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有序性

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有序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在智能手机等交互式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基于自发式传播的UGC(UsersGenerate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利用碎片化的内容传播为传统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新媒体和更新媒体在碎片化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利用碎片化的传播影响社会价值取向与获得经济效益。当人们愿意接受并喜欢从碎片化的信息中获得阅读满足时,更多的信息源都会主动适应并采用碎片化的传播手段,来获得更快的传播,以期待获取传播效应的最大化。在碎片化传播的开始阶段,以学术期刊为主流的学术成果出版者或缺乏意识或缺乏能力,更多地囿于传统出版模式,致使自身的传播地位在新的传播方式冲击下迅速被分化,一些跟得上形势的学术期刊蓬勃发展,而其他的则快速被边缘化。随着碎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对于碎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一些学术期刊从碎片化传播的初始被动状态中迅速转变过来,主动地将期刊刊载的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化处理,以适应受众对碎片化传播的需求。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文献进行碎片化处理首先是为了满足相关科研工作者对快速便捷获取科研新成果的需要,但最终还是要转化为新的科研力量,支撑新一轮的科学研究。因此,实现学术期刊碎片化的有序性传播将更有利于学术成果影响力提升,以尽早实现学术成果的转化。

1学术成果碎片化传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碎片化”一般是指对整体进行部分化的分割行为,最早被运用在“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否定与割裂的一种表现。后来,碎片化被运用在不同领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在传播学领域,碎片化主要指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利用,产生了以“短、平、快”为特征的传播平台以适应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速度要求。尤其是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催生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进一步迎合了人们追求快餐式阅读、浅阅读、碎片时间阅读的偏好,并逐渐发展成为数字阅读的新趋势,开始改变人们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实际上,在碎片化传播的开始阶段,对于大多数学术成果拥有者和出版者而言,他们对于学术成果碎片化传播是被动的,他们或缺乏意识或缺乏能力,在碎片化传播的浪潮中被裹挟向前,尤其是以学术期刊为主流的的学术成果出版者,他们更多地囿于传统出版模式,致使自身的传播地位在新的传播方式冲击下迅速被分化,一些跟得上形势的学术期刊蓬勃发展,而其他的则快速被边缘化。人们对于碎片化信息的接受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扩展的过程,当大部分人开始满足于通过碎片获取社会信息时,有些人还要求能够从这种阅读模式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发挥更大的用途。学术成果传播者对于碎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适应和调整,随着碎片化传播向更深层次发展,一些学术成果传播者从碎片化传播的初始被动状态中迅速扭转过来,主动将手头的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化处理,以适应受众对碎片化传播更深层次的需求。对学术成果文献进行碎片化处理首先是为了满足科研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对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的阅读需要,但最终还是要转化为新的知识,支撑新一轮的科学研究。因此,立足于实现传播目的的主动性碎片传播是信息时展的要求,也是学术传播者对于学术广度和深度传播的主动要求,更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与转化。

2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无序性

基于自发式传播的UGG的碎片化传播在最初阶段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以新闻信息碎片化传播为例,就信息来源而言,新闻信息碎片有正规新闻单位推出的,也有普通机构分享的,有专业媒体人或所谓的大V的,也有平民老百姓爆出的。在WEB3.0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碎片式的新闻消息,这些信息的来源五花八门,很多都不需要严谨的语言逻辑,只需要新闻事实(有些也不是事实)就可以。就信息传播的对象来说,新闻信息碎片没有特定的传播对象,只是泛泛性的传播。很多信息碎片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甚至在朋友圈内进行传播,它传播的对象并没有特定所指,而任何人也都可以阅读、分享以及传播。虽然有一些程序应用如“今日头条”等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同类新闻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读者,但这种推送的目的也是无序的,APP程序无法准确判断读者的真正需要,只是基于相同兴趣的同类推送。就早期的学术碎片传播来说,它与其他的信息碎片的传播别无二致。由于大多数学术期刊缺乏碎片化传播的意识或实现碎片化传播的能力,在碎片化传播发展的初期,他们依然按照传统的出版发行方式实施学术信息的传播行为,没有主动开展学术期刊的碎片化传播,这使得在传播领域中存在的学术碎片大多数是被二次转播者制作和传播的,这导致了学术碎片的形式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传播对象泛滥。尤其是二次转播者不具备一手的学术资料,或者不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对学术成果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导致其所制作和传播的学术碎片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学术成果价值,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

3实现学术期刊的有序性碎片化传播

随着学术期刊化被动为主动,寻求学术成果的碎片化传播,学术期刊的碎片化传播状态也由无序性传播逐渐转为有序性传播,但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碎片化的有序性传播,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3.1从无序性传播到有序性传播,是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回归

学术期刊碎片化的有序性传播是指在学术期刊有意识的参与下,学术期刊与外界可以产生动态稳定的信息沟通,这不仅仅反映的是传播目的的导向性,更重要的是学术期刊可以与社会环境保持不断地信息交换,不但双向输出学术信息,也双向接受学术信息。实现学术期刊碎片化的有序性传播的基础是学术期刊对于学术成果主动实施碎片化传播。在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中,学术的传播实际上是有序的,这种有序性是建立在单向的线性传播之上的,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接收作者的学术信息输入,经过加工向读者输出。虽然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的中介,但很少能接收到读者的直接反馈,也很少将相关的传播信息反馈给作者,不能将作者与读者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学术信息传播的效率极为低下,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不过在这一传统的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占据着传播的主导地位,其所传播的学术信息具有可靠性。数字化传播兴起后,极为便捷的沟通方式缩小了学术期刊与作者、读者的距离,学术期刊可以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更加方便的接受作者学术信息的输入,再输出给读者,随后接受读者的反馈输入,整理后给作者输出。学术期刊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作者和读者置于一个三方同时交流的平台,实现最大化的学术交流。相对于传统的出版方式,数字化的传播也还是处于有序化的传播状态,只是学术期刊对学术传播更具有掌控性,可以使学术信息的传播面更大。随着数字化传播进入WEB3.0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占据了主流,碎片化的传播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但也带来了信息的驳杂无序。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这一轮传播方式升级中逐渐失去了对学术传播的主导地位,被动的信息传播让学术期刊出版者无所适从,有些学术成果甚至跳过了学术期刊直接在网络中传播,学术期刊开始失去自身天然的传播能力。一些学术期刊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主动寻求学术成果的碎片化传播,当无序的学术传播走向有序性时,社会环境往往给予正面的激励,因为学术信息的接受者更需要学术信息的有序化获取,更需要学术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学术期刊利用好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将有利于学术信息更大价值的传播,同时也是其传播能力的回归。

3.2有序性碎片传播有利于解决学术期刊在OA上的选择难题

开源期刊,又叫“开放存取”简称OA(OpenAccess),是指将学术信息资源放到互联网上,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得,而不需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开源期刊是一种免费的网络期刊,旨在使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无限制地访问期刊论文全文。此种期刊一般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获得、无限制使用的运作模式,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在论文质量控制方面,OA期刊与传统期刊类似,采用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开源期刊不再利用版权限制获取和使用所的文献,而是利用版权和其他工具来确保文献可永久公开获取。OA期刊一般成本低廉、传播快捷,比传统期刊具有更多样化,时效性更强,是未来科学信息发展的方向。现在阶段,很多学术期刊都在考虑是否成为OA期刊,这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也有利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增长,但在现实操作中,学术期刊都有一定的顾虑,一是选择OA后,期刊的经费没有办法保证,虽然可以通过作者付费的方式,但就现有法律层面来说,收取过高的论文处理费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般级别的学术期刊,如果收取过高的论文处理费,将会直接导致稿源枯竭,影响期刊的生存。二是选择OA后,将会得不到现有大数据库的支持。比如说中国最大的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对待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支持是不一样的,OA期刊在“中国知网”所能获得的数据情报支持远远低于非OA期刊,这是由其商业性质决定的。在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加入了“中国知网”,在数字化传播、期刊影响因子、学术不端判定等方面极度依赖“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如果学术期刊加入到OA期刊的行列,将会减少很多相关资源。因此,如何解决OA上的选择是很多学术期刊正在思考的问题。利用有序性的学术碎片传播将有可能解决这一难题。学术期刊可以在不用OA的情况下,将学术成果进行有序性的碎片传播,将其推送给确实有需要的读者,而读者在阅读了学术碎片信息后,可以决定是否付费获取学术成果的全部内容。这样,在既可以维护各方利益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学术成果信息的快速传播。当然,期刊的OA将是未来期刊发展的趋势,学术期刊还是应该早决断、早选择。

3.3制定相关标准才能实现学术信息碎片有序化传播

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主体是碎片化的学术信息,要实现其有序性传播首先要对碎片化的学术信息进行一定的界定,使其具备一定的特征,可以让读者、作者快速检索出有用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增加受众黏性,聚合相关行业的信息,实现学术信息的有序化传播。曾经有研究者提出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应具备话题新颖、内容实用、特色鲜明等特点,但这是基于碎片化传播的行为而言的,对于传播中的主体来说,一个有利于传播的学术碎片也必定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特征和本质特征,独特的形式特征可以使它更容易被主动制作,更容易被精准识别,更容易被转化利用,而独有的本质特征使它更具有传播目的性、更具有传播价值,也更具有经济价值。学术碎片的形式特征主要是指学术碎片的外在特征,包括学术碎片的容量大小、必要的学术以及法律信息的组成。具体来说就是学术传播者主动制作的学术碎片在形式上要区别于被动生成的学术碎片,要便于学术传播者主动制作、快速识别、精准提取、规范传播与存储,同时考虑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深度阅读的需要。学术碎片的本质特征则是学术碎片具有的信息来源要可靠且有较高的用户导向性、要具有确定的传播目的和资源价值、要具有信息的封闭性和探索的开放性。总的来说,制定标准要在形式上具有封闭性,保证传播过程中学术信息的完整不被污染,同时也要具有内容上的开放性,便于信息接受者传播、评论、交流与利用,可以在传播碎片时通过相应形式附加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获得其他阅读者的认同或者指导。

3.4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施有序、有目的的传播

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使人们面对信息选择时无所适从,原有的随机信息获取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以抽样调查研究为基础的随机信息分析也不能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帮助人们开展研究,人们需要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利用大数据分析法这一新的信息处理模式来优化海量的信息,以获得更强的决策力和更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术期刊可以更加精确的找到每一个渴望获得相关学术资源的受众,通过学术碎片将其精准的投送给该受众。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用最少的资源产生了最大的传播效应,受众也获得了最需要的学术资源,减少了信息获取的成本。整个过程是一个有序传播的过程,学术期刊的传播目的和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而也能够促使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研究在近三十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很多学科都做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它可以使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以帮助人们更科学的决策和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在编辑出版领域,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除了可以减轻编辑的一些编校劳动外,在传播领域同样可以帮助传播者实现更加有序、更有目的的传播。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编辑指令,参照不同读者的要求自动制作具有不同内容的学术碎片,并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境下,形成千人千面的学术碎片,自动分发给不同的阅读者,更加精准的满足阅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对传播中的学术碎片进行筛选,自动提取出最尖端的学术信息或最需要突破的学术难点,提供给相关研究者,以指导学术研究的方向。以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需要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在学术信息传播中不会占据主流地位,因为学术研究者对于学术信息的获取往往是无止境的,他们不可能满足于碎片式的信息,他们永远都希望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学术信息。但碎片式信息的有序化传播能够使研究者更快获得最新的学术信息,以优先推动自身的研究进程,并可以进一步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因此,碎片化学术信息的有序性传播在未来的学术信息传播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而其主动行为实施者———学术期刊也仍将处于重要的学术媒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