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挖掘与数字化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挖掘与数字化

[摘要]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宝贵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如何挖掘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被抛弃,并不断创新,进而不断进步,这是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挖掘意义的基础上,从情报学视角分析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挖掘与数字化;从信息搜集与信息组织分析了信息挖掘过程;从网站建设与数据库分析了数字化过程。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信息资源;信息挖掘;数字化

情报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研究情报的产生、收集、加工、保存、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与情报管理发生了变化,信息、知识成为情报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情报管理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方向发展。信息资源是有使用价值的信息集合,信息资源管理是采用数据库、网络平台及其它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开发、共享的管理过程。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集合。因此,利用情报学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对其进行挖掘与保护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挖掘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如果不去挖掘,不去保护,世代相传的东西将不复存在。如何挖掘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被抛弃并不断创新,是文化自信必须思考的问题。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分。物质文化内容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建筑、工艺品、生产工具等;精神文化内容体现在民族历史、语言、文字、艺术、风俗、宗教等方面,因此民族文化资源有广阔的挖掘前景。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中有28个少数民族被定为人口较少民族,占中国56个民族的半数。28个人口较少民族虽然在人口上趋于弱势,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累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民族独有的文化和智慧,在助推其民族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目前的保护现状来看,人口较少民族由于人口数量少,居住环境相对封闭,导致文化体量小,传播势能不强,在文化传承方面受到阻碍;再者,民族文化融合现象使人口较少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本民族特色文化,一些民族的特色文化由于缺乏传承而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因此,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抢救、挖掘和保护意义重大。

二、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挖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挖掘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的言说方式、文化意蕴、审美建构、价值观念等。从情报学研究视角来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挖掘是信息搜集与信息组织过程。

1.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搜集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不仅仅是单纯的文献资源或音/视频资源,而是一种杂糅的复合型的多媒体资源。因此,信息资源的采集应该采用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方式的信息采集可以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方式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过程中,以国家图书馆为获取图书文献的主要途径;以中国知网为获取学术论文的主要途径;以民间收藏爱好者为获取灰色文献的主要途径。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可以整理出学术层面的研究脉络,如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从2005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人口较少民族口头文化的保护,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目前对于口头文化资源的保护有不同的方式,如部级、省级、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口传资源的数字化方面设立了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并建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该资料库容纳了各种口头文化类资源的声像资料和传承人访谈资料,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获取途径。

2.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组织

信息组织是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信息存储的过程。信息选择是从采集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信息分析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按照语法语义等层次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并对其进行组织,最终形成相关知识。例如,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复杂,在信息分析过程中可将其分成音频信息、视频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类别,然后再进行细化挖掘并存储;信息描述是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内容特征进行记录,目的是便于信息检索与利用。例如,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描述可以按照名称、关键词、摘要等提取检索词来描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信息存储是将信息筛选、分析、描述后的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存储在介质中,例如,形成数据库,可以解决用户在信息利用过程中的信息需求。

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可以通过网站建设和数据库建设来实现。目前民族类网站有综合网站和各族别网站之分。网站可以方便用户快捷地获取信息,并起到民族信息资源的宣传与传播作用。2017年11月28日,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批复,同意以佳木斯大学为依托单位设立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佳木斯大学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建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网站,该网站提供了民族文化、民族视听、民族非遗、民族研究数据库等栏目信息,目的是为用户及时了解一个民族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变化,并对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进行集中展示与宣传。在信息化时代,科研与决策管理的前提是信息资源的充分管理与利用,而数据库技术是科研与决策管理的技术条件。运用数据库技术,以资料库的形式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集成化的数据库系统,方便用户检索与利用。数据库的形式可以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是一次文献数据库,可以看到原始文献。这种原始文献包括各种研究文献的全文,如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各种口头文化的音频文献,如人口较少民族的歌曲、谚语、民间故事、民谣、吟诵等口头传统文化的音频资料;各种艺术表演的视频文献,如演唱、舞蹈、表演、戏曲、各种仪式活动等的拍摄记录;各种图案资料,如各人口较少民族的图腾图案、服饰图案等。书目数据库是二次文献数据库,只提供文献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即题名、作者、(创作者或表演者)、类型、语种、关键词、摘要、获取途径等,不提供全文。专题数据库是为某一专题设置的数据库,可以是某一学科的专题数据库,也可以是多学科的专题数据库,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总之,保护和传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关系到文化扶贫和生态保护等决策的实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挖掘与数字化研究是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形式的研究,也是一项典藏工作的研究,而建立人口较少民族数据库能够很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姚雅雯,段国章.试论情报研究方法工具的多样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7(24):65-69.

[2]艾雪松,等.文物信息资源元数据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19(6):69-74.

[3]茸芭莘那.典藏工作助力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N].中国艺术报,2018-03-07.

[4]陈畴铺.信息资源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

[5]孟桂荣.论我国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3(4):112-117.

作者:吴锋 迟秀丽 庄善洁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