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设计范例

土地规划设计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要点;效益分析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占用耕地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数量减少矛盾日益突出,为具体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辅相成。延津县从实际出发,将东屯镇等两个镇土地整治项目范围内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整理补充为耕地,从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地处黄河流域,地貌类型是平原,东部地势起伏不大,西部和中部有坑塘、沙岗存在。位于延津县西北部的东屯镇、县林场和胙城乡西小庄村,北近县界,南至长济高速,西临大沙河,东以胙城乡西小庄村为界。根据选定项目界线,由2016年二调数据可知,界限范围内土地总面积984.81hm2,其中有林地13.24hm2,公路用地23.68hm2,农村道路20.40hm2,坑塘水面10.48hm2,沟渠0.10hm2,设施农用地5.84hm2,沼泽地724.85hm2,沙地172.65hm2,裸地9.78hm2,居民点3.79hm2;扣除不参与整理的居民点、有林地、公路用地、坑塘水面、设施农用地和规划公路用地,实际建设规模904.68hm2,实施后,将新增耕地面积704.62hm2,新增耕地率77.89%。

2项目区主要设计内容

2.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主要是对沙丘、废弃坑塘和田块起伏较大的田块进行平整。根据项目区作物种植方向、土质情况和灌溉与排水的要求,确定整治后标准田块长300~600m,宽200~300m,相邻田块高差不超过0.50m,土地平整后耕作田块田面高差在±5cm以内。2.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遵循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根据旱、涝等综合治理的要求,结合项目区田、路、林、电、村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布置。

2.2.1灌溉系统

根据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特征、作物种类、灌溉方式及项目区经济效益等因素,项目区农作物灌溉设计保证率选为P=75%。灌溉方式:井渠结合。

2.2.1.1井灌

规划机井深度50m,井管内径400mm,成孔直径800mm,井管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壁厚5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其中:机井上部16m为钢筋混凝土实管,中部30m为钢筋混凝土花管,其孔隙率≥15%,井底部4m钢筋混凝土实管作为沉淀管。钢筋混凝土花管缠绕尼龙滤网三层并回填滤料,滤料采用磨圆度较好,直径2~5mm石英砂;滤料顶部至井堡底座16m,采用粘土封闭11m,粘土球封闭5m。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机井单井设计出水量取32m3/h。根据田块规划布置情况,考虑道路、渠道和河流的影响,项目区共规划新打机井122眼,现状直接利用41眼,其中项目区中部滴灌区规划25眼机井,喷灌区规划32眼机井,地埋管道区规划43眼机井,软管区规划12眼机井,坑塘区10眼,每眼机井配水表、玻璃钢井堡、潜水泵。井灌区规划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根据灌溉模式不同,分为软管灌溉工程、地埋管道灌溉工程、滴灌工程和喷灌工程。软管灌溉工程。分布在项目区省道S307北部,面积40hm2。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移动软管”,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1,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7。地埋管道灌溉工程。规划在项目区内选择160hm2地作为低压管道布置区,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干管+支管+出水口”,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0,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6。管网布置结合井位规划位置、沟渠、道路、地块形状和作物种植方向,并考虑灌水的均匀性。在已确定出水口布置位置的前提下,力求管道总长度最短,管线平直,便于机耕,能独立使用,管理方便。滴灌工程。项目区选取113.33hm2作为滴灌工程布置区,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干管+支管+辅助管+毛管”,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水利用系数0.95,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0。机井布置在地块生产路一侧高处,干管自机井向西布置,支管沿作物种植方向于主干管垂直布置,辅助管与支管垂直方向,且与种植方向垂直,管部枢纽装置布置在水泵旁边,为了便于洗管道和冬季到来之前排干管中的积水,在干管末端布置排水井。喷灌工程。喷灌是通过有压管网将首部加压的水输送到田间,再经过特制的雾化喷头将水喷洒呈雾状进行灌溉。项目区选取113.33hm2作为喷灌工程布置区,灌溉方式是“机井+水泵+干管+支管+伸缩管+喷头”,管道水利用系数为0.95,田间喷洒水利用系数0.85,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1。机井布置在地块生产路一侧高处,干管自水井向东布置,支管沿作物种植方向南北向布置,管部枢纽装置布置在水泵旁边,为了便于洗管道和冬季到来之前排干管中的积水,在干管末端布置泄水井。

2.2.1.2渠灌

因项目区土壤为砂性壤土,且盐碱化严重,设计引用黄河水,补充地下水源,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从引水口至项目区入口的渠道3.43km,其中现状直接利用1.66km,新建1.77km;项目区内渠道分为斗渠和农渠两个级别,布置在沿现状道路两侧,项目区共布置1条斗渠和11条农渠,每3条农渠为一个轮灌组灌溉,灌溉时以农渠为单位进行轮灌。根据设计灌水率和各级渠道控制面积,引水渠、斗渠和农渠的流量分别为0.40、0.34m3/s和0.12m3/s。渠道断面采用矩形渠道,参照原有渠道设计,并考虑最优断面设计,规划设计渠道渠身、渠底采用M10浆砌石。斗、农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取0.95,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0,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1。

2.2.2排水系统

项目规划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1日暴雨2日排除。

2.2.3渠系建筑物

项目区内永久性建筑物、水工建筑物设计等级确定为T4级。桥涵荷载标准: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折减(折减系数0.80)。建筑物主要为农桥、箱涵、渡槽、倒虹吸、分水口、水闸、井堡、变压器房、井亭等工程。

2.3电力工程

结合当地电力部门意见,规划高压采用架空明线;低压采用地埋电缆,地埋电缆尽量靠路铺设,实行便于施工、利于维修的“一井一线、一沟多线”布置;变压器房采用封闭式砖混结构。根据规划共布置S11-100变压器13台,S11-200变压器2台,架设高压线3856m,低压地埋线37769m,电缆沟开挖23701m。

2.4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布置充分考虑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与田、水、林、电、村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合理确定田间道路的密度,田间道路通达率达100%。结合项目区现状道路状况、地形地貌条件、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原有道路基础上,重新规划布局道路,并沿着规划道路两侧种植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绿化环境。根据其现状路面材料状况,分为新建和改建,按其规划宽度可分为6m和4m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

2.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农田防护林工程是为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等所采取的措施,防护林工程布置应与田块、河沟、道路等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协调,其农田防护面积的比例要不低于90%。树种:高杆石楠、金叶垂榆、法桐、楝树、白蜡、槐树、侧柏、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9种。布局:布置在规划田间道路两侧。树种规格:高杆石楠、金叶垂榆、法桐、楝树、白蜡、槐树要求胸径6cm,株距3m;侧柏要求高度1.50m,株距3.00m;紫叶小檗、金叶女贞要求树高40~50m,株行距0.30m×0.20m。

2.6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主要是标志牌工程,标志牌是项目区建设的名片,起到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群众了解项目区的基本情况的作用。

3投资概况

工程总投资7504.38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6349.99万元,占总投资的84.62%(其中土地平整工程364.18万元,占总投资的4.85%,灌溉与排水工程2803.61万元,占总投资的37.36%;道路工程2514.48万元,占总投资的33.51%;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580.04万元,占总投资的7.73%;其他工程87.67万元,占总投资的1.17%)。设备购置费204.07万元,占总投资的2.72%。其他费用共计731.74万元,占总投资9.75%。不可预见费218.57万元,占总投资的2.91%。

4项目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区现状多数是未利用地,项目实施后,可增加耕地面积704.62hm2,新增耕地率77.89%,是通过配套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工程,提高耕地产量,提高整治后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区通过实施平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灌排设施的配套完善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项目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大面积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建设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农业区提供良好条件,将项目区建设成为部级优质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的同时,也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4.2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实施后:①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渠道工程建设,可引黄河水灌溉,能够降低项目区土壤的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对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干热风灾害起到积极的作用。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工程的实施,可将项目区的未利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面积704.62hm2,土地利用率可达82.33%,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通过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项目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降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灌溉保证率将由不足40%提高至75%,农业生产节水灌排体系得以全面完善;通过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利用现有的骨干交通网络,完善田间道路设施,解决项目区现状道路标准低,占地多,现状硬化道路基础破碎严重的问题。项目区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道路通达率得到显著提高。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采取“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和引黄河水灌溉项目区,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并在项目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增加农田防护林59893株,农田林草覆盖率达1.34%,绿色植被覆盖率达72.89%,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实现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由此可知项目规划实施可大大改善项目区内生态环境。

4.3经济效益分析

工程建成后,将项目区现状的未利用地整治成耕地,新增耕地704.62hm2,并通过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将增加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道路通畅的高标准农田。整治后的耕地,可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大。根据延津县最新粮食价格信息,将项目区整理后新增耕地的作物种植效益列表计算。由上表计算可知,整治后规划作物总产能7134.31t,总产值3191.41万元,扣除生产成本716.60万元后,粮食作物将产生2474.81万元收益。

4.4耕地质量等级变化分析

项目区现状是未利用地,土地开发利用成本不大,开发整治后为耕地,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土壤盐碱量大、土壤渗透性强、项目区中部地势起伏较大、不便于耕作、灌溉保证率低、田间交通设施条件不通畅、农田防护林网缺失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田块规整,土壤肥力增加,田间灌溉保证率可提高为75%,绿色植被覆盖率达72.89%,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2.33%,使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基础设施完备,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整体功能较强的多元化、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综合示范区,可增加高标准农田704.62hm2,小麦作物产量可达6000kg/hm2,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可达到7等地。

5结语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工程建设完工后,项目具体实施单位以产权交托等方式确定林场管理处对项目土地、灌溉与排水设施、道路、林网等进行管理维护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运管方式和办法,明确运行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内容。按运行运转制度,并设专人负责检查维修,避免项目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用、无人修的现象发生,做到及时使用及时维修,使灌溉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晓婷.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4.

[2]严金明,夏方舟,马梅.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02).

[3]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08).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B/S三层架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0引言

我国国土辽阔,但是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能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1]。有效的土地规划是以大量土地规划信息作为基础,如土地面积统计报表、人口分布图、土地功能类型图件、遥感图像、文字报告等,这些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十分庞大,并来自不同的业务系统,因此如何整理这些信息,以完成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设计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以B/S三层架构搭建系统框架,然后设计系统硬件和软件,最后进行系统实现与测试,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验证系统是否可以用于实际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工作。

1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满足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至关重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进行有效的土地规划[1-2]。土地规划是以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的,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1系统框架设计

B/S三层架构是基于两层C/S(Client/Server)发展而来,因此与之相比,维护成本低、适用性广,且数据处理性能强。B/S三层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框架设计以B/S(Browser/Server)三层架构为基础进行搭建,包括基础数据层、业务逻辑层以及结果表示层,分别用于数据集成、数据管理以及管理反馈[3]。

1.2系统主要硬件

1.2.1数据储存设备

运行数据集成程序,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的土地规划信息,信息量庞大,为缓解系统存储压力,需要连接一个数据储存设备进行存储[4]。本系统中的数据储存设备为DH2100NAS网络存储服务器,该设备功能特点如下:NAS专用盘,适合7×24h全天候随时读写数据全面采用CMR技术,支持多用户同时读写,保持高速稳定的存储读写,效率更高;每台设备可支持20个业务系统连接使用,且每个系统都拥有独立的访问账号和独立的存储空间;设备支持“备份模式”和“普通模式”开启双盘备份模式,设备内的2个硬盘互为备份,即使任一硬盘损坏,数据仍可正常读取;高达28TB的海量存储,可在执行处理多种任务的同时提高传输速度。

1.2.2信息通信硬件

信息通信硬件在系统中的作用是实现数据或信息在各个服务之间的流转。本系统中的关键通信硬件为RS232串口模块,该模块功能特点如下。1)OMODBUSTCP转MODBUSRTU,实现以太网型MOD-BUSTCP主站设备与串口型MODBUSRTU从站设备的通信。2)MODBUSRTU转MODBUSTCP,实现将串口型MODB-USRTU主站设备与以太网型MODBUSTCP从站设备的通信。3)网页配置参数,方便快捷,可在网页上配置不同基站属性,修改485通信参数以及网络参数。4)独立的TCP转RS485透传,通信参数可以通过网页设置。

1.2.3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是系统的控制核心,系统所有业务逻辑的运行都依靠微控制器来完成[5]。本系统中选择一块超低功耗STM32L071RBT6作为微控制器。该控制器具体参数如下:核心为AtmelAtmega328P-AUMCU;工作电压为5V;输入电压为7~12V;输出电压为6~20V;数字I/O针脚为14(其中6个提供PWM输出);模拟输入为8;每I/O针脚直流电流为40mA;闪存为16KB(ATmega168)或32KB(ATmega328),其中2KB用于引导加载器;SRAM为2KB(ATmega328);EEPROM为1KB(ATmega328);时钟速度为16MHz;功耗为19mA。

1.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是指系统内部逻辑程序,因此系统软件设计,即设计系统运行逻辑。本系统的软件运行逻辑主程序为:首先利用集成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整理,在微控制器中,利用数据进行图层编辑、定位输出、空间分析等,最后根据用户查询要求,将管理结果反馈给用户[6]。

2系统测试

系统设计完成后,为保证系统有效性,并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的漏洞或问题,需要对系统进行实现与测试。

2.1研究区域

某一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人口从152万人逐渐增长到了现在的845万人,因此该地区土地被大量使用。为满足后续人口增长需要,亟需进行土地合理规划。以该区域为例,利用设计系统对该区域的土地规划信息进行管理,以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用地。

2.2土地规划信息集成

集成技术下,获得的土地规划信息如图2所示。

2.3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基于获得的土地信息进行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管理结果如图3所示

2.4系统性能测试

操作系统、统计系统性能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系统性能测试结果均达到要求,达到研究目的。

3结语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测绘工程;土地管理;规划设计

1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

1.1在土地利用及更新情况调查实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及土地更新调查,就是为查清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通过测绘工程的实施能够来获取的土地的数据,然后和已经确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原始信息数据与整合后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进行更新,为以后土地管理及利用提供依据。

1.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的应用不仅能及时调整和更新土地管理的信息,还对土地规划的设计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土地规划的设计工作是土地进行建设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每一块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才能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土地用途。

1.3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不仅能够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而且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指的就是测绘工作人员对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外业调查、信息整理汇总、外业测量和土地信息数据的储存这几个方面。

2主要测绘技术

2.1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GIS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而且相对较为完善,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使用GIS技术来完成土地测绘时,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这一基础来创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数据库,使得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能够更好的储存,为以后分析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GIS技术在土地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和处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够对土地测绘所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管控,这就对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提高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给我国测绘事业的长足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推动产生积极影响。

2.2GPS技术

GPS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一技术就是利用卫星讯号的传播和三角测量的原理来对地理位置进行定位,这一技术的特点主要就是全天候、高效率及高准精性等,是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必然要求。现在GPS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在土地测绘中应用GPS技术时,主要就是利用静止形态下的定位和快捷的静态定位这两种方法满足测量过程中对精准性的高标准要求。而且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使得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应用中更加的灵活。GPS技术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测绘技术来讲,能够更及时更详细的了解地形结构的变化情况,能够有效使得数据信息测绘的精准性大大提高,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消耗,大幅度的提高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能够更有效的掌握土地资源的信息。另外,GPS技术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可以进行结合,能够使GPS的应用效果更为提升。

2.3RS技术

R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在不直接接触事物的情况下来进行测绘,可以通过远距离的控制,直接把所得到的视频信息及时的反馈到信息资源处理总部,资源总部再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RS技术就目前来说还是一项相对先进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获取数据信息的速度,使收集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消化,并且还能够对人力工作所带来的误差进行有效的避免,不仅能够节省工作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还可以使数据的精准性大大提高。

3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中的测绘要点

3.1基础测绘的内容和服务功能

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应用测绘工程,其基础的测量内容:首先,根据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中的具体规定要求,国家1∶500、1∶1000和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量与更新;其次,更新和完善土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再次,建立完善的基础平面控制网、空间定位网以及高程控制网,对土地面积进行加密与复测;最后,在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具体要求来进行,利用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建立完善的地籍资料,并依据其绘制成地形图形成一个数据库,以期能够为以后以后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然后利用动态控制的方式对土地管理及利用来进行监控,实现让每一寸土地的土地管理及利用都尽可能科学合理的目的。

3.2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在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关系的系统之前,进行测量工作的人员应该按照土地管理及利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土地面积110000以下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为测绘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夯实的基础。

3.3建立各种子系统

土地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完善基础系统的前提下,按照数据采集、管理及数据转换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地名库管理及应用系统、基础空间数据与基础地形信息管理等基础平台对各类子系统进行再一次的开发,对原有测绘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3.4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

在土地管理过程的工作实际中,测绘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土地基础地理数据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建立起一个相对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根据这一体系的要求来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的活动,对相应的土地资源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且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有据可依。

4结论

综上所述,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传统的土地管理技术,提升了土地管理效率和质量,这一应用在土地利用及更新情况调查实践、土地规划设计过程以及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等工作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想要更好的进行土地管理及利用,就必须要做好测绘工程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兴文,彭粤,曹建华.信息时代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探讨[J].质量探索,2016,13(4):66-67.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政府职能

1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利用意义

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建设最为核心的要义是使更多的农业人口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业转换的一个过程,整个转变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经济与社会活动。当前,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对我国而言,城镇化建设就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体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全面科学的进行规划,做好统筹发展,才能有效的推动城镇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资源是最为基础的资源,更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土地,则无法进行持续发展,从我国国土面积上看,虽然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存量并不多,可利用的资源较少,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要想全面发展新农村,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则有一定的难度,在我国耕地面积少、质量差,山地荒漠多的背景下,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现状并不乐观。进行城镇化建设,就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城镇对土地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出现了争地情况,这种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的增加,越是矛盾突出,越影响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城镇化建设要有足够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绿化面积,如果土地不足,则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科学合理做好规划,避免出现土地资源的浪费,只有全面推动土地资源利用工作,才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应用,实现城镇建设发展。

2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2.1土地供给矛盾突出。土地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发展的核心载体,如果城镇化建设缺少土地的支撑,则无法达到良性发展目标,城市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前文提到,目前我国人多地少,这是最为突出的土地资源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土地存量越来越少,土地资源后备不足、不可再生的客观条件限制了城镇发展,土地紧缺成为制约城镇化建设瓶颈。目前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双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工业化中期与城镇化中期两个中期,在这一时期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长,速度不同、矛盾突出,影响了城镇化建设质量,在城镇化规模化发展前提下,土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政府要合理把握土地资源,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不能越过生产红线,综合考虑城乡结合,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制约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困扰问题。

2.2土地利用率不高。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一直没有合理的规划,土地利用粗放式,很多土地利用不合理、不科学,缺少统一的整体设计,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20世纪90年代,进入城镇化建设时期,一些城市就出现了“城建豪华风”现象,特别是在一些中发达地区,个别城市新区建设追求大而广,要的就是气派,各地兴建的大厂区、大广场屡见不鲜,浪费一些土地,造成了后期发展后劲不足,城镇用地快速向四周蔓延,有的还占用了农村耕地,影响了农业生产。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问题的出现,土地又出现了闲置,影响了城镇化科学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继而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这种情况越发凸显,影响到了整体的设计与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从自身的角度看,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受传统思维观念和户籍制度影响,农村人口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城镇人口,还是将农村与耕地作为自己生存底线,这样,就出现了农村大量长期空置住房没有利用的情况,农村人口有了钱,又出现了乱建房问题,加剧了土地的浪费。

3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思路与方法

3.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职能作用。政府是主导,是土地的规划者与领导者,要强化政府的职能,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全面提高土地利用质量,政府是重要的规划建设部门,要从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快职能的演化,根据当前严峻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合理做好规划,全面体现政府规划设计职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政府对土地管理要科学谋划,统筹设计,避免管理出现“圈地”模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占地的现象,积极落实好各项政策,参与到集体使用权的“买卖”中,使政府导向更加明晰。有效明确政府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边界,做好市场统筹,在不影响耕地的情况下,避免踩农业红线,坚持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环境、生态、人口、经济高度统一。

3.2优化农村土地征收。城镇发展必然涉及到农村土地的征收,要科学合理做好征收工作。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要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公正的征地程序,保证各方利益不受侵害。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对土地征收工作非常重视,通过政府招商实现了土地的流转,那么,进行市场化动作时,一定要做好监督,避免出现政绩工程、个人获利的情况,保证财政资金到位,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保证群众利益。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均存在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公众参与度低、透明度低,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全面做好土地利用规范程序,强化土地供应、征收审批等项管理,才能保证被征地者相应知情权与参与权。利用各种舆论机构,做好社会公众对土地征收环节监督,对不合法现象进行举报、公布,保证土地征收合理合法。

3.3完善土地市场。土地规划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利用市场机制,做好资源的配置与调节,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持续扩大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范围,根据土地情况,做好针对性政策配套,由市场完成的土地资源分配尽量减少政府干预,控制好土地范围,避免出现乱用权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资源效率配置。建立起有序的竞争市场环境,以不同渠道土地资源的配置,实现流转增值效果。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交易,根据条件逐步发展城乡一体化土地交易市场。

3.4做好耕地保护实现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问题,主要涉及到对农村的土地利用与规划设计,那么,进行土地资源规划时,一定要重点做好农村土地的规划,全面强化基本农田保护,这是底线,更是城镇发展的红线,只有保护好耕地面积,才能实现城镇化持续发展目标。耕地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但对民族生存产生影响,更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土地资源规划时,要全面保护好耕地,采取严厉措施保证耕地不受侵犯,各级部门一定要坚持底线原则,将地区优质耕地永久性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不能占用耕地,同时,科学进行规划与设计,不能随意变动与更改,朝令夕改随意调整,影响到城镇化发展。土地规划要专用,做到合理设计,可以根据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实施阶段形成管制区,探索适合本地区农田保护制度,合理科学的处理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关系,避免发展矛盾。不断强化土地复垦,加快中低产耕地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满足城镇发展整体需求。土地资源配置时,要考虑当前的发展现状,更要考虑到未来持续推进,兼顾社会各种矛盾,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土地,政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根据土地数量、质量对土地做好等级划分,形成科学的分配机制,争取实现耕、房持续利用的良好发展局面。城镇化发展漫长,是一个复杂的持续过程,政府规划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豪华气派,要根据当前的实际,不断进行推进,可以适当降低发展速度,使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质量建设上,由城镇化传统发展的外延扩张,向内涵文化与历史发展上转变,这样,城镇化建设才能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保证经济有序发展的同时,体现城市品味。

4结束语

城市化建设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只有全面科学的做好规划设计,才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镇发展。政府的相关设计规划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科学做好统筹,在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前提条件下,有效发挥出现有土地价值,解决好城镇发展与耕地矛盾,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镇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欣.新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要素利用问题的探究[J].当代经济,2018,34(7):13-15.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5

1.1全球的定位系统(GPS)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测绘精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化信息化管理中,而且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快速掌握各级待检测控制点的所在位置。在开展快速静态确定及测量工作时,已经不需要继续采用点间通视技术就能够得到精确度很高的测量结果。目前我们所采用的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由于其具有的及时定位性及定位精度较为灵活性,仍然被应用于各项测量领域中,例如地形的测图、地籍的测量以及界址点的点位这些许多方面。而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领域,则更多的会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已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结果。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4结束语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

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暴露出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用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问题,城镇化中的土地规划利用,应该注重合理性与经济性,避免出现问题,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和水平,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城镇化建设中,提高对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视度,强调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

1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乡镇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周围的地区经济。城镇建设中,专门对土地资源,编制了规划方案,近几年,城镇化的发展较为明显,大量的土地投入到规划利用中,结合城镇化中,土地规划利用的现状,例举几点常见的问题。

1.1结构规划不合理

城镇化建设时,土地规划的结构不合理,大多城镇中的土地规划,都表现出用地粗放、扩张无规律的情况,导致用地结构不科学,降低了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城镇土地是一项资源,但是其对规划利用的要求非常高,不能仅仅按照城镇的区域,规划土地的结构,而是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注重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安排结构规划的工作[1]。例如:某城镇社区建设时,在土地规划利用上,表现出了严重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该城镇的土地资源,缺乏规范的结构比例,其中工业用地比重非常大,公用区、交通区和居民区用地明显减少,城镇中闲置了大量的荒地、沟渠等,没有规划到土地结构内,诱发不合理占有与规划的问题,很多土地虽然被征用,但是后期没有给出合理的结构规划方案,形成了粗放用地方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表现出了结构规划上的问题。

1.2土地用地布局松散

乡镇土地用地,本身就有松散、混乱无秩序的特征,再加上很多自然村落,没有紧密的联系,相邻自然村之间,有诸多农业用地,由此在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时,就会出现布局松散的问题[2]。自然村是城镇化土地规划的基础部分,考虑到地域属性,就要合理的规划土地布局。乡镇区域内,自然村、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相互穿插、交叉,很难找到土地规划利用的布局规律,无法做到有序的开发,乡镇土地用地的规划时,松散问题的表现最为直接,例如:某城镇化建设方案中,规划了周围的4个自然村,分别是A村、B村、C村、D村,该方案中的土地用地布局规划,就出现了布局松散的问题,A村到城镇中心的土地上,存有一个废弃的工厂,B村与A村紧邻,而C村、D村和城镇中心相隔较远,两村之间构建了小型的商业区,土地规划方案中,原本不包括商业区,实际土地规划时,用地布局过于松散,必须把商业区拆除,重新规划用地资源,才能保障城镇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不仅增加了土地规划的难度,还会加大成本的投入。

1.3用地秩序混乱

土地规划利用时,用地秩序混乱,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城镇化建设时,占用了乡镇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政策,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能力稍高的乡镇政府,就会按照优惠政策,吸纳商业资金,把土地规划利用转为吸引外资的项目,企业考虑到城镇的经济效益,在土地规划时,建设商用店铺,或者作为开发商,建设民用住宅,土地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原本的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的区域中,新兴了大量的商铺、楼房,各自属于不同的开发商,而开发商,仅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完全忽视了土地规划利用的秩序,造成土地浪费,严重时还会干预城镇化的建设进度。

1.4过度注重新建土地

城镇化建设方案中,自然村落的数量多,自然村落基本是由小农经济形成的,随着城镇化建设方案的执行,自然村得到了改善,以小城镇的方式出现,土地规划利用中,注重土地的扩张,在原有自然村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其他的城镇用地,土地资源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就会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就会引起农业用地的数量降低,由此表明城镇化土地规划利用中,过度注重新建土地的问题,导致城镇化土地规划利用的重点,放在新建土地上,忽视了原有自然村土地资源的开发,既没有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也不会带动土地规划的经济发展。

1.5土地拆迁难度大

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方面,涉及到拆迁工作,土地拆迁,也会影响土地的规划利用。拆迁的工作量很大,难度高,乡镇土地布局、结构,特别是居民自身的因素,都会阻碍土地拆迁的顺利进行,导致土地规划利用受限。土地拆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纠纷问题,一旦发生纠纷问题,土地拆迁的工作就会被迫暂停,进而搁置土地规划,致使城镇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形成了不良的开发现象,还会引起土地浪费的问题。

2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优化措施

结合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给出几点优化的措施,有效解决土地规划的问题,完善土地的有效利用。

2.1制定规范的用地计划

城镇化建设时,为了解决土地规划利用时的问题,需提前制定出规范的用地计划,保障土地资源分配及利用的合理性,用地计划在城镇的土地规划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可操作性[4]。土地规划利用时的用地计划,要遵循审批的流程,避免有过度征用、少量开发的情况,如有不符合城镇开发的要求,禁止审批通过,用地计划中,全面监督城镇中的土地资源,在规定的范围内,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加强开发控制的力度,注重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益,按照用地计划,落实各项用地规划的行为。

2.2整理闲置的土地资源

城镇化建设时,整理好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后期的土地规划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乡镇中闲置的土地资源,如:沟渠、废气场地、闲置宅基地等,都要统计到闲置的土地资源中,保障土地规划利用的严谨性、严格性,科学的处理城镇中闲置的土地,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土地资源整理时,还要优化土地的布局结构,适当的提升容积率,一来缓解城镇用地的压力,二来保障用地的合理性。

2.3构建规范的土地制度

土地规划利用中,构建规范的土地制度,避免乡镇政府有垄断行为,以市场原则为主,供应土地资源。城镇化建设时,土地规划利用要注重规范制度的使用,统一城镇中的用地资源,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分配土地资源,适度提升土地的供给量,大量释放土地的利用空间。

2.4平衡城镇的用地资源

平衡城镇用地资源的优化方法,主要是解决农业用地过度占用的问题,支持城镇发展的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利用的发展。

3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期间,应该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规范好土地规划的具体利用,合理分配城镇土体,提高土地规划的利用率,提高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免影响城镇土地之间的关系,明确土地的规划与利用,保障城镇土体规划的科学性,进而推进现代城镇化的有效发展,发挥土地规划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聂骁文.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01):3~4.

[2]马学勇.试论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规划利用[J].科技信息,2011(25):762+778.

[3]焦秋霞.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17):234~235.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7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国土空间规划;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空间发展的重要指南,是各类开发建筑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数据获取方面,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具有可靠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等优势,其在数据类型应用中具有多样性与互补性特征,是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可以为国土资源利用及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多样化选择。

1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是基于地理环境、社会需求及历史条件,对特定地区的国土空间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调整,以保证国土资源的利用率与开发率实现最大化。国土空间规划涵盖了对物质空间的划分及资源分配,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应的经济活动与空间承载能力展开分析与评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要秉持环境保护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工作,增加城市中的绿色空间,为人们打造一个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令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更加合理[1]。但是由于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时,不能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需要对国土空间及生态布局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既要保证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也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也被称为3S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其实质是通过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计算机软硬件的系统操作来对地理空间系统展开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的采集、储存、管理与分析。

2.1GPS基础应用

GPS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靠性、实时性、准确性,能够高效完成对空间资源信息的搜集。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通常会选择使用GPS技术对国土空间规划图像进行精准控制及测量。该技术能够利用R7IX技术对图像的控制点进行精准定位与测量,是绘制国土规划地形图、搜集整理相关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2.2RS基础应用

RS技术的主要优势是收集资料方便、资料及时且新颖、探测范围较大、成图速度快等。当与目标距离较远或是无法与目标直接接触时,可以利用RS技术对目标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判定、测量与分析,并进一步将真实、直观的遥感图像进行实时传送。RS技术是土地规划获取数据、更新数据的主要手段[2]。一方面,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遥感手段对数据进行高效妥善的处理,形成4D产品,将其合理应用于规划底图或专题图件的制作中;另一方面,其能够以多元化的数据获取和时态分析来对国土空间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全面地了解土地的使用现状,基于土地空间变化规律,结合遥感技术,为土壤、水质及环境污染监测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数据。

2.3GIS基础应用

GIS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输入、查询、储存、运算、分析及表达空间信息等方面。其主要负责对我国国土规划数据展开相应的存储与动态管理,具体应用中,经常会将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土地规划绘制模型及分析算法等功能相结合,以提供更加直观和专业的数据信息,这有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3.1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区分

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而言,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获取土地两权数据底图时,可以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中的不动产测绘技术,通过航测与GPS定位方式完成精准定位,以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调查数据[3]。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借助GIS技术完成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并以数据为基础,对其展开相应的整合、统计与分析,以实现对土地归属权的区分。

3.2评析结果的展示与监督检查

图纸绘制得准确与否对于国土空间规划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对规划图纸的精确绘制,可以选择使用3D或GIS等虚拟图形处理技术来制作出相应的三维立体规划视图[4]。与GIS空间技术相结合,对制定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展开实时的动态评估,以最终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完成对规划方案的调整与优化,这样既能够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精确性与动态性,还能够为规划方案的制定与评估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3.3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管理

在进行耕地保护及建设用地管理时,可以借助3S技术实时地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以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配置、基本农田划定及增减监控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大数据准确分析和及时提醒,为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4国土空间规划设计

在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应用GIS技术与RS技术,这两项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还能够确保外业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近几年,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其是实现信息获取与准确定位的重要手段[5]。在面对大量的复杂的地理信息数据时,要展开全面分析,利用GIS技术展开相应的空间信息查询、分析和评估,以准确地评价该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进一步对土地进行分析与规划。对于多类型的土地来说,可以利用相关的土地数据制定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完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除此之外,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还能够在一些复杂的条件下完成地理信息数据收集,有条理地对土地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4结语

土地规划设计范文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测绘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种先进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进行应用,不仅能够获取到更为精准的土地信息,而且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利用

正文:

1、测绘工程关键技术

1.1、GP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已经开始在地理信息的测绘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目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手机地图就是借助GPS技术所建设起来的。从这一技术的应用环境来看,准确的定位功能可以让这一技术在陆地、在交通工具和航海领域得到充分的运用。准确化的定位功能也可以让它在测绘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因此,应用范围的广泛性成为了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在对GPS技术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定位系统在GPS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将定位系统应用于测绘领域以后,测绘人员可以利用好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测量。①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系统所发出来的信息来对与之对应的测量方式进行应用。②测绘人员在对GPS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它的自身特点入手,在对发射中心与用户之间所发射的信息之间的差距进行测量的方式来开展测量工作。

1.2、GIS

这叫做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目前的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和有关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能够利用各种颜色的平面直观图将地形中的各类事物区别开来,把有关信息通过屏幕显示出来,为现代地形测量测绘提供重要数据,用来对地形进行合理规划、评价。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过程中GIS技术也不断提高了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系统有关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地形测量测绘技术中发挥作用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3、遥感技术

所谓的遥感技术也就是利用人造卫星、飞机等飞行器通过电磁辐射,实现对有关地理环境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以此满足有关的测绘工作实际要求。现阶段,遥感技术已经普遍的应用在了土地资源的勘查测绘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还满足了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的相关要求。土地管理具有高精度、连续性和综合性,遥感技术关键部分是监测精度。有时土地状况会不断变化,为获得精度需要,测绘人员要结合土地利用图进行对比,把城市人文、生态指标都纳入土地测绘资料。如果要求的精度较高,则需要GPS高分辨卫星影像补充。遥感技术应用在土地测绘上最重要的是提取变化信息,以固定土地资料和时段内产生的变化相关量来提取变化信息,再进行时间差计算,得出土地变化规律,可为日后整体规划提供参考。现阶段,在航天航空对地面的观测已获取地面实际信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土地测绘工程中积极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全面准确的提供工作信息,其作为一个新型的土地测量技术手段,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准确率,并且现阶段在一个数字化的发展时代,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1.4、其他现代化测绘技术手段

1)摄影测量。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摄影测量技术应用,可以提高测量水平,绘图速度非常快,而且测绘质量比较高,具有精度高、价值大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商业应用价值。2)数字化内业扫描及测量。该技术手段的应用,无需室外作业,仅需通过室内操作即可。然而,该种作业方式需要有基础原图,经扫描形成数字化采集模式,将预先测量的界址点坐标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之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进行详细的测算。比如,对街坊、街道调查编号,对座落、地名、门牌号以及层数和构造等详实标注,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及时更正。3)现代测绘技术。实践中应当充分考虑测区状况、作业单位以及适用环境等情况做出经济、高效的测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测绘技术手段,较之于以往我们可通过对各种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其特点正朝着专业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2、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

2.1、进行土地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了可以很好的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目,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调整和分配方案。在土地规划和设计,首先需要做的和相关的信息收集所有的土地,整理和分析工作。这类信息,不仅能为土地规划和设计的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要明确土地性质,以确定质量,在后期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土地面积是不可用的,确定预留用地的具体范围,适合土地利用和各种城市发展。

2.2、在城市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图解法、部分解析法以及解析法是城市地基测绘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正确掌握地籍测绘相关基本作业步骤,对于提升城市地基测绘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工作程序如下:将基本控制测量应用于测区中;控制测量在地籍图根中的应用;测量碎部;清绘整饰地籍图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测和修侧;最后是输出地籍测量成果。

2.3、在城市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

实测成图是展开城市不动产测绘的关键途径,而另一种方法就是编绘成图。航空摄影测量法测图、平板仪测图和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测图是实测成图的三种重要方法,在实际进行测绘工作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应从整体入手,逐步向局部地区展开测绘,并首先进行整体控制,最后才可以展开碎部测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城市不动产测绘工作质量和精确性。

参考文献

[1]热依拉•阿布都热依木.测绘工程在新疆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资讯,2011,21:171.

[2]王艳妮.论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4,03:143-144.

[3]许国营.测绘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2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