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分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前沿与重点,国内仅有少量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评述。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收集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发表的关于互联网对医患关系影响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此外,本文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对比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同方式,从而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医患关系;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53亿[1]。医学领域也因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面临重大变革,“互联网+医疗”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为传统医疗服务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医患互动型服务,知识普及型服务以及综合医疗服务正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模式无疑给医患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医疗”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医患沟通,缓和医患矛盾,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互联网的普及将颠覆传统的医患关系,患者将取代医生成为21世纪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心[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已经打破了现有的医患格局[4]。早在2001年,便出现关于互联网对医患关系影响的研究[5-7]。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年来收录在CNKI上有关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归纳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为国内学者全面了解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CNKI作为文献数据源。检索表达式为SU=('医患关系'+'医患交流'+'医患互动'+'医患交互'+'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医患冲突'+'医患纠纷'+'医患信任'+'医患和谐')*'互联网',时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7篇。去除重复、内容与主题不相关,以及通知、新闻和报道等,最终筛选出有效文献50篇。将文献信息如标题、发表时间、作者、关键词等导入Bicomb,利用Excel2016、SPSS24.0和UCINET6获得其发表的频次、期刊数据、可视化图谱和共现关系网。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法梳理“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相关研究及其成果,选用了较为成熟且普遍使用的软件Bicomb、Ex-cel2016、SPSS24.0和UCINET6进行分析。按照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效果,影响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

2研究文献的统计与图谱特征

2.1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

从2001年国内出现第1篇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的文献开始,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且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2014年之前发表文献仅8篇;2014年之后,共有42篇相关文献,数量显著增多,2015、2016、2017年发文量分别占总量22%、26%、36%,呈快速增长趋势。表明近年来理论界对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的关注热度不断加大。

2.2文献的期刊分布

50篇文献来自于42种独立期刊,但刊文数在2篇及以上的期刊仅有6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医学伦理学》分别刊载3篇,《中国卫生产业》《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中国医院院长》分别刊载2篇,其余36种期刊均只刊载1篇。表明国内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视野虽然较为宽广,但具有代表性及引领性的期刊数量较少且深度不够。

2.3研究机构分布特征

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50篇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经过筛选和合并(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合并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发现50篇文章来自44家单位。其中排名前8的单位,学者数量占34.542%(表1)。

2.4高频关键词及其共现规律

将收集到的50篇文献的题录导入Bicomb。合并同义词以标准化关键词(如,“医生病人关系”和“医患关系”合并为“医患关系”),剔除无意义或意义过于广泛的词语(如,“影响”、“合理性”、“场域”、“调节作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最终提炼出43个关键词,其中仅出现1次的关键词有18个,重复3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19个。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关键词中心性分析和K-core分析,得到图1共现图谱。关键词中,医患关系中心性最高,互联网+医疗次之,移动互联网、移动医疗、医疗资源配置和医患沟通的中心性紧随其后,最后是网络环境、分级诊疗等其他关键词。所有关键词经K-core分析,自动生成6类不同词群。第一类是以医患关系为核心的关键词,在图谱中,与医患关系紧密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移动医疗、人口老龄化、网络平台、医疗资源配置和饮食习惯等领域;第二类关键词群主要围绕医患沟通、互联网+医疗、医疗风险、分级诊疗和就医流程等研究内容展开;第三类关键词群主要涉及移动互联网、医改、数据分析、健康信息传播、网络医疗信息、患者体验、网络环境、医患友好度、医患博弈、掌上医院和医疗决策等内容;第四类关键词群以灰色标记,主要涉及在线诊疗、社交网络、医学教育、医疗大数据、医院信息化建设、医学人文精神、医德医风和E-health等研究内容;第五类关键词群分布较为分散,与经济创新、组织变革、基础设施有关;最后一类涉及精准扶贫、媒介使用、医方满意度、医学人文精神,网络平台的建设。互联网对医患关系影响的研究范畴在国内日益扩展,如精准扶贫、医学教育、医德医风等处于较为边缘但具有独特、新颖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关键词值得关注。

3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目前互联网环境下的医患关系研究较多,文献数量较多,为了分析互联网的具体应用形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结果,本文对50篇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互联网主要以医患互动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的途径影响医患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互联网对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大“互联网+医疗”的投入,可以有效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互联网的介入使传统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学者们建议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降低不利影响:如端正医学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8];制定科学的技术检测标准[9];引入可信赖的第三方评估和监督体制[9];医务工作者教导病人和消费者过滤信息,免受互联网上虚假信息的危害[9];坚持医患面对面持久接触互动[10];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11],加强网络医疗信息监管;加强互联网医疗场域的品牌化建设[12],增进患者的安全感和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建立各类患者网络虚拟社群组织[12],增强医患、患患交流,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因此,有效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和高效性,规避防范其不利影响,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作用。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关键词做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理论界对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并将继续增强;当下国内研究该课题的机构分布广泛,但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中心且研究尚不深入;当前互联网影响医患关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医疗、医疗资源配置和网络平台等领域。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起到正向促进的积极作用,产生消极影可以采取措施消除。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科技信息,2018(5):6-7.

[2]郑文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6(5):31-33.

[3]MuirGray,JMA.聪明的病人=TheResourcefulPatient[M].秦颖,唐金陵,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中文版前言.

[4]施琳玲,陈霖,张涛.网络空间医患话语权失衡现象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5):78-79.

[5]赖泽栋,杨建州.互联网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3,34(6):36-37.

[6]戴菲菲.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7]王兰永.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08):75-76.

[8]任俊杰,孙俊狮,曹小清,等.向互联网医疗注入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A),2016,37(9):52-54.

[9]赵迎欢.医药信息的质量与风险:因特网上医药信息的伦理反思[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169-171.

[10]安宇.技术不能绕开最迫切的问题[J].中国卫生人才,2016(2):36-37.

[11]凌子平,林羽,张娟.移动互联网医疗医患矛盾风险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7,14(4):561-564.

[12]芦恒,胡真一.“合法性”之后的“合理性”建设:不同医疗场域医务社会工作创新思考[J].社会建设,2017,4(3):55-65.

作者:王泽昆 邓朝华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