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应提高的能力

科技期刊编辑应提高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科技期刊带来发展的新机遇,也使得媒体融合互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媒体融合主要是指刊网融合,其发展简单来说可以201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自网络版刊物出现至2010年这一段时间,刊网融合逐渐发展但模式较单一、影响力也有限,这段时期有实力的刊社自建网站,实力较小的且绝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是依靠知网、万方、维普等专业期刊网站实现纸媒到网刊的转变。自2010年始,伴随3G、4G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及智能手机、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使科技期刊媒体融合进入到刊网互动的全新时期。

一、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有9877种期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中列出的科技类学术期刊有3713种,认定的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共693种(科技期刊占一半以上),两者累计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在4000种以上。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大,但发行量均不大,每期印数在数百份至数千份之间,且基本以赠送、同行交流、库存收藏等为主,客户订数极为有限。近年来,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科技期刊的发行量有下滑趋势,使本已发行量极少的订数雪上加霜。在这种形势下,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其必要性显而易见。但如何提升学术影响力,如何借助媒体融合的态势扩大业界知名度,如何使刊载的文章发挥更大的效用,需要科技期刊编辑潜心探索。

(一)媒体融合可缩短出版周期

网络的普及使得科技期刊媒体融合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实现编者、作者、读者在线交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集智慧于一体,提升科技期刊品质。在传统的纸媒为单一传播形式时期,作者投稿后,科技期刊编辑选出符合刊物要求的稿件,给审稿专家,待专家返回稿件后,作者修改,编辑进一步加工完善。从投稿到刊出,时间短则半年,长的可能一两年。科技的日新月异,在这漫长的待发表周期中,有的“新技术”“新成果”中的“新”都不禁大打折扣,甚至会有“昨日黄花”之嫌。而媒体融合的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审稿系统一发现有创新的好文章,及时交付审稿专家,专家通过在线审稿给出专业意见和修改建议,编辑进一步指导作者修改完善,三审三校后,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将该论文在中国知网通过数字优先出版,这样实现论文的即时或者说最快时间,保护了作者的科技创新力和发表优先权。

(二)媒体融合可提升期刊增值服务能力

科技期刊一直是小众刊物,由于内容的“专”“精”“深”,读者对象多是高校、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因此,一直传播范围有限,具有明确的市场细分和受众群体。但有的科技期刊创刊历史较久,拥有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一定的公信力,需要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扩大用户量,增加内容的精准化推送,延伸期刊的增值服务内容。网络的出现使科技期刊提升增值服务成为可能。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将传统的纸刊的内容换了一种载体,不是仅文字搬家、从纸刊转移到网络版,而是从内容到传播形式到发行推广渠道都全然不同的全新、深度融合。首先这实现了传播方式的快捷,使读者能在很短时间获知新技术、学习新科技知识;其次刊物的网络版可以打破纸媒内容的局限性,将视频、链接、分享相关科技信息等置于刊物的网络版,有利于读者细化、深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期刊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展,让用户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用户体验,扩大刊物覆盖面。

(三)媒体融合更有利于科技信息广泛有效传播

科技期刊编辑一直担负着向社会大众普及推广科技知识的重任。而在传统纸媒时代,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科技期刊受众面窄,其影响力有限。网络时代的来临满足了科技期刊向社会推广传播科技信息的梦想,同时也给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大数据时代使得客户信息内容的“精准推送”成为可能。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大数据调查客户的碎片化阅读内容,分析客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和内容,为用户提供关联性内容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科技期刊编辑要有占在舆论制高点意识,引导客户阅读需求,通过审稿专家、读者、作者优化刊物内容,在服务客户过程中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用户对刊物的认知能力,实现科技信息广泛有效传播。

二、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

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也是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相对于报纸、电视这些新闻媒体,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步履缓慢,相对滞后,目前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是担忧多于行动。科技期刊编辑基本是体制内的人,编辑部人员数量少、办刊经费也有限、创新观念及服务意识都有待加强。面对互联网+的形势,科技期刊编辑也有过忧虑,会思考“纸刊会不会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纸刊还有没有生存的必要、还能存在多久”等问题,但担忧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应媒体融合新形势,必须付出切实行动。其次是被动大于主动。面对网络化、信息化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多科技期刊编辑不是主动思考出路寻找对策,而是被动等待、观望。新媒体对传统期刊的冲击,若一味被动等待改变,不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更新刊物传播手段、顺应时代潮流,则刊物未来还能否生存,结果不得而知。再次是片面追求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有的科技期刊过分追求影响因子失去自身应有的价值。目前的影响因子的学术评价指标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也对刊物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力有一定积极推动作用。但有的科技期刊放大了影响因子功用,以提升影响因子为刊物考核指标,这显然偏离了科技期刊办刊初衷。科技期刊的存在是传播科技创新信息,推广科技知识,为读者为用户服务。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更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倡导“读者评价、同行评议和影响因子三位一体”的综合的期刊评价标准,通过各种积极举措全方位地提升刊物影响力,避免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不良现象发生。

三、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应提高三种能力

“刊物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媒体融合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传播科技信息、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推广新的科技成果、如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离不开人才,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提升是其中最核心要素。与传统纸媒时代不同,科技期刊编辑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必须提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这三种核心能力。

(一)策划能力

步入媒体融合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增强自身的策划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改变以往“等米下锅”的意识,树立引导科技、占领科技信息传播主阵地的“无网不胜”的意识,多挖掘作者、读者资源,策划受读者青睐、吸引用户关注的新栏目积极组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自身刊物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学术影响力。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会针对目前用户多种阅读载体并举的现实,利用新媒体将期刊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用户的需要是实用性和方便快捷,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加强策划能力,在刊物的网络传播方式上,多加强策划简短的、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的“碎片化”信息,特别是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即时传播、立体传播,策划多终端、即时性、互动式的立体传播载体平台。

(二)创新能力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新的时代带来新的变化,科技期刊本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本、宣传推动科技创新为已任,更应顺应新形势积极应对。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业务创新能力,适应刊物战略转型。要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要增加刊物的原创性、可读性、影响力。“专业的期刊需要专业的人才。”“专业的人用心做好专业的事。”这两句话表明科技期刊优质内容的获取与完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贯彻在刊物中,多采用一些原创性强、适用性强、可读性强、能有效影响传播提升影响力的文章,实现刊物的网刊与传统纸刊的深度融合。其次是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要提升刊物品牌影响力增加刊物特色。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多,但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刊物的“同质化严重”,即各省都有类似高校和科研院所,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期刊“千人一面”,栏目及刊载文章类似,缺乏独特性和品牌意识。科技期刊编辑要整合资源,将刊物办出特色。比如,针对本地的优质资源和独特环境,或者依托本单位的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邀请其加入编委会,利用编委会或审稿专家的智力,创新刊物的特色,从栏目策划到内容安排到后期服务,将刊物品牌意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创新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办好刊物办出特色。再次是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编辑要创新采编流程、重构内容生产模式。优化采编流程是促进内容深度融合的基础要素。传统纸媒时代刊物的出版仅仅是编辑部几个人的事,脱离了整个单位大的环境,这样生产的内容必然对单位的影响力有限,故影响和制约了刊物的发展。在媒体融合的形势下,新媒体要求及时性和实用性,对内容的传播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科技期刊编辑部基本都采用了新的采编系统,一体化办公,实现了编者、作者、读者三者及时互动,达到了“同步性”的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期刊编辑要树立“全局意识”,时时要有“危机意识”,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更要考虑保护作者版权、保护出版单位法人利益,尤其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环境中,对于刊发的科技论文要仔细甄别其创新性和真实性,做“学术阵地守望者”[4]“守夜人”或“把关人”,通过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对学术观点或成果的追踪,了解行业及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最大限度防范学术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尽可能杜绝学术不端。

(三)服务能力

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出版业生态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媒体融合是出版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实现科技期刊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媒体融合、刊物转型升级中,科技期刊编辑要提升服务能力,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坚守定位,勇于担当,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引领、科技创新中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1.坚持用户导向,使刊物内容更贴近读者心灵。科技期刊编辑要将用户需要放在首位,树立“一切为用户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在选稿时,多采用介绍科技新经验、新成效、立足科技前沿的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应用推广价值的文章,通过刊物内容帮助客户补齐科技知识短板,化解本领恐慌。2.开发“精准OA”平台,方便用户获取信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至上”,在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在传统纸刊时代的单一“订户”服务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需要。科技期刊在坚持“内容为王”“追求品质”[6]的基础上,要通过大数据,找准客户需要,开发“精准OA”平台,为目标客户及时推送所需要的信息,扩大刊物的效用。科技期刊要服务于学术研究、国家创新和社会治理,故科技期刊不仅是,更要做好为作者服务等各项工作,如过程后的反馈、DOI的配套,使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于所属行业,更好地服务于目标客户。3.建立移动客户端,积极开发数字新产品。网络的普及、以智能手机和iPad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推广,方便了科技期刊在新媒体的创新和成果推广。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根据自身学科特长和考虑读者兴趣,有针对性地建立自己的学术圈,策划时代感强的读者感兴趣的学术专题,通过交流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将科技期刊纸刊中难于用文字讲解表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用视频、图片的形式,延伸纸刊的内容,扩展纸刊的深度,实现“一元、多次利用、深度加工、广泛影响和传播”目标。

四、结束语

科技期刊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我国科研创新、高等教育、地方经济、国家政策等紧密相联。媒体融合形势下科技期刊要优化办刊理念、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之路。科技期刊编辑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提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这三种核心能力,通过新媒体使刊物有效吸引用户眼球、增加受众的阅读量,提高竞争力,扩大学术影响力,以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助力刊物的成功转型升级,为科技期刊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