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体塑造网络文化问题

农民群体塑造网络文化问题

摘要:如今,智能手机这种最简单且低成本的移动网络终端已经普及到农民群体中,大多数农民都能接触到互联网并具备使用互联网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能力,网络成为农村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农民们通过网络开拓了眼界,丰富了日常生活内容,方便了生活起居,拓宽了社会交往范围。但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自由性使人们的自我规范约束力减弱,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文化;农民群体;网络暴力;信息环境

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大多数农民都已会使用网络。网络使用深度和广度的逐步扩大,为农民群体的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特征。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

关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结论。很多学者认为,“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更何况网络文化这种涉及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新形态的文化形式,因此,网络文化更不好界定。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因人而异,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网络文化”的概念达成共识。笔者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时代里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形态所塑造的。网络文化包括网络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指的是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人们参与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

2农民群体塑造网络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农村居民群体中普遍存在“信息沟”

(1)理论上,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权力是绝对平等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然。N.卡茨曼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沟”的理论,他认为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获得更多信息,因此得益较多。信息能力与经济条件、传播技术和工具的相关知识有关,也就是说,新传播技术的采用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其他资源支撑。就互联网而言,需要网络终端设备和网络的覆盖。因此,由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等不同,网络接入时间和网络覆盖范围的大小不同,人们既有的信息水平不一,不同的农村地区存在“信息沟”。同一地区的居民因其相关知识水平不一,也存在“信息沟”。新媒介技术更新发展很快,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沟”的老沟未平、新沟不断出现。据笔者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参与此次调查,因此可以看出农民群体中70岁以上老人对网络的接触几乎为零,因此,他们的信息能力非常弱,不会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有些利益争取不到。同一地区,农民群体的年龄背景、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等是信息沟的形成原因,会导致部分人或群体在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失声”,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不同地区的“信息沟”会导致公共事务参与的区域性不平衡,将会加大现实社会中贫富分化程度。(2)就目前而言,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其媒介素养整体不高,在某些特定情绪和环境的影响下,个别参与者有时会传播一些非理性信息,网络平台上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模式为这些非理性信息推波助澜,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如若这种影响力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或操控,极易引发网络舆论事件甚至极其恶劣的群体性事件。

2.2带来低俗化的人际关系、犯罪事件

网络社交在农民群体中非常流行,几乎所有的农民网络用户都会使用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微信有“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陌生人交友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扩大人际关系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导致微信用户人际关系向低俗化方向发展,带来交友伦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破坏家庭关系。此外,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用户信息,如共享的地理位置、银行信息等实施欺诈、诈骗、偷盗财产、抢劫、绑架、强奸等犯罪行为。另外,新的网络诈骗手段花样越来越多,农民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性,面对诈骗犯的威逼利诱,他们比较容易上当。部分农民群体,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的青少年,他们早早辍学,社会阅历浅,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特别容易受到金钱利益的诱惑,容易参与网络犯罪。

2.3网络暴力事件频发

2009年《法制与新闻》第4期有一篇题为《“人肉搜索”助纣为虐大学女生殒命校园》的报道:河南科技学院服装表演系大一学生周春梅与男朋友林明分手后,切断同林明的所有联系。林明在网上发帖谎称自己是一打工仔,一直在资助贫困学生周春梅,然而,周春梅却忘恩负义。林明自称自己患有白血病,希望网友热心帮助找到周春梅,好使自己能在弥留之际见女孩一面。这篇帖子一经发出,众网民纷纷谴责周春梅忘恩负义,短短几天之内,周春梅便被人肉到,其信息被公布到网上,被众人责骂。林明轻而易举找到周春梅,在劝其重回自己身边无果后,便将周春梅杀害。我们回头来看此案例,林明的帖子没有经过任何证实,就被所谓的热心网友纷纷转发,恰恰是他们这份热心毁掉了一个女孩。笔者曾就读的学校里有一位教师,因为责骂和惩罚一个学生,被家长揪住不放,并将此次事件在网络上,一时间被转发到许多微信群里。学生家长因为索赔问题与该教师意见不合,加上一些与该教师有矛盾的人的撺掇,使这个事件很快被闹得沸沸扬扬。之后,许多教师为躲避麻烦,不敢也不愿意严管学生,这为教师管理学生套上了枷锁。农村地区亲属亲戚、邻里关系复杂,小农思想严重,道德意识淡薄,有时候个人之间的恩怨极有可能演化成家族之间的矛盾,一个小矛盾很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暴力事件。网络传播便捷快速、辐射面广等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一些暴力事件的温床。

2.4谎言、流言导致“信息环境”过于灰暗

据笔者了解,当前农民群体中家庭主妇的时间比较自由,她们上网的时间较多,传播信息也较多。她们喜欢浏览和转发一些细碎的社会新闻信息,比如“偷小孩”“小孩被挖心挖肾”“某品牌饮料含有农药敌敌畏”“超市大米竟然是人工假米”“火腿肠肉竟然是未经宰杀直接碾压的死猪死牛”“火灾车祸”“家庭战争”“婚姻出轨”以及还有当前收视率非常高的纠纷调解类节目等。她们的媒介素养不够高,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不够,而且很多人根本不去鉴别便转发出去。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指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与和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以及众多的事务都保持经验性接触,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20世纪20年代的拟态环境由传统大众媒体建构,如今的拟态环境由大众传媒和网络新媒体共同建构。农村妇女生活环境比较封闭,加之女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和家庭主妇的身份特征,她们关注的大多是社会软新闻,小道、细碎而且消极的偏多,由于操心家人、亲戚或者处于好心提醒身边人的目的,她们非常乐于传播这些消息,因此,农村家庭主妇们所感知和提供的“信息环境”就会较实际环境灰暗些,严重时还能制造出一些恐慌的气氛。如若被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会对当地的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3结语

农民群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塑造了独特的网络文化,这种网络文化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积极面对消极的网络文化,找出原因,想办法克服或避免,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群体的媒介素养,甚至可以考虑将之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或者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地方戏等形式故事化地宣讲媒介素养培养问题,以最广泛地提高普通民众的媒介素养,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曾长秋.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4(4):58-60.

作者:王一丽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