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价值

学术期刊编辑价值

首先,我非常荣幸应主办方的邀请来与大家共同庆祝《装饰》6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所在的期刊《设计问题》(DesignIssues)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因此深知创办期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存在不同的语言机制,其中有一些共同的运营特点,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相关的经验,探讨设计或学术期刊创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问题》有两个版本,每年发表文章30~35篇。它有以下特点:首先,刊登的文章涵盖了历史、批评、理论这三大领域。现在的学术期刊跟过去的定义不太一样,在重视理论的同时,也比较注重实践。回顾期刊过往的历史,二三十年前刊登过的文章,在发表之初会在领域内引入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设计问题》不想把实践拆分出来,它很注重实践,认为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次,对于方法论,《设计问题》采取的是非常综合的理念。我的有些同事背景是商业、心理学,而不是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相关的领域。收到投稿后我们会挑选跟设计相关的文章,但是不排斥跨领域的内容,因为我们觉得设计无处不在。我们还发表建筑学方面的文章,有专门的筛选文章的过程和方法。另外,还覆盖工艺设计、交互设计、平面设计、服务设计,以及设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投稿。再次,《设计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期刊,投稿人并非大家所想象的大部分都是美国作者,而是来自世界各地。不管作者是来自亚洲、南美洲、欧洲还是非洲,只要内容好就能获得发表和刊登的机会。虽然《设计问题》是英文期刊,但是每年会选7—9篇比较好的文章进行汇编,翻译成中文,集结在中国发表,现在做到了第五期。同时,在中美洲墨西哥城也出版了西班牙语的刊物,并与土耳其当地的本土杂志一起创办了该地区的期刊。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不管其文化背景、专业领域是什么,不管是中文还是西班牙文,只要是设计类的投稿文章,《设计问题》都非常欢迎。我们还有中国和土耳其当地的编辑,收集比较好的文章。另外,我们还设立了奖学金。《设计问题》希望通过上述做法鼓励全球设计领域的通力合作。最后,《设计问题》对反映设计的本质和目的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我们希望能够追本溯源,在文章中,在与读者、作者的沟通过程中发现到底什么是设计,为什么做设计,为什么设计很重要……并回答这些基本的问题。《设计问题》希望能够为优秀的作者提供发表平台,投稿人有些是教授,有些是副教授、助理教授,还有博士研究生,高质量的博士生毕业论文也会被发表。《设计问题》从创刊的1983年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开始是每年出版三期,几年前改成每年四期。

我认为,一个主编的价值与一个编辑小组的价值是不相上下的。《设计问题》在芬兰、英国、美国等国家都有编辑小组。我加入《设计问题》期刊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刊物在不断成长,所以我对这个领域的出版工作颇有了解。我也是其他九本杂志的咨询委员会成员,会给他们提供具体的建议。最近,我还收到一本新杂志的邀请,为其提供战略发展的建议。同时,我自己也发表了很多文章、出版了多本著作,在世界各地演讲。我希望与大家探讨编辑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学术期刊,这其中不仅包括大学里通常所说的理论的探讨,而且包括实践和一系列的反思。我认为,一个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尤其是对于《设计问题》这样的期刊,主要有四点:第一,作为编辑,要理解期刊的愿景。为此而制定一个政策,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平台,使得各个领域的实践者能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希望建立起一个场所,能够找到新的声音、找到新的作者,让他们加入到我们的社群中。我们希望作者的性别和国籍更具多样性,比如请来自非洲的教授发表文章。我们在为此努力,因为建立这样的场所是非常重要的,这会进一步加强对于设计的认识,而且是通过非常复杂的形式对其进行认识,并进行整合。好的文章一定有很多对现实的认识。我们也鼓励创新,寻找新的知识,对于设计来说这是新的视角。我们还希望有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投稿,并对关于设计的理念和声音表示欢迎,尤其欢迎在大学传统的各个学科之间跨学科的想法。第二,评估趋势。《设计问题》每个月都会讨论收到的所有投稿,探讨新的想法、新的趋势是什么。六个编辑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只有一名女性,我们希望自己的编辑团队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对趋势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每年会花两天的时间专门讨论新的趋势、新的想法、新的可能性,了解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发表什么样的文章。我们认为要考虑未来的实践,对未来有所了解,因为《设计问题》是选择标准非常高的一本杂志,提交的文稿大概只有10%—20%能够真正发表。也许英文写作对有些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障碍,但是如果非英语母语的作者提交的文章想法非常好,文章的结构也非常好,那么我们会帮助投稿人进一步修改文章。我自认为是很会写文章的,而我的同事们也给了我很多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第三,对投稿进行评估。首先《设计问题》的六个编辑会做内部评估,虽然每个人都有专长的领域,但通常都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所以我们会一起进行评估。如果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也能够代表领域发展的趋势,就会被挑出来进行同行评审。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自己做同行评审,如果针对某一个领域没有把握,则会做双盲的同行评审。有的时候,外部的评审专家会给出复杂的评审意见,期刊内部的编辑再进行评估。我们也会对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分析,看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而且,从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第四,建立和维护与作者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审阅《设计问题》的投稿要看四个方面:首先是这篇文章到底想讲什么,要讲的问题是不是与设计界相关且有用的。通常一篇好的文章还会讲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对大家来说是重要的和有用的。其次要看假设到底是什么,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想法的,编辑会看你的文章属于哪一类。有时还要看现有的知识基础是怎样的,如果是新想法,会不会代表未来新的发展方向或者这个领域前沿的想法。再次是了解想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设计问题》期刊没有特定的写作方式,它欢迎任何领域、任何学科的文章,投稿者也不用担心文章技术性过强过于复杂,但是必须有自成体系的逻辑。通常《设计问题》很难接受只做案例分析的文章,因为有时候它只是一个项目报告,记录一下你做了什么。在这本期刊中,不仅需要看到一个项目报告,还要给出除此以外更高层面的东西,而且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这是它所感兴趣的。最后是文章有什么意义,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中有何贡献。

过去35年来,《设计问题》有很多文章对设计领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除了期刊编辑的价值,我还想进一步探讨另外几个话题。一个话题是,信息时代,设计期刊面临的挑战是什么。《设计问题》的编辑们意识到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出版和实践当中,需要找到设计新的做法。设计有艺术设计、服务设计、环境设计、系统和机构的设计。我认为现在的趋势就是世界各地越来越往第四个趋势走,中国也是如此。在各个国家都有这样的趋势,发展得非常快,而且我相信,在中国,未来这种趋势的变化会更明显。在出版方面,大学要求博士生和教职员工发表更多的文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非常危险的。我认为一个年轻的教授发表文章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如果文章不够成熟,对于个人的学术发展是有副作用的,学术积累需要时间。在出版界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趋势,如果一个人的研究是由公共资金支持的,他就必须在大家公开获得信息的平台或者期刊上发表,尤其是同行评审的文章。在欧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而且在英国、美国也有这样的迹象,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有资金资助的。对于期刊和出版的信用来说,这会带来一些问题。《自然》《科学》期刊也受到了影响,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对这个问题也颇为关注。而我希望编辑以及同行评审能够在研究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有一些期刊对于学术的内容不感兴趣,而是通过举办各种各样所谓的学术会议来挣钱。十年之前《设计问题》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后来发现这样的做法不好。另外,有年轻人通过付钱给期刊,使他们的文章能够得到发表,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摒弃这样的做法。对于以发表为名组织会议挣钱的机构和期刊一定要特别小心,这些期刊在文章发表过程中其实对于文章的质量是没有任何把控的。所谓花钱买来的出版,文章质量一定是有问题的,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我认为,需要保证学术发表的质量,这是防止出版行业走向衰落的方法。关于趋势,我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过去一年设计行业在进行拆分,分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企业的方向;一个是非营利机构。前者的例子是,一个月前,在一个三千人的会议上,有来自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年轻人,他们都把自己叫做设计师。“二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有很多大公司内部也有专门的设计咨询师。而非营利机构的目的性没有那么强,更关注设计为社会带来的改变,为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带来的改变。这些专门围绕设计的政策和理念,将推动社会的变化。另一个趋势是人工智能(AI)成为特别热的话题。但是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人们需要深思熟虑后再使用的技术。大家对人工智能及其潜力、它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有一些误解,恰恰在这方面需要有好的设计师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有的人说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它可以解决问题,但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并不是通过人工智能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我认为伦理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话题。我前一段在上海围绕这个话题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8月在旧金山的一次会议上也讲了设计的原则和理论。因为有很多设计师在发挥才能的过程中,非常需要伦理方面的指导。我认为,学术期刊发表的新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这些是发表文章的新生态。《设计问题》的纸刊在全世界共有35000名读者,去年网上下载量是20万,从中可以看出线上线下读者群的差别。从网络书店下载文章的方式与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是颇为不同的。我在这里还想探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对话设计。与我们原来理解的科学设计不太一样,对话设计是通过强调社会的参与和互动,包括政府层面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强调交互式的设计。对话式的设计已经呈现出发展的势头了,而且在慢慢生根发芽。我认为,出现新的设计类型的时候,我们要调整原有的传统研究方法,统计数据并不能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设计人员更不能完全依赖过去的统计数据对未来趋势进行把握,它实际上与很多元素相关联。过去的统计数据和未来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性,但并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说以前做了什么很成功,使用量就会增多,数据表面很好并不意味着将来成功会再次出现。另外,关于“体验”这个理念,我认为,大家如果想在某个领域发表文章或者做研究,可以关注体验设计。大学在不同时代都做过不同的结构上的调整,而设计期刊在连接过去和未来之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大学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动作,包括传统大学和新型大学。很多大学设计的学科已经和其他学科有了更多的融合,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同时,在数量和范围上也有很多跨学科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