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翻译教学中民族文化输出能力

谈英语翻译教学中民族文化输出能力

【内容摘要】本文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民族文化英译能力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翻译教学改革,研究如何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实现有效地汉语文化输出,从而履行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翻译教学;民族文化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语码转换,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1]多年来,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汉语语言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零设置”的尴尬局面,导致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平衡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使学生在习得目的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准确英语表达,是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对外文化传播与翻译教学

党的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王刚毅在2016年全国翻译研究战略论坛致辞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在全球话语权的建立,而要在国际社会建立话语权,离不开翻译。赵启正认为,打造软实力必须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译者要熟悉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故事,还要能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2]。也就是说,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应熟知中国民族文化,并且了解外国语言文化与政治环境,在外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准确地将中国故事表达到位。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两种文化传递、交流的过程,即交际双方应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翻译人才的民族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在谈及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时提出,在素质方面,要具有中国情怀,重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对中国文化怀有赤子之心。译者应当有文化自觉,不仅谙熟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同时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3]。为实现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中国文化的导入必将成为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翻译课堂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翻译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所学文化知识与翻译技能介绍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推介意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民族文化翻译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了河北工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大三与大四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匿名作答,共收回电子问卷124份,所有题目均设置为必答题,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该问卷共21道题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信息,有3道题目;二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有8道题目;三是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自我评估,有10道题目。

(一)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分析。该问卷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结果显示,在听说方面,76.6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听懂内容比较简单的英语广播电视内容,只有约10%左右的同学能够基本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41.94%的同学能够与英美人进行简单交流,42.74%的同学认为自己与英美人交谈时常常词不达意,约10%的同学甚至基本不能与欧美人进行交流。在读写方面,有68.55%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读懂有一定难度的英语文章并理解其意义,25%的同学认为即使借助词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章;75.8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写出多种体裁的英语文章,但是18.55%的同学认为自己写出的文章错误很多。翻译方面,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英译中方面比较熟练,但是中译英时问题较多,77.42%的学生表示相对于英译汉,汉译英更难,18.55%的学生觉得英译汉与汉译英都非常困难。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不难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现状不满,分别有81.45%的同学认为造成其语言能力不理想的原因在于自身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86.29%的学生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语言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讲课的内容方式,学习的环境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如学时数,班容量等因素也成为制约其语言能力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通过了应试语言能力测试,但其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希望通过加大学习时间和精力、调整学习方法并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学生汉语文化知识英译能力分析。该部分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掌握程度、以及汉语文化知识英译水平对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影响。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汉语文化知识“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61.29%的同学了解程度仅为一般。而关于汉语文化知识英译,59.68%的同学了解程度为一般,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9.68%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了解”。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家乡风俗习惯了解程度不够理想,约38%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家乡风俗习惯汉译方面“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不到10%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掌握程度较好。有超过九成的同学认为其对汉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绝大多数学生相信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有必要向外国人介绍本民族或本地域的文化风俗习惯,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课程中有必要导入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然而83.06%的同学认为在他们实际所学习过的翻译课程中,汉语文化知识英译的内容虽然涉及过一些,但是还不够。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翻译课程在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以及汉译英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所欠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熏陶,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翻译教学改革与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应突出民族文化输出能力培养,即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改变现有与教、学相关的各种结构,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达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要求教师课堂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意识”,增加对英语语言的感受[4]。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容易使学习者忽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保证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提高汉语水平提升翻译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样十分重要。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翻译专业,翻译课程设置都应当逐步地、适当地增加汉语言文化内容。比如可以增设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在翻译类教学内容选材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儒家文化思想,传统节日风俗等,还可以将我国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元素加入教材中,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文化自信[5]。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应当积极地探索突出汉语文化输出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手段,形成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课下训练、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延伸到中国文化,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适当增加学生汉语读物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汉语文化素养。此外,还应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举行翻译比赛,模拟翻译会场,成立翻译工作坊,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翻译实战机会。

(三)考核方式与内容改革。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现在外语专业课程尤其是翻译课程测试中,把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体现。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应尽量将测试内容与形式多样化,例如在题型,选材,作答方式与时间,开闭卷形式等方面根据课程特点与受试者水平进行灵活掌握[6]。

(四)加强教学人员业务素养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翻译教学人员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应注重自身学习与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翻译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与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文化交流与互动是双向平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文化同等重要,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此外,机器翻译以及人工智能翻译在近年来迅猛发展,而众多翻译教学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将成为翻译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要议题之一[7]。

四、结语

翻译人才的民族文化缺失,将直接影响对外交流和中国文化推广,严重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除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弄清自己的文化身份,提升文化自觉与自省,建立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的双向交流,积极向外推介优秀的民族文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优秀价值的文化在全世界产生深入而持久的影响。

作者:王丹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