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范例

人口经济

人口经济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现状;探究

1前言

提及典型的老龄化国家,我国当仁不让的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自上世纪后期就已经早早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化现状已经慢慢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标签;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也是十分庞大的。对于我国拥有着近40年的老龄化期,有些观点指出: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可能还起到一些反作用力。然而,借用一下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实例来阐述不一样的观点。据该国国家科学院的调查研究结果可知,尽管美国也是出于老龄化现状之下,但老龄化现象并不会影响甚至干扰到美国经济的飞升。意外的是,人口老龄化不但不产生阻碍作用,其还会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激活相应的消费市场;进一步说,老龄化还使得有关私人财富得到长时间的有效积累。不可避免的是,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与相关的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消极因素远小于积极因素,所以总体上,老龄化现状并为对美国社会的发展起到较大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老龄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之深[1]。从联合国人口署所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将有或多或少的加深趋势。有关专家预测2015至2050年的老年抚养比的全球平均水平将大幅提高约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又将世界上又将产生一大批待赡养的老年人。具体到我国而言,目前我国的老年抚养比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这意味着我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但是从我国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又可得知,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大幅度的被推动,均衡中又有着加剧的趋势。根据联合国专家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比将于2030年达到近24%,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比为16.2%。这个两个数据指标均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基于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人口老龄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并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下面,本文将通过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劳动供给、社会资本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主体的储蓄等主要方面产生的相关长期、持续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开始探究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劳动供给之前,首先要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大,从而使得该国的抚养率较低,最终为该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基础。而人口老龄化现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结果就是社会劳动力的供给量大幅降低,并且现存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趋于老化、弱化。作为目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人口的相关特征牵动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纵观那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它们在人口比例上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化、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社会生产力强。这些使得发达国家的人口质量较高,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人口红利[2]。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劳动力总是被标以“廉价劳动力”的称号。这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发展初期的劳动力基础是十分良好的,人口红利效应较大。这些均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出了相应的力量。然而,老龄化现状的出现以及加深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进一步影响了我国人口红利的大小,甚至有了逐渐消失的趋势。老年人口结构比例不断增长,使得有效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劳动力供给水平也在进一步下跌,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所降低。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劳动生产率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将通过增加产出水平等一系列的作用机制使得该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升。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

人们常说,与年龄一起增长的除了阅历还有资本。因此,人口老龄化趋势对于社会资本的形成也是存在一定影响的。根据我国大量学者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与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国民储蓄,它是指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去各项最终消费支出后的差额。由于上升到国民层面,因此这里的国民储蓄总的包括到了政府、私人储蓄。下面,本文就通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说明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国民储蓄,最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资本形成的。从政府储蓄层面来看,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使得社会的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这时,政府为维持社会发展稳定将通过颁布落实一系列的社会养老福利政策来进一步改善社会现状,因此政府财政支出的养老金和医疗支出将不断加大,在税收幅度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政府的资本储蓄率会产生明显的下降。因此,人口老龄化趋势作用在政府层面讲会使得其储蓄率下降;另一方面,从私人储蓄角度来探究。我国的私人储蓄一般会被分为两类,即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从直观上来看,人口老龄化现状对于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居民一生的储蓄是呈现倒U型的变化的。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将会使得储蓄变化情况图的后半段的人口数比例上升,这将明显导致整体的居民储蓄率下降。虽然老年人口为了在退休以更好的生存,会适当的增加其私人储蓄率,但是在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需求的作用下,居民的私人储蓄率整体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而对于企业储蓄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现状体现在企业方面则为职员的退休现象。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产生,企业的养老金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最终企业储蓄率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不利于企业资本的新增与形成。

4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就业的影响

相较于人口老龄化对于前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我国社会就业的影响效果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社会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社会整体失业率最终会下降。这种观点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使得社会的整体就业率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就是社会的劳动市场供给不增反降,这使得我国的劳动市场呈现“物以稀为贵”的局面。因此,一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社会上还存在着另一种观点,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不确定因素的根本所在。人口老龄化下,越来越多的人群面临退休的时期,市场上的劳动力将呈现稀缺性的特点。这时候供给小于需求,社会上劳动力成本将会被哄抬提高。这种现象将会使得社会上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从而进一步促使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产生。因此,社会上的就业率并不会有所提高。

5缓解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的相关建议

5.1审时度势,适当运用人口政策

谈及我国运用的人口政策,最著名的当属人人知晓的计划生育国策了。该项政策的实施确实十分有效的减缓了我国的人口增长,但由于其本身目的性过强,并未充分结合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改变人口结构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的这些年里,此项人口政策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到了老龄化社会发展的中期阶段,有效劳动力人口数量正在逐年下降。因此,面对如此关键的时期,我国相关部门应结合现实国情,审时度势,尽快制定出符合新时代的人口政策,合理的将人口的出生率维持在均衡的水平,并进一步控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来改善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5.2合理延长退休,焕活老年人力资源

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年龄越大,其所掌握的技术以及阅历就越丰富。而这些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面临退休年龄后,一方面社会将损失掉这些真正的精英骨干,另一方面他们的退休将促进社会的老龄化现状加剧。这些劳动者逐渐的退出了生产领域将会直接导致优质的人力资本流失。因此,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人们的退休年龄,使得一部分老年人继续要生产领域发挥余热。与此同时,加强青年人的工作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为之后接好下一任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减少退休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同时还能积极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

5.3提高社会生产力,调整资本积累政策

纵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相关趋势,“未富先老”是主要特征之一。反观其他发达国家,尽管同样是老龄化国家,但由于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技术较发达、社会福利制度较好,因此其社会生产率人保持在稳定水平,经济发展也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一案例,在我国还无法从社会福利等方面彻底改变时,应想尽一切方法提高社会生产力来进一步缩小“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现状缺口。而政府作为引导者,应提前颁布有关资本积累政策,调整投资和资本积累的结构,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社会资本的积累模式,从而转向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参考文献

[1]张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全国商情,2015,(22):13-15.

人口经济范文2

一、“七人普”数据显示:江苏人口要素面临新的挑战

江苏人口吸引力相对较弱。从省级人口增长看,2020年江苏常住人口8474.8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常住人口增加608.8万人,年均增长0.75%;同期浙江人口增加1014.1万人,年均增长1.72%,高于江苏0.97个百分点;广东人口增加2170.9万人,年均增长1.91%,高于江苏1.16个百分点(见表1)。江苏全省人口增量不及深圳一市人口增量(713.7万人)。从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看,分别选取三省人口增量排前五的城市,并按人口增量由大到小排序:苏州(228.2万人)位列第5,与前三名的深圳(713.7万人)、广州(597.6万人)、杭州(323.3万人)存在差距,甚至不及佛山(230.5万人);南京(131.0万人)位列第10,落后于东莞(224.6万人)、宁波(180.1万人)、金华(169.0万人)和惠州(144.6万人);无锡(109.0万人)、常州(68.6万人)、徐州(50.3万人)各居第11、13和15位(见图1)。同在长三角地区,江苏城市对人口集聚效应弱于浙江。一方面,人口正增长城市数量少于浙江。10年间,江苏10个地市人口实现正增长,3个地市人口负增长,盐城、淮安和泰州的常住人口分别减少55.1万人、24.4万人、10.6万人;同期浙江11个地市全部实现人口正增长。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人口增量小于浙江。江苏和浙江各有3个地市人口增量超百万,杭州以增加323.3万人领先,苏州以增加228.2万人紧随其后;南京增加131.0万人,无锡增加109.0万人,与宁波(180.1万人)存在差距,甚至不及金华(169.0万人)。作为浙江的核心城市,杭州和宁波吸引外来人口规模在“十三五”期间突飞猛进,杭州2019年人口增量高达55.4万人,超越深圳位居全国第一,同年宁波人口增量达到34.0万人(见图2)。江苏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从年龄人口看,10年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50.0万人,浙江、广东却呈增长态势,劳动年龄人口分别增加413.6万人、1014.9万人。10年来,浙江和广东的人口变动量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而江苏人口变动量以老年人口为主,老年人口增加593.1万人。2020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5334.9万人,比重63.0%;浙江劳动年龄人口虽比江苏少953.3万人,但比重高出4.9个百分点;广东比江苏多3334.8万人,且比重高出5.9个百分点(见表2)。从老龄化水平看,2020年江苏人口老龄化水平21.8%,在31个省市区中排第6。浙江人口老龄化水平18.7%,在全国排第18。广东未来的发展优势凸显,是“人口吸引力最强”与“中国最年轻”的东部大省。2020年广东人口老龄化水平仅12.4%,低于全国6.4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8,仅高于青海、新疆和西藏。从人口抚养比看,2020年江苏传统人口红利衰减,进入人口负担期,人口抚养比高达58.9%,分别高于浙江和广东11.5个、13.5个百分点,浙粤仍处于人口红利期。10年间,江苏人口抚养比上升18.0个百分点,浙江(上升10.2%)和广东(上升9.1%)的增长速度更慢。由于人口抚养比由0—14岁少儿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对未来生产力的投资,后者主要是消费人口,故需分析人口抚养比结构。江苏老年抚养比在2017年首次超过少儿抚养比,2020年分别为34.7%和24.2%,广东则以少儿抚养比为主,未来仍将成为“人口红利最大赢家”(见图3)。

二、人口形势将带来潜在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风险

人口要素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作用路径。经济增长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一个经济体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取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经济增长所需的所有供给要素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生产函数法,潜在经济增长率由供给要素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所决定,供给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如果供给要素发生了趋势性变化,将直接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而在长期使实际经济增长率受到影响。人口要素主要通过三个路径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第一,潜在就业。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减小将导致潜在就业量减少,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将引起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参与率和自然失业率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函数,劳动参与率和自然失业率的变化会引起潜在就业的变化,最终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第二,资本存量。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将引起储蓄率下降,资本形成率降低,进而导致资本存量下降。第三,人力资本。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是影响人力资本的关键变量。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带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风险。在国家层面,由于人口要素面临趋势性变化,在其他变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长会继续下降,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能使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递减程度有所减缓。在省级层面,依靠外来人口流入,提升本省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从而增加人口规模并改善人口结构。浙江、广东通过外来人口流入,显著改善人口要素,在其他变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的前提下,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率上升,从而减缓了GDP增速过快下降势头。江苏对外来人口吸引不足,1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为负值,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GDP增速下降幅度相对更大。根据“七人普”和“六人普”数据,2020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比2010年减少250.0万人,若其他因素不变,根据测算,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导致202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较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改善江苏吸引外来劳动年龄人口状况:一方面,若10年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以浙江的增量水平增长,则需从省外多吸引663.6万劳动年龄人口,全省老龄化水平将下降至20.3%(下降1.5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将下降至52.3%(下降6.6个百分点);由此,在其他供给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可以较2010年提升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若10年间江苏劳动年龄人口以浙江的增速水平增长,则需从省外多吸引832.2万劳动年龄人口,全省老龄化水平将下降至19.9%(下降1.9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将下降至50.9%(下降8.0个百分点);由此,在其他供给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江苏潜在增长率可以较2010年提升1.4个百分点。对“十四五”期间,江苏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初步测算。方案一:如果未来五年劳动年龄人口维持2010—2020年间的年均下降速度,规模将减少120.8万人,2025年将降至5214.1万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预计2025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较2020年下降0.3个百分点。方案二:如果未来五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维持不变,2025年为5334.9万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预计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不变。方案三:如果未来五年补齐2010—2020年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量,即规模增加250万人,2025年将升至5584.9万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预计2025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较2020年上升0.6个百分点。

三、应对人口变化对江苏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对策

人口经济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劳动力;影响

人口老龄化又称“人口老化”,指的是中老年人口的占比越来越高。由于全球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快,许多国家都面临老龄化社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对比其他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有普遍性还有特殊性。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且社会保障程度也较低,给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1]。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口年龄结构,还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生产率、社会养老保障及人力资源投资等。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1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同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预期的人均寿命。再加上我国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出现了老龄化问题。根据实际调查了解到,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占比已经达到7%。2013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占比甚至突破了两位数,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我国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国0~14岁的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22.9%开始,一直都是负增长,甚至到2013年,0~14岁的人口占比已经到达最低点,只有16.5%。15~64岁的人口数量即使有所增长,增长的速度也远远没有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快[2]。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分析

从实际情况调查了解到,我国抚养少儿占比和社会总抚养占比差不多,2000—2010年社会总抚养占比和抚养少儿占比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实施独生子女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育儿成本,导致抚养少儿占比下降。2010—2016年,社会总抚养占比和抚养少儿占比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二孩政策,而抚养老龄人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且抚养老龄人占比上升的幅度明显较大,因为2010—2016年都是双重增加负担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我国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就是减少了一定的劳动力人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产业的结构。我国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供求关系不平衡,针对密集型的劳动产业来说,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密集型劳动产业失去原本价格竞争的相关优势,所以要促进产业的升级,有效转移密集型劳动产业。除此之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形成了非常大的老龄人消费市场。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大,也会不断扩大老年人需求的产业,老年产业一定会成为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3]。

2.2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不仅非常低,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依照我国统计的数据调查结果来看,2016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10.8%,能够计算出老龄人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5%。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远远比经济发展的速度快,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4]。

3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3.1养老保障制度的角度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养老保障制度的选择,而消费者的养老预期会被养老保障制度的变动所影响,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影响老龄人员的储蓄行为和消费行为,而投资、消费及储蓄等发生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人员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养老保障负担逐渐加重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最直接的结果,也是不同老龄化程度发达国家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会让养老保险基金来源越来越少,还会不断增加养老保障基金支付额,这两种不同的变化都会让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面临巨大的社会负担及财政压力,尤其是针对经济实力不够发达及还未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国家而言,要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额是一个需要快速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应用在老龄化问题中的养老保障制度也出现了一定的危机,例如“财政压力”及“养老资金缺口”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冲击作用。

3.2人口结构转变的角度

还有一部分学者觉得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劳动力的质量及数量,从而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人员深入研究了“未富先老”的问题,“未富”一定会增加对劳动力的要求,但“先老”会造成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这两个方面直接形成了真空断层,也直接给我国经济增加了不少的挑战。1988年,相关人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虽然我国劳动力人群比较稳定,但是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给生产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力适应能力变差。第二,劳动人口年龄和劳动生产概率表现出反比关系。第三,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会造成人员思想保守,劳动人员的创新能力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创新。不仅如此,社会总抚养占比和人口老龄化呈现正比,也直接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相关研究人员预测及分析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现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人口结构的转变对经济增长也从人口红利变成人口负债,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3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角度

有些学者觉得人口老龄化利用影响经济增长因素,能够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含储蓄因素、投资因素及消费因素等。相关人员针对我国1982—2003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概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得出社会总抚养占比对储蓄概率的平均贡献概率是5.3%,抚养少儿占4.5%,而抚养老年占-5.6%,直接表明老年人口对储蓄概率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民群众收入中的储蓄分配和消费分配比例,这也是人口老龄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而资本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储蓄是资本的重要来源。实际了解,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少,而养老花费和保健品花费会增加,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储蓄概率不断降低。从长远发展来看,储蓄概率的降低会对我国经济增加产生一定的威胁。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人均经济收入不断降低带来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从我国人口老龄化宏观经济结果的预测来看:第一,劳动力的低增长及出现的负增加,都会造成物资资本的低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企业投资需求不断下降。第三,劳动力供给的负增长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加的负面影响因素,不仅如此,还会造成物质资本的低增长[5]。

3.4经济资源配置关系的角度

还有一部分学者觉得人口老龄化会影响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需求及生产供给,从而最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从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相关的角度了解,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从消费的需求及生产的供给能够得出相应结论。在生产供给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投入劳动、资本及技术提高有着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在消费需求方面,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就是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及消费倾向。从这4个角度能够发现,各个角度都有一定的特征,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建立一个传导平台,充分体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国老龄人口养老保障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可以从“养老保障制度的角度”体现出来;“人口结构转变的角度”能够有效突出人口年龄结构,从而反映出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角度”能够体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原因,而这些因素但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会造成经济增长的变化;“经济资源配置关系的角度”能够体现出经济资源的配置,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

4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老龄人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一定的挖掘和开发价值,而有效地开展老龄人消费市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针对老龄人的相关需求开展各种各样的老年服务产业,例如老年旅游产业、养老院产业及各种各样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品和生活用品产业等相关的老年行业,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重,有效地开发老年服务产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老年产业的发展,而且老年产业一定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一定潜力的产业。

4.2大力开发老龄人口劳动力资源

老龄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力不足,虽然我国逐步开放了三孩政策,但是增加的劳动力远远跟不上老龄化的速度。所以,我国只有不断开展老年人口劳动力资源,逐步延长老年人退休的年龄限制,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社会对老年人的压力及负担,从而有效缓解社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老年人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

4.3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出我国养老问题及社会医疗等相关问题。所以相关政府部门要不断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保证更好的落实老年人健康问题、医疗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特别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农村老龄人口维持基本养老生活,加强重视农村留守老人,给予一定的关爱,让老年人感受到老有所依并且享受一定的幸福感。与此同时,我国要加强贯彻实施三孩政策,全面放开三孩政策,有效改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而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我国要形成完善的养老制度:第一,建立以互助式养老为主而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第二,利用养老制度及相关宏观政策有效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并且全面覆盖老年医疗保障和提高高龄生活补助等政策,在财政方面向社会养老倾斜。

4.4推动银发产业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结构,而经济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要求就要加强重视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所以要针对老龄人口的消费特点,激励相对应的产业发展。老年消费市场非常庞大,不仅能够建立就业机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在劳动力生产概率及劳动力供给两个方面都会影响经济增长,因为人口老龄化会直接造成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倘若不能有效保证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那么面临的结果就是经济逐步下降。人口老龄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密集型劳动产业的发展,但同时给老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能够有效调整老年产业结构,也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差距。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不可避免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加强重视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并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瑞红,朱俊生.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参与率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2):36-41.

[2]孟新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4):130-135.

[3]符建华,曹晓晨.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1(6):44-55.

[4]张少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2):36-41+46.

人口经济范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多方面因素综合使得人均寿命得以延长,我国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一、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持续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青少年数量下降且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老年人数量增加而造成的。毋庸置疑的是,人口老龄化一定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带来影响。本文涉及的是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即人口老龄化给经济方面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1.医疗旅游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如视力、血压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为了治疗和保养,老年人会在药品和保健品方面有所消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行业经济的发展,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2.就业方面

社会上,一些老年人会选择退休返聘,通过利用自己工作多年的丰富经验对该岗位的年轻人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使年轻人更加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工作效率,这样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在一些行业上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它也会给经济带来负面的效应,并且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弊大于利。人口老龄化在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缺乏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个明显效应就是劳动力结构失调。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导致青少年劳动力比例下降,减少了劳动力的持续供给,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劳动力老龄化使得新技能在接受方面比较缓慢,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2.加大社会负担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政府需要在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加大财政投入,这样也就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影响政府在社会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减缓了经济发展。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创新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覆盖不全面

目前,我国不同省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不同,一般发展较好的地区覆盖率较高。而且城市比农村的覆盖率更高,不同职业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有所不同。

2.法律法规不完备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给劳动者办理养老统筹社会保险,但实际上有些情况很难界定,例如,一些短期性的工作,就很难给员工办理养老保险。此外,对于一些非企业或公司级别层次的雇佣,就更无法办理了。

3.监督不到位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必须给劳动者办理养老保险,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因此,有些公司就会逃避给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尤其在一些发展较慢的地区更明显。监督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养老保险覆盖率较低。

(二)养老保险制度创新途径

1.扩大覆盖范围

首先,要重点针对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地区,提升这些地区的覆盖率,这样才能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其次,要逐步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它面对所有劳动者适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覆盖不全面的问题。

2.健全法律体系

只有从法律层面对养老保险的各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一些违规的操作。同时,要对现有法律未涉及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到所有劳动者,确保养老保险有法可依,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养老保险的实施必须配备相应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我们用法律保障了养老保险的实施,同时为了避免一些暗地里的操作,就必须实行有效地监管体系,定期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和公司执行养老保险,有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

4.制定合理的退休年龄

需要将社会实际情况同理论相结合,除一些特殊职位外,其余岗位可以考虑适当延长现行的退休年龄,这样有助于缓解当下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菊华,刘轶锋,王苏苏.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基于多层面与多维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1):48-65.

[2]张文.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财经界,2020(02):26.

人口经济范文5

分析了当前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人口城镇化统计、计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人口城镇化统计的目的分别提出了修正思路。

关键词:

城市规划;人口城镇化;流动人口

一、引言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是其关键环节,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也是城市规划中确定用地规模、空间布局以及基础设施的重要依据。人口城镇化(又称城市化率、城市化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人口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尤为重要。人口城镇化统计是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用市(县、镇)区建成区范围内常住人口除以市(县、镇)域的总人口来计算人口城镇化水平,即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其中,建成区范围内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指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人口城镇化计算虽然只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由于人口数据的复杂性、人口流动性以及人口统计的困难性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目前人口城镇化计算中仍存在计算口径不一致等不够严谨的地方。本文结合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实际问题和困境,对人口城镇化统计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

二、问题分析

1、暂住人口统计存在一定漏洞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强。城镇人口中包含有大量来自本区域外的暂住人口。对不同规划地域单位而言,其对应的暂住人口内涵各不同。以地级“市”为例,其市域城镇人口中暂住人口应该包含中心城区、县城以及一般建制镇三级行政区划的外来暂住人口之和。但三部分不同层次城镇外来暂住人口的累计相加由于其口径与内涵各不相同,相加结果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例如,中心城区范围内暂住人口可能是来自县城或建制镇的户籍人口)。因此,按行政管辖范围内各级常住城镇人口相加的方法计算区域城镇人口存在一定的漏洞。

2、人口城镇化存在重复计算问题

人口城镇化计算中,城镇人口包含了户籍人口和外来暂住人口,而本身这些暂住人口在其户籍所在地也被作为户籍城镇人口进行了统计。因此,从全国城镇化统计层面而言,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了重复的计算,现有计算结果超过了实际的城镇化水平。

3、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

城镇化水平等于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其中,分子城镇人口部分除户籍人口外增加了“外来暂住人口”,而分母总人口一般使用户籍总人口或仅加上统计数据不全的少量暂住人口。根据分子分母必须同加减的数学常识,分母总人口也必须全面考虑暂住人口,否则就增大了比值。因此,由于统计资料的因素,目前城镇人口和总人口并没有严格使用统一统计口径。

4、常住人口统计没考虑空挂人口

常住人口顾名思义是指长期居住在本地的人口,目前城市规划中统计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流入到本区域范围内的外来暂住人口。既然有流入人口,本区域内也必然流出有一定数量的空挂人口(指户籍在本地,但长期不在此地居住的人口),但规划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没有考虑空挂人口,致使常住人口统计口径有误,导致了城镇化计算重复和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

三、存在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解决人口城镇化统计计算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困难是流入、流出人口的复杂性以及获取的困难性。目前,由于城市、建制镇建成区内流动人口的单一性,统计数据相对较为全面;但是,一旦统计范围扩大,涉及到省域、市域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在地域、户籍等的影响下则变得更为复杂。例如,如果需准确获得某市域范围内流动人口总的统计数据,则应明确市域外来的流入人口以及其下辖县、建制镇之间人口流动的情况,以此避免拥有本市户籍的人口在市域内其它县、建制镇作为流动人口统计,出现重复相加现象。鉴于现阶段流动人口完全统计的困难性和城市规划中人口城镇化计算的主要目的(判断城镇化水平、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解决:首先,对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其次,完善建成区常住人口的统计和计算方式。

四、解决思路

1、采用多指标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修正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城镇人口、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这个指标也是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调整。最初一般是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数据不管是运用的范围还是使用的时间都不宽不长;之后调整为目前所用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但是,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很大,加之城市建制标准、统计口径的不同和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单一指标更缺乏可比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笔者建议采用人口、社会经济等多指标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判定,其中,人口指标可适时仅考虑户籍人口,通过其他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综合修正。国际上有些国家和国内有些省市也曾提出用多指标研究城镇化问题,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部统计处曾提出采用19项社会经济指标考察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其中主要指标有人均GDP、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文盲率、居民医生比例、蛋白质消耗量、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等,但目前国际上均无统一的量化标准。

2、采用户籍人口加净迁移人口口径统计建成区常住人口

城镇化水平统计中不考虑流动人口,但并不意味在城市规划中就可忽略流动人口的存在,毕竟建成区内流动人口对某些地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关系着城市及其配套支撑体系的规模。鉴于城区内流动人口数据较为全面及获取的相对容易性,笔者建议城市规划中严格采用常住人口统计建成区内人口规模。常住人口包括建成区范围内的户籍人口和净迁移人口数(外来暂住人口减去空挂人口),两者分别进行统计、预测。且净迁移人口预测不宜采用时间序列、综合增长等方法,可考虑采用等维灰数递补动态模型、人口发展方程等。对于缺乏准确净迁移人口数的地区,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户籍人口的基础上确定,以兼顾规划的实际性和弹性。完善城市规划中统计计算问题的同时,人口统计工作也应加强改革。在人口流动频繁和户籍改革不断创新的今天,人口统计工作不应死守户籍,应开放性的对人口进行统计,加强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可考虑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人口统计系统,登记流入人口及其户籍所在地,且实施全国联网,这样根据流入人口的户籍所在地也可立即获得某地区的空挂人口。人口统计、排查工作的顺利,也将为国民经济计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等提供更好的基础。

作者:位欣 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学山.人口城镇化水平测定方法的改进[J].经济地理,2001(3):315.

[2]陈宇,曹荣林.人口预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

[3]梁普明,严勤芳,郏文纲.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86):3-14.

[4]李永浮,鲁奇,周成虎.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J].地理研究,2006(1):131-134.

[5]何景熙,李晓梅.成都市人口变动态势的预测及其含义[J].人口与经济,2007(1):49-51.

人口经济范文6

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增长;人口结构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以及质量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中人口因素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显著。但是,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等人口不利因素。长期以来,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的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广大的劳动力为安徽省以及全国经济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中部省份发展的参考。针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人口相关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给予了对策和建议。汪静(2017)通过对比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1953—2015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得出安徽省人口结构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和医疗的负担进而造成经济增速变缓、少儿人口的减少影响教育资源配置、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并提出了利用“人口红利”机遇期、加强引导,因地施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等对策。王胜鹏(2017)对安徽省1998—2015年县域经济和人口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总体上呈现出负相关的空间态势,具体为“人口红利”在皖中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皖北和皖南地区表现不显著。袁珍(2013)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分析了安徽省人口红利的到来,证实过去及几十年人口红利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安徽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在劳动力方面的政策建议:扩大就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强员工在培训。

1安徽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演化态势

1.1安徽省经济发展差距显著

反映的是1978—2017年40年间安徽省和江苏省经济发展对比,不仅可以体现出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能够看出安徽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被逐渐拉大。1978年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4.10亿元,2017年达到27518.7亿元(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增加了241.2倍,实现了省内经济总量跨越式的发展。安徽省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总体来看在3%上下浮动,从1978—1990年大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一度接近4%,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处于3%以下,直至2010年才重新回到3%并保持上升的势头。反观邻省江苏,197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49.24亿元,经过40年发展,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900.9亿元(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增加了344.65倍,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倍数都要远远高于安徽省相应指标。一个省份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省份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江苏省1978年该比例为6.8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至2017年已经达到10.39%,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来看,2017年安徽省和江苏省分别为44206元和107189元,差距明显。

1.2安徽省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安徽省总抚养比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8—2005年先下降后上升,之后处于下降的趋势,少儿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大体上与总抚养比的变动趋势类似,老年抚养比则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参照陈友华根据瑞典1957生命表制定的划分标准,安徽省依然处于人口暴利时期(人口暴利的概念为总抚养比<44%,少儿抚养比<25.5%,老年抚养比<18.5%)。安徽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997—1998年该比例由6.78%变为7.69%,宣布安徽省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7年已经上升至12.38%,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15~6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总体上则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长期来看,少儿人口比例的不断降低以及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将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劳动力短缺,加重社会负担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如图2所示。

2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安徽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以2017年为例,安徽省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9.5%、49%、41.5%,全国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7.9%、40.5%、51.6%,安徽省第一产业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要比全国平均值低十个百分点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安徽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依然很低。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的服务型企业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沃土”,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降低失业率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速。

2.2加大教育事业和人才省内创业投入力度

从安徽省人口结构来看,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常年保持在70%左右,健康的人口结构以及所谓“人口暴利”期并未给予安徽省经济发展以强劲动力,这与广大劳动力流失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紧密相关,其中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主力军”。同时,政府对研究经费的投入也会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以2017年为例,安徽省R&D经费支出为54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1.97%,同比江苏省R&D投入高达2319.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7%左右,差距显著。面临这种困境,首先政府应该加大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教育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其次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政府在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创业条件方面应“做足文章”,如给予减税免税、中小额贷款减息或免息等政策支持。

2.3大力推进“二孩政策”的实施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目前安徽省面临着0~14岁人口占比逐年降低和老龄化率不断上升的处境,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峻,同时安徽省也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合理的现象,2016年安徽省男女比例为108.24∶100。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二孩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增加生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如兴建幼儿入园和专业型儿童医院使得“二孩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虽然从短期来看,推动“二孩政策”会提高少儿抚养比进而加重社会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少儿比例的增加会给社会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使得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的同时也能使得男女比例趋于合理化。这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用巨大。

2.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推动老龄产业建设步伐

短期内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比例会逐年升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首先应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在运营及监管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对于无退休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减轻中年人赡养负担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投入建设老年产业,如老年文化馆、老年大学等项目的投资建设,不断释放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1).

[3]任慧玲.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上海经济,2018(1).

[4]汪静.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7(11).

[5]王胜鹏,方叶林.1998—2015年安徽省县域“人口—经济”时空耦合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11).

人口经济范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业经济增长;面板模型;三大区域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部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在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有差异,值得我们重视。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毛雪峰(2009)分析表明:农业生产主体逐渐向年龄大的层次偏重,老龄劳动力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占相对重要的位置。李旻(2010)利用辽宁省2003~2008年的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辽宁省农业劳动力已明显出现老龄化现象,并有持续加剧的趋势。陈锡文(2011)在计算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度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劳动力投入增长的影响的基础上,得出2002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对农业产出产生负作用的结论。郭晓鸣(2014)根据四川省50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传统农业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远远高于城镇,60岁以上老人成为农村家庭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探讨东中西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2模型设定和变量选择

2.1模型设定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兼顾劳动力、人力资本、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为:其中:Y为人均第一产业总值,K为人均农业物质资本,H为人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age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UR为城镇化程度,IS为产业结构。

2.2变量选择

人均农业增长水平(Y):为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之比,人均产出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同时较高的人均产出量,保障充足的老年人口经济资源。为合理反映农业实际产出,以1985年为基期,在剔除价格变动的基础上转换成不变价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农业物质资本(K):本文参考陈锡文(2011)采用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乘以固定资产投资缩减指数推断2000~2014年各地区的农业物质资本。并用估算结果除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得人均农业物质资本投入。人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H):由于农村地区统计数据有限,选取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6》中各地区乡村实际人均人力资本衡量教育收益和教育质量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age):现有研究衡量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乡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率(农村65岁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两个指标,前者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的后果,后者从农村总人口的角度考察农村老年人口的分布。本文将两个指标分别建立模型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并加入乡村少儿抚养比与乡村老年抚养比进行经济角度的纵向研究。两个控制变量:城镇化程度(UR):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产业结构(IS):第一产业生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考虑样本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本文选择2000~2014年中国29省面板数据。由于数据缺失,本文没有考虑西藏和上海两个地区。数据来源为《中国农业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6》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3实证结果与分析

中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均有较大差异,而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人口的预期寿命,进而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产生影响。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中国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年轻人口流出,加剧各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图1依照国际惯例将乡村65岁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7%为基准,绘制各地区的2014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从图中清晰发现:新疆、青海和西藏三个地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均在7%以下,说明这三个地区还没进入农村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东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及重庆、四川、安徽、湖北等一些劳动力流出大省市。因为各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对其进行回归,以期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影响是否存在地区间差异。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别建立模型,结果如表一所示。从表1来看:Hausman检验对应的P值<0.05,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是最为合适的;根据农村老龄化指标,无论老年人口抚养比还是老年人口比重,可以看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但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这可能主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有关,东中部地区较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科技优先应用等优势,农业人才和现代化设备的引入缓解老年人口带来的负向影响,相反,西部地区大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老年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造成农业人才严重缺失和现代化设备不足,很难寻找劳动力的替代品。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最大,西部>中部>东部,这和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由于东部地区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等促进其由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化农业更有优势;人力资本投入显著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估计系数仅次于物质资本投入。

4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两点的政策建议。首先,科技和人才引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加大农业新科技的研发、推广力度和高端人才培养。政府和企业应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农业新科技的研发、新型用药、老年机械设备的研发等等,并加大推广力度,使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最大限度相结合。其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城乡一体化互补性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充分运用新技术带动新要素由城市向农村转化转移。推动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各类新的产业。

[参考文献]

[1]李旻,赵连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9).

[2]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04).

[3]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1(09).

人口经济范文8

1.1我国农业人口转移后的收入状况。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内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所以我国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后平均收入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也在逐年降低。2004年我国农民工平均收入达到了2380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2%。农业人口转移后收入逐渐提高,带动了农村平均收入的增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2我国农业人口转移后的行业分布。

建筑与制造行业目前依然是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行业。同时,随着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容纳的就业人口逐渐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则大量进入餐饮、家政、娱乐等服务行业。由于服务业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特性,使其将在未来逐渐取代制造业与建筑业成为吸收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行业。

2我国农业人口转移的特征

2.1我国农业人口转移的总量逐渐增加,同时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并且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

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与前一年相比增加1100万人,总量接近3亿人。同时,2014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0岁,从比例上看,18~34岁的农民工所占比重超过百分60%。

2.2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技能不高。

2014年,我国农业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不足0.5%,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人口也不超过5%。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无法适应城市经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大变革,出现了由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应而产生的用工荒,这种用工荒与失业的并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3我国农业人口转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1农业人口转移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

3.1.1提高了农村人口平均收入。

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产业和本地区以外的地区转移,以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从农民收入的来源看,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三部分,虽然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及所占比的加大,足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很大的。

3.1.2改变了农村居民消费方式。

近年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新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其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而消费观念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因此农村转移劳动力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当地居民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消费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同时,农村保险类消费、金融服务类消费及文教娱乐类消费等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也说明了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2农业人口转移对农村经济的消极影响

3.2.1降低了技术推广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留下的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造成农业劳动力不足和新的科学技术难以推广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农业生产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

3.2.2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的时代,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造成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农业人口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4.1支持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转出的农业人口具有一定的财富效应。一方面,这些人口都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技能与较为广泛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转出的农业人口往往也能够积累一定的财富。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各种税收优惠与政策扶持的形式,鼓励具备创业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这将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很强的带动作用。

4.2对乡镇企业加大金融与技术支持。

农业转移到城市的很多劳动力人口,在具备一定的资金与技术积累后通常会返乡开办乡镇企业。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满足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通过税收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初创资金、专业技术以及创新能力的匮乏,我国很多乡镇企业只能进行附加值非常低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生产。这使得很多乡镇企业陷入低质量、低价格的低水平发展陷阱,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力。地方政府应当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对初创期的乡镇企业采取优惠与开放的金融政策,使其得到创业初期急需的创业资金。同时,还应当联系行业内技术领先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与乡镇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采取专家定期讲授与技术人员下乡交流的形式逐渐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这些政策都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资金规模与技术水平,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自我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

4.3推动转移劳动力的技术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