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范例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1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构建;实践;路径

学校能否在与时俱进中实现内涵发展,关键在于学校有没有自己的文化,如何构建能够体现学校价值、凝聚师生员工精神、激励师生前进动力、提升师生素养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人本理念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包括制度、管理、人际等文化,而制度文化又涵盖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实施策略、规章制度和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个性化、人文化的组织文化,是生成学校活力,承载师生发展的基石。

1.确立个人化的办学理念

个性化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教育定位的依据和发展前提。学校针对实际,在认真分析学校已经具有的文化、学校需要什么文化等针对研究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积极挖掘,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爱育人”的办学模式,“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全程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此基础上提炼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特色文化。学校将这些内容印在纸上、写在墙上,落实在行动中,让师生天天感知、时时领悟,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行动的动力。

2.凸显以人为本思想

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对师生员工做到“四个关心”:关心教师的学习与工作,关心教师的健康与生活,关心教师的家人和朋友,关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管理上,以共同的使命建构组织,以共同的价值激活教师,以共同的目标推动学习的发展,不断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让他们自觉而又自然地认同自己的学校,主动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工作中,尽量照顾教师的工作习惯,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彰显教师的风格特长,让教师在享受工作、主动工作的文化氛围中放大工作绩效,实现人生价值。学校通过关心与服务形成组织的亲和力,依靠示范与激励提升学校的战斗力,借助人性化的管理文化,营造和谐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组织力和组织文化。一方面通过“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分歧;多一些包容,少一点抱怨;多一些赏识,少一点挑剔”的认同教育,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欣赏并善待家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民主参与”“有话大家说,有事大家做”等互动活动,促成民主、平等的干群关系,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科学与人文一体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围绕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活动。以学生需要为基点,以学校发展为主线,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联动、和谐有序的课程文化。

1.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文化、环境文化和社区资源,有助于学生认识社区,热爱家乡、增进责任和加速教学的社会化进程。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开展“小康还缺啥”的调查论证,“基于结绳”的研究性学习,“走进古农具”的人文探究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增强体验,积累人文,锻造能力。

2.开发学校教育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均可以作为学校的显性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学校的鲜明特色、优美环境、传统文化和特长教师和优秀学生均可以成为学校发掘利用的隐形教育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及其丰富人文性和校本特色进行开发利用。一是师生共同创编、共同制作的永久性标语,使墙壁会说话;二是师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校园泥塑、石木盆景、假山及软木展示区极具育人功能;三是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示学校走出去的专家、学者、名人、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等名人成长经历的“名人墙”,让孩子学有榜样,行有楷模,发挥育人功能。

3.开发师生教育资源

学校除了充分吸纳懂医术、善制作、会农耕、精民俗等特长教师和各类特长学生充实校本资源外,还将学校的“第一”展示出来,并时时补充完善。如第一个公开发表文章的教师,第一个公开发表习作的学生,第一个获得某类、某层次的奖励,第一个填补课程空白,第一个有重大教研突破的功臣等,通过展示,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课程文化的构建中,鼓励师生共同研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帮助他们认识从课程的消费者成为课程文化的建设者。

三、体现课改理念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作为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形成的主导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学校组织的凝聚力、校际的竞争力、学校形象的外张力都会一一体现在教师文化上。学校要着力营造教师发展的浓烈氛围,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认同感,学校一定充满活力。

1.与时俱进的思想观

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够独立行动的人。有思想才会有个性,心灵才会鲜活。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进行自觉而自然的引领;才会积极挖掘课程内容,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生成教学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才会用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一种教育的责任来创造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职业、对学校的认同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思想观念。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才能成就自己,只要学校发展了,教师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成就了学生,教师才有发展的机会。

2.先进的师德观

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学校通过“凝师心、强师能、铸师魂”的校本培训,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教育教学、教研的全过程。行政是师德的表率。学校可以通过行政班子“四能”感化教师,即行为能引领、工作能示范、名利能淡薄、办事能担当。用行政的示范达到规范教师的言行,通过教师的言行规范规范学生的言行。

3.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相互提高的过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做到“五个合适”,即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采用合适的方法组织合适的教学活动。依靠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生成学生对生活的信念与责任,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真爱与敬畏。

4.鲜活的课堂观

课堂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追求课堂教学形式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和谐一致的同时,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渗透,淡化教学的功利性期望。课堂既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又不与科学知识相背离。具有独特教学呈现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生活化、活动化、情趣化的同时,彰显学科教学特点,如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数学教学的问题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无痕化、科学教学的探究化等。课堂活动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致而巧妙,让课堂既有师生、生生之间外显行为的互动,又有内在的唤醒与共鸣。

四、利于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主体精神的显现。学生文化是学校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学校无论改革什么,倡导什么,最终落脚点都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学生身上。

1.常规活动养成良好习惯

组织和利用好常规活动,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读好书、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行好礼”,“五好”活动的落实,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每天的大课间,课间跑步,学生一边跑步一边高呼“发奋图强,振兴帅乡”,别说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就是那整齐有力的高呼,就足以令人振奋。每周一星,感动师生;“五自”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懂得珍惜与责任;“好书共读”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地清洁扫除,也把它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来养成,一种品位、一种能力来提升。

2.特长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特长竞技活动是发掘学生特长,激发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学校每月举行一次特长技能挑战赛,鼓励学生自选项目、自行申报、自由组合、自主创新挑战记录。学校为保持、创立或成功挑战记录的同学设置不同奖项,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我能行”的真切感受。学校设置“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四节”统整学校各项竞技活动,让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3.传统活动丰富人文底蕴

传统活动蕴含着深邃的民族精髓和丰厚的人文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感染、吸取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既可以开启他们的心智,又能催生做人的慧根。一方面,学校通过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儿童节等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现实和理想主义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传统节日,如“清明节扫墓”“重阳节敬老”等活动,积淀学生的习俗文化,还可以通过常规仪式、如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丰富学生的庆典文化,让活动承载文化,让文化渗透活动,寓教育于无痕。

五、高雅、和谐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得如何,不仅说明营造者是否在理论上认识到环境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反映出学校文化主体在营造学校文化时所拥有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品位。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既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有利于学生素质和人格的锻造与养成。

1.整体布局协调美

“高雅、和谐、新颖”是校园文化追求的目标,注重建筑物整体布局,注重假山的点缀,盆景的情趣,雕塑的激励,让隐形课程“润物无声”;“师魂台”“成才星谱”等专栏尽显激励功能;藤条植物下的立体绿化,花间草丛的读书朗朗,让人心旷神怡;教室布置更注重“生本”意识,教室后墙壁橱窗,陈列各具特色的学生成长袋;窗台下是写尽学生风采的黑板或展示栏,讲台右侧有自行设计的喷饮式饮水机等。

2.教育与审美渗透

力求通过橱窗、报栏、标语、壁画以及各种装饰外显形象和内部设置来传达自己的办学理念、教育意向和办学特色,使之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尽力强化校园物态的审美效应,让建筑物与花草树木形映成趣,使壁画与雕塑和谐统一,让标语、告示、生态长廊、文化走廊恰到好处地装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效果。

3.规范与灵活统一

学校校园环境要实现“三化”———情趣化、景点化、感染化。“三无”———无污迹、无刻痕、无秽语。在确保规范的前提下,注重个人特长的发掘与培养,个体性格的溢放与张扬。追求环境布置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工作个性的有机契合。如“弯腰捡起一片垃圾”的“弯腰行动”环境文化,“真诚感动自己”的个性文化。卫生间的鲜花、垃圾桶上的盆景、随处可见的梳妆台等不无彰显着独特的校园人文。

4.文本内化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医药学院;教育,医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吸收并结合自身积淀而形成的个性化的文化结构[1],其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既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方向,亦能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人格完善、品质塑造和品位提升[2]。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三观及品行美德,尤其在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院校,更应该大力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且形成有核心价值、标志性意义的活动精髓[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稳定的环境教育力量,如何把这种意识形态的育人载体转化为能够对高校学子潜移默化的具体文化形式,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引领,是值得当前高校教育思考的共同课题。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及重要载体之一,渗透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4]。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的重大使命[5]。中医药院校学科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特色鲜明、传承创新且能服务社会的。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同时保持坚定的文化自强、自立,积极进行文化的创造和重建,还要树立足够的文化自谦、自律,汲取和接纳可为我所用的进步文化[6]。就文化的导向性而言,校园文化旨在创设主体校园生活环境氛围,实现对主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长期与中医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理所应当以中医药文化作为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流,并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下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7]。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医药博大医学思想与医学精神[8]。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各种文化思潮汇聚碰撞,类型不同的高校通过凝练自己的精神气质、文化核心来进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更利于精神的彰显与传承[9]。作为中医药院校,要善于通过校园多媒体平台和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认同、崇敬,从而坚定学生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信[5]。

1坚持先进的思想道德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文化风尚

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结合中医药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机管理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每年开展“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始终,如在“学雷锋活动月”中,广泛开展“弘扬钉子精神,奉献手留余香”“拔草”“学雷锋,营新境”等为口号的义务清洁活动,学生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增强了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学校向广大学生传达了一个信念———无论哪个时代,不管什么行业,雷锋精神永远长青。在“安全教育月”中,学校组织各年级班级举办了“法律入心”“崇尚科学,反恐入行”的主题班会,从细微处入手,时时讲安全,时刻抓安全,使学生们初步地了解到我国反恐怖主义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的同时,也有效地强化了职业安全意识,普及了职业安全知识,增强了应急能力,以胜任日后高强度高压力的医疗工作环境。在“党团建设月”中,“弘扬长征精神,彰显爱国情怀”“传承长征魂,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穿越历史的巨变沧桑,回首凝望曾经的苦难和光辉,加深学生对理想信念远大征程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漫漫医学长征路。与此同时,紧跟时代的脉搏,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把感性鲜明的德育教育素材灵活地结合中医药文化的“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和内涵精髓,找到德育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强化学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

2载体建设助力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助推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载体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10]。学校依托学校学科建设、专业特色、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特色优势,作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环境教育力量。

2.1学科建设

学校的中医学专业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国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6个。通过开展学科建设,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把中医药研究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充实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中医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

2.2专业特色

学校从1988年开始对中医学专业设置进行分化改革,先后开办中医骨伤、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对外中医、传统中医、壮医、运动医学等专业方向。学校自1999年起开设中医传统班,每年选拔30名中医专业学生开展师承教育,实行经典到时和临床导师“双导师制”。20世纪50年代,学校国医大师班秀文等一批医药专家将壮医药应用于临床,并对壮医药进行了挖掘研究,经过几十年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壮医药线点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90年代,学校将壮医药学的“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理论、壮医药线点灸和壮医经筋疗法等特色疗法以学术讲座、课堂辅导、选修课级临床指导等多种形式渗透到中医学专业教学。2002年,学校开始设置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2011年,学校开展了“桂派杏林师承班”,探索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桂派杏林”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扩大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的受众影响,创造良好的学风,学校每年举办系列民族医药特色活动竞赛,如中医经典背诵默写大赛、“医站到底”知识竞赛、《黄帝内经》心得体会征文比赛等,这既能强化专业教学实用知识,又能普及中医药文化,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增强了广大师生对中医药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信心。

2.3课堂教学

学校对老师提出了“五真教师”的标准,“五真”即真信念、真自信、真学问、真责任、真功夫,其中“真自信”是指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专业有自信、有信心。教师真正做到了真自信,才能够把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到常规的教育教学当中,才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良好氛围。在理论教学上,学校构建了中医学专业“三模块(机能学实验基本技能、形态学实验基本技能、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六环节(实验、间隙、暑期实践、实训、实习、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模块六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科学统筹,安排合理:(1)组织入学的新生到附属医院参观,感受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2)组织学生参与中医特色推拿、按摩、艾灸和中医文化宣传义诊、跟师抄方等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医药、壮医药等民族医药文化。(3)每个暑假进行两周的临床实践活动,大一开展“初入杏林”为主题的医学志愿者服务,组织学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养老机构、福利院等开展社会实践和义诊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二开展“感知医学”社区医疗机构实习,大三以“模拟上岗”县乡基层医疗单位实习。学生深入医疗机构第一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样有助于中医学子们履行使命。学生不仅要学习经典,更要继承与发扬经典,努力地从丰富的实践活动汲取学术精华,用直接的方式身体力行去诠释传承的真谛,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热爱其奥妙,弘扬其精髓。

2.4第二课堂

学校以协调发展实用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4.1学校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每年5月响应全国“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号召,班团支部都会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更好的认识自己。“感恩节”主题班会,由视频展播、PPT展示、主持人讲说、感恩贺卡、同学互动等多个环节构成,学生围绕“感恩”记录了心底最想说的话,分享了自己心里最感激的人和事,表达了心中那一份最纯真的感恩。这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学校每年在广西特有的民族节日———“壮族三月三”来临之际开展相关民族文化教育主题班会,通过PPT讲解“壮族三月三”的由来、特色风俗、壮族儿女自由发言等环节,学习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普及了对“壮族三月三”的认识与了解。

2.4.2鼓励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责任。学校从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全面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提供优质的资源,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学校在2012年就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2014年开始面向本科生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并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科研活动,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制定相关政策对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授予相应学分及奖励。学校实施学生科研导师制,学校重大科技平台、各教学单位实验室全面面向大学生开放。学校先后举办“教授博士论坛”“青年文化论坛”和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医经典知识竞赛、急救技能操作比赛、中医手法大赛等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拓展功能。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条件,保障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在参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巩固了中医药专业知识,开拓了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4.3健全社团组织建设,繁荣学校文化

学校社团形式多样,分为学习型、公益型、兴趣爱好型、体育运动型等类型,社团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开展了推拿手法大赛、黄帝内经只是竞赛、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临床技能竞赛、针灸推拿理论及临床技能大赛、数模竞赛等,亦逐步形成了一些优势品牌活动,营造了颇具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引领作用。学校专门成立了广西高校首个大学生古琴社———兰风古琴社。古琴这门高雅的传统音乐艺术第一次以学生社团的形式走进广西的高等学府。古琴琴理和中医理论颇有相通:古琴所具有的“清、微、淡、远”的音色及其追求的“中、正、平、和”境界,与中医“阴阳平衡”、“保合太和”的精神追求相契;琴有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而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也与此相应。古琴社的成立,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1995年大学生红十字会成立,其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极大丰富了学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大学生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应急救护培训、具有红十字特色的演讲,如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及防艾教育、爱心救助及社会服务、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公益活动,率先设立了全国高校首个固定献血点和固定无偿献血日、首支固定献血者队伍、广西高校首支急救护理模拟操作表演队、首支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队、首支无偿献血“红色爱心”志愿者服务队。2017年,学校红十字会文化传播基地正式成立,在红十字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红十字会运动的普及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学生中得以大力弘扬,学生用实际行动、爱心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诠释了志愿者精神。

3小结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3

一.强化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特色学校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现代化精神和丰富的时代特色,特色学校具有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拥有个性化的外部教学环境以及独特的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相较于我国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教育水平也更高,特色学校凝聚了在校每一位师生的良好气质、优良品质,每位在校师生都具备优良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导向,这种内化到师生心灵深处的文化动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1]。一所学校的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物质环境包括许多方面,校园建筑以及校园场地的布置模式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会说话的静态校园组成部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学校物质氛围的影响,接受着道德教育。比如,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入团仪式以及校级运动会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学校独特的道德理念以及教育思想。校风、校训、校规等组成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校训、校风、校规三者都可以用直接的文字形态表达,但校方也可以选择隐性彰显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建筑或地理环境,潜移默化地传递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便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的精神文化成果以及思想道德观念。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包括学校的风气,学校的文化传统,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体现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加强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培养师生的健康人格,树立师生的积极精神面貌,培养师生的坚强品质以及良好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自身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思维中,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学校文化,遵循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模式[2]。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开展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而创造高品位、高质量、深层次的特色校园精神文化。

二.创新学校文化传统,夯实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基础

精神史是一所学校的重要历史,精神史可以作为特色学校文化培育的教育源泉。每一所学校都应该珍视且正视自己的历史,部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和深刻积淀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特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特色文化学校之所以称之为特色学校,关键在于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优质且稳定的特点。特色文化学校并不是僵硬的教学理念,而是将灵活的学校理念从内而外自然的呈现,这种理念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可,且能规范师生的基本行为。建设一所特色的文化学校,不仅需要学校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更需要学校对自身地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将教育对象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一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出先辈们的教育思想,先辈们的教育思想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精神启示。我们可以从先辈优秀的人格魅力中体现出一所学校的丰厚历史文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学校自身的传统进行深刻理解,发掘并合理培育,通过不断积累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学校的历史文化基础,凝练出属于一所学校的特色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便是学校的文化标识。我国当今的学校应该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坚持“全员发展、全员特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能兼修、己物相融的新时代人才[3]。

三.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主导特色高中文化建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其发展的关键更在于校长的领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建设的好坏,需要通过校长的行为来体现。”在我国学校的校长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能够引领学校发展,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校长自身的行为观念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从某一角度来看,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的个性特征外显,深刻体现了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所学校要想持续地发展,校长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大胆尝试新型的建设理念,在实践中促进学校创新发展。一位合格的教育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拥有高尚的教育情怀、渊博的学识,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管理艺术。一校之长应该具备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正确的指导,对学校的特色建设拥有正确的认识以及践行的魄力。校长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自身鲜明的个性与思想品质,不断创新学校的发展理念。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能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德育为首,整体推进学校工作,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学工作分层实施,实现异步发展,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利用错位引领的方式实现发展。除此之外,校长还应该配合教师积极推进课改,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4]。最后,校长应将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点,以研促教,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师生主体性,强化普通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关键

一所学校的文化终究是要靠学校的全体师生继承并创造的,离开了师生便无所谓校园文化。因此,一所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既要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全体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自身的人格去熔铸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健康心灵熏陶学生的心灵,教育便是凭借精神文化的力量发挥了伟大的影响。一所特色学校必然充满高尚的精神文化气息,这一气息离不开道德高尚的全体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建设作用,就要调动全体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精神领域的作用。

五.培育校本文化,创造高中特色文化建设土壤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4

【关键词】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方法

引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拥有文化意识、职业精神。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校园不仅具有教育职能,其本质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为了顺应时展,大学校园需要加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基础

1.科学的办学定位

在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过程中,办学定位是总基调,具体指的就是想要办成何种大学、如何办大学、大学发展方向如何、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培养人才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更是大学发展可持续发张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就是将这个基本要旨以及关键因素而展开,并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最终流传下来的精神产物。办学定位的确立,主要就是从大学自身条件出发,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具备的功能以及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可以说,大学办学定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而对于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一类的应用型大学,目标便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突显出“应用性”。闽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定位。学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面向,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以理为基,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秉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

2.鲜明的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得以体现,所以说,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也是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所谓办学特色主要指的就是一所大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并外界所公认且具有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具有非常明显的排它性,会与其他大学在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上形成对比,通过长期发展、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所以又具有发展性、稳定性特点。要知道,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大学自我创造出来的,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办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看,经过不断发展后,落实到大学优良传统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化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最终逐步形成了大学文化形态。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直接代表了大学,也为大学提高竞争力、实现办学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当中,更加具体来讲,则体现在校园精神、校风、人才培养、制度规范、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

大学校园作为我国人才的主要输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在构建大学特色文化中,通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校本文化与它校文化的交融,逐步形成了大学独有的特色文化。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特色,促使各个大学在多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培养出不同专业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先进性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相迎合,确保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不论哪种类型的大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有利于社会建设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促使学生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和能力,推动学校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文化体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

3.创新性原则

文化本身体现的就是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而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活动积累下的产物。从某种角度说,大学文化对大学发展、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故此,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可以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路径分析

1.构建完善的文化组织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并需要坚持的系统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对大学校园产生直接影响。大学文化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对其加大重视度。为此,闽南理工学院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党组织与教学政务共同管理,做好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进而构建出有领导、有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师生都可参与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

2.建立健全制度

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对一所高校来讲具有内在的价值指向,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而高校规范和制度作为一种物化的价值观念,可以将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将文化的价值指向从里到外进行转变,转化为可见、可感、现实的内容,对人起到约束作用,可以更深层次的规范、约束、激励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价值长期作用。大学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积累、创新,需要在完善的组织建设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相关目标、内容以及具体落实措施。闽南理工学院以“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特色化”为办学定位,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上,应当以此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促使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能够统一规划、部署、推进。最终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通过建章立制,不仅要积极鼓励思想良好、有优秀学术成果的师生,还需要极大力度对腐败、道德情操低下的师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惩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区实小自觉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身行动的标准,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打好基础。

3.丰富校园文化

构建大学校园特色文化,需要借助相应的阵地、载体,不断创新、丰富文化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果,进而实现对校园特色文化的高效传播。首先,可以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途径对学校文化进行宣传,将学校相应的文化信息宣传给学生。如“组织师生收看纪念100周年大会直播”,达到了较好文化传播效果。其次,合理构建文化设施,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比如在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影视文化中心等设施场所,使其具备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中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传承校园文化。再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巧妙利用大环境影响力促使学生公寓文化进一步建设。从而促使高校公寓形成特色文化,富有吸引力。如将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装饰上,也可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节庆文化,开展公寓区特有的庆祝活动。最后,学校可以多组织文化活动,比如庆典文化、社团建设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并在此过程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构建特色文化氛围,比如闽南理工学院开展的以“创新•创意•创青春”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结合各学院学科特色,开展创新创意类大赛、理工讲坛、文化艺术类大赛、体育节活动。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展现理工学子的青春风采,展示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体系

在社会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教学的融合,为学校发展带去了新的生机,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当然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阵地。但在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维、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版块,合理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表达教育内容。比如,可以在文化论坛中设立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学校热点问题模块,借此吸引学生关注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到文化讨论中,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

5.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可以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通过科学地设定评价内容,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可以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师生、社会各界的反馈情况,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全面完善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方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5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学校;有效管理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学校教育既有弘扬文化的职责,也有传承发展的职能。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身处其中能接受她的熏陶、触摸着她的灵魂、感受到她的魅力。一个具有文化软实力的学校则更具竞争力。学校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用心地培育,需要多方地积累,需要持久地坚持。职业学校更应以文化自信为指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笔者从事职业教育一年来,通过所学、所做、所思、所悟,深切地感觉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学校管理中,努力尝试着打造契合学校实际的特色文化。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洪泽中专”)是绽放在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畔的一朵职教之花。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洪泽中专在发展过程中依托地域特点和学校现状,突显了水文化建设:水,没有美酒的醇香,没有饮料炫丽的色彩,它无色无味,却是生命之源;水,看似无形,实则有形,有什么样的容器就会形成什么形状的水;水,看似柔弱,实则凶猛,洪水猛兽则是最好的体现;水,至纯至清,可以涤荡心灵,克服浮躁的社会现象。

一、水的至美性,培养务实的能力

水的纯净,水的透明,勉励全体师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做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充分践行“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校训,务实做好每一件事。

(一)让校园靓起来

环境可以改变人,每天让师生徜徉在优美的校园里,可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每幢楼、每盏灯、每棵树、每处景、每个项目、每项活动,都蕴含文化内容,都展示文化内涵,都体现文化特色。职业学校投入大,建设任务重,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很多人的付出。一年多来,校园10幢楼的外立面全面进行了改造,学校新大门的建设、地下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电力增容改造、道路黑化、学生食堂天燃气的改造、两幢学生宿舍空调和空气能热水器安装、3幢教学楼卫生间改造、校园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校园文化宣传窗的建设、两间大报告厅的装修、教师办公桌椅的更新、新实训楼建设完工,以及新女生宿舍楼、新实训厂房、体育看台的筹建等等,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是很难完成的。学校总务处全体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校园环境的打造中,让校园焕然一新。在这些工程改造中,严格遵守招投标及相关的工作程序,始终保持清廉本色,做一个心灵如水般纯净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既要能干事、干成事,还要不出事,让水的务实的特性在工作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让课堂活起来

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发展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则是重中之重。然而,流生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职学校的发展,往往千辛万苦招来的学生,一学期后,却流失了很多,有的学校流生率甚至达到30%,究其原因,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职业学校同样需要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从上学期开始重点打造优质课堂,通过青年教师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多种形式,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提升。让教师忙起来,让课堂灵动起来,回归课堂教学之根本,让教师们静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调查学生的喜好,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疏导,要求他们如水般澄寂淡然,既不“争名于朝”,更不“争利于市”,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名师、大师,成为学生生命意义上的好的导师。

(三)让学生动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行为习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成为活水,需要教育工作者务实思考和潜心研究。除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增强吸引力外,还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团结协作、学会理解包容,理解成功和失败,从而不断成长。办好校园广播,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和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学校成立了16个文化社团、12个专业社团,每周2次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的各种形式的比赛和展演。这些活动,既补充了所学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提升了他们的品质。

二、水的包容性,培养协作的能力

大多数人都喜欢大海,是因为海的宽广、海的包容,海纳百川。职业学校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发展需要包罗万象,因而师生要有宽广的胸怀,习得沟通的技巧,培养协作的能力。

(一)注重学生实训

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学校是应有之义。职业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利用课堂教学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和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根据市场需求,学校更多地采用订单式培养,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的传输,按照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7S素养;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年轻,血气方刚,也容易意气用事的年龄阶段特点,引导他们塑造如水的性格,接纳别人的不同,掌握沟通的技巧,拥有宽阔的胸怀,学会水的包容,拥有水的灵动。

(二)注重教师成长

教师队伍是校风学风养成的关键力量,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让教师从精神风貌、人品道德、学识素养、仪态风度等方面都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洪泽中专在35年发展中,三易其名,两迁其址,饱经沧桑。教师的思维存在感、价值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几乎丧失殆尽。关注教师发展,尤其是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为此,学校出台了45岁以下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和新进年青教师三年培养计划,同时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同一教研组教师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包容。

(三)注重教干提升

教干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是承上启下的核心,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在学校管理中,必须让他们的核心作用首先且充分发挥出来。在每两周一次的中层干部会议上通过系列教育和引导,重点培养和推进全体中层以上干部的协作意识,成效显著。现在中层干部之间的协作意识明显增强,涉及到跨部门的事情或者需要几个部门协作的事情,不会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水的包容性。

三、水的坚韧性,培养执行的能力

滴水穿石,体现了水的韧性,也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水,平时安静,但发起威来,可以摧枯拉朽,涤荡一切。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不断的挫折与不断的被否定中成长起来的。有的学生行为习惯不是很好,做事缺乏持久性和坚韧性,需要依靠在文化引领下的制度建设来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言行。比如,在宿舍管理和班级管理中,学校开展每周一次“流动红旗”宿舍评比,除流动红旗挂在宿舍门上外,还适当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文明宿舍评比结果纳入到一月一评的“文明班级”评比中,持续坚持。一年来,成效显著,宿舍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我们要求学生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让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学校的老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对待学生,要求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更好的耐心、更久的恒心和更大的信心。老师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对待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对待课堂教学要有良心和真心,对待科研要有慧心和静心。因为职业附于教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扬水之坚韧,育桃李满天下。

(三)让教干养成良好的执行习惯

教干是学校执行力的具体推动者。从校园环境改造到学校管理的加强,从年轻教师的培养到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从制度管理到内涵发展,无不需要他们的执行与推动。学校要求以各职能科室为单位,以部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开学前制订计划,过程中按序时进度不断推进,学期结束及时总结提高。期间定期进行汇报,学校纪检监察人员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督查落实。这样培养和成长了一批教干队伍,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气。

四、水的适应性,培养品味生活的能力

水所到之处必然会留下自己的印记和痕迹。我们要学习水的平凡,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好平凡的生活。平凡生活不是平庸生活,更不是粗糙生活。我们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内涵的人,真正实现教育部领导所说:职业学校的学生脱下工装一样可以穿西装、喝咖啡、听音乐会、看比赛,过有品味的生活。

(一)抓德育浸润

水,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用什么形状的容器就会形成什么形状的水。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劳动者,要具备这种适应能力,要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洪泽中专从2016年9月份开始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每周一部经典电影、每周一节文学欣赏课、每周一节艺术鉴赏课、每周一次法治教育或心理辅导课、每周参加一次社团活动、每周一次劳动。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学生变得更加文明,礼貌。

(二)抓队伍建设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6

关键词:班级文化;职业特色;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性与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中的优秀文化借鉴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增强班级和企业的联系,使职业、专业、教学文化有机融合。建设中职班级文化时要明确班级自身的目标、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环境提前感知与体验,进一步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班级品牌文化,从而对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职班级文化建设浮于表面

中职班级管理模式单一,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时缺乏职业性与专业性,只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布置教室的文化环境,设置一定的班训、班歌,按要求出好每期的黑板报等。但是这些文化建设并不符合职业学校的职业性与专业性,也不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要求。整体来看,班级文化较为滞后,仅展现了教学管理特色,没有凸显班级文化特色。

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缺乏职业与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班级,应该创造属于自身班级的特色,一般而言,根据企业文化构建的中职学校班级文化中比较明显的是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每个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不同,那么职业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此时就需要构建独特的班级文化。当前很多班级文化建设偏离了本班的专业特色,同时没有体现出职业文化,教师也没有尝试引入企业文化、岗位素质等。尽管当前社会各方都非常重视职校班级文化建设,但是班级文化缺乏个性,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

二、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相应的职业、专业文化

目前中职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班主任管理为主。班主任在班级各个方面的管理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都是文化课老师,文化课老师普遍缺乏对学生专业的了解,对学生未来职业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因此,班级文化缺乏职业性和专业性。

2.中职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被动

中职学生大多数处于青少年阶段,也许因为年纪的关系,学生对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知识相当匮乏,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也显得十分被动,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班级文化建设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感觉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慢慢地,很多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了抗拒与叛逆心理,加大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

三、中职学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以创建职业、专业文化氛围为核心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精神。企业要想实现做大做强、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就需要打造一支团结有爱、通力合作、富有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可以把班集体也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因此团队精神对班级的建设也十分重要。班级中学生团结互助、小组协助合作、高考冲刺时的奋力拼搏都离不开团队精神。当学生们努力赢得集体荣誉时,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感动。(2)提高学生对职业与专业的认知度。就读职业学校的每个学生目标都很明确:来学校学一技之长,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做一名“蓝领”。因此,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时需要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素养、岗位工作要求、行业文化素养等。让学生长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做事有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工种的认识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在职业学校,学好技术、练好技能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将来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众所周知,来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相应的职业道德文化和素养缺乏。因此,必须努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文化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相应的了解,明白相应的企业文化下所需要的职业文化素养,并对此进行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行业素养,从而达到提升自我个人职业素养的目的。

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以制度、物质、活动、精神文化为出发点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班级的专业入手,从企业的文化为切入点,与全班学生讨论建立与企业一致的7S考核制度。以7S考核制度来制约学生的行为,这样学生也能够提前感受一下进入企业后的滋味。以汽修班为例,设置与汽修4S店相关的职位,如总经理、销售经理、服务经理等。班主任就是总经理,班长就是销售经理,副班长是服务经理,然后各条流水线下又有各自的员工,负责相应的事项。还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企业公约,并且实行岗位轮岗制,做到班级里人人参与,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个人素质。当然这个设置也不能完全脱离班级脱离学校的实际。对相应的职位提出相应的要求,而且明确该职位的主要职责。(2)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布置充满特色的班级环境。物质文化是指用各种形式的物质来布置班级的教室等地方。物质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的格局规划、展板布置、班容班貌都要依据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班级的专业性,融入相对应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就业文化,明确凸显职业学校学生所学专业目标和将来的职业素养,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环境。教室环境布置不仅要体现职业与专业特色,还要积极向上、大方得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布置班级环境时,可以先对教室里的空白墙进行布置,并且设置相应的常规展板,如布告栏、幸福家园、卫生角、操行评定栏等。可以在教室门口醒目的地方设置布告栏,在那里张贴班级公约和班级口号,如“关注过程,重视结果”,还可以在教室后门口的空墙处设置与企业接轨的展板。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将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实习,因此职业学校培养出来基本上都是“蓝领”,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要与企业文化、就业文化相结合,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提早让学生准备好去企业工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展示在墙面上。可以放置学生穿着工作服在实训车间和对应企业工作实训的照片,当然也要布置上有学校实训室、企业生产车间里的工作流程图和注意事项。(3)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职业学校班级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和职业特性,这样一来就加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在班级活动开展时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深入渗透,依托学校文化、根据专业特色、深入企业文化,认真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做到以专业为中心,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活动主题明确、方案详细,师生共同策划,保证活动开展能积极有效,成果明显。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如拆装发动机大赛、速度与激情(运轮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班徽设计大赛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努力融入学校的专业活动,打造阳光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4)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一是创建品牌班级。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讨论下确立自己班级的奋斗目标,创建具有自己班级专业特色的班集体。以学校的“一班一品”为依据,以文化为核心,凸显专业、职业的特色,为创建这么一个品牌班集体而努力奋斗。在大家确定班级奋斗终极目标后,制订班级的每个时期的不同目标和班歌、班训、班标等。二是借助名言警句。要坚信名言警句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班主任和学生可以一起收集各种名言警句,比如励志的、勤学的、工作的,让班级里擅长书法的学生用毛笔书写出来粘贴到墙上。同时,每周让学生摘抄对学专业以及将来工作有用的名句,每周由班委挑选出优秀的句子,公布到学习展板,供大家学习。实践证明,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教育意义和感染力是十分明显的。三是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里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训以及活动中共同形成的一种理念意识。这种意识对班级里的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新的班级建立时班主任就应该跟班委商量,并初步定下班级奋斗目标,然后再跟班里学生讨论,投票定下班级的奋斗目标,这就为良好的班集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训则是最能体现班级精神的。有了班训,学生就有了动力、有了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他们的明天是灿烂的,他们的班级是积极向上的。

四、小结

要建设成具有专业、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不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教师提高各方面的文化素质,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但是只要大家认真努力配合默契,一定能建设好班级特色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彬.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职业学院文化对策研究一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7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是展现班级生命力的重要载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出春天的村庄。”这就说明班级文化环境不但展现了一个班集体的良好风貌,更重要的是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班级文化环境的创造,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创建和谐优美的自然、文化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而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集体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农村学校教室环境普遍存在着脏乱的现象,各种饮料瓶子摆放不正,地上丢着纸片、果核,学生的课桌很乱,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存在许多问题,同学间出现了矛盾从不会用“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凡此种种,使人觉得整个育人环境不理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势在必行,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形象的示范,引领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比如,班主任带头行动,把不用的瓶子做成塑料花或者插上一些鲜花,摆放在讲台和窗台上,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把班级的行为规范要求,制作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校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意自己的文明用语,当遇见老师时一定要问一声“老师好”,与学生出现矛盾时学会说“对不起”。通过这样的改变,可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从而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对于一个班集体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综合素养和养成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班级制度,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学生是主体,通过班集体的通力合作,制定促进班集体共同发展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使每一个学生接受班级制度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班级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和人文性,使制度能深入人心,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针对迟到的学生,经过班集体讨论制定的处罚方式是,写出一份 200 字左右的深刻检查,或者面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才艺表演,通过这样的处罚方式,学生迟到的次数减少了,能保证良好的出勤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班级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培育优良班风的重要保证,通过举办活动为班级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班级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比如,可定期举办“主题演讲活动”“歌唱比赛”“才艺表演”等活动,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借助活动释放自己的能量,发挥自身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以此来激发班集体活力。总之,班集体生活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于农村小学的条件限制,许多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缺少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兼之,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自身的专业素养较弱,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给学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班主任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带领学生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促进班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8

关键词:体育强国;特色学校;校园篮球文化;文化建设

党的以来,指出中国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2019年9月2号,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将“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定位为五大战略目标之一,在青少年体育论述中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青少年体育文化建设已经作为青少年体育建设工程和体育文化建设工程的共同作用对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机组成。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是助力青少年体育工程建设和体育文化工程建设的有效平台。校园篮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分类,在从源头基础上提高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特色的校园篮球文化更能促进在青少年阶段普及、感悟、传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优良传统。建设特色校园篮球文化是对接和发展青少年体育和体育文化的关键步骤,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目前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建设中,文化建设壁垒日益显现,篮球特色学校的文化建设对体育强国建设的促进效应亟待学界研究。

1体育强国建设中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文化内涵

早在1983年,国家文件中体育强国的概念便初次提出,当时国家体委上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得到国务院的认可并向全国下发通知,其中首次提到要使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1]。《纲要》的提出,本身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部署推动了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体育的重要作用。在青少年领域,一是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建设,二就是加强体育文化在青少年阶段的建设。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一直都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文化内涵一是以青少年为本的体育,在注重和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和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构建学校与多方的联动体系,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和场地设施保障,以达到实现青少年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二是在增强青少年竞技体育实力的前提下,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中充当助推器的作用,加快是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实现各级联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对接。三是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弘扬中国体育精神和继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前提下深挖运动项目文化发展、丰富体育文化产品,以达到培育多元的人才和构建出精彩的文化活动的目标。四是实现青少年体育事业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事业、业余与职业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协调发展。

2篮球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意义阐释

校园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重要的特色组成部分。校园篮球文化作为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的体育文化现象,由于其空间、对象、目的等方面的特殊性,具有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篮球文化共通的特征。从宏观的角度讲,校园篮球文化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根据教育、学习和生活的需求,在适应和改造校园环境过程中以篮球运动为物质载体,将多种精神或物质实体融为一体的总和,同时被一定的群体所接受和共有。主要体现为校园篮球智能文化、校园篮球物质文化、校园篮球精神文化和校园篮球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1]。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校园篮球文化实质是一种篮球精神文化和篮球文化氛围的总称,主要体现形式是培养学生的篮球精神和篮球技术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篮球课程、篮球竞赛和篮球课外文化活动等。

2.1“校园篮球”智能文化建设意义

校园篮球智能文化指的是在校园范围内通过学习、感悟、收获到的篮球科学,篮球运动技术和技能,相关的运动损伤、康复保健、预防护理等相关知识。它作为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学生认识、改造、适应、控制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对在校园中普及篮球运动和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终身性和持续性都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2“校园篮球”物质文化建设意义

校园篮球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篮球文化活动参与的活动形式与客观存在的物体,主要包含与篮球活动相关联的场地设施、设备器械与思想物化。在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篮球专业教师教练员、篮球校本课程、篮球相关器材、篮球运动联赛、篮球队服装、篮球宣传展板和篮球宣传板报等。其在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内涵中,发挥着基础承载作用,在推进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校园篮球”制度文化建设意义

校园篮球制度文化内涵指的是组织机构与规章体制的总和,是学校进行校园篮球组织、开展等方面的保障动力。在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其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篮球相关的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校园篮球工作具体进程中的教学管理、课余训练和竞赛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规章制度能够起到对学生、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约束、规范、管理、控制的作用,可以起到教化和规范人的作用,同时也是保障学校发展内部动态平衡的重要保障。

2.4“校园篮球”精神文化建设意义

校园篮球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和无形的文化,它指的是利用篮球活动为物质载体,使参与者在与篮球有关的事件中改变主要观念的存在,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篮球价值观、美学理念及篮球思维和意识的结果。校园篮球精神文化是校园篮球运动的统领文化,主要以活动的形式来表现出参与篮球运动的参与者篮球思想、观念、精神信念等方面。校园篮球精神文化还代表着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整体学校文化的内生动力,是影响特色学校之特殊之处的重要体现。

3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困境述评

3.1篮球运动价值在学校内的重视和认知程度不足

篮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篮球运动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运动本身的内在价值[2]。在校园当中,篮球运动受众程度高,入门较为容易,其趣味性和易学性在广大学生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检验。相关的场地设置相比较其他的“三大球”来说,提供基础保障也较为便易,且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体育中教育性原则,在满足于学生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实际的学校当中,通过访谈相关教练员,教师发现,学校领导对篮球运动价值与重视程度普遍偏低,一般非“体育口”出来的领导往往不会主动的关注篮球这一单一项目的发展,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好坏程度,校领导往往更多从学校篮球队比赛成绩来做出判断,对面向全体学生的篮球课和课余活动还缺乏重视,其面向全体学生的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往往只依靠少数篮球专业教师的自主性,这样就明显增加了其中的阻力。并且对相关篮球文化的建设也缺少相关概念和差异化理念,只停留在了保障教学和训练的初级阶段,存在对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存在缺失状态。

3.2在新形式下篮球课程内容形式改变不足,学习途径缺乏创新

学校的篮球课程作为建设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出发点,在整体的校园篮球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根据调查,在当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教师的篮球课程安排多数还是存在只重基础技能的练习和“考什么练什么”的情况。有的时候一个单一的双手胸前传球和三步上篮可以教几节乃至几周,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课程乏味单一。虽然能巩固学生一定的技术能力,拔高考试成绩,但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降低学生对篮球的喜爱程度。与此同时,有关对学生篮球历史,篮球规则,裁判法的传授也相对欠缺,学习途径单一,教师存在未能及时根据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来提升自己,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能在保障一定的课堂秩序和组织形式上,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内生性动力,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课程中产生好的感受,反而会让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疲惫感,甚至厌学、不服从管理、逃课的情况出现。

3.3特色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建设意识缺乏,忽视了篮球氛围

对学校特色的重要影响目前学校中还存在普遍的目的性和功利主义[2],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的特色的评价只是从一些物质层面设置进行,对场地设施保障和学生体质通过率进行评价考核并不能体现特色之处。一次校际联赛的举行只能有一个冠军,获奖的队伍毕竟属于少数,虽然学校的竞赛成绩可以反映出一定的篮球氛围建设程度,但并不能体现学校整体的篮球氛围程度,其可能存在“因比赛而比赛”的单一竞技角逐产生运动的偏离行为,而非通过篮球育人的价值观念体现。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并不能只以竞赛成绩为主要特色,一些办学基础好、场地设施保障充足、生源拔尖的学校可能其竞赛成绩一直处于上游水平,但其学校的篮球氛围可能并不是发展很好。优良的篮球氛围会促进学校整体的校园篮球运动开展,有助与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多方面影响篮球运动成绩的拔高,因此目前的校园篮球文化氛围建设并不完善,忽视了篮球氛围对学校特色的重要影响。

3.4部分学校对体育的宣传不足和相应的设施不满足新形式下的需求

在《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中将建立校园篮球文化作为了一项评选基本的遴选标准,并明确要求了建立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校园篮球信息平台,目的就是要在展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改进现有的篮球信息报道和交流工作经验的方式。形式多样的校园篮球文化活动是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主要宣传内容,根据实地调查了解到绝大部分学校拥有自己的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并会组织学生进行一定征文、摄影、报道等活动,但部分学校还存在缺失相关篮球活动的报道,有些宣传平台只是应付检查而存在,缺乏日常管理和更新维护。且宣传手段单一,部分学校宣传主要是靠校队教练老师或学校相关宣传部门负责人包办,学生参与度低乃至缺失。在相关经费使用中也是主要精力在竞赛和训练方面,并没有相关宣传器材的补充和更新,这对于学生篮球知识和钟爱程度都产生的一定的影响。

4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建设改进路径阐明

4.1重视篮球运动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加强篮球校本课程建设和完善校园篮球竞赛体系

目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竞技体育孤立,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还属于普遍现象[3]。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以人为本”是基本的精神理念,学校体育中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篮球运动具有良好的强健体魄,磨炼意志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校体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传递知识为其副产品。在学校体育中,参与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其都是特色校园篮球文化构建的主要生力军。学生通过参加篮球运动,能达到锻炼身体,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是基本目标,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故重视篮球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加强篮球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场篮球比赛不可能让100名学生都参赛,但可以让100名学生观看甚至让更多数人参与其中,在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中,应完善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加强以学生为主的篮球啦啦队的组建和培养、篮球裁判员和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现场解说和专业主持人的培养等,并邀请高校或篮球俱乐部来到学校进行一定形式的交流和培训形成固定活动。同时加强开展对学生球队文化知识教育和球队主场文化建设等相关活动,促进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真正的让篮球运动回归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4.2加强扩充篮球教师队伍和现有教师培训,积极在运动中引导学生感受篮球精神魅力

教师作为学生获得感体验的第一主导者,其对学生获得感程度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和长久性的作用。教师在篮球课程、课外篮球活动、篮球训练竞赛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虽然可以保障至少一名的篮球专项教师的存在,但在举办篮球联赛、篮球社团、篮球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专业教师还是存在人手不足现象,因此可以增加与专业院校和篮球专业俱乐部的联系,增加一定的外聘教师和高校篮球专项学生进校实习的机会,达到学校和社会相联系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是其树立信心、磨炼意志、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增加教师在岗继续学习扩充知识的机会,提升教师对篮球人文精神的认识[5],避免教师为竞赛而训练、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培养的偏离行为,有助于将篮球智能、篮球物质、篮球精神、篮球制度相结合的价值观念和体育素养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的教化。篮球教师队伍也代表这学校的精神和文化,能够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可促进特色学校内在特色和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3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篮球活动,重视学校篮球文化氛围建设

在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中如何办出自己学校独特的特色,就是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校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校园篮球氛围建设,在建设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过程中,应抓住篮球氛围为出发点,增添谋划一系列符合新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篮球文化活动,以“趣味、健体、全人、炼品”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通过每年举办校园篮球文化艺术节,确定固定时间,并邀请家长和外界专家进校指导和观摩,促进整体的联动性,保障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将其设置为固定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其为一种常态,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投入其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发展氛围,应增加各方的参与度,结合各方力量建立校园篮球联盟,加强相关的篮球训练竞赛,课外篮球活动和多种创新方式的探讨交流,结合学生,教师,专家,篮球爱好者等多方源动力促进特色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4.4拓宽资金渠道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视学生获得感的特色校园篮球文化宣传体系

欲立其功必先利其器,依托社会力量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增添或维修相关的宣传器材和设备,并确立定期保养制度,维修管护相关器材。重视学生在特色校园文化宣传的中心位置,号召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篮球新闻写作、图片影集拍摄、短视频录制、校园球星采访等宣传文化工作。引入用专业教师指导,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篮球专业素养,拓宽学生成才发展渠道。立抓在宣传方面打造出学生喜爱的校园篮球文化基础,做智能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播种机、催化剂、定心药、生命水。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学生感到自豪、老师们感到骄傲、学校感到使命的校园篮球文化宣传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Z].国发[1983]167号,1983.

[2]何黎明.浅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与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5(02):60-63.

[3]金赛英.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3):309-311.

[4]程明霞.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对高校篮球教学的影响管理[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9):156+144.

[5]陈晨,郭姝延,杨晓光.论中小学篮球文化的构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03):69-70.

[6]杜昆懋.探究校园篮球运动与篮球文化的发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164.

[7]肖焕禹,邵雪梅.体育强国内涵的阐释[J].体育科研:2009(4):3-4.

[8]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01).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