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论文范例

护理学论文

护理学论文范文1

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24-31人,年龄18-22岁。医院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

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

医院理论教学老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人,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3)教学方法:

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的学习。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紧密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患者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制订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问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我院36位老师参与教学自我评价,在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结合后,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责任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师表意识、课件制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教学重点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学活动能力、授课互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实施驻点办班后,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及护理质量提高,与驻点办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护理学科发展得到了提升

护理学论文范文2

1.1成立领导协调小组

本研究课题领导协调小组由5名组员组成,其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名。主要负责拟定研究主题,编制专家咨询表,遴选咨询专家,以及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1.2遴选专家

根据Delphi法的特点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对象,拟订选择专家的条件:(1)具有高级职称临床产科医疗和护理专家,包括高级职称助产士和高级职称医师;(2)从事专科、本科的妇产科护理教学15年以上,并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育者;(3)具有助产专科护士培养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4)熟悉妇产科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或长期从事妇产科护理学专业教育研究;(5)愿意参加本研究并回答专家函询问卷;(6)能保证在课题研究的时间内持续参加本研究的几轮函询。本研究依据遴选专家条件,共聘请了专家20名,分别来自10个地区的10个单位(4所医学院校,6所三级甲等医院),且分别来自妇产科临床护理和医疗教学医院、大专及本科妇产科护理专业教育及助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临床带教老师等领域。专家组成员于本课题研究内容相关性较好。

1.3初拟指标体系草案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妇产科护理学理论和临床教学的情况分析,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后,研究小组成员制定了专家函询表,包括说明信、问卷正文及专家基本信息。初步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分解为6项(表1),二级指标23项。专家按照Likert5级评分进行评价。(最重要赋值5分,最不重要赋值1分)

1.4专家咨询

在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草案基础上,课题领导协调小组设计出专家咨询表及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亲自发放或E-mail方式发放并回收专家咨询表。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3和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用频数、构成比、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意见权威程度用指标的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及协调系数表示。缺失值处理:及时审核咨询表信息,减少缺失值的出现;对出现的缺失值,赋予均值以减少数据的损失。

2结果

2.1专家一般资料

参与本研究两轮函询的14名专家均为副高级或以上高级职称,职称结构:教授、主任护师、主任医师共8名,占57.14%;副教授、副主任护师、副主任医师6名,占42.85%。年龄结构:30~39岁1名,占7.14%;40~49岁9名,占64.28%;50~59岁4名,占28.57%。学历结构:大专1名,占7.14%;本科10名,占71.42%;硕士2名,占14.28%,博士及以上1名,占7.14%。

2.2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2.2.1专家的积极程度

积极系数主要反映在专家函询表的回收率上,回收率的高低能说明专家对该项目研究的关心程度,也是进行专家咨询的关键。本研究共进行了两轮函询,两轮均发放专家函询表20份,每轮均回收2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每轮函询均认真完成表格,部分专家还对指标内涵及指标分级提出建议和意见,并通过书面或来电等方式针对一些问题给予指导和探讨。

2.2.2专家对本研究课题的权威系数(Cr)

Cr取决于专家自评熟悉程度(Ca)及判断依据(CS),Cr=(Ca+Cs)/2,一般认为Cr大于0.70即为信度较好。本研究中Ca=0.92,Cs=0.84,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8。

2.2.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析

协调系数反映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用W表示,W越接近1,表明专家对指标结构认同的一致程度越高,所有指标的协调程度越好,结果越可靠。显著性检验是专家一致程度的可信检验。本研究中,6项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805,23项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713。同时,全部指标的协调系数的显著性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4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经过两轮调查、整理和分析,确定了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讨论

3.1运用Delphi法的科学性

Delphi法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被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并主要作为决策分析、指标筛选与指标体系的构建等。该方法的核心是通过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再通过综合、整理、归纳后反馈给专家并提出新的论证,多轮论证后得到一个可靠性较大且比较一致的意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初步拟订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采用Delphi法搜集妇产科领域专家和妇产科专业教育者对评价体系进行咨询论证,依据咨询结果构建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结果分析显示: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系数、专家判断系数等均表明专家参与积极性较高;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88,可以认为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结果可信;本研究中6项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905,23项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913,说明专家意见认可程度非常高,协调性好。

3.2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确定了6项一级指标和23项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理论学习能力赋值最高,包括了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考核、文献检索能力、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4个方面。在本科教学中,专家认为要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并掌握除开专业理论知识外的英语、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同样,专家们认为妇产科护理学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外,临床学习能力也十分重要,包括临床上主动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病情和用药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这说明专家认为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强化巩固理论知识,另外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培养护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和观察能力。在一级指标中专业精神和慎独素质被认为仅次于理论和临床学习,强调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慎独性,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目前随着健康定义的扩展,需要临床将患者的生理、心理作为整体来护理,所以对即将转型为临床护士的护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患者需求。护生要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要求护生自己学会自我调节,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为患者提供护理。另外专家们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在妇产科教学中需要被关注的方面,这包括关爱妇产科病人,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将护理伦理学知识运用到妇产科护理中,并且要学习和掌握与母婴相关的法律知识。

4小结

护理学论文范文3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3小结

护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理本科生;互联网;学习平台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行“互联网+”行动,倡导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社区护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只基于课本的课堂教育,不利于学生了解我国最新的社区护理发展动态以及认识基层卫生工作。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临床思维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2]。为了拓展社区护理学的学习途径、辅助《社区护理学》教学并对社区护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2017年2月我校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本科生参与网络拓展学习的学习需求,评价护理教学类拓展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7年3-6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4级使用过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3次的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完成《社区护理学》课程学习,且使用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3次的护理本科生。排除标准:不了解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内容者。本研究共纳入护理本科生71名,其中男10名(14.1%),女61名(85.9%);年龄20~23岁,平均(20.44±0.57)岁;均为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现为大学三年级的护理本科生。

1.2方法

1.2.1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的构建

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http://www.ng-cn.com)于2017年2月建成,并于2017年3-5月伴随《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开展投入使用。学习平台中的网络讯息由具有10年《社区护理学》教学经验的教师提供及筛选,由1名护理专业本科生作为网络管理员协助教师参与网络数据统计、相关资料的上传等辅助工作。学习平台分为“知学”、“纵横”、“视界”、“多巴胺”、“回声”、“关爱”、“任意门”、“声音”8个版块。其中“知学”作为与《社区护理学》教学密切配合的板块,主要包括章节的学习提纲、练习题、思维导图和课程相关拓展知识。“纵横”板块纵向收集社区护理学的发展历史、重要研究机构等,横向比较国内外社区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如《世界社区护理发展史》。“视界”板块则多为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等关于社区护理的最新资讯,如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探讨等。“多巴胺”模块,是教师推荐社区护理相关书目、网络课程、临床技能、经验分享的专区。在这一区域中,学生可以对以往课本中学过的课程及知识点进行指向性的复习和学习。“回声”板块提供了网站用户满意度反馈平台。“关爱”板块中的内容则是以教材为指导,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小知识,既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又体现平台的人文关怀。“任意门”板块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及学生反馈的学习需要,提供视频、音频、动画、文本文件、图片等资料,供学生下载使用。管理员在“声音”板块定期提出讨论话题,师生可以就社区护理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

1.2.2学习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开始学习新章节前,学生可借助“知学”板块中的学习提纲进行预习;在课后,学生完成平台上相关练习题。教师在讲授新章节前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内容并讲解练习题。教师在课上也会根据教学需求播放学习平台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并告知学生视频链接位置,便于学生课下自行反复观看。学生在课后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了解社区护理最新权威资讯。采用教师课上推荐,学生课后自由选择在平台上查阅学习的形式。

1.2.3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法:采用庄辛鑫[3]编制的基于用户满意度的网络学习资源调查问卷评估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的应用效果。该问卷包括学习者期望和质量感知两部分,其中学习者期望部分包括个性化期望、可靠性期望和总体期望3个维度;质量感知分量表包含内容质量、形式质量、操作质量和技术质量4个维度(共18个条目);该问卷可用于调查学习者在使用网络资源前对其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以及在使用网络资源后对其的实际感受。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其中将重要性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无所谓”,依次计为5~1分,得分越高,表示学生认为学习平台的该条目越重要;将实际感受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依次计为5~1分,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对学习平台的满意度越高。该工具用于调查学习者对于网络平台的期望、使用前对各条目重要程度的认知期望和使用后的实际满意度。本研究中问卷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12。(2)访谈法:研究者于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束后,在填写调查问卷的学生中,采用目的抽样,选择男生2名,女生8名,共10名同学进行访谈,以期深入了解学生使用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后的感受,为平台的改进提出宝贵建议。

1.3资料收集方法

由一名经过培训的2015级学生作为调查员,于课程结束2周时对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上半年完成《社区护理学》课程学习,且使用平台≥3次的2014级护理本科生进行集中问卷调查。经过询问该年级学生均使用平台≥3次。发放问卷前调查员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问卷当场回收,共回收问卷71份,剔除填涂不完整的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18%。1.4统计学处理采用双人录入法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习者期望得分情况

学习者期望总分为(4.03±0.55)分,其中个性化期望维度均分为(4.01±0.64)分,可靠性期望维度均分为(4.08±0.67)分,资源整体期望维度均分为(4.00±0.60)分,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的兴趣很高。

2.2质量感知得分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操作质量维度护理本科生使用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前的重要性认知和使用平台后实际感受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后实际感受中,形式质量(多样性、合理性、识别程度)得分较低,技术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得分较高。

3讨论

3.1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有较高的兴趣

本次调查发现,护理本科生对学习平台有较高的期望。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课堂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学生对互联网很熟悉,对接受新鲜事物态度积极[4]。学习平台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参与其中,改变了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新颖的方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充满期待。

3.2护理本科生对平台内容质量满意度较高,但针对性方面有待改善

用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量越丰富,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也越高[5]。学生对内容质量满意度较高,说明学习平台内容丰富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社区拓展学习平台是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社区护理拓展知识为中心的平台。平台将学习变成学习者的主动行为,让其自主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感兴趣的内容。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反映喜欢通过学习提纲、思维导图梳理教材知识,平台内容丰富,既可以了解专业资讯又可以学习对自己及家人起到积极教育作用的小常识,但针对性稍差,有的板块中资料分类不够清晰。比如可以在“关爱”板块的资料标题中写出所属方向,并且尽量涵盖儿童、妇女、中老年人、慢性病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更清晰、更全面的资料。通过访谈可以得知学生更喜欢有针对性的内容,这也印证了评价工具得出的针对性均值偏低。学生更喜欢阅读与自身或生活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对资料内容之间的均衡、资料的丰富性、资料的分类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平台可以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善。

3.3护理本科生对平台形式质量满意度较高,但多样性有待加强

构建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6]。社区护理拓展学习平台中资源表现形式仍以文本为主,辅以思维导图、视频、图片。学生希望学习平台可以增添更多动画、音频等形式。这与高立雅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时,护理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演示式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做,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学生普遍提到对思维导图很感兴趣。通过网站点击率也可发现思维导图的浏览量很高。思维导图是一种使用节点(信息段)表示信息的可视空间方法[7],将一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高度组织性的树枝状图表,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提纲、练习题和思维导图辅助学习的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学生表示可以扎实地掌握本章节的知识,记忆重点知识。关于平台的合理性和识别程度方面,学生表示,学习平台的界面设计友好,板块分类清晰,界面以蓝白为主,简洁大方,清晰美观,文章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用不同颜色标记,提高了阅读的便利性。印证了王宁[8]等的研究结果,友好的界面设计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4护理本科生对平台技术质量满意度最高

本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对拓展学习平台技术质量使用前重要程度的认知和使用后实际感受的满意度得分均最高。说明学生对资源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能否正常下载、阅读,以及是否能在不同网络环境下正常使用的问题很关心。如今网络发展迅速,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熟练,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用移动设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学习平台浏览资料[9],是平台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原因。学习平台兼容性好,运行稳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可以继续发展。

3.5护理本科生对平台操作质量满意度尚可,互动性亟需加强

护理学论文范文5

1.1创设虚拟情景教学

外科护理学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的特点。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医疗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临床疾病的护理措施在教材上得不到及时更新,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有些疾病发病率低,平时难得一见,在课堂讲解时教师有“无从说起”之感,更谈不上让学生见习或实施护理操作了。针对这种情况,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需求,创设虚拟情景,即利用模拟系统程序创造出多种真实病例和临床急救场景,使学生能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1.2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把教学课件和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设置“在线答疑”。学生可利用班级群下载文件、交流、讨论等,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充分进行交流互动,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对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等适时调整、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信息反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能力。

1.3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而是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易于学生接受,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满足了思维的多元化和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我校外科护理学课程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也不够丰富,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内容讲解无新意,授课无特点,久而久之教师会觉得授课枯燥乏味,逐渐降低了教学热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优势,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订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方案,从而培养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善于求变和勤于反思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2.2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到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在讲解“泌尿系结石”时,由于知识点零乱、抽象,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了解它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但教师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图片、动画来展示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排出过程以及引发肾绞痛的原因,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2.3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授“烧伤患者的护理”这一章时,在讲解“烧伤深度评估”这个重点内容时,可应用网络教学图库资源,通过皮肤组织结构图片清晰而直观地展示不同程度烧伤所达到的皮下组织深度;还可通过列表比较来直观展示“三度四分法”不同级别的相同点和区别,使平时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它们。

2.4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学习各种临床护理操作时,如同亲临医院真实场景,可真切感受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5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创造了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师生在积极的互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

3效果评价

3.1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

学期末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授课班级学生随机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

3.2期末理论考核及综合能力测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后,期末理论考核优秀率79.2%,综合能力测评优秀率89.9%,总体效果较好。

4结语

护理学论文范文6

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一位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品德。由于每天都要面对各项比较繁琐的细小事务,只有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个人品德,才能把每项工作都做好。由于要协调好学院的各项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灵活、乐观的心态,最好能够具备良好的条理性,把工作按照主次、急缓归好类,各个应对,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态,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来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高负荷工作量,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和领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足够的行政办公专业知识是保证行政管理人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面对大量的信息,必须要经过由表及里、去伪纯真的分析才能安排和组织好某项工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行政管理工作其实是一个沟通协调、与人交际的过程,为了能够减少各个部门的内耗和摩擦,行政管理人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得各项任务能够在各个部门都切实的落实和贯彻。因此,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

首先,护理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队伍建设不够先进。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要能跟的上时代的步伐,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行政管理工作也要破除原来的陈旧观念,目前的管理理念还维持在上个世纪的水平,无法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管理人员的素质方面,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校护理学院都在努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但是就现状来说,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还相对偏低,无法满足要求。其次,行政管理人员的进步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低下。长期以来,在高校当中,科研和教学任务完成比较出色的老师们往往会得到学生和社会更多的认可,而不参与科研、教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会受到一些偏见和轻视,并且由于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无法和承担较多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相比,这大大的损害了行政管理者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服务态度和意识。另外,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目前的行政管理者们还是靠大量的手工劳动来完成管理任务,这极大的影响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相比于教学岗位的员工,在高校护理学院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员工往往不会具有太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管理方法一般靠前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由于缺少专门的培训和先进的知识技能的支撑,很多行政管理人员宁愿凭着落后的经验来进行管理,也不愿学习甚至拒绝学习现代化的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甚至对高校护理学院的长期发展、护理人才的培养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3提升高校护理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行政管理者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行政管理者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工作和与人交往中坚持原则,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来完成,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要认真的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成为具有伟大追求的行政管理人员。

(2)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完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检验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完善和充实学习。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纰漏的案例数不胜数,如何尽可能少的出现这类问题,就需要行政管理这门时刻的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发现不足,立刻学习和补充,不断的提升自我。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反复的学习和补充、丰富阅历和见识,才能提高行政管理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

只有通过树立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使高校护理学院的运转更加流畅和健康。与此同时,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提高,在高效运转着的外在环境中,行政管理者们也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当自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时,他们会自发的进行学习和补充,最终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大幅的提升。因此,良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与行政管理者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4)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素质结构,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要以实际为出发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辅助以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增加岗位的流动性,目的是让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合理调配和使用。

4结语

护理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对策

护理学硕士学位是为顺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护理学硕士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与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硕士以专业技能和实践发展为导向,注重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普及及护理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护理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高低不仅反映出学位申请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内仅个别院校设立了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但其评价标准不一,且没有考虑护理学培养目标及要求的特异性。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全面、客观、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为护理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护理学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为高端人才培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同时高校及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近些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点、选题与本专业无关等问题。(2)论文结构混乱模糊、设计不合理。(3)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性,中英文摘要直译痕迹明显,语言表述不专业、关键词不准确等,甚至将多篇他人文章拼凑成一篇文章。(4)论文论点把握不全、实验证据不充足等。(5)重复前人的实验结果,或已经有前人发表过此类文章。以上情况令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硕士生培养质量担忧。

2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硕士论文评价”进行检索,结果为相关期刊文献共81篇。以“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献共37篇。其中,涉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有8篇,查询到与护理学专业相关的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1篇。唐瑛等[1]指出,由于所有学科实行同一个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综合素质和论文能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因此出现评审意见相悖的现象。而且现在学科分类比较复杂,研究方向广泛,会出现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知之甚少的现象。因此根据学位类型的不同,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与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刘金等[2]认为硕士论文盲审体系大致相同,但是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因学校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异,就会产生论文评价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硕士论文盲审评价标准。而且要进一步完善论文送审工作,送审的全过程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直接操作,保证客观、公正的空间和条件。曹利美等[3]发现由于评价标准简单化、形式化,限制了评审专家做出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意见,从而导致论文评审出现另一个不公正现象,例如“优秀”和“一般”没有明显的区别,难以区分不同等级的论文。这样的评审只是满足形式上的规定,其实质没有达到科学可靠的评价论文质量的目标,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质量监督和导向功能。因此,评价指标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

3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

李传兵[4]曾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缺位”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专业性、研究性、创新性、应用性和规范性5个方面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筛选出10个二级指标,其中专业性包含论文选题和研究设计,研究性包含文献综述和分析论证,创新性包含创新运用和创新成果,应用性包含应用实效和推广价值,规范性包含操作规范和写作规范,该评价体系简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邓晓红等[5]将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划分为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并针对每一类型构建详细的评价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模型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能够合理、有效地对多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价。杨扬等[6]致力于构建全面、系统的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根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最终确定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42项,并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体现与强调临床硕士的培养要求与特点,从而为专业学位硕士的科研培养管理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程姗姗等[7]旨在构建一套针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量性研究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经两轮专家函询,确定一级指标8个(即论文选题、创新性、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科研设计、写作、诚信、所获成果),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40个,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较强,侧重护理学专业特色,指标体系全面、细化、操作性强,获得专家认可,可作为各护理院校科学有效评价量性研究学位论文质量的工具和标准。

4提高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水平的策略

4.1优化分类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和有效引导培养质量的方向

为了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培养质量,应该明确区分学科类别,建立多元质量评价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首先,要充分了解评价学科,针对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制定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的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可靠,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推进。其次,进一步细化成多个具体可衡量的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筛选出多个二级指标,还可进一步确定出三级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有效发挥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导向和监督作用。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均不同,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科学性,所有指标的总和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而且评价指标要具有全面性,指标的总和必须充分反映论文的各个方面,不能忽略任何方面的指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应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本质。

4.2坚持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双盲评阅即评审人和被评审人双向匿名的评审制度。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高论文质量监控力度,双盲评阅制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双盲评阅使评审人不需再为“碍于情面”而担忧,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对学位论文做出客观、全面、公正的综合评价,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保证学位论文的评审质量。还可进一步完善盲审评阅办法,组织非本校专家或非导师专家进行评审匿名的论文,加强研究生及导师对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

4.3健全监督机制,加强评审组织与参与人员的协作管理

由于评审组织与各实施参与主体之间缺乏及时的反馈信息,导致难以发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评审中需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互动,以便及时发现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在加强协作的同时,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方面护理学院的管理部门应对该学院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定期检查是否严格按照学校规定展开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其工作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中主观性过大,受非学术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应该公开整个评价信息,保证评价细节的透明,力求让每个相关的人都有所了解,来加强社会监督的约束作用。

4.4加强学位论文答辩管理,建立学位论文抽查制度

在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建立预答辩制度,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应筛出并修改,直至合格再参加正式答辩。答辩程序应严格、规范、严谨,应由符合规定的专家组建答辩委员会,并做到答辩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可将评审专家的表决票改为对各要素分项目、分指标的打分制,使学位论文答辩的评分过程更加科学、有说服力。为了推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及监控,研究生处应组建抽查小组,建立事后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后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进行再审查,如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论文,除追究该学院组织责任和相关专家的评审责任外,还要严肃处罚相关导师和研究生。总之,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不仅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和检验能否达到硕士学位标准的重要依据。要想确保学位论文质量,需要通过科学、客观、高效的评价标准对其评估分析。因此,要重视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建立健全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使其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与学位授予的质量评价和保障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瑛,王鲁娟,于丽,等.关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43-144.

[2]刘金,邢军.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盲审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74-75.

[3]曹利美,张培莉,马梦柯,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2):1892-1895.

[4]李传兵.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150-156.

[5]邓晓红,宫磊.多形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7,15(8):89-94.

[6]杨扬,仰曙芬,付玉,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12):1205-1209.

护理学论文范文8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护理3班和4班护生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8岁~21岁,平均年龄19.3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观察组护生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室提供外科护理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及自主学习网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报告及考核范围等。此外,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提供护生国内外检索网站,如万方中华医学会杂志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学步骤

观察组护生随机分配任务小组,每组4名~6名护生。课前专业课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E-mail、飞信、微信等布置讨论任务,提供护生检索文献的方法及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分级。课上教师合理运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入及小组讨论等激发式教学方法,并辅以教学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讲解。课后任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并要求护生在论文中标注论点资料获得的来源和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

1.2.2.3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基于循证护理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多阶段性、全方位的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统一进行考核,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1.2.2.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讨论

2.1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护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临床。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和临床的知识冲突会使护生困惑,而又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护生通过该教学模式掌握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条可靠的网络途径,而不仅仅依靠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来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护生通过资料检索、采集和分类等,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护生在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客观化理论考核成绩的支持,观察组护生主观题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生很好地将此种教学法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理论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2.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护生保持中立观点,还有极少一部分护生不赞同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学改革。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此外,研究发现两组护生理论考核中客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新型教学模式不吻合有关,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足够的能力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分层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在做客观题时,干扰选项的出现使护生产生迷茫、困惑等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护生的学习能力,适时指导护生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学习环节,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护生渡过新旧交替的教学磨合期。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