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黏液腺癌影像学论文

肺黏液腺癌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PPMA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54~75岁,中位发病年龄65岁,平均发病年龄63.9岁;病程1个月~2年。临床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就诊3例:1例咳大量白色黏痰,1例轻微胸痛,1例气促;1周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咳痰、发热就诊1例;体检时发现2例;痔疮术前常规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1例。所有患者无消化道症状及其他脏器肿瘤病史。吸烟者5例,均为男性,吸烟>20支/d,烟龄34~40年。

1.2影像学检查

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多期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及MR多期增强扫描。CT扫描均采用PhilipsiCT256层螺旋CT机,扫描条件为:120kV、230mA,层厚5mm,层间距5mm;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剂量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为3.0ml/s,延迟时间30~180s。MR平扫采用GESignaHDXT1.5T双梯度超导MR仪,腹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采用呼吸门控和屏气扫描。检查序列包括平扫轴面、冠状T1加权像(T1WI),快速梯度回波(FSPGR)双回波序列及轴面T2加权像(T2WI),快速回聚快速SE(FRFSE)序列,轴面T1WIFSFSPGR双回波序列及T2WIFSFRFSE序列,轴位重T2WI及弥散加权像(DWI)(b=800),轴面、冠状面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DLAVA)序列,轴面扫描层厚6mm,间隔3mm,冠状面扫描层厚8mm,间隔4mm。对比剂为Gd-DTPA1.0mmol/kg,注射速率为2.0ml/s,经肘静脉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5、60、90、120s行轴面动态增强扫描,延迟180s扫描冠状面。

1.3图像分析与测量

所有患者图像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独自阅片分析,对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最大径、边缘及周围情况、密度、内部结构及强化表现、有无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及胸膜、胸壁侵犯进行评价。对1例行MR平扫的病变信号(与背部肌肉对比)、增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并将DWI传至高级工作站(ADW)4.5工作站,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DWI,参照病变在常规平扫、增强序列图像和DWI上的位置,在ADC图中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其ADC值,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病变的ADC值。意见不一致时与1名高级医师共同协商确定。

1.4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行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及腹部B超检查,5例行低剂量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5手术方式及病理检查

5例行根治性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手术切除的标本行常规固定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2结果

2.1CT表现

2.1.1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及最大径

单发6例,多发1例,总共9个病灶。肺右上叶4个,右下叶1个,左上叶2个,左下叶2个。及胸膜下分布8个,其中1个位于纵隔胸膜下;1个占据整个肺左下叶。结节型(类圆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5例,其中4例呈单发结节,1例呈多发结节;实变型2例。最大径0.5~17.3cm,平均(4.9±5.0)cm,除1个结节为0.5cm(出现在多发结节患者中),其余病变均大于2.0cm。

2.1.2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

6例边缘毛糙不整,分叶、血管集束征各4例,晕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各3例,细小短毛刺、棘状突起、碎石路征各2例,肺叶膨隆2例,2例病变所在肺叶有卫星播散病灶,1例边缘呈不规则厚壁状。

2.1.3病变的密度、内部结构及强化表现

7例均未见出血、钙化,4例有空泡征,且分布于病灶边缘部。3例内部见空气支气管征,其中2例呈病理性支气管。行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4例患者,血管造影征2例,3例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成分均以边缘分布为主或内部散在斑片样分布,1例密度均匀;实性成分平扫CT值29.5~36.9HU,平均(34.0±3.5)HU。CT增强扫描后,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幅度25.9~59.5HU,平均(40.0±15.0)HU,1例于60s达峰值,而后缓慢下降,另3例于120~180s仍持续强化。

2.1.4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及胸膜、胸壁侵犯情况

5例有纵隔肿大淋巴结,1例有肺门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纵隔肿大淋巴结内部出现明显坏死。均无胸膜、胸壁侵犯。

2.2MR表现

肺叶膨隆,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重T2WI呈明显高信号,呈白肺征,可见血管造影征及病理性空气支气管征,边缘多发含气小泡状低信号;内部及边缘散在分布斑片状、片絮状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ADC=1.42×10-3mm2/s);MR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黏液成分无强化。

2.3病理特征

6例手术患者大体病理肉眼见肿物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似胶冻状;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细支气管肺泡结构或腺腔,细胞呈柱状或杯状,胞质丰富、透亮呈分泌状,胞核位于基底,细胞异型不明显或轻度,核分裂象罕见,肺泡及腺腔内充满黏液,部分浸润间质。免疫组化均呈CK7(+)、CK5/6(-)、P63(-),2例CK20(+)、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部分(+)(见图5A、B)。6例术后病理均为浸润型肺黏液腺癌,分期为Ⅰa期1例,Ⅱa期1例,Ⅲa期4例。另1例未行手术治疗,经穿刺活检证实为肺黏液腺癌。

2.4影像诊断

CT检查4例单发结节型中1例误诊为纵隔肿瘤,另3例诊断为肺癌;1例多发结节型及2例实变型均误诊为肺炎症性病变。实变型1例MR检查诊断为肺黏液腺癌。

作者:涂灿 邓生德 汪建华 于志海 俞文英 邓茜 周成伟 王玉涛 于亮 江凯 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