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国农村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1
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政党的力量,更需要农村新闻媒介发挥舆论宣传、信息沟通、媒介帮扶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农村新闻的传播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给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目前农村新闻传播存在着农村新闻资源开发疲沓、农村新闻传播事业滞后,大量农村新闻报道不适应农村社会需要,以致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及农村系统内部之间的信息流通。要改变农村新闻传播现状,必须强化农村新闻传播功能,创新农村新闻传播功能。
一、农村新闻的传播现状
1 政府、新闻界对于农村新闻事业的投入不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的比重还相当大,农村的发展进步,在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分量。而目前我国现有期刊9000余处,农业期刊仅187种;报纸2000余家,以农民为主要读者的报纸不过数十家;电视频道上千家,针对三农的栏目只有1%。城乡网民差异更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4.8%,而城市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0.6%。即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媒体在县级以下的基层设立过记者站或者专门的新闻联络处,也没有哪一个政府专项拨款用于扶助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而农村人口众多,相对可享受的信息传媒却很少,这悬殊的数据对比显示,当前农民在传媒过程中正在被有意无意地遗忘,越来越处于边缘化地位。
2 农村新闻报道匮乏
就当前农村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和报纸订阅的现状来看,报纸的订阅几乎为零,报纸版面鲜见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的文章。即使有那么一两篇关于农村的新闻,也只是对国家出台的一些农村政策的简单解读,甚至是机械性地刊登。诚然,一些党报、机关报对于农村的相关报道是不少,但大都局限于一些宣传性的政策报道或者是本文由收集整理树立典型的引导性报道,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单纯地履行了报纸的反映功能和宣传功能,而真正起到建设性作用的报道则很少。因此,电视也就自然成为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有线电视普及率低,数字电视与农村的距离遥远;节目制作在整体上有城市化倾向,适合农民的节目匮乏;对农村的视听率调查难度大,并且难以由样本推及总体;很多县级电视台基本上是“广告立台”。
3 墙头语普及政策,电话沟通外界
墙头标语在农村的新闻宣传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国家的农耕政策就是通过墙头标语逐渐被认知和接纳。这种墙头标语在农村随处可见,而且字体巨大使人一目了然。此外,墙头标语形式多样,有的单纯宣扬国策,如“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私自占有耕地违法”等;有的警戒生产安全规定是不准拉扯电线,不准私藏火药;还有的破除封建迷信。修房、打井、医药和医疗器械广告也登上墙头,向人们传递一些或有所需的信息。对于新鲜事物抱有疑虑态度的,往往通过电话咨询,虽然有些详而不实,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快捷的手段,而且这种快捷使他们沾沾自喜,从而更加关注所传播的内容。
4 农村政策报道表面化,视角单一
当前大多数媒体在进行农村政策报道时,往往没有对政策文件精神、农村现实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采写,浮在上面,被动应付或满足于参加会议、听报告、做表面文章,仅止于单纯的“传声筒”、“布告牌”式的作用,缺乏贴近农村实际、农民生活的深入扎实的政策报道。纵观近年来涉农政策报道,从权威导向视角,站在党和政府统揽全局的高度,宏观地宣导农村政策的报道相对较多,从问题导向角度反应农村政策看点、漏洞或表达、解答农村政策疑惑的报道相对较少;从内容视角上说,把注意力集中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上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对农民实际生活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从纵向比较视角,反映乡村变革与新貌的“纵观式”报道相对过多,而从横向视角,尤其是从城乡横向对比视角关注、反思和分析农村现实问题或社会问题的报道相对较少。
5 县级媒体舆论监督乏力
县级媒体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县城范围内部门之间、乡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密切,怕担风险、怕出乱子,让舆论监督名存实亡。此外,不少领导头脑中存有误区,认为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多此一举,只会给本地形象“抹黑”。批评报道成了挑“刺”报道的代名词,他们不欢迎、不支持,把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全否定了。
二、农村新闻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着新闻事业在农村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政府、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国家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仍然都是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整个农村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社会分工不细,农村居民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面相对较窄。此外,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使得农村的社会受教育面相对狭小,农民的文化水平过低,这必然限制了读者群和群众观。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媒体除了政府拨款投资外,广告收入越来越成为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而农村的广告需求少,广告市场狭小,这些都影响着媒体在农村的投资欲望。
2 受经济效益的影响,传媒逐步转向城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媒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全额拨款的单纯的事业性机构,它同时具有企业经营性质,它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兼顾经济效益。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由于农村新闻报道并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在市场运营中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说干脆没有经济效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传媒在栏目和
版面操作与经营上走向市场化。传媒主体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提高经济收入,新闻传媒把视角和版面逐步转移到相对比农村消费高的城市。
3 没有眼前利益的推动,农民缺乏动力
尽管有些事情被新闻宣传的前景广阔,但缺乏真实的眼前利益,农民们也会无动于衷。他们关心的是切实可捉摸的实利。那些花哨的宣传让他们觉得太遥远太不可捉摸。农民也有自己的“野心”,但需要一点点“利益”来推动,这“利益”就是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的生活质量和进一步提高,即新闻要在农村发展,关键是新闻要负担起推动农村发展的责任。
三、促进农村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媒体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农村新闻意识
城市新闻发展至今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部分,众多的媒体热点、名人、巨星、绯闻事件,把城市新闻效应推到了极致,城市新闻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体应摈弃旧有的单一的城市新闻观念,树立正确的农村新闻意识,重新认识重视农村的新闻市场。媒体应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新闻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加速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担负起自己的新农村建设、农村新闻事业发展中应尽的职责,而不能仅仅把经济效益排在首位,单纯以经济效益的好坏来取舍新闻传播的重点。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2
一、相关理论概述
农村信贷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有资金需求时,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并约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到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行为,主要应用于三农生活、生产、经营、周转、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信贷资金。
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信贷补贴理论一直在农村信贷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农业自身的局限,农户的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村不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主要客户群。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的主张主要有:第一,发展农村信贷的前提是保持稳定的经济形势。第二,保持并好控制利率的波动。第三,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第四,合理使用担保、保险及互助合作等形式来改善信贷。第五,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收。
二、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村信贷的现状
我国建立的是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农商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民间信贷和小额贷款组织为补充的农村信贷组织体系。具体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村信贷需求量大,银行信贷约束条件多。我国农村正规借款需求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农户信贷满足率却并不高。第二,对农村家庭信贷的认识较少。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认识不足,对相关信贷政策缺乏理解,我国农村居民向正规银行借贷的意识较差,习惯通过自己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需求而不敢向银行伸手。第三,农村信贷的方向存在着偏离?r户、农业的问题。我国农村信贷还是主要用于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给了非农户口。农户贷款的渠道不断改善,而农业贷款不断后退。
2.我国农村信贷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主体功能弱化。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主要吸收存款,面向农户发放的贷款少之又少。第二,农村信贷机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我国农信社的体制障碍不仅仅在于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有其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安排。第三,非正规信贷活动隐含较大风险,农村信贷中存在很多的居民间的借贷活动,非正规信贷现象较多。
三、我国农村信贷现状的问题分析
1.二元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应归根于二元经济。农业金融的发展滞后,导致了农村信贷的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也局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自身特性的制约
农业本身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贷的供给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如此。
3.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第一,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审批时间过长。农户觉得贷款的主要障碍在于手续繁琐。而金融机构又纷纷转型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到城市。第二,担保与抵押制度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主要制度障碍。首先商业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抵押物、信用担保等农户难以提供。其次,农村也缺少其他可提供第三方担保的途径。再者,一些信贷员使申请贷款的隐性成本居高不下,相当多的农户反映“不走后门贷不到款”。第三,利率管制使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盈利空间。大多数农户生产性贷款需求往往金额小、季节性强、时间性强。即使农户能够满足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各种苛刻条件,商业银行发放单位金额的农户贷款却要付出比工商业贷款更高的管理成本,同时利率官定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
四、完善我国农村信贷的对策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电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70-02
一、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加快,农业网站数量倍增,农业企业开始入驻电商平台或自建电商。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电商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和农业电商建设成熟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找出一种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和生产需要的农业电商模式尤为迫切。也是形势所在,要由下至上的考虑和实施农业电商建设,做好农业电商发展的环境建设,电商的发展要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国家一直加大力度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农业数据库、农技数据库进行农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数据挖掘,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保障,数据库中的信息仅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了帮助。这些信息直接面向农户或农业企业却失去了效用,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加工处理后,才能变为农户可以直接理解和应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但此类有价值的信息由上向下的传递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价值的信息不能直接有效的传递给农户和农业企业,缺少农业信息服务的平台,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农业电商人才培养都要加快速度,农业企业要对电商有正确的认识。
二、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且城乡差距大
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商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报告还对比了2008~2010年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8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为20.2%;2009年,差距扩大为23.5%;2010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而且差距也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
(二)农村人们的总体消费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使得农民较少接触社会最新的消费观念。而电商具有跨越时空的差异性,有别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而农民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对此不容易接受。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相对来说,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消费观念方面更加现代化(如浙江乌镇每家都开网店)接受电商这种交易方式当然也会更容易一些。
(三)新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人才缺乏
农村电商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一支质量高、结构合理、优秀的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人员严重不足,大量的信息资源无法有效被开发,并且基层农村电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把握能力不强,甚至在部分地区,不仅人才缺乏,还出现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
(四)农村物流配送网络相对不完善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以及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农村电商的物流配送难题。当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县镇一级,下面的乡村就无法送达,有些偏远地区由于公路交通不便,更是被排除在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外,这样,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商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农民生产出了相关产品,但无法较为便捷地送达市场。所以农村电商市场要想发展,必然要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策
(一)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的展开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电话、有线电视的普及率,提高足够的宽带服务水平,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商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商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参与电商,使其真正体会到电商的优越性、便利性,改变传统农业流通结构和交易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配送需求属多点次,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因此,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优化流通机制和过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三)加强农村居民电商的教育培训
要加强农村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另一方面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商平台,即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工作中,要广泛宣传电商的优越性,要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解决农民从事电商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要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使农民化被动为主动。如果只靠政府的外力推动,在农村建站点,教给农民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没有使农民看到成效,那么培训往往是走过场。农民看不到其成效,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因此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及时组织农民有效开展电商活动。只要农民能从电商中获得实惠,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服务客户,使自己的生活和当地社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综合以上所述,电商能够帮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非常便利快捷的获取有价值的农村信息和商贸信息,因为农业企业在网上直销的销售模式,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是农业企业当前一种新型销售模式。通过开展网络直销,能够有效控制库存,压缩流通环节,控制流通成本。同时,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及时监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习惯,更好地指导生产和销售。网络本身也是一种媒介资源,通过网络载体可以对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这样农村电商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产,保证农村信息的畅通,并能极大地服务于农村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村产业现代化生产管理。同时也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极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互联网+”带动下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 拌.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经,2010(6).
[2] 王伟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3] 于小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导刊,2009(12).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4
我国农村居民营养现状:2004年10月12日国家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最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成分的“西化”倾向明显,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在我国农村已迅速上升,城乡差别已不明显,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相近,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
膳食营养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或薄弱环节:①缺乏平衡膳食的营养科学概念,偏食和暴饮暴食现象比较普遍。②片面追求食品的色、香、味、形,从卫生和营养角度来评价都是不符合要求的,甚至对人是有害的。③饮食中过多使用人工食品添加剂。④食品的强化出现混乱现象:有些强化食品生产因缺乏营养科学指导而带来相反效果,如含蛋、奶的食品中强化赖氨酸,反而打乱了天然优质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平衡,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⑤膳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摄入量增加过快,食物纤维摄入量偏低,不仅容易引起便秘症,同时会增加结肠癌、直肠癌和高血脂病的机会。增加过快的脂肪摄入量与超重、肥胖和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居民食盐摄入量偏高,钠摄入量过多,容易诱发水肿和高血压等疾病。
农村居民营养改善对策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应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各级政府与地方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以快速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豆类、奶类、禽类及水产类生产:据专家预测,我国近期内粮食供应将应依照消费变化与营养改善的需要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食物与营养资源。豆类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钙等无机盐及微量元素,而且可能对某些慢性病的预防起有利作用。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其蛋白质具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消化率高达98%~100%;奶的钙含量特别高(125mg/100g),是人体钙的最好来源,我国儿童生长迟缓、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很高,钙摄入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富含维生素B2和维生素A。因此提倡增加鲜奶及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对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应鼓励人们调整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含脂肪少的禽类及水产类生产和消费,少吃含脂肪高的猪肉类制品。
营养教育:《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中国人的膳食指导原则,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应广泛宣传。
农村居民营养改善措施
推动农村家庭菜园和果树的种植及小家禽家畜的养殖:这项措施需要多部门的协作,主要是政府在政策上引导和各技术部门的协助。如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好的蔬菜和豆类等食物品种的种植和栽培技术,畜牧部门提供饲养家禽家畜的知识及优良品种和防病措施,商业部门要组织剩余产品的流通,使广大农村居民农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5
农村与农业一直深受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要保障。随着资金流动在全社会全行业广泛推行,农村的金融也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深入研究。本论文以期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和当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为后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未来发展规划打下前期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般来说,小额信贷是指为中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的一种小额度的持续的金融服务活动。
在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类型小额信贷,即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沈红(2000)研究了孟加拉格莱瑕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得出小组联保模式能确保客户获得全部贷款;杜晓山(2006)通过对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制度主义模式在强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小额信贷的社会目标,与福利主义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温铁军(2007)认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丰富多样,在借鉴其他国家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时要谨慎、不能盲从。
在小额信贷发展面临问题研究方面,张爱武、邱兆祥(2007)通过对历年来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在运行小额信贷时应摒弃扶贫就是救济、融资放砸馕蹲沤鹑诜缦铡⒏蝗烁讲信用等错误思想。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期试点阶段、项目扩展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和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阶段等四个阶段。
(1)初期试点阶段。初期试点阶段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主要是国内外不同的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利用国际组织捐款或其自筹资金在我国进行小范围的小额信贷实验,目的是考察在我国开展小额信贷的可行性。
(2)项目扩展阶段。通过试点阶段的发展,政府部门总结经验,逐步认识到小额信贷能够帮助解决贫困问题,于是从1996年到2000年,政府部门开始大力鼓励政府相关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信贷项目,小额信贷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局面。
(3)全面推广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效,政府对小额信贷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同时为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政府积极开展小额信贷,并在较大范围内全面推广小额信贷。
(4)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阶段。2005年以后,随着中央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小额信贷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央行加大了对小额信贷的扶持力度,同时允忌桃敌孕《钚糯试点,培育多元化的小额信贷组织。
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总结
(1)小额信贷缺乏区域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且伴随着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现实情况,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性质各异的信贷机构提供各具特色的信贷产品与服务。当前的农村金融制度比较被动,信贷资金的发放与使用效率均较低,支农效果有限。
(2)信贷资金来源有限。根据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资金来源中有90%属于自有资金。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存款,从其他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等外源性融资方式增长乏力,资金来源受限使之可持续发展发发可危。资金短缺,就无法拓宽服务面,无法照顾到更多的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资金短缺,就无法提高贷款额度,无法更好的满足农民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3)需求对象与信贷产品错位。我国大力引进并推广农业小额信贷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资金供给,在充分挖掘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的自给投入,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良好发展。但传统的农业小额信贷在确立目标客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没有指定严谨且细致的标准,严重违背了小额信贷的成立目的。
(4)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较低。很多小额信贷机构或运行主体普遍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不同于一般企业,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着支农惠农和自身盈利的双重目标,应逐步探索出一套包括审计、信息管理等在内的、适合其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
(5)法律地位欠缺进而监管不到位。小额信贷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政策法规的出台跟不上小额信贷发展,这里主要是指小额贷款公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
五、结论
我国农村现状范文6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09-01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空巢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如何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也逐渐增多,由此引发了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当今农村空巢老人在我国占有很大的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他们自身的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等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都处于弱势,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所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现状不容忽视,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健康水平较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身体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较差的占很大比例,患慢性病的和长年患病的比率竟然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种疾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并且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现在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有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承担不起。另外,许多农村空巢老人普遍有讳疾忌医的心理,他们经常抱怨医院收费昂贵,常常隐瞒自己的病情。每每病痛发作,只吃一些非常廉价的止痛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还有就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小病总是一拖再拖,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很多慢性病患者,时常面临着“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在农村很多老人长期独居,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儿女都会把自己的小孩接去一起生活,导致留守的老人不但在生活上长期独处,连最起码的精神慰藉都缺失了,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生活目的不明确,生活环境很单调,和外界接触较少,心里话无法倾诉,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导致很多老人产生孤独感,不愿与人交流,长期下来严重的话还会产生孤僻症和抑郁症,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三、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城市较低,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往往用来经营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给予父母的补贴很少,导致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计。尤其是那些男性的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同时,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很多也将承包的土地转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更是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还得继续劳作,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清苦。
四、生活缺少照料
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现状是子女很多都外出打工或者谋生,结果造成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缺位。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很大比例,这些空巢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照顾,而且他们中的很多都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保障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暴病无助的状况,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