及其以后的调待资金的支付责任,都可以由各个参保地来承担,当办理退休手续时,可以由最后参保地负责和各个参保地进行沟通协商,统筹协调成功之后再进行统一进行发放养老金。除此之外,各地区还需建立养老关系转移管理机制,同时明确转接双方业务的沟通协调责任。由于当下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这种机制很难得到实现。所以,还要通过中央财政的外部协调管理,明确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责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