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服务范例

土地规划服务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1

关键词: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土地规划利用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提升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开展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并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土地的规划利用,进而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我国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1.1土地利用效率大幅下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群众对于土地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他们往往会大量开垦耕地,造成土地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地出现严重的退化与沙化现象。此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部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导致土地利用率大幅度下降。

1.2耕地占补不平衡现象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给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两条红线的划定工作带来了较多冲击。同时,城郊耕地的占补也存在较多问题,耕地占补无法平衡。此外,大量低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对土地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1.3土地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对于土地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宪法》和《土地法》都明确规定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都归属于国家,但具体到某一区域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属则相对比较模糊,这就为土地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也影响到了土地的规划和利用。

1.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土地监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互联网+”旨在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建设,但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土地规划和利用的效率也相对较低。

2土地资源信息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有效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工作中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首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在实际操作中,规划人员必须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联合相关产业,将土地规划与利用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发展建设,并有效兼顾土地资源的维护和平衡[1],进而确保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本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当前部分城市存在的耕地占补不平衡现象,应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以及相关行业规范,采取积极的经济手段等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工作进行有效约束,从而确保土地规划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发挥出市场的调节作用,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不断完善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工作,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如建设用地必须避开自然景观,如湖泊、园地等,且与人民群众的宅基地相接近,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快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合理利用空闲土地,增加并提升生态用地的质量,科学调整产业用地的结构,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

2.3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规划和有效利用工作。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主要的服务主体就是人民群众,这意味着在开展土地规划和利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工作中,从而真正保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质,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加快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土地资源规划工作必须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意见。因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须召开听证会,向人民群众介绍土地规划的目的,让他们了解该项工作的意义,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土地规划工作当中,鼓励他们勇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4加强土地监管法制机制的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土地监管法制机制的建设工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并在健全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项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则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以便于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2.5建立土地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机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引领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土地与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出土地科技创新在行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科技创新链条,从而加快土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土地规划和利用管理职能部门须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对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的研究,以提升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郭珊.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利用率举措[J].农家参谋,2019,(8).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2

关键词:B/S三层架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0引言

我国国土辽阔,但是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能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1]。有效的土地规划是以大量土地规划信息作为基础,如土地面积统计报表、人口分布图、土地功能类型图件、遥感图像、文字报告等,这些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十分庞大,并来自不同的业务系统,因此如何整理这些信息,以完成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设计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以B/S三层架构搭建系统框架,然后设计系统硬件和软件,最后进行系统实现与测试,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验证系统是否可以用于实际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工作。

1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满足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至关重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进行有效的土地规划[1-2]。土地规划是以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的,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1系统框架设计

B/S三层架构是基于两层C/S(Client/Server)发展而来,因此与之相比,维护成本低、适用性广,且数据处理性能强。B/S三层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框架设计以B/S(Browser/Server)三层架构为基础进行搭建,包括基础数据层、业务逻辑层以及结果表示层,分别用于数据集成、数据管理以及管理反馈[3]。

1.2系统主要硬件

1.2.1数据储存设备

运行数据集成程序,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的土地规划信息,信息量庞大,为缓解系统存储压力,需要连接一个数据储存设备进行存储[4]。本系统中的数据储存设备为DH2100NAS网络存储服务器,该设备功能特点如下:NAS专用盘,适合7×24h全天候随时读写数据全面采用CMR技术,支持多用户同时读写,保持高速稳定的存储读写,效率更高;每台设备可支持20个业务系统连接使用,且每个系统都拥有独立的访问账号和独立的存储空间;设备支持“备份模式”和“普通模式”开启双盘备份模式,设备内的2个硬盘互为备份,即使任一硬盘损坏,数据仍可正常读取;高达28TB的海量存储,可在执行处理多种任务的同时提高传输速度。

1.2.2信息通信硬件

信息通信硬件在系统中的作用是实现数据或信息在各个服务之间的流转。本系统中的关键通信硬件为RS232串口模块,该模块功能特点如下。1)OMODBUSTCP转MODBUSRTU,实现以太网型MOD-BUSTCP主站设备与串口型MODBUSRTU从站设备的通信。2)MODBUSRTU转MODBUSTCP,实现将串口型MODB-USRTU主站设备与以太网型MODBUSTCP从站设备的通信。3)网页配置参数,方便快捷,可在网页上配置不同基站属性,修改485通信参数以及网络参数。4)独立的TCP转RS485透传,通信参数可以通过网页设置。

1.2.3微控制器

微控制器是系统的控制核心,系统所有业务逻辑的运行都依靠微控制器来完成[5]。本系统中选择一块超低功耗STM32L071RBT6作为微控制器。该控制器具体参数如下:核心为AtmelAtmega328P-AUMCU;工作电压为5V;输入电压为7~12V;输出电压为6~20V;数字I/O针脚为14(其中6个提供PWM输出);模拟输入为8;每I/O针脚直流电流为40mA;闪存为16KB(ATmega168)或32KB(ATmega328),其中2KB用于引导加载器;SRAM为2KB(ATmega328);EEPROM为1KB(ATmega328);时钟速度为16MHz;功耗为19mA。

1.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是指系统内部逻辑程序,因此系统软件设计,即设计系统运行逻辑。本系统的软件运行逻辑主程序为:首先利用集成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从各个业务系统中集成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整理,在微控制器中,利用数据进行图层编辑、定位输出、空间分析等,最后根据用户查询要求,将管理结果反馈给用户[6]。

2系统测试

系统设计完成后,为保证系统有效性,并发现系统设计中存在的漏洞或问题,需要对系统进行实现与测试。

2.1研究区域

某一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人口从152万人逐渐增长到了现在的845万人,因此该地区土地被大量使用。为满足后续人口增长需要,亟需进行土地合理规划。以该区域为例,利用设计系统对该区域的土地规划信息进行管理,以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规划用地。

2.2土地规划信息集成

集成技术下,获得的土地规划信息如图2所示。

2.3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基于获得的土地信息进行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管理结果如图3所示

2.4系统性能测试

操作系统、统计系统性能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系统性能测试结果均达到要求,达到研究目的。

3结语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3

[关键词]土地管理;规划;措施

引言

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和调节土地资源,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作用。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规范土地管理,改革创新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此外,要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实现产品生产的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人民和国家更大的利益。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化解人与耕地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人民经济稳定发展。

1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及管理

城乡规划学主要是指在当地政府的主动权下,设计并安排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城乡空间的合理配置,包括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城市市场的挖掘。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推动城市化经济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对于减轻农业经济负担有着重大作用。农村土地计划是城乡建设计划的主体部分,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引导下,是指国家按照当地精益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和具体原则,确定国土资源使用计划内容和方法的主要步骤。而国土管理制度则是指国家为调整国土利益,指导和监督管理国土开发管理,为保障和合理使用国土资源所实行的综合管理、宏观经济、立法和科技等政策。一般包括土地法制定、土地资源调查统计、权属管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使用管理。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有效信息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因此做好国土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非常关键。国土资源本身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开展作用重大。此外,通过高效管理运用国土资源,还可以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创造有利空气与各种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建设规划,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2做好土地规划

土地管理工作,以规范先行。要充分发挥好国土合理使用规划的城市引导功能,并充分认识高标准城市规划才是高标准城乡建设的起点。特别是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永远将城市规划质量摆在首位。一是强化科学、综合、全局的规划指导。逐步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城乡建设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三规融合”,并以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重点产业的相互融合、三者共生为主要行业。经济、生态、住宅等产业的主要功能体现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和谐统一,并最终体现城市的统一发展。二是增加规划的刚性和灵活性。在城乡建设中,规划体现刚性,是积极的、进步的、不武断的。城乡建设内容的多样化应通过广泛而灵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实现。最后,要做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利用、科技进步、社会健康发展。

3土地管理与规划现状

3.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的项目,涉及到具体管理任务执行的内容很多,管理者必须综合考虑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土地规划科学合理,不能与其他规划相矛盾。不过,正因为目前的我国有关部委和国土资源委会,在建设中并没有协调好与土地、自然资源等综合规划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产生了上述各种现象,并不能适应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

3.2城市规划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目前的状况说明,中国的城市规划还没有健全。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充当了十分关键的重要角色,城市规划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就中国的实际执行状况而言,中国根本缺乏完善的城市化规划系统,在管理和实施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3.3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不科学

伴随我国工业发展与城镇化的逐渐深入,对耕地资源的计划管理与利用愈来愈不科学、不有效,为城市化建设投入了大批资本与人才,农村生产用地和都市建设项目用地相互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现。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而且在逐年增加,但农村耕地等土地资源闲置,使正在发展集约化土地资源管理受到严格限制。

4土地管理与规划工作的策略与措施

4.1合理编制管理计划,提升土地管理效果

一是加强土地使用总体的调节功能。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项城市规划应当与国家用地整体规划合理相衔接,建设用地实际规模应与土地总体规划相一致。不符合要求的应尽快修复,以减少用地规划。二是合理规划重要设施和发展基础产业。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科学安排、时间控制、经济可行的原则,将产业基础建设规划与水资源、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协调。防止对土地的盲目投入和反复修建。三是要明确用地标准,完善现行建设项目土地标准化管理制度,坚持土地集约利用原则,通过对现有建设用地标准的梳理,制定确保安全和功能的标准。法律法规、建筑标准、土地使用标准的变化要尽快修订。四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能够合理减少土地供需矛盾。首先注重发展高效农业,积极增加现有耕地产量,确保生产稳定。其次合理规划、严格执法,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4.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了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关规范,促进两者更好发展。为更好地解决筹建时期的问题,要依法管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并修改相关法律。在控制土地利用指标之前,要检查法律法规的合规性,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要重新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各项准备和调整工作,实施城市规划和地域规划。还需要调整规划周期和土地划分,完善相关法律。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和协调性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不断改进后提出管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的内容与目的可行性,并允许对一些特殊的土地用途进行充分分析。

4.3合理管控土地资源分配

通过科学地选择土地资源,才能比较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根据土地特点制定适合土地特点的使用策略和方法,更加明确土地用途。土壤的合理使用能够改善耕地的性能,从而更好地保存土壤资源,为今后的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所有土地资源在申请过程中必须明确使用,对不同性质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

国土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完善的国土治理计划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需要合理的实施对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计划,以保障国土的可持续开发,并尽量减少对国土资源的损失。一是积极引进遥感技术、GPS定位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土地资源勘查效率。二是转变思路,强化创新精神与能力训练,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使土地经营计划顺利实施。在计划的决策过程中加强实施所谓的公众参与计划,其中邀请工作组以外的部委和公众代表实施计划,交换意见,参加会议。不仅贯穿于问题定义、目标选择、计划批准等规划形式化过程中,还贯穿于规划执行和管理过程。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人文与管理挑战,土地整理计划必须更容易为社会和公众所接受。进一步挖掘给公众,以更好地体现国家公共利益,将有利于增强国土恢复计划的科学化、合理化、可行性和操作意义,并促进实施地区的发展。人民群众参加城市规划决策和管理工作的权力得以充分行使,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力量进一步增强。

4.5创新土地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村落周围的低效荒山,合理指导村镇建设发展使用劣质耕地,合理兴建工业园区和坡镇,尽量减少影响县城建设的大面积耕地。二是实现了国土资源利用综合发展规划、城乡经济建设规划、林业规划、产业规划的“四合一”。高度重视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生态系统安全。三是通过在土地利用前期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价、水土流失评估、环境评价等多方面评估,合理确定了土壤开采与开发利用的力度与规模。四是以绩效评价为重点,进行差异化评价考核,综合分析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吸收等。

4.6加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

完善制度、完善制度组织、增强基础能力,都是新时期土地管理和规划的有力抓手,应予以特别重视。我们将着重工作在以下方面:①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条例》,把使用地管理与建设规范化,将农村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整合化,以土地整理安排、公共权益安排、项目规划方案实施、项目融资决策和管理为重点,实现土地使用法制化。②虽然按照政府过去推行的土地制度和城市规划机制能够取得较好的工作进展,但是由于责任共担机制的推行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逐步完善责任共担机制,形成由当地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上下共同联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责任管理机制,以统筹国土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制度的实施;③根据当地土地经营特征,及时实施土地整理激励机制,并逐步优化现行财政转移支持方案。采用“以补贴资、以补贴促建设”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了农民对维护土地资源利用的积极度和主动。④借助项目资金完成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建立土地改良基金管理办法,对土地管理基金实行专项管理,确保设立和设立资金不受阻。并建立年审、定期检查、重点检查三人监督制度,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4.7提高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与其他工种一样,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管理需要具有过硬技术和综合素质的人员。为此,要求国家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的人员:(1)综合素质方面。作为城市城乡规划与国土规划管理者,要做好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在本职工作过程中无私奉献,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将竭尽全力,继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专业能力。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管理方面已经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城乡规划和国土规划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先进技术研究,获取和改进先进技术。用自己的技能水平,先进的技术科学地管理土地。此外,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5结束语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4

关键词:测绘工程;土地管理;规划设计

1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

1.1在土地利用及更新情况调查实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及土地更新调查,就是为查清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通过测绘工程的实施能够来获取的土地的数据,然后和已经确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原始信息数据与整合后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进行更新,为以后土地管理及利用提供依据。

1.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的应用不仅能及时调整和更新土地管理的信息,还对土地规划的设计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土地规划的设计工作是土地进行建设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每一块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才能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土地用途。

1.3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不仅能够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而且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指的就是测绘工作人员对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外业调查、信息整理汇总、外业测量和土地信息数据的储存这几个方面。

2主要测绘技术

2.1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GIS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而且相对较为完善,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使用GIS技术来完成土地测绘时,都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这一基础来创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数据库,使得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能够更好的储存,为以后分析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GIS技术在土地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和处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够对土地测绘所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管控,这就对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提高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给我国测绘事业的长足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推动产生积极影响。

2.2GPS技术

GPS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一技术就是利用卫星讯号的传播和三角测量的原理来对地理位置进行定位,这一技术的特点主要就是全天候、高效率及高准精性等,是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必然要求。现在GPS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在土地测绘中应用GPS技术时,主要就是利用静止形态下的定位和快捷的静态定位这两种方法满足测量过程中对精准性的高标准要求。而且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使得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应用中更加的灵活。GPS技术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测绘技术来讲,能够更及时更详细的了解地形结构的变化情况,能够有效使得数据信息测绘的精准性大大提高,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消耗,大幅度的提高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能够更有效的掌握土地资源的信息。另外,GPS技术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可以进行结合,能够使GPS的应用效果更为提升。

2.3RS技术

R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在不直接接触事物的情况下来进行测绘,可以通过远距离的控制,直接把所得到的视频信息及时的反馈到信息资源处理总部,资源总部再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RS技术就目前来说还是一项相对先进的技术,大大提高了获取数据信息的速度,使收集的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消化,并且还能够对人力工作所带来的误差进行有效的避免,不仅能够节省工作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还可以使数据的精准性大大提高。

3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中的测绘要点

3.1基础测绘的内容和服务功能

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应用测绘工程,其基础的测量内容:首先,根据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中的具体规定要求,国家1∶500、1∶1000和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量与更新;其次,更新和完善土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再次,建立完善的基础平面控制网、空间定位网以及高程控制网,对土地面积进行加密与复测;最后,在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具体要求来进行,利用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建立完善的地籍资料,并依据其绘制成地形图形成一个数据库,以期能够为以后以后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然后利用动态控制的方式对土地管理及利用来进行监控,实现让每一寸土地的土地管理及利用都尽可能科学合理的目的。

3.2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在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关系的系统之前,进行测量工作的人员应该按照土地管理及利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土地面积110000以下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为测绘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夯实的基础。

3.3建立各种子系统

土地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完善基础系统的前提下,按照数据采集、管理及数据转换系统、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系统、地名库管理及应用系统、基础空间数据与基础地形信息管理等基础平台对各类子系统进行再一次的开发,对原有测绘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3.4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

在土地管理过程的工作实际中,测绘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土地基础地理数据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要求,建立起一个相对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根据这一体系的要求来进行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的活动,对相应的土地资源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并且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够使土地管理规划有据可依。

4结论

综上所述,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传统的土地管理技术,提升了土地管理效率和质量,这一应用在土地利用及更新情况调查实践、土地规划设计过程以及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等工作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想要更好的进行土地管理及利用,就必须要做好测绘工程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兴文,彭粤,曹建华.信息时代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探讨[J].质量探索,2016,13(4):66-67.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5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政府职能

1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利用意义

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建设最为核心的要义是使更多的农业人口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业转换的一个过程,整个转变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经济与社会活动。当前,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对我国而言,城镇化建设就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好体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全面科学的进行规划,做好统筹发展,才能有效的推动城镇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资源是最为基础的资源,更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土地,则无法进行持续发展,从我国国土面积上看,虽然位于世界第三位,但是存量并不多,可利用的资源较少,特别是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要想全面发展新农村,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则有一定的难度,在我国耕地面积少、质量差,山地荒漠多的背景下,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现状并不乐观。进行城镇化建设,就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城镇对土地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出现了争地情况,这种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的增加,越是矛盾突出,越影响到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城镇化建设要有足够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绿化面积,如果土地不足,则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科学合理做好规划,避免出现土地资源的浪费,只有全面推动土地资源利用工作,才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应用,实现城镇建设发展。

2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2.1土地供给矛盾突出。土地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发展的核心载体,如果城镇化建设缺少土地的支撑,则无法达到良性发展目标,城市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前文提到,目前我国人多地少,这是最为突出的土地资源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土地存量越来越少,土地资源后备不足、不可再生的客观条件限制了城镇发展,土地紧缺成为制约城镇化建设瓶颈。目前看,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双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工业化中期与城镇化中期两个中期,在这一时期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长,速度不同、矛盾突出,影响了城镇化建设质量,在城镇化规模化发展前提下,土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凸显,政府要合理把握土地资源,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不能越过生产红线,综合考虑城乡结合,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制约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困扰问题。

2.2土地利用率不高。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一直没有合理的规划,土地利用粗放式,很多土地利用不合理、不科学,缺少统一的整体设计,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20世纪90年代,进入城镇化建设时期,一些城市就出现了“城建豪华风”现象,特别是在一些中发达地区,个别城市新区建设追求大而广,要的就是气派,各地兴建的大厂区、大广场屡见不鲜,浪费一些土地,造成了后期发展后劲不足,城镇用地快速向四周蔓延,有的还占用了农村耕地,影响了农业生产。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问题的出现,土地又出现了闲置,影响了城镇化科学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继而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这种情况越发凸显,影响到了整体的设计与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从自身的角度看,农村人口的收入增加了,但是受传统思维观念和户籍制度影响,农村人口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城镇人口,还是将农村与耕地作为自己生存底线,这样,就出现了农村大量长期空置住房没有利用的情况,农村人口有了钱,又出现了乱建房问题,加剧了土地的浪费。

3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思路与方法

3.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职能作用。政府是主导,是土地的规划者与领导者,要强化政府的职能,通过对土地科学合理规划利用,全面提高土地利用质量,政府是重要的规划建设部门,要从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快职能的演化,根据当前严峻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合理做好规划,全面体现政府规划设计职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政府对土地管理要科学谋划,统筹设计,避免管理出现“圈地”模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占地的现象,积极落实好各项政策,参与到集体使用权的“买卖”中,使政府导向更加明晰。有效明确政府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边界,做好市场统筹,在不影响耕地的情况下,避免踩农业红线,坚持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环境、生态、人口、经济高度统一。

3.2优化农村土地征收。城镇发展必然涉及到农村土地的征收,要科学合理做好征收工作。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要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公正的征地程序,保证各方利益不受侵害。从当前的情况看,各级政府对土地征收工作非常重视,通过政府招商实现了土地的流转,那么,进行市场化动作时,一定要做好监督,避免出现政绩工程、个人获利的情况,保证财政资金到位,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保证群众利益。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均存在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公众参与度低、透明度低,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全面做好土地利用规范程序,强化土地供应、征收审批等项管理,才能保证被征地者相应知情权与参与权。利用各种舆论机构,做好社会公众对土地征收环节监督,对不合法现象进行举报、公布,保证土地征收合理合法。

3.3完善土地市场。土地规划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利用市场机制,做好资源的配置与调节,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持续扩大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范围,根据土地情况,做好针对性政策配套,由市场完成的土地资源分配尽量减少政府干预,控制好土地范围,避免出现乱用权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资源效率配置。建立起有序的竞争市场环境,以不同渠道土地资源的配置,实现流转增值效果。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交易,根据条件逐步发展城乡一体化土地交易市场。

3.4做好耕地保护实现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中的土地问题,主要涉及到对农村的土地利用与规划设计,那么,进行土地资源规划时,一定要重点做好农村土地的规划,全面强化基本农田保护,这是底线,更是城镇发展的红线,只有保护好耕地面积,才能实现城镇化持续发展目标。耕地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但对民族生存产生影响,更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土地资源规划时,要全面保护好耕地,采取严厉措施保证耕地不受侵犯,各级部门一定要坚持底线原则,将地区优质耕地永久性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不能占用耕地,同时,科学进行规划与设计,不能随意变动与更改,朝令夕改随意调整,影响到城镇化发展。土地规划要专用,做到合理设计,可以根据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实施阶段形成管制区,探索适合本地区农田保护制度,合理科学的处理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关系,避免发展矛盾。不断强化土地复垦,加快中低产耕地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满足城镇发展整体需求。土地资源配置时,要考虑当前的发展现状,更要考虑到未来持续推进,兼顾社会各种矛盾,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土地,政府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根据土地数量、质量对土地做好等级划分,形成科学的分配机制,争取实现耕、房持续利用的良好发展局面。城镇化发展漫长,是一个复杂的持续过程,政府规划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豪华气派,要根据当前的实际,不断进行推进,可以适当降低发展速度,使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质量建设上,由城镇化传统发展的外延扩张,向内涵文化与历史发展上转变,这样,城镇化建设才能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保证经济有序发展的同时,体现城市品味。

4结束语

城市化建设离不开土地的支撑,只有全面科学的做好规划设计,才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城镇发展。政府的相关设计规划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科学做好统筹,在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前提条件下,有效发挥出现有土地价值,解决好城镇发展与耕地矛盾,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镇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欣.新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要素利用问题的探究[J].当代经济,2018,34(7):13-15.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6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引言

从客观角度分析,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能够在固有问题上提供较多的帮助和指引,对于不同地方的土地资源信息搜集以及土地未来的使用方向,包括土地的具体利用方式等,都给予较为权威的指引,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可以在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利用质量上得到更好提升,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巩固奠定坚实基础。

2.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意义

现如今的国家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同时对于行业发展和产业进步,都要积极地调整。在众多的工作中,土地利用是非常敏感的内容,同时也是特别核心的部分,任何工作离开土地以后都无法较好的开展[1]。本文认为,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意义,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该系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按照不同的分析手段来完成。例如,对于我国西北部地区通过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来进行分析后,能够结合四季变化情况,观察土地利用过程中是否能够加强有效治理,对于冻土的安排能否达到预期,各项岩土工程建设是否表现合理,从而促使土地事业进步,得到更好的保障。第二,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可以促使土地方面的信息变化,以及土地的具体使用数量、土地的库存、土地的实际项目运作等,做出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在土地污染的治理层面上,可以提供较多的指引,最大限度促使国内的土地事业和资源保护,获得较多的参考。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问题

(1)技术体系不足: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工作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技术人员的影响、技术设备的影响、技术任务的影响、技术环境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必须加强技术体系的健全。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和当下工作标准,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技术体系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技术操作,总是沿用老旧的理念和方法来完成,在技术的创新力度上没有良好的提升,该项问题的出现,容易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方向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现象,而且无法在管理的可靠性、可行性方面大幅度的提升[2]。第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技术操作,对于系统登录、界面内容设置、等级安排等,都没有良好的完善,这种现象的发生,特别容易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内涵存在严重的缺失和疏漏。(2)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而言,今后的工作实施必须在技术内容上不断地丰富,可是有些地方的技术操作复杂,这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全面改善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现象。第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技术实施,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搜集并不健全,而且在动态技术指标的关注度方面存在动态指标关注度低的特点,每年以固定周期作对比,而产生的数据偏差不能显示土地实施状况,此种情况下很容易影响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全局发展,并且在细节工作的衔接上,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成绩。第二,技术操作过程中,各项内容的优化力度表现较低,包括技术系统的平台融合、技术设备的合理搭配、技术便携式设备的应用等。尤其是对先进理念的融合,或者是在管理的整合方面,都没有提供较多的指引,由此影响到了工作的全面进行。

4.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1)土地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固有工作的不足,但在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处理优化,模型结构优化,得到更好的分析结果。例如,土地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的实施,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结合地方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数据抽取、数据清理的方法,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仓库。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能够对原始数据、信息的冗杂问题更好的解决,同时对于无用的数据良好的处理[3]。与此同时,数据仓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建立基于行政等级的多级数据立方体结构。该结构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促使土地数据、信息的利用,按照高等级的服务模式来完成。对于结构做出探讨和分析以后,认为主要是通过行政、时间、土地类型来构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到,土地利用数据仓库技术的有效操作后,能够对很多的信息做出良好的划分,无论是在调取还是在输入层面上,都可以获得较多的帮助和指引,对于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规划指标动态管理技术: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同样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传统的应用模式,并不能对系统功能良好发挥,同时造成的缺失和疏漏现象较为严重。本文认为,规划指标动态管理技术,是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该项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促使耕地总量的控制过程中,按照动态平衡的模式来开展,同时对于建设用地的供给,提供了较多的依据[4]。例如,我国的高铁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土地资源的应用,势必会造成耕地的占用情况,规划指标动态管理技术,能够促使规划指标得到更高的可靠性、可行性,并且在辅助土地规划编制,减少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基于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各个土地规划事业发展,都提供了较多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划指标动态管理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指标的种类是非常繁杂的,需要坚持针对不同类型的用地总量,做出差异性的把控。(3)土地信息查询统计技术: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对各个地方的土地事业提供服务,还在系统的土地信息查询统计技术上深入研究。该项技术虽然是比较常规的技术体系,但是在应用的频率上非常高。建议在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方面,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土地信息查询统计,必须坚持在等级上做出良好的划分。由此能够为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健全,提供较多帮助,同时在各个岗位的工作实施上,能够落实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固有工作不足可以更好的弥补,减少冗杂问题的发生。第二,系统的查询方式、统计功能必须不断地增加。例如,我国的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每年出现的变化情况都是比较大的,如果在功能和方式上没有良好的转变,容易导致土地信息查询和统计,出现严重的矛盾现象,而且对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丰富,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象。

5.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对于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现状改变调查等工作,可提供参考和指导意义,促使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操作,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另外规划修编工作中,GIS应用能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质量。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全局工作如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城镇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环境规划、风景旅游规划、林业规划、农业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规划的统筹衔接上,GIS应用能统筹整合。其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以GIS应用在动态因子改变的横向、纵向上对比分析,获取变动信息搜集,以此作为修改的参考因素,促使总体规划与实际相贴合。从而使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有更高的可靠性、可行性。

6.总结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GIS使用能使土地规划利用立足高点,多方统筹、合理规划。未来GIS系统拓展,应保持对土地利用规划功能的高度关注,通过提升系统功能整合、加强卫星技术融入,提高实地校对能力,加强系统稳定性、兼容性及流畅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丁童,於忠祥.基于GIS的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05):774-779.

[2]孙玉杰,龚敏飞,邱小雷,etal.基于GIS的泗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J].资源科学,2015,37(10):2001-2009.

[3]刘洪超,吕军,郑国臣,王鲲鹏.长岭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07):34-37.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7

一、建设背景—多规矛盾下项目落地难

近年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保规划、林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缺乏在坐标体系、用地分类、管控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衔接,不同规划对同一地块的规划和管控要求存在矛盾,导致建设项目因难以符合所有规划而无法落地,或因为规划调整导致审批时限拉长,严重影响地方城市的行政效率和营商环境。在此背景下,不同空间规划体系协调统一即“多规合一”以及基于“多规合一”的业务协同日益紧迫和重要。

二、政策支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随着多规矛盾和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多规合一”业务协同的探索。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年四部委印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统一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空间规划,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加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以上文件从现实问题出发,给各地探索和实践“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制度保障—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

“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涉及发改、规划、环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和业务,必须在全市层面颁布相应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办理流程,来保障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的顺利开展。2016年,厦门市“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印发了《厦门市建设项目生成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建设项目策划生产的流程和各部门职责,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后,沈阳、南京等城市也都借鉴厦门经验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平台建设—信息化助力审批制度改革

1.数据共享。“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汇集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有些城市汇集了多达上百个图层,提供给发改、土地、规划、环保、住建等各个部门共享使用,实现了规划数据共享共用,确保各部门在审批时同一套最新数据。

2.辅助分析。2.1合规性审查项目用地审批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以前的模式是各部门分别审查所负责的规划,并且大多是人工核查,审查工作需重复多次,易出现人工判断失误。为解决该问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提供一键式合规性审查功能,利用计算机自动审查所有空间规划,大大提高了审查效率,同时可以规避人眼判断的主观性和失误。2.2辅助选址如何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用地,一直是提高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提供了辅助选址功能,利用计算机在十几秒内就可以快速筛选出符合投资项目用地条件的备选地块,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服务效率。

3.流程管控。推进建设项目策划生成是提高审批效率、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改革措施,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如果没有严格流程管控和时限要求,改革措施将难以推动落实。“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为项目策划生成业务提供严谨的流程管控功能,并可设定审批时限和短信提醒,为审批人员提供了简便的线上服务,明确业务流程、审查人员和操作步骤,提高行政效率。

土地规划服务范文8

关键词:地籍管理学;服务产业;教学改革

福建农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从1986开设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沿革而来,1995年开始招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2002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是福建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本科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2016年学科获得福建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立项,进一步明确两类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为国土系统输送具有专业技术并熟悉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型人才;二是向土地相关的企事业部门提供具备调查、勘测、规划、GIS应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学科相关主干课程也需要以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为导向,无缝对接国土管理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地籍管理学作为专业核心课,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籍管理的日常业务内容,尤其是现代地籍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乃至在政府公共管理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会解决地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地籍管理的内、外业工作。

1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需求调研

1.1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变化趋势

该专业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多人,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调查勘测、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和管理、资产评估技术服务等工作。据2015—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跟踪调查显示(图1),通过考核选拔进入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住建局、规划局、农林部门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重最高,占18%;进入房地产开发商、物管咨询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比重次之,占11%;进入土地规划、设计和勘测、测绘单位分别占比9%和7%;房地产评估公司占比10%;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等3S类技术公司占比8%;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重也较高,占10%,;其余毕业生主要在银行保险、教育培训、贸易、销售或从事自由职业等。从就业变化趋势来看(图2),近4年的毕业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国土管理等公务员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比重逐年递增,增幅较显著,房地产相关企业的就业人数也有缓慢增加,3S技术公司近2年的就业增长较为显著,资产评估公司的就业人数基本持平,而从事土地规划设计和勘察测绘工作的毕业生数量有一定幅度减少。基于此,课题组又重点对各级国土部门和近年就业增速较快的3S技术公司和房地产相关企业进行了用人需求调研。

1.2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

通过对国土管理部门的调研和访谈,发现国土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4项突出的专业需求。首先,熟悉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耕地保护、执法监察等机构的基本业务,能快速上岗,独立承担工作;其次,通晓最新的土地政策法规,知晓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土地管理活动中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第三,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适应多角色的管理工作,能冷静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困难;最后,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能独立撰写土地审批、报告、请示、拍卖通知、征地和补偿方案等公文,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等。而国土管理相关的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则有较大差异,例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更加关注土地法规及政策的敏感度、对市场的认知、分析和判断,注重地价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和项目策划等能力;勘测、测绘类单位则更看重学生对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地籍测量和3S技术的掌握情况等。因此,从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需求来看,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在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导向下,加强理论教学与行业发展、实务技能的对接,保持教学内容与政策和热点的同步更新,激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籍管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籍管理学是专业核心课,共35学时,2.5学分。选用教材为叶公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地籍管理》。课程以管理学、经济学、测量学等课程为基础,系统讲解土地分类、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地籍变更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1]。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授课比重高、实践技能薄弱,教材内容较滞后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等。

2.1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方式较单调

目前地籍管理课程以理论授课为主,授课方式较单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和理解,动手操作和实务演练的机会少。从期末试卷分析情况来看,学生在主观题部分,尤其是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可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死板生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也反映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业务上手速度较慢,对实务不熟悉,知识遗忘率高。地籍管理是一门大到与国家发展、政策改革,小到与土地定价、权力纠纷等均息息相关的综合性课程,与实践联系密切[2]。在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地籍管理学课程改革应从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两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知识点的现势性、实用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储备转化为实践技能。

2.2与其他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合,教材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现有课程体系中,地籍管理学与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地籍测量等课程存在一些内容交叉。例如,土地分类和土地调查两部分与土地资源学课程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调查两章出现较多知识点重合,第5章地籍调查与地籍测量课程也存在交叉等。因此,任课教师之间需要协调沟通,避免重复赘述,并合理安排授课先后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偏重。同时,近年来国土部门的机构改革以及土地制度的创新,使教材诸多章节的内容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实践,与产业需求脱节。例如,第3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已经于2017年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新版标准已出台,但教材还未及时更新,第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仍停留在10年前的二调工作;2018年自然资源部正式挂牌取代了原先的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已发生转变,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要求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和变化[3],教材内容尚未更新;在实践中如火如荼展开的“房地一体”农村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以及“两权抵押”试点等对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等章节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地籍管理课程内容需要顺应国土管理部门的新变化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方向,充分结合社会热点和政策更新等实时变化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保持现势性和实用性。

3产业需求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和技能目标重构

3.1教学内容拓展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接产业需求和地籍管理领域的时政热点,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知识点延伸,重点对第2、3、4、5和7章进行内容拓展。在第2章土地分类和第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部分,结合2017年开展的全国第3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进行同步更新,对新版土地分类的变化内容进行解读,突出生态用地保护需求和新兴产业用地类型,完善了地类含义,细化二级类划分,调整地类名称,增加湿地归类等[4],并重点介绍了三调的新技术和新变化。第4章地籍调查部分,增加对农村确权颁证(地籍调查)工作的介绍,重点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变更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热点问题。第5章地籍变更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部分,新增国土管理部门卫片执法的相关内容,讲解如何运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解译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第7章土地登记部分,补充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和城乡土地统一登记制度改革要点,重点探讨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讨论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区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等具体问题。上述内容拓展涵盖了地籍管理的前沿和土地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发展,对接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3.2技能目标重构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反馈,地籍管理学课程对学生的技能目标进行了重构,重点培养学生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务操作技能,熟悉外业调查表、地籍调查表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等“三张表”的填写。在第2章土地分类和第3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部分,强化学生开展土地调查外业工作的技能,以校园地块为例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识别,填写外业调查手簿,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第四章地籍调查,计划以校园地块为例指导学生实地开展地籍调查,模拟指界和权属争议调处,并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第5章着重强化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填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第7章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熟悉土地登记业务,能判别不同的登记类型,并掌握相应权属要件等。通过上述技能目标的修订,使课程考评方式也逐步向教学过程倾斜,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性探索知识,促进实践技能提升。

4结语

在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地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课程改革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并优化设计考核技能目标,以保持理论知识体系的现势性和实践技能的实用性,从而实现与国土管理、城建、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对接,提升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培养技术性和管理型人才。地籍管理学课程改革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服务产业特色专业提供了可靠支撑,同时也为本专业其他课程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叶公强.地籍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6.

[2]孙丽娜,宫月.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地籍管理教学改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07):75-78.

[3]朱英.国土资源部介绍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新规情况[EB/OL].(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