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范例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化的逐渐延展变迁,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实际应用作用而仅仅成为教科书上的一个考点而已。但语言是文明的门户,是开启探索古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神秘天窗。因此,要保持中国优秀文明的传承,继扬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瑰宝,文言文的学习,理解不可荒废。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遣词排句;底蕴积累;语感赏析

文言文承载着国人思想文明的精粹,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了解古人的遣词造句习惯,有一定的古文底蕴可以自发地探索部分文言文大意与思想、流派的传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因其巅峰造绝的用字手段与古今部分字词意思的明显差异,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困难局面。面对这种局面,老师要注意迎难而上,引导学生突破古文学习的障碍彻底吃透课文的深意与难点,而不是流于表面,敷衍的填鸭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因此笔者结合经验具体分析,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做好充分课前准备

一篇浅短的文言文课文往往蕴含庞大精深的古文知识与思想文明。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突破作者的“春秋笔法”探寻潜藏在古文中的微言大义,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大量充分的课前准备,二者缺一不可。老师在课前编制教学方案的时候,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结构入手,重点突出文章的重点词汇、句子的特殊文法及理解的难点,并注意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中心编制讲解流程及设置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要提前考察文言文课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物生平与写作的思想背景。例如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在备案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对该类山水诗文的大意不难理解,但对欧阳修清新而格调高雅的辞藻运用,委婉而诗情画意的艺术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可能理解不深,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备注好全文精讲的课案,之后将文中文采斐然的句子提出来进行赏析。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一句可谓是将普通的山林的日出日落浪漫化到极致,老师可以结合PPT课件制作山间日落日出的精美图画,相信学生可以理解太守陶醉在山林美景中,从日出饮到日落不愿归去的心情,再结合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背景,在精讲全文之前就凸显国家积弊以深,改革志士却无力变革,惨遭打压的大环境下,怀才不遇的欧阳修忧郁的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的心中,文案的最后,结合课文的多处亮点与抒情之处,反映出太守虽遭贬低但能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心境与悠远情怀。这样备案可以使学生从文意到思想深度解析课文,理解部分的山水诗词与古文画在景中,意在境外的行文手法。老师在进行课前备案的时候也要告知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余裕的学生可以尝试翻译,提炼大意,收集了解作者的生平轶事与代表作,对于课文中不了解的地方提前勾画出来,及时向老师反馈,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字词句精讲,在翻译中提炼重难点

文言文尤其是唐宋之前的古文因其生僻的用词与迥异的文法,让学生在之乎者也的语言环境中头昏脑涨,理解起来倍感头疼,在该类古文的讲解中,打好字词句的理解基础是关键。老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敷衍地照本宣科只看着自己的备课文件。要实时关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多提问,留心学生有无理解偏差的地方,确保大部分学生掌握文中的重难点知识。例如在讲陈涉世家时应结合司马迁用词的准确性与微言大义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例如:发闾左适戍渔阳一句,七个字中包含有两个生僻词与一个通假字,闾左指代平民,适戍以为法发配守边。适还通谪字。讲解这一句的时候要确保学生理解每个点,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又如:置人所罾鱼腹中,该句的罾不仅属生僻字还用了名词作动词的文法,因此老师在讲解该句的时候不能仅从翻译的角度,讲完每个词的意思后就此带过,还要从句式、修辞手法的角度仔细解读。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基础知识

古文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培养出自主阅读部分文言文的能力,这个目标不能仅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完成,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使学生养成积累文言文典型的用词、用句的基础知识的良好习惯。例如前文中讲到罾的名词作动词的手法,老师在详细讲解课文里的知识后,可以结合之前学到的名词作动词手法进行对比和小结,例如《童趣》的鞭数十里鞭指代鞭打,《三峡》的每至晴初霜旦里旦指代霜降,《陋室铭》的有仙则名里名指代出名等加深学生对该手法的记忆。在没有类似手法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自行补充,以学生的加深理解为上。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养成对比记忆、常常总结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还会自发地制作表格用力积累各类生僻字词与特殊句型的用法。

四、借今通古,深入浅出,挖掘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枯燥与含蓄、婉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知识背景相去甚远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阐述历史背景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可以注意结合当今时事、文化、娱乐生活等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同的地方,拉近古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突破学习顾问的心理障碍。例如,课文的具体背景史实与现下流行的影视剧有相通的地方,老师可以从电视剧入手讲解,让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产生兴趣,从而有自主学习、深度理解的动力。

五、重视赏析,带领学生了解古文之美

在大部分人眼中,文言文是古代的通用语,除了借古通今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总是带着应试的压力,或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学。虽然有所成绩,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古文是现代文的前身,因此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如出一辙是有灵魂,有艺术性的。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古文语感与审美,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艺术性在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地、自发地开始对文言文学问的探索。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叩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门扉的前提与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注意结合古人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与文言文课文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积累文化底蕴的同时了解历史,理解古往今来文人豪客思想火花的迸发,明晰大时代背景下各时期文言文的风格与思想展现才是文言文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

作者:王丽媛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中学

参考文献:

[1]樊梦囡.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0):126-126.

[2]赵长河.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中学语文旬刊,2007(11):51-52.

文言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汉字文化教育;现代教育;

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其中文言文作为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一种载体,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任务。但现状是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亟待我们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教育既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学美感,这对于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教育

(一)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我们伟大祖先创造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我们管它叫“符号”,每一个方块字,既是一个声音的单位———“语音”,一个字读一个音;又是一个意义的单位———“语义”,一个汉字一般都表示一个或几个“语义”。汉字具有集声音、形象和词义于一体的特性。

(二)汉字文化教育内容

目前中小学教育阶段,汉字文化教育主要分为识字和写字两种形式。汉字与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着很多密切相关的联系。汉字文化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汉字文化教育。

1.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结构对于语文学习具有很大帮助。汉字结构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字义,如“日”字似高悬于空;“山”字似群峰连绵。最后,汉字结构也具有很强的美学内涵,汉字的构字方式和构字思维告诉我们,汉字的意与形是密不可分的。

2.指导学生开展练字活动。在开展汉字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学生书法练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学好书法,练习书法是开展汉字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书法文化与汉字文化等各类文化息息相通。用练字的方式去复习和巩固学过汉字,练习正确笔顺,一边思考如何组词造句。使得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得以提升。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的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汉字文化教育。一方面,从工具性角度来说,我们要更好的完成交流及传达思想感情,更要传承并发扬汉字文化。另一方面,从人文性角度来说,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汉字中蕴含包罗万象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接受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然而,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汉字文化教育主要是教授汉字本身,对汉字本身的内涵少有涉及。例如:学生由于缺乏对汉字所蕴含文化的认识,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和文言文等方面的理解能力较弱。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重“言”还是重“文”的教学冲突,而近年来,往往忽视“言”而重视“文”,这会导致彻底失去文言文的魅力。文是言的基础,言也同样承载着文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一)文言文自身的特殊性

文言文是古代的语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其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写作背景,与今天社会背景差距较大。而且文章中的语音、语法、句式结构等,经过时代的演变,也与今天现代汉语有所差别,学生容易望文生义。还有一个原因是,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写文章时的心情,需要在一定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理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逍遥游》一度被学生评为最难背诵和理解的篇目,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没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可能无法理解庄子的“逍遥”人格理想。

(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

教师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语文分数,不自觉的把文言文中字、词、义背诵当作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标,却完全忽视汉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能会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沦为升学考试的附庸,应试考试内容成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指挥棒。在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心理,淡化汉字文化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内涵。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汉字文化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挖掘汉字内涵,促进汉字文化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词多义或通假字等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翻译为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表示态度坚决。“会”也读做kuài,在现代汉语中,常组词会计,为担任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人员。教师在讲解“会”字的含义的时候,可以进行扩展延伸,联系学生过去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会”字的含义来进行对比教学。譬如《口技》“会宾客大宴”中的“会”怎么不译为“聚会”而是“适逢、恰巧遇到”呢?“会”读音huì,作动词,在《说文解字》“会,合也”,本义“会合”之意,还有一层含义为“晤见”之义。当“会”作名词时,指“器物的盖子”,同时也有“时机”之义。当“会”作副词时,有“必然、一定”之义。这时,学生可以较全面的理解“会”字。

(二)抓准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精准把握课程,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譬如《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很多人将这句诗歌理解为“憨厚的农家小伙子,抱着布匹来换真丝。其实并不是真换丝,是想找个机会谈婚事。”但其中“布”不单单指布匹,还有“布币”的意思,那就是说农家小伙子怀里揣着钱,借着买丝的名义,实际是来求婚。由此可知,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要准确把握文言字词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抓准教学契机,激发学生兴趣。

(三)选取合适内容,科学讲解文言

中国汉字数量浩如烟海,想要全部理解认识,有些难度。虽然经过时代变化,汉字的结构组成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是深究汉字根源,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要选取合适内容,科学讲解文言。如与动物有关的汉字,“羊”甲骨文像是一个写意的羊头的形状,羊性情温顺,味道鲜美,很容易被人们猎捕,所以羊成为古代重要的食物来源,也经常用作祭祀物品,所以带“羊”偏旁的字,又很多美好的含义,如“祥、”“善”、“美”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科学地讲解汉字以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更加适合汉字文化

学习的阅读习惯《论语》中有“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了“博学”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博学”指的就是博览群书。他要求读书一定要做到广泛的涉猎。“博学”作为“为学之序”中的第序,备受世人关注。加上各朝各代多以儒家思想作为最基本的统治思想,这一学习方法被后世很好的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所以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无一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神”,才能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要求就是在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查阅古汉语字典的习惯。除了这些以外,有关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化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希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与主人公的灵魂产生碰撞与交集,从而得出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读书体验。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哈姆雷特,也都知道不同的人读就会产生不同的哈姆雷特,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在说每个人读作品时对于这部作品的体验与产生的思想感情都是不同的。新课程标准在这一部分对于教学要求做出了相应的指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精读”、“略读”、“浏览”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会“朗读”与“默读”,并且要求学生一定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学会阅读并且要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具体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在网上搜集有关于文言文的视频或电影,或者像英语听力一样,每天选取一小段时间进行听力上的加深,也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五)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谨遵四大原则

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全面提升,主要是因为进行文言文学习时,学生会经历人文精神熏陶以及养成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语文教材是主要的依据,学生需要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并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不断拓展及衍生,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走出课本,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高尚的情操。高中语文教师实际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提升,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汉字之王》、《国学知多少》等讲座,先让学生对文言文具有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继承的意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如在《汉字之王》讲座环节,教师可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思想:汉字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至今还在不断展示着勃勃生机,可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此,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知识。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还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句式、虚词以及实词的掌握上;第二,需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中人文精神的学习;第三,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特点;第四,了解并掌握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方式。通过这样方式,明确教学目的。教师实际教导环节,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价值,不仅会在考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也会提升自身审美感知,对语文学习意义重大。

(六)创设教学环境,提升整体认知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环节,通过良好学习氛围及环境的创设,会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良好动力,并且,也会对学生创造性进行培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其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与情绪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中的文字较为生涩难懂,为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丰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并且,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文化修养,通过有趣的教学语言开展实际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带领学生学习《鸿门宴》这一课内容时,可先向学生介绍项羽与刘邦的故事,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进行文言文知识讲解时,不应只进行基本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还需要分析文言文中的任务,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内涵与精髓,感受到文章美感。教师进行不同类型文言文讲解时,需要找准教学的侧重点。如,进行山水游记教学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以景寄情上,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背景。记述文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历史知识以及社会背景上,使学生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情况。

(七)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促进学习理解记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初中开始就会接触到文言文,到高中后,学生会拥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也会对一些相关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实际讲解中,对于学生了解的内容简单讲解即可,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对于学生初次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进行讲解,并且,还应做好后期的考查,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与考试的一般特点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诗词散文上,以戏曲小说为辅,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详略得当地进行课堂教学。并且,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做到点面结合,不同于现代文,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文中会有较多的特殊句式、通假字以及古今异义字,还会存在一些现代不再使用的字词,均为实际学习带来了较大难度,是学习的重点亦是拿点,所以,教师需要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由点到面,不断提升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八)积累整合,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文言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

前言

高中语文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艺术瑰宝。但是在以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多应用分句分词分析讲解的方式,整体教学模式较为零碎,无法有效调动高中生参与兴趣。因此,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1.忽视文学文化教授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阶段,教师多以常见实词及虚词意义[1]、用法,或者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为教学要点。不注重为高中生教授相关文言文涉及的文学文化,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不重视阅读能力培养

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多为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文言字词指导,不注重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导致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有效提升。3.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文言文与高中生常用语言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文言虚词的存在,导致高中生无法对其保持长时间学习兴趣。也不会主动探究文言文作品的思想内涵,存在其在学习阶段较为突出的言之无物情况。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1.注重文学文化教授

文字是文化学习的抓手,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2],可以促使高中生构建完整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习框架,为高中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字含义提供依据。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过程中,“既东封郑...,将焉取之?”一句中“封”的基本意识是“用来封起来的东西”,在本文中指古代君王将爵位分封给臣子。这一含义与我国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这一活动具有一定联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左传》创作背景,为高中生讲述关于分封的趣味小故事,以便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高中生二维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高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切实提升的依据。因此,教师可以从批判性阅读、认识性阅读三个方面入手中,全面培养高中生二维阅读能力。一方面,批判性阅读是加深高中生对文言文内容认识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原文内容,引导高中生跳出以往文中框架,规避出现频率较高的阅读主题。而是从另外一个视角入手,促使高中生形成文言文阅读自信,提高高中生阅读成就感。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鸿门宴》教学过程中,文章从全知叙事视角入手,先将视角放在项羽处,随后转向刘邦处,促使人物语言带有了鲜明的个性色彩。教师可以避免上述分析方式,从儒家视角入手,带领高中生分析刘邦集团取胜的关键。并适当引入《论语》中“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将其与刘邦在《鸿门宴》中三次提出“为之奈何”结合,进一步加深高中生对前期所学文言文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批判性阅读是带领高中生寻找文中所“无”,而认识性阅读则是促使高中生认识到文言文中的所“有”。因此,为提升高中生认识性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带领高中生逐步探究,揭示文本内涵,促使其领悟文言文创作思维。如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阿房宫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铺张手法为核心,对原文进行适当简略。即奢侈、衰亡、警戒(鉴)。从上述三个词语入手,逐步分析,并穿插比喻、想象等手法,以便进一步加深高中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认识。

3.突出文言文的思想性及情感性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及情感性,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言之无物情况,教师应从文言文的思想性及情感性入手,深入挖掘每一篇文言文的思想内涵。逐步营造良好的文言文情感氛围,提高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课程教学过程中,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仁政”、“性善论”、“王道”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具有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孟子及其思想为重点。结合孟子与梁惠王谈话背景,带领高中生深入探究孟子的观点及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随后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情况,要求高中生结合“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等具体句子。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从赈灾救民、移民移粟等方面,阐述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具体影响。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两个辩论小组,要求其从孟子、梁惠王视角入手,阐述自身观点,进一步加深高中生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认识。而通过文言文的思想性、情感性的挖掘,也可以为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指导。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生学习生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体系重要组成模块。因此,针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不佳问题,语文教师应结合阶段教学任务,进行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为文言文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培养高中生人格精神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平晓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尝试[J].新课程,2018(36):293-293

文言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策略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为我们学习、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师生双方都严重忽视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鉴于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便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及现状

近几年来,在各种讲话中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到“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分别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共4学分,传统文化教学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更要学习文章背后的情感以及文化。杨斌在《发现语文之美》一书中表示:“阅读浅易文言文并不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才是学习文言文的应有之义。”[2]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每一篇都涉及传统文化要素,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的儒家“仁政”思想,《诗经》中表现的“酒”文化,《赤壁赋》中体现的豁达的生死观等,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真体会文中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文言文。比如学习《鸿门宴》时,当学生弄懂了古代就座礼仪,就能更好地理解当时项羽与刘邦的实力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尽管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但是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还很普遍。比如,在教学古诗时,教师更强调背诵,而很少讲解诗句涉及的传统文化,也很少给学生补充作者的其他诗歌作品用以拓展学习,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样教学,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而对诗中的平仄、韵律和思想情感都不甚了解。再如,教师在讲授一些长篇文言文时,往往习惯于逐字逐句翻译文本,作“碎片化”的解读,而忽视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逍遥游》和《离骚》时,教师很少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相关典故进行讲解,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逐字逐句的翻译上,这让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鉴于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亟需我们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多地习得传统文化、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提高传统文化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

高中文言文考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比如,高考试卷设置了“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概括”这类题目,教师便对文言字词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当然,文言文字词的翻译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基础,但是忽视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单纯的字词翻译教学却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要使学生重视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提高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因为目前考试仍是我们实施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所以提高传统文化内容在考试中的分数比例很有必要。例如,可在考试中增加一些文化常识题,对“柳”“长亭”“寒蝉”等传统文化意象进行考查;同时,要加大对著名诗人和作家生平的考查力度,以便学生在解读诗歌时可以“知人论世”。例如解读杜甫的《蜀相》时,了解杜甫生平有利于学生理解该诗的主旨。此外,可以增加对传统文化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对四大刺客故事的拓展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忠义”这一传统美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时刻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使考试与日常教学并重,从而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考察。

(二)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一种碎片化的教学,它惯于把整篇文章切割成碎片,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并强调对文本的背诵,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这种教学模式既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制约着文言文作用的发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革新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教,也要把一个作家的相关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去讲。例如,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时,可让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如梦令》,这样就串起了李清照人生的三个时期,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也随之产生。这种整体教学正是语文学习任务群“整体化趋势”的体现。虽然现在全面实现任务群教学很难,但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拓展。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之后,教师可以对四大刺客这个文化常识进行专题拓展,让学生了解他们故事的始末,体悟他们的精神,甚至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质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为相关写作积累了一些新颖的素材。同样,在高三复习阶段,在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当中,教师应该对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讲解。比如,碰到与酒文化相关的诗词,就讲解有关酒、酒器的文化专题。这种文化专题形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解读相关课外古诗词时更有思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与问答法。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很难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者,尽可能地构建活动型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这一点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得很好,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包粽子,春节的时候带着学生写对联等。也许这些活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实施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比如在讲解《离骚》之前,让学生搜集屈原写的或者写屈原的文章,开一个“读书品鉴会”。这些简单而易于实施的活动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其中的传统文化。另外,多媒体也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5%来自于听觉。”[3]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可以截取电视剧中的片段,让学生边看边学。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偿失。

(四)提高教师传统文化修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之所以会出现挖掘不够深入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有许多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够。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文中涉及传统文化中的座位礼仪制度,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项羽东向坐而沛公北向坐”时,教师一定要对这方面的文化有所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10倍、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4]教师想要讲透文言文,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文本深层次的内涵,以便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讲解曹操的《短歌行》时,要想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忧”,教师一定要讲出作者对人生、对贤才、对功业三个层面的“忧”,进而对时代背景进行拓展。此外,在对文言文尤其是古诗词进行解读时,教师也应该把典故中的文化拓展开来,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我们的不二选择,而了解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文言文的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挖掘等方面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能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周靖雯.高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3]朱自清,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文言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这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迎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各界也开始从各个方面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语文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知识讲解,缺乏对其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一、高中文言文选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地挖掘和提炼。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文言文选篇可以发现,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许多都是名家名篇,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是传统文化组成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临危奉命,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不计前嫌“夜缒而出,见秦伯”,把郑国从灭亡的危机中解救出来;又如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等。这些赤胆忠义的爱国精神,都贯穿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第二是淡泊名利与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国民族精神中的闪光点和重要方面。如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退仕回归田园,追求“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夷”,不求“富贵”也不恋“帝乡”。这种淡泊名利的珍贵品格,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也在弘扬着正能量。又如在《滕王阁序》里,作者在怀才不遇的失落之外,更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心态,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但自强不息的高贵品格。第三,尊师重道与崇孝情感。《师说》中作者提倡“师道”,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充分体现了“尊师重道”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意义。“孝道”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更为深远,在中国古代,从帝王到百姓,“孝”都是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基本标准。李密在《陈情表》中,倾诉自己因照顾年迈的母亲而不能报效国家的苦衷,其“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深厚感情最为动人。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

首先,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升,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上,儿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一般侧重于外观,而高中生已经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深层内涵。高中阶段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扩充以及阅历的丰富,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领悟到作品当中所蕴涵的社会、历史和人生意义,有时甚至可以把这种理解提高到哲理水平。因此,在高中阶段利用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其次,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并且能够背诵一定数目的名篇。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通过初中阶段的积累,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文言词语和文化思想有了一定了解,给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已经具备了利用文言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条件。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大量的涌入,导致“文化侵略”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现象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主流精神文化缺失,造成青少年价值观异化现象逐渐严重,例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缺乏责任感等。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许嘉璐在谈到传统文化教育时说:“我国有着悠久而优秀的传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是能够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无疑是那些维系并激励民心的东西。”在高中这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将自身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母体,以传统文化为力量进行支撑和涵养,才能更有效的去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涵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人格等多种要素的复合性概念,而文言文素养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丰富的成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鉴赏能力。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这一教学目的,文言文教学不只是对字词、句子以及高考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还应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重视文本的文化内涵,加强文言文中传统文化部分的学习。

(二)教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以提升教师的素养为保障。第一,教师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转变自己的思想,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输,在平时要善于观察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解释清楚与课文紧密结合的传统文化知识点。第二,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广泛的了解大量相关的文言常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深入地去理解和钻研教材,也才能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化。第三,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将一篇文言文从字意到内涵传授给学生。最后,要认真地熟悉教材、研究教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文言文教学相对于一般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课文晦涩难懂,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首先,注意讲授法和问答法相结合。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容易产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可以利用问答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途径,通过问答与讨论展开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诵读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文存在一定区别,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掌握文章的有利途径,读得越多,体会越深,读出感情,学生才能体会文意,体味文言文中优秀的文化精髓。再次,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知识相互构建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合作探究中寻找文言文中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形成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通过挖掘文言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容,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达到传承和发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中华文化•传统道德•思想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文言文教学范文6

一、新课标对中学文言文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对初中生的文言文要求比以往更高,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查阅,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大概有以下四点: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技巧,翻译不仅要体现文言文表达的内容意思,还要注重翻译语句的文雅性。

(二)具有评价文章主旨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传达出的情感的能力。

(三)具备掌握中考要求必会字词用法的能力。

(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二、新课标教学要求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适量多教,多多诵读多教并不是指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而是指教师可以在开启一篇文言文学习之前,将该文言文高频出现的重要字、词组与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相关联,做出一份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或者是讲授一篇相对简单的文言文,而这篇简单的文言文出现的字和词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即将学习的文言文。适量多教讲究的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效果。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吟诗颂词的能力。通过多次诵读,对学习的文言文产生了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死读不能让学生明白其中要义,但是多次反复的诵读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会让学生在诵读中开始思考句子含义。适量多教,多多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对文言文的句式、用词以及表达习惯有清晰的认识,这就为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二)点拨指引,课堂互动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将关键词组的含义告诉学生,在课堂上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几个关键词组串连整句的意思。学生根据几个关键词组的意思依旧无法发挥想象力得出整句意思,这就会形成一种驱动力去迫使学生从之前的被“灌输式”的教育中走出来,去自行查阅古汉语字典或课外辅导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课堂互动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可以进行分组讨论,组员之间可以通力协作查阅资料,利用课堂时间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看客或课堂秩序的管理者,而是引路人,指引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将分散的知识点汇集为一个整体。

(三)灵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的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文言文所描述的故事和背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即便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硬件设施,教师也可以从历史角度讲述文言文背后的小故事。文言文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教师应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新地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探索,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文言文的教学应坚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灵活多变的方法。不同的文言文,文体不同,主旨、寓意不同,教师应改变传授策略,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内容。即便是同一篇文言文,教师也应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三、结语

教师是实施新课标教学改革策略的执行人,学校在关注新课标教学改革策略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教学改革策略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存在一个适应过程,学校在教学上既要追求创新又要在改革中寻求一个平衡过渡的方法。

参考文献:

文言文教学范文7

多数作者往往将自身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评价融合成文本中的一句话,理解文章的核心离不开这些关键性语句。如,在《陋室铭》一文中,刘禹锡使用陋室来赞扬自己高傲且安贫乐道的品质。而《马说》中是以“其真不知马也”来评级封建统治不识英雄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有《陈涉世家》与《捕蛇者说》是对封建统治制度的否定,是对残酷的政治进行强有力的质问……反复阅读揣摩关键语句,不仅能让学生读懂文意,也能提升其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如在《论语》教学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这就是一句话中的关键字,读懂后学生便会明白孔子是在说在阅读过程中提升精神世界的乐趣。同时,研读重点词句也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点,从而体会到作品的独特情感,这就为掌握全文内容奠定了良性基础。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研读,就能够完善其思想。学习了《岳阳楼记》学生会明白心忧天下的胸怀,在义与利面前也学会了取舍。

二、揣文字体韵意

纵观文学发展,我们会发现文言文的作者不仅在写作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在见解上也以精辟见长。如文言文的语言,有的是泼墨如云,有的是行云流水。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就是以朴实的语言来描述世外桃源。

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种者……”仔细回味咀嚼这些细致的描写,学生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平、宁静、平等的理想世界。

在《愚公移山》中,掷地有声的句子“吾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充分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改变命运、对抗命运的决心。而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深刻揭示了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让思想和行动接受磨难。从上述文章中不难看出,掌握文言文的基础就是透析其思想内涵。

三、用教材促思考

苏教版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编者设计的阅读提示(包括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主旨揭示等),阅读提示后是针对性练习。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作品的精髓。如《捕蛇者说》的阅读提示是课前有效引导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带着“写作意图”“写作缘由”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多元化问题,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如,其写作意图是揭示封建统治暴政,写作缘由是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渗透的思想是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怒。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如,蒋家三代用什么纳税?文中哪些话说明了作者对政治态度的愤怒?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如,教材课后的习题往往是文言文的重点难点,并以启发观念作为最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以习题穿插到阅读中,不仅可以起到以思促读,还可以让学生集中讨论回味其中意义。

如,在讲《马说》后,我在与学生共同翻译了1、2自然段后,让学生讨论,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作者是在暗示什么?这样学生边读边思考统治阶级埋没人才不识人才等意图。

四、总结

文言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师语言

统编教材中共收录了 14 篇古文,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文言文,文言文言文分离,行文简略,与现代文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上,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有更高的要求。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只有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充分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艺术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准确得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无误。教师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运用语言,且让语言表述富有节奏变化,能够激活学生的听觉神经。而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的语言表述与白话文在词汇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尤其是通假字在小学文言文学习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那么如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并掌握发音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良好的语言艺术进行引导。文言文教学信息的输出和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信息输入,都基于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准确得体的语言。换言之,准确得体的语言艺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并使学生逐步产生学习兴趣。

2. 生动巧妙,构建和谐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部分学生最初接触文言文的时候,会觉得文言文死板,没有趣味可言,而教师运用生动巧妙的语言能很好地转化这一局面。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语言是否充满趣味性,关系到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关系到师生的交流状态。文言文这样的文体,更需要教师花费心力,去架起学生现代文阅读与古文阅读之间的桥梁,为后期学习更多的古文培养兴趣,夯实基础。3. 体现“文言味”,帮助学生联结传统文化。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较大的差异,笼统地说文言文的词汇比较简洁。比如,白话文的词相对而言是以双音节词为主,而文言文中的词则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真可谓“语短意长”。各色的古文或直抒胸臆,或幽默诙谐,气势磅礴,或娟秀隽永,意境深远,能让人更加直观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精髓。但正因为语言特色不同,教师的课堂语言更应体现出“文言味”。

二、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艺术要求

1. 教师应用富有规范性的文言文教学语言。在小学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好词语的含义与情感色彩。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要准确地表达词语及该文言文的含义,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如《伯牙绝弦》中“少选之间”中“少”字的读音,《书戴嵩画牛》中“一日曝书画”中“曝”字的读音,都需要教师通过规范的语言准确地引导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掌握读音。

2. 教师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文言文教学语言。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提问:“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思考的时间一定长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如此,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领悟到“应声答曰”是“不假思索”的意思,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的孩子。再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围绕“孔子不能决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孔子不是圣人吗?怎么也会有圣人不知道的事情呢?从中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学生就能想到“做人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既能深入领会,又能对之前积累的古文加以运用,启智长思。

3. 教师应用富有“文言味”的文言文教学语言。文言文如清流滋养莘莘学子,开启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体悟。故而在小学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更有文言意味,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能在教师充满“文言味”的语言引导下,潜移默化,更好地接纳、吸收与运用。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在了解“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我们用文言文的句式来夸夸他好不好?光实乃之人也!谁来试试?”此处引导学生用文言文表述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既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同时也学会了用浅显的文言文句式来表述文意。

三、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语言艺术的策略

(一)契合认知,导入语要力求简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有许多种方法,文言文的教学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语法表述,今人与古人的生活经验亦有所不同,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更应该契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而言,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末期和形式预算阶段的初期之间,思维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故而,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一般以寓言故事和散文为主,其中故事性文章偏多。所以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的评价语言虽可文雅,但要掌握好“度”,导入语言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联系学生的生活,删繁就简,直赴主题。此处以六年级上册的《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该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题跋”这样的知识,在一个课时的学习中,题跋是学生要认知的重点吗?显然不是。所以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直接说:“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苏轼的题跋。题跋是写在画、书籍、碑帖等上的文字,题跋可以是散文、诗词等形式。我们来看一下(图示)哪一部分是题跋?”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简洁的讲解再配以图示就很好地了解了这个知识点,从而直接进入该课的其他重点知识的学习。如果具体拓展讲述什么叫“题”,什么叫“跋”,首先离学生的学习经历太远,其次也会影响这一课时的教学进度。

(二)重视朗读,评价语要多元充分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出韵味,首要解决的就是读通顺、读流畅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读”,教师一针见血指出弊端未尝不可,以正面鼓励为导向的“一针见血”往往效果更佳。譬如,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评语:“你读得字正腔圆”“吐字准确有力,声音也很洪亮”“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古色古香”“你的朗读充满了文言味道”“你的朗读节奏分明,变化有序”。多元的评价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板块过渡要促进思考

在板块的设计中,教师经常会设置初读、再读、探究等环节,课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板块过渡语的设计。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也是通过环节的层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譬如,大部分的文言文教学第一步是读好原文,第二步是理解文意,那么在两个板块的衔接中,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现在请你用这些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把大意说给你的同桌听,把不懂的词句标注出来,提问交流。”这样构建的课堂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为例,第一部分是“写词——‘象’的观照”,第二部分设计的是“探究——词语的名堂”,两个部分之间,他的导入是这样的:“好,现在你注意看,王老师在这两个词语间画一条线(指黑板上‘盘盂’和‘车盖’两个词),在这两个词语间也画一条线(指黑板上‘沧沧凉凉’和‘探汤’两个词语),想一想,有什么名堂?”王老师首先是抓住了学生不易懂的词语,将其作为主问题抛了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更好地完成了思考领会。

(四)简洁凝练,总结语要精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