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创新探讨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创新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向科技创新型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被投向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如:提升计划、卓越计划)力图加速发展基于本土的科技期刊出版生态链。这样的举措既体现了国家建设科技期刊的力度也为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通过分析我国科技刊物近年来在SCI数据库中的表现,对比发现差距及优势,提出了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科技期刊差距及优势办刊策略

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1]。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应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统领,着力提升科技期刊专业管理能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场运营能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3]。本文以材料类刊物作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刊物的优势和不足,讨论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和行动举措。

1发展愿景

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本科技期刊JovrnaldesScavans(学者杂志)诞生于1665年1月;随后,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于当年3月创办了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哲学汇刊);现今拥有471种刊物(其中263种被SCI收录)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478年;拥有426种刊物(其中167种被SCI收录)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创立于1534年。反观中国,第一本科技期刊创办于1815年,整整落后西方150年[4]。出版物,尤其是科技期刊作为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传播载体不断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发展开始于1830年,当时正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期,随着蒸汽机车的实验成功,欧洲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我国的期刊大发展时期始于1980年,同样落后于西方150年[5]。这150年正是近代中国科技同世界的差距。由此不难看出,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科技进步的水平,科技期刊的发展同时能带动技术创新的步伐。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全世界有目共睹,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并且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然而,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研论文外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严重受制于人[6]。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成果交流和传播,无论是评价体系还是平台均掌握在西方世界,造成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外刊物发表文章缴纳处理费,再由高校付费购买这些论文所在的数据库,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局面。因此,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不只要满足当下科研人员成果的需求,远期目标应着力缩小甚至弥补这150年的差距。

2我国科技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整体表现

SCI数据库作为全球最权威的自然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了超过12000种国际性、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数据最早可以回溯至1900年,其内容涵盖了170多个学科领域。目前SCI数据库仍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其中包含了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刊物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相关指标[7]。虽然在“破除唯SCI论文”的大环境下已不作为评价单篇文章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依据,但是其对所收录的期刊整体水平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9年SCI共收录带有影响因子的科技刊物9367种,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以及NatureReviewsMaterials,影响因子分别为292.278、74.699、71.189,而总引用次数排名位列前3位的是Nature、Science以及PLoSOne,被引次数分别为76.7万、69.9万以及68.8万次。其中,我国主办的刊物共243种,占全部收录刊物的2.59%,排名第6位,美国、英国、荷兰、德国4大出版强国分列第1~4名,主办刊物分别为3056种、2005种、762种及643种(图1)。中国主办的243种期刊涵盖了生物、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医学、物理、材料科学、地学、植物学、动物学等领域,在SCI收录的177种学科分类中涵盖了114个学科。Q1区刊物共79种,Q2区92种,Q3区79种,Q4区40种(存在同一种期刊在不同学科中分区不一致的情况,例如,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Technology同时属于Metallurgy&MetallurgicalEngineering及MaterialsScience,Multidisciplinary2个学科分类中)。我国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CellResearch,2019年该刊影响因子达到了20.507(图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表现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学科分布的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期刊在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化学等领域的表现较为突出,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来自细胞生物学领域。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我国科技期刊已经在114种学科类别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但是仍有63个学科未能实现零的突破。表1列出了尚无中国刊物收录的63个学科,未来在这些领域内多办刊、办好刊的需求应该较为突出。

3探索创新时代办刊举措

作为创新成果的载体和重要传播手段,科技期刊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成果的首发速度和传播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期刊,因此,建设我国的世界一流期刊尤为重要。我国科技期刊的任务也从原来单纯的科研交流逐步扩展为当下更为重要的对科研热点的引导以及为本国科技进步争夺话语权。近几年,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迅猛,政策层面和学术层面带来了多重利好消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给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有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支持,更多的力量将被在有计划的创办新刊和提升现有刊物方面。

3.1合理布局,协同办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的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4958种,其中英文期刊359种,由数据可以看出,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超过89%)。随着科技创新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我国学者的创新成果急需基于本土的展示平台,因此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和提升是科技界和出版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8]。“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9]。结合上文所述,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应关注“十四五”重点建设领域,同时兼顾全学科覆盖,通过新办英文期刊和整合原有中文期刊(如,对中文期刊重点文章进行全文翻译并在线等手段),完善体系,整体升级,实现我国科技期刊体系与国际接轨。

3.2细分职能,储备人才。当前,科技出版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编辑的工作也涵盖了诸如策划组织、编校出版、宣传推介、数据跟踪等多个方面。根据对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编辑岗位设置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编辑工作可划分为组稿、编校、排版、数字技术支持4个主体部门,同时还应包含运营、推广、数据分析、财务4个支撑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覆盖了从刊物的整体策划、编校出版直到宣传推广以及用户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我国传统的编辑职能较为单一,仅限于组稿、编校、排版等工作。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编辑工作需要逐步与国际主流出版体系接轨,只有依托完善的人才体系才能实现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科技期刊因其时效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受众面不可能过于宽泛,鲜明的特色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关键。特色鲜明并不意味着形式简单,以国际著名刊物Nature为例,刊文方向宽泛,涉及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而且设置栏目包含形式多样,新闻、评论、视频,甚至大型活动预告以及学术机构招聘广告。但是多样的形式并不影响它作为世界顶刊的地位,Nature的特色在于前沿,Nature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具有鲜明创新性的。顶级的刊物不应盲目追随科技前沿热点,而是应该起到引领科技进步方向的作用。科技期刊既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只有明确自身的办刊特色才能突破重围,塑造品牌,持续获得读者认可。

4结语

创办本土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提升我国现有科技期刊出版体系,是服务于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一环。当前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未来十年我国科技期刊如何整合资源、突破重围是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的关键。实现“走出去”的目标既能树立我国科技创新强国形象,更是未来中国智造走出国门的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