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分析(3篇)

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分析(3篇)

第一篇:门诊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北京市某综合性医院所属的专科门诊、社区门诊和全科慢病管理门诊就诊的1042例患者。所选患者要求意识清醒,有一定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填写完成问卷。

1.2研究方法

采用研究组翻译汉化的“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另外,对其中67例患者进行重测信度调查。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门诊性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患有需要经常就医的慢病、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及对医生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其中满意度评价计分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1.2.2医患关系深度量表

(1)Ridd等2011年开发的《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共包括8个条目(问题),一致性检验的Cronbach'sα为0.93;(2)条目得分:赋值为0~4分,患者在回答该条目时所勾选的得分即为该条目得分;(3)总得分=〔所有完成条目的平均分/条目最大赋值分数(4)〕×32,8个条目完成6个条目及以上时才能计算总得分,理论得分为0~32分。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和M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患者对医生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与医患关系深度量表总得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分别采用一致性检验和因子分析;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042例患者中,专科门诊544例(占52.2%),社区门诊332例(占31.9%),全科慢病管理门诊163例(占15.6%),缺失3例(占0.3%);年龄为18~88岁,平均为(48.3±19.1)岁;男412例(占39.6%),女610例(占58.5%),缺失20例(占1.9%);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08例(占20.0%),高中/中专240例(占23.0%),大学487例(占46.7%),研究生及以上83例(占8.0%),缺失24例(占2.3%);就诊于调查当日门诊医生的次数:首次512例(占49.1%),2~5次222例(占21.3%),6~10次89例(占8.5%),11~20次131例(占12.6%),21次及以上65例(占6.3%),缺失23例(占2.2%)。44.9%(468/1042)的患者患有需要经常就医的慢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颈椎病等。

2.2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得分情况

患者医患关系深度量表总得分为(21.95±7.52)分,中位数为23分;在“我很了解该医生”这一条目上的得分为(1.52±1.48)分,中位数为1分(见表1)。在被问及对医生的总体感觉时,360例(占34.5%)患者选择“非常满意”,433例(占41.6%)选择“满意”,181例(占17.4%)选择“一般”,38例(占3.6%)选择“不满意”,3例(占0.3%)选择“非常不满意”,27例(占2.6%)缺失;患者对医生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09±0.84)分(中位数为4分),患者对医生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与医患关系深度量表总得分呈正相关(r=0.712,P<0.001)。

2.3医患关系深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在信度分析上,一致性检验的Cronbach'sα为0.931,与Mattbew等的研究结果(α=0.93)极为接近;此外,根据67例重测样本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重测信度系数r为0.988。在效度分析上,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从8个条目(问题)中可提取2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79.85%。其中第1个条目(问题)对因子2的贡献较为突出,第2~8个条目(问题)对因子1的贡献较为突出;而Mattbew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同样提取了2个因子,其中第1~4个条目(问题)可以代表“知识(knowledge)”,第5~8个条目(问题)可以代表“关系(connection)”。

2.4医患关系深度得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门诊性质、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患有需要经常就医的慢病、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对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得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

2.5医患关系深度量表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医患关系深度总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诊性质、年龄、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最终进入回归方程,该模型的调整R2=0.341,F=123.81,P<0.001。

3讨论

医患关系深度量表是专门针对初级卫生保健医患关系的测量工具,填补了目前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空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部门,比如门诊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患关系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医患关系深度受门诊性质、年龄、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的影响,在医患关系深度得分上,全科慢病管理门诊>社区门诊>专科门诊,在同一医生处就诊次数越高,医患关系深度得分也越高,这两个结果对全科医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虽然以前大多数专家或教科书都在倡导全科医学中“连续性照顾”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都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而现在则有了充分可靠的数据以支持全科医学所倡导的“连续性照顾”。我国的全科医生和政策制定者们应该更加意识到“连续性照顾”的重要性,了解到全科医学在改善医患关系和促进卫生保健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Mattbew等的研究中则更进一步地分析出“找同一个医生看病的次数”和“医患关系深度”二者之间存在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关联”,换句话说,在看病次数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医患关系深度得分就不再上升了。他们将此归结为该量表的不足,即其所能测量到的医患关系的“深度”还不够深。但是,也可能还存在一种解释,即不能简单地将“找同一个医生看病的次数”等同于“连续性照顾”,“连续性照顾”并非仅指单个医生所提供的时间纵向维度上的照顾,而是应指整个卫生体系(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其他医务人员和卫生工作者)所提供的时间纵向维度和内容横向维度上的连续性照顾。这也提示全科医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应该进一步开发针对“连续性照顾”的适宜测量工具。此外,该量表也为全科医生提供了处理医患关系的四项原则,即:了解、信任、忠诚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社区医患之间的隔阂,促进形成更好的社区医患治疗联盟,进而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依从性。当然,和谐的医患关系绝非凭医生一方之力能够企及的,而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政策、卫生体系、医生、患者等各个方面。在制定政策时,应促使医生和患者成为“利益共同体”而非相互对立;完善、高效的卫生体系也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对全科医生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也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提高;另外,就患者方面来说,也要有强烈的“甲方意识和能力”,换言之即是“主动性”与“能动性”这两个方面,因为无论是在“全科”还是“专科”的绝大多数诊疗活动中,都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健质量和效果,所以患者不仅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而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参与能力,这就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包括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教育以提高其参与意识和能力。

作者:刘薇薇 李屹 王媛媛 王珂欣 王惠仑 周乐群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第二门诊部

第二篇:医师职业倦怠的医患关系影响及对策

一、医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症状。随后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1984)在对护士职业的研究中发现:职业倦怠与工作情境有关,是由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构成的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具体表现为:第一,情感衰竭,表现为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第二,去人性化,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身边的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甚至把他人当作无生命的物体看待;第三,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并不再付出努力。医师的工作责任重、风险大、负荷高,事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其职业倦怠问题理应受到足够重视。许多研究都发现医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且医师职业倦怠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医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我国医师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均低于发达国家,而工作量、执业风险却明显高于国外同行,其中潜藏着职业倦怠的高发因素,所以其职业倦怠发生的范围和程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

二、医师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

1.医师职业倦怠会加深医患矛盾

当医师发生职业倦怠时,无论构成如何,都会直接体现在其诊疗过程中。发生情感衰竭会令医师失去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情,进而会影响医师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解读,可能造成错诊和误诊,从而降低诊疗效果。发生去人性化会使医师与患者之间保持距离,对患者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不能因病施治,对自己的执业行为采取敷衍和不负责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会让医师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消极的评价,这种消极的态度极易影响到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同时也会影响诊疗的实际效果。总而言之,无论医师出现其职业倦怠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会直接影响其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患者对医师的信任程度,加深患者对医师的误解,容易诱发医患矛盾甚至纠纷。

2.医患矛盾的激化会促使医师产生职业倦怠

医院的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存在于医师执业的整个过程之中。每天都要面对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患者,同时还要直面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和责难,加之频发的恶意攻击医务人员事件持续发酵,这使医师在执业过程中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与日俱增,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减少医师的职业倦怠与改善医患关系相辅相成

医师是否发生职业倦怠将会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好坏,减少医师的职业倦怠能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造成医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医患关系紧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够为医师营造一个宽松的执业环境,对于降低医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公立医院医师职业倦怠的环境因素分析

当下,社会舆论将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归于医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利欲熏心以及不作为。实事求是地讲,造成医患矛盾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将医师群体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是有失偏颇的。虽然有一小部分害群之马的存在,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医师队伍是一个配得上“白衣天使”荣耀的群体。在此前提下,对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医师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职业倦怠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引发公立医院医师职业倦怠的环境因素都包括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剖析。

1.医疗行业层面

(1)医师群体缺乏有效的职业竞争。

相对于服务对象的总量而言,我国医师的配备数量距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的缺口。现阶段,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此类医院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非常有限且对学历层次等要求较高,但因待遇优厚、收入稳定且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医学毕业生对其趋之若鹜。而真正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基层和民营医院,因为在专业发展空间、薪资待遇等方面与前者相比处于劣势,招聘到的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人才有限,且其中相当多一部分会最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型公立医院工作。就整体而言,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师群体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这就容易降低医师的个人成就感,从而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些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它们在医患纠纷的处理和维护患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等造成患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当纠纷出现后,部分患者和家属宁愿选择非理性方式也不愿通过司法途径去维权。当预期目标未能实现时,暴力伤医就成为宣泄不满情绪的一种选择。面对日益严峻的执业环境,当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和权益受损时,能够维护和保障他们人身安全和权利的法律法规却出现了缺位。在承担繁重的诊疗工作的同时,面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保障自身权益机制的缺失,医师很容易出现情感衰竭,产生职业倦怠。

2.医院层面

(1)管理体制不科学。

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基本上奉行的还是由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其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医院外部管理上的“管办不分”。国家拥有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多头管理,影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导致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疗质量以及服务效率的提高。第二,医院内部管理上的“自主权不足”。公立医院的管理权过分集中在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手中,致使医院管理层在行使职权时权、责不明确,很难根据医疗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医院的经营做出相应调整。第三,医院内部管理上的“权力滥用”。公立医院院长由政府任命,作为法人代表负责医院的经营和管理。因为政府对自身和医院的管理权限未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为医院管理者的权力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提供了空间。

(2)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政府定价采取的是“按成本确定价格”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好地补偿了医疗服务中所耗费实物资源的市场价值,但是低估了医生人力资源的市场价值。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仍然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等级工资体系,绩效考核分配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医师的劳动付出未能从中得到合理补偿,这就为商业贿赂、“红包”等提供了赖以滋生的土壤,进而增加了患者的诊疗负担,从而恶化了医患关系,使得医师出现职业倦怠。

(3)选人用人机制不合理。

公立医院在选人用人方面缺少必要的自主权,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公立医院人员的编制化管理体制、凡进必考的录用体制、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的考评管理等方面。医院缺乏构建“人尽其才”环境的政策支撑,容易降低医师的职业成就感,从而使其出现职业倦怠。

3.医师层面

医师属于高风险、高压力的服务性行业,尤其在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医师几乎都是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化。在日益恶化的执业环境下长期工作,医师非常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导致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四、对策及建议

导致医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要切实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

1.政府层面

(1)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实行“管办分开”。

“管办分开”改革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行政监管关系。公立医院更应该突出其市场主体的角色,享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充分享有人权、财权、物权和决策权。政府机构由“办”医院转为“管”医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向监督服务转变。

(2)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实行公立医院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开,分别由理事会(主要由出资方组成)、院长(由理事会聘任)和监事会(主要由出资方和职工代表组成)行使。为保证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分立制衡,理事长、院长与监事会主席之间不得相互兼职。这一治理结构的优势在于可以强化公立医院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增强公立医院的生机活力,提高公立医院卫生服务产出的效率和社会效益。

(3)推进医药分离改革。

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屡禁不止与现行的以药养医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但是对此应客观地看待。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药品收入作为重要的资金补充,对于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政府加大对公司医院财政投入和支持的前提下,同时适当提高医院的诊疗收入,积极推行医药分离改革,对于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杜绝医疗领域各种商业贿赂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适应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对于政府与医院的权责关系、医院的管理体制等内容应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做到有法可依。对于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内的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关于医患双方关系的法律适用应进一步明晰,医患双方维权及医疗纠纷处理的规定应该更具备可操作性等。

(5)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不容否认的是,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舆论通过各类媒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职能。但是与此同时,部分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为了片面追求新闻的爆炸性和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采取了过分夸大问题、歪曲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对医疗卫生行业进行了史实报道,对于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师执业环境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在社会舆论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包括医师在内的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等“正能量”的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这对于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师职业倦怠的发生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医院层面

(1)深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和热情,减少医师的职业倦怠。在用人方面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使医师能够在各自岗位上人尽其才,同时应指导医师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人员招聘方面,应增强招聘的针对性,避免“唯学历”取才。

(2)建立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绩效分配体系。

薪酬作为提升劳动效率最主要的手段,对于解决医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在绩效分配体系中对医师劳动予以客观评估,并应保证医师能够享有与自身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3)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如通过建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医院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人员配备、职位晋升、人才测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患者电子病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师的劳动强度,提高诊疗工作的效率,降低医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同时还可以使医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患者进行沟通。

3.医师层面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医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医师可以充分利用医院提供的心理咨询、情绪发泄室等服务和设施,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将情绪调整至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状态;同时通过换位思考方式,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等通。

作者:马建军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第三篇:医患关系对医务人员影响及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择河北省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医生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共涉及内、外、妇、儿等31个科室。

1.2方法

采用《医患关系对临床医生影响调查问卷》,录入EXCEL2007建立基本数据库,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13份,回收432份,其中有效问卷416份。人员分布:男性227人,占54.6%;女性189人,占45.4%。职称分布:高级职称136人,占32.7%;中级职称167人,占40.1%;初级职称113人,占27.2%。科室分布:内科163人,占39.2%;外科181人,占43.5%;妇产科26人,占6.2%;儿科22人,占5.3%;医技科室24人,占5.8%。

2.2医疗纠纷发生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近五年来该医院共有155人遭遇过医疗纠纷,占调查总人数的37.2%,其中男性医生98人,占遭遇纠纷人数的63.2%;女性医生57人,占遭遇纠纷人数的36.8%。高级职称的医生中,64.3%的人遭遇过医疗纠纷;副高级职称的医生中,有48.6%遭遇过医疗纠纷;中级职称的医生中,有33.0%遭遇过医疗纠纷;而初级职称及其他人员,纠纷的发生率仅为19.6%。

2.3医生对医患关系方面的看法

调查显示,遭遇过医疗纠纷的医生中48.4%的人认为医患关系紧张,仅7.7%的人认为医患关系和谐;而未遭遇过医疗纠纷的医生中有31.8%的人认为医患关系紧张,8.8%的人认为关系和谐。这表明,医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而且近两年未遭遇过医疗纠纷的医生对待医患关系的评价要好于遭遇过医疗纠纷。

3分析与讨论

3.1该医院医生中医疗纠纷的发生较为普遍

通过对承德市某医院医疗纠纷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案例研究医院医生中医疗纠纷的发生比较普遍,比例达到了37.2%,其中遭遇过一次医疗纠纷的医生占遭遇纠纷总人数的57.7%;遭遇过两次以上医疗纠纷的医生占遭遇纠纷总人数的10.9%;遭遇过三次以上医疗纠纷的医生占遭遇纠纷总人数的31.4%,而且对不同职称的医务人员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职称的提高,医务人员的纠纷发生率明显上升。可见,案例研究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医患关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

3.2医疗纠纷遭遇对医生态度影响较大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大多数医生都认为目前总体医患关系达不到和谐的程度,在416名调查的医生中,认为和谐的为35人,仅占医生调查人数的8.4%,认为关系一般的为223人,占调查人数的53.6%,认为关系紧张的为159人,占调查人数的38.2%。是否遭遇过医疗纠纷对医生在医患关系态度方面没有影响,40%左右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近半数医生认为医患关系一般。调查中发现目前医生对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认识基本一致,与自身是否亲身遭遇过医疗纠纷没有本质关系,说明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这种紧张关系亟待改善。

4建议

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还会给医务人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4.1政府方面:健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使医疗行为更具公益性。进一步强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险及医疗责任分担制度。另外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实行分级就医制。

4.2医院方面: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患沟通

首先,医院应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生行为,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其次,构建防范医疗纠纷的培训体系,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促进医患沟通,增进患者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第三,创新医院“和谐医患”文化建设,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第四,优化医生的执业环境,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医生的压力,提高医生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例如: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改善工资待遇,保障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等。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医务工作者才有饱满的热情,才可能对患者投入更多的关心。

4.3医务人员方面: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专业技能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是关键。首先要加强学习,在掌握“三基三严”和扎实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把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只有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才能取信于患者。第二,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往往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医务人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实现全程优质服务。第三,医疗卫生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耐心细心的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或家属全面地了解病情,以便更好配合治疗。

4.4患者方面: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患者。医疗卫生领域的高风险性和未知性决定了现代医疗技术还不能治愈所有疾病,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有两种发展方向,要么病情好转或治愈要么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一些患者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对疾病的诊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进了医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就等于疾病一定得治愈,治不好就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只有患者及家属对医生这个职业充分理解和信任,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念,才能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4.5社会方面: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与新闻媒体的强力介入不无关系。一部分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效应,或未经核实、或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对医疗活动进行简单而片面的报道,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辛苦付出,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监督医院各种医疗行为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充分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当前医学发展和各项技术的局限性、风险性及其疾病发展与转归的不可预见性,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李晓慧 张召 耿艳侠 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