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例6篇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任务型阅读教学 反思

英语习得和构建主义理论强调,注重优化学习者的阅读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能够形成有效的阅读学习方式和正确学习思维。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倡导的任务型阅读教学则是使得阅读教学更加具体和量化。此教学模式的有效则是我们应该予以反思的。从阅读教学目标、过程、拓展等方面进行反思教学,更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1)反思教学目标实现,引导好阅读教学方向。(2)反思阅读理解学习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运用能力。(3)反思阅读发展创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1.反思任务阅读目标科学性设计,注重把握整体教学方向。

反思任务阅读目标科学性,就是要在注意整体设计和发展提高上,注重任务阅读目标设计的全面性,以此为学生明确整体理解感悟的方向。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突出知识的结构要领,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尤其应该体现整体互动探究的过程,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明确一定的目标任务。

科学性的设计是体现课程教学知识要点的有效方法,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引导和保障。对此,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如下几方面:(1)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体现整体性原则,即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概括学习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围绕文章题目、中心语句等概括文章的语言表达大意。(2)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层次性,即能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综合发展运用,依据不同类型学生设计教学目标,以此体现共性和个性,满足学习发展需要。(3)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即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按照任务目标进行有效学习运用,增强整体理解感悟的能力。

反思教学目标设计,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必要的量化参考依据,明确课程教学的方向。像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下同)8A Unit 5 Bird 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就教学目标的设计反思,我们可运用如下方法:首先,设计整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从“What do you know about birds in Zhalong?”整体理解感悟文章表达主题。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就“How to protect birds?”进行综合表达交流。

2.反思任务阅读感悟多元化表达,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

在反思了教学目标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更应该反思阅读感悟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使用技能。反思教学阅读学习过程,能够更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综合思辨能力。

在反思任务阅读感悟过程中,应该注意体现“主体性”和“互动性”,即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感悟的过程注意适当的优化组合,让学生真正从阅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应该注意鼓励学生能够通过同桌、小组、角色等多种学习载体力量进行学习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和认知感悟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用,更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反思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语言表达运用,学生能够让学习体验过程更为丰富多彩。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6 Fashion的“Reading A The fashion show”阅读教学过程,通过反思课程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化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概括文章的表达主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整体概括运用能力。可要求学生就“What do we should do in a fashion show?”进行思考探究,以此增强理解感悟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任务探究过程中,可建议学生根据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增强综合运用能力。

3.反思任务阅读升华拓展性运用,提高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等方式进行有机运用,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也为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奠定基础。

反思阅读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对阅读学习进行综合整理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发展创新。建议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改编、扩写等方式领略其中的文本表达内涵,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能力,提高发展创新能力。

综上所言,对任务阅读教学的反思,能够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理解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方法的反思,更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芳.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2]卢琼.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60).

[3]邱秋红.任务型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分析与反思――以“牛津英语”8A Unit 4“Wild Animals”(Reading1)课堂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1,(8).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英语新高考;结构;立意;反拨

2016年10月16日下午,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首次实施了改革后的英语高考。本次英语新高考首考试卷的整卷难度与往年持平,但读后续写等新题型的出现意味着阅读和写作将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试卷的稳中有变聚焦阅读的能力立意,更给予高中英语教学“指向思维的教学反拨”。

一、稳中有变的试卷结构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历来稳定、科学,难度适中,且有创新。相对于浙江省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而言,本次考试中的传统题型(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的难度相对较易。本次考试增加了非选择题的比重,用语篇型填空替换了原有的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考查考生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应用文写作不难,但由于试题仅以提纲(介绍自己、告知到达时间、询问应做何准备)提示,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内容,加之其话题是“出国留学前给住家写电子邮件”,所以部分考生也感到不易写好。当然,试卷中难度最大的当属在大规模考试中首次使用的写作题――读后续写,考生得分普遍不高。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试卷结构见表1。

二、聚焦阅读的能力立意

新高考首考英语试卷没有基于单句的考查试题。包括听力和写作第一节在内,全卷均基于语篇命制试题,而与语篇阅读直接相关的试题达105分之多,其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考查占了65分,语篇型填空和读后续写占了40分。

阅读理解部分由叙事文、新闻报道、议论文和说明文四个语篇组成,完形填空是一则夹叙夹议的故事。除了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以传统的选择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以外,试卷又以一个叙事型语篇为基础测试考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读后续写”题自然指向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读是其基础。写也反映了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强的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但理解不到位或者有偏差的,则一定无法写出好作文。在读后续写中,考生须读懂故事的情节、叙事文体的语言特点、情节发展的基本逻辑等,以便正确把握故事发展的基本走向。而续写的过程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考查。内容的接与连贯、语言的丰富程度、对情节发展的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对语篇的整体把控,都得到了全面的考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提供的信息显示,浙江省英语新高考中将出现全新的写作题型――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种题型将在不同考次不定期交替使用。首考选用读后续写大概是命题者更多地考虑了难度问题。相对于读后续写,概要写作对阅读和概括能力的要求更高。

三、指向思维的教学反拨

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不可避免地反拨日常教学。从英语新高考首考试卷来看,除了考查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阅读理解题考查信息直接筛选和简单理解的试题仅有半数,而推断、概括等试题占了“半壁江山”。新增的读后续写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1]。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设计“语言运用”型学习活动中,基于语篇加以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语言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语言知识得以运用,作者的思想得以理解,读者(学生)的思想得以表达,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性

常态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用一个课时处理一则较长文本的理解,聚焦文本内容,而用另一个课时讲解语言知识,总以为这样既做到了整体理解,又关注了基于文本的语言学习。但常态的学习是,语言与内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是思维训练。只有慢下来,让学习者体验阅读的过程,才能自主获取相关信息,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What is said),也关注语言(How it is said),更关注思维(Why it is said)。

就考试而言,阅读理解试题对查找表层信息的考查题量呈下降趋势,而需要做出一定推断的试题明显增多。虽然语篇本身难度不大,题材也不陌生,但阅读理解不仅仅测试理解文本信息。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阅读过程,教师就要深入解读阅读文本,对“可教的”内容进行取舍平衡,形成课堂教学的主线,设置基于阅读体验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无干扰阅读的时间。“倘若阅读忽视过程、体验,幻想学生有了语言知识就自然而然有了阅读能力,那就是无视阅读教学的本真。”[2]51只有过程,学生才有机会体验语言的意义、语境的作用和意义的表达方式,从而拓展思维;只有过程,词汇、语法、结构、文本结构、修辞、逻辑的学习才有生命力;只有过程,每个学习个体才能体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二)重视语言学习的综合性

正在研制的英语课程标准列出了未来英语教学需要关注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理论上讲,新的课程标准同时也将是以后考试的纲要。本着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改进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要充分重视语篇的作用,重视语境的创设,重视语用这一要素。语篇、语境和语用三者的有机整合,是重要的语言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形式与承载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就英语阅读教学而言,“综合意识”“包括了文本意识、思维意识、语言意识、策略意识等多个方面”[2]47。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文本所承载的信息是连接语言与思维的桥梁。英语教学中活动任务的设计,必须既有核心的关注点(如语言、信息理解、听力或阅读技能的训练等),又要有综合的视野(任何任务都涉及内容、思维和语言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活动,不可能单独存在)。

就考试评分而言,英语新高考写作第二节交替使用的“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读后续写或许首先考虑内容,即故事情节的发展,但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语言风格的一致性等)和思维的流畅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创造性等)都是评判标准的组成部分。同样,概要写作的评分首先也一定关注信息筛选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考生只照抄文本中的语言而不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则无法得分。这些评分标准无不体现了“综合”的重要性。

(三)训练阅读写作的微技能

鉴于英语新高考中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的引入,读写整合的课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一课型有利于贯彻“用中学”的教学原则,“学以致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个文本都需要或者可能按考试的要求进行概要写作或者读后续写。某个文本中的某个段落适合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或者某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到某个阶段,适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后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很值得让学生去尝试的。“重视语篇,读写整合”体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微技能的训练中。这些微技能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微技能,二是对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特别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微技能。

阅读的微技能有略读、浏览、预测、理解主旨大意、理解主要细节、区别事实与观点、理解词义、做出推断、理解文本结构与体裁、解读图表、理解指代、理解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文本内容、理解衔接与连贯、理解隐喻等等。其中区别事实与观点、理解作者意图等,虽是通用的阅读技能,但对读后续写或者是概要写作特别重要。

写作的目的,是向潜在的读者传递事实、观点、情绪情感、想象等。写作微技能包括布局信息、收集材料、确定结构、撰写提纲、撰写初稿、推敲语言、措辞、润色、编辑、语用问题、衔接与连贯、跨文化问题。在写前阶段,引导学生关注内容(信息、来源、目的)和语言(结构、体裁、潜在读者)、研读样例、列提纲;在写中阶段,提供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如模仿样例、连词成句、改写句子、填空练习、仿写结构、列写提纲或者整篇写作,聚焦语言、内容、思维的某个方面或者是综合性的写作任务;写后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改进、编辑、互评、分享、教师反等。

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文本提供一些写作指导的方法。如概要写作的指导,可以尝试读写整合的“RIGOR五步法”。

阅读(Read):主要信息,主要支持性细节、行文风格;

辨析(Identify):主要观点,支持性细节、支持性手段;

收集(Gather):终稿中选用什么内容作为概要要点或者故事的延伸;

组织(Organize):在规定的词数内如何呈现相关内容;

反思(Reflect):从原文出发,结合终稿内容、思维、语言、策略的综合性,思考终稿的独立性、可理解性、表达性、目的性。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只能通过不断积累得以实现,应试强化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

(四)关注备考思路的系统性

本次首考时间处在高三伊始阶段,相对于以往的高考,提前了近一个学年,多数考生还没有学完高考所要求的教材模块数,复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对以后的教学要做好三年的统筹安排。

1.英语教学应按三年规划进行安排

虽然改革后的英语新高考给了学生两次考试的机会,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把重心放在高三第二学期的高考,而高三第一学期的高考可以当作一次练兵。在教学内容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孤注一掷,把重心放在高三第一学期的高考上,把原先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两年完成,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无法做到充分复习,要学生考出好成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按照三年的时间来规划高中英语教学,根据实际课时数,踏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切忌赶进度。新课学习阶段囫囵吞枣,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后遗症。按合理进度组织教学,高三第一学期高考前最多用三个月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就重点知识和题型进行适度的复习和应考训练,就足够了。

2.高三第一学期高考后应当组织分层教学

高三第一学期高考后应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高分段的学生,建议以扩大词汇量、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甚至可以以教授文学作品、经典美文为主,完全不必在意第二次高考,只要英语素养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考试就一定能考好。对于成绩还不够理想的学生,踏实上完剩余的模块数,选用新的语料组织复习,迎接第二次高考。

四、结语

高考首先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时,高考对高中教学的反拨作用不可忽视。浙江省英语新高考的首考总体上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创新地使用了读后续写这一写作新题型。“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统整语言学习”是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英语首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我们相信,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听与说的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需要关注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微技能,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3

我们知道,“读”是依靠以“听觉语音符号”构成的口头语言;而“阅”是用眼睛看“视觉文字符号”――即从书面语言获取信息的。既然是吸纳“视觉文字符号”,那么,它必然遵循视觉符号的规律性,换言之,凭借“视觉文字符号”的“阅”有“阅”的属性、功能和规律性;当然,依靠“听觉语音符号”的“读”也有“读”的属性、功能和规律性。对于西文阅读而言,由于具有“视觉文字符号”与“听觉语音符号”二者的“形音一致性”,所以,西文阅读自然而然地体现出“阅”与“读”的一致性。所以,西方语言学建立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基础之上。因此,无需深究“阅”与“读”的差异。但是,中国语文由于汉字的“音形不对应(存在大量同音字和多音字)”,表现出汉语方言、乡音繁杂而“书同文”的特点。于是,决定了听说的“汉语”与视觉文字的“中文”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尽管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势必具有不同于西文阅读的规律性内容和法则。

中文阅读教学要落实“语感文悟”

中国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性的核心特征就是“有语有文、以文为主,协调同步、文语统一”。换言之,中文阅读教学既需要“语之读”,又需要“文之阅”。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迷途。姑且不说百年前新学出现之前“文语分离、阅读文言”,仅就现代语文课程教学出现以来而言,长期处于“文语结合、有文无语”的教学状态,而到近年来又逐步转化为“文语结合、有语无文”和“无语无文”的状态,终于酿成每况愈下的临危之窘。

所谓“文语结合、有文无语”是指“新学”兴起以来,虽然认识到语文课程应当是“文语结合”的,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始终是由教师主讲而形成“满堂灌”,诸如逐一分析“文”的作者、背景、字词、段落、文意、思想和写作方法等等,而学生自始至终没有“语”的机会和时间;教育者也少有思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语”与学“文”之间的关系。且不说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仅就“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拼音而少有或剥夺课堂上练习普通话的机会”这一点而言,“有文无语”就不足取。但是,当我们反思“有文无语”的教学偏向的同时,由于缺乏对中文阅读教学特点的正确认识,又倒向另外的偏向,即“有语无文”和“无语无文”。

所谓“有语无文”是近年来时兴的一种导向――即所谓借鉴前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传统经验,以及专家学者“多多诵读强化语感”的研究――于是,阅读课上充满学生的“读”,似乎“读”是掌握中国语文的灵丹妙药;强调“背”好词、佳句、诗词、课文,似乎“背”是学好中国语文的唯一途径。为此,特别解释说“这是在积累语言,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理解”。其实,这是扭曲了“文”的地位和作用,侵占了“文”的学习时间。不仅不会有效地改善语文学习,还惹得学生不堪重负。所谓“无语无文”是指与此同时兴起的另一种导向――遵循西方语言学“人文性”理念,吸纳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是,阅读课就变成“知识课”“思想课”,一个既没有汉语也没有中文的语文课出现了。因此,才会出现听过语文课后的一席话:“……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这就是希望加强“语”尤其是“文”。失去了语文学科特质的语文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那么,怎样才是“有语有文”的语文课?怎样做到“有语有文、以文为主、协调同步、文语统一”呢?那就是,中文阅读教学要贯彻“感悟”教育。所谓“感悟”,是“语感”和“文悟”的合称。“语感”需要经过“读语”的习得性训练加以规范、掌握和提高,“文悟”则需要经过“阅文”的自主性学习和训练而获得掌握。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接判断或感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言语”是文字提供的书面言语而不是口头讲的言语。所以,“这里的直接判断或感受”需要在已有的口头语言基础上,在“读语”过程中取得下面几个主要的基本规律性经验――

1.感觉言语的听觉特征,诸如语音、语调、节奏、听觉符号信息规律……

2.感知中文(白话文)提供的直白信息,诸如摄取语义、文意、信息……

3.感触中文语境,诸如口语习惯、语意信息习惯……

4.体会中文表达的感情。

通常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需要且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层面的功能。然而,这只是书面语学习“浅层、初步、有限”的内涵。

而“文悟”则是对书面语言中的文字的表意作用的领悟,以及由此引出的对“文”的作者传递的信息内涵以及写作意图与手法的学习,包括对“文”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的深层理解。于是,领悟必须依靠思考“表意文字的内涵”,才能有所“悟”。对于中文阅读来说,尤其如此。比如,在中文里面有许多具有同音特征的词,“愉悦、逾越、鱼跃”等等,仅凭“读”而不“析字”是难以明了语义的,它需要一个“听其音、观其形、晓其境”的思索、鉴选过程;又如,中文里面“牛奶与奶牛”“学科与科学”“台上与上台”等等,它们中的每一组彼此表达的语义截然不同,但是,彼此用的汉字是一样的,只是颠倒了顺序而已;还比如,中文句子里的“成语”只需要依据字理分析语义,无须也难以分析其“语法”如何……这都说明,汉字具有绝对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必须“刮目相看”――看什么?看汉字,看汉字提供的视觉信息,看“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内涵、寓意与情感――此即为“阅”的功能与价值。中文阅读只有依靠“文悟”才能解决问题,而“读语”即使读出“语感”也无法实现或取代“文悟”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文悟”主要体现如下基本规律性――

1.悟义,分析字词短语之类的语意;

2.悟理,理解全文的内容及其道理;

3.悟法,追索作者写好文章的智慧;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4

阅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项社会文化技能,尤其是对脱离了目的语环境而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更为关键,但是目前尽管教师和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效果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调,最主要的是只把阅读理解当成语言文字理解,而忽视了吸取最新的阅读研究成果,拓展阅读教学思路。因而探讨阅读本身的规律,反思阅读教学实践,对提高阅读教学的自觉性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传统的阅读模式与教学实践

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将阅读视为自下而上的机械解码过程,只要能读懂字词句就能把握篇章,于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词汇量分析语法,也就是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反复操练,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就体现为语法翻译法。古德曼等人提出,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猜测——证实”的过程。他认为:读者在阅读之前利用已知知识对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先前预料,然后通过挑选文章中一些语言线索来证实或否定自己的先前预料。因此阅读开始于读者而非读物本身,在这种阅读理论的指导下,教学强调读者,注重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对所读材料进行大胆预测。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语言知识的欠缺成了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提出了交互阅读理论:阅读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阅读时,人脑一方面对阅读材料进行音法、词法、句法、语义扫描最终达到理解;同时另一方面,读者利用背景知识对阅读材料提出假设。如果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信息处理吻合,就产生正确理解;反之就对假设进行修改直至两种信息相吻合(刘晓玲,1994)。特别是图示理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阅读的基本过程,提出人们的图示分内容图示和结构图示,那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给学生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足够的背景知识,并熟悉不同文体的一般范式,引导和促使他们完成预期理解的目的。

可见阅读理论从重视文本到重视读者,再到文本和读者并重,阅读教学也从强调语言知识,到世界知识,再到语言知识与世界知识同行。可是阅读教学实践却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始终以阅读文章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集中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阅读策略,答题技巧,而忽视了真正的阅读过程,以短期的阅读行为训练替代了长期的阅读习惯培养和阅读能力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有必要介绍交易阅读模式并将其运用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课堂上。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上引进文学材料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Collie&Slater(1987)在《文学在语言课堂》一书中指出:“其中主要的一条理由就是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书面材料,这些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谈论人类的基本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文化同另一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直接交谈。”可见,通过英语文学阅读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刘安海先生在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也谈到中学英语文学阅读的多功能性。他归纳了三大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帮助中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文化与心理,扩展人们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2)娱乐功能,使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得到娱乐消遣和休息。3)补偿功能,使读者神游于广阔无限、精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可见,高中阅读课堂引进英美文学作品,不光能提高阅读材料的真实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利于改变传统阅读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不利局面,启发学生的智慧,体现阅读的魅力、教育的灵性。可是要很好地发挥这些效果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指导。

三、交易阅读模式及其对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70年代末,罗森布拉特提出了交易阅读理论,他强调阅读是特定读者在特定环境下对特定文本的特殊体验。阅读不是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读者、文本、环境三者的交易过程。读者与文本就像河流与河床一样,相互作用、相互塑形,于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并非原来的读者,文本也非作者的文本,阅读变成了读者的体验(live-throughexperience),变成了读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response)。因此任何文学文本对于每个读者都是有差别的,甚至这种差异性存在于同一读者的不同阅读过程中。可见,交易阅读模式强调课堂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读者的阅读过程、阅读体验,对我们阅读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基于上述交易阅读模式的特点,笔者提出在此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应注意如下问题:

1.交易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诗性来源于读者,来自于读者的阅读过程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每个读者对于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在文学阅读课堂上就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权威预见的结论。相反,应该承认每个读者每次阅读的特性,接受差异,鼓励学生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阅读教学

一、培养并激活文章阅读的心理定式

1.文学样式、文体不同阅读方法各异、不同表达方式对应不同的心理反映对象。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因此阅读方法当以明诗意、悟诗境、品诗味为要;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刘锡庆),因此阅读时需注意其广泛的选材,表现方法的灵活多变 ,更不能忽略文中“自我”,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时需注意其三要素;而阅读戏剧必然要关注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记叙文阅读需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议论文为“论题、论点、论据、主张”四要素,说明文为“内质、外观、特点、分类、结构、功能”等诸要素。

2.不同的语词引发相异的审美感受。在文章阅读过程中,不同的语词引发不同的阅读心态,而不同的阅读心态又必然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青松”“寒梅”“白莲”“岩石”之类的语词时,会期待着作者对那种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赞美;当我们看到“阴沉的云”“凌厉的风”“雨巷”“孤雁”之类的语词时,也会期待作品展现一个悲哀的故事,或熔铸一个抑郁的抒情意境。(曾祥芹主编《文章阅读学》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这样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容易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应努力使学生进入一种心理准备和期待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应努力激活学生的“前阅读”经验。

二、潜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交流

1.披文入情,得意忘言。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文本,这应也使多重对话有了基础和可能。独立阅读从披文入情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尤其是文学作品,更需潜入文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忘却语言,达成灵魂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以至“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境界,则文意虽幽,终则必显。即庄子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熟读深思,涵泳体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在《读书之要》里也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姚鼐亦言“大抵文学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只有让学生熟读文本,才能使之在解读文本时点面兼顾,不致一叶障目,避免盲人摸象,甚至曲解、误读。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真正理解文本离不开学生的思悟。只有思而得悟才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当然,对文章的思悟离不开对语言的涵泳。涵是“沉也。”《集韵?覃韵》,沉浸的意思;泳是“潜行水中也。”《说文》;后比喻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反复咀嚼和品味,曾国藩对此有精妙的形容:“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总之,阅读课的“涵泳”,须使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力求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3.参照语境,多面探究。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内部的字、词、句、段、篇构成文本解读的内环境,而读者、编者、作者及其各自所处的时代则构成文本解读的外环境,它们或多或少的都会为文本解读打上不同的烙印,这就使得文本自身的价值在被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处于永远被创造之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内环境,文章中的字词句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便不能确定其意义。如《沁园春?雪》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句,“风流” 一词如不结合全诗来理解,则很难确定其真实含义。其次便是外环境,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之后便“疯”了,如果我们不考虑整部《儒林外史》的旨趣所在,不考虑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便很难领悟“疯”字背后的讽刺意义。此外,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巨人阔步行进,学生也宜站在更高的起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使阅读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开掘、发展文本自身的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反思;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新教材在编写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阅读篇幅和阅读量明显加大,侧重于通过阅读习得语言知识,获取信息,夯实听、说、写的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中教师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一味采用应试强化训练模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一些教师训练方法简单,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以讲解语言、语法知识为主,对学生阅读技能和推理归纳类试题解题技巧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许多学生初中基础差,词汇量贫乏;阅读习惯差;课业负担重,自主阅读时间不足;选材单一,难易度把握不好等等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诸多因素导致阅读训练耗时费力,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成绩不理想。

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反思,认真思考如何利用阅读教学更有效地加强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目前新课程和高考英语改革的需要,是摆在每位高中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反思性教学去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二、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是经验型教师教学后简单回顾自己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有研究意义的反思。它是一种有益的逆向求异思维活动,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及时反思,既能有助于教师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经验,从而将实践经验系统化和理论化,有利于提高质量,又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对阅读理解的考查在高考英语试卷中所占比分较大。针对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把反思性教学与阅读教学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反思性教学的优点,积极关注教学目的和结果,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如下:

1.教学前反思

1) 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

教师最高要求,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多媒体光盘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等辅助设施,把“教好教材”提升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例如,在教授顺序选修6 Module2(外研版)阅读课文The Cat That Vanished时,由于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骤增到72个,语言复杂,内容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在学习阅读课文之前,我组织学生观看这部小说的录像,通过生动直观的图像、纯正地道的语言、奇幻有趣的情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的理解障碍,增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通常包括Knowledge and Skill, Process and Methods和Emotion and Values,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阅读课教学前教师应再次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以制定好的教学设计,不断进行反思:教学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教学设计是否从班级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导入是否承上启下,富有新意,具有创意?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传递了怎样的价值和智慧?等等,经过研究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为成功地上好阅读课奠定基础。

2.教学中反思

1) 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的反思。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授课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启发性?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开展?对阅读技能、解题技巧的指导是否科学有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令是否明确?课堂用语是否恰当?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出示是否适时?多媒体手段是否最大程度辅助了教学?等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做出必要和及时的调整。

2) 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行为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