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课堂范例

文言课堂

文言课堂范文1

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当下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语文核心素养启示我们,打造、构建高中文言教学高效课堂需要从三维目标整合化、教学过程深度化、教学效果实效化三大主要方面着手。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效;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堂依旧沉闷枯燥,长期存在着低效、无效的现象。鉴于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建构高效课堂迫在眉睫。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即叶澜教授所倡导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高效”,不是教师简单的加快讲解速度,也不是课堂信息量的不断叠加,更不是学生缺乏思考与选择的接收,而是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不仅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更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融相通。因此,我们可以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探析如何建构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热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1]同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课程标准讨论稿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学价值取向回归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给语文教学研究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以语言发展为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是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2],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建构以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生能自觉分析不同言语活动经验,准确、完整的解答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无声处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可以说,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母语教育教学的固有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鉴于此,学生学习时要厘清文道,有意识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从语文核心素养看文言文高效课堂应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笔者尝试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内核,探寻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应具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一)熟读成诵,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而教

历代文人墨客创作时都注重语言的推敲和锤炼,鉴于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简洁、严密、精炼的语言,有助于其言语经验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宜采用诵读法。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历代教育家都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尤以大教育家朱熹为代表,其“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的论述更是奠定了诵读法在学习方法中的地位。诵读,要求字音、停连、情感等都正确,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最终烂熟于心。面对现今丧失使用文言文外部环境的现状,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意义非凡,“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5]。比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陈密的大恩,以及他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又倾诉了他恕难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学生难以从语言描述中体会李密的真情,然而通过多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而然能以己心贴作者心。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需教师多此一举的向学生描述这是一副怎样的雄伟景象。通过诵读,一副辽阔的草原景象映入眼帘。学生反复诵读,久而久之,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语文知识、个人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经验,并且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语言建构几近润物无声。

(二)有效提问,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而教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文言文往往会在简洁、精炼的语言中追求“微言大义”,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问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切中要害,避免“不停地问、简单地问、细碎地问”,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一个有专业知识内涵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即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论语•述而》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例如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离骚>(节选)教学思路》中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出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问题:“屈原以死抗争,你觉得值得吗?”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踊跃的发言,学生在生成言语的过程中,思维建构于无声处得到发展。又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琵琶行》时,以古诗《琵琶行》的“千古绝唱”引出一个主问题:“这篇《琵琶行》“绝”在何处?”学生的思维在主问题中迫不及待地发散,如脱缰的野马,在思考的国度里尽情驰骋,思维发展素养在“驰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品味语言,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而教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5]。”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文立意,文学艺术水平都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细品味,含英咀华,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进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如欣赏《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作者怡然明净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观和谐美丽的感叹之情不经意中缓缓流出。又如学习《归去来兮辞》,笔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最喜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因为他发现作者陶渊明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初冬时节,其他植物大多都已经凋落,而松树常青,菊花正是绽放时。更重要的是松树和菊花是作者高贵品质的象征:松,挺且直,象征着诗人的正直不阿;菊花,严寒绽放,象征着诗人的隐忍。显然,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既扩充了他对作者陶渊明的认识,又加深了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四)厘清文道,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而教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从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言语形式是我们民族书面语言的最初形式。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都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不管是文字表达还是语法,亦或是语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6]。从内容上看,文言文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高中文言文选材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个时期,体裁也是丰富多样,它承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7]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与《窦娥冤》时,我们通过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刘兰芝被休,窦娥是寡妇)可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马上就有两个大户人家来提亲;而窦娥以此为耻,坚决表示绝不二嫁:“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妇女再嫁在汉代并非是件羞耻之事,古代人们对妇女贞洁问题的残酷禁锢主要是从宋代开始,所以刘兰芝再被提亲不足为奇,而窦娥却是宁死不屈。又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此做,学生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吃粽子、鸭蛋和划龙舟上,还可以激起他们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语文核心素养对建构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整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8]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要始终如一地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发展的理念,只有统筹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曾看过某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简洁恰当的人物语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虽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计,但他机械的分割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整合、统筹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次,目标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高效课堂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者是教师,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会了什么。如“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显然“引领”、“训练”等动作的主体都是老师,学生在这样的目标设计下,提升知识、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都是“空喊口号”,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以改成这样:1.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注意“之”“以”等虚词,辨析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2.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概括主要情节、诵读并品味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烛之武高超的辩论艺术。3.正确认识并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不避险阻,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深度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纵观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字词、讲语法、讲翻译,学生闷不吭声的记笔记,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饵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课堂教学悄无声息的落入低效甚至无效的窠臼。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反思: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含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丰富而又庞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的关注点在我“教”了什么,甚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致使教学过程都是聚焦文字表层,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强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样才能使课程标准中的“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琵琶行》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流于语句的表层感知,并未深入语言内部加以咀嚼玩味。某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关注看似寻常的“茫茫”一词,紧扣文本提出“‘茫茫’一词具有怎样的内涵”这一问题。问题一提出,课堂就炸开了锅:“‘茫茫’不就是月亮倒映在江面,白茫茫的一片吗?”此时老师抓住时机,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白茫茫的一片是你们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到的,那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思考呢?”学生被老师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彼此讨论、碰撞、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由视觉角度的“茫茫”影射诗人白居易心理感受的“茫茫”———即将与好友分别,心绪烦扰难安,心情抑郁悲伤,难以言说;再由情感层面深入到诗人思想层面的“茫茫”———被朝廷贬谪,寝食难安,思想上顾虑重重,看不清自己的仕途走向,不甘心坐以待毙但又无法东山再起,未来一片迷茫。深度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层层深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入思考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效果实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取得的实际成效。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只关注终结效果,即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掌握了哪些知识,简单地认为掌握了学科知识,教学效果就达成了;其二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关注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切实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是优质课堂教学,强调过程效果与终结效果并重,完成三维目标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并行。换言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从关注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变化,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例如特级教师李哲峰老师在解说其《赤壁赋》教学设计的思路时说,“像《赤壁赋》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语言似万斛泉涌,汩汩而出,滔滔不绝,恣肆,姿态横生,让人欲罢不能,也唯有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进去,方能识得其锦心绣口,悟得个中三昧”。第一课时,他要求学生进行试读、译读、通读。试读,要读准字音搞清句读,初步感知课文;译读,要落实文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通读,要回归文章整体,深化阅读效果。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透过文字的外壳,深入语言的腹地,最终触摸情感的肌理。第二课时,以“风月”为切入点,沿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组织、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文字中的画面,用真挚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文字内化为形象具体的想象,再现独特的心里感受。李老师在朗读中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推动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建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美丽的风月之境中,在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得到切实的发展。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统筹、整合三维目标,深入教学过程,切实把握教学效果,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左延慧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5.

[2]王崧舟.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朱熹.童蒙须知•名贤集[M].孟琢,彭著东译.上海:中华书局,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19.

文言课堂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高效课堂

一、现在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氛围沉闷

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充斥着背书声、朗读声,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读课文、背课文,在学习一些文言文、古诗词时往往死记硬背,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的讲解,学生听不懂,也听不下去。考试时临时背诵。这种教学模式是畸形的,其结果可想而知。课堂氛围十分重要,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学生死记硬背,不理解教学内容

现在语文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理解课堂内容,只知道死记硬背。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不理解人物特点、内心想法,他们只是单纯的读文章,并没有理解文章。靠背诵掌握的只能记一时,不能形成深刻记忆,只有真正理解文章,才是真正学会文章,即使不断变换考试形式,学生也能对答如流。

(三)学生不擅于思考

现在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都处在基本的认识层面,并不能由一篇文章的学习,体悟到自己的感想。现在的学生不擅于思考,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也习以为常,不愿意思考。一节语文课之后,学生的收获可能只是知道了一篇文章,多认识了几个生字,但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去没有学到,而这也是语文课最重要的东西。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讲完所有的文章。学生以后会一直遇见新的语文内容,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过去看文章,才算是真正学会了语文。

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校语文课堂

(一)利用现代技术,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高校语文课堂十分重要。如果课堂氛围沉闷、压抑、枯燥,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一节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如果学生丧失兴趣,课堂效率也会降低。语文包含内容丰富,对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知识,它更加注重的是一种语文素养,这在于平时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认为语文就是背,课上也不愿意动脑子,于是一节课就十分沉闷。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不同形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这篇文章的动画片,让学生们理解文章内容。单纯文言文的翻译、解释词语,会让本就难懂的课程更加枯燥,而采用动画、PPT等形式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效率会更高,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利用现在技术,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的情感单纯,他们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课本中的人物特点。有时,这种天赋逐渐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掩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擅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一些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从多个角度讲授知识。如,在学习《阿Q正传》这篇文章时,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文章中的时代背景。而不能理解很多情节,也不能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阿Q背后代表着什么?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放出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图片,让学生们在视觉层面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真正读懂人物。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思考

语文不是单一的学科,它与历史、地理、科技等都密切相关,学生应理解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而不是单独的只学习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应该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让他们形成自己对语文的独到理解。教师可以教学生一年、五年、十年,但是却不能教学生一辈子,未来的路只能自己走。但有一天,教师放手了,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如,在学习《乡愁》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技术,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成长环境、写作特点,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师介绍完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如,“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字用的很精彩”。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一旦学生形成了这种学习方式,在以后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学好语文语文课堂应是轻松、丰富的课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更加深刻、轻松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徐美娟,朱建国.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研究[J].成才之路,2018.

[2]谭红玲.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数码设计,2017.

文言课堂范文3

语文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语文课堂;高中;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人文道德素养,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因此,为了保证高中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学习,教师就要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

一、将课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中语文的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最好的德育学习就是从课文的学习中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语文学习的要点。高中语文的课本中有古诗、文言文、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其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才形成的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教师可以让高中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较深刻的感悟生活。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除了要让高中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写作的特点之外,还要进一步分析《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的艰难时期,学习任务大、精神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结合史铁生的人物故事与高中学生的学习相结合,从而鼓励高中学生不断努力进取和不放弃希望的良好品质。史铁生作为一个双腿残废的人,仍然感恩于自己的生命,坚持写作,追寻人性的价值与光辉,是平常一般人做不到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到高中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通过与史铁生生活的相比较,学生就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恩我们当下的生活,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史铁生相比更是小菜一碟,这样在经过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之外,高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幸福就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了高中学生的意志,从而逐渐培养出高中学生更高的道德品质。

二、在阅读理解中贯穿德育的教育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保证高中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为了使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要从平时学习的阅读理解抓起,对于阅读理解的学习来说,除了平时在课下进行文章的训练之外,教师也可以给高中学生推荐《热爱生命》《论语今读》《文学回忆录》等优秀的经典的文学课外读物,让高中学生在读书的同时,也能根据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思考,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首先,对于平时阅读到的或者训练写作时遇到的一些有关爱国、敬业、诚信以及友善的相关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边在讲解阅读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分析阅读理解,挖掘阅读理解背后的深义,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们回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的文字,在什么地方会遇到这些文字,结合所遇到的场景,分析阅读理解中的所表达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教育学生,让学生从文章的学习中延续到生活。其次,就是教师要注重让高中学生去阅读更多的优秀的课外经典文化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后在课堂上或者是课下进行经典文化的探讨,进一步从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拓展关于生命、爱国、坚强等优秀的品质。这样经过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对文章的分析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认真研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让高中学生重视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就能保证高中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中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三、在作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写作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代表着自身的一种思维习惯与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一些国家大事以及涉及到人生观念的事件时,高中学生应该保持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思想,从而使自己更加健康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作文的写作学习包括语文的整个学习学生都应该去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关心时事政治,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在课外的生活中善于观察、精心钻研和调查大量的社会事件,只有善于从生活中感受世界,才能激发高中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通过学生大量的课外观察以及很多的生活实践,再加上高中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些指点,大多数的学生就能体会语文中作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文的灵魂关键在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高中学生已经能够对很多的事物有自身的诸多看法,为了保证高中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教师有必要在训练作文的过程中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高中学生时刻意识到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在作文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高中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写出更深刻的、充满正能量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使每个高中学生都能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教育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学习。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细节中穿插德育教育的内容,保证高中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刘明彰 单位: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加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

[2]王冬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群文天地,2011,(24).

文言课堂范文4

每个人学习能力大小、节奏快慢均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坚持“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有外显和内隐之分的。外显的差异表现有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及书写习惯等,而内隐方面的表现则有学习态度、心理素质、学习目标的定位等。对此,教师要充分洞察这种差异的存在,并尽量缩小差异,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整体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犹如知识的万花筒,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每名学生学会选择最佳的角度去欣赏,去深入其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努力做到既尊重差异,拆掉传统教学思维的壁垒,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

二、学优生自主进“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优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空间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适当延伸至课外。对此,教师可为其提供一些参考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一)化零为整法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积累是金。只有广泛积累,才能灵活掌握,博学精用。可以说,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语文成绩的提高。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都精彩。语文又是最“接地气”的学科,也是最富情感的学科,因此学习语文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只要有一颗乐学语文的心就能做到。所以,教师要指导学优生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做好语文积累,化零为整,集腋成裘,注意平时点滴的积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二)抛砖引玉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很重要。平时语文课堂上,我经常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即将近期学习的语文知识要点或者常识内容排序、连接,采用连环设问法来形成知识链,引导学优生学会及时总结知识,归纳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上,教师的做法会对学优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学习语文要注意做到一个“活”字,即活学语文,从而学活语文。而教师则要做到活教语文,从而教活语文,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

三、学困生不再拒“识”

对于学困生,关键是解决他们思想认识的问题,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而对于中间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原则是“一个都不放弃”。

(一)笨鸟先飞法

“笨鸟先飞早入林。”何况每个学困生并不是“笨鸟”,他们都有发展的空间和进步的可能。基于此,教师在每个学期初应提早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习任务,即这个学期他们能够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如古诗和文言文的背诵、重点词语的积累等,要求每周背会一首古诗,并定期进行检查。做到周周背,天天背,反复背。教师应本着“每天背一点,再背一点”的原则,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感以及被教师与同学认可的喜悦感。

(二)他山攻玉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善于学习他人优秀之处,见贤思齐。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拿过来做示范样板,还可以摘抄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诗句、名言警句等,以弥补自己不足,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要想写出漂亮作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唯一的做法是把真功夫用到平时,即要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平常的事物中,关键是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而我们的学生素日里缺少的就是这个,积累与学习对学困生尤为重要。

(三)新瓶装“旧酒”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用新瓶装“旧酒”法就是将重要的知识点通过一些有创意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点的“包装”。如讲说明文的知识时,对这种文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设计成一束“花”的形状,从“花盆”“花径”“花叶”到“花心”“花瓣”都进行精心设计,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在实施差异性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也为了真正做到尊重差异。教师要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点”,即明示目标、精讲精练、兼顾差异和当堂检测等,全程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认真备课,明示目标

教师要在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努力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每一个环节用心设计。每一节课上课前明示学习目标,即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写在黑板的固定位置,然后向学生进行具体的解读。目标分层次设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清楚本节课要学什么,从而能够在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精讲精练,重视提问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进行有序、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时,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或是以点带面,或是面面俱到。总之要做到讲在关键处,讲在必要时。

(三)兼顾差异,重视合作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课堂上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是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而教师只是一种“被需要”的角色。课堂既要“放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

(四)当堂检测,重视反馈

文言课堂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演绎;创意设计

语文课堂启动演绎机制,不仅能够给课堂教学注入丰盈活力,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触动学生心灵,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动力。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演绎脚本、明确角色分工、筛选表演形式、做好演绎组织,确保课堂演绎活动的顺利推进,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课堂演绎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布设,其适合度更高,教学发动效果显著,值得深度研究。

一、精心设计脚本

课堂演绎需要有适合的剧本,如何创编这个脚本,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些课文有丰富的对话情节,学生完全可以将教材作为脚本来使用,但大多数课文不能成为直接演绎的剧本,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对课文进行创编。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创编课本剧,这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读写基础,自行创编课本剧不存在太多困难,教师在学生操作时要给出一些引导和启迪,确保课本剧创编活动顺利推进。如教学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社戏》时,教师选择了“看戏归航”片段,针对“偷豆”“煮豆”环节让学生展开演绎活动。为了让学生对演绎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发动学生创编课本剧脚本:看完社戏的归途中,一群孩子在一起“偷豆”“煮豆”。这里涉及多个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成立演绎团队,分配好角色,设计好角色的台词、动作和表情,展开演绎彩排训练,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拿到创编演绎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组成演绎团队,并协商角色分配方案,对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在对角色的台词、动作、表情进行设计时,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学生的准备情况,并参与学生的互动,给出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习活跃,课堂演绎顺利展开。在课堂演绎展示阶段,学生表现良好,教师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演绎创编活动,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启迪。通过具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演绎活动顺利展开,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引导是比较成功的。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课本剧创编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学习与锻炼。

二、明确角色分工

在组织课堂演绎活动时,教师要做好演绎分工。首先,教师要组织演绎团队,这是课堂演绎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习惯按照学生座位进行编组,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学生要组成一个和谐的团队,才能形成极强的内聚力。教师不妨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配合也会更默契。其次,教师要做好角色分工,课堂演绎时,学生对角色有选择性,教师要给出积极引导,做好相关调节工作,让学生自觉接受角色。最后,教师要对角色演绎方法进行提示和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角色中,确保课堂演绎的高效性。《春酒》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其中的人物不多,“母亲”是核心人物,其他“邻居”都属于配角,“我”是见证人,也属于配角。教师在组织学生演绎课文时,要先组织学生做好脚本和角色分配工作。教师主要对“母亲”角色性格进行重点分析:“母亲”是一位朴素的、善良的、诚实的农村妇女,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伟大。学生在角色演绎时,要表现出人物的多方面品质,要在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上做更多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活动,对角色的塑造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为凸显人物形象做了许多研究性学习。为成功塑造“母亲”的形象,教师组织学生对角色进行探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学生对“母亲”形象不陌生,也很容易达成共识,教师将此作为教学发动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启动效果良好。

三、筛选表演形式

课堂演绎形式众多,教师要给出必要的筛选意见,如分角色诵读、小品演绎、诵读造型、音乐剧、舞蹈、哑剧、快板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做出规划,给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能够利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演绎,以提升演绎的效果。学生对课堂演绎形式有自己的审美,教师不妨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行选择演绎形式,或鼓励学生创新演绎形式,这会使学生收获丰富的学习成果。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在选择课堂演绎形式时,很多学生都有个性追求,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可以吸收部分学生的意见,对演绎形式进行创新选择。《安塞腰鼓》是一篇以描写为主的抒情性散文,没有具体的故事情境和个性人物活动,不适合开展演绎活动。为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场面宏大,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如果让你进行直观展示,你有什么好建议呢?学生听说要自行选择课堂演绎形式,自然很兴奋。学生展开热烈讨论,个性观点不断涌现。有的学生建议:“我们找来一些腰鼓或可替代腰鼓的东西,全班学生一起表演,再现课文中的场面。”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特别是安塞腰鼓的声音,模拟演出并展示,能够形成很好的效果。”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与学生逐渐达成共识,为课堂演绎的顺利展开提供更多有利条件。教师发动学生出谋划策,设计适合的课堂演绎形式,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的具体意见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已经融入教材之中,与课文内容形成了共鸣。不管学生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演绎形式,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有效拓展。课堂演绎的重点是准备,而不是演绎过程,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才是最有价值的。

四、做好演绎组织

课堂演绎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教师要在组织上给出更多关注,确保演绎活动的顺利推进。演绎团队组成、角色分工、演绎形式选择、演绎过程、演绎评价等环节,都存在组织与管理的问题,教师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启迪和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演绎情境中,在感受文本角色的同时,形成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特别是在课本剧演绎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更多的组织与管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这是课堂演绎顺利展开的基础。课堂演绎方案确立后,教师需要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演绎的顺利推进。《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但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典型的形象,非常适合开展演绎活动,教师给出有针对性的布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桃花源记》译文进行整理,自行创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和台词,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研究人物表情和动作,先在小组内彩排训练,然后参与班级集体展示活动。教师布设清晰,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相关操作。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中,对学生演绎准备情况进行辅导。经过一番精心的排练,每一个小组都做好了展示准备。课堂演绎正式开始,教师将部分学生组成评委团,现场为各小组打分评价。课堂互动气氛浓厚,课堂演绎顺利展开。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课堂演绎活动,并在每一个环节都给出具体的设计和指导,组织与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学生的表现精彩纷呈。初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课堂演绎活动也有浓厚的兴趣,但纪律性普遍较差。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学效果极为明显。课堂演绎活动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直观感,为学生立体解读文本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在课堂演绎设计、发动、组织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课堂演绎活动顺利展开,给学生提供学习感知和历练的机会,这对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叙事性散文、故事、寓言等,这些内容都适合展开课堂演绎活动,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创新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尚刚.介入小品演绎,打造灵动高效语文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6(8).

[2]何文清.在动态生成中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J].现代语文,2014(12).

文言课堂范文6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构建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然而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谓是促进教师授课与学生受教良好互动的最佳切入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介入,不但可以转变学生对语文枯燥学习的陈旧观念,还重新燃起了对语文学习和探究的激情,让整个语文学习充满艺术气息。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注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提升,不仅能让教学技术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还能丰富教学元素的新颖化和多元化,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育人之材”。真正褪去应试教育封闭化、模式化、死板化的教学硬壳,最终让语文课堂的感染力来融化大家,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独立思考、亲身历练以及释放本性小宇宙的那份炽热之情。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的引入、探究、展现和升华进行自我观念的探讨和分析。

一、注重情境艺术的创设,来导入艺术

情境艺术的导入让语言、事物、环境、氛围等一系列的课堂元素发生了质地的变化,换而言之,即教师用一种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的开展,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环节的推动下顺理成章的爱上语文课堂并积极的投身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进行《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可预先搜罗一些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视频,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课堂上进行音乐风光的播放,让学生们被天然美的大自然气息所吸引,进而老师可进行《山中访友》一文的导入,让学生们和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等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意境美。通过这样的艺术情境导入法,一方面通过视频情境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和见闻,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景色艺术气息的探究,另一方面,还为课堂美文教学的开展做好了铺垫。除此之外,如《巴东三峡》、《济南的冬天》、《观潮》、《雪》等与之类似的散文类文章,也可进行与之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设,来进行艺术性的导入式教学,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审美意境更加的丰硕。

二、注重实践性艺术的创设,来探究艺术

注重教学中对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催化剂,也是提升实践艺术价值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进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说明文的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们在课前预先准备一些喇叭花、肥皂水和醋,在课堂授课中老师可适时根据文中对花儿变红的几个原因进行分小组探究实验,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亲自实验的机会,如“将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其会马上变成蓝色,进而再放入醋里,其又变红了”,通过学生的所见、所感、所探,来引出他们新的思考,让空气充满思想。甚至有的学生会从花的颜色变化联想到当下的环境污染对花也可造成影响等等,那么一篇枯燥乏味的说明文通过实践探究艺术的介入,而变得生动多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成长。

三、注重角色的转化与嫁接性艺术的创设,来展现艺术

在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不同角色的转化与嫁接,来更深层次的让学生走进文本作品,并体会和理解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且深受大家喜爱的小说、童话、寓言等作品中就包含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老师可通过角色的转化与嫁接,和学生们共同饰演当中的角色,共同体会作品的艺术氛围和表达色彩。例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时,在学生们进行初读课文后,师生可共同分角色进行课堂表演,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转变,可将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直观、具体的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一脱一穿,一热一冷的细节动作,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奥楚蔑洛夫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更深层次的挖掘了作品艺术背后所揭露的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可见,通过角色转化与嫁接,能够充分展示艺术作品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学生们在这些小说、童话、寓言的精粹之作中释放自我。

四、注重文本作品的“延伸”艺术创设,来升华艺术

文本作品的“延伸”性艺术创设,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剖析,继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奇问与观念进行作品人物、事物的延续性生活与发展,让原作品更在每个“小创作者”心中得到升华。如在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文中通过胡屠户和岳父这两个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形态,从侧面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然而文中却没有提及范进中举后的详细情况,这也正给读者们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空间,老师可借用此处让学生们进行续写,将对作品的无尽回味和想象,通过文字传达出来。

五、总结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创设归根结底,通过另一种教学方式,来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真正释放自我,从而达到学习与快乐互融互促的效果。用艺术气息来为中学语文教学增添更多审美元素,让教坛中的花朵都绚丽开放!

作者:李凌 单位:南宁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裴庆霞.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黑河教育,2015(08).

[2]金晓花.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0).

[3]黄丽霞.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1(13).

[4]石永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反思[J].学周刊,2011(11).

第二篇:信息技术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析

摘要: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整合,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能。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放大镜、显示隐藏、拍照等功能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PPT加工教学资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基于微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高效,更具活力。

关键词:

高效;交互式电子白板;PPT;微课程;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宽松而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开放性大,教学方式多样,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提升中学语文的教学效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或高效型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达成相当高的教学目标的课堂,即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较好,并取得较高教育教学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需要出发,选择恰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优化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一、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新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很好地融合多种媒体,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多种不同的信息提供了更多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有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展示信息时能随意地向前向后翻页,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显著的正面效果,支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制作电子课文。针对课文中生僻字和易写错字,教师可以利用放大镜功能来讲解,如《寒花葬志》中的“爇”字笔画不够清晰,教师通过放大镜把该字放大,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以便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该字,牢固地记忆该字,正确地书写该字。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显示隐藏功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解读文章的前提,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生字词较多,如《马说》中“食”有两种读音,初读课文时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读音。教师可以利用显示功能展示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认读,然后使用隐藏功能将正确读音隐藏后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高效。研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解《小公务员之死》这篇小说时,要对将军的态度和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情绪变化进行梳理分析。教师可以运用幕布功能将正确答案遮挡,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拉开幕布给出正确答案,既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如:学习《湖心亭看雪》这则小品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西湖雪景进行赏析。教师可以利用拍照功能将“天与云、与山、与水”这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拍摄出来并放大展示,突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思考更有启发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创新活动,借助信息技术促进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应用PPT加工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用PPT教学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时哪怕教师讲得天花乱坠,部分学生还是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利用PPT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老山界》一文时,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运用PPT向学生展示长征的图片资料,并配以歌曲《长征》和关于长征的简单介绍,使学生如同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长征一样,对文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快投入到阅读中;在品读红军翻越老山界时行路艰难这一环节中,生活在平原的学生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当教师运用PPT呈现山路崎岖的图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苦,感受到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运用PPT教学能够再现生活,让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于学生接受,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和轻松,寓学于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写作《我的初中生活》时,很多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往往写成流水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使用PPT制作微视频展现学生以往的生活瞬间,帮助学生重温、再现精彩的初中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首先要收集初中三年的学生照片,如文艺汇演、运动会等照片,并将这些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配以温馨美妙的音乐和扣人心弦的文字,展示给学生。利用PPT相册为学生提供画面,帮助学生重温以往的生活体验,捕捉触动情感的生活细节,学生便能迅速而轻松地找到写作素材,写出优秀的作文。运用PPT教学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时间的利用率。知识的传授需要时间,利用PPT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增添授课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节课要完成几个版面的板书,课堂效率较低。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在课前把需要展示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加工做成幻灯片直观展示给学生,如写作训练中的仿写句子、人物描写的示例、范文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教师借助网络搜集《望故乡》及作者于佑任的简要生平介绍,运用PPT技术将这两首诗歌制作成对比阅读的模式,学生在对比赏析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诗歌中思乡爱国的情感,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积累诗歌的宽度,还提高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基于微课展开翻转课堂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是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数字资源包。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微课开展语文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例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学生对白描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导学案,再运用PPT、Flash等软件制作微课《白描手法》,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学生。学生先自主学习白描手法的概念,结合微课中“白描手法”的例集,帮助学生参透白描的技巧,微课的最后设置一项小练笔作业:运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一个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同伴交流讨论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作业,帮助学生指出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微课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新知识:学生在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时,如果听不懂可以重复播放多听几遍,也可以复习以前的微课;课前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自主学习,提前了解知识,课堂上便有更多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这样能够让学习变得简单方便、轻松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

四、总结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广泛地融入了教育行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一定会为中学语文教学构建出更高效的课堂。

作者:李姜艳 单位: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中学校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三条路径浅析

课堂教学本质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常言道: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优化策略,则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艺术,有路径可寻。

一、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链,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而“问题链”是常见的一种问题设计方式。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诱导”学生,使学生在寻解、析疑的浩瀚思维星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设计出一个主问题,并由该问题生发一个个相关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问题链,往往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在两岸四地教学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汉家寨》这篇散文时,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链:“文中写到荒原上汉家寨住民的时候,只出现了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看待作者写这两个人的目的?”首先,学生从这个问题链的前面部分可以注意到之前没有注意的内容:作品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汉一个是小孩,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不选择看起来更能展现汉家寨精神的青壮年作为表现主题的人物而要选择老弱之人”;接下来,“老汉和小孩身上有什么特点”这一问是启发学生探讨老汉和小孩身上有什么汉家寨人具备的特殊的东西,进而探讨人物身上的象征意义;问题的最后部分则启发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为什么作者在众多的人物当中选择了这两个人作为表现主题的载体。学生在这一问题链的追问与启发下,深入理解了文本构思的巧妙:文章在描写汉家寨周围恶劣环境的时候是用墨如泼,对汉家寨中的人物描写却惜墨如金。大量恶劣环境的描写,使“一老一少”的出现显得那么让人震撼,和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物虽然没有语言,没有期待的热情,但让人看到汉家寨有一种不为任何事物所撼动的坚忍和冷峻。这是人与自然斗争的见证,是人坚守住生存位置永不放弃的见证,是苦难的土壤里生长出伟岸灵魂的见证,从而传达出坚韧与坚守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伟大意义。“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统领全文的问题链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对作品各种信息进行挖掘、筛选、梳理、整合,从而转化为阅读吸收的营养。在这个吸收和转化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探讨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以发挥,探究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把握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

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要学习的内容和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分清重难点,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中有意体现对其的克服。如在省百千万名师汇报课上,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第四册古代小说单元《失街亭》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内容特点,突出课文重难点的学习,设置了一个“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的环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人物,提取写作的素材。由于学生提前自学了课文,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也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都能够讲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从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角度来分析,有的同学就说,诸葛亮不听先帝的临终嘱托,被马谡的空言蒙蔽,致使街亭失守,他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却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没有把握好一个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前其实已经知道马谡的性格有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但却还派遣他做将领,没办法做到知人善用。有的同学则认为,诸葛亮最后不徇私情,将马谡处以军法,做到军令如山,所以还是比较可取的。通过重点人物形象的讨论与分析,学生最后归纳出可以应用于写作的话题有“情感与认识”“情与法”“人才要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管理者要知人善用”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人物的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技法。有的学生说,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有的学生说,文章用了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有的学生说,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笑”诸葛亮“多心”,“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有的学生说,文章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虽然本课是小说单元所选篇目的倒数第二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并不是说对自读课文就是对学生掌握程度低一些。相反,这篇选文人物形象丰满,对于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节课,由于教师把握了课文学习的重难点,集中精力,使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欣赏和评价方面用力,在读说写的能力提升方面,很好地实现了对接。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三、优化三维目标的融合度,使教学目标融通渗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现实目标,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目标从而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因为上述三维目标本身就是三位一体,执教教师唯有设计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载体,在此过程中渐进引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粤高中语文教材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执教粤教版选修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课,因其三维目标整合处理得当,获得了与会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速读:一是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体会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正音、析词,把握字词的读音、含义,不明的地方,由同学或教师指正,解决“言”之惑;二是品读“文情”,要求学生揣摩王维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这封书信中是怎样向朋友发出邀请的,然后找出每段能表达作者邀请之意的句子,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朗读,随时在课文中勾画圈点体现脉络的句子,然后交流分享,做到“文”“言”并举,理清“文”之脉;三美读“画意”,赏析王维工诗善画、“文中有画”的写景技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找出画面、意象,然后分享意境,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分辨、分析等逐层能力训练,真正体会“文中有画”的含义;四是研读“意趣”,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裴迪会不会接受王维邀请,学生讨论,自由表达观点,了解王维的人生追求,明白何谓“深趣”。上课的最后环节,教师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情画意”,将文章改写成一首诗(绝句、律诗均可),实现读写结合,抒发少年情怀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培养的三维目标实现了很好地融合: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句,疏通文意,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学到了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文本品读,掌握了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培养了品味古代散文精巧语言的能力;体悟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高洁超尘的志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本为语文学科之本,课文乃语文教育之源。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文精神,乃至整个语文素养,基本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培养的,故课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本课是异地教学,借班上课,学生是高二的学生。由于课文篇幅短小,且具诗情画意之美,执教老师用因声求气的方法,指导诵读,并着眼于文本的赏析和对美的感悟,优化整合三维目标,并使其渗透和融汇在教学环节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了文与言并重,读与赏并举,统一指向人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高效实在。语文课能够把课文教全面、教真实、教透彻、教灵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即语文教育质量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

四、总结

魏书生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确立课堂教学类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教材和教学的实际,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提炼独具风格的课堂教学艺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何勇涛 单位: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教研室

第四篇: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生活化课堂,是指教师通过创建逼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仿佛处在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复述课文内容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气氛往往缺乏活跃,学生在教师绝对的权威下,课堂的学习十分被动,在课堂上完全体现不出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转变,可在课堂上渲染生活化气息,融入游戏与模仿的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复述时,可以适当调整课文的内容,采用父母与子女对话的形式复述课文,可以将个体复述改变成父母在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故事讲述者由于有听众的倾听,于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兴致,并且可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使故事的感染力得到增强。学生以往沉默呆板的状态也因此而改变,可以在聆听故事的同时做出反应,进行自身观点的表述,也可以提出疑问或进行反驳。讨论过程中的复述,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热爱课堂,享受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二、创建生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合理的情境,能够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所以,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凭借情境的创建,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得到逼真的生活体验,能够在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杜甫诗词《秋风为茅屋所破歌》的教学时,在讲解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对这段故事情境进行再现。表演者可以将自己装扮成白发苍苍的老年杜甫,衣衫褴褛地在破旧的茅屋外站着,拄着拐杖,万般无奈并且十分难过地看着呼啸的秋风将茅屋的茅草不断卷飞,心中的悲伤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对残酷的秋风表现出既憎恨又无奈的情感。在学生对该段故事进行表演时,会对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进行揣摩,对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进行体会。在这个情境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官吏想说什么。此时,学生将会基于主人公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是站在同情老人的立场,此时,教师也无需做更多的讲解,学生已经可以自主体会。学生在理解与感悟该片段的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深入地了解,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与追求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建,将课文中苍白的文字以图像、视频以及音乐的形式呈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补充生活热点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使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得以保持,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生活的热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热点。例如在讲解《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内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进行思考与感悟,感悟邓稼先对祖国所作出的贡献,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其他爱国的人物及事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展开教学的延伸:“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为祖国氢弹的研制做出卓越贡献,在氢弹研制期间,废寝忘食,始终忙碌战斗的前线;好心人“炎黄”张纪清,这位老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采用“炎黄”的名义,先后向多家希望小学、敬老院等捐献善款,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成为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热点的补充,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热点具有更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灵的思考与感悟。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活的补充,使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四、总结

总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人们可以凭借生活的感悟使自身的知识更加丰富,而语文学习正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与感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促使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将生活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填充,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因此,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生的成长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志欣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东湖中心学校

第五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探索

摘要: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意活动的过程我的教学原则:自由裸露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撼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真诚的交流,只有具备真诚交流的课堂,只有把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关键词:

思想;情感;节奏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意活动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重认知(即了解、理解、应用)能力培养,轻情意(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视“情意”为“副产品”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针对性的评价,更无实效性可言。《背影》所讲述的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亲情,但是相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他们都是家中的小太阳,生活无忧无虑,对父母平时的细心呵护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因此,我确定了“①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②通过抓住文中父亲朴实的话语,爬过月台的艰难动作,背影情景的刻画,让学生感悟父亲的爱,培养学生热爱父亲的情感”的教学目标。

1直奔心灵的提问

我选择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动了吗?如果你感动了,那么是哪里最让你感动?”在这里直接奔向主题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快餐式阅读不会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中,学生的情感世界荒芜一片,现在的学生似乎不在懂得什么是感动,什么会让他们感动。感动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奢侈的情感。包括我们最熟悉的亲情。果然有个学生说,他一点也没有感动,他的反应并不让我感到意外,这正是这节课的教学生成点。我希望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方法指导后获得感动的过程,获得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我就势引导他,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希望能够从中读到感动。我一直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矛盾冲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自我与自我文化阅历的差异,文本的陌生化,都是课堂生成的因素,学生无法体会感动,这揭示了学生和教师(教师感动于文本),学生和文本(文本具有强烈情感),学生自我与自我(通过认真阅读真的会感动吗)几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用朗读表达情感

朗读是人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内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都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可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我的朗读功底不是很好,但我敢于在学生面前朗读,因为我要把我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尤其是文末一句“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他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读到这里总是让我感动。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准备了“默读———自由读———选择读———齐读———范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最后以师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结束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味过程。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都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读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3在教学对话中让情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的爬月台为他买橘子,为什么他不亲自去?那么朱自清该不该亲自去买橘子?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讨论,形成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朱自清应该自己去买橘子。即使父亲不让,也一定要说服父亲:“爸爸,我都20岁了,这样的事情我自己就可以做了。”有一位哲人说过:“磨难是一所人们最不愿意上却最能锻炼人的大学。”居里夫人为了帮助姐姐解决一部分学费,15岁时就独自一人到偏远的地方去当家庭教师。正是由于从小的磨练,才是她在以后的科学道路上能坚强的活下去,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而朱自清看到父亲那么艰难的为自己买橘子,只是流泪,这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做法。理由是:文中已说“祖母去世,父亲赋闲”,茶房“只认得钱”,父亲深知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因此,他一定亲自爬月台去买橘子。孟郊50岁时外出做县尉,老母在昏黄的油灯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没有劝说母亲,而是在油灯下默默陪伴亲。父母之爱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朱自清和孟郊一样,都是在默默享受父爱和母爱啊!如果让朱自清自己去买橘子,朱自清的父亲心里绝不会有一种“很轻松似的”感觉。学生从比较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切的爱。这里说明教学对话需要生成,任何预设完美的课堂,都不可能穷尽学生的思维,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在课堂生成高质量的教学对话。

4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语文教师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呢?这可能是语文教师的思想魅力所致。因为一个人真正吸引别人的是他的思想,一个人真正可贵的也是他的思想,而使一个人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他的思想。我在《背影》教学中,正是用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法相亲情的温暖,感受到世界中存在的情感,感动每一份让我们感动的爱。我告诉学生我阅读时的真实感受,曾经感动的细节,每一个表意纤细的词语。我在课堂上,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解读,还完成了对情感的再一次发掘。

5总结

以上不仅是我执教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也是我一贯的教学原则:自由裸露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撼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真诚的交流,只有具备真诚交流的课堂,只有把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作者:刘艳会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双峰寺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文言课堂范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化建设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间人,是那些圣经遗训的保护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可见,教师不单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是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和传播者。语文课堂是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主动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教育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应尽之责。

1语文课堂文化应关注价值引领

语文,作为一种文化,应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走进积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仰慕、去沉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烙印着民族文化的标记,流淌着民族精神的热血。关注价值引领,就是语文课堂应引领学生去正确感受祖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让学生对这种文化产生一种敬重、亲近、珍爱及惊叹之情。他们阅读一篇篇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他们在学习中的感悟是他们成长过程的精神财富。我们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能真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

2语文课堂文化应关注个性张扬

语文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因而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应有自己的感动,有自己的诠释,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课堂,在关注价值引领的同时也应尊重个体,张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这种文化发扬光大的主人。

3语文课堂文化应关注精神诉求

文言课堂范文8

【摘要】

语文在整个高中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师采用多元、科学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十分必要和重要。诚然,随着新课改的渐进式推进,初中语文教学要不断与时俱进。于是,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变通等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必然职责。在此背景下,探讨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已然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现状,并给出了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有效性;方法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和阵地,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依托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探究等是高中语文教学成功的不二选择。但不得不说,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与改善。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现状及问题

(一)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各行其是

高中阶段学生课业繁重,心理和学习压力极大,一些学生将语文课堂当成了自我放松、查漏补缺(别的学科)的课堂。于是,他们任由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而自己却在下面“各行其是”,加之,受语文教师一些不科学教学策略的影响,课堂沉闷无生气,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积极性自然不高。诚然,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语文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舒缓压力,更要能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打造温馨、和谐、趣味的语文课堂,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语文兴趣不高”的学习现状,为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方法未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语文课堂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一些陈旧、落后的方法应逐渐淘汰,诸如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而新的方法也应应运而生,并发挥其独特作用。但就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沿用陈旧教学法的教师依然存在,这导致了课堂枯燥、机械、乏味,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兴致不高

就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意识差,能力不强,这对学生学以致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教师缺乏探究性教学,或者探究性学习开展效率不高。例如,布置了探究性任务后,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闻不问,对其结果缺乏评价,这导致学生自主探究性意识不强。其次,教师满堂问,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要培养学生思考、析疑、解疑的习惯,而不能立即给出答案。

(四)语文课堂未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并重

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必定是内容与形式双管齐下。但就当下来说,部分语文教师要么过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要么过分重视内容。例如,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和推动下,一些教师看似将课堂演绎得生动有趣、热闹无边,但在喧闹课堂氛围之下,学生只记住了花哨的课件、精彩的视频,却对教师所讲课文内容充耳不闻。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难以提高课堂有效性。再如,一些教师将知识讲解看得很重,却并未渗透趣味教学法活跃课堂氛围,课堂效果同样低效。总之,教师要避免以上两种极端方法,做好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营造温馨和谐、趣味生动的语文课堂氛围

和谐温馨、趣味生动的语文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与前提。新课改强调,高中语文教师要还原学生课堂主角地位,给予其自由、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其个性发展。为了迎合新课改这一理念,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构建和谐、友好师生关系。教师要从威严的师者转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真正开心、愉悦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师要用温暖的声音、温柔的眼神、激励的话语、关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消除师生心理隔阂,实现师生心理共融。第二,科学驾驭教学方法,营造恰到好处的课堂氛围。课堂管理要收放自如,既要活跃生机,又要严苛纪律,既要重视形式,更要凸显教学重难点。第三,打造师生沟通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和谐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师生互动沟通、共同参与的氛围,师生无芥蒂地和谐沟通是平等、友好课堂氛围的基础,故教师要打造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生课堂交流。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探疑与解疑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探疑与解疑能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学源于思,而思起于疑,故高效语文学习必定要由教师科学、灵巧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要有计划,要恰到好处,切忌满堂问,不留思考与探究时间。例如,在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即将结尾时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本文独特的意象和意境对本文主旨的表达十分重要,请你罗列出本文总共出现的意象个数、内容,以及其简单的象征意义。”接着,留给了学生6分钟思考时间。该问题的创设恰到好处,一方面问题内容迎合了教学重难点,十分有价值。另一方面,问题放在了教学即将结束之时,便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与总结。再者,教师留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极大提高了问题教学效率。其次,问题创设要有启发性,呈现形式要多元多样。例如,问题要开放,要能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其智慧,问题呈现方式要多元,可以是口头提问、多媒体呈现、学生向学生提问等等。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法,其完全尊重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营造了自主学习氛围,极大提高了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展开对整个课文重点内容的探讨。该文言文中“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是重点,故教师可创设以下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烛之武是通过几个步骤实现‘退秦师’的目的的,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学习一下”。该任务是一个系统探究的任务,学生在探究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故教师要强化指导与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探究信心。在自我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很多小组均能归纳出“退秦师”的步骤,即舍郑、亡郑、扶郑、离间、劝秦谨慎等。但一些小组归纳的不全面,一些小组相对更加系统科学。因此,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要能够请小组代表呈现讨论结果,并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这样,可便于学生明确优缺点,继而改进方法,提升信心。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语文课堂变得声情并茂、趣味盎然。因此,为了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十分必要。首先,灵活使用PPT课件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用PPT课件展示文章写作背景,即“三•一八”的相关内容,并用图片的形式呈现段政府虐杀青年的暴行和进步青年“更奋然前进”的勇气,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其次,可以巧妙穿插声音、视频等资料营造声情并茂氛围。例如,在《鸿门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鸿门宴》片段,让学生对照视频,进行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再次,开发多元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也就是说,教师要能够从网络上下载资料供学生学习。最后,多媒体运用要掌握好“度”,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如在播放《鸿门宴》电影时,教师要控制好氛围,把握好影片播放时间,做到恰到好处。

(五)语文教师要关注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另外一种方法。诚然,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基础、语文程度与语文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计划性。因此,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法。首先,课堂教学的分层。语文课堂教学的分层包括课堂问题的分层、课堂指导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课堂评价的分层。例如,在“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写作水平高学生的指导与写作水平低学生的指导会截然不同,这种分层指导方式更能让学生在原有写作水平上得到最终提升。其次,是课下作业的分层。依然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整体水平,教师应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写作任务:写作能力很差的学生要求其天天记日记、写作能力好的学生需要有计划地记日记,并且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高难度写作任务。总之,分层分组教学法科学高效,高中语文教师应强化重视,灵活运用。

综上可知,就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兴趣不高、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不强,课堂教学低效成为普遍问题。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组织、设计与优化者,教师要明确教学存在问题,并对症下药,巧用科学教学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众所周知,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要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渗透,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坚持,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乐于开拓,以便用更好的方法改进语文教学。

作者:郑艳 单位:福建省福州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胡丰产.让思维绽放如花——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7).

[2]?莉.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中学语文,2015(3).

[3]王桂芳.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5(6).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

【摘要】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讲求有效性,希望通过营造合理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语文文章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根本。本文简要论述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相关方法,并加以例证。

【关键词】

课堂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改善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选内容,组成独立学习单元

所谓阅读教学的多元化就是文本的丰富化,它为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探究可能,这其中就涉及思想、情感以及语言等等。将文本丰富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教材、阅读面狭窄、知识积累欠缺的客观桎梏,希望在不削弱课内学习时间及内容的前提下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范围。为了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丰富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展开教学:第一,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依据有关语文科学规律来编写内容,进而体现语文教学优势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可以选择某些较为直接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偶像人物传记,根据学生所希望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由于课程内容及阅读内容都是学生自选素材,所以这能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也能无形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第二,可以为学生推荐时代新著和流行名著,引导学生学习以填补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的阅读空白,然后让他们撰写读后感。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论语》的基础之上在课余时间还让他们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论语中相关典故的现代新解,并将他们联系到自身生活当中,加深学生阅读学习记忆及印象。在期末考核阶段,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上交一篇或几篇《论语》心得读后感,并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将某些学生的优秀评论计入学分以示奖励,促进和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三,教师要为学生引入更多课外书籍到课堂中,形成开放性教学环境,打破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思维中排斥课外参考读物的约束,主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等公共场合来借阅书籍。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戏剧的冲突》以后,让他们去寻找莎士比亚的相关戏剧作品,让他们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莎士比亚,了解英国文学,并帮助指导他们分析某些交错复杂的文学戏剧矛盾,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外国多元化文学元素,组成西方文学独立学习单元,多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总而言之,按照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中的感悟能力与思考能力,并鼓励他们学会创造性阅读,让他们有权利有空间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文学作品,尊重他们自由阅读的权利,形成一种民主的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氛围,这样也有利于扩大他们文学阅读的眼界,多元化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位。

二、打造阅读教学范读与共读模式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范读的重要属性,因为范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师生都全情投入到教学文本之中,形成以知识理解传递为主的共读模式,并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渗透,实现对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相关知识的有效感染。正如我国20世纪著名汉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文教学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在范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对阅读作品对象意蕴的有效还原,同时带动学生情感形成知识传递流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屈原、了解《离骚》,通过历史与文章深度剖析来体现出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炽烈热情,因此可以将课程形式设置为讲读模式,即融合了范读与讲演的综合教学模式,首先请学生朗读《离骚》,然后教师做出范读示范,主要可以以独白的语气来将屈原的那种坚定自若的民族激情表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整个作品的阅读过程,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真谛。因此可以说,无论是范读还是共读模式,都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从情感角度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在《短歌行》的教学范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全文来提出问题抛给学生“曹操为什么会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调动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思维,拓展他们的智慧空间,希望学生改换立场,假设自己就是曹操,自己会如何选择等等。主要让学生在学习文章阅读内容时同时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将阅读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促成新的思考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编排话剧,再现所学阅读文章中的场景,通过这种情景互动模式来体现教师范读效果,考查学生对文章理解内容深度,同时也考察他们的表达表现能力。这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模式也让阅读教学价值得以升华,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三、总结

本文所提出的两种教学方法都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特别是为高中生学习语文阅读形成良好环境氛围,并在此氛围中有效贯彻新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诵读的教学理念,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阅读只为背诵服务的刻板规范。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该充分考虑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希望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应试教育局面,为学生提高语文文学素质及眼界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化学习与创造空间,促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整体的有效性发展。

作者:祁生旺 单位:甘肃临夏回民中学

参考文献

[1]陈丽.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路径探究[J].新西部(中旬刊),2016(8).

[2]邱世林.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J].教育界,2016(7).

第三篇:高中语文情感教学互动课堂

摘要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互动是师生间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活跃、和谐、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以情感互动带动课堂的活跃性、实践性,提升课堂的趣味,引导学生在思想和情绪上达到和谐统一,让语文课堂成为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充满激情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

情感互动;课堂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互动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一种双向互动的较好状态,师生之间因为情感的互动而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又生动,同时也让课堂更和谐与融洽,成为情感课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投入真挚的情感以打动学生,同时,也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师生的情感实现互动交流,以此产生碰撞和共鸣,让课堂产生思想上和情绪上的感染力,实现教情、学情、文情这三种情感的有效互动,以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1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是塑造高中生生理、心理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形成更为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情感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理解他人的生活和情感,关照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所学文化知识达到共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等。现在的高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对他人、对社会都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针对高中生可能出现的孤僻、抑郁、焦躁等情况,更是要格外注意。为此,教师和学生要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为此,教师要积极梳理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良好的情感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师生之间坦诚相待,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必须有情感的投入,达到一种和谐、互动、共鸣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情感教学效果。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互动的途径

高中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是一门比较感性的学科,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多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情感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力图和作者的情感状态达到一种共鸣。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修养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通过课文中情感的熏陶,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能够鉴赏文章表达的情思。同时,对于某些课文,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音频、视频、图片等材料引入课堂,用直观的方法在视觉上、听觉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情感以产生共鸣。语文同时更是一门语言艺术科目,教师要通过精巧的教学设计将文章的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要能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文章中的情思。所以,丰富生动的语言运用,生平并茂的讲解,可以向学生传达文中复杂的情感内涵,营造一种情感传达的氛围,把学生代入文章所表达的或激越、或悲愤、或深情的情绪状态中,达到以声传情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仅是课堂上的即时发言,还包括读后感等文章的写作,引导学生跳出教材的固有桎梏,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传神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特别是一些优美句子、成语等的灵活运用和消化,以此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学习课文所达到的情感效果,最后的目的也是能学会像作者一样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状态,通过知识的积累和经历的积累,能自主自由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并形成文章,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把自己经历的平常生活付诸笔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引导式教学。

高中学生正是个性飞扬的青春时代,个体间差异较大也属于正常现象,和谐、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尊重之上的,教师不仅要摈弃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活跃生动的教学技巧,还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和学生进行积极的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变得生动有趣且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态度,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点拨,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在情感互动模式教学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多了解学生,多和学生沟通,切不可一味对学生一刀切式教学。在情感互动模式教学下,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差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相应的问题设计、情景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态度,引起学生探究知识与情感的欲望,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或者指导学生查阅、搜索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的所学文章的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找出文中的重点,让枯燥繁重的课程学习因为自己的积极主动参与而变得更有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语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师生间情感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生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够有效达到教学效果。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个性飞扬且较为叛逆的时期,对传统的呆板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更是排斥,要想让课堂更有生命力、活力,离不开师生间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有意识的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语文的魅力,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作者:敖帅英 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樟树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孟昭清.基于互动模式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13(12).

[2]杨静.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互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3]龚秀峰.让生机与活力荡漾于语文课堂[J].教育大视野,2009(10).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较多,因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非常宝贵,要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必须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在于多讲几个题目,多做几个练习,而在于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探讨了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实施办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败,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抓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建立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

一、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简介

(一)何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学都有自己的认识。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有效教学即为上课时讲更多的内容,做更多的习题,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有效教学即为将讲授的内容讲清楚,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内容,语文素质得到提高。其实这些观点都带有一点片面,不能够全面地反映有效教学的本质。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果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都是有效的。

(二)何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高中语文对学生的发展促进作用较大,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学知识,能够形成基本的读、写、听、说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利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教育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刀刃上,这才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是在自身和外界交互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教学中有必要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讲授,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很显然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朗诵、讨论、写作等方式都是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比如,上《荷塘月色》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几遍的朗读后,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文章所描写的美景。然后教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示范阅读课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将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教师的阅读方式进行比较,从而获得阅读能力上的提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心境是怎么样的?”“荷塘和月色各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文字材料来帮助学生讨论问题。最后,安排学生写一篇小文章,可以是课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学生自主建构对文章的理解,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组织外,不作过多的干涉,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堂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否到位关系到课堂有效性的高低。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候尽量关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利用最优化的教学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方式可以是问题引导、材料引导、动作引导等。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播放有关视频来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提出问题:“鸿门宴发生在什么时期?”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项羽为什么要搞鸿门宴?”帮助学生理顺鸿门宴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过程,理顺在鸿门宴事件中出现的人物性格特征等。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刘邦能够全身而退?”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关键问题进行引导,让鸿门宴事件逐渐完整地呈现到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出问题、提供材料,学生就完成了学习,引导过程符合有效课堂的要求,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挖掘优秀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用来支撑课堂教学的,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减少学生思考时间,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到的资源包括各种文字资料、音频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课件资源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场所搜集资料,收集好资料后还要对资料作必要的加工处理。有些资料比较冗长,可以取其精华;有些资料和课堂教学无法融合,可以进行修改。比如,准备上李白的《将近酒》时,教师可以利用百度百科搜索李白的生平事迹,并对生平事迹进行精简,挑选出比较重要和有趣的,以适应课堂教学所需。还可以通过百度图片搜索一些有关李白的图片,特别是李白饮酒作诗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资料搜集处理好后,将这些资源整理到ppt课件之中,将各种资料和课堂引导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保证资料的应用效果最好。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和有效课堂的实施有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等。教学时,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灵活运用,以期效果最佳。有些教师习惯于讲授法,认为教师经验丰富,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只有教师多讲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很显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知识建构过程。也有教师认为讲授法是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好。其实这两种思想都是有问题的。每一种教学方法存在并流行肯定是有其优越之处的。所以需要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长。比如,进行《登岳阳楼记》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先利用讲授法和学生理清生字和生词,再利用自主阅读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再利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内部中去。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中还可以配合提问、课件展示等辅助手段。各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无比,学生学习比较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实现有效教学才能成为现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很大,教师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理念,使高中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将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配合恰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即可以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吴红萍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日益下降。现阶段,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高中语文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达到所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可以借助高中语文学习,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课程教学实质的理解是错误的。一些教师仅仅将语文看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水平的工具,强调对教材内容语言描写特点、文章中心思想与感情表达的讲解,却忽略了人文本质的体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够紧密联系作品情感与学生实际情况,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

2.教学模式不合理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是“单向填鸭式”,为了营造互动性课堂氛围,教师开始大量采用基于提问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中,也就是“满堂问”误区。在课堂学习中,问题设计、问题思考以及问题解决都是教师设计的,而学生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从而使学生在课文核心把握方面相对抽象,问题设置好了,学生仅仅是扮演者、旁观者身份,难以真正参与课堂学习。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重点对象,因此学生应该有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氛围,表现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以及意见表达权交送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表达真实想法,从而为教学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角色模拟,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述,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与客观评说。情境模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其记住历史人物与事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

语文教学中先进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指导教师规范化教学。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仅仅做好课堂教学却远远不够,必须要实现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不可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选择向课外拓展,从而在课外探索中获得更多教材与资料。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培养的是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而只有将其放置到日常生活当中的时候,才可以让这种能力得到更深刻的应用。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指导学生从热点话题中寻找主题,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然后借助长时间的训练来提升学习有效性。与此同时,在整个表达过程中,学生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认真思考获取了诸多必要信息。而且,除获取信息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与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等。

3.更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自学作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为辅进行教学的模式。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需安排学生提前预习,间接地培养其自学能力,然后结合教师所提出来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预习。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老人与大海的搏斗,哪些语句能够体现鱼的庞大以及老人是怎样与大马林鱼搏斗的等问题实施自主预习,从而让学生能带着问题预习与思考,在整个思考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重要阵地,只有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可以使其成为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对话的真正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探讨知识,为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重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刘长会 单位:甘肃民勤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霞.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3(5).

[2]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3]王兴.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4).

[4]孙朝晖.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学周刊,2011(32).

第六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内容摘要】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教学中属于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在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和模式,为了适应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进行了不断地改进,保证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和基础知识的企业掌握。但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在提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你问我答的层面上进行,缺少技巧性和针对性。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提问方式的了解,提出了相关提问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引言

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广泛受到重视,随着教学改革,加大了语文在学生学习中的分量和地位,这正是对我们本土语言的尊重和应用。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成为了现阶段对学生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语文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语言,虽然我们从小说的就是母语,但是对母语的博大精深了解少之甚少,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语言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对学生进一步提升母语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随着课堂逐渐变得活跃化和主动化,打破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古老模式,大多数都开始采用教师不断提问,而学生主动的勇于回答形式,但是该模式现阶段还存在大量的阻碍和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不愿意积极配合,只愿意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使老师最后不得不变成自问自答的结果,这样并没有起到带动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为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合作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而努力,使语文的教学更亲近学生,更能够让学生成主动的接受者,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方式

1.通过矛盾激发学生思维

对于语文的学家都不陌生,但是教学技巧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并不容易。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在课堂上建立矛盾障碍,激发学生主动解决的思维,来进行语文教学,这样会使学生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冲突而去努力思考,老师应该抓住这种心里,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只要充分将它们调动起来,就会对学生思考问题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有所提高,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反复训练的过程。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那么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并没有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毫无存在感,所以对语文的学习自然效率低下,并不会十分乐观。因此老师应该懂得为学生合理设置障碍,善于抓住问题的矛盾之处,在在学生可以解决的基础上进行提问,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提问由浅入深,逐渐深入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应该只停留在一问一答和直来直去的方式水平上,这样的简单模式不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并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每个语文知识之间都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这就意味着老师的提问之间也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老师应该学会将它们之间的关联作为提问的出发点,由浅入深,有层次的进行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重点内容上,这样并不是老师简单的阐述给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发现的,更能够使学生们接受和吸收,这一过程主要针对问题进行相关性和层次性进行归类和分析,在提问中展现出这些问题的不同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巧用设置问题的技巧,将学生的逻辑思维带入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充分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基本逻辑思维。

3.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变化提问方式

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整体能力水平进行定位,然后根据平时表现和成绩来对学生分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方式应该难以程度不同。针对能力突出的一类学生,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站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提问,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提升,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应该从掌握知识和提升技能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尤其注意两方面的优势互补,针对较低水平的学生重点培养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问时应该主要将学生带入学习中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的提问应该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因人而异,重点把握难度,将学生整体水平进行提升。

三、结论

目前语文的教学方式基本保持在传统的形式上,针对提问手段也较为简单,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一直保持中低等水平,进步空间较大,但是进步却十分缓慢,究根结底,对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老师的企业课上提问方式而言,老师并没有提前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分类,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的毫无区分的进行提问,对于学生而言常常会因为难以回答而畏惧问题,躲避老师的提问,造成学习上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状态。本文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但考虑的还存在不足,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还应该继续提高和进步,为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而努力。

作者:金登峰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吴艳.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2]朱琳.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叶雪茹.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1.

[4]张丽莉.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高攀.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七篇:高中语文阳光课堂研究

当下,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践行让学引思,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己任,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教学活动是否充满热烈的情感,充满阳光,决定着能否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也决定着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益的促进和提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充满改革新意的高中语文课堂,正逐渐走近我们,并走进我们!要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阳光,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微笑,营造和谐课堂

师生合作表面上是一种工作上的关系,但是,从内在的角度看,那是真正的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一种沟通。教师的微笑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过去,由于一些老师歧视差生,后进生,不给他们以关爱和鼓励,致使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好多学生厌学情绪重。轻松和谐的课堂,也会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学科充满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他们上课时就会精力不集中,就会走神,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干什么。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

二、信任,创设自由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不同形式交流观点、分享体会、展示自我。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学生的能力提升上。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思想、理念、模式和令讲授者和学习者都满意的教学效果。要知道,如果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把自由还给学生,学生定会更加主动积极性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信任,使得我们的师生关系能够彼此相容,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阳光。信任学生,是指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三、赏识,打造活力课堂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适当的感情投资,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教师的积极肯定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动力,赏识和欣赏学生才能在情感上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得到老师的重视。通过赏识,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他们的学习质量当然也会得到提高。要知道,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和生长点。我们要不断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使他们鼓起勇气,不要怕失败,真正地投身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以自信的状态在轻松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展示自我,尽情释放自我的能量。

四、智慧,构建灵动课堂

用我们的智慧,激扬每个师生独特的禀赋,经营我们共同的梦想。新时代呼唤“灵动”的课堂。运用智慧,我们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唱主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那时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比较轻松的小演讲等,这些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教《祝福》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让学生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对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另外,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课后的阅读习惯,加强训练,让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体会到学语文的乐趣,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创新,营造高效课堂

我们要把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成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让他们体验语文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我们要努力推进让学引思,打造真学课堂。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多下功夫,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引导。比如说我们要引导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到位,课后复习要及时,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自我要求等。在教《我与地坛》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史铁生对生命和个人苦难的感悟,懂得珍爱生命和理解他对待个人的不幸。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本文的线索和思路,能够总体把握文章,纲举目张,并品味文章细腻的景物描写、绵密的语言、浓烈深沉的情感。

结束语

总之,充满阳光和智慧的高中语文课堂,有着不一样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精彩留给学生,把阳光撒给学生。让积极的阳光的教育教学贯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始终。我们和新课改有个约定,我们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转过身,春暖花开,教改的目标必定成功。

作者:潘海燕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行和不断深入,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改革问题。与初小学生不同,高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时间长,生活阅历也相对丰富,对于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高中语文老师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本文就是对这种教学方式即语文课堂讨论艺术进行的具体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简析;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

前言

课堂讨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当利用好这种教学模式,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中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再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课堂讨论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的现状问题

(一)讨论的问题没有意义

语文课堂讨论对于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帮助。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高中学校的老师重视这一问题,但是课堂讨论环节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很多老师只是将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之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但是对于讨论问题的设定却没有经过足够的考虑,以至于很多课堂讨论都没有实际的意义,学生既不能通过讨论将新旧知识点有效衔接起来,又不能通过讨论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这样的讨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有等于无[1]。

(二)提出问题的时间不对

语文老师不仅要对讨论的题目进行慎重的考虑,同时对题目提出的时间也要掌握合理,语文老师应当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再抛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教材课文中的哪一个部分。而目前高中学校的部分老师,在对课文解析前就提出问题,学生不仅不了解课文,也不能记住老师的问题,更不知道问题在课文中的哪一部分,这样不仅起不到讨论的效果,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对于课堂讨论的认识不足

虽然课堂讨论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一个环节,但是并不能因为课堂讨论重要就可以代替语文老师的讲学,语文老师始终是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者和带领着,老师给学生传授内容永远都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目前有部分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充当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去掌握教材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2]。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展开讨论

(一)重视讨论的题目,掌握好提问时间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借助课堂讨论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对讨论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斟酌,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语文水平,从实际出发,既要让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时间,要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再抛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也明白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教材课文中的哪一个部分。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时候,老师应当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问题的设定,如果老师提问“林黛玉是如何进贾府”这一类的问题,就算学生讨论的热情高涨,对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毫无意义。老师应当通过对那个时代的背景、人物的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获取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例如:如果林黛玉的性格如同王熙凤一样活泼开朗,那么她再进贾府时的表现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者通过文章中对贾府陈设和环境的描写,学生能否得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就能引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文章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环境以及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同时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加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3]。

(二)创建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

讨论环境是决定讨论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想通过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在激烈又愉快的环境中参与讨论,更能促进讨论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提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这种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反激法,当学生遇到“启而不发”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及自尊心,学生情不自禁就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一种是引诱法,这是通过学生的性格等特点,老师可以设置和激发矛盾,让学生迫不及待想去探究。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多高中学生有畏惧老师的心理,在课堂上不敢发言,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怕见解错误而受到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的嘲笑,因此很少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参与者角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生平等,同时,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的见解,语文本就具有极强的灵活性,答案也具有开发性,没有强硬的对错之分。并且,无论学生的见解是正确还是错误,老师都要尊重学生说话的权利,同时还要培养每一个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这样才能活跃课堂的氛围[4]。

(三)灵活设计课堂的讨论方式

讨论方式也是决定讨论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因素之一。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采取两种讨论方式,一是自由讨论,二是双向咨询讨论。前者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者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提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同时老师也能明白学生疑惑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见解帮助其理解。

结论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高中的语文老师应当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黄殿臣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实验高中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有效品鉴深入解读——高中语文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02-05.

[2]杨燕.求异是语文课堂创造力挖掘的第一锹[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19-20.

[3]周林.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有效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0):07-10.

[4]郑园园.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的文学理论历史回溯、分析与运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22-24.

第九篇: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抓住课堂交流平台,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创新能力,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需求,增强课程针对性

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十分熟悉,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是他们长时间学结而来,符合自己的认识规律,可以帮助自己将知识融会贯通;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这些思维将阻挡语文学科新思维的进入,让学生错过最佳的提升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如有的学生认为语文的关键在于背诵和练习,只要将教材和练习中的内容进行重复性熟悉就可以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随意性比较大,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不同,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对教师的讲解不用记在心上。教师需要对全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深入了解,将自己对语文的理解、问题的解答思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观进行对接,经常和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方面的交流。对于“死记硬背”的学生不断讲解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对于“有主见”的学生可以通过问题作答,了解学生语文思维的长处和短处,以一种善意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二、以教材为依托,提升学生文采

高中升学压力大,语文课堂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阅读训练、古文赏析、写作练习中。虽然学生接触到大量的材料,写过很多话题作文,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幅度较小。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减少机械性的训练,将教学设计分配到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情感。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文言文,包括《鸿门宴》《蜀道难》《春江花月夜》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很多教师只将这些材料看作学生默写背诵的内容,却忽视了文章的育人和文辞运用方面的特色,忽视了语言文采之美。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文言文,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静读文章。从语言文辞的角度分析文章内容的精妙之处,扩展学生对语言的认知程度;第二,多读经典文章。语言文辞的提升需要“肚中有货”,需要“词句确切”。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语文经典文章中的精华,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语文知识不断沉淀、不断延伸,最终找到理想的替代表达,提升个人语言文采。

三、一次阅读,一次积累

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学生的收获却是由内化程度决定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精彩的讲解不如学生的一次主观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与文章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学应做到“一次阅读,一次积累”,引导学生厚积薄发。例如,在抒情类记叙文的讲解中,放缓讲解的速度,增加对阅读文章的关注,带领学生学习和理解每一段落的内容,而后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在讲解中,向学生讲明本文的特性以及与其他文章的共性,说明共性解答部分的同时,对如何处理好特性,把握好特性做出明确点拨。文章解读过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文章后面几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对文章写作思路、思想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认知。在多次阅读文章的训练中,学生会养成理性、全面阅读文章和看待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丰富自己的语文世界。

四、提供自由空间,体会意境

意境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也是语文深奥、多彩的关键所在。学生对意境的把握依靠的是直觉和经验。意境需要由学生自己感悟得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会将文章大意提前透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文章。这种做法不仅起不到吸引学生思考问题的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不再思考文字背后的意味。例如,不同的学生对《离骚》选节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凄凉和悲苦,有的学生可以感受到屈原赤诚的爱国之心。阅读《雷雨》,有的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特点和矛盾心理,有的学生可以感受到黑暗时代下人们水深火热的身心痛苦。这些意境或许无法用语言进行具体表达,但学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教师应将这种感受转变为文字性的表达,引导学生积累表达词汇和思维。为了提高学生对意境的认知,教师应增加对场景、特殊词的关注,进行多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的人物特色和品质。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之上的,是对语文知识的延伸和思考。课堂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水平,又要从本质上入手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又要抓住教材和文章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构造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作者:张小娇 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探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目前小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重视分析,轻视含蕴品味;学生喜欢消闲式的阅读,不去探索思考。教师在指导小说阅读中既分析情节,又分析人物、环境,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则以消极的情绪反应、微量的心智投入跟着老师设计好的程序被动接受。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学案例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课前自读课文,并完成注音识字(《模块测评》预习作业1--3题)、概括情节、感受人物性格等练习。第一课时预习交流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概不知。为了赶进度,笔者只管照顾走在前面的学生,第一课时就直接进入问题探讨,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的片段,然后重点探讨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通过细节描写及准确的用词探讨人物性格。自始至终,没有留给学生自己品味课文的机会,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力、创造性,问题答案基本由老师口述,学生记录答案,结果课堂研讨有形式而无内容,实际还是老师在唱独角戏。

二、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结束了,笔者心里很怅然。按理说小说是最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学习内容,但笔者组织的课堂没有波澜,学生学习情绪不高,表情呆板,参与意识不浓。经过调查,笔者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抓住细枝末节忽略根本。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小说篇幅长、容量大,把阅读和鉴赏等所有的内容都集中在课堂,是难以完成所有学习目标的,因此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我们习惯于把初读课文这一环节布置在课外预习阶段。但高中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课外时间有限,理科学科作业量大、难度高,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时间关照不用量化考核的语文软性作业——阅读、思考,而老师上课时常常按学生已自读完课文的预设程序上课,结果涵咏文本这一根本环节被忽略,老师只抓分析鉴赏这一末节,好多学生就糊里糊涂跟着老师走,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二是课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课堂研讨中,问题提出后,老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常常是教者自问自答式的教学,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心感受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于是学生成了思维滞塞、没有观点、沉默寡言的接受机器。作为教师,常常怕遗漏知识点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告诉学生,结果赶急图快,教者大唱独角戏。课文学完了,老师满足了,因为他把想讲的都讲给了学生,孰不知学生收获甚微。

三、改进措施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自我感知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品味的过程,这就如同吃东西,只有亲口吃到食物,才能知其味道、辨其优劣。如此说来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学生课外没有时间阅读小说的现状,那就改变我们自己,即改变教学模式:第一课时如果发现学生未阅读课文,就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位同学自主品读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没有落实,就不要急于讲解,老师宁可少讲一点,也不能压缩学生品尝作品、感受文本的环节。教师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适时地运用快速整体阅读、跳读、略读、细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二)立足单元教学,做到重点突破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一周只有5节语文课,一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又是多样的。老师备课时,要以单元为整体,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分解到不同课文中,一篇课文重点关注一两个知识点。这样,教师就要立足全局,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一课抓住一点或几点,有重点地研读突破,使学生学有所得。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小说教学,笔者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每篇课文各有突破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点研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重点研读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进而让学生全面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边城》重在人性美、风俗美的感受,同时结合前两篇课文的学习,熟悉巩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这样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便掌握了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了诸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人物描写的角度,陶冶了思想情操,从而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注重多元化鉴赏,鼓励学生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注重多元化鉴赏,就是让学生在小说鉴赏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悟,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思想。小说教学中,尤其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既要认识人物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又要明确同一人物处境不同性格也千变万化。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火烧山神庙为界,前后的林教头判若两人,之前的林教头逆来顺受、安于现状、忍辱负重,而这之后林教头却嫉恶如仇、敢作敢为,亲手杀残贼,最后被逼上梁山。在《边城》中,翠翠的总体印象是淳朴清丽、单纯快乐,但是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又看到了不一样的翠翠。当夜幕快要降临翠翠独坐溪边等待爷爷归来时,我们看到了她孤单落寞的一面;当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时,我们又看到了翠翠任性空虚的一面;听爷爷讲“唱歌”,我们看到了翠翠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一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切忌千人一面、众口齐声的绑架式教学,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人物鉴赏的习惯。如何创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方法,落实有效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结合小说的文体特点,贯彻“新课标”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形成,提高小说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