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村落文化建设影响分析

手机媒体对村落文化建设影响分析

摘要:信息化时代,手机普及化为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手机智能化为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手机生活化为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手机媒体服务村落文化建设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播传承村落文化、输入先进文化元素、聚合文化创新动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手机媒体;建新村;村落文化;文化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没有文化支撑的乡村,就是没有灵魂与根脉的家园,建设乡村现代化就犹如空中楼阁,缺乏根基。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把村落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的普遍使用和“全媒体”功能,使其在村落文化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位于武陵山片区的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属丘陵山区,由原查林村与庙边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5.35平方公里,耕田面积490亩,旱土451亩,山林面积1780亩,共辖16个村民小组,495户1695人,使用手机的村民1210人,占71.4%;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1090人,占使用手机人数的90.1%。青壮年劳动力除少数几人返村建房外,全部在外务工,村民主要通过手机进行沟通与信息传播,村落文化也在手机媒体的传播、观看与比较中解构与重构。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一)加强村落文化建设是培育文明乡风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由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都是学前儿童、未随父母进城学习的学生与老人,培育文明乡风的主体明显缺场,即使少数乡贤极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也是应者廖廖,只好无果而终。比如湖南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的移风易俗行动,为了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村民委员会与少数乡贤号召村民改变传统陋习、更新观念,大家口头上应许,一旦遇到红白喜事,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就开始作祟,大操大办、人情攀比依然盛行。尤其是封建迷信活动难以遏止,村内老年人仍然习惯性地求神拜佛、烧香叩头、驱魔赶鬼,这些观念对于留守儿童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留存的一些陈规陋习与封建迷信活动,与现代乡风文明格格不入,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其迫切。

(二)加强村落文化建设是凝聚发展合力的迫切需要。湖南实施并乡合村战略后,1000人以内的建制村合并。通过村落合并,村落名称、地域范围、村民人数发生了变化,但合村不合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存在以原有村落为单元的“势力割据”,严重阻碍乡村全面发展。湖南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就是由原查林村与庙边村合并而成,尽管合并成立了新的建新村,组建了新的村委班子,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建设、村委班子配备等各个方面,村民仍然以原有村落为单元进行比照,原有村落单元概念并未随着村落合并而立即消失,而是仍然盘踞在村民心中,如果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合村后的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十分迫切,急需把村民的思想统一到新村落的建设与发展上来。

(三)加强村落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村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先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以及顺应万物发展的辩证观点。”村落文化是在以村落为单元的农耕文化中形成的,村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勤劳、坚忍、顺从品格以及与之相应的民俗民风在历史更迭中传承与发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源自于传统村落,又推进村落文化不断演变发展,在历史变迁中淘汰不合时宜的村落文化,发展传承与时代相应的优秀村落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村民进城务工,村落文化建设也随着村落“空心化”而被迫搁置。湖南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即使少数几个返乡建房,也是在把房子建好后立即返城务工。建新村传统的农耕文化无人传承延续,导致大片农田荒芜。农耕文化体现的勤劳、节俭思想被手机屏幕隔断。传统的木匠、篾匠等手艺濒临失传,手艺传承的师徒关系随之消失,师徒关系传承的“崇艺”“敬师”思想逐渐淡化。村落“空心化”导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无人,传统文化存在断根的极大风险。对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整理与传承,是当前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利用手机媒体促进村落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一)手机普及化为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必备品。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7亿户,每个中国人平均拥有1.12张手机卡,进入了全民移动通信时代。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手机媒体不再仅仅是亲友之间的交流工具,也是商讨村落事务的重要媒介。村落中一些重要事项决策与集体活动无法再像过去一样通过现场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村民便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意见征求。建新村现有495户1695人,拥有手机的村民1210人,占71.4%,除去学龄前儿童与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人人都拥有手机。村落中重要事项的决定,老人与小孩都做不了主,村民便会通过手机向在外务工的村民征求意见,获得支持后才能做出决策与实施。由于人人都随手携带了手机,这为村民利用手机媒体商量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提。

(二)手机智能化为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通信与网络传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不断完善,数据传输速度加快,手机媒体可以即时快速传输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类文件,视频直播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通过智能手机完全可以实现在线无障碍沟通。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视频化商讨,能让村落文化建设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更能促进在外务工人员参与村落文化建设。

(三)手机生活化为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手机用户从以前的娱乐、资讯、游戏消遣迅速转变为网络购物消费和移动支付,手机不再是用于简单信息沟通的附属品,已成为人们四肢的延伸,成为形影不离的“第5肢”。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快速推进,手机“生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只要携带了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便捷地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一旦失去手机,人们就会变成“睁眼瞎”,无法及时获得社会信息,令人感到“六神无主”。由于手机“生活化”,村民随着数字化社会的推进而迅速转化为网民,随手拍让村落文化从村落小社会进入了人类大社会视野。

三、手机媒体服务村落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手机媒体传播传承村落文化。“手机媒体是借助于手机进行各类传播活动的工具,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网、无线互联网进行智能化的信息生产、传播的终端媒介。”手机乡村普及化,村民利用手机智能功能,随时随地拍摄记录村落特色文化,将这些特色村落文化通过视频直播、微信平台等方式进行传播,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的村落文化的视频化传播,将村落文化以数字化形式传之于世。比如湖南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的巫傩祭祀文化、渔猎文化,这些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村落文化,随着村落“空心化”而无人传承。在拥有了智能手机后,村民便将这些特色村落文化现场拍摄下来,传播给在外务工的村民观看,通过村民的接力转发传播,这些特色的村落文化便走出了村落,进入了人类社会视野。信息化时代,人们应当利用手机媒体功能,系统地挖掘和整理村落文化遗产与文化根脉,通过手机智能功能进行系统传播,让这些尘封在村落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进入人类社会,在与人类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创新发展。

(二)手机媒体输入先进文化元素。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村落的封闭式发展总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迁徙、聚落,在变迁中跟着时代文化进行解构与重构。进入新时代,在外务工的村民总是不自觉地通过手机媒体将其在外观看到的新事物传播给留守村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便通过手机媒体输入到村民头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随之植入乡村规约。这些先进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村民无法抵制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慢慢地便适应先进文化,摒弃传统的陋习。比如湖南涟源市白马镇建新村婚嫁习俗,传统的婚嫁习俗包括订婚、结婚、婚后礼仪,程序繁琐,与新时代倡导的节俭理念相悖,进城务工的男女青年接受了新思想后,通过手机媒体将新风尚传播给长辈观看,长辈们也只好接受新的婚嫁理念,不再坚持传统的婚嫁规约。手机媒体对于解构与重构村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外务工的青年应当积极利用自己接受先进文化的便利,主动将自己观看到的先进文化利用手机媒体传播给村民观看和讨论,促进村落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手机媒体聚合文化创新动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村落频繁变迁,村落文化也随之特别活跃,最能融合时代文化而创新发展。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村落文化建设中缺乏中坚力量而举步维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村民利用微信建立起了村落群,将分散在各地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及留守农村的村民聚合在虚拟社群中。在这个虚拟的微信社群里,闲暇时,村民会进行情感交流与问候,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相互谋划,在讨论集体事务时能群策群力,特别是对于村落文化建设,分散在各地的务工人员能将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分享给大家参考,这对于村落文化建设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既能借鉴“他山之石”,又能传承村落特色。每一个村落都应当顺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手机媒体构建村落虚拟社区,让远离乡村的务工人员参与村落文化建设,集聚众智,重构具有村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与文化精神家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对村落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传播传承村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村落文化融合先进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村振兴背景下,唯有村民自觉利用手机媒体参与村落文化建设,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才会逐渐提高,乡村振兴才能拥有灵魂与根脉。

参考文献:

1.柳丽.村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意义和重构[J].中国农学通报,2019(16):159-164.

2.杨驰原,匡文波,童文杰等.我国手机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J].传媒,2016(23):12.

3.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38-139.

作者:毛凌云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