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投资范例

外汇储备投资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1

 

目前我国市场物价仍旧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11年内的1到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上涨,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拦路虎.我国此轮通货膨胀已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以农产品价格的高速上涨为标志的“全面通胀”.通货膨胀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原来社会中收入较高的群体名义收入增幅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增加,也是通货膨胀中获益者.而原来社会中收入较低的某些群体名义收入增幅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是减少的,通货膨胀蒸发了他们部分收入.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来探析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政府此轮治理措施的效果,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   1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1.1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式的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贸易顺差,二是国际企业或机构直接投资流入,三是海外热钱涌入.贸易顺差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反映了中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来自于我国长期推行鼓励的出口的外贸政策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一国在保留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放弃了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所保留的外汇储备量越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加剧了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   1.2输入性通货膨胀   今年的输入性因素对国内CPI的抬升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国际油价一路飙高,造成国内成品油市场零售价格连续5个月保持历史高位,到10月份才有回落迹象.此外,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涨,最终传导到CPI上.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可以讨论一下,如果进口的大宗商品多数价格均上涨在30%左右,那么下游的产品必将因为原材料的上涨而价格上升,这将导致中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于输入性通胀,运用政策手段来解决,方法其实很少.因为本来我国在原材料上的供给就不充分,快速的经济发展又急需从国外大量的进口,如果少进口则意味着经济发展减速.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而相对较好的选择,只能是加速本币升值,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然而,小幅度的人民币升值作用并不会很大,与大宗商品动辄20-30%的涨幅相比,人民币平均每年仅有5%左右的升值幅度,实在很难抵挡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1.3旺盛的投资需求   我国经济具有“新兴+转轨”特征,在这段时期内,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人口红利还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红利等很多因素推高了企业盈利预期,国外企业或金融集团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也极为浓厚.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FDI)后,计算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与CPI有超过0.5以上的相关.当总投资累计增速持续高于25%,那么我国有明显的通胀压力.这种相关统计,在三个阶段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2月,国家总投资增速持续较快增长,累计增速高达31.7%,同期CPI增幅达到8.7%,同为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第二阶段是2008年2月后,统计局数据表明,由于总投资增速快速下降到18.9%的低位,同期CPI同比也下降了1.6%.第三个阶段从2009年后,由于总投资增速快速波动式拉升,CPI同比增速见底反弹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又加大.此外,由于市场供销两旺,厂商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上涨,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的预期,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热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总投资累积增长率.2010年后,总投资增速减慢,通货膨胀也有减缓趋势.最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有快速向下趋势,预计通胀压力会有所减轻.   2我国治理此轮通货膨胀主要采取的对策及效果   2.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及效果分析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利用效率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盈利能力无疑大大削弱.   2.2提高利率措施及效果分析   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9月份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2011年2到7月4次上调存贷基准利率,上调加息之前,央行已经开始逐步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步伐,这也意味着“双重紧缩”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全球各国低利率政策带来充足的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都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些因素并没有消除,所以对通胀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货币供应已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紧缩,但从全球来看,低利率导致的流动性依然很充足,如果将货币供应管得太紧,提高利率就很容易造成热钱流入.尽管通货膨胀率仍处于高位,但货币供应不能管得太紧,不能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对付通胀.提高利率会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些中小企业的成本会随之提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速.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供给增速.广义货币供给量(M2)增速始终在高位运行.#p#分页标题#e#   3我国治理此轮通货膨胀更适宜的对策   3.1采取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相结合的货币政策   要对我国的一些上游产业信贷需求进行压缩,采取严格的信贷政策来约束那些离权势较近或者发生通胀较早的行业或企业.对于重复建设的重化工项目和非生产性的项目加大信贷约束力度.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贷款增速要继续高于大型企业贷款;“三农”贷款增速要继续高于同期各项贷款;中、西部地区贷款要持续提高.通过优化信贷产品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3.2增加自身供应,隔绝外部输入性通胀   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立节能型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加大国内油价体制改革力度,提高石油自给能力,降低石油进口依赖.正确地引导消费.通过提高补贴、减免税费、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来保证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保证农民在粮价上涨中得于实际利益,从而提高种粮积极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如果收入有大的提高,则消费就能增加,可以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从而降低经济对外依赖度.   3.3深化外汇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外储成本和风险迅速提升的现状,我们可以从几方面来应对.首先要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管理,严厉打击地下钱庄,防范国际热钱大规模的快速流入流出.第二要逐渐放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增加汇率变化的弹性,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可预测性,有效防止可预见性的快速升值带来的热钱涌入.第三要简化企业和居民在境外投资审核手续,拓宽外汇相关投资渠道,方便个人和企业进行实业和金融投资,真正做到藏富于民.最后打破原先央行持有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格局,实现外汇储备持有主体多元化,形成官方外汇储备、其他官方外汇资产与非官方外汇资产共同持有的格局.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既可以降低因外汇资产过快增长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单方面压力,又可以提高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率.   3.4降低贸易顺差   除了汇率低估的外,形成我国贸易顺差的因素还有很多.如贸易政策、税收政策、引进外资政策等,还有偏低的国内能源、土地、劳动力价格,环境保护标准过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这些因素人为地提高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解决以上问题,能有效地降低贸易顺差,减少贸易失衡,降低我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实施的难度.   3.5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比如适当调减居民利息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关注低收入人群福利等.提高企业的出口退税率、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等.在财政收入增速持续超过GDP增速的背景下,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大社保、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开支.   以上这些抵御通胀压力方面财政政策可以直接惠及企业和居民.目前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现在景气起稳回升的不确定性在增大.面对通胀预期管理的复杂局面.加大了我们判断未来物价走势、把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难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需多管齐下,针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在控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避免矫枉过正.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市场,允许外资到我国投资办厂,各地甚至将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数量作为考核当地政府的重要指标。从统计数据看,我国贸易顺差中有将近90%是来自加工贸易,其中又有将近70%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将产品加工后出口到国外,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另外,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厂,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内地销售,中国企业或者个人在国内就可以买到原来需要进口才能买到的货品,大大减少了进口,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原因。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往往需要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为我国企业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提供了巨大帮助,从而使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便利。3.外贸顺差是以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为主要竞争手段换来的尽管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但整体对外贸易质量并不高。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是依靠产品的低价格优势以及出口数量来换取的,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同类商品的价格要便宜的多,每双鞋的出口价格仅仅为2.5美元,衣服平均每件仅仅3.5美元,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又缺少独立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影响力,只能算作国际贸易产品中的低端货。很多出口企业甚至没有利润,只能依靠国家的出口补贴和退税来维持企业运营。而且由于门槛较低,大量的出口企业制造同类产品,国内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互相压价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出口增量不增价。而国际上一些高端市场依然是美国、欧洲和日本所牢牢控制。我国在生产这些大量的低端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能源,污染了环境,这些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计算企业生产成本中并没有量化进去,如果算上这部分环境成本,我国低端产品出口得不偿失。

二、中国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巨额贸易顺差犹如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1.中国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对外经济影响力

巨额贸易顺差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巨额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的巨大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增多意味着中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增强,中国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技术或者进行战略收购等等,大大改善了我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帮助我们更好的维护根本利益。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知名评级机构对我国的信用评级不断提高就是很好的例证。

(2)有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额增大催生了大批了对外贸易企业,外贸的增长吸纳了大量的就业压力。目前,外贸出口行业就业人员达到8000万之多,其中仅价格贸易行业就解决了将近4000万人的就业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事关农民家庭收入增长,也是农村稳定、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出口。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中每出口一亿美元的产品,就会解决国内将近1.5万个就业岗位。可见,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巨大作用。

(3)推动了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巨额贸易顺差为我国带来的大量的外汇储备,提高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我国可以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够买国内企业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进口我国紧缺的能源与原材料,彻底改变了我国长期外汇短缺的局面。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国内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物质帮助。同时通过对外贸易,我国企业迅速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了解大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帮助。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也为改变我国传统产业格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帮助。

2.中国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

(1)拉高了外贸依存度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国内消费市场,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要占到70%以上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经济结构。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甚至已经超过了红色警戒线。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对外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外贸依存度节节攀升,目前已经达到70%左右,这个数字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一方面说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国外市场由于经济政治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经济动荡,这种动立刻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传导国内,造成我国经济受较大影响。例如当年台湾经济起飞阶段,其电子产品成为拉动经济的排头兵,主要出口欧美各国,但随着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面破灭,台湾电子工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就一个很好的例证。

(2)引发外汇储备超常增长

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的支付能力。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难题。2012年2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31万亿美元。一方面我国依然大力引进外资,支付给外资较高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将大量的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去掉通货膨胀等因素,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仅仅2%左右,造成我国低收益投资和高成本的外债局面同时出现。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外汇政策,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巨大压力,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高涨,一些发达国家也不断炒作人民币低估问题来打压我国出口贸易。我国不得不多次升值人民币汇率,目前人民币升值已经超过17%,人民币升值后,出于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大量的热钱进入中国,纷纷投资房地产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使得一些地区房地产价格暴涨,威胁了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旦出现房价下跌或者人民币升值停滞现象,热情将会迅速撤离中国,会极大的损害我国金融市场。另外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开始减弱。我国大量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开始贬值,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3)增加贸易摩擦

“中国制造”一直是全球市场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的热点目标。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超过8%。中国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大进大出、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使中国产品更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中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增加,对出口国本土的加工制造产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招致这些国家产业工人的严重不满,在行业协会的抗争下,这些国家纷纷出台措施对中国出口进行攻击和报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受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低迷、美债欧债危机影响没有消退,全球市场博弈力度不断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越来越频繁。中美摩擦不断,太阳能光伏、稀土很多领域中美都有贸易纠葛。2009年前11个月,美国实施的各类贸易救济案约50宗,其中一半以上针对中国。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美国对中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案金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制造业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也在增多。“如今,涉及中国制造的反倾销案例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涉及地区从传统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海外市场接踵而来的反倾销指控,中国出口企业缺乏应付措施,“搭便车”是国内企业比较普遍的做法,因为应诉涉及成本开支、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企业都不愿拿自己“开刀”,而指望行业协会或者行业领头企业出面帮忙打点一切,从而给人造成中国企业软弱可欺的印象。

三、中国应对巨额贸易顺差的对策

1.重视科技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出口可以促进我国出口产业从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和转移,我国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政府可以通过行业政策导向鼓励节约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外贸才能走出一条拥有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的效益型发展道路,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随着全球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成为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目前我国出口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服务贸易的规模不大,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称,为此,我们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一是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经营管理咨询、人员培养等服务贸易出口,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服务机构,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二是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领域,通过引进外资,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三是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把制造业中的工业设计服务、现场安装服务、技术支持、生产流程控制咨询、物流服务等原先隶属于制造业的辅助业务,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专业化的服务公司。

3.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3

(一)美元国际化主要历程

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被称为“世界美元本位”,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年的数据来看,美元不但是各国央行的主要储备货币,也是国际外汇市场主要的交易货币。美元成为现今世界中主要的国际货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市场选择的产物。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美元国际化开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于二战结束后,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巅峰,之后略有衰落,进入新世纪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美元国际化的主要经验

1.美元国际化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铸币税收入

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不为在国外私人部门之间和中央银行之间流动的巨额美元支付利息,也不需为国外银行和投资者大量持有的美元财政债券支付较普通债券更低的利息。由于美元及美元债券在国外流通的数量巨大,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入。JeffreyFrankel(1991)、AlanS.Blinder(1996)、Eijffinger(2003)、陈玉露等(2005)等研究均持这一结论。经过测算,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截至1981年美国所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为1052亿美元;而到2002年,由美元国际化所产生的名义国际铸币税达到6782亿美元。

2.美元国际化推动了美元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包括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美国国际化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资本输出,可以说,美元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其资本输出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为盟国提供借款总数大约26亿美元,1917年自由贷款法令又借出95.8亿美元。1914年美国对外投资为35.1亿美元,到1929年达到170.1亿美元。同时,美国出口的大量盈利又转为在欧洲的投资。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其他途径向欧洲贷款和援助130多亿美元。1947年,美国又给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6亿美元的紧急援助。美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从1950年的120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780亿美元,同年,美国对外资产达到1660亿美元。

3.美元国际化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南北战争之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逐渐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中央银行系统和金融体系。随着美元的国际化,为了保持美元的高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美国政府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市场法规体系。同时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置于较高地位,保持其独立性,并使之逐步取得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由于美元国际化的推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在金融市场规范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

4.美元国际化为美国转嫁国内金融危机提供了渠道

由于美元是世界中心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支配地位,国外私人部门和官方都大量持有美元。在金融危机中,美国不断地调低美元基准利率,同时,要求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使美元贬值。这样,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的外币资产就在不断缩水,美国由此获得大量的国际通货膨胀税,同时改善了本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提升了本国福利。另外,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刺激了美国出口,压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同时美元的大幅贬值也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通过以上渠道,美国将本国的金融危机向国外转移。

二、欧元国际化:博弈合作的产物

(一)欧元国际化的主要历程

欧元本身不是常规的信用货币,而是一种超国家货币,它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余翔(2009)认为,欧元国际化实际上是欧洲某些国际货币整合成一种新货币的过程,以及这种新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资产定价及外汇储备中地位提升的过程。本文所指欧元国际化与该观点相一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欧洲各国都意识到,国际汇率体系的不稳定给其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及银行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战后迅速恢复经济实力的欧洲迫切希望构建一种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国际货币新体系。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标志着欧元的诞生。1999年1月1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宣告成立,欧元正式启动。自启动至今,欧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日趋上升。据统计,2000年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重为18.3%,到2003年末,欧元所占比重上升至23.6%。2008年一季度末欧元占同期外汇储备的比重已达到26.8%。近年来,欧元受困于欧洲债务危机,致使其国际地位有所下滑,2012年末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重占到23.9%。欧元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区域货币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可以作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一种重要的范式参考。欧元的国际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欧元国际化的第一阶段是区域化,欧元的诞生就是其区域化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国际化,欧元走出欧洲为其他经济体所接受的过程就是其国际化的过程。欧元国际化过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见表3。

(二)欧元国际化的主要经验

1.欧元国际化有助于稳定欧元区经济

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国家有了统一的货币。统一货币与统一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和投资,促进新的经济增长,使欧盟在与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强国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货币市场的统一,推动了诸如公共财政、劳动、产品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在这个市场中,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充分发挥,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价格和成本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垄断能力下降。为提高竞争力,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使消费者受益,改善了国民福利。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市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欧元集团主席、欧洲央行行长和欧盟委员会经济货币事务委员,在政策协调、危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制,这也对欧洲经济的平稳运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欧元国际化促进了欧元区内贸易的发展,同时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

一方面,欧元诞生前,欧盟采用浮动汇率,复杂的汇率变动容易引发欧盟内部金融秩序混乱。欧元作为单一货币正式使用后,消除了欧元区内部的外汇风险,促进了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发展。欧元的广泛使用,加快了商品与资金流通的速度,使欧盟企业无形中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欧元的诞生也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国际贸易中由于汇率波动会产生汇率风险,外贸企业虽然采用套期保值但却会产生交易成本。另外,在贸易中本外币兑换也会产生汇兑成本。这些成本都使国际贸易成本增加,损失国民福利。欧元诞生后,其广泛地被及与欧元区有贸易的国家及欧洲其他地区所接受。欧元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多使用欧元计价结算,从而减轻了汇兑、交易成本。

3.欧元国际化促进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整合

回顾欧元国际化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欧元正式运作之前,欧盟制定了较为完善和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其包括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年《稳定与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新的货币汇率机制》以及1998年《阿姆斯特丹条约》等文件。欧盟于1999年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建立金融的“单一欧洲市场”。这些文件对成员国的政府财政预算赤字、预算平衡和公共债务、通货膨胀率、利率都作了明确的法律性规定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对欧元币值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元的出现,促进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整合。Bergsten(1975)、Giovannini和Mayer(1992)、Tavalas(1998)、Portes和Rey(1998)、Kanan(2009)、Portes和Rey(1998)研究都认为,随着欧元的诞生及其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欧洲金融管制有所放松,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资产配置,从而使欧洲区银行业务的成本降低,进而使整个欧洲金融交易成本有所下降。

4.欧元国际化增强了欧元区经济的整体抵御能力

欧元出现后,欧元区经济整体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从目前的金融危机看,欧洲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正经历主权债务危机的困扰。虽然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没有欧元的存在,欧元区国家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三、日元国际化:政治主导的产物

(一)日元国际化的主要历程

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元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上升。不同于美国和欧盟的是,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日元国际化战略。国际金融界对于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和成果有褒有贬,多数人认为日元国际化道路并不顺利。日元国际化的高潮时期出现在上世纪80—90年代。此时,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日元计价、支付和结算的比例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2%迅速提高到1978年的18%和1986年的36%。日元债券发行规模也在扩大。在欧洲债券市场中,日元债券所占比重由0.4%上升至16.4%。1986—1987年间,欧洲日元债券的发行规模仅次于美元债券,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元在贸易计价、国际结算和对外投资方面都呈现疲态。回顾日元国际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日元国际化的背景与人民币非常相似,研究日元国际化的过程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参考。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见表4。

(二)日元国际化的主要经验

1.日元国际化有利于解决长期顺差带来的大量外汇储备,但不断引发本币升值的问题

日本一直采取贸易主导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大国地位。2006年,日本对外出口达6499亿美元,同年日本的贸易顺差为680亿美元。2006年末之前,日本外汇储备长期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后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而且从90年代起,日本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资产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2007年,日本对外净资产达到250万亿日元(约2.5万亿美元)。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日本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而且大量的外汇储备使日元不断升值,降低了日本经济的竞争力。日元在国际化过程中大幅升值,其汇率由1985年2月的1美元兑换260日元上升至1995年4月的80日元的高位,从而造成严重的“日元升值综合症”,并最终导致了“日元的升值衰退”。

2.日元国际化造成大量国内资本外逃,加速国内经济衰退

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日元国际化,在日元升值背景下,日本企业纷纷迁出国内赴海外投资,导致日本本土产业出现“空洞化”,加上日本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未能及时跟上,使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日元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国内长期执行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国内的微薄的投资收益难以满足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导致个人投资者也纷纷将资金投向海外金融市场以赚取高额的投资收益,造成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

3.日元国际化有助于降低日本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的汇兑成本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日本企业在制造业,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液晶技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进出口受益于其先进的制造业,规模庞大。但是长期以来,日本的进出口一直受困于不断升值的日元和频繁波动的汇率。日元国际化后,在国际贸易中可以采用日元计价结算,有效地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另外,日元国际化,可以减少日元对外投资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日本在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的同时,急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对外投资项目。在日元国际化前,日本投资者必须将日元转成美元,再转换成当地货币,但这样就面临着不小的汇率损失。日元国际化后,日本投资者可将日元直接兑换成当地货币进行投资,减少了汇率波动风险,提高了日元的使用效率。

4.日元国际化促进了日本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

随着日元国际化的推进,大量的日元和以日元计价的金融产品交易为日本金融业带来了包括国际金融服务在内的大量金融业务,也使日本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在竞争中,日本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1999年,日本在东京建立了日元离岸中心,其建立是日本金融市场日趋发展成熟的标志。[8]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回顾了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的主要历程,总结了这些货币国际化的基本经验。从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发展历史来看,货币国际化能够为本国带来一定的铸币税收入,降低本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成本,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加速本币升值、引发本国经济衰退。由此可以得到几点有益于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获取高额的铸币税收入。从美元国际化的经验来看,美元国际化使美国可以在其他国家掠取高额的铸币税收入,对于改善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可以通过向国外输出人民币从国外获取大量的无息贷款,也可以通过输出人民币从国外获取实实在在的资源和财富,即无成本地从国外获取铸币税收入。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将大大减少,实际是相当于大量减少对外国政府提供的巨额且承担汇率波动和通货膨胀风险的贷款。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成本。从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经验来看,货币国际化能有效减少汇兑成本或汇率套期保值成本。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最大经济体,但目前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比例依然较低。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目前主要采用美元和欧元等货币计价结算。2004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汇率市场持续动荡,美元和日元的汇率持续波动,使用这些国际货币进行计价,使贸易双方都面临汇兑风险,还要承担较大的汇兑佣金。如果我国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以大大降低贸易和其他经济交往中的换汇成本,给中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降低其在国际经济交易中的外汇风险,从而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发展地区经济,实现双赢。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容易推动人民币加速升值,可能不利于国内经济平稳发展。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来看,日元国际化致使日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不断升值状态。对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货币国际化带给本币升值的压力则更大。尤其是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对本国货币的民族自信心的盲目高涨,促使本币升值的动力十分强劲。但是,过快的、可预期的升值,通常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国内出口受挫,资产价格泡沫化,本币成为国际投机金融资本追逐的对象,并最终引发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跃居全球首位,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基础货币投放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人民币升值趋势长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强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可能使人民币升值趋势更加猛烈,从而不利于国内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推动对外投资,但也可能会造成国内投资不足。从美元、日元的国际化经验来看,货币国际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对外投资的成本,促进更多的国内资本走出国门在全球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但过量的跨境投资也可能导致大量国内资金外逃,国内投资收缩。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沿海发达地区“民工荒”现象频现,致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丧失。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出,给国内企业通过全球配置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国内大量企业赴海外跨境投资,从而造成国内投资不足。如果本国产业未能及时实现转型升级,国内经济将会重蹈日元国际化覆辙,陷入深度衰退之中。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4

到目前为止,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了“6时代”,相比多年之前的“8时代”,人民币已经在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下升值了许多。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人民币的汇率有着重要经济意义,因此人民币汇率剧烈上升这一变动会牵动全世界的神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对我国的金融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各种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

考虑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原因,首先必须将我国政府近年来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有效抑制考虑在内,通胀率的相对稳定,与人民币升值有着相当直接的关系。所谓通货膨胀,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大于其理论需求量,造成货币价值下跌,物价上涨。尽管自2003年以来,我国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涨价狂潮,在2010年的10月,CPI指数更是暴涨4.4%,创数年以来的新高,使得各类日用品物价全面上涨。然而也就是在CPI指数不断上涨的同时,我国中央政府不断打出“组合拳”,调控物价,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16项政策措施,力求稳定物价,而《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也不断消息稳定民心,这一系列措施都使中国的物价水平得到有效平抑,通货膨胀率也得到有效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得到了良好的保证,因此就给人民币的汇率的上升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条件。其次就是我国长期维持外汇储备的巨额规模。所谓的外汇储备,就是指外汇在一个国家所持有的国际资产中所占的储备,外汇储备的数量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掌控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与作用。通常来说,外币现钞,外国的有价证券以及国外银行的存款等都是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我国,外汇储备的拥有量独占鳌头,据有关数据显示,其余额业已超过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巨额拥有量对人民币的升值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巨额外汇储备的现状不断维持,所以流入我国的外汇不断增多,事实上就会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而造成人民币升值的现实。再次则因为我国偏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行。通常而言,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组成,是我国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与重要方式。为了应对一直以来不断上涨的物价与通货膨胀压力,我国政府近年来主要实行的是偏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的首要表现就是减少人民币的供应量,控制人民币的发行与政府贷款的数量,从而稳定物价,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就业。我国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减少与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这使得银行利率上升,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升值则会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的上升。

(二)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而言,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是导致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因素。所谓贸易顺差,就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数量总额超过进口数量总额,即国际贸易上的“出超”,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的国家,通常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由于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性原因,一直以来,我国都处在贸易顺差地位,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这是由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供应能力比较强、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量比较大等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然而也正因为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相关产业承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扶持本国相关产业发展以对抗中国产品与产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他们必将不断向中国施压,给人民币造成升值的压力,从而使中国的出口产品提高价格,减轻他们本国产业与产品所受到的压力。因此,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上升。

三、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人民币对外升值导致热钱的流入

人民币升值后,将导致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际热钱是一些国际投机商,为了追求高利润回报而让其资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短期内迅速流动,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拉动就业与促进生产,而仅仅是为了短期盈利。国际热钱热衷的投资对象通常为房地产行业、证券市场等,因此,在国际热钱的大力注资下,使我国不少城市不断出现股市的“大牛市”与“地王”。这些国家游资一方面大肆炒作我国的股市与房地产,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中央乃至地方的决策,从而全面形成股市与房地产业的红火局面。当热钱的投资达到预期收益目标时,就会把其投资对象的价格捧到一个更高的价位,进而果断地撤资逃离,股市、房地产市场等的变化也会由于各种主力热钱退出方式和退出时间不同而表现为动荡起伏的趋势。在此情势下,甚至会导致我国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与社会动荡,乃至造成整个国家发展脚步的全面受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人民一方面不得不面对国际热钱炒作下的大牛市与天价房价,另一方面则又会承担着股市与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爆发的巨大风险,从而给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对于热钱的流入,当局首先要对这些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动的短期资本进行有效的监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导。其次,当局要做好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工作,防止国际热钱在短期内大规模流动,从而造成证券市场的动荡。再次,当局必须缓慢、稳健、有序地开放我国资本账户,从而有效地对热钱在证券市场的流动形成控制,进而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对资本市场而言,汇率问题本质上是股票等资产价格重新估值的问题,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给中国股市的长期走势构成强力的支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从1996~2003年,中国的实际GDP每年平均增长8.2%,是世界先进国家平均2.7%增长率的三倍,或为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平均3.5%增长率的两倍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贸易收支顺差的不断加大,人民币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的焦点。而与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联系紧密的就是股票等资产价格的重新估值问题,而这也将成为在国际化趋势下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及汇率制度的调整已成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长期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微观层面看,汇率变动可能对部分上市公司业绩及财务数据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又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记账货币的原因导致的账面数据变动。比如说,若人民币升值,则以美元表示的每股净资产、每股利润等均会上涨,从而改善财务数据状况。第二种情况涉及上市公司的进出口成本变动。若人民币升值,则以人民币计算的进口成本会下降;出口品外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以本币计算的收入也会减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长期利好,有助于改善经济结构、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促使产业升级,最终会促使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相信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能从不同行业中涌现出的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次,从国外股市发展的经验中看,本币升值一般会推动外资大量流入,从而增加股市的资金量。汇率变化会对上市公司的盈利、业务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人民币对外升值对汇率市场的影响

1985年,美英德法等国与日本签署“广场协定”,在此之后,日元对美元升值迅猛,日本投资者在美国疯狂购置美国资产,而其中以三菱集团以13.73亿美元购置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最具代表性,半年后洛克菲勒中心半价卖回通用财团。在日元升值的那段时间,国际热钱流入,股市楼市堆高。当日元套利空间减少,国际资本财团撤离,日本股市,楼市的泡沫也因日元的升值过快,迅速破灭,日本金融机构大量倒闭,银行坏账丛生。日本经济陷入滞涨危机,日本人称之为失落的十年。目前,中国持有世界身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巨额的外汇储备标志着我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也保障着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对外经济活动的参与度。但是,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导致我国汇率市场激烈动荡,并且引发巨额外汇储备的缩水,这会使得我国的汇率市场极不稳定,甚至重蹈日本的覆辙。对此,由于人民币升值,外汇汇率上升,央行必须把控好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从而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一方面,央行要把控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价格、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好汇率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使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另一方面,央行要运用好利率手段,通过对利率的结构和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改革利率的管理体制,对可能的通货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进行有效的控制,既要防止经济过热,也要保证投资的规模。

(四)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外债偿付的影响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5

个人认为,我国股市的主要问题就是认识问题。对我国股市至少有四种错误认识:一是试验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关闭市场,不承认商品和货币,实行大一统的计划管理体制,用了三十年时间最后才发现此路不通。于是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货币成为第一推动力,市场全面开放,股市由于地位突出、作用特殊被准为试点,并定下了如出问题随时关张的调子。现在股市是尾大不掉,关显然是不大可能,但这个“试”字却被管理层用到了极致,既然是试,就象玩游戏,可以随心所欲,出问题也不用负责任,搞不好也不奇怪。二是服务论。就是股市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服务就是为国有企业服务。也就是说国有企业什么时候需要服务、需要多少服务、哪个地方需要服务,股市就去满足这些服务。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等,融起资来总是狮子大开口,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亿元,而一旦回报投资者进行分红时,不是毛毛雨,就是铁公鸡,股市彻底成了它们的提款机和账房先生,成为名符其实的服务员。三是发展论。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股市必须加快发展,迎头赶上,迅速做大做强。我们的股市才二十年,可我们有2000多家公司,不光有主板、中小板,还有创业板,现在马上准备推出国际板和新三板;我们不但有A股、B股、H股,还有N股和S股;有现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还有融资融券交易。我们是三步并作两步,100步并作50步,一年当十年,发展就是一个“快”字。一快解百愁,一快遮百丑。四是论。把中国股市定义为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一位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所谓十赌九输,正如前面所说,我国股市也有七输二平一赚之说,真和差不多。上市公司赌政策,股东赌业绩,投资者赌题材,管理层赌未来。如果一个市场不能给参与者长期稳定的收益,就没有投资价值,有的只是投机价值。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这是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况下,股市成了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实质上存在两个股市,一个管理层的,一个是投资者的。从管理层来说,股市就是一个融资的场所,是国家的一种调控手段。近二十年来中国股市就是按照这种模式和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的。从投资者来说,股市是一个展现个人才能和发家致富的地方,但十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几乎只能是一种梦想。因为我们的管理层最怕的事情就是股市要上涨,最近证监会主席说股市一天上涨4%就睡不着,多年来管理层已有足够的经验让股市涨不动或只跌不涨或多跌少涨。党的富民政策如果不能在股市中得以落实,股市就只能是少数人发财、多数人遭殃的场所。什么时候“政策市”变成了“百姓市”,什么时候股市的问题就真的解决了。

二、跌不下去的房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公开商品住宅房价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为2111元/平方米,2010年为5032元/平方米,十年增长了1.38倍,年均增长9%。2011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5011元/平方米,2012年1月至11月为5498元/平方米,比2011年上涨近10%。城市排名前三的是:深圳,住宅均价24550元/平;上海,住宅均价23113元/平;北京,住宅均价22161元/平。有人说这些城市房价收入比已达1∶33,全球第四。我们只得说,高,实在是高,真是寸土寸金。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看,这十多年来,房产投资是最有保障和最划算的投资。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在2013经济学家年会的“房地产调控功过反思”论坛上称,25年后北京房价每平方80万,全国均价每平方9万……,信不信由你。要发财,去买房,这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我们怎么办?这里提供两个思路:一是个人的观点,从投资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项成为共识的投资最终结果都不太好。2007年的中国股市和2012年的中国白酒都可以证明。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美国,以1890年售价为10万美元的房子为基准,1997年房价是11万美元,2009年为12.5万美元。从一个长期角度看,10万美元的房子和10万美元的存款差不多。这是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效果。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顶峰时,日本的地价是全世界最贵的。据说当时全东京的地价总和居然超过了整个美国的地价总和。这时候打死也没人相信房地产价格会下跌。因此,当时日本社会最疯狂的一个说法是:卖掉东京,然后买下整个美国。遗憾的是这种“伟大”的设想日本人还没有来得及去实现,泡沫经济就开始全面崩溃,股市暴跌,地价也大幅下降,日本经济从此进入20年的停滞期。据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地价统计数据,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点。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回忆,他在东京的表哥在泡沫经济前夕,用5亿日元买了一套房子,结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亿日元。可见,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当然,中国的事情不好说,也许房价也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房价多少合适?这是中国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房价的认识和判断。就个人而言,你如果有钱买得起房子,这个房价就是合适的。如果你要借钱买房子,但是每月的收入能供得起就是合适的。国际上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房价合理性,一般认为6∶1以下比较合理,即5-6年的家庭总收入能买到一套房子,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我国的家庭年收入较难统计,加之不少人买房子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所以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的方法。个人认为,较准确的方法是用个人月收入和每平房价之比来衡量。在当下中国,由于我们在生活上较能咬牙坚持,所以如果你一个月的工资性收入能买到一平的房子,我认为房价就是合适的。换一句话来说,100平的房子你如果用十年的收入买下来,就是一桩划算的投资。深圳、上海、北京住宅均价20000元/平以上,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太高了。

三、挡不住的通胀

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量而引起物价上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现在我国政府已把它视为头号敌人。2012年,每月CPI(消费物价指数)一公布,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要神经紧张一阵子。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人们闻涨色变。2010年我国CPI上涨3.3%,2011年为5.4%,2012年政府折腾了一年后为2.3%。我国CPI构成中,房价并没进入(美国占比40%),食品占了31%以上(美国只占6%),而这两年食品类价格上涨都在10%以上,民以食为天,我们见面礼就是“你吃了吗”这句话,食品价格大涨当然会引起紧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不一定是坏事。我国吃饭问题不会是大问题,所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是一种现实写照。没听说过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国破家亡的。我们现在不止是吃饭,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只要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能和国民收入或GDP增长保持同步,就不会出大问题。有关数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都在9%以上,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只有6%多一点,而财政收入经常在20%至30%以上,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算财富总量,2012年我国仅货币财富就超过了100万个亿(1979年是830多亿),比美国多40万亿以上,是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不知是否可以说国强民富。但问题是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大多数财富并不掌握在老百姓手中,马汰效应让他们感到害怕。通货膨胀是一种对穷人的残酷掠夺,简单的例子是我国房价飞涨,富人们财富大幅增值,而穷人只有望房兴叹。投资房子是富人的专利,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进行资产配置的。穷人们就是再努力工作,再省吃俭用,结果只有一个———离房子更远了。现在老百姓的命根子是房子,时下的中国,民以房为天。有一个词叫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普通老百姓越缺少的越买不起的东西,涨得越厉害。最绝的是股市天天跌,而房价天天涨,于是老百姓财富大幅缩水,而富人们资产爆炸式增值。富人榜上中国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不减反增,这才是老百姓受不了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如果通货膨胀是以年率3%—5%的速度增长,而居民收入以年率5%以上速度增长,通货膨胀并没有什么可怕。但如果维持现在的分配格局,不出五年,世界首富不是万达的王健林,就是恒大的许家印,没美国人什么事了。

四、用不完的外汇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6

为了提高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从而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我国经济金融降低风险,如何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中现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成了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中取得的成效及现存问题进行简单概述,就提出政策建议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经济金融;战胜危机;政策建议

如何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中现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然而,从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因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从而使其政策建议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更新,这样不仅在解决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盲目性,还对我国金融环境稳定性造成威胁。

一、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取得的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中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总结起来包括:其一,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高达60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0%,增幅与上年末相比高出9.0个百分点;其二,信贷市场巨额增长,使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得到有效扶持;其三,黄金市场价格呈现迅猛增长趋势;其四,股市基市恢复牛市状态。但是,潜在问题也非常明显,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大点:

(一)内外需求结构失衡

国际环境需求结构失衡指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高,无法拉动其国内消费水平,导致其经济回升速度缓慢。国内环境需求结构失衡指我国经济回升动力不足,就业形势艰难,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内需短暂时期内无法扩大且不可逆转。

(二)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过快

指全球全年货币供应及贷款增长过快。结合相关资料发现,全球去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约为28%,全球去年贷款增长率约为33%,不仅绝大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加大其投资比重,还少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大幅增加,再加上国际“热钱”,即大量投机资金涌入,信贷政策明显偏向于政府,最终为贷款反弹埋下了巨大隐患。

(三)房地产泡沫化严重

指过高的房地产价格造成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近年来,由于部分企业财团加重对房地产投资,哄抬其楼市价格,结合相关资料发现,基于我国2015年来看,上海新房价格平均上涨约65%,北京上涨约63%,深圳上涨68%。如政府相关部门再不对其进行监控,则会造成房地产经济严重泡沫化,对我国金融环境稳定性造成威胁。

(四)经济结构不平衡

经济结构指:第一,投资消费结构;第二,产业结构;第三,城乡结构;第四,地区结构。经济结构不平衡指上述四类结构存在不平衡、不协调,无法相互制约的矛盾。例如:当我国投资结构占整体结构的大部分,消费结构只占其三分之一时,将出现消费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当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时,我国将有部分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重复生产不仅造成劳动力及资金的浪费,还增加生产企业的成本。在2014年底,我国炼钢产业总产能为7亿吨,但需求仅为5.2亿吨。

(五)美元持续性贬值

指美元持续贬值将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影响我国金融环境稳定性。结合相关资料发现,近年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2014至2015年度财政报表,前两个季度,美国财政赤字高达1.8亿美元,为上一年度财政报表的同期三倍之多。这不仅是通货膨胀的表现,高额持续的财政赤字还将加速下滑美元在国际中的地位。美元贬值使亚洲国家在外汇储备上蒙受巨大风险,其损失也将是不可估量。

(六)环保意识弱

指我国部分经济增长与是以破坏环境为前提与代价。结合相关资料发现,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占首位。依据目前我国环保总局统计,每年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约47万人,尤其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新生婴儿的畸形比例持续增加,高达45%,每年因环境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且不包括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与使用。

二、相关政策建议探究

(一)增强宏观调控水平

指金融部门应按照中央指示,增强其宏观调控水平,平衡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管理通胀预期,金融部门应保持全国货币供应量及信贷投放量,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平稳态势,避免因经济加速过快,导致信贷投放过多,最终使通胀恶化。值得注意的是,还应密切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态势,国内外经济运行的情况,提高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及时间性,进而有效调整。把握信贷投放量的节奏,对于科学防范信贷危机、降低其风险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二)加强国际投机资本的进入资格

指针对国际投资资本,应采用疏导为主的策略。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避免因制度缺陷造成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最终影响了我国金融环境稳定。首先,应逐渐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走向国际化,以及相关国际资本项目的置换。其次,构建新型国际投机管理制度,加强对于此类资本的监制和管控。最后,应强化其信息监测。

(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具体措施:第一,投资;第二,拉动内需;第三,拉动外需。从而带动产业整体转变,由传统资源消耗转为依靠科技进步及管理手段创新等。

(四)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

指应对我国经济金融危机中现存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新兴战略型专业,从而走上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不仅应落实相关政策扶持,还应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技术改造,加速传统产业的优化。

(五)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基于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其总体结构的70%,美元持续性贬值对于我国外汇储备影响较大。结合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黄金储备约一千吨,占总体储备结构的2%。放眼世界,美国黄金储备占其总体储备的73%,德国占其总体储备的62%,并且,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其比例也并没有减少。近年来,美元持续性贬值让部分国家开始转变其外汇储备结构。例如:在2014年10月,印度央行便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约两百吨黄金,调整其黄金储备结构。为此,建议我国不仅应加大黄金储备数量,还可加大石油的储备量,调整真题外汇储备结构。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今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为了使其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便需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政策,例如:增强其宏观调控水平、加强国际投机资本的进入资格及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将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崔诚诚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郑良芳.我国经济金融在战胜危机中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10,03:4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7

自去年3月份起,中国的外资流入一直呈下滑态势。在通货紧缩未得到改观、国内需求一直不旺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外资的持续滑坡显然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80%来自亚洲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缩水,使得其资本输出量减少,一些FDI扩建项目被迫削减或停止。

二、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有2/3是以购并方式实现,而且多集中于电讯、金融、石化、航空等领域,而在这些敏感的领域中国对外资购并尚未开放。

三、欧元的启动加速了欧元区国家之间资本流动,相对制约了欧洲资本向欧元区外的流动。而欧洲经济的好转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回欧洲。

四、中国政府加强加工贸易、外汇管理等政策出台后,一些外商徘徊观望。

五、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缓慢,某些产业由于前几年的过量投资或国内需求不旺而能力过剩,以及沿海地区工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不过,在外资流入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外汇储备自下半年开始,却一反过去缓慢微增的态势,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7、8、9三个月的增幅分别为17亿美元、10亿美元和3亿美元。截至9月底,外汇储备达1510.1亿美元。其中原因是,7月份以来,在亚洲国家经济复苏和美国外需持续增长以及中国政府为刺激出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中国的出口形势开始出现好转,加之外汇管理部门对结售汇管理的加强。结汇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支出相应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

从近期看,外资流入滑坡的态势可望有所改观。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仍是乐观的。原因在于一些决定性因素是好的:

首先,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国和地区,如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已出现了复苏,对外投资的动力增强。

其次,从政策环境来看,针对外资流入下降的趋势,外经贸部的负责人已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对外资开放,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具体地说,将适当放宽合资外资公司的审批条件,扩大试点范围和试点数量;允许外国旅行社进入我国合资经营旅行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旅游观光产业;允许金融机构申请在全国各地设立营业性机构等。中国还将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外经贸部正在清理1997年以来颁布的不利于吸引外资的法规;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联合对向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的项目进行一次大清理。

外汇储备投资范文8

国际货币体系历史演变中的货币权力

根据西方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权力有不同的定义,最适合应用到国际金融上的是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于1968年提出的。“权力是指某个政治单位在国际关系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政治单位的能力”。权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控制力”。类似地,可定义国际货币权力是指某个国家(地区)在货币事务上独立决策并控制其他国家(地区)的能力。货币权力的争夺是大国权力平衡角逐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权力是支持大国扩张的基础。但同时拥有货币霸权的国家必须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1.金本位制时期的英国货币霸权

17世纪到18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采用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的“金银复本位制”,由于当时白银产量大幅增加,导致白银价格的持续下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日益严重,金银复本位制度难以维持。1816年,英国,世界上最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颁布了《金本位制法案》,正式实施金本位制。随着德国、丹麦、瑞典、荷兰、法国等国陆续实行金本位制度后,国际金本位制度于1879年正式确立。顾名思义,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经历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发展形态。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度的初始形态,其具有以下四个典型特征:(1)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金币的重量、形状和成色;(2)金币具有无限法偿权,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出;(3)各国之间国际结算使用的货币及国际储备货币均是黄金;(4)在市场上和金币同时参加流通的还有以百分之百黄金为发行准备的银行券。任何货币体系都要为它所在的时代服务。从实际情况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金币本位制为西方主要国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相对有效率的国际货币制度。不得不提的,在1880年~1914年这段时期内,黄金的国际流动并不是惟一的和最重要的国际债券债务清算。由于英国在海外的扩张及经济的迅速发展,英镑成为当时惟一与黄金一样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据资料显示,当时国际贸易通常以英镑计价,大约90%以上用英镑结算。而且,各国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不仅可以随时兑换黄金还可以获得利息,相比储存黄金需要支付保管费用,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国际储备更多地变为了英镑而非金币。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看成英镑本位时期。很明显,英镑霸权与当时的英国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同时,英镑霸权也为英国的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英国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产品极大地丰富,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当过剩的产品在国内无法销售,英国资产阶级借助军事力量,寻找和开拓国外市场。此时的英国通过巨额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伦敦也成为当时的贸易和金融中心。这一时期,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了世界金融,英镑成为世界霸权货币。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国货币霸权的构建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英镑的霸权地位,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摧毁了英镑的权力。二战爆发后,英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实力大为减弱,再难担当世界经济领导者之任。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据资料记载,世界上2/3的黄金储备在美联储,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成品占据世界的1/2,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二战即将结束前夕,为了改变战争带来的混乱局面,恢复国际金融秩序,英美两国从自身利益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由于国际势力的悬殊,英国最终被迫放弃“凯恩斯计划”,而接受美国的方案“怀特计划”。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山区胜地召开了有44个同盟国家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该协定的通过,确立了以美元为本位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之前的国际金本位制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建立了一个促进国际货币合作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该组织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同时对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IMF要求各国货币汇率稳定,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它可以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帮助国际收支逆差国度过短期困难。第二,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即通常讲的“双挂钩”制度。一方面,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关系,根据协议,各国政府接受1盎司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另一方面,各国通过与黄金的价格间接地与美元固定了比价。IMF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只能在平价正负1%的幅度内波动。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霸权的特点。首先,美元霸权是通过国际协定确立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英镑霸权是由于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各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一旦各国对英镑的走势不乐观,便自然地放弃使用英镑,就如一战后,各国减持英镑。而美元这种霸权地位是通过各国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的,美元霸权是正式的。同时,IMF充当一个国际协调和监管机构,更强有力且有秩序地维持美元的权力。其次,“双挂钩”制度有利于美元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黄金本位制,黄金、美元均可自由流通,根据“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显然,与黄金相比,美元处于劣币的地位。当美元进入流通区域时,人们就倾向于将具有真正价值的黄金收藏起来,黄金逐步从市场上消失,市场上的黄金必然越来越少而美元却越来越多,导致美元代替黄金,成为世界上主要流通的货币。

3.牙买加体系和美元货币霸权的延续

(1)牙买加体系的确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美元的大量外流和美国黄金储备的迅速减少,使美元兑换黄金的基础不断削弱,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开始动摇,国际货币逐渐从“美元荒”发展为“美元灾”。1960年~1971年,连续爆发了三次美元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对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有多个,但最重要的一个是该制度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美元供应与美元信用的矛盾。他指出美国为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国际储备资产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逐步增加在美国境外的美元数量,以保证国际清偿力的供给,这只有通过维持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才能达到;而国际收支逆差的扩大又会影响美元的信誉,导致储备货币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开始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各国都在寻找出路,最终达成了共识。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定,称为《牙买加协定》,形成了“牙买加体系”。与之前的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各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不再规定成员国必须采用固定的汇率制度,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选择汇率制度。但IMF会对其进行监督,以保持该国汇率稳定。第二,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作为可以流通的货币,成为一种单纯的商品。第三,为削弱美元的地位,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和扩大IMF份额。#p#分页标题#e#

(2)美元霸权的延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没有终结美元霸权。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元霸权依然存在,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元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可以说牙买加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

首先,美元仍是主导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是惟一起主导作用的国际货币。享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牙买加体系下,虽然日元、马克、欧元等也成为了国际货币,但是仍没有一种货币可以撼动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依旧是国际间最主要的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石油、农产品和矿产品等这些初级商品继续使用美元标价,且在世界黄金市场上,黄金交易也是以美元计价。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进出口贸易大约2/3是用美元结算。

其次,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价值贮藏手段。由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国际上对美元充满信心,绝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占最大比重的是美元储备。再次,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是为了代替美元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储备,限制美元霸权。但是美国的特别提款权分得最多,为22.94亿,占总额的24.63%。在IMF中份额最多,在各项议程中最具有发言权。

最后,美元霸权的范围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只有44个成员国把美元当做国际货币。随着冷战缓和等一系列的国际事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统一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使得牙买加体系下的美元霸权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

中国应对货币霸权的策略

1.积极参与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主张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形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国际区域货币,摆脱对某一国货币的过度依赖,不会形成新的货币霸权。国际货币多元化是改善目前全球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减少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帮助世界经济再平衡、推动国际金融秩序不断朝着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建立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扩大世界清偿力的来源,更好地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同时,为了防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一个国家就可以否决任何议案,扩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争取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的参考的货币篮子。

2.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日本经济学家吉川元忠在其《日本金融战败》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日本在金融战略上的失误。他指出,历史上,经济大国在其鼎盛时期都是世界的债权国,在这个前提下,最有利的结果是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从而主导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和其他跨国经济活动。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现在持有的外债较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最有利的措施。但如陶士贵(2009)指出的“急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加剧国际收支失衡;易带来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从而引发货币金融危机;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因此,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脚步是极其重要的。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选择人民币国际化途径及其策略。首先,可以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结算及投资的范围。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又一个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有“小美元”之称,被当作硬通货使用,流通范围较广。其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统计和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国际上,一些国家通过残余法对流向境外的本国通货进行测算,即先运用计量模型测算出当年的本国通货需求量,将此数据与当年通货供应量进行比较,其差额部分即为流向境外的本国通货。这一方法可资借鉴(陶士贵,2009)。最后,人民币国际化要让世界人们对人民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