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管理方法

谈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管理方法

摘要:当前,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幼儿园教育工作,传统文化入校园、入教育、入课程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到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课程当中,在幼儿未来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日益彰显。教师要从基层起步,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做好幼儿园的本职工作,让幼儿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出的魅力,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了解基本的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养崇高的人生态度,并让幼儿获得自豪感,这是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幼儿教育应该与传统文化相连接,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彻其中,让幼儿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幼儿园中的幼儿非常接受新的事物,为了幼儿的成长,教师所探求的路径不断从各个方面展开。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将幼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创设各种环境,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产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需要为幼儿成长环境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让幼儿产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幼儿逐渐关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各个方面处处可见,一步步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探索各种各样的知识,提高幼儿的见识,使其感受传统文化所散发的魅力。

一、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管理的含义

上个世纪末,文学界、史学界、哲学界等各界的名人都一门心思的探索和思考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随即出现许多论文、著作等文章来评价传统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汉族的文化,还包含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汉族的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同依赖,相互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融合过程中排除万难、共同发展,成就了今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与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因素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迄今为止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其在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影响,是因为它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的需要,人们有义务让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诸子百家,而后人将各种名人的思想文化聚集在一起,并将它们流传至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中所记载的文化并不是都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那些没有意义、颠倒黑白的思想,已被人们遗忘。就如泰戈尔先生曾经所说过:“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二、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管理的意义

(一)符合幼儿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幼儿园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对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分别是针对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下发的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的下发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文化教育顺应了幼儿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需求。

(二)有利于加强幼儿教师的师德

幼儿教师的师德一直备受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幼儿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也使得幼儿园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将教师师德放在了首位,突出了教师师德对幼儿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幼儿教师对师德的认识问题,构成了师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幼儿园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标准。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开展课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加强师德。

(三)有助于塑造幼儿良好的人格

在探讨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年龄范围时发现,0至13岁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阶段。研究者表明,这个阶段将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前期是三岁以前,这是记忆中的“王者期”;中期是3至6岁,被誉为记忆的“钻石期”;那6至13岁当然是后期,被誉为记忆中的“黄金期”。在这三个时期当中,3至6岁“钻石期”儿童的记忆阶段非常关键。研究者表明,这一时期的儿童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多数能基本掌握,幼儿教师和家长在这时需要对幼儿进行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幼儿接触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在幼儿的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幼苗,希望教育者在这个时期能将最好的知识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授给幼儿。“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体现出3至7岁是幼儿在幼儿园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四)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和文化意识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优秀的代表文化,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古代的学者曾经说过,幼儿具有强大的吸收力,幼儿时期是记忆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在今后的发展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提高幼儿园课程的内在含量,普及各种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将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相融合。

三、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管理开展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展形式较少

目前,一些家长由于错误的认知使得幼儿学习了大量与年龄不符的相关知识,跨越了学习等级。且受各方面的影响,部分幼儿不关注传统文化。目前,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传播,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但在当前,幼儿园杜宇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课程开设形式较少,有关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以节日庆祝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很难让幼儿充分地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因此,以节日形式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意义的发挥。

(二)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

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讲授,通过为幼儿讲故事等方式来讲授传统文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讲授和传递,而忽略了在讲授过程中培养幼儿内心的自豪感以及民族自尊心,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例如,现在部分幼儿会在教师的要求下阅读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但教师只将传统文化的讲授当作了一项任务,忽略了更深层的教育意义,不能够让幼儿自发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的热爱之情。

(三)内容缺乏创新部分

幼儿园在进行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授的过程中,主要是为幼儿讲授传统美德故事、介绍杰出人物的相关历史或是采用庆祝节日活动的方式来为幼儿介绍传统文化,忽略了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照搬照抄,过分依赖于教材,忽略了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课程管理的方法

(一)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丰富开展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很长时间,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但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事物随之流失,所以,想要传统文化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是非常困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心智不成熟,接受能力较差,所以想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是非常困难的,并且传统文化内容难度较大,容易让幼儿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幼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用新颖的话题和方式来引出传统文化,适当鼓励幼儿,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并合理地改变一些难懂的文言文词句,将幼儿的兴趣爱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古诗新唱、传统文化童话剧表演等,这样有利于幼儿接受传统文化,并愿意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优秀地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二)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强情怀培养

传统文化独具魅力,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要想让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有所成功,让幼儿努力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要严格把控教师的良好素质,使教师拥有各方面的素养,并有能力教好每一节课,分析教材的内容,用良好的方法表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内心崇拜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达思路清晰,努力把传统文化带入幼儿的心里。因此,教师需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完善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管理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上,深刻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确保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下去。

(三)提升教师的素养,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也是幼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行为和言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因此,幼儿教师的素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但是,好奇心强,十分好动,因此,在进行课程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幼儿更好接受,幼儿园就应开展相关的培训来不断加强和提升教师的素养,使教师将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融入到课程中来,加深幼儿的爱国情怀等。同时,幼儿教师还应积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发挥真正出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到幼儿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幼儿的内心,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刘芳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