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范例

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范文1

本文以信息科学领域1994—2008年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信息科学领域杰青获得者不仅在样本量上有保证,而且年龄较小,均为45岁以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硬性要求),与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比较相近,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杰青获得者的概况

自1994—2008年15年间,信息科学领域共有220位青年拔尖人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本情况如下:从年龄分布来看,由于杰青获得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他们的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幼龄段26—30岁、小龄段31—35岁、中龄段36—40岁和大龄段41—45岁。220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分之三的杰青获得者属于中龄段和大龄段,说明时间积累对于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获得学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216位取得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98.18%,说明博士已成为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主流学位。从教育背景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02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剩余的118人中,有53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1年以上的香港或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19人有过三个月以上的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三者相加,多达174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占总人数的79.10%,说明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从依托单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高校有162人,占73.64%;中国科学院有56人,占25.45%,其它单位2人。说明高校和中科院作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从地域分布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73人的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陕西等省级行政区,其中工作在北京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1.36%,显示出北京作为高校和研究院所集聚地而具有的超强基础研究实力。从学科分布来看,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和光电子学等5个学科的拔尖人才。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人数最多,资助53人;光学和光电子学学科人数最少,资助33了人。事实上,由于基础研究的各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仅从申请人申报的学科代码已无法准确界定其研究内容的学科归属。

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

关键成长路径的定义关键路径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项目计划中最长的路线,决定着完成整个项目工程的完工时间。本文将关键路径的概念应用于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的分析中,提出关键成长路径的概念。关键成长路径是拔尖人才的主要成长路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关键成长路径成才的耗时较短,成才的人数最多。设选择成长路径的拔尖人才总人数为ni,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为tij,i=1,2,3,…;j=1,2,3,…,ni,则选择成长路径i的ni个人的平均成才耗时为:Ti=∑tij/ni;选择成长路径i平均每年的成才人数为:Ni=ni/Ti;当Max{Ni}时的成长路径i即是关键成长路径。研究样本的选择及研究途径本文以216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样本,从教育连贯性、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以及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等三个视角,分析他们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关键成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tij,计为该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时间。取得多个博士学位的,以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准。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1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教育连贯性是指杰青获得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的连贯程度。三个阶段间间隔的时间越长,教育连贯性越差。根据杰青获得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育过程分为五种模式:本科—硕士—博士、本科-硕士—工作—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工作—博士、本科—直博。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五种模式下的平均成才耗时Ti、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2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3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3最多,远高于其它路径,且平均成才耗时T3也较短。因此,连贯性最好的成长路径l3,即是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

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高等教育经历的多元复合性,是指一个人在两个及以上单位(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接受过不同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单位越多,多元复合性越好。根据实际情况,杰青获得者选择在一个、两个或三个单位等三种路径完成本硕博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这三种路径下的平均成才耗时和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3所示。选择成长路径l2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2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2也较少。因此,多元复合性较好的成长路径l2,即是教育经历多元复合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3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本文所述的教育单位层次是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一般被划分为“985”工程重点高校、“211”工程重点高校和地方一般院校等三个层次。另外,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据统计,216位杰青获得者全部在国内高校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其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分布如表4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1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1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1也较小。因此,选择“985”工程重点高校的成长路径l1,即是本科阶段教育单位类型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这反映了“985”工程重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雄厚实力。但另一方面,我们统计还发现,216位杰青获得者的博士学位都是在国内重点高校(含“985”和“211”)或国内科研院所或国外高校完成的,没有一位的博士学位是在地方一般高校完成的,这说明地方一般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薄弱,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太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信息科学范文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设置在理科或与物理相关的院系,这与各院校授予理、工学士学位基本是相匹配的。但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原重点综合性和重点理工院校的这个专业是从专业目录调整前的相关专业演变而来,从课程设置来看,相当大部分院校此专业与电子技术或电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甚至与计算机应用与通信等专业差别不大。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该产业的长足发展,直接推动了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考生的首选。同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实现抽象模型和软件系统方面的能力等问题。而且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因而缺乏竞争力。我院是有近50年历史的地方理科院系,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的规模。如何结合我院良好的理科教育基础,建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同类型理科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是,专业范围不容易界定,电子信息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和扩充之中,使得该专业的建设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或盲目性[3]。尤其,我校还有相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等是影响学科建设和学生就业的严重问题。二是,缺乏有着本专业系统教育背景的教师。三是,实践实习的校外基地建设与社会支持力度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四是,教学方法及思路的更新要求。因此,从目前本专业的现状来看,有很多方面与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不相应的,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验室建设两个方面,这就无法为人才培养体系创造和谐的环境条件,也就无法培养合格的人才。

磁电子方向课程群的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这几年广泛深入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明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方向,特别是电子行业的主流方向;明确了湖北省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了解了湖北省各高校特点和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我校特点与我院师资优势,我们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子,逐步形成了以磁电子器件应用和磁电子信号处理为专业发展方向,以数理类、磁电子技术类和信息处理类为主要课程体系,以磁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磁电子信息处理实验室、EDA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的建设为支撑,以校外实习和创新基地为补充的一个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磁电子技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但是没有利用电子自旋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组件的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后,许多原有宏观特性将丧失,必须采用电子的自旋特性来解决半导体的尺寸效应问题。自旋电子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产生的。自旋电子学是一门以研究纳米尺度范围内电子的自旋特性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交叉学科。自旋电子学,亦称磁电子学,它是磁学与微电子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磁电子材料制造全新的或者高性能的器件,与传统半导体器件相比,具有大幅度降低能量消耗、增加集成密度和提高数据处理速度等优点。磁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磁场感应、高速信号耦合和数据存贮等领域。磁电子材料及器件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根据巨磁阻(GMR)效应[4-5]和自旋隧道(MTJ)效应[6]制成的各类先进磁敏器件迅速走向商品化。磁电子器件包括磁性传感器、磁性隔离耦合器和磁性存储器的市场前景巨大,未来年销售额估计将高达1000亿美元[7]。在2008年11月湖北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上,磁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被认为是事关中国能否赶上世界第四次科技发展浪潮的一个关键。目前,由东方微磁公司在湖北宜昌投资兴建的磁电产业园第一条磁电子芯片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在未来几年,对具有磁电子技术背景的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2磁电子方向课程设置磁电子方向课程群由微电子电路基础、固体物理导论、磁电子学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四门课程组成。该方向培养的总目标是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验技能,强化工程意识,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磁电子应用特色。

(一)理论教学环节

微电子技术课程: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物理、材料等学科基础。教学目的是给学生打好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知识。本课程课堂教学主要做法为:(1)突出基本概念、注重器件原理和模型。简化复杂的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强调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和简明性。在讲清模型的简化条件和物理意义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模型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固体物理导论主要教学内容是从晶体结构、晶格振动和电子运动的理论出发,通过引入各种元激发的模型、概念,为学生系统介绍了固体的热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磁学性质及力学性质。是磁电子学的先修课程。磁电子学课程:根据我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所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磁电子学的基本概念、巨磁电阻(GMR)效应、自旋隧道(MTJ)效应、和磁电子学的应用等。由于学生相关物理基础相对薄弱,讲授本课程的主要做法是:(1)加强巨磁电阻(GMR)效应与隧道巨磁电阻内容的讲述,简要介绍典型的巨磁电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磁电子学的应用是本课程的讲授重点,讲授内容包括磁电传感的应用、磁记录读出磁头、磁电阻随机存取存储器、自旋晶体管和量子计算机等,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繁杂的理论分析,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吸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并将磁电传感器单独设置为项目,便于教师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授。

(二)实验教学环节

表1中给出了该专业方向所开设的实验情况,这些实验项目有许多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主要以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为主,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和开发研究,同时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学生撰写和发表研究论文。该实验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专业的改造以及新专业的增建,更有利于新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p#分页标题#e#

课程建设效果

1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规定专业方向磁电子课程群后,学院组成了课程建设小组,加强了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提高了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对培养目标、就业方向更明确,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专业方向课程群后,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学习时目标明确,能很好的处理各门课程学习的关系,能注重基础、抓住重点,学深学透。同时对其它相关基础课程如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能下功夫学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加强自己专业基础的学习和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工程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其反映的学科前沿研究和最新进展的研究信息等优势,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将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学范文3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0引言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即将爆发,由此催生的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1]。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特设专业,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各类电子信息器件、设备和系统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系统检测、维护及管理工作,属于新工科专业中的新型工科专业。目前国内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开办时间普遍较早,存在人员老化,课程体系落后于时展,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号召,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3-5]。但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使老牌的热门专业蜕变为新型工科专业,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专业建设举措

1.1找准定位,凸显特色。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而凸显自己的特色。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查询,市场调研,专题研讨等手段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要体现新工科的特点,紧盯产业前沿,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电子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新兴战略产业的需求。其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培养方案的修订还要结合所在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以便获得更好的办学土壤,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较早,最初归属于数理科学系,2011年在学校进行院系专业调整时划归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在2012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将原来授予理学学位修改为理工兼授。2015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交叉融合了武汉轻工大学其他特色学科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作为特设专业,更加强调光电信息科学相关知识,进一步凸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2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只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影响力,招收素质更高的学生,培养出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教师的学术背景,以团队的形式积极探索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好地支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注重与产业结合,注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优先考虑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师,同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交流,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或产品开发,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最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注意人才梯队的培养,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要形成梯队,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讨论,结合学校的特色,本专业凝练出了两个大的科研方向,一是面向食品安全领域的光电传感技术,专注于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处理及反馈等硬件技术。二是面向大食品、大健康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专注于食品领域相关图像的处理、分类和品质标定等软件技术。这两个方向即能凸显学校特色,又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结合,因此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围绕这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积极招聘具有2-3年产品开发经验的青年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选派青年教师进行访学交流,并与企业进行联合产品研发,在提升教师科研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更关注企业和社会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3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正经历着重大技术变革,这些变革必将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当增加前沿知识的教学。其次,针对理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保证课程体系中各类实验实践环节的培训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除了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外,还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培养,通过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美术体育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本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四个大的模块。通识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日常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国际化、全球化的特点。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处理、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等专业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电子信息行业基础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光信息检测与处理和信号传输与处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查阅专业文献,撰写专业报告,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电子信息行业设备及工具,检测、调试和维护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能力等。针对不同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的不同需求,对四个课程模块,又分别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4推动校企联合育人。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大量落后的岗位被淘汰,同时又产生许多新的岗位。一些专业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而企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首先要搭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桥梁,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让企业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岗位和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前发现优秀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其次通过产教融合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经验,认真调查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还要大力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水平,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动出击,联系到多家企业,挂牌成为学院的实习、实践基地,并聘请企业相关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和产业导师,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工程项目研发中,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此外,本专业还积极探索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创新学分认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2结论

本文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找准定位,凸显特色;二是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三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四是推动校企联合育人。通过多年建设,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录取率、就业率一直处于学校前列,就业质量较高,市场受欢迎程度良好。总之,在新工科背景下,技术变革将会改变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生态,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要想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问企业、问市场,设立符合产业需求,适应未来发展的培养目标。必须问技术发展,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必须问学生兴趣,培养能自主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1):6-15.

[2]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2017:34-45.

[3]方见树,廖湘萍,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3):89-91.

[4]黄海林,刘卫华,方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9(2):45-50.

信息科学范文4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科专业属于一门新增课业,而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门于1998年实施专业调整以及改革过程中新增项目。倘若从理科专业整体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最初起源可追溯至应用软件专业以及计算科学专业兴起。然而,当前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被划分为几个小分支专业,包括控制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运筹。伴随国内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因此为了顺应科技发展,必须设置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能够显著提高新型人才培养以及选拔效果。现如今,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首要任务是怎样按照社会需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效改革,从而满足当前21世纪人才培养所需,存在有特色、宽口径、厚基础以及重能力等综合特质。

1方案制定

结合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指出,必须深化改革本科教学措施,将重点放置于创新人才培养。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需不断改革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其宗旨是为了予以社会大量新型优质人才。而教育部门颁布有关文件中同样认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同时还需改革其机制,把教育核心放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上,情况允许下可开展有效对应措施,例如,对选修课比例做出适当调整或者是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把选修课比重和适当多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便于拓展学生个人事业,使其拥有多项兴趣爱好,确保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

2坚定思想

国内办学长期指导思想均为“厚数学基础,强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因此今后必须坚持该思想。建立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基础之上,以往常规教育对于专业化方向无针对性,无法有效区分不同教学模式,均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完成教学内容,同时按照数学实施学习目的。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数学模型以及数学实验方面教学,促使学生个人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技能等显著增强。并且,在开展教学同时对于选修课比例需适当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专业课学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其他方面知识进行有效接触,拓展个人自主学习空间,对于后期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便利。当学生精通多方面知识以后,则会发展至科技创新方向,而该方向是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3创建并改革课程体系

据教育部门有关文件显示,需要对教学内容实施深化改革,同时创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然而当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未获取成熟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构建理论,因此只能从实验课程以及课程设置形式等方面探讨。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其中实验课程开设,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人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该课程与理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无论自主探索实验或者是验证性实验等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存在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优势,使学生个人树立创新精神。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人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得到充分调动。而课程体系核心部分便是课程形式设置,分别包括三大板块实验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学习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掌握与专业有关知识理论,明确部分有关基础技能以及理论知识。而选修课设置主要是为了确保培养目标完成前提之下使学生视野开阔,拓展个人知识面,提升知识结构,并且调动个人学习兴趣,予以自主选择机遇,在未来多个独立空间内激发个人创造力。换言之,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完善和充实,制定具有设计性、综合性课程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使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4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加强

当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为实践教学,并且作为教学实践核心部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是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特征,从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丰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等三方面进行探索。

4.1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其专业和实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需要和有关企业单位进行联系,创建稳定的实习基地能够有效促进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在创建与之相对应实践基地过程中还需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习过程,亦或是定期开展相关专业讲座,促使大家针对专业方面认知程度得到拓展。当毕业生至企业进行实训以后,能够明确掌握和丰富与工作相关知识和技巧,使学生务实求真的精神得到培养,锻炼个人能力,不断开发钻研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4.2丰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目前学习主要任务是获取与信息和计算科学有关知识,促使自身相关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充分掌握有关知识,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以及学风领导。而课外实践教学可划分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对数学建模训练加以强化,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能够参与比赛;第二,尽可能多开展申报科研课题以及社会调查课题;第三,不间断训练专业技能。

4.3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综合性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后环节便是毕业设计,属于高校培养人才计划核心部分之一,能够有效检验人才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考核专业学生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将毕业设计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保障选题必须与指导老师科研以及实际情况相符,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以下三种形式:首先,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自主选题,随后进行调查研究,完成设计内容;其次,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学生配合老师完成科研项目,同时老师引领学生发现其中存在问题,随后明确设计课题;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在实习单位实习时应当完成对应单位毕业设计。

5机遇与挑战存在问题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信息与技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后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社会人才实际所需严重忽略,毕业生由于自身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导致就业率下降。针对广东IT企业实施调研结果发现,企业需求大量动手能力强以及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在高校中有30%以下毕业生从事个人本领域工作,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严重错位情况,无法和实际接轨;第二,对于专业办学方向不明,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失,和专业办学规模存在显著差异;第三,无法明确正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式;第四,部分应用数学以及数学专业无法和课程设置之间进行有效区分。想要办好专业主要解决问题包括:提升就业竞争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以及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等。现如今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针对本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其效果显著,并且初步形成专业特色,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而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满意度在90%甚至更高。

5.1借助CDIO工程教育理念。数学类教学指导以及教育部指导委员均要求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取五项知识及能力,具体如下:①对于计算机可熟练操作,存在较强编程能力,具有基础设计能力和算法分析能力;②存在扎实数学基础,能够明确掌握计算科学或者是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等;③对于所学技能、方式以及理论能够合理使用,对于部分生产过程中实际课题或者是科研存在问题及时解决;④具有一定软件开发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由此说明,教职委以及教育部对于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着重强调。CDIO工程教育模式属于当前国际工程教学改革最新成果,包括运动、涉及、构思以及实现,把产品研发至运行生命周期作为载体,促使学生保持课间有机联系、实践以及主动等方式完成工程学习。CDIO培训大纲将工程毕业生个人能力划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分别包括人际团队能力、工程基础知识、工程系统能力以及个人能力,其大纲要求通过应用综合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在以上四方面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现在结合IT行业所需理念、教育部门进审核计算科学专业具体状况来看,专业毕业生技能分以及知识分可划分为以下几点: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个人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团队能力。其中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加大难度,但存在重要价值作用,所以需要将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细分成三阶段实施培养。第一阶段:初级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基本架构软件设计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接受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具体时间可规范为1~4学期;第二阶段:中级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相应系统测试综合能力、高级综合性系统设计能力以及系统分析能力等,具体时间可规范为5~6学期;第三阶段,高级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相应生产中实际课程能力、系统实施与维护、系统架构、指导和解决工程能力、团队组织能力。结合CD四路设置单独且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学习相融合计划,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以及实践性,将课程之间进行联系从而完成实训以及学习,时间划分为7~8学期。第一阶段以及第二阶段需对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培养加以强化,分别包含信息和计算科学基本理论、数学科学基本理论,属于多种能力提升以及形成基础条件。

5.2创建“分布式配合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分布式。开发能力以及软件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为了达到预期培养目的,结合CDIO思路设置分布式配合螺旋式培养模式。其中,分布式模式主要为培养开发能力和软件设计能力,结合模板进行衔接性拆分,随后合理分布至不同学期以及不同课程当中完成分布式培养。衔接性拆分其主要原则为结合知识体系前后顺序,在内容设置以及实践安排等一系列方面,确保不同模块之间能够相互补充并融合,创建完整有机体系。结合以上信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其主要目标在于:具备坚实数学基础高级网络实施能力以及软件设计能力,为了能够有效达到预期目标,在进行能力培养时进行三阶段设计五模块配合实战训练来执行。第一阶段,初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三层(多层)分布式软件系统设计、B/S架构软件系统设计、C/S架构软件系统设计;第二阶段,中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从N个方向综合性应用软件设计能力培养模块中选2个方向;第三阶段,高级工程实践能力:参与至企业实际项目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螺旋式。螺旋式将项目设计作为整体导向,逐步提升实践能力,其过程由最初初级工程实践能力一直到高级工程实践能力。低年级分布式培养基础设计能力,时间为两年时间,而大三为方向性培养工程设计能力,时间为一年,大四则实施全方位培养开发能力、项目架构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时间为一年。不管是实际项目或者是模拟项目,都具备运作、设计、构思以及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以上所有项目在整个专业课程学习均得到贯穿,既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能够让其亲身体验项目设计过程,使自身开发能力以及软件设计能力等均显著提高。其中分布式模块化培养作为手段,而能力螺旋式提升则作为最终目标,前者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螺旋式能力。

5.3考核对象为项目设计结果。通过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及阶段性科技设计来实施考核,课题主要由软件企业共享软件和教师科研课题,其考核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个性发展以及动手能力。其中第一阶段为设计综合性课题,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阶段为考核方向性高级综合性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为考核实施能力以及企业项目设计能力,所有学生需参与考核项目中。6小结通过借助CDIO工程教育理念创建学生能力结构,经分布式配合螺旋式,促使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其主线选择实现实际项目设计完成课程教学与考核,提高学生就业层次、就业率以及动手能力。并且,在未来道路中必须不断探索总结新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不间断强化,实施改进培养计划,将理论教学体系融合至实践教学体系内。强加人才培养,重视专业化能力及实践地位,全方位开展研讨换工作,并且创建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符模式。

参考文献:

[1]彭永康,聂宇,程昔恩.“知识主导,能力驱动”的应用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20,36(01):52-59.

[2]兰恒友,张金山,苏跃斌.浅谈新工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J].视界观,2019(23):151-152.

[3]卞秋香,王平心.DT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6):215-216.

[4]刘建国,申进.大数据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20,39(05):133-135.

信息科学范文5

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中国光电子技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显示、照明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15年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中就包括了光电子技术,声明要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6]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7]可见,在光电产业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光通信、光电检测、光电照明、光学元件与系统、光伏产业、激光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材料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作为高校,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些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方面,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光学、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调整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的发展。三峡大学地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济活跃,交通方便。现在高铁开通后,宜昌到武汉的时间已经减少到2小时左右。随着国内光电照明、太阳能、光电显示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宜昌太阳能、光电照明等光电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南玻集团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专门从事高纯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的大型制造企业)等等一大批光电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光学冷加工等方面。这些光电企业有着旺盛的人员需求,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出台的《宜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方向要围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抢占背景光源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液晶照明灯、LED背光源及照明产业化。围绕太阳能技术开发,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及产业化。[8]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电子相关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地进行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三峡大学理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措施如下:

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巩固专业思想教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在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成为在电光源、光学设计、光学材料、光纤通信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的人才。毕业生能在光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集成及开发、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几何光学中的光学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光电检测技术、机械原理和设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密切了解光电信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掌握一些主流软件的应用。另外,为了使培养方案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广泛征求本地企业的意见,积极邀请了相关企业参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加大力度开展实验教学,开足基本实验,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开展创新实践要加强实践的教学,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加强电路设计和光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充实实验室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完成相关实验。另外,创新实验室的设立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虽然这个方面的工作才刚开始,但是已经受到学生的积极评价。

拓展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在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增强与当地光电企业联系,经常参观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能争取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培养专业能力。我们已经同宜昌劲森光电(主要从事液晶背景光源、CCFL液晶民用照明及LED民用照明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船重工388厂(光学冷加工、光电系统)、匡通照明(LED封装)等相关的光电企业建立了实质的合作关系。陆续有学生进入上述企业实习,一些优秀的学生也相继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教师参与了劲森照明新型节能灯具的开发。与匡通照明组建了联合的工程试验中心,投入1000万元左右,很快试验设备就将到位。这些不仅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反过来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制订实习项目,并且跟踪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建立有效的实习效果的评估体制,保证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实质的训练。学生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一直是迫切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实习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产业界对本专业的要求,反过来会激励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

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相结合人才培养能力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科研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在横向科研项目上,尽可能让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进来,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及其有效的手段。比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涉及到大坝光纤传感、节能灯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鼓励学生申请学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虽然经费不多,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随着相关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学生进入实验室,至少有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p#分页标题#e#

人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方面要努力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本专业的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轮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或者兼职工作一段时间,力争在3~5年内实现所有专业教师都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要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到学校指导教学、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甚至可以参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这种指导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合作形式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这种合作的形式是灵活的。

信息科学范文6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工业的发达国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行列,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从物质资转向人才资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硅谷”智力型,从此可见,当代社会对智力、技术、创新及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来分析,当需求大于供求时,一些新型产业的出现是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滋长。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信息科学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智能化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明显的智能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我国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在基层一线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与大多数企业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控制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管控,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协调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系统最佳状态,并凸显出其智能特征。例如,百度所创造的AI公园已经投入了使用,向人们完全开放,AI公园灵活运用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对其设备设施、环境进行了改革优化,人们可以乘坐无人驾驶的智能客车游览相关景点,同时跟着AI教练健身,这些多元化的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满足其多元化的精神要求。

(二)集成化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从最初的单一化发展转变为综合化、集成化发展,同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运行模式也日益多元化。众所周知,该项技术集成化的重点体现在半导体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制作出半导体传感器,不仅减少了占用面积,也凸显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性、科学性、完整性。另外,纳米技术也在当前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运用,尤其是对于微型计算机制造而言充分凸显出集成化能力。

(三)数字化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思维理念、工作方式进行了根本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换言之,互联网技术与电子科学技术的渗透融合逐渐衍生出了数字化发展技术,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处理、整合分析,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及质量,切实推动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一)有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及多元化需求

为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价值作用,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加强客户的实际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是未来我国行业领域发展的根本趋势及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切实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应不断强化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受,革新技术手段、技术方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当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开发出多元化的技术系统,以此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另外,也可以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统的多元化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开发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系统功能已经逐渐成为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主要策略及动力因素。

(二)切实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应提高其满意程度。基于此,在对技术进行革新优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多方因素,不断立足于社会基层、社会一线开展实践探究,搭建起高效全新的技术发展机制。具体而言,相关技术人员首先应当整合社会中的创新资源,分析影响用户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并将其作为该项技术发展创新的基本宗旨,以此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凸显出技术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及有效性,这些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适用性,基于社会多个行业领域的渗透融合充分反映出该项技术的时效性特征。

三、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用户满意度较低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衍生出大量的优质产品,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因此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技术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但目前,大多数用户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基本性能有待提高,同时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大。

(二)用户缺乏个性化体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而言,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增多,消费模式日益多元化,尤其是对于个性化消费而言,其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式,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首选。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制订个性化的消费模式,注重用户的实际消费体验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根本发展动力,只有明确用户需求的主导地位,树立全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才能切实提高用户个性化体验,以此不断扩大使用人群,挖掘潜在用户群体。但目前大多数电子技术产品企业过于注重市场竞争,忽略了用户的个性体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用户的心理诉求,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着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社会中的高素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十分薄弱,导致我国技术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偏低。据调查显示,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及职业院校会定期输送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优质人才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操作,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滞后导致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能解决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环境资源匮乏

环境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具体而言,技术环境能够切实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其的实际需求;经济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而社会环境则搭建起科学高效的市场,为技术产品的创新改革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通过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有效分析科学合理地制订出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出技术优势。

(三)电子科学技术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立足于实际需求搭建起相应的产业结构。而对于我国技术产业而言,整体起步时间较短,或多或少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阻碍着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技术人员必须立足于实际需求及市场要求不断革新优化产业结构。

五、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主要策略

(一)革新优化产业结构

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对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尚未立足于实际需求搭建起高效的产业结构,因此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引入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逐渐实现其本土化发展,最终成为能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高超的科学技术手段。另外,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在国内外都逐渐开始探究自主研发的方式,因此我国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进行转型优化,结合本土情况完善相关的工艺,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切实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打破国际市场被垄断的现状。

(二)基于互联网搭建创新性技术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技术人员及开发人员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搭建起相应的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资源数据,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收集并利用平台中的资源资讯。同时也可以将自身企业发展的现状需求通过平台进行有效的传播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另外,通过对创新性平台的创设,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找到故障点,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技术产业的创新。

(三)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环境

通常我们讲的创新环境主要是指基于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对环境的改革优化是为了充分凸显电子信息技术的价值优势,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立足于上述环境基础进行不断的优化。第一,立足于技术环境,国家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教育作用,不断培养并提高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素养,积极贯彻落实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技能人才;第二,立足于经济环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创设专项基金,主动投入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改革,为技术的研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第三,立足于社会环境,则应当充分发挥出市场的价值作用,帮助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科学高效地了解市场需求以及用户对信息产品的实际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出市场导向的基本作用和功能.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应当革新优化产业结构,基于互联网搭建创新性技术平台,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环境,以此有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及多元化需求,切实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涛.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3).

[2]陈录真.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研究[J].南方农机,2020,347(7):237.

[3]刘沛.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31-32.

[4]廖宇江.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25(10):178-179.

信息科学范文8

1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1.1SBM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Charnes、Coopor和Rhodes提出的评价生产效率的重要的非参数方法。DEA的主要原理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相对有效性[13]。DEA的传统模型——CCR和BBC属于径向和角度形式的度量理论,对无效率状况测度时只考虑了投入/产出等比例减少/增长的比例,未考虑松弛改进的部分[14]。SBM模型是Tone[15]提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measure,SBM)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效率评价方法,比传统模型有更好的效率辨别能力。因此,本文选取SBM非导向(non-oriented)模型,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国际图书信息学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评价。构建的SBM模型如下:SBM模型以优化松弛变量为目标函数,得到如下的分式规划形式式(1)。其中ρ代表DMU效率评价值,m和q代表投入项和产出项的数量,xk和yk代表投入和产出向量,X和Y代表投入和产出矩阵,Xλ和Yλ代表投入项和产出项在生产前沿上的标杆值,s-和s+代表投入和产出与效率边界的距离。

1.2社会网络分析——期刊引文网络分析

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成了网络,事物以及他们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组成了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关注社会网络中各实体的关系数据,通过社群图和矩阵来揭示网络的结构,探讨该网络中各行动者间的关系。由于期刊引文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似,因此笔者利用该方法来探析学科内部知识交流结构特征以及期刊在引文网络中的重要性。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为了了解社会行动者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它们在网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或者拥有怎样的权力,可以通过“中心度”这一指标来体现,具体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等指标[16]。由于期刊引文网络属于有向网络,而特征向量中心度对于此类网络缺乏区分度,而接近中心度在算法上要求网络中无孤立点,所以本文选择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点度中心度指的是与该期刊有直接关联的期刊数目,期刊引证网络属于有向网络,点度需要区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衡量的是期刊知识输出/扩散能力大小,入度越大,说明该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相反,点出度衡量期刊知识输入/吸收能力大小,出度越大,说明该期刊引用其他期刊的次数越多。中间中心度衡量的是期刊沟通能力的大小。在期刊引文网络中,如果一个期刊处于其他许多期刊知识交流的路径之上,就可以认为该期刊在该引文网络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控制着其他期刊的交往。中间中心度越大,说明期刊对该网络知识交流的整体控制能力越大,对网络其他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影响也就越大。

1.3数据来源

现有定量研究普遍选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面板数据,忽视了学科交流国际化特征,本文将美国情报科学研究所(ISI)2016年期刊引证报告(JCR)社会科学版(SSCI)收录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引证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使得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学科分类选择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共检索出图书信息学期刊85种,将这些期刊按影响因子(IF)进行降序排列,选择IF≥2.0的25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期刊列表见表1。将表1中的期刊依次按出版物名称进行检索,学科选择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获取25种期刊在2007—2016年十年间在2016年被其他期刊所引证的记录。

2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个体知识交流

2.1指标设计

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设计如下指标作为SBM模型的投入与产出指标。(1)投入指标。CitableItems:可引用项目。期刊在2016年刊载的论文、综述类文章的数量。引文量:期刊在2016年刊载的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引用扩散:期刊在2016年刊载论文引用的期刊数量,即期刊引文的范围。由于JCR数据库中,引用次数小于两次的期刊被归到“ALLOTHERS”中,所以文中所有引用/被引期刊数实际上是指引用/被引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期刊数。其中CitableItems作为期刊引用数据的来源,可以反映期刊知识输入的深度。引文量和引用扩散可以反映期刊知识输入的广度。(2)产出指标。IF:期刊在2016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期刊在2007—2016年刊载的论文在2016年被其他期刊所引证的次数。引证扩散:期刊在2007—2016年在2016年被多少期刊所引用,即期刊被引的范围。其中,IF代表了期刊学术影响力大小,反映知识输出的深度。总被引频次和引证扩散反映了期刊知识输出的广度。

2.2SBM结果分析

通过对样本期刊引用记录和被引记录的筛选、整理,获得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利用DEA-SOLVERpro5.0,选择SBM非导向模型,将期刊投入产出数据导入,可以计算出25种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经过分解获得其规模效率。综合效率反映期刊对资源配置与使用能力多方面的衡量,纯技术效率指期刊本身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原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则是由于期刊规模大小(如载文量)影响的生产效率。图书信息学知识交流效率如表3所示。可见,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的平均规模效率较高(0.912),但平均综合效率(0.366)和平均纯技术效率(0.422)较低,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制约了综合效率。从综合效率上看,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综合效率最高为1,最低为0.034,均值为0.366。达到DEA完全有效的期刊有5种,占样本总数的20%,这些期刊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说明它们无论知识投入还是知识产出都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即投入产出比处于最优状态,这些期刊包括MISQUART,JINFTECHNOL,JCOMPUT-MEDIATCOMM,INTJCOMP-SUPPCOLL,INFORMORGAN-UK。从纯技术效率上看,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纯技术效率最高为1,最低为0.034,均值为0.422。非DEA完全有效的20种期刊中,仅有JAMMEDINFORMASSN一种期刊达到了纯技术有效。该期刊的规模效率仅为0.185,说明该期刊没有达到DEA有效是因为规模效率低的原因,意味着在知识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该期刊所能达到的产出能力或者说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能力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知识投入不需要减少,知识产出不需要增加,所以该期刊应该调整知识投入或者知识产出的规模,提高知识交流规模效率,争取实现DEA完全有效。从规模效率上看,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规模效率最高为1,最低为0.185,均值为0.912。其中16种期刊规模效率为1,仅INFORMSYSTJ,JAMMEDINFORMASSN,JSTRATEGICINFSYST3种期刊的规模效率低于平均水平,意味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该学科期刊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的规模效益整体较高。对于规模有效而技术无效的评价期刊,应该努力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知识交流技术效率。

3国际图书信息学内部知识交流

通过对JCR数据的处理,笔者利用VLOOKUP函数筛选出了图书信息学影响因子≥2.0的25种期刊于2007—2016年在2016年的5877条相互引证数据,以期对该学科内部知识交流状况进行探析,其中部分期刊互引的数据如表4所示。很显然,25种期刊的引证关系组成了一个25×25的非对称矩阵,其中行标题为被引期刊名称,列标题为引证期刊名称,主对角线上的数值代表各期刊自引的次数。将表4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笔者通过NetDraw得到了25种图书信息类期刊的引文网络,图中的正方形节点代表25种期刊,正方形大小表征各期刊引用和被引的总次数。可以看出,图中左上角期刊INTJCOMP-SUPPCOLL为孤立点,代表着该期刊在2016年与其他24种图书信息学期刊没有发生引用关系。正方形节点间的有向箭头由引证期刊指向被引期刊。可以看出,图中右半边的期刊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引文联系,但仍有少部分期刊处于该网络的边缘。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计算出这25种图书信息学期刊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期刊SCIENTOMETRICS,INFORMMANAGE-AMSTER,JINFORMETR等出度中心度较高,表明这些期刊较多地引用了该学科其他期刊的论文。出度中心度值较高表明这些期刊的知识输入能力较强,但这一指标的大小无疑与期刊的载文量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出度排名第一的期刊SCIENTOMETRICS载文量为351(在所有期刊中载文量最高),排名第二的期刊INFORMMANAGE-AMSTER载文量仅为77,并且两者出度中心度相差较小。期刊MISQUART,SCIENTOMETRICS,JINFORMETR等的入度中心度较高,说明这些期刊较多地被该学科其他期刊所引用,发文质量得到了其他期刊的广泛认可,是该学科期刊重要的知识来源。期刊JASSOCINFSCITECH中间中心度值最高,表明该期刊较多地处于其他期刊知识交流的路径之上,在整个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沟通作用。中间中心度排名第二的期刊SCIENTOMETRICS与排名第一的期刊中间中心度值差距较大,说明该网络中大多数期刊缺少控制资源的能力。不难发现,期刊QUALHEALTHRES,INTJGEOGRINFSCI以及RESEVALUAT的中心度值均较为靠后,说明这些期刊与其他期刊没有形成特别紧密的引用关系,这与图1的引文网络相符合。期刊SCIENTOMETRICS的影响因子排名较为靠后,但不管是出度中心度、入度中心度还是中间中心度的排名均居于一二位,说明其在国际图书信息学内部知识交流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期刊MISQUART在图书信息学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其入度中心度排名第一,但出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排名均为11,较为靠后,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其载文量较少(38篇,在25种期刊中排名17),但其发文质量很高,以较少的载文获得了较大的被引,所以其入度中心度排名第一;二是该期刊同属于管理学科,可能较多地引用了管理学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