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治疗理论范例

园艺治疗理论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1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糖尿病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他们的年龄为32-63岁,平均年龄为(43.5±6.3)岁。他们的病程为0.8-13年,平均病程为(5.2±1.3)年。根据随机数字法将他们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全部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社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建立患者档案,定期随访。

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病情分别进行护理干预。定期随访,掌握患者的饮食、睡眠、用药、体育锻炼、病情变化等情况,并测量他们的各项指标;

(2)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容易发生的并发症、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对他们开展知识讲座,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再针对患者不明白的问题一一解答,发放一些相关健康手册,让他们回家阅读;

(3)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

要有效控制血糖,就要加强饮食控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帮助他们制定饮食计划。主食可以选淀粉类食物,要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禁烟酒,不可食用过多糖类食物,还要少进高脂肪的食物。饭后一小时可交代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散步等,运动可促进糖氧化,让胰岛素敏感度增强,可帮助血糖下降。但在运动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以每个星期五次为宜,每次半个小时,若感到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

(4)药物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护士要向患者耐心解释规范使用药物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在注射胰岛素时,要掌握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等,注射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并避免注射后发生低血糖。有效的干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皮肤抵抗力下降,最容易发生糖尿病足,一旦皮肤破损,很容易发生感染,伤口难以愈合。因此,要做好足部卫生工作,同时还要注意低血糖并发症发生,告知一旦发生低血糖的急救方法;(5)心理干预。患者发生糖尿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难免产生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作为护理人员,非常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多和他们有效沟通、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让病情尽快恢复。

2结果

观察组通过干预护理后,较对照组对糖尿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血糖水平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且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21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对护理干预感到满意,只有1例患者不满意,而对照组只有15例患者感到满意,6例患者不满意。由此可见,两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意义。

3讨论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2

关键词:园艺疗法;培智学校;应用;探索

1园艺疗法概述

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Therapy)是对于有必要在其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园艺疗法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保持身心健康这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与急躁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还可以陶冶性情,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同时可以提高人的认知功能,改善记忆力,加强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且通过开展系列的园艺操作活动,可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园艺疗法可以分成几类:按照园艺疗法开展的材料媒介来分,可以分成植物疗法、芳香疗法、花疗法、园艺疗法、药草疗法、艺术疗法(插花、押花,组合花园制作)等。按照园艺疗法的活动内容来分,可以分为主要包括:感知自然、户外种植、团体活动、室内栽种、艺术品及手工艺的制作。当前,欧美国家对园艺疗法宣传、教育和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在医学康复、精神治疗、智障儿童教育和老年人护理上等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和深入。而在中国,园艺疗法由于起步时间较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从培智学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出发,根据园艺疗法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将园艺疗法引入培智学校的教学活动,帮助培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园艺疗法的应用设计

2.1应用对象分析

培智学校学生属于发育障碍儿童和青少年,包括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和弱智等。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具有以下个性特点:一是不能正确控制自己,情绪不稳定,喜怒不定;二是意志力、自制力较差,纪律性不强;三是对一般常规的学习认识活动兴趣不高,专注力不够;四是不能正确的自我评价,或高估自已,或自卑怯懦[2]。

2.2应用环境要求

为了使园艺疗法对这些特殊儿童产生更好的效果,按照园艺疗法的要求与校园实际,对培智学校的室外绿化景观和室内环境布置进行改造提升,建立园艺疗法活动场所,营造绿色健康的成长环境。一是在室外设计小型的草坪、温室和花园,方便开展翻地、播种、种植、植株调整等园艺操作活动,为实施园艺疗法提供基础条件。二是针对大厅、教室等室内活动场所进行绿化布置,在相应位置布置吊兰、绿萝等绿色盆栽花卉,并用干花饰品、小配件进行装饰,营造绿意环绕的轻松环境。三是专门设置园艺疗法操作室,作为开展园艺操作的基本场所。可根据实际情况,添设大型操作台面、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扩声设备等,方便开展园艺操作的示范教学与动手实践。四周布置一定数量的陈列柜,工具箱,用于放置园艺操作工具、展示学生园艺制作成品;同时利用空间布置绿植墙和绿化盆栽,方便学生开展播种、浇水、施肥等简单操作。

2.3应用内容确定

由于培智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较大,在应用中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通过设计问卷、现场走访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来确定具体的园艺疗法应用方案,以保证园艺疗法能够顺利开展。问卷内容应包括学生培智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生活体验,以及对园艺疗法的认知程度和接受意愿。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为我们设计园艺疗法方案及内容提供依据。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培智学校具体情况,遵守循序渐进和季节性规律的要求,优化园艺操作活动设计方案,要先易后难,先感知后操作,同时注重季节性,让学生及时感知、触摸自然,提高生命的认知。一般可考虑每周1次,每次90~120min。具体可以分为3个模块:模块一:感知自然———主要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来观察、感知、识别植物的色香形,达到认知植物、区别植物、甄选植物的目的,主要应用形式有参观花园、植物园、花卉生产基地,园艺植物现场展示、园艺基本知识科普讲解等。模块二:园艺简单技能操作———以校园的草坪、花园、温室、室内植物为依托,反复开展过程较为简单、体力消耗较小的浸种、播种、浇水、修剪、采摘等的农艺操作,使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3]。模块三:园艺创作———开展较为精细、要求较高的操作,如压花、插花、移栽、嫁接、扦插、拓印、手工微盆景制作,不注重成果,而注重过程,主要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提高手、眼、身的协调性和耐性。

3园艺疗法的应用评价

3.1进行过程观测

对智障学生开展园艺操作等活动,既要关注他们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这个过程,促进他们身心的协调发展。因此,要观测他们在实施过程中的情绪、意志、兴趣、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设定观测时间和观测点,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来判断园艺疗法对他们的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可以从注意力、记忆力、学习态度、相互合作情况、身体协调、情绪稳定性表现、产品完成情况等指标进行观测,并每间隔1个月进行观测记录。每个指标分别若干的详细标准,同时赋予相应的评分分值(具体见表1)。

3.2应用效果评价

研究团队对某培智学校的30名学生进行了园艺疗法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并进行了4次观测和记录,数据进行了统计,取平均值,得出了表2。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心理上:在活动操作过程中,智障学生提升了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打开心房;在对其成果的后期养护管理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获得成就感,减少焦虑和抑郁,实现自身价值。(2)身体上:简单重复的训练提高动作协调性,一般都能完成基本的园艺操作技能要求,并促进身心健康。(3)能力上:有助于调动思维,提高认知力,表达能力及想象力,促进社交,增长技能,在劳动中学会创意、合作、耐性、专注等。

3.3园艺疗法在培智学校的应用前景

园艺疗法希望人们在培养花草的过程中,唤起对生命的渴求,从而达到提高身体基本素质和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而今其被广泛应用于花园、保健植物园、色彩植物园、劳技活动园、疗养院、养老院以及康复医院[4]。同时实践证明,将园艺疗法作为辅助治疗应用在培育学生身心发展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应本着植物自然优先的原则,在增强人民体质和培养良好心态的目标上,采取开设相应课程、引进园艺治疗师这一职业、建立园艺治疗庭园等手段,使园艺疗法在具有积极的心理康复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园艺疗法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张福娟.青春期轻度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3]李树和,刘峄,王灿针.对不同人群解析园艺疗法的实践效果[J].园林,2013(11)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3

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而加快。长时间、高强度的压力,不充足的睡眠,不达标的运动量,缺失的自然接触等因素都在促使中国亚健康人数增长。且中国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1],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备受关注。从景观行业来看,康复景观有利于亚健康人群、老年人以及特殊需求人群,甚至普通人的健康。对于亚健康的人群,接触自然有助于减小压力,增加潜在的运动机会,缓解亚健康的情况。对于老人和儿童,接触自然可以为他们带来质量更高的活动体验,进而促进身体健康。对于身体正常的人,接触自然可以放松心情,提高注意力。

1康复景观介绍

1.1康复景观概念

康复景观(Healthcareandtherapeuticdesign)和康复花园,保健型园林等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如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对康复景观的期望,旨在利用室外景观环境(比如常见的花园)为病人及其治疗者、朋友、家人等提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治疗帮助。形式上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私有花园,或者是广义的公共绿地[2]。康复景观最常见的地方是在医院、护理所和老年社区等其他相关等医疗和居住场所,为使用者减轻压力,增强治疗效果。

1.2美国康复景观设计发展

18世纪至19世纪,美国的医院开始关注康复景观的作用,比如“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本杰明•瑞师①在19世纪首次提出,在公园里工作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康复。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国退伍军人开始接受园艺康复护理,而后群众也逐渐开始尝试,随即提高了康复景观的接受度[3]。较早提出人和自然环境有联系互动的是爱德华•威尔逊②。1984年,他提出了亲生命假说[4],表明人类对其他生物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该假说提出后,1993年,希尔维根和奥里恩斯③提出了环境宜居性线索[4],认为“有资源”“有遮蔽”“有预警”及“易导航”是人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和舒服的四大要素。1998年,斯蒂芬和瑞秋•卡普兰发表了“ART理论”,即注意力恢复理论,强调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定向注意力,通过足够的空间范围、有趣的设计和心理预期的满足。1999年,罗杰•乌尔里希提出“压力减轻理论”[4],表明可控的空间、积极的设计、提供锻炼机会和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压力。1998年,玛莎•泰森强调需要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康复景观,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1997年,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出版了《康复景观:一种基于证据的方法来设计康复花园和户外空间》,书中根据对100所治疗机构的研究,提出了放置健身步道、交流空间,引导注意力,注重设施细节等较通用的设计方法。与研究同步的是相关平台的建立,比如美国园艺治疗协会(AHTA)的建立,促进出台了园艺治疗实践标准。康复景观网的建立,创造了康复景观研究者们交流学习的平台。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为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了专有的实践板块,便于学者讨论学习。

2美国康复景观设计实例

伴随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实际修建的案例也层出不穷。而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是其中的经典作品。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有1115m2,并于2006年获得了ASLA设计奖[5]。花园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植物园内,从单一的阅读花园提升为残疾人的活动场所及园艺疗养空间。整体空间划分三个片区:沉思园、园艺疗养园和示范园(图1)。主游线结合植物园内道路组成环路,串联三个片区。这样的设计和“环境宜居性线索”相吻合,尝试用易导航的路线连接有遮蔽条件的空间。片区空间造型简洁,便于理解,并且认真考虑了视线方向。比如作为主入口的沉思园(图2),以一个矩形水池为核心,水池东侧栽植白玉兰。白玉兰东侧是水景,泉水从矮墙上慢慢流入下方水池中。水池外侧为草地,再是通行小路,使用石材铺地。偏东北向布置的景观元素可以服务于西侧和南侧的建筑视线,同时营造了宽敞而宁谧的体验空间。园艺疗养园使用了多种植物搭配突出景观效果,提供多感体验。种植池高度和形状提供给不同人群使用,尺寸经过仔细推敲(图3)。作为主要景观元素,示范园的景墙选用石材贴面融入周围环境,既可以分割空间,又可以观赏。反射池和水景满足人的亲水性(图4)。受限于面积,花园并没有提供运动场地,这一点有所不足。

3美国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基于前文的理论假说和实践案例,对康复景观的各类要求可大致分为空间、交通、元素和活动这四类。

3.1空间塑造

首先空间要有一定规模,比如前文案例中的康复花园,其中较小的分区(示范园)也有90m2的范围,且保留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如注意力恢复理论所指出的:充足的空间范围,让使用者产生出探索一个新空间的感觉,有助于缓解定向注意力。其次是分区,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划分功能区,比如根据不同的使用难度、文化认同,或动(锻炼)静(冥想)。功能区之间最好有遮挡,还有空间层次要分明,便于理解。在适当位置提供安全的“躲避”空间,并且注意情绪引导。丰富有趣、积极乐观的自然景观有助于康复,比如充足的阳光或精美的植物配植。

3.2交通流线

如环境宜居性线索提到的“易导航”要素,康复景观应提供便捷清晰的游览线路。总体布局上建议使用较平顺的环形道路,方便使用且保证游览距离合适。道路形式上,前文案例中考虑了轮椅、拐杖的使用需求设计道路的宽度,并且路面设计平缓,表面防滑,不同分区的铺装差别很大,有助于特殊人群察觉。关于道路设施,沿路应有密度较高的停留休憩设施,便于特殊人群的多次休息。增加清晰的标示牌,在岔路提示路线选择。

3.3景观元素

环境宜居性线索和压力减轻理论都提到自然元素可以给人安全、积极、舒适的感觉,如常见的光、水、空气、植物元素。光元素的充足有利于保持合适温度,营造丰富的变化。安置场地时应注意朝向和周围环境,保证光照充足,营造变化丰富有趣的光影。水是让人感觉亲近的元素,如前文案例,可以通过尺度不同的水景提供便捷多样的亲水机会。对于空气,设计应考虑风向,留出风道,打造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小环境。植物的选择要颜色多样,可以尝试较明亮的颜色,且通过高度多样的种植池,给各类人群提供接触植物的机会。植物要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丰富。种植动物和昆虫喜爱的蜜源植物,吸引生物。

3.4活动交流

压力减轻理论表明社会支持是缓解压力的条件之一。社会支持可以通过交流和获得社会帮助来实现。康复景观应创造交流条件,合理设计广场、座椅、运动设施等。开展社会活动,提供康复景观讲解、室外养生课堂等服务,为使用者提供社会帮助。

4美国康复景观的借鉴

中国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合一,与康复景观观念相同。但在设计方法上中美两国情况不同,应有选择地借鉴。首先是满足游人需求,注重细节设计。中国是人口大国,康复景观使用者人数更多且情况更复杂,需全面考虑他们的使用要求并根据场地特点有所侧重。对细节的关注应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如分割不同功能区,提供舒适便捷的道路,设计高度多样的座椅、种植池等。其次是设计结合文化。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布置巧妙,但不应一味抄袭。康复景观应符合大众的文化认知,使他们能产生心理共鸣。比如空间处理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同时突出景观元素的文化特点。在“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中选用的罗勒香草,是美国比较常见的植物,而在国内则可用象征高洁的兰花、中医草药麦冬等。再次是开展活动。可以通过民间团体、社区和管理会等机构合理地组织老人、需要康复治疗的人员、护理人员等参加活动,宣传并推动人们对康复景观的认知和使用。

5结语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4

自古以来,孝在我国的家庭成分中均居于首位。儒家文化《礼记•大学》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通常要求子女对其父母做到“养体”、“养志”,即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伴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龄,现如今家庭结构特点小型化为主,空巢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要求在逐渐增大。为迎合这一硬性要求,本文就养老产业康复环境的康复理论与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环境;养老社区;康复景观;人文

何为养老康复性景观?利用景观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为实现健康养老而专门设计的环境即为养老康复性环境。养老社区的特色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餐饮、娱乐、休闲、社交、康复、医疗等一条龙服务,而不是仅仅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何为康复环境?简单的说,康复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能力,与环境这个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够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环境”的概念。正是由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了保持健康和机能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我国老年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正不断地积累经验,比如借鉴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我国国情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养老产业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各界人士关注,在实际的开发建设中也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但大多是高档社区或是高收费的养老机构,没有办法实现养老的公共性。依据我国目前的养老产业发展背景,并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看,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重点发展养老地产及老年住宅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各开发商可以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情况的特殊性开发专门的老年住宅。例如老年公寓、亲子套房、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是现如今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可以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运动保健、休闲娱乐要求的逐渐提高,将会出现一批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保健用品、老年文化课程、老年旅游产品的出现,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老年公寓环境设计中的康复理论

1、景观偏好理论

所谓偏好是一种态度,一种表示洗好程度的态度,即“比较喜欢”。偏好的态度常反应在选择行为上,故环境偏好是个人对一个环境装袋的喜欢程度。基于人类精神上对美的需求,大多数人偏好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环境。人类偏好较高的环境应该具备一致性、复杂性、易读性、神秘性等特征。康复环境中的偏好理论也如此,首先应具备的是达到人类的“偏好”,让个体可以主动的认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才可能达到康复景观的第二重作用,即康复治疗。

2、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通过植物栽培和园艺设计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多方面进行调整的一种治疗手法。主要包括无感刺激、本能技法、心理恢复、集体锻炼这四个部分。

3、康复性环境理论

康复性环境的概念最早由没货密歇根大学的kaplan和talbot提出,定义为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里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的环境。研究发现,自然环境对于多数人都是恢复性环境。恢复性环境也是近几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主要包括两个理论要点,心理进化理论和注意力恢复理论

三、养老产业中康复环境的设计方法

1、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的最好方法是利用自然、向自然学习。建筑和景观设计中的模仿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根据人的需要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重塑。从高迪的圣家族教堂到赖特的落水别墅都是建筑向自然学习的杰作,它们展示给后人的是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升华自然。

2、景观设计与建筑的互动空间设计

老年社区的设计中,不应忽视室外设计的重要性。老年人的康复训练绝大多数是在这里完成的,它是社区内人员康复、休息、活动和交往的庭院空间。传统的康复庭院是通过接触自然景观来达到康复治疗效果,有疗效的温泉、鲜花、树木很早便出现在康复建筑中。对于患者的病体和抑郁的心情,康复环境可以帮助患者精神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并提供室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场地。康复环境、建筑间隙空间与建筑设计应同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康复设计思想的完整实现。

作者:王琦 弓太生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5

关键词:医疗景观;康复景观;景观设计

1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康复景观设计前期分析

1.1项目概况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8年,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长江东道1号。占地面积约3.5hm2。医院内部拥有2块较为完整的绿地,但景观的观赏效果不佳,且对康复景观的考虑不足。基于此,将康复景观的理论与医院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相结合,对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康复景观进行改造,将康复景观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1.2自然条件分析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属于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在气候上,因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大,气温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在风向变化上,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可考虑用植被来阻挡冬季冷风,引导夏季凉风,改善基址微气候。

1.3区位分析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场地周边有居住、商业、政府、教育、公共绿化等多种用地类型,产业类型丰富多样,人群密集,医院能接纳的受众群体较大。基址南、北、东三侧临街,设有3处出入口,其中东侧主入口和北侧次入口人流量最大,北侧长江东道道路等级高,车流量较大。场地周围有多处公交车站,方便公共出行。

1.4场地分析

基址内建筑为现代风格建筑,形式上以规则式建筑为主,考虑建筑功能方面,门诊楼靠近东侧,人流量较大,应在场地东侧设置集散广场疏散挂号患者与家属,场地北侧为住院楼,应设置疗养花园、冥想花园等营造较为安静的环境,场地南侧空地较大,可适当设置一些具有活动参观等功能的康复花园、感官花园等。在场地现状方面,场地内部无较大高差,地形平坦。无水景,自然景观较少。场地内部设有地下停车场,可以满足医院内停车需求,但交通路线规划不太合理,导致场地内部交通拥挤,乱停乱放现象较为严重。最后,现有绿地较为破碎,也缺乏室外活动空间。

1.5使用人群分析

1.5.1病患特征。根据调查分析,人们在生病期间,心理方面表现为多种负面情绪相交织,住院人群如果缺乏户外活动,晚上通常会因为精力较为旺盛而难以入睡;而参与户外活动的人群晚上睡眠质量有明显提升,病情康复效果也有明显提升[4]。针对患者,设计上应以自然景观为主,考虑安全性,高差变化不宜过大,构筑物等多采用圆角形式,在功能区方面应设置医疗花园、园艺疗法花园、冥想花园等,利用康复景观创造可以参与其中的具有亲和性的康复环境。

1.5.2医患陪同人员特征。医患陪同人员以成年人为主,这类人群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是精神方面一般压力较大,加之陪同人员对病情了解不是特别充分,往往会产生担忧、焦急的情绪。在设计时,应当考虑为此类人群设置可休憩放松的安静空间。

1.5.3医护人员特征分析。医护人员因为长期通宵值班、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原因,大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同时在心理上受医患关系紧张、高压的工作环境等影响,往往会表现出压抑、焦躁的心里情绪。因此应考虑设置一些户外活动空间,帮助医护人员实现生理上的恢复,同时应当选择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帮助他们舒缓心理上的压力。

1.5.4其他人员特征。其他人员可以分为2类:一是患者的亲朋好友,来院目的是探访;二是社会人员,例如维修工人、外卖员等,这类人群通常只会短暂停留。其他人员作为访客来到医院,主要行为则是探望和交流,因为来院频率相对较少,因此,应当注意标识系统。来访人员与医院内人员交流时也希望有一个安静私密的空间,故应营造环境好的交流氛围满足其他人员的需求。

2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2.1设计目标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整体规划良好,本身拥有较多具有康复功效的植被,但对景观的观赏效果考虑欠妥,亲和力与吸引力相对较弱,对病患病情恢复功效较小。借康复景观规划设计,旨在把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打造为具有良好康复效果且布局合理的医疗景观场地,以满足医院内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通过各种自然因子相互配合,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医疗康复体验。

2.2设计原则

2.2.1人性化原则。强调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应首先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一切的物质环境都应该以舒适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医疗景观能否满足人性化原则,就要看是否满足了特殊人群的需求,如在台阶处设置无障碍通道,满足轮椅使用者需求。

2.2.2功能性原则。由于医疗机构的特殊性,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首先考虑病患的需求。作为辅助治疗的有效途径,康复景观为使用人群提供了适当的户外活动空间。康复景观所在场地内会通过栽植园艺植物对人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改善使用者的身心状态。

2.2.3实用性原则。医院内能接纳的受众群体较多,社会类型也较为复杂,因此医院内的康复景观也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园艺景观[5]。只有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特征需求,才能保证康复景观的实用性。

3设计方案与分析

3.1方案总平面图见图3。

3.2方案设计分析

3.2.1功能分区。功能方面,在场地东侧主入口设置开放集散性功能区域,提供疏散人群和短期体验功能。在住院楼区域,考虑就近原则,设置园艺疗法花园与冥想花园,给患者提供安静的游憩空间。园艺疗法花园中设置体验花园,让使用者有更好的游赏体验。在门诊楼东南侧,设置疗养花园,可以为长时间待在医院的住院人员、医护人员等提供服务。(1)入口集散区。医院入口区域是人流交汇的空间,其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挂号患者及家属,故需要保证建筑前方的开放性,减少地形变化,保证人流通行。建筑前方的绿地提供了树池座椅等休息设施,可容纳大量候诊人群。东侧主入口设置标识利于引导人们,方便进入建筑区域(图2a)。(2)园艺疗法花园。园艺疗法花园以“和”为主题,体现中医传统“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内部有体验花园,设置多处中草药种植池,种植大量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中草药植物。此区域通过创造参与性机会来增强患者康复效果,使用者通过近距离感受植物的形态、气味,以及接触植物等来达到康复效果,也可以让患者参与到种植过程中,重拾对生命的渴望与信心(图2b、图2c)。(3)冥想花园。冥想花园也位于住院楼附近,该区域为私密空间,通过种植植物,布置喷泉水池和观赏假山来模拟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此区域通过强化自然因素,来舒缓使用者的心理压力,平复不良情绪,通过听觉和视觉来达到康复效果(图2d)。(4)疗养花园。疗养花园位于场地的东南侧,光照条件较好,植被生长良好。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辅助性的治疗,并通过草坪与乔木相结合塑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区域内设置可供活动的小广场,延长使用者的感受时间(图2f)。(5)感官花园。感官花园通过景墙、花带和行道树来引导游人视线,控制使用者的实践,激发使用者的探索欲望。通过丰富的植物来营造自然的氛围,让游人沉浸在景观之中,以达到康复的效果(图2g)。

3.2.2交通流线与节点分析。交通流线(图3)分为车行路线和人行路线2种,因设计区域的特殊性,内部需要救护车通过,所以主要车行路线围绕建筑形成规则式环路。在人行路线上,为了可以让使用者有更好地放松休憩体验,考虑通过人行道路来串联景观节点。在形式上选择曲折的自然式道路,目的是增加人们的游览路线与接触自然的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3.2.3空间分析。在空间方面,则通过区域的功能入手考虑,北侧为主入口人流量较大,故设置为开放空间,满足短期来访者的使用需求,以动区为主;东北侧和西侧均为具有康复效果的绿地,主要使用对象为患者,设置为私密空间;东、南侧作为体验区,动静结合,设置为半开放空间。

4项目专项设计

4.1硬质景观设计

在道路规划上,考虑到病患可能会使用到拐杖或轮椅等工具,故道路在形式上是比较平缓的自然式道路,方便患者使用且距离远近较为合适,在岔路口设置了比较清晰的指示牌,方便使用者选择路线。在铺装设计上,不同分区选取差异较大的铺装,以方便使用者区分。在材料方面,尽量选择防滑、透水性强以及不反光的材料,例如花岗岩、混凝土等。对于自然景观中的硬质选择上,则选择一些亲和性较强的材质,例如防腐木等木质铺装,能够让人们愿意进入到自然景观之中。最后在铺设形式上选择线性铺装,这样可以给使用者以心理暗示,引导使用者进入景观,提高康复景观的使用率。构筑物方面,医疗场地不宜放置艺术性较强的小品,应当选择让人直观感受到温暖的题材。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6],考虑到使用者的特殊性,沿路休息座椅等休憩设施布设密度较高,设计上采用较为简洁的外观。种植池的种植台面应适当抬高,方便轮椅使用者也可参与近距离接触植物的活动中。

4.2软质景观设计

4.2.1植物景观设计。据研究,植物自身有挥发物、药用性等。部分具有芳香性植物含有芳樟醇、桉叶醇、类黄酮、生物碱等物质,通过散发挥发气体,可以有效改善使用者们的生理状态和情绪[7]。如薰衣草可以减缓压力、抗菌、增强记忆力;茉莉可以帮助提高注意力,在设计时,还应规避部分有毒、带刺的植物[8]。根据查阅和研究相关资料,康复性植物挥发物功效如表1。首先,选择白蜡、刺槐、黄杨、金叶女贞等抗逆性强、易养护的植物作为骨干树种。其次,入口集散区人流量大,考虑可以净化空气的国槐、银杏、黄杨、麦冬进行植物配置;植被隔离区的植物功能以滞尘弱噪为主,选用侧柏、白蜡、早园竹来进行配置。园艺疗法花园和体验花园均以传统中草药为主题,内部种植艾草、芍药、射干、连翘、石竹等中医药植物;园艺疗法花园同冥想花园均为安静区,因此,考虑以国槐、马尾松、枫杨等作为隔音树种,这两块区域的点景树应选择银杏、五角枫、二乔玉兰;在灌木上选择紫薇、连翘、紫叶李、金叶女贞、黄杨、鸢尾等色彩丰富的植物组成植被群落,丰富景观层次。二者连接区域,可选择黄金间碧玉竹和早园竹作为遮挡和过渡。感官花园和体验花园靠近道路,适合用植物围合,可选择侧柏、国槐、白蜡等作为防护林,搭配玉兰、丁香、山楂、鸡爪槭、芍药、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等,塑造观赏性较强的植物群落。

4.2.2水景设计。水景主要运用于建筑前广场、冥想花园。水景主要以喷泉水池的形式为主,既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水流发出的声音又能有效减小外部噪音,通过模拟大自然中的水流声音,也可以帮助使用者放松身心。

5结语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6

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儿童生理健康的恢复创造了条件,但却忽略了医院外部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儿童康复景观是一类对儿童生理、心理恢复都具有康复作用的花园环境。本文主要从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出发,阐释康复花园对患儿的重要性,探讨儿童康复景观从安全性与可达性、空间类型多样性、趣味性以及植物造景4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方法,以期创造一个更加适合患病儿童心理需求的康复景观。

关键词:

儿童医院;康复景观;设计

0引言

美国著名园艺学家路德•布尔班克说:“花卉是灵魂的阳光、食物和药物,总能让人状态更好、更愉悦。”研究表明,人类能借助自然的恢复特性,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精神安宁、情绪恢复、增进心理和身体机能的作用,而康复花园正是这么一个场所,旨在为体验者提供静思和喘息的地方,它们通常与医院和其他医疗保健机构相关联,并为大多数使用者提供益处[1]。康复景观作为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设计重心在于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需求,虽然不能直接治愈病患,但是对人的健康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中汲取能量进行自我康复,这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景观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2]。儿童医院是针对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专科医院,其特殊性为医院内部的康复景观提出更多的要求。儿童内心对户外空间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阳光照耀下的自然环境会给患儿赋予安全感,儿童在其成长阶段是通过“游戏”来学习各种事物,而这点在医院这样的特殊空间是不容易进行的。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阐释儿童医院康复花园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儿童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并提出设计原则与建议,使儿童患者在自然环境中,通过游戏感受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改善治疗效果,达到尽快治愈的目的。

1儿童患者心理及行为特点

探寻儿童医院康复花园的景观设计,要求我们首先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去分析室外环境。儿童的心理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阶段性,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他们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特殊性,对其加以利用或者避免,使活动空间类型多样化,从而营造一个各阶段儿童患者都适用的康复花园。

1.1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医院就医患儿主要集中在0~14岁,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会相对虚弱,因此活动强度与内容有所不同。0~1岁的婴儿无法对自己的环境产生判断,但他们已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关系产生理解,开始运用自己的知觉、感觉和行为去协调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因此在这个时期,多为婴儿提供感知的客体和活动条件,可以促进其智力、思维的形成以及加强对外界环境的解读能力[3]。在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初步具有空间感,但只能注意到一维空间,且必须亲身接触某个环境才能感知该空间,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与互动还不能完全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仍需大人看管,可他们已经开始具备思维游戏与行为活动游戏的能力[3],如:跳方格、捉迷藏、堆积木、跳绳等。到了7~14岁时,儿童对空间概念有了进一步提高,开始理解二维空间以及透视原理的关系,他们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学习,并有意识地去参加一些集体项目和体育运动,游戏内容也逐渐被体育运动所替代,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也会对一些智力游戏感兴趣,如:下棋、猜谜、智力问答等。

1.2花园提供的积极影响因子

医院是一个让人感到不安和紧张的特殊空间,给儿童带来恐惧的心理作用,这是造成患儿消极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儿童看来,医院令人紧张而恐怖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这种威胁会通过影响患儿情绪而延长他们的治疗时间。康复理论指出,患者能通过欣赏自然景色有效缓解在医院产生的不良情绪,使其对医院环境不再紧张敏感。许多儿童和家长都认为,在户外环境中会让他们获得活力并能有效地改善就医情绪[3],花园对儿童来说是个熟悉的地方,能安抚他们的心灵给;对家长而言,花园意味着阳光、多姿多彩,能让孩子们充满想象力。事实上,病患儿童在心理上会将花园的某种特性同自己熟悉的环境联系起来,把花园当做一个“庇护”场所,远离医院那种令人不安的气氛。

2对儿童医院康复景观的设计建议

2.1可达性与安全性

作为医院,康复花园是不可多得的能让人放松心情、舒缓疲劳的场所,在整体规划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花园的可达性。在位置选择方面,应该考虑到主要使用群体所集中的位置,如门诊大楼、住院部附近;花园最好有主路到达,可结合医院信息表与指示牌标明花园的位置与交通;由于很多住院患儿行动不便,不能经常出入花园,可以将花园位置设在建筑窗户朝向边,使患者即便在室内也能欣赏户外景观,也可以把与花园相邻的建筑立面换做玻璃幕墙,把绿色引入到室内,最大程度地发挥花园的康复作用。儿童使用的场所尤其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如儿童戏水池水深不得超过0.35m,栏杆高度不低于1.35m,间隔宽度小于15cm等;场地内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主园路宽度不小于1.5m,允许2台轮椅的并排推行;铺装防滑效果好,但又不能选择有凹槽或突起的铺地,可使用质地松软、防滑减震的塑胶材质为主;竖向设计合理,不宜设计太大的高差,以缓坡和微地形改造为主,道路坡度应小于5%,避免出现单级阶梯等。此外,还需要注意场地内应选择无刺无毒、少飘絮的植物,材料环保健康,器械与构筑物牢固、无尖角等。

2.2空间类型多样化

康复花园内需要设计多样化的空间来承载不同的活动内容,从而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要求。针对0~2岁爬行和刚学步的婴幼儿,可以从该群体感官体验性强的特性出发设计“感官花园”,运用流水、草坡等自然元素和简单无危险的器械供幼儿玩耍攀爬,刺激幼儿的活动力,为了避免该群体受到伤害和干扰,该区域可以适当隔离。对于3~6岁学前儿童,由于他们具有好动、贪玩和爱幻想的特点,可设计诸如障碍墙、迷宫、攀登架等活动内容。而7~12岁的少儿,他们在心理上已逐渐有男女差别的观念,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设计面积稍大的开放空间,也可以根据男、女不同的心理,设计动、静不同主题的空间,如:以“动”为主题的球类活动场地、趣味性的健身器材,以“静”为主题的空间可按照女孩的行为和审美方式,布置具有观赏性的小品设施。儿童医院户外环境的家长大都是陪同患儿来活动或自己缓解压力。为满足患儿活动需求,我们需要在儿童游戏空间设置休息设施,并且视线通畅,满足家长看护儿童的要求。家长也许会通过漫步或者与人交谈来缓解压力,我们可以在设计散步路线时设置不同的园林要素来丰富空间内容,如:雕塑、喷泉、景石等;而交谈则可以营造私密、半私密空间,通常这种空间可以通过植物隔离或者有顶的构筑物来实现。而工作人员来花园的主要目的则是舒缓疲劳,放松心情。这时的工作人员不愿被打扰,需要营造安静的私密空间,条件允许时,可以单独开辟一块绿地供工作人员使用。

2.3提高趣味性

儿童由于感官性较强,往往根据视觉、听觉等具体的外在表现来对事物来进行确定和判断[3],要让儿童觉得有趣,首先应根据儿童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如可攀爬的雕塑、坐凳、斜坡,如果设置景墙,可在景墙上以儿童的身高设置视线通透点,满足儿童透过景墙看另一个空间的好奇心理,增强患儿对环境的控制感。我们可以对花园内的活动空间进行主题策划,形成主题乐园,如:海洋乐园、森林乐园或者以某童话故事为主题的活动空间。通过对空间赋予主题,使其形成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内,可以运用与主题相关的形状、色彩,或者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景观元素在这个场景内有序地摆放,这样既吸引儿童的注意,又让设计合理自然。儿童感官最强的是视觉,颜色对儿童的视觉吸引是最直接的。学前儿童喜好偏暖色调的颜色,而6岁之后,儿童会随着性别差异对色彩的喜好程度有所不同,如男孩最喜欢的颜色是黄色和蓝色,而女孩最喜好的颜色是红色和黄色,在设计游戏活动空间中可以区别对待,运用不同的基调颜色,来营造不同氛围的小空间。此外,还要考虑很多患儿比较虚弱,需要运用恰当的色彩来调节情绪进行辅助治疗,如在某一个区域内用淡蓝色作为主色调,以此来平缓儿童的紧张情绪,适当加点黄色等暖色调,鼓励患者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总体颜色饱和度可适当降低,避免病人过于兴奋。儿童由于对事物缺乏内在的理解,所以景观小品应该简洁、具象或者造型独特,再结合主题设计、色彩设计,合理安排位置,营造与空间性质相贴切的氛围。我们不能忽略听觉给儿童带来的趣味性,花园的流水声、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儿童的注意。还可以通过广播的形式播放音乐或童话故事,使花园更加有趣。研究表明,舒缓的咅乐可以使心脏的压力和需氧量降低,减轻疼痛感,缓解病人焦虑的情绪。而对花园周边易产生噪音的区域,应通过构筑物、植物种植或抬高的地形进行隔离,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

2.4植物景观为主

植物需营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体验,使人全方位地感受细节所带来的趣味[4],在儿童医院的康复花园内,植物设计除了要满足康复景观的设计原理,还要基于儿童特征考虑更具体的细节。在感官体验中,儿童最直接的便是视觉,除了选择彩色叶植物、开花植物等,可以把植物修剪出具体的几何形状或动物形象;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种植形式,如吊篮、触摸床、立体花墙、抬升的草坪等;还可以在边角处种植观果类植物,如柚子树、石榴、枇杷等,但是要避免儿童攀爬而发生意外。这些都能有效地刺激儿童的视觉,使患儿逐渐由外在的刺激转化为内心的平衡与调和,促进健康。对儿童来说,干净平整的草坪十分具有亲和力,儿童可以在上面晒太阳、交谈、游戏和追逐等。可以在开放空间布置草坪,成为患者、探访者和医护人员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休憩区的设计应主要以植物围合空间,可结合少量色彩鲜艳的小品来强化空间细节。还可以增加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桂花、紫苏、薄荷等植物,来有效改善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但是植物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必须选择针对儿童绝对安全的植物品种来进行造景。

3结语

一个优秀的儿童活动空间价值并不是外在形式和视觉美观,而是在于它能否有足够潜力去承载不同的活动[3],越是感知性与参与性强的景观元素,越能帮助患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建立积极的就医态度。儿童康复景观最好是从规划开始就将其理念融入到整个设计中,从选址、空间总体布局到植物造景、材料、色彩的选择都要进行周全的考虑,以期为儿童身心健康的恢复提供助益。

作者:谢小菲 单位:怀化学院风景园林院

参考文献:

[1]郑丽,DerrickStowell,李梦春等.美国园艺疗法概况及行业术语最新解释[C]//李树华.2015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37-41.

[2]于洋,李俊英,尹红岩.康复景观研究进展[C]//李树华.2015中国园艺疗法研究与实践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59-62.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7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园艺治疗理论范文8

关键词:康复花园;医院景观;景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医院的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步上升。但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医院景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院从供给型转为经营性,而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医院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较大程度地放弃了景观绿化的建设,对医疗大楼不断进行扩建,大力增加医疗科室与病床位。医用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豪华,而提供给病人与医护人员使用的绿地却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医院都在大规模的加扩建,没有合理的规划设计,致使医院的户外空间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环境凌乱、使用率低等[1]。另外,现有的医疗康复方式多侧重于恢复病患的生理健康,缺乏对病患社会需求及心理需求的满足。随着社会群体对养生学的逐步重视,意识到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人们选择在鸟语花香的清晨进行运动锻炼、在小桥流水的湖边进行散步,这是自然疗法对提高人们生理、心理健康度的体现。因此,医院的户外景观也应具有康复花园的功能,进一步考虑患者与医护人员对医院景观康复功能的需求。

一、康复花园

(一)相关概念

康复花园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发展。我国针对康复花园的相关名词颇多,如恢复性景观、康复空间、医疗花园、体验花园、复健花园等。国内有学者认为,康健花园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期,减少用药量和病痛,减轻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和探访者在医院环境中的压力、焦虑感及担忧等负面心理作用[2]。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康复花园是借助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设计手法,让病患在舒适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医护治疗,使其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得到良好收益的室外空间。

(二)自身特点

康复花园应具体满足以下几点,达到不同于普通医院景观的综合效益:舒缓病人心理压力,有效地调节自身的综合健康状态;有利于病人加强身体的自我康复;让病人得到一般医疗方式所不能得到的治疗效果;营造优美健康的院内环境,使病人在身心上愉悦从而得到更平和、自然的园艺治疗;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减压的室外空间;在院内,提供给病患与访客安静、和谐的交谈环境。

二、桂林市医院景观空间结构调查

医院的整体空间结构会对景观的可知性、目标点、私密空间、开敞空间等产生影响。通过对桂林市五所医院平面图的比较(如图1),我们可以发现,从医院入口到绿地的距离越远,可知性越差,占地面积较大的医院比面积小的医院景观可知性差。在笔者走访中证实,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绿地使用率最高,达到了拥挤的状态,景观面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解放军一八一医院的利用率较高,患者及医护人员能合理利用中心绿地景观;其次为第三人民医院,人民医院次之;绿地利用率最差为南溪山医院,虽然景观面积大,但由于主要绿地景观位于家属区附近,距门诊楼、住院楼都有一定距离,可知性、可接近性较差,植物过于郁闭,缺乏开敞空间,导致使用人数少。而这五所医院中,只有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标识系统中明确标出了花园的位置。美国学者库珀•马科斯(CooperMarcus)在其康复花园理论中提出可知性设计要点:知道花园在哪里很重要。理想状况是花园设置在医院入口处,或者从主楼大厅或候诊区可以看得到,这样就不必设置指示牌了[3]。所以,并非绿地面积大,使用率就会相对之高,病人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首先人们需要知道花园的位置,并且能快速到达是首要条件。在调研中证实了可知性较强的医院景观利用率高,人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相反,可知性低就会导致人们难以发现,更不会主动使用。医院景观的布局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病患的绿地使用。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桂林市人民医院、解放军一八一医院、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三所景观利用率较高的医院均为医院建筑围绕中心绿地布局,住院患者、门诊病人及医护人员可以方便地使用绿色空间。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为绿地沿街形式布局,虽然可知性较高,但没有私密空间,且人鱼混杂,吸引大量外来人员占用少量的绿地面积,病患使用满意度并不高。而桂林市南溪山医院建筑为行列式布局,绿地分布于建筑的行列布局之间,可知性、可达性较差,虽然植物景观丰富、生态功能良好,却有利用率低的情况存在。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使用者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与路线变化,如何提高医院景观的可知性、可达性且保证具有一定的私密空间,提高病患使用的满意度和其康复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康复花园理念下的医院景观设计策略

(一)空间布局结构设计

目前医院建设多侧重于功能设计,在建筑空间剩余处见缝插树的安置景观,或被迫选择作为建筑采光天井空间或阴角空间进行景观建设,使得医院绿地无法发挥康复功效,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可知性是马科斯康复花园理论的重要设计要素,在医院中,康复花园的空间位置选择有十分重要意义,最佳位置应该是能够吸引各类使用者的地点,如门诊楼、住院部楼下,或与中心道路相连接,应建立完善的标志系统可以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康复花园位于何处。如果位置不当将会阻碍相邻空间的连续性,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使用者康复空间设计

使用者的康复空间种类可归纳为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老年人康复活动空间、普通病患及残障人员康复活动空间、医护人员使用空间等。儿童康复活动空间设计具有特殊性,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在康复花园的设计内需要考虑到儿童性格的特点,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借鉴童话故事、卡通形象或动物形象引起儿童的注意,一些活泼的雕塑、游戏设施都能调动儿童的兴趣与探险精神;医院康复景观必须照顾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喜爱在户外进行锻炼、散步、聊天、、太极等较为轻松的健身、社交活动,在景观设计中,满足老年人的锻炼与社交需求时,应把场地放置于背风向阳处,方便适季时老年人在花园内沐浴阳光,起到预防骨质疏松、补充人体钙质的作用,道路材质应平整、宽敞,接缝处小于3mm,避免陡坡和颠破不平的路面,保证老年人坐轮椅或拄拐杖行走时的安全,在植物设计中要保证季相色彩的搭配,给老年人带来生机勃勃的心理感受;病患人员大多心情忧郁、忐忑不安,为安抚、平和其情绪可根据设计场地因地制宜的设置水景,如静水、跌水、喷泉等,能让病患感受宁静、清新的景观,使患者暂时忘却病痛,加快康复,康复花园中需要有开阔的采光空间并设置座椅,让患者感受阳光,因为时间较久地在室内环境中不利于心情的舒缓,还可以设置活动器械,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与改善;残障人士或轮椅患者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与健康人都有较大的差距,内心更加脆弱、易焦虑,对于这类人群康复花园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康复支持,如肢体伤残患者,他们行动不便,有意识地为他们设计有坡度变化的步道,路面需平整,方便轮椅等辅助工具通过,道路边缘设置栏杆,方便患者可以自己扶着栏杆进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与病人接触,巨大的工作量造成精神紧张,他们都渴望有一处较为安静的景观环境给他们做片刻的休息与放松,尤其在就餐时间是医护人员集中使用医院绿地空间的时期,在餐厅附近应考虑设置一处较为隐秘的绿地给医护人员使用。

(三)道路交通设计

康复花园的道路形式可以设为自然流线式,园路形成通连,灵活有趣,不要有死路。通连的道路能给使用者带来丰富的环境瞎想,如果园路为单方向,走到尽头需回头,将带给患者失望、沮丧的心理感受。园路设计可利用“隐寓于显、藏而不露”的设计手法,营造层次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自闭症患者而言,园路应该简单明了,防止相关病患在花园内迷路或隐藏。路面应保持平缓,在特定区域道路下•两侧设置扶手或栏杆,作防滑处理。康复花园内道路坡度应小于4%,有轮椅通过的坡度一般要小于8.5%,最好是6%;无障碍通道的最大高度为1.5m[4]。在需要的道路应设置扶手与栏杆,扶手高度为50-120厘米,儿童扶手高度为56-88厘米,成人扶手高度为90-120厘米,可以鼓励患者暂时离开轮椅进行活动,再帮助病人回到轮椅上。根据场地状态设置轮椅休息、缓冲平台,扶手安全挡台等。康复花园应尽可能将坡度维持在0%-5%之间。在铺砖方面,道路的铺装需要关注患者各自的特点:对于儿童、青少年活动空间来说,天性好动,在场地中活动较多,应避免镂空的地砖或下雨天打滑的地砖,防止他们不慎跌倒,不宜采用炫目、反光的材料;对于乘坐轮椅的患者来说,花岗岩地面利于移走行动,更为方便;对于拄拐杖的患者来说,碎石、鹅卵石、透水砖等材料只能少量使用或尽量不用,这类石材对于老年人或残障人士均不适宜。

(四)植物景观美化

康复花园植物的选择搭配是营造一个自然、亲切、舒适的景观环境的关键。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有杀菌、防火、隔音、抗污染、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等作用。在康复景观中,植物的康复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可防病、杀菌的植物,如柠檬桉、石榴、罗汉松、夹竹桃、刺槐和黑胡桃等;保健型园林环境多采用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5]。如兰花能有效抑制皮肤真菌、枇杷树的果实能治疗肺燥咳嗽、玉合欢可以解郁安神等;选择景观效果良好、姿态优美的植物,如皂荚树、水杉、杨树、桦树、日本红枫、沙枣等。同时考虑季相变化,营造不同的四季景观:春季植物带给人五彩缤纷的色彩,夏季带来绿意盎然的气息,秋季是金黄的落叶景观,冬季可用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成景。

四、结语

康复花园能有效地为病人提供积极的康复锻炼机会,能提高其心理、生理等健康水平,营造可知性、可达性良好的景观空间。然而目前桂林乃至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院康复景观设计质量较低,同时国内相关理论尚不完善,无法以量化指标的方式研究各环境因子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文章的理论研究,便于一些医院在今后的建设中融入康复花园的设计理念,更好地令病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同时营造自身科学、合理、秩序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白丽丽.综合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与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1:41

[2]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07):13

[3](美)克莱尔•库珀•马科斯著.罗华,金荷仙译.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2009(07):03

[4]胡嘉义.康复景观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53

[5]付晖.保健型园林营造探析[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0:28

[6]宋立民,鲁苗,路怡斐.清华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2016,29(1):33—36.

[7]华尹.康复性景观理念在既有社区中的研究初探[J].设计,2016,29(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