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现状范例6篇

我国农村现状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1

>>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我国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评析 浅析我国水环境现状及城市污水的处理 我国水环境检测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策略分析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现状调查及预测研究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健康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途径探析 浅析我国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6-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 王海燕,杜一新, 梁碧元.我国化肥使用现状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135-136.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现状 对策

前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为止,我国仍需依靠于土地。所以,如果农村问题无法得到重视与解决,将会对我们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发展的政策要求。所以,政府及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地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求农村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本人将在此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由于农村在教育上比较落后,政府管理上得不到跟进,所以,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深,认为只要自己种好地,种好菜,能够生活下去就可以了。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想法,再加上政府管理不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农药以及化肥等使用不当

在我国农村中,化肥和农药是农民用以种得良好的农产品的最为主要的方法。但是,在农药和化肥中存在着很多危害环境、破坏土壤质量,甚至是污染水质与大气的成分,所以,如果过多使用,虽然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同时也不可逆的破坏了环境,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使得土地使用寿命缩短,最终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农药和化肥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使患病、中毒甚至死亡。

(二)城市污染大面积向农村转移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已经开始大面积地转向乡镇,许多工厂、企业等等开始在乡镇中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了农村工业化,也就相当于是把城市里的污染物引入农村。再加上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够以及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了解不够,导致原本就不良的农村环境进一步被破坏,使得农村的土地、水源及空气的污染进一步被加重。而且,农村工业化也会导致农村可用土地面积减少,这样就加剧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民风的建设。

(三)农村垃圾处理不合理

在农村,由于生活原始,信息封闭,村民对于垃圾的处理仍然是采用着原始的方式——焚烧。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快速地处理垃圾,促进农村环境的整洁,但是,燃烧过程中的一些有毒有害气体会被释放到大气中,从而污染大气,加剧环境负担。不仅如此,这些气体还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导致农村居民患上一系列的呼吸道疾病等。而且,通过燃烧垃圾还会使得大量的能量被浪费,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同时不符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通过以上的各种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一系列的问题追本溯源,就是因为村民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他们的发展是多么的有意义。还有就是政府的重视不够,宣传和教育强度低,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低,导致农村环境问题不断加重,而呈现出今日这种状态。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可再被忽视,政府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帮助农村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既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那么我们就要更快地想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我国农村的发展。本人就此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力度,尽量普及农村居民环保知识

要改变现状,就一定要从根本做起,也就是说,一定要从农村居民的思想抓起,要让他们主动认识到他们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对于维护他们生存是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所以,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到定期地为村民们提供相应的环保讲座、知识普及大会等等,并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活动周、环保之星评比等来提高农民们环保积极性,从而为环境保护的进行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条例

在农村环境保护的实施中,政府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政府的参与下,才能够让环境保护在农村中得到落实。那么,政府就一定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例如制定相关的一些条款条例来约束农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而且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有破坏环境行为的居民进行相应的惩罚。

(三)研究新型种植技术,促进生态建设,提倡农村可持续发展

就农民生产来说,相关人士可以根据农村种植生产的需求,研究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能量转化技术以及低毒、低害、高效的,符合农村生态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农用药品,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药品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垃圾的堆积焚烧和农药的使用,以此推动农村生产的生态化、清洁化,并同时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如此一来,不仅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的进行,还同时可以保障农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统一。

(四)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减少工业对农村的污染

除了农村居民的管理之外,乡镇企业的管理一定要同时得到重视。为了能够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情况,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此来对乡镇企业污染规范化,同时还要注意乡镇企业的建设位置,以此来对其实施集中管理,对于有污染行为的企业进行大力度的惩罚,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清洁化。

面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只是做到以上几点当然是不够的,村民们还要做到自主自觉地保护环境,认真地但其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总结:面对以前的城市的“先发展,后治理”老路,农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够再次重蹈覆辙,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根据农村发展的特点,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力度,以保证我们的农村可以得到更好、更快、更清洁的发展,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从而保护好属于我们的家园,为我们自身提供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让我们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真正的,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参考文献:

[1]关万里,侯宝强.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和防治对策 [J]. 现代农业. 2008 (06)

[2]宋修权.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J]. 科技资讯. 2007 (17)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3

[关键词]我国;全民健身;农村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17-02

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在工作措施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农村体育虽有所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总体上仍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农村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体育事业开展不起来,直接影响整个全民健身事业前进步伐。发展农村体育要充分利用包括乡镇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实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人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运动会,这将有利于增强农民体质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这将促进新农村协调建设和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于此同时,在农村体育科研方面也应相应得到重视。

一、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建设农村的新举措。农村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抓住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发展。李丽等[1]分析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并剖析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张红学[2]在研究中针对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根据农村体育特点在农村开展多样化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体育活动。胡庆山等[3]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从文化力的角度解析农民体育的发展,提出农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文化力,其研究应具有“平民化”视野,国家政策的惠及与扶持是农民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希望,发展农民体育的文化力是农民体育发展的长远之计。此外,代方梅[4]从哲学角度提出农民应改变对体育活动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农民根据具体现实状况开展体育活动,抓主要矛盾,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遵循量变到质变和普遍联系的观点。于莉,张培申[5]根据农村体育当前所面临的价值观念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消费水平较低、体育人口较少和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提出一些有利于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对策。

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上述研究从农村体育现状、问题和哲学等不同角度对农村体育发展进行探析,但是农村体育的发展还要在总结农村体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新的突破。

二、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主席提出我国应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竞技体育的成就使我国成了“体育大国”,那么“体育强国”应由全民体育来形成。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失衡使城乡体育差距甚大。李建国[6]提出我国体育的薄弱环节就是公共服务,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是当前的主要问题。马永明[7]以江苏省农村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也提出农村服务体系遇到的问题,研究得出:江苏省农村体育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开展的活动缺乏实效性,体育组织不能发挥相应作用,体育项目过于传统,缺乏活力,场所有限,经费投入不够,政府引导不足。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改善农民健身环境,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缩短我国城乡体育发展差距。

上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以理论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什么及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学者们各抒己见。刘庆山[8]认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涵盖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九个结构要素。而周登嵩等[9]结合前人研究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分为八个子系统: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体育组织机构体系、体育人力资源体系、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体育物质保障体系、体育信息服务体系、体育服务内容形式体系和服务对象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三、农村体育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解释,卢锋[10]指出体育学中的运行机制是指体育系统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陈宁[11]在《全面健身概论》一书中指出: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可概括为:建立城关镇、镇、乡三级运行网络,以城关镇为龙头,镇为中心,乡为基础,向村辐射。

邰崇禧等[12]提出构建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影响因素,反映出农民体育运行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农村体育在实现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各影响因子之间彼此依存与人为调控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需要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功能并实现目标[13]。王冬冬和肖夕君[14]在研究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中提出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运作手段有市场协调、政府协调、企业协调、准市场组织协调、关系网络协调和社会协调几个因子,并指出了因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

综合上述得出农村体育运行机制是使农村体育组织程序各个环节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并有效运转的一个工作系统,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保障。农村体育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在完善其基本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应更多的结合实际研究农村体育运行机制,从个体到总体,再从总体覆盖到个体,促进整个农村体育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

四、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农村体育文化对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徐成立等[15]审视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并提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认为我国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付太山[16]的研究提出农村体育文化的限制因素有政策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方面。俞爱玲[17]从文化学视角研究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困难是面临着几种文化冲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加强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以及加强我国体育文化制度建设。除场地设施等硬件外,传统文化也是影响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比城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大的多,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头脑中的消极文化思想观念。辜德宏等[18]研究了文化环境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提出主要的传统观点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庸之道”“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以及农村固有的“小农意识”等。

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视角较多。能够从实践角度去探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从理论上剖析传统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作用。可见,对于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点多面广,但是深度不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问题。

五、小结

农村体育是当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体育发展、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及文化4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体育发展受到场地设施、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与城市体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理论研究层面,没有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农村体育运行机制是使农村体育组织程序各个环节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并有效运转的一个工作系统,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保障;农村体育受封建传统观点影响较大,只有从根本摆脱这种束缚,才可以顺利发展农村体育,改变农民体育意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借助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应从实际出发,从而提出解决农村体育问题的对策。但是当前农村体育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研究区域差异,所以,农村体育研究应突破原有研究界限,使所研究结果能应用于改善农村体育现状的实践当中,健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民体育意识,增加农村体育人口。

【参考文献】

[1]李丽,杨小龙.吴亦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6,28(3):116

-120.

[2]张红学.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24-27.

[3]胡庆山,王维,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J].体育科学,2007,27(10):40-48.

[4]代方梅.农村体育发展的哲学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3,29(2):133-134.

[5]于莉,张培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25(6):38-40.

[6]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7]马永明.江苏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13-16.

[8]刘庆山.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24-26.

[9]周登嵩.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7.

[10]卢锋.体育系统的运行机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12.

[1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44.

[12]邰崇禧.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及其外部条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42-45.

[13]唐萍.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机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3(1):22-25.

[14]王冬冬,肖夕君.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研,2010,31(5):50-53.

[15]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23(2):66-69.

[16]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 3(21):35-38.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4

关键词: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解决机制

一、社会救济的概念

1、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我国宪法第45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农村社会救济:是一种保障制度,指的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助人及自助活动,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与城镇社会救济制度相对而言的。

二、社会救济现状分析

1、社会救济体系有待健全

地方政府还未把社会救济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也未能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社会救济体系,即使在自然灾害救助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实的贫困数据,我们并没有掌握具体的数据。各级政府对贫困的现状了解也不是特别具体。对贫困人口的人员结构、贫困程度和总量状况却基本“心中无底”。许多人认为社会救济只是体现了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是应对困难的临时举措。

2、农村社会救济的标准不尽合理

各级政府对救济的能力有限,所以对救助标准压得很低。主要表现在:缺少科学的自然增长机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及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农村与城市“低保”差距过大,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村的那些体弱多病、上了年纪又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农村的救济现状根本达不到救济目的。

3、农村社会救济的资金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是救济资金不能很好地惠及的地区,所以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特困户社会救济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农村地方财政比较吃紧,救助资金的筹集和到位本身就十分困难,而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贫困人口越多,救助需求越大,所需救助资金也越多,资金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三、解决农村社会救济现状的相关对策

1、完善贫困性社会救济制度

(1)农村贫困扶持。农村贫困扶持是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设的我国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中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救助项目。国家通过资金、物资、技术输入等方式对农村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和帮助。现在加大我国对农村扶贫政策是当务之急。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应成为农村社会救济中最普遍、最稳定、最可靠的一种基本救助制度,它应覆盖农村所有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包括因病、灾、残、老、孤等原因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

2、完善灾害性社会救济制度

由于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灾害性事件,更应该关注农村的灾害性社会救济。继续原有的措施,如提供给灾民临时性的粮食、衣被、简易帐篷、医药等物资;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等;灾后组织、扶持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等。同时加强灾害性社会救济只着眼于眼前临时性的紧急援助,而不考虑因灾造成一段时间的贫困问题。

3、完善疾病性社会救济制度

(1)重大疾病援助。农村地区的人民在得了重大疾病时一般都不去医院就诊,因为要话费巨大的医疗费。建立重大疾病援助,凡参加大病费用统筹的人,由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发给大病治疗卡,病人可持卡到定点医院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一定比例外,其余由社会保障机构与定点医院结算。

(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来吸引农民参加的具有社区互质的医疗保障形式。通过社区(乡、村)集体经济和每个成员共同出资来筹建医疗站(点)和筹集医疗资金,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还承担着儿童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等任务。

4、完善互社会救济

(1)社会互助制度。政府统一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持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救助形式。帮扶的内容要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什么,需要什么,就帮什么。帮扶的方式可以采取结对式帮扶,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个体大户等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也可以采取基地式帮扶,就是借农村产业调整之机,与农村产业化和科技示范结合起来,建立扶贫帮困基地,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吸纳贫困群众到基地就工经营,由政府统一组织技术指导和产供销服务。

(2)社会捐赠制度。社会捐赠是广大公民参与扶贫济困的好形式,也是募集社会救济资金的重要渠道。开展经常性捐赠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社会捐赠网络,在基层社区合理分布捐赠站点,以保证捐赠经常化的正常开展。把救济与互助相结合,对于建立新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具有崭新的意义。

[总结]我们既要着眼未来、设计长远目标,又要立足当前、注意实际操作。随着新型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个全面、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将会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立一个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内容多样、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济体系,既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许一波.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1.

[3]丁宁宁.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8.

[4]郭孟谦.社会救济养老制度在农村的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1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农村合作金融(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合作基金、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等为主要形式。

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客户以“三农”为主,但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信贷规模任何方面来看其规模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因此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仍然呈现持续低比重 ,由此可见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农村商业性金融因其商业性的特点,直接导致其重点客户不能以“三农”客户为主,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金融也不能有效改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农村市场失灵时,政策性金融将成为其有益的补充,但农村政策性金融覆盖面往往过于狭窄,主要支持方向又仅仅限于粮棉油等特定的农业范围或者集中于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无法满足广阔的“三农”需求。

1.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现状

中国农民数量众多,单户农户的信贷需求量小而全体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统计,两亿多农户中有半数以上存在小额短期信贷资金需求,且需求量逐年增加。而这些众多的单户资金需求量仅仅为几千到几万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融资所必须的担保条件,资金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广大农户更多是通过私人借贷等途径解决资金需求,也有些因无法解决而推迟或放弃了种植规模的扩大或者农机具的购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性资金的匮乏往往呈现出季节性、临时性的特点,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融资程序的复杂性认同度有限,这些都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资金支持工作持谨慎态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量相比于单户农户来说要大得多,但多数的项目贷款给了享受国家农业补贴的或者县镇支持的重点项目,有时一个项目多家金融机构重复资金支持,而其他项目则根本无法取得资金支持。简单的说,项目贷款更倾向政策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节和商业性资金支持。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农村金融体系的行政管制多于市场调节,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通过行政补贴、限价等政策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我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仍被政府的控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政府认可的大中型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巨大需求和多样变化。政府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矛盾,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既伤害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将广大农户推向非正规融资机构,使得农村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2.2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仍未形成,供给和需求难以匹配

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来看,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是什么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政府管制过多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进程迟缓,农村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实现同城市金融机构一样的收益,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已经频繁的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虽然农村合作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白,但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仍然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种情况与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无法匹配。同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多年不变,主要局限于存取款、贷款和汇兑,无法满足“三农”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二,融资手续复杂,不适合“三农”的融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机制下,金融机构的风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当局并未对农村信贷产品予以特别规定,而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对农信贷产品也并未体现特别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这种情况让农民的融资需求更难实现,也需要更长时间实现。个别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针对“三农”融资的“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的准入要求高,额度控制严格,相对于几亿农民的融资需求是杯水车薪。

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业缺乏标准的生产流程,其技术含量、资金回收速度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进行融资操作,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风险控制,甚至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第三,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担保机构本是后生机构,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落后于银行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保机制不完善,担保机构有限,且多数农村担保机构是政策性机构,缺乏必要的市场参与过程,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转。农民的整体文化层次低,对征信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有限,其还款来源有限,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数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三农”融资的积极性。农村担保机构的缺失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良性运转的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天方夜谭。

第四,农村金融体系中缺乏证券、保险机构的参与。

完整的金融体系除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非金融机构比如担保、保险、证券等参与其中,农村金融体系也是如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保险、证券等机构参与程度非常低,这使得很多对农融资支持因缺乏必要的市场风控措施而最终无法成为现实。

3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恢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适度干预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金融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增加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资本充足率等调整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加大征信宣传力度,加快建立全国征信体系;由政府牵头完善涉农保险制度,保障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利益。

3.2建立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开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时重视非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融资参与者的资金支持作用,通过正规途径使之发挥辅助作用。通过有效金融监管规范各个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防范金融风险。鼓励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参与者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服务“三农”。加大对于“三农”的融资知识、征信知识、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三农”的相关知识水平。建立农民合作社等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区域性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便于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准入要求,力争形成机制健全,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3.3建立市场化担保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的市场化担保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除国有资金外还需要大量引入民间资本为农村担保体系建立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业务。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妇女等特殊群体设立担保基金,将对农补贴改为担保基金支持,增加农民的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担保体系,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3.4加强证券、保险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

针对于迅速发展的农村金融需求,加强证券、保险等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分散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必须积极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实现政策性机构与非政策性机构的相互补充,又要实现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相互合作,最终实现“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的创业致富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发展规划》2011 http:///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8)

[3]林毅夫 《缓解“三农”问题要靠金融创新》[J]中国农业信用合作 2006(3)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上一篇房产管理

下一篇近3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