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应用

教学做合一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从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在逐年走低。由于高职高专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的文科专业招生滑坡。结合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围绕着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和质疑精神、答疑解惑和教学氛围缔造等几个角度讨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中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迎来大规模扩招,专科生的整体素质有所降低。同时,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更偏重技能的训练,而轻视文科素养的培养,这对于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要破解这样的困境,提升专科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探索一条创新的教学之道。从抓住学生的兴趣心理为切入点,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打造全新的古代文学课堂。

一、高职高专学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太过单调、枯燥,是现在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古代文学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作为主体,以讲授的方式占据整个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作为听众,只负责接受,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占主导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老师根据课件和教材照本宣科;而学生则是埋着头抄重点,等到考试的时候再拿出这些现成的笔记背诵。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讲解主要是以文学史作为重点,对于作品的选读不够重视,导致课堂的氛围不活跃,不能产生讨论,内容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达不到锻炼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另外,由于扩招政策导致的生源质量普遍走低,使得学校的教学难度增加,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的素质整体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克服对古代文学学习的畏惧心理,对于学校和老师都是一种考验。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当中,学校教育是主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做合一”就是整个理念的核心。这个理念展现了新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以“做”来教学;学生以“做”来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的意义,如果没有“做”,那么一切都是虚妄,都不是实实在在的做学问。通俗来讲就是,老师作为引路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一起完成教学过程。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师想要胜任老师这个职业,就应该不断学习,永不止步。陶行知先生强调“真真优秀的老师其实不是在教书,而是在教学生,是在教学生如何学。”因此,老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是要发挥好引路人的角色,带领着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当然,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就用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培育松树应该用适合松树的肥料;培育牡丹应该要用适合牡丹的肥料。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应该要因材施教。”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鼓励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兴趣做老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激情

学习的兴趣归根结底来自于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而探究就会引起思考。由此可见,提出疑问是学习推进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让学生不断探索、追求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兴趣为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热情,就应该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可以结合教材文本和自己已经储备的知识进行讲课,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之外,作为知识延伸,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让他们学会用多种角度解读一首词。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停下来互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就是“教学做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老师的提问并不是毫无根据、随意的提问,而是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发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当中的乐趣,从枯燥的文学知识中发现有趣的知识,打开学生探索文学世界的大门。同样是宋词写作者,风格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而有的词人不仅写词写得好,而且围绕着他们的故事还很多,老师可以以此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程导入。老师负责引领入门,然后启发学生去找资料、去课后自学,这样就促进了的教学。

(二)教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心理学上有研究表明,在未知的知识领域,只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探寻和摸索,经过实践,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才能让人记忆深刻,长时间不会忘记。换句话说就是勇敢提出问题,独立完成思考,自己论证出来的道理是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法国有一个教育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第惠多斯认为教学这门艺术的魅力不是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本领,而是激励学生、点醒学生的意识,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学习。因此,激励自己的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是践行“教学做合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文学的起点《诗经》的教学当中,关于《关雎》这首诗的解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是,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来分析,它应该是一首关于婚姻的诗。爱情和婚姻之间有区别,爱情是男女之情;婚姻是夫妻之情。一个是感情;一个是恩情。在古代的语境当中,这种区别就比今天更明显了。《关雎》是在古代婚礼典礼上歌唱的诗,而不是男女之间互赠的情诗。学生提出质疑,老师应该感到欣喜,然后引导他们查阅资料,结合历史背景,作出分析。

(三)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填鸭式教育,就是老师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不管他们接不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较消极,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培养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学生。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老师应该注重发掘他们的能力,用他们自己拥有的能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依赖他人。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培养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人。所谓的解决问题也不是说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说老师把自己的“教”变为学生的“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仅是欣赏名著、欣赏经典作品,而是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能够各取所需,并且总结归纳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四)打造民主课堂,在轻松的氛围中教学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之下可能藏着牛顿。言外之意就是,老师不应该随意打击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浇灭他们思维的火花。统一思想就是专制的教学方式,只允许一种声音的存在,可能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要打造民主的课堂,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并且还要积极促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共进。文学的殿堂不是高高在上的,一万个读者的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的想法不见得高,学生的见解不见得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或者讲座上那种自由提问的做法。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讨论。

四、结语

古代文学因为其内容涉及面广、学习难度大等原因,在高职高专院校会出现被冷落的现象。任课老师应该尝试改变教学手段,积极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同时打造民主课堂,启发学生的智慧,让他们逐渐喜欢上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海艳.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11,7(7):40-41.

[2]黄海艳.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职业时空,2009,5(9):66-67.

[3]焦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以高职高专古代文学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19,8(40):86-87,107.

作者:赵晓凤 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