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音乐教育范例

线下音乐教育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方向

一、引言

我国在教育过程中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则是实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多元文化不仅强调学生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还要在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又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前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纵观当前我国大学音乐教学现状,音乐教学现状是不够乐观的。第一,受世界音乐流行趋势的影响,一味认为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优于国内,给我国音乐发展设置了阻碍,同时也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第二,忽略了本土音乐的文化背景。在多元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多种文化不断冲击与碰撞中形成自身特色,而不是单独发展某一种音乐文化。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应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辩证地吸收与借鉴其他音乐文化的优点,而不是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全盘接受而否定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对音乐教育重视不足

第一,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注重理工科或者实用技术科目的培养,而忽略文化科目的培养,这与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此外,文化类的校内活动也不能引起校方的重视,学校对于相关活动未能配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高校对音乐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选择、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1]如音乐鉴赏课,不仅对学生乐理基础知识有帮助,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审美趣味。第二,多元化的音乐教学需要多种教育教学的软硬件设备,但是许多高校不具备相关条件,同时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阻碍了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大学音乐多元化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音乐教学体系

第一,多元文化应该以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体系。在高校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突破以单一文化为整体的思想观念,不断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优点,并将其应用于自身艺术体系。[2]第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目标与方法应不断与艺术前沿接轨,树立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基础,保证音乐文化发展多元化、常态化。

(二)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

第一,高校应开展世界音乐文化历史课程,增加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第二,要重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比不同音乐文化的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音乐教育的整体氛围中,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意识。第三,要积极开展音乐文化节等相关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印象。此外,应合理配置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避免大班制。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值得关注。首先,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进修,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并鼓励教师与国内外音乐教学水平一流的高校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构建新型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其次,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深刻理解其他音乐文化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音乐文化教育中的软硬件设备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师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语

当前,高校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存在许多不足。在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校应做到公开公正的教育原则,对音乐文化采取开放包容态度,同时批判性地吸收借鉴,以科学发展为基本理念,全方位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工作。我们应着眼于本民族音乐文化,构建科学的音乐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使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苟丽娜.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J].黄河之声,2019(23).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疫情高等学校公共体育线上教学发展对策

前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样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更是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疫情使得多地高校延迟开学,为保证高校正常教学进度,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更好地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就这样以一种突然的方式进入到高校教学工作之中,这是对当前我国高校线上教学体系、学校管理模式和技术支持的全方位检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疫情初期,线上公体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显示出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更需要建立健全线上教学机制。因此,本文着重以高校公体课为切入点,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平台以及教学模式四方面进行探究,为线上公体课教学提供合理得发展对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使高校体育能够借助互联网产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1、文献综述

1.1、公共体育课程。关于公共体育课程本文引用到了我国《公共体育》课程的定义和许荟蓉在《在线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的相关叙述。

1.2、线上教学。关于线上教学本文阐述了线上教学的定义,引用到了李克寒、刘瑶等人在《病毒肺炎疫情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讨》一文及谢展薇在《疫情下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尝试》一文中的相关叙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在疫情下,线上教学模式暂时缓解了高校公体课教学进度的燃眉之急,但在教学主体、教学平台、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并结合江苏省7所高校疫情期间线上授课的具体情况,从教师、学生、教学平台、教学模式方面着手,分析公体课线上教学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南京市7所高校疫情期间参与公体课线上教学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全球学术快报查阅收集大量的资料与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梳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此次研究内容更加真实详细。(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的设计针对本次研究的内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咨询专家的意见,共设计出两份问卷,一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针对南京市7所高校教师的调查问卷,一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针对南京市7所高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学生主要针对大学四年制本科,正式在籍学生。两份问卷均通过问卷星进行网上问卷的发放。②问卷的有效回收数量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分别抽取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7所院校。于2020年10月初采用问卷星的方式,分别对7所高校的教师和大二学生采取问卷随机发放的方式进行调查,共收集教师有效问卷94份,学生有效问卷1772份,详情见表1。(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为研究提供量化依据。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南京市高校公体课线上教学现状分析。(1)疫情之前师生开展线上体育教学情况。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线上教学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但毫无疑问,师生充足的思想准备是开展线上教学的先行条件。由表2可知,在疫情之前,参加过线上教学的学生有1284人,占72.46%,开展过线上教学的老师有52人,占55.32%;由表3可知,教师对线上教学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有40名教师选择“熟练”占42.55%,有26名教师选择“一般熟练”占27.66%,大部分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介于一般和熟练之间;由表4可知,教师在线上教学之前只有30人接受过线上培训,仅占31.91%,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有64人,占68.09%。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面对突发事件,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从线下成功转移到线上,但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仅仅接受过简单的线上教学培训甚至没有接受过线上培训,这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2)疫情期间学生对教学平台相关指标的评价。教学平台是线上教学最基础的技术支撑,从表5可知,学生从网络流畅度、运行稳定度和音频清晰度对教学平台做出评价,学生对于这三项指标“好”及“非常好”的程度均达到了75%以上,说明平台运行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于线上教学技术的需求,但在网上学习期间也出现过网络平台崩溃等情况,对于线上教学平台仍需要时间进行考验与完善。(3)疫情期间教师最常用的线上体育教学方式。从表6可知,对于教师,在疫情期间最常用的线上体育教学方式“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自学”位居第一,占到了28.72%,不难发现,线上体育教学基本沿袭了线下体育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随学习,这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体育技能的学习需要有一个教师传授与辅导的过程,学生自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4)学生认为设置线上体育课程对自身的帮助程度。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能够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魄。由表7可知,对于设置线上体育课,学生认为“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共占到76.8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还是较为满意,并且认为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也为线上体育课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5)教师实施线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教学质量重要的检验手段。由表8可知,教师对于线上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学习中的表现”、“作业提交情况”、“考试成绩”位居前三位,因为体育课程的实操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这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培养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方式。(6)师生认为适合线上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实践教学。由于体育的实践性较强,对场地,器材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因而对于教学内容,线上与线下也有一定的侧重点。由表9可知,50.9%的学生和68%的教师均认为体育理论教学更适合线上教学,这也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难题,怎样做到在线上教学中平衡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促进体育在互联网大发展潮流中更加快速地有效发展。(7)师生认为对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模式。由表10可知,对于线上教学模式的选择,54.46%的学生和61.7%的教师均认为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体育教学,效果会更好。经过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师生已经得到初步的了解与适应,疫情之后如果再回到传统的线下教学中,对于教学变革的新需求,可能已经无法使用了,因此,线上加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能会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大趋势与大方向。

3.2(1)从表11可知,有66.25%的学生认为技术场地受限是制约。体育课线上教学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理论学科最主要的特征,体育课是对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的课程,而动作场地是保证学习的基础,线上教学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场地的使用;(2)44.81%的学生选择学生自主能力差,这说明,学生本身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意识就薄弱,加之受到疫情的冲击,线上教学监督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远距离网络教学缺乏教师监督,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对学生诱惑太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势必影响线上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制约体育课教学;(3)42.95%的学生选择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线上教学,这说明,线上体育教学方法内容还有待改善和提高,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可能相关教育机构与学校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更加适合线上课程的教学方案,导致一些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线上教学;(4)36.85%的学生选择网络速度及稳定性差,这说明,互联网技术是线上教学的基础保障,只有充分确保教学平台与网络速度的高效与流畅,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师生进行网上的授课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4)28.95%的学生选择教学平台功能不完善,线下教学师生面对面能够即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而对于线上教学,需要依托教学平台,教学平台功能的不完善,必然限制师生之间互动的即时度;(5)27.14%的学生选择教师对教学平台和工具不熟练,这说明,教学形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勇于接受与学习新的教学方式,跟随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台和工具运用不熟练,势必会制约线上教学的进度与质量;(6)12.25%的学生选择学校对体育课线上教学的政策支持不足,有些学校并没有为线上体育课的教学提供充足的政策支持,学校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相关部门与教师更会懈怠,这也是制约线上体育课教学因素之一。综合上述制约因素,总之,面对这次突然爆发的疫情,线上体育课的教学暴漏出许多问题,尽管教育部门紧急出台了相关的教学政策,但仍需要有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改变阶段。

3.3、线上开展体育教学的可行性。(1)教学主体对线上体育教学的认可和支持。由表12、13可知,对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认可度,有超过75%的学生介于“好”和“非常好”之间,而对于教师,超过80%的教师评价介于“一般”和“好”之间,对于疫情之后继续进行线上教学的支持度来看,有68.62%的同学“支持”及“非常支持”疫情后继续进行线上教学,有67.02%的教师介于“一般支持”和“支持”之间。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总体来说,师生对于线上体育教学抱有认可与支持,特别是经过此次疫情的冲击,不禁让我们对中国教育体制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当突发重大安全卫生事件紧急情境下,线上教学对于高校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来说,是必定要走的教学模式,这也为线上教学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师生对于线上教学认可与支持的态度,是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可行性之一。(2)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于现代技术运用较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体育课教学也应跟随时展的步伐,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系统,不仅能够进行体育资源共享,获取各项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全方面了解关于体育的实时资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线上体育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适应社会发展,有开展的可行性。

4、结语

由调查结果可知,疫情期间,教学模式从线下教学成功转移到线上教学;学生对于教学平台网速流畅度、运行稳定度、音频清晰度等指标都给出了较好的评价;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自学;学生认为设置线上体育课程对自身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实施教学评价占比最大的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师生均认为体育理论教学更适合线上体育教学;师生均认为线上加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更好。限制高校线上公体课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技术场地受限、学生自主能力差、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线上教学、网络速度及稳定性差、教学平台功能不完善、教师对教学平台和工具不熟练、学校对体育课线上教学的政策支持不足。教学主体对线上体育教学的认可和支持以及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都充分说明实行线上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

5、高校体育线上教学发展对策

5.1、教师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1)教师应注重网上教学技能培训。线上教学更加注重教师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高校体育线上教学培训要明确培训的理念,能够将科学技术和教学技能充分结合运用。培养教师改革课程的能力,教师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体育课程进行修改,增加课程的实际操作性,满足市场需求。培养教师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加强教师教学平台、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熟练度,运用新媒体技术结合体育教学资源,将最新最优质的教学内容带给学生。(2)教师应提高线上课堂学生参与度、合理安排课程任务。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下教学转移到线上,使得师生互动距离拉大,从而导致师生互动即时度、学生课堂参与度、疑难问题解决度降低等问题。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提高线上课堂活跃指数,增加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增强线上教学的仪式感。由于屏幕阻隔,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加大对学生主动沟通的频率,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合理安排课程任务。

5.2、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及时反馈问题。线下学习转移到线上,让原本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自由,时间变得更加灵活,学习的场地也由操场变为了居家学习锻炼,转变成了较为轻松的家庭学习模式,因此干扰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学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学习态度,养成线上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期间,拒绝网络资源诱惑,加强心理暗示,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线上教学期间,由于屏幕的阻隔,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这也会使得学习进度出现滞后性。学生的及时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出现音频卡顿、网络不流畅、技术动作不明白、学习软件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

5.3、教学平台应更加优化。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教学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一时间全国大中小学生同时进行线上学习,许多学习平台使用量瞬间增大,服务器压力过大,导致部分用户在登录、图片传输等功能出现短暂异常。教学平台应针对不同的教育群体建立不同的平台运行机制,组建专门的平台管理团队,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做出及时的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

5.4、教学模式应多元化。经过此次疫情,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相较于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便捷性、信息化等特点,但同时,也暴露出线上教学的诸多问题,可以说,线上教学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线下教学那么完整成熟的体系。在后疫情时代,可以采用线上加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一方面,线下教学具有面对面、师生互动即时度等优势;另一方面线上教学能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对课后学生的学习巩固、技能练习等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度进一步强化,特别体现在高等教育之中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结合,为体育的长远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荟蓉.在线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方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3).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词:广东省;音乐教育产业;新媒体;发展构想

文章里所指的音乐教育培训,是有别于国家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高中和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培训,是建立在盈利基础上的,具有社会化、民营性的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它们构成了中国音乐教学培训行业的主体。广东省是全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量大,重视艺术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少小学、中学将音乐考级或音乐比赛获奖设为升学、择校加分的附加条件。艺术类的高考文化分录取线相对低于文、理科的分数线。不少文化生迫于竞争压力,在高中时转读音乐艺术类。因此,参加音乐兴趣班培训、音乐考级培训和艺考音乐培训的人数较多,规模较广,是广东省音乐教育培训行业产值的主要来源。

一、广东省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现状

广东省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产值收入来源于学员的培训费用,其中包括学费、报名费(考级或艺考)、练习费、材料费、陪练费,另外还有艺考生涉及的交通费、食宿费、乐器采购、服装等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乐器、声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以及视唱练耳、乐理、和声等音乐基础知识。乐器和声乐(合唱培训除外)培训主要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大多培训机构较少涉及,部分培训机构为了应对考级或艺考考试内容采取速成的应试教育。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和国民对下一代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兴趣班和音乐考级市场规模和产值这几年屡创新高。广东省艺考报考人数这几年有所下降。导致报名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文化课分数要求提高,计划招生人数减少,毕业生就业难等原因。广东省的音乐教育培训产业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培训机构众多,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无规模、无品牌的作坊式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较多,存在师资质量差,教学方式不专业的情况。钢琴教学是音乐培训的主流,但许多钢琴教师是没有经过专业教学培训和教学经验在校的学生,有的甚至不是钢琴专业的学生或老师。缺乏统一的标准,健全的师资考评制度和监管部门。缺乏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品牌影响力的、和市场竞争力的领军艺考培训机构。

(二)教学内容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教学内容以帮助学员通过考试为办学目的,急功近利,扼杀兴趣。无视音乐基础知识的配套教育,缺乏素质培养的意识。不少学员,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弹好两到三首考试曲目。不仅实际演奏能力未得到提高,而且机械枯燥的练习过程使学员丝毫领略不到艺术的魅力。严重违背文化艺术传播和艺术人才培养的初衷。

(三)培训市场竞争持续混乱,收费缺乏统一标准

学校招生混乱,各校间竞争无序。乱办班、乱收费、乱宣传等现象,严重干扰了艺术培训市场的正常次序和教学目的初衷。一直存在收费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缺乏市场公认或行内权威机构认可的评判标准,收费价格缺乏依据标准。不少还会以教材费、辅导联系费、器材使用费等项目进行二次收费。现状总结:广东省音乐教育培训的社会需求量大。但教学形式单一,师资水平不齐。教学方式欠缺专业性忽视兴趣和音乐素养的培养。缺乏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规的范收费标准。

二、广州市音乐教育培训产业“音乐教育+新媒体”的发展构想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的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广州市音乐教育培训机构与新媒体的结合目前仅限于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推送。新媒体在音乐教学、管理、经营等领域的涉足较少。针对以上广州市的音乐培训机构的现状,结合当今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将提出“音乐教育+新媒体”的构想,从教育方式、传播模式、内容标准化、客户交流、机构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广州市音乐培训产业的发展构想。

(一)丰富教学方式和拓宽传播模式

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发展生态,成为各行业新的机会。授课地点不受限制,推广方式多,覆盖面广。丰富教学方式和拓宽传播模式,发展线上教育及020教学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大力拓展成人音乐教育和电声乐器教育。从单一的一对一面对面教学模式发展为一对多(集体教学)或在线远程教学模式(音乐教育类app或音乐互联网教育平台)。在线远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学员不在广州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在线远程教学适用于乐理、视唱练耳等理论课或音乐应考培训的学习,也可作为儿童乐器一对一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集体课在音乐教育上,可将音乐、视觉、网络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增加音乐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将音乐教育与网络平台节目相融合与学员积极互动,开辟一个全新的明星视频服务类节目的新领域。可用于少儿培训和流行音乐教育。

(二)发展线上交流与管理功能

将线上发展作为线下发展的对接,聚集沟通交流功能。通过互联网将分散在国内各地琴行门店的客户集中到网络平台中来,线上运营模式将取代传统纸笔以及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打破地域距离的限制。还可以建立互动社区网络用户资源,打造智能乐谱、乐器学习和演奏分享的音乐在线教育云社区。结合智能乐器与在线互动模块,呈现放射状发展形势。发展020教学模式将所有的管理放线上,核心服务线下,线上管理将教学流程尽量简化。

(三)教学内容和师资考核施行标准化

全国的音乐培训结构联网,将课件、曲目、教学方法及收费标准设定为统一的标准化。并对培训机构音乐教师根据音乐类别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定期进行业务能力、教学内容、评教结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考核。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网络监督。

(四)发展品牌化经营模式

互联网商务平台与大型琴行连锁机构的加盟合作将音教市场推向更大的二三线及以下市场,其品牌化发展态势吸引行业外部资本直接或间接的注资,以资本运作方式刺激市场增量。结合线上、线下以及020的音乐教育培训模式,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将市场价值最大化。

三、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根据广东省音乐教育培训产业的现状,针对机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培养、收费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笔者提出了“音乐教育+新媒体”的发展构想。从教育方式、传播模式、内容标准化、客户交流、机构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对目前广东省音乐教育培训产业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开拓了音乐教育方式、营销和传播渠道,逐步发展为具有影响力与收益并存的音乐教育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基于杭州市社会音乐教育之培训机构的调查实例.杭州师范大学,2016,5.

[2]秦川.NAMM大学课程精选音乐培训机构的师资管理(上).乐器,2010,11.

[3]尚音.钢琴新媒体教学研讨会在沪杭两地举行.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4.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产业化;挑战;路径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总理将“互联网+行动”定义成:运用互联网数据信息技术,把每个线下传统行业都与网络密切地结合起来,从而促使线下传统行业能够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得更快更好。特别是高等院校,需要最大化地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网络教育资源等,研发出更多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在这种教育策略与网络策略的推动下,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方式也逐步符合我国新型举措的需要。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产业化道路需要把各大高等音乐院校的最新音乐成果通过互联网渠道的互动学习平台、艺术资源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等进行广泛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进而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产业化路径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产业化发展之新挑战

(一)音乐文化发展环境的挑战

目前,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全球交流日益频繁,加上各国之间交流的途径也愈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相互分享、互相容纳、互相参考的趋势。因此,如何在开放和包容新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世界各国音乐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新课题。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国的音乐艺术事业渐渐向多元化靠拢,以丰富多彩的形态在各种渠道中普及。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是:音乐文化发展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在演化和贴近更多人群审美的同时,开始面临发展环境变更带来的挑战。因此,在这种大的发展环境下,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共存的状态。怎样才能够让其在全球开放化的现状下,依旧保留本土音乐艺术特色,迎接“互联网+”艺术思潮,从而走向世界成为音乐产业,还需要高校音乐教育者把握好“互联网+”时代背景赋予音乐文化的环境挑战,在促进本土音乐文化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之上,迎合好时代对音乐的多样化需求。

(二)音乐艺术传播方式的挑战

“互联网+”背景之下,文化在传播和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上都发生了改变,也让高校音乐教育事业在发展与探索的过程里,逐步产生了全新的理念,继而对音乐艺术传播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高等院校音乐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有足够多的创作者、运营者与购买者。但整个“互联网+”环境在传播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盗版严重、传播效率低、传播设施不完备等问题。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音乐艺术面临着比较严峻的传播方式上的挑战,这就需要相关高校在发展音乐教育文化产业的时候,能够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及时制定出有关版权传播的规章制度,改善音乐文化传播的设施,让专业的机构或者公司来维护和运营音乐艺术传播的媒介,进而改进音乐艺术传播的方式。但是,除了传播媒体以外,音乐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与音乐艺术表演一样,都需要足够多的人才与技术。如何面对音乐艺术传播方式所面临的挑战,高校音乐教育产业化之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探索。

(三)音乐产业载体媒介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音乐教育产业化路径的载体媒介不仅需要不同传播渠道和运营手段一起使用,还需要各种互联网技术支持,以达到维护音乐产业载体媒介运行的目的。然而,由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传播媒体平台与渠道的多元化,也让音乐产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日趋多样化。面对载体媒介所存在的挑战,高校音乐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将音乐资料及时、有效、广泛地进行传播,以此来为高校音乐教育产业化健康迅速的发展提供机会。所以,如何更好地依托多元化网络传播媒体平台,化载体媒介的挑战为优势,去满足不同地区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不同需求,还需要将高校音乐文化资源与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平台构建起合理的链接渠道。尽管当前“互联网+”背景下,载体传播的硬件可以很快得到完备,但音乐文化的接收者却又不一定可以有效地利用之,这些都是音乐产业所要面临的长期的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产业化发展之新途径

(一)互动学习平台的建设

高等音乐教育应该开启更多类型的互动学习平台,用以丰富音乐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第一,高等音乐院校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元化途径与全新的传播形式,还可以对教学的优秀课程资源展开信息化整合,建立智能化选修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还可以上传名牌讲师视频到网上供学生观看,还可以建设网络精品课程,还可以将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引进国内课堂,进而让我国的音乐课堂的内容与形式都更多姿多彩,这也符合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与他们对音乐文化学习的不同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开放网络音乐文化课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地运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让高等院校的教学形式既有线上还有线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合理科学地使用高校的音乐文化资源。第二,高等音乐院校要充分地认识到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优势,还需要彻底地调动高校本身的主动性与交互性,同时也需要充分地运用网络的开放、实时、分享等优点,也需要充分地使用网络大数据、云服务等多种高新技术的影响,进而创立全新的教育和监管的交互平台。比如说,在网络上的教授和学习过程里,如果能够加入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块,就能让老师与学生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术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更加便利与快捷。第三,高等音乐院校在教学监管治理的层面也能够充分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这样简单便捷,也更加被学生接受。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反馈学生们在互联网上学习是否在线、是否主动发言以及学生们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对学生们的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能够反馈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而且,网络信息技术还能处理学生的学分计算,比如说,学校可以给参与互联网学习的学生恰当的奖励性加分,以此来鼓动更多的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互联网学习中来。同时,高校也能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开展各种专题的教师研讨活动,也可以开展各地区教育专家的互动探讨教学活动,还能够充分地运用网络大数据对于互联网的教学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与研究,从而更好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艺术资源平台的共享

高等音乐教育还应该让音乐艺术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播,让音乐教育产业化发展下的成果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音乐艺术成果资源:第一,高等音乐院校应该大力加强音乐文化学科的建设,开展多样化音乐的创作平台与音乐文化研究活动,同时还需要进行网络的资源分享,也就是创建各种音乐艺术信息共享窗口,从而提高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优秀作品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同时还能提高社会的收益,甚至还能提升社会效益的转化率。第二,高等音乐院校能够依照本校的特点,建立自身的音乐特色文化作品库、当地音乐优秀资源、音乐学院翻译窗口和不同种类的有针对性的音乐平台,特别是对于音乐学院翻译窗口的创设,与其余共享资料的窗口相比,更加需要高等音乐院校的关注和推广。第三,高等音乐学院可以将音乐教育的资源成果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上传至“云课堂”,让国内高校以及人民群众可以免费试用,继而将院校中现有的、优秀的音乐艺术成果推广到市场中去。

(三)文化服务平台的搭建

每所大学的音乐学院需要提高自身对于高等院校音乐文化普及的意识,进而让高等院校不但可以传播音乐文化艺术,还能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搭建文化服务平台:第一,高等音乐院校需要提高自身对于大众的艺术文化的服务意识。举例来说,可以到社会上的各大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群众小区这些场所宣传音乐艺术,这样不仅仅可以为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还能够促进音乐文化行业更加繁荣,进而还能让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受到更多群众的青睐。第二,高等音乐院校还应该在互联网上创建免费的音乐艺术文化培训窗口,提供给社会上的音乐文化爱好者对音乐文化知识进行了解的机会,进而这些艺术爱好者就能够观赏或者是参加各种音乐艺术文化的活动。第三,高等音乐院校还应该运用互联网,创建高等院校音乐文化的宣传窗口,还可以使用窗口介绍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也可以介绍各类音乐文化的著作,还能举办网络音乐文化交流会,从而成为高等院校建设音乐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巧妙地运用音乐文化的传播,进而促进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

三、结论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行业已经飞速发展。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行业拥有着广阔的前景,逐渐成为我国音乐文化行业和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音乐文化行业有着三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为中国音乐艺术行业迅速发展和更新有着很好的机遇。需要让我国的音乐艺术文化更加繁荣多样,才能让中国高等院校音乐行业现状符合时代的需求,让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行业有着更加宽广的创造力,同时还需要为我国高等院校音乐行业将来的发展制定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让中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行业更加多姿多彩,才能为现今的音乐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制造机遇,这是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事业深入革新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艳昆.高校音乐文化产业新语境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契机[J].大舞台,2012(6):248-249.

[2]江博.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3):63-67.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4]王轶舫.新时期音乐教育的产业化尝试[J].新课程学习(下),2015(5):13.

[5]居其宏.产业化困境中的两难抉择和科学思维———高等音乐教育及专业院团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2):1-13.

[6]张宇.高师音乐教育产业化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1):252-254.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视唱练耳;雨课堂;多媒体

视唱练耳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在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学生全面和系统地进行专业学习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高等教育以及专业音乐教育当中。疫情影响下,高校线下教学全部转移到线上平台,高校视唱练耳普遍开展了网络教学实践与探索。

1视唱练耳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

视唱练耳学科在我国发展较晚,自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经过数十年实践积累,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视唱练耳基本沿用欧洲专业音乐教育模式,侧重于发展学生视唱练耳的技能训练与音乐听觉记忆;随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视唱练耳学科的改革越来越引起学者和教师的重视。视唱练耳的教学和影响辐射在高等音乐教育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环节,它的地位和价值表现在基本的音乐技术和审美建构两个方面。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视唱练耳要以审美的音乐基础教育为核心,音乐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线[1]。视唱练耳具有独特的技术性训练属性,但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不仅是简单学习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和听觉记忆,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及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2]。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将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与音乐综合分析能力融为一体,是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也是视唱练耳学科需要不断思考的重要内容。视唱练耳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它在教学内容上的多元性和技术性,以及教学模式的复杂性。视唱练耳包括两部分教学内容,即视唱和练耳。传统视唱练耳教学通常采用“两步教学”方式,分别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对音乐语言的辨析和理解能力,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缺少内在联系视唱练耳各项内容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既有鲜明的技巧性特征,又要协作培养学生的视唱、听音、分析等综合能力。传统视唱练耳教学采用单一的集体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全面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需要,在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学习积极性方面也有明显不足。20世纪初,有教师尝试开展“多步教学”,即“把一节课分成彼此相连的各个部分,分中有合,层层递进”,通过听觉训练和多种模式的视唱练习,建立“音乐的立体思维”[3]。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教学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模式,教学缺少互动训练,在个性化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较为薄弱。但是,不同音乐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基础能力有很大差异,教师需要较多的教学课时,以便对学生进行技能水平评估及个性化指导。如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视唱优势,但识谱能力欠佳;器乐专业的学生听辨准确度较强,但缺乏发声方法,音乐处理不够恰当。现实情况中大部分音乐院校无法实现分专业学习,这就使得部分同学不能够完全适应传统教学模式。21世纪以来,在专业音乐教育的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下,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

2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在21世纪到来之前,多媒体技术辅助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路和实践已经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些短缺,使学习内容逐渐丰富”[4]。多媒体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唱练耳应用多媒体技术日趋规范化,使得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首先,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交互性,丰富和改善了视唱练耳教学手段方法,并成为改变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及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媒体计算机将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视唱练耳教学过程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播放音频、视频及动画等多种新媒体,这种动态性的教学呈现有利于传递音乐概念,突破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难点,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能够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直观性、多角度地学习知识,例如视唱训练中音高、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更为明确突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在传统视唱练耳课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应用相关软件制作课程辅助内容,如乐谱制作、录音制作、视频剪辑等,打谱软件可以省略教师“板书”的时间并呈现更规范的五线谱;数字化音源技术也可以解决钢琴弹奏谱例的局限性,应用音频软件制作和播放听辨音响,使教学更为便捷。其次,多媒体对视唱练耳的延展性训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视唱练耳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设置教学资源库和学习单元,如节奏模块、视谱模块、旋律模块,还可以设置不同的练习模块,如曲库、题库等。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习基础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视唱练耳习题。视唱练耳课程应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大部分音乐院校仍然采用以班级集体授课和共性化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但视唱练耳教学资源和教学思想有所突破,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线上互动的探索已经显示了视唱练耳“互联网+”现代教学雏形。

3视唱练耳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实践

近年来,教育智能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视唱练耳课程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一是开启线上教学模式,二是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探索网络教学模式,三是在开发和应用视唱练耳教学软件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3.1依托办公软件或直播软件线上教学

在疫情影响下,各类学校被动地开始采用线上授课方式。视唱练耳的网络教学应用了在线办公软件,如腾讯视频会议APP、钉钉APP等。这类线上教学通常采用PPT投屏的方式进行直播教学,可以适当地开展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但线上教学受限于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影响,会出现卡顿、掉线的情况,影响课堂交流。因此,借助于一般的直播软件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仅可以简单地在线上模拟线下教学,并未将线上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视唱练耳应用办公软件和直播软件开展线上教学,可以结合互联网线上教学的优势以及多媒体教学的经验。通过课前准备、在线教学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准备课程相关的音频和视频,如可以利用“Overture”软件制作视唱练耳基本能力训练的音频内容,便于开展教学互动等环节。视唱练耳在线课堂无法开展多声部作品的分声部的演唱合练,可以结合课下的学习和作业来完成。例如,学生可以完成单声部分的练习和作业,由助教通过“音乐剪辑”软件合成各个声部的音频,最后将合成后的多声部练习作品发送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视唱练耳学科是一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殊性,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辨、听唱和构唱等音乐实践能力。如果仅仅利用一般性的直播软件在网络上进行线下全部教学内容的模拟,不利于教学和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学习。

3.2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视唱练耳网络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思维的全新教学理念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以及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陆续得到发展。这些针对线上教学开发的智慧教学工具“以课程为中心”,具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效果反馈较为及时等多功能特点。视唱练耳的网络教学以开展线上教学建设为主,既可以直接采用智慧教学方式,也可以采用视频会议软件与在线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课程即采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结合线下自学与线上直播开展了互动式讨论式教学[5]。为了使视唱练耳线上教学更有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单元和要点,建设可供学生自学及预习的教学内容和资料库,上传至“学习通”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开展自学。线上教学通过直播讨论和线上指导点评完成:一是通过“学习通”限时作业等,二是通过腾讯会议直播上课,组织学生根据预先完成的视唱作业直播演唱,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此外,利用线上平台的数据监控对学生的自学环节进行监督。由此可见,视唱练耳网络教学需要发挥线上平台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课前、课后的管理。视唱练耳网络教学也可以直接应用某一种线上教学平台,从课程的分析设计开始,进行不同难度的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目前部分音乐院校选择应用学堂在线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视唱练耳应用“雨课堂”教学可以发挥该线上平台的优点,即布置课前预习以及测试与作业。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或者其他教学视频、习题、带语音说明的课前预习课件提前推送到学生手机。在线授课部分用PPT讲解新课、知识点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雨课堂”的直播授课、实时答题、弹幕互动等,为模拟传统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供了解决方案,增加了教学互动。视唱练耳课程包含的大量音乐技术训练,需要较多的随堂练习。利用雨课堂的试卷制作功能,可以简单制作多种题型等进行测试练习,教师能够在后台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和知识点掌握程度,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分析。

3.3应用视唱练耳网络教学软件系统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教育智能化的发展,使打谱类音乐软件、音乐制作类软件、手机类音乐软件在视唱练耳网络教学中开始发挥作用,也带来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辅助教学与训练功能的视唱练耳数字工具,主要有“视唱练耳专家”“EarMasterschool”“Auralia”“音壳APP”等。“视唱练耳专家”是较为专业的视唱练耳软件,包括视唱练耳基本的训练内容与自由组合训练形式。丹麦的EarMasterschool则是一个交互式的多媒体听觉训练教学软件,内容更为丰富和细化。这些视唱练耳软件为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字教学辅助,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促进教学的多元化,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音壳视唱练耳APP的内容较为全面,便于学生自学。音壳视唱练耳APP提供了视唱练习板块,题型较为丰富,便于随时练习。视唱部分可智能检测学习者的声音高低、实时判断对错等,无需钢琴伴奏。练耳部分:音程、调式、和弦练习,基本涵盖视唱练耳学习的音程、和弦以及其转位,各种大小调和民族调式,还包括基本节奏型和各种旋律练习题。学生或教师可根据学习需求自定义各种调式、节奏和旋律,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应用“音壳APP”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教与学”较为方便快捷,可以在手机教师端布置作业,随时查看作业完成情况和准确率,便于进一步制定教学计划。学生随时可以学习,也可以根据作业情况自主选择进一步练习的内容。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应用音壳辅助视唱练耳教学实践得到了教师参与者的肯定,“数字化教学工具对学科发展的帮助非常大”,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课后练习[6]。

4视唱练耳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互联网+”的视域下,视唱练耳采用线下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比较符合教育现代化、智能化的趋势,线上线下的课时和内容比例适当,可以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也可以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合理分配教学内容。从视唱练耳学科的技术属性看,线下的视唱和听音环节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视唱练耳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作业。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课前预习,合理选择与课堂主题内容相关的视频和资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在平台上提交;线下课堂教学部分,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如展示预习谱例视唱结果。教师在线上平台上作业以及拓展学习资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应用创新完成作业,作业形式不限,如学生可以通过“快手”“抖音”“微视频”等发表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的视唱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得到了提高[7]。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兼顾不同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个性化教育模式。例如,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线上学习内容,要求器乐专业的学生重点加强对基础的发声方法的学习,要求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听音方面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

5结语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视唱练耳数字化教学的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视唱练耳学科正在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将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与课堂的系统学习有机结合,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重视和开展视唱练耳多元化教学模式建设,应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辅助传统视唱练耳教学,而不是完全替代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当前数字技术与视唱练耳教学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线上教学平台缺乏深入了解,盲目应用数字化技术,视唱练耳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所占教学时间和内容混乱等。视唱练耳教师亟待更新知识结构和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专业性数字技术创新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应用辅助性数字技术创新视唱练耳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性数字技术细化视唱练耳教学环节[8]。只有具备必要的数字技能和数字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探索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9],实现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刘畅.论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训练与音乐性培养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21(4):189-191.

[3]陈秉义.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夏月.从“多媒体”到“真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路[J].人民音乐,2014(12):56.

[5]李芸.开拓自“听“空间互动“唱”享云端———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课程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艺术评鉴,2020(3):124-125.

[6]张辉.视唱练耳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初步实践[J].人民音乐,2021(5):49-53.

[7]白洁.视唱练耳教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8]孙晓曼.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策略研究[J].音乐天地,2021(9):40-45.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音乐教学;雨课堂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化的生活方式几乎跟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异军突起,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的来临。教学智能化在带给师生教学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教育与被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智能化正在重新建构着我们的教学。近年来,教育界中兴起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性课堂”等开始广泛介入到教学当中,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在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已经不再陌生,各高校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的讨论和实践,以及对教学平台的开发愈发激烈,它在改变着我们传统教学的同时,“混合式教学”是否适应音乐教学的发展,特别是以初中为起点大专制学生的特点。在五年制教育领域,有关音乐“混合式教学”的适应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一、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要的课程之一,是理论性型和技能型相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那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其现状如何呢?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化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人工智能化的来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成为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就音乐教育来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音乐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时代的共识”。1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是刻板的授收关系,师生互动甚少,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问题,不能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学生面对传统教学时,已不再有往日的激情。传统的音乐教学,学生的主题地位不明确,老师的主导性没有确实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对知识学习应付的现象愈发严重,如何把当今的人工智能融入到音乐教学,让学生通过手机等微媒介,接收到课堂内容,怎样利用时兴的信息碎片化,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零碎的知识学习,课上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师生共同探讨相关知识,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较慢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理念一直延传着,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模式,并一直以演唱技术、键盘琴法以及曲目的情感处理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课上时间以老师为主角的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体会时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没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也得不到发挥,并且,对知识的学习也会失去兴趣。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使得一部分音乐老师,无法接受当今的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认为音乐这种技能型课程,无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不愿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或者说,不知如何运用。

二、基于“雨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普及,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2+3师范类院校,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混合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兴起

近年来,手机学习终端发展迅速,微课、开放式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线上线下这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革命中尤为凸显。“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已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2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教学的授受与在线自学的优势,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实现。

(二)“雨课堂”教学平台的音乐教学实践

1.“雨课堂”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对“学堂在线”的进一步深化研发,是现今混合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平台。老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对学生预习资料,并生成手机课件,方便学生利用手机媒介查看,也可以布置作业于平台。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都可以在“雨课堂”中查看。在课上,学生同样可以通过“雨课堂”对老师所讲,提出质疑,通过手机终端发送给老师,进行反馈。2.音乐课是理论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以声乐为例,我们学习的主要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歌曲的情感处理。很多音乐老师认为,声乐这门技能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无法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但是,大家没有理解的是,声乐不仅有很强的操作性,其间还存有大量的理论。在我的很多教学实践中,我会把下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在“雨课堂”,这些内容大都是声乐发声方法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对这些理论作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可以把歌曲的音频或视频,在课前对所学歌曲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大大节省了课上学习歌谱的时间;同时,传统声乐教学会利用课上时间,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情感处理,在课前可以利用“雨课堂”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自行查找歌曲的相关资料、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境。在课上把教学课件发送到手机,学生通过“雨课堂”接收,随时可以向老师反馈懂或不懂,并且通过发送弹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颠覆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师生关系,由授受模式变成了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放了课上学习氛围,而且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迎合了学生“低头族”的口味。

三、结语

教学智能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收到了网络教学的冲击,混合式教学作为网络授课模式,风靡着整个教育界,其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是又带来一系列问题。混合式教学的出现,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2+3初中起点的学生怎么更好的利用,怎样根据教学的现实情况,做针对性的调整和改革,还需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7

关键词:微课程;大学音乐;互联网;高效便捷;课程理念

一、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内涵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理高效教学模式,其突破了传统的线下教课方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续了线下教课的内容,通过简洁精悍的内容编辑,浓缩教育的精华内容,采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最大限度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其微课程的教育方式更能让人接受。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以更大的包容性。无论是在课程的安排设置还是在实际操作运用方面,都充分说明了其有效合理性,是符合现阶段教育改革大趋势的一次根本性调整,同时也是我们教育改革中势在必行的一次创新与改革,既满足了当下大学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二、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方向以实用为主。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微课程主要以大学教育中的经典课程为主。在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也是微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注于音乐创作领域。在微课程的设置上,以创作理念为主,是新时代新要求下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随着短视频APP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平台获得了自己的成功,引发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对于大学微课程来说,从客观上提炼出广大学生在音乐创新上的需求,是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增加其学习乐趣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微课程的具体设计上,除了对于音乐的创新性以外,对于音乐欣赏内容也应该有所增加,从一个侧面上避免大学生对于音乐创作出现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从客观上提升大学生的鉴赏品位,从而创造出更加高端,时尚,符合和引导大众审美的音乐。

三、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实用方法

对于很多熟悉网络课程的人来说,微课程的理念并不陌生,其就是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之上所做的进一步强化与传统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当我们的大学教育遭遇瓶颈之时,敢于创新用于变革,是让我国的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在客观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上,还是归咎于内涵的具体变革,微课程的实用性都是现代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得出的符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内容。从微课程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便可以肯定这一课程的实用方向是正确而持久的。在对于大学生的音乐创作之旅上,微课程可以为其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持。在对于大学老师的备课中也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到现在的高科技教学模式,指引着我们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在客观上提高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次全面突破,也是我国在教育实践中的一次历史性的实践。

四、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每一个新的事物都必然经过长久的实践来检验,而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微课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小问题。比如在规范学生的听课时间上面还存在些许漏洞,及时保持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机制将是我国大学音乐微课程教育急需改革的地方。除此之外,在微课程的时间设计上,我们可以增加其弹性,不必要非得规定一个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选择自由分配,只要能够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其学习内容即可。人性化的课程设计模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不断地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也是我国音乐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经典和革新的融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考验我国大学教育攻坚克难力量的一个磨练。改革与创新并重,时尚与传统融合,不断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进步,是我国大学微音乐课程存在的价值所在。

五、结语

大学音乐教育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是新时代我国大学教育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互联网大时代,这个课题的提出事关我们教育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事关我国现如今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是支持我国文化创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文化输出伟大目标,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让大学的音乐教育更加出彩,培养出更多优秀有魅力音乐人才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线下音乐教育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互联网+;教学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专业水平,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极富创新性、明显的时展性等特点。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它是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中的缺陷

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配置中,声乐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此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实践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学生多元化、思维跳跃的特点。

(一)教学任务设计趣味性较少,缺乏吸引力。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对象,是未来在幼儿园或者早教机构,包括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在内的幼儿老师和非艺术专业学生,声乐学习中混淆了“学前声乐”和“专业声乐”的区别,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的设计趣味性较少,缺乏吸引力。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追求演唱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在音乐活动的教学模式、幼儿歌曲的学习与演唱,使得学生上课缺乏兴趣和动力。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设计目标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就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儿童歌曲唱法和学法之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增加儿歌表演和演唱的相关音乐活动内容,遵循学前教育的培养宗旨,学以致用。

(二)传统课堂授课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内容较广,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还应具备音乐活动的编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艺术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发声,还应学会自弹自唱、手指操训练、儿歌创编和表演、儿童合唱、儿童音乐剧编排等多种技能。现在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一台钢琴开展单一的发声、歌唱等传统教学活动,课堂枯燥乏味。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育面临着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型探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该课程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就业非常重要。高校学前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全面营造师生互动。

(三)教学评价不合理,缺乏多元化。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备技能课,声乐课在现阶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技能,忽视了学生演唱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创造性。评价方式沿用着传统的考核形式,现场进行一对一专业测评。考试内容较为单一。例如,考试时演唱一首歌曲,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发挥。致使学生只重视专业艺术歌曲演唱,忽视儿歌演唱及表演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部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艺术领悟和学习的能力不同,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学生更好地收集资源,自主学习与时俱进的儿童音乐活动内容和歌曲,开展小组和集体儿童歌曲表演展示进行互评,结合实践完成歌曲创编。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创新声乐课教学情景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特性、课程设置、授课学时等多方面因素,高校在学前专业中开设的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授课方式,但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水平及教学能力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幼儿师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声乐课教学活动,符合应用实践型需求、开阔新视野和提升教学效果,需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推进了音乐教育教学整体质量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引用网络音乐资源,创新了声乐课教学情景,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效率。为了探索与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引入“互联网+”这一理念于此课程中,建立了一种适合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提供了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一)应用网络教学环境,创新声乐课教学方式。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需考虑全新的发展趋势,进行音乐教学多元化、混合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为推进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完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奠定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信息的资源传播性和时效性较强,由原来单一的讲授逐步过渡到多元化方式,线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享黏稠度增加。据2021年中国网络音乐行业发展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6.58亿人,其中手机音乐用户为6.57亿人。NetEaseCloudMusic、QQ音乐、Facebook、Twitter、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层次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本体、教学环境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互动任务的设计、教学情景、教学过程等更加多样化,网络音乐资源为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互联网作为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专业声乐学习,课程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儿童歌曲演唱和编排教学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是育人之本,利用互联网资源,引进高校平台“精品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互联网+”互动式开放型教学环境。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极具魅力的新型音乐形式,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带动了网络音乐内容的繁荣。《葫芦兄弟》《春天在哪里》《小星星》《大家一起喜羊羊》《两只老虎》等儿童音乐成为网络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通过网络即可收集到儿童音乐模块最新资源,同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自主掌控学习节奏,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提高了知识获取的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程度。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借助线上微信群、腾讯QQ、钉钉等相关网络平台建设“学前儿童音乐资源库”,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前和课后完成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收集和录制视频展示等内容,最终教师将相关任务进行资料汇编,共建资源库,例如,“儿童音乐歌曲音视频曲库”“儿歌教学精品案例”“手指谣视频操”等。

(二)引用网络资源,创新声乐课教学方法。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是一门需要掌握技术的专业技能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完成幼儿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对儿童音乐活动的开展与组织、儿童歌曲创编及演唱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观念。引用互联网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各幼儿园有丰富的网络音乐活动资源。例如,中英文儿歌、手指操、音乐活动精品案例等音视频。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体验感的提高作为改革目标,采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一些具有层次性的“线上+线下”教学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载体,查找资料、共享资源和解决问题,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驱动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紧密围绕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适当开展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新编儿童歌曲《拍拍小手》时,采用了教学任务层次性设计,除了基本歌曲的节奏、节拍旋律变化之外,动作和情境创设需要新的创意。每名学生直接参与到任务中,或组成小组,团队通过网络共同协作完成。课前应用百度、搜狐等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微信群、抖音、慕课等平台开展资源共享和学习,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开展声乐教学工作。

(三)借助网络媒体,提升学生参与度、锻炼自主学习力。让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微信群、超星、抖音、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增加互动场景,做到“教与学合二为一、学中做心领神会、做而创融会贯通”。“互联网+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通过线上渠道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个性和实效化。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侧重于“线上+线下”融合的个别辅导而不是单纯讲授,从教学活动的主体逐渐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和创建新的学习思路,又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设计不断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交互式学习活动和经验分享。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声乐课教学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强,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教育领域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高校需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基础开展互联式、体验式等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习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在声乐教育中利用互联网平台,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平台的互动,增加了师生的黏稠度,广泛调动了学生参与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具有综合艺术素养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宁.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4-106.

[2]孙艳艳.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优化[J].北方音乐,2019(20):136-140.

[3]陈宇.“互联网+”背景下声乐教学新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7.

[4]陈素娟,张瀚玉.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的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8,23(3):116-118.

[5]高鹏,高鲲,陈超,等.“互联网+”视域下声乐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