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人才论文:信息科学人才成长途径分析

信息人才论文:信息科学人才成长途径分析

本文作者:赵伟 徐琳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本文以信息科学领域1994—2008年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信息科学领域杰青获得者不仅在样本量上有保证,而且年龄较小,均为45岁以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硬性要求),与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比较相近,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杰青获得者的概况

自1994—2008年15年间,信息科学领域共有220位青年拔尖人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本情况如下:从年龄分布来看,由于杰青获得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他们的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幼龄段26—30岁、小龄段31—35岁、中龄段36—40岁和大龄段41—45岁。220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分之三的杰青获得者属于中龄段和大龄段,说明时间积累对于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获得学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216位取得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98.18%,说明博士已成为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主流学位。从教育背景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02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剩余的118人中,有53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1年以上的香港或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19人有过三个月以上的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三者相加,多达174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占总人数的79.10%,说明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从依托单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高校有162人,占73.64%;中国科学院有56人,占25.45%,其它单位2人。说明高校和中科院作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从地域分布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73人的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陕西等省级行政区,其中工作在北京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1.36%,显示出北京作为高校和研究院所集聚地而具有的超强基础研究实力。从学科分布来看,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和光电子学等5个学科的拔尖人才。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人数最多,资助53人;光学和光电子学学科人数最少,资助33了人。事实上,由于基础研究的各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仅从申请人申报的学科代码已无法准确界定其研究内容的学科归属。

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

关键成长路径的定义关键路径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项目计划中最长的路线,决定着完成整个项目工程的完工时间。本文将关键路径的概念应用于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的分析中,提出关键成长路径的概念。关键成长路径是拔尖人才的主要成长路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关键成长路径成才的耗时较短,成才的人数最多。设选择成长路径的拔尖人才总人数为ni,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为tij,i=1,2,3,…;j=1,2,3,…,ni,则选择成长路径i的ni个人的平均成才耗时为:Ti=∑tij/ni;选择成长路径i平均每年的成才人数为:Ni=ni/Ti;当Max{Ni}时的成长路径i即是关键成长路径。研究样本的选择及研究途径本文以216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样本,从教育连贯性、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以及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等三个视角,分析他们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关键成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tij,计为该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时间。取得多个博士学位的,以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准。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1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教育连贯性是指杰青获得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的连贯程度。三个阶段间间隔的时间越长,教育连贯性越差。根据杰青获得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育过程分为五种模式:本科—硕士—博士、本科-硕士—工作—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工作—博士、本科—直博。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五种模式下的平均成才耗时Ti、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2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3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3最多,远高于其它路径,且平均成才耗时T3也较短。因此,连贯性最好的成长路径l3,即是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

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高等教育经历的多元复合性,是指一个人在两个及以上单位(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接受过不同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单位越多,多元复合性越好。根据实际情况,杰青获得者选择在一个、两个或三个单位等三种路径完成本硕博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这三种路径下的平均成才耗时和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3所示。选择成长路径l2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2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2也较少。因此,多元复合性较好的成长路径l2,即是教育经历多元复合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3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本文所述的教育单位层次是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一般被划分为“985”工程重点高校、“211”工程重点高校和地方一般院校等三个层次。另外,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据统计,216位杰青获得者全部在国内高校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其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分布如表4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1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1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1也较小。因此,选择“985”工程重点高校的成长路径l1,即是本科阶段教育单位类型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这反映了“985”工程重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雄厚实力。但另一方面,我们统计还发现,216位杰青获得者的博士学位都是在国内重点高校(含“985”和“211”)或国内科研院所或国外高校完成的,没有一位的博士学位是在地方一般高校完成的,这说明地方一般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薄弱,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太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正如国家主席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指出的那样“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8]。”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高校本科阶段培养了绝大多数的青年拔尖人才,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地域乃至家庭环境的差异,不是所有人才本科阶段都能在“211工程(含“985”)”重点高校接受教育,更多人才的培养是在地方一般院校完成的。而且,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近20%的青年拔尖人才本科阶段是由地方一般院校培养的。因此,我们在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同时,还应给予一般院校适当的政策关怀和资源支持,构建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拓宽拔尖人才成长的渠道。设计多通道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同一环境下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可能导致人才思维模式的僵化、创新能力的缺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成长。因此,应大力鼓励高等院校通过加强与国内其它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径,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供机会,即一方面将学生送出国,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培养;另一方面将国外的优秀师资、课程等引进到国内课堂。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的培养,重在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单位应积极为学生的培养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参与项目研究。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后,可以立即开始科研项目的研究,进而尽快融入世界前沿水平的科学研究之中,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中得以历练。#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