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论文范例

投资学论文

投资学论文范文1

首先,市场中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他们在面临不确定的境况时,受先天条件、知识储备、生活环境、获取信息渠道及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不总是能够严格依照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有时投资者虽能获取准确充分的信息却无法做出正确决策,有时具备信息分析能力却苦于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种种因素都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使得投资者只具备有限理性。其次,市场有效假说认为投资者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发现“中期惯性”现象,DeBondt和R.Thaler(1985,1987)的研究发现“长期反转”现象,投资者基于上述现象采用合理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最后,证券市场上价格波动异常。依据EMH理论,市场出现利空或利好消息时,证券价格随之上涨或下跌。但在市场交易中,会出现证券价格不明原因的上涨或下跌,例如现资(股票代码000900)于2011年12月28日到2011年12月30日期间,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20%,而该公司不存在任何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为了更好的解释、预测和研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经济学家将心理学引入到金融学中,力求找到一种可以准确反映现实市场状况的方法。我国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人数众多,这部分投资者受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策略制定、选择能力的限制,在进行投资理财活动中容易忽视风险选择回报均等风险较高的策略或厌恶损失选择风险均等回报较低的策略。以下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简要分析我国投资者在理财投资决策实施过程中极易发生的几种行为偏差。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行为中赋予主观判断较大权重而低估客观实事的行为。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特别是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的年轻散户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往往会过于依赖自己对某只证券收益率的预测,而低估产业周期、行业竞争、替代品、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导向等等客观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有选择性的接受能够证实自己对未来收益预测的信息,忽视与预测相悖的信息,从而高估或低估证券价格,导致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量增大,扰乱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刘善军(2009)上海和深圳两个市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市场存在过度自信。

(二)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将收益和损失放在两个心理账户里,当取得的收益与避免的损失相等时,投资者的心理满足程度不同,往往前者小于后者。在现实生活中,中小投资者在调整自己的证券组合时,为了实现盈利落袋为安避免证券价格回调造成的收益缩水而卖出赚钱的证券,同时否认证券价格下跌带来的潜在损失保留亏损的证券。损失厌恶使得投资者在熊市时深度套牢,牛市时只能获取少量收益。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指在无法获取市场中所有信息的情况下,当投资者做出的判断或决策与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者不同时,会倾向于选择多数人采用的决策的行为。导致这种行为的动因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过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投资者每天面对着大量的信息,很难筛选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即使可以也会耗用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为了降低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投资者会收集市场中多数人的行为决策,并一次作为个人投资的基础。裴宝刚(2011)利用上海和香港两个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交易活跃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大陆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要强于香港股票市场。

(四)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某一利好或利空消息时,投资者对于证券预期收益率的估计高于或低于证券价格应有的涨跌幅度,随后逐渐修正价格缩小背离程度。我国证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相较于机构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过度反应行为。在证券价格上行阶段,投资者预期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上涨的趋势不变,此时利好消息的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证券价格超额上涨。反之,在证券价格下行阶段,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认为此时投入资金发生亏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获得收益的概率,当市场出现利空消息时,尽管该重大事件与影响证券价格下跌的关系不大,投资者也会敏感的捕捉这一事件的影响,作为个人投资决策的基础,从而导致证券价格超额下跌。例如2007年5月,财政部出台规定将印花税率有0.1%上调至0.3%,A股市场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累积跌幅达到21.45%,后经多次修正达到正常水平。

二、投资策略

上述讨论的偏差在我国投资者决策行为中极易发生,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处于弱有效状态,意味着证券价格只反映历史信息。面对这一境况,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投资策略,合理利用行为金融学揭示的认知偏差,理性投资,以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反向投资策略

针对过度反应投资者可以应用反向投资策略。在理财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对于市场、行业或某家公司的近期数据会赋予较大权重,而对于远期历史数据给予较小权重,这会使得近期业绩较好的证券被过分高估,而业绩较差的证券过分低估。基于过度反应理论,这些证券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会被投资者反向修正,使得高估的证券下跌低估的证券上涨,逐渐回归到内在价值附近。利用这一原理,采用反向投资策略,即买入近期下跌的证券卖出上涨的证券。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应结合证券基本面分析和公司外部环境影响,找到价格与价值偏离的证券,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趋势,在合理的价位买入或卖出证券,寻求获利机会。

(二)成本平均策略

当投资者无法精确把握合理的买入价格和买入时机时,为了降低风险,可以结合证券收益率波浪理论,在波浪的较低点,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分批次购入不同价格等级的证券,使证券投资成本平均化,这种投资策略被称为成本平均策略。这个策略比较适用于散户投资者,尽管会降低收益水平,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损失厌恶变差,减少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适用成本平均策略时,要着重注意两方面内容:第一,有计划的分配资金,合理配置投资资金和留存资金。第二,事先明确投资价格区间的极值,避免证券价格持续下行过程中错误估计波段谷底导致的深度套牢现象。

(三)集中投资策略

与成本平均策略相反,集中投资策略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或具备丰富知识储备和投资经验的中小投资者。该策略也可称之为价值投资,即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少数证券并长期持有。该策略的投资对象一般为行业领头羊或具有潜在的长期发展趋势但现阶段被低估的证券。一旦投入,坚决持有,不会因短期证券价格的波动而频繁换手,投资风险相较于成本平均策略大,交易成本较小。投资者在实施这一策略前,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分析研究市场,选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证券,抓准时机,迅速出手。应用该种策略需关注两方面问题:第一,止损点的设定,因为投资者只投资于有限的几种证券,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程度降低,一旦投资失败,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损失金额,应设定止损点并严格遵守。第二,使用集中投资策略构建的投资组合中证券种类较少,因此选取证券种类时,应选择不同领域、收益相关程度较低的证券,力求能最大化分散风险。

(四)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资产结构,年轻时资金多用于风险大收益高的资产,年老时降低资产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更倾向于投资债券等收益稳定的资产。这一策略基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制定,投资人在年轻时为了获取更多收益对风险的容忍程度较高,而依据历史数据,股票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债券的投资回报率,投资者会增加个人资产结构中股票的投资权重,力求赚取更多收益。投资人在年老时投资理财的目标主要是保值,他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会选择债券等收益率低风险小的资产作为主要投资对象。

三、总结

投资学论文范文2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教会与父母沟通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渗透方法 亲子教育

一、学会理解父母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从而改善亲子关系。生物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学生建立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获得学生的欣赏和信任,然后通过与孩子较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重新理解父母的言语及行为,并在这一重构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用更积极合理的方式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沟通,尽量做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对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如在人的个体发育这节分析青春期心理的变化时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做成年人看待,理解自己,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同时反问学生,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又理解多少呢?父母夜以继日地劳作,他们为我们流下辛酸的泪水,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工作的压力与烦恼促使他们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了,我们又做过什么呢?通过一系列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至少尝试理解父母。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家长从不同于一般理解方式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孩子的行为,使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及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以帮助家长重新看待并采用新的方式处理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那么,总体上说,这个工作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

二、教会学生感恩

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做感恩的典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表明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感恩,教师要身体力行,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热情回应每一个向你主动问好的学生,感谢他的友善和尊重;在课堂上表扬积极答问、课后认真作业的学生,感谢他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当学生的付出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谢意,他们学会感恩老师,尊重和欣赏他人;我们还可以时常向学生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父母、朋友的感恩之情,当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做懂得感恩的人,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节内容,可以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我是这样开展的,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是如何诞生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母体内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经受精作用的结果,然后播放一段受精的视频,该视频讲述了几亿精子大军,是如何历经层层障碍,激烈竞争,最后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成功结合的过程。学生看完视频后,都感慨万千,有的感慨精子旅程艰辛,有的感慨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人类胚胎发育到母亲分娩过程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学生很感慨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接着我追问学生:“试想一下,你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现在的个体,你们的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感谢父母呢?”同学们感人肺腑,频频点头。如此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心灵上有震撼、有共鸣,学生才能学会感恩。

三、学会与父母沟通

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沟”者渠也,“通”者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沟通是双方的交换交流,单方的只是沟没有通。有效沟通指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对方的回应是我所祈望的。学生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很大问题,轻的会产生不快心情,严重的导致离家出走,造成悲剧。关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据调查:有40.45%的家庭出现沟通障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生物教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我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这样设计的,展示班上某位学生的一家三口的照片引起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接着提问:在这张照片中,①你看到了哪些性状?②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学生会回答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如学生发现该生的某一性状和父母一方相似,我借机对学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平时应该经常和父母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沟通时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一般来说,经过指导,学生都能尝到不同的成功喜悦。

四、总结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智力和人格健全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生物教师的微薄之力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在融洽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者:朱娟 单位:扬中市同德中学

参考文献:

投资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太极环式SPOC模型图;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综合性金融核心课程,其理论知识较为深奥,不易理解。在当前线下的《证券投资学》课程中,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亟待强化。近年来,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授课方式逐渐流行起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浅层学习现象较为明显。单一教学模式在高质量学生的培养中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在“人才发展、人才优先”的方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SPOC将成为更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一、SPOC与传统面授、MOOC的比较

SPOC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MOOC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线上学习记录与线下授课相结合,将传统课堂翻转,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引路人,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其应用效果与传统面授课、MOOC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具体如表1所示。从课程开放性来看,线下课程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而MOOC面对网络完全开放,教学结果难以保证。SPOC集二者所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编排定制化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保持了小范围教学的优势。在课程评价方式上,SPOC结合了实体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双重评价标准,教师利用网络更好地掌握学生动态。最重要的是,SPOC在实践中对学生要求更高,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和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二、太级环式SPOC模型图

参照阴阳轮回的八卦图,结合博大精深的阴阳文化,遵循SPOC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形成SPOC的《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即太极环式SPOC模型图。“阴阳相济与交互”形象地体现了SPOC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SPOC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学生。教与学似八卦,黑白相间,刚柔相济,表明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课前以学生为主,学习录播课并总结问题,课内师生交流协作,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通过线下案例分析、趣味游戏以及线上模拟实践的应用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考核方式将线上的学习记录情况与线下的教师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能力。

三、基于太级环式SPOC模型的《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

针对证券投资学教学特点,基于太极环式SPOC模型图,设计出《证券投资学》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一)线上课前以“个性化定制”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对于教材,遵循“三方合作,定制教学”理念,即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三方合作,政府部门出台的财政政策引导教材编写的大体走向,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定基础知识,企业将市场热点融入教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定制教学资料为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录播课。为优化教学效果,课前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作业、小组报告、模拟炒股、参与赛事,在合作与竞争中促进投资决策的团队意识,呈现“1+1>2”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一周下发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重难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视频课,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完成任务清单的基础上加深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总结问题并以小组形式交流。

(二)线下课中以“丰富课堂内容”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在完成课前的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及相关知识点的补充,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近期热点案例或下达自编案例任务,增强理论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在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入趣味游戏。例如,击鼓传花,即教师敲击黑板,学生传花,传到的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经验或疑难问题,内容形式不限;进行知识才艺展示,即学生可将较难记忆的零碎证券理论知识编成一首歌或说唱,进行展示;进行情景模拟,即教师定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展示。

(三)线下课后以“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学设计

完成课中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布置相关理论复习作业。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师提供国内外经典案例,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每章学习结束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总结案例分析特点,以PPT或小论文形式提交,教师进行批改。学校要建立开放的模拟实验室,为师生实践课程教学提供条件和环境。在课余实践中,教师可在班内举行小规模比赛,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定时开展的证券投资模拟赛程,由教师、合作企业和校内学生共同评分。根据课后作业和实操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答疑。

(四)“不以考试为目的”的考核模式设计

投资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金融人才;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投资学课程,作为一门传统性的金融专业课程,大多数教师依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等新教法使用还不普遍。传统的讲授法强调利用思维的推导让理论知识过于系统抽象,从而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好。在今后的投资工作中,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很多,这样的教学效果与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方向极为不符合。

1当前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于社会发展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由于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外,讨论式教学难以实施。由于学生依赖性强、自学能力低,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比较薄弱,课堂的讨论课很难开展。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普遍不高,学到的知识多了,但吸收的知识很少。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课程的发展一定是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但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普遍没有重视网络技术的在课堂上的利用。不过,现在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如上海财经大学已经在开始运用课后模拟操作加课堂教学的模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2学生学习方法跟不上时代节奏

金融投资是一门理论加应用的学科,单纯地构建模型,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对于所讲的金融知识也是愈发提不起兴趣,加上大学的考试很少,大部分只有期中期末考试,真正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能强记,没有一点灵活运用的余地。教学内容吸引不到学生的兴趣,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很难去完全接受。虽然单纯从概念上来,记住相关概念并不难,但是证券投资不是一门纯粹的基础知识课程。它需要灵活运用,这对于学生的基础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完整地记录下来,但真正需要学以致用的时候,却发现,对于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不理解,依然需要通过额外的训练才能勉强理解相关概念的真正内涵和运用它的方法。其次,现实中的证券市场时刻都在变化发展。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和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它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学好证券投资学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都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及时调整。

2面向投资行业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金融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人、机、板书的密切协调与配合,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确有机结合,而不是单单展示一个有文字、声音、图片的屏幕。例如,在进行外汇市场的概念教学时,可以播放一段真实的纽约外汇交易市场的现场视频,让学生对外汇市场的概念有个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在讲解汇率变化对国际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时,可以将目前人民币对各国汇率的变化图表放到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还可以播放目前发生的真实案例给学生,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堂的需要截取相应的教学辅助视频,将一些最近的金融发展的网页与媒体新闻报道链接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用多维的图表将K线理论、缺口理论、形态理论、波浪理论的运用和价、量、时、空以及各种技术指标等分析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将“历史大盘和个股走势”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借助图形讲解各种理论内容,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2.2强化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地采用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作为主导,提前设计好每一个讨论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而学生作为主体,针对具体问题,自己动手去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结合自己的观点,将书本上的理论加工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在下节课与同学进行讨论。在金融专业课程讨论式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讨论规则,让学生们有秩序地进行讨论发言,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防止讨论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声音太过喧闹、无法倾听他人发言的现象。其次,在正式开始讨论前,教师不要对讨论题目阐述太多,更不要发表个人主观看法,以免影响学生对自己原本的观点和看法产生质疑。最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能把控全局,让讨论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问题过于纠结,甚至展开争论,教师要能适度引导学生们回归正题。

2.3运用案例分析,加强证券投资课程教学

通过案例,教师可以逐一引出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也会有更直观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采取对某个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教学方式(在分析过程也就教授分析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了课程教学生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也容易掌握分析方法。但是,这种案例教学要求主讲教师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议课程讲授教师应增加实践经历,这样使课程的讲授生动而切合实际。教师设计案例,既要有实际表现性问题,也要有原因性问题,还有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最后抛出归纳性问题进行总结概括。好的案例所具备的特征图金融专业案例式教学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现实案例对金融市场的某些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今后人事金融投资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生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实际案例带入课堂,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能做到与师生的交流。其缺点在于典型案例所包含的实践信息可能是有限的,并且做出经典案例是很费心血的事情,现实中的案例要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进行高精度的提炼,而一个好的案例,要有五大方面的特征,教师在案例的编写、选择或者提炼过程中,要格外谨慎。

2.4进一步加强金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当前金融企业对有实习经验的人才更倾向于录取,金融机构对有相关实习经验的人录取率达到了57.7%,对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录取率达到了49.6%,这说明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起着多么大的作用。学校可以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各种校外活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实地参观学习,并且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去证券公司从事与证券投资相关的工作,学生在证券公司公司中,可以与真正的中小投资者近距离接触,了解证券交易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切身了解证券公司的总体运行流程,以及各部门职能,这样学生还可以提前具备对专业岗位的一般认识,知道自己的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有针对性、目的性,充分避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候的迷茫。有目的性的学习将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在金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一般可以通过课堂中实践教学(主要形式为“案例式教学”)、课堂外实践教学(如金融模拟竞赛、金融专题讲座)、校外实践教学(如参观金融实务流程、银行保险柜台业务操作能力训练等)、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课题研究的参与等方法参与。

3国内某知名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3.1培养面向投资行业的创新人才

为了推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该财经大学充分利用上海以及中国的经济地位,融合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培养具有浓厚文化素养、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开放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杰出人才。目前,该财经大学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在大一大二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大三再引入专业方向教育,进行金融知识专业化培养,在最后一学年再进行个人特色发展的教育。

3.2教学内容与方向

3.2.1教学教材选用

该校在选用专业教材方面,依然遵循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主要选用教育部高校人才建设教材、名师教材,学术委员会在整体范围内进行专门审议,灵活选用,弥补了教材专一的漏洞。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学校政治经济学学科编写和出版了国内外首部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系列教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填补国内外空白。此外,学校在公共资源项目投入资源,建立了多个国家精品课程,提高了本科教学的质量。

3.2.2多元化教学模式

该校充分认识到国家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十分重视金融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学校与社会各大赛事项目均有合作,科研项目、数学建模、挑战杯、“启明杯”管理案例大赛、“花旗杯”金融产品分析大赛,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踊跃参与,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金融市场认识能力,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较好地完成了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院还建设了很多实习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不同的基地去锻炼能力。该校教师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中加强案例、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比如BB教学平台等先进设施。学校鼓励学生多利用网络的资源,在课堂结束后,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在线课程获得学分,间接培养了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的考核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案例分析、投资计划书撰写、提交实验报告、论文写作、项目答辩等多样化形式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成效。

3.2.3坚持教学改革

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针对学院实践基地建设不够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争取全面覆盖,尽力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保障。在培养方案方面,根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增加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以提升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培养高素质长潜力的人才。针对教材建设问题,尽管学院已经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在教材方面学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目前,“政治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课程,都具备学院名师自己编写的教材,但更多的课程尚无自己编写的教材。针对教材的问题,学院将进一步重视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采取一些倾斜政策引导教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编写自己的教材。

3.3示范效应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学生整体就业水平提高,近三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并且主要就业于知名上市公司、国际投资银行、国内银行总部,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均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同时,该校升学率也很高,每年有超过30%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国内外硕士学位,其中包括直升和考研,主要去向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国外的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等知名世界大学。这些优秀的就业数据充分证明了该校经过教学改革,培养的人才更为优秀,基本达成了教学的目标,为祖国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大批中流砥柱。

结语

投资学论文范文5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投资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材选择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规律(孙久文,叶裕民2010)。区域学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教学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迫切我们探索能够突出学科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尽管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当前以下几个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考核体系如何进一步地完善

课程有诸多种类的考核体系,有的考核体系侧重于基础理论掌握程度,而有的考核体系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水平。然而,不同种类的考核体系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课程考核基本上是“期末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课程考试来临之际,他们通常会采取临阵磨枪和突击方式来应对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考试作弊。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不太适合于当代教学过程。刘迎霞(2011)指出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多样化,而不只是关注期末试卷考试考核,应该把过程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李刚和鞠佳(2017)以及肖立强(2015)提出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把“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提升,使得“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地位同等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体系中对“过程考核分数”应该设定何种范围才是合理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传统的课程考核设置,平时成绩占20%-30%,而期末成绩占70%-80%。那么,势必要调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以突显过程考核的比例。至于如何设置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的具体占比,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设置标准,主要是课程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不同院校的具体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提升过程考核成绩不仅增强了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课程考核的缺陷。

二、课程教材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

课程所需教材选择是否合理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所需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基础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所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包括了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包括了地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点。因此,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国内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同一门课程时选择的教材也应该量力而行。当前“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基础较好、吸收能力较强、更具发散思维,这类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和国际接轨,应该选择国外经典教材和前沿教材是比较合理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如藤田昌久等人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等,以及偏重于技术方法应用的教材如勒沙杰和佩斯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和J•保罗•埃尔霍斯特的《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等。然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前沿性较强且相对复杂的理论时吸收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国外前沿教材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从国内现有的教材来看,几乎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主要核心内容,如孙久文和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等,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授课老师在讲授《区域经济学》课程时还需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适当增加辅助教材的学习资料,例如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以及《经济地理学探究性学习教程》。国内一般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对普通院校学生“拔苗助长”。然而,任何学科都在不断地快速发展,针对区域经济学某些内容的变动和更新,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和前沿介绍(如学术论文)等方式将其引入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完善授课内容。在传授学生知识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授课老师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一字不差”进行讲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对象、课程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等有针对性选择授课内容进行安排。

三、授课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如何提升

俗话说的好:“打铁仍需自身硬”。在向学生传授区域经济学相关知识时,授课老师应该对区域经济学发展体系、基础理论以及最新前沿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不能仅专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区域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只有任课教师在充分理解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理论、验证理论,才能充分掌握各种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这样更能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提供教为良好的基础和经典案例。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应该到政府、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统计部门进行调研和访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经济学的授课提供更为真实的辅助资料,能够多方面的扩充学生的知识体量。更为重要的是,授课教师自身要在授课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授课教师应该怀有谦虚和敬畏的心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认真总结,针对区域经济的新政策、新形式、新热点、新技术等要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丰富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进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四、授课教师如何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以的填鸭式教学为特征,这种教学方式隔断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授课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等地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致使课堂氛围变的死气沉沉,老师授课也变的毫无动力。授课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而学生也没有及时向老师反映他们的问题。师生有好的互动过程是良好课堂氛围的主要表现之一,授课教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接受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彻底转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提升起来,使得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典型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撰写及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方面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们以积极主动心态学习新的知识,这相对容易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11(3):218-219.

[3]李刚,鞠佳.关于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7(8):266.

投资学论文范文7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当中的重要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该方面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而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复合型、实务型人才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需要,进而在中英双语教学当中,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这就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二、开展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要点

(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能够准确的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市场形势,还能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具有创新意识。其次,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的市场规则,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当中去。第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严格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则,拥护国家政策,才能更好的胜任国际贸易的工作。

(二)围绕学科专业建设。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首先,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将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学科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围绕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来展开。其次,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概论以及国际贸易市场形势分析等内容作为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当中。第三,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类课程,以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环节相适应,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英语应用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当中,需要有效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根据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合理的进行教学规划。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协调。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相适应。构建国际贸易活动情景,模拟国际贸易活动情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开设专题进行讨论,开展英语讨论会和辩论会,专题论文、课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都需要通过英语来撰写,以更加熟练的应用英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

当前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好的补充。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做出适应性的转变,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在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体系当中,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适时更新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教材,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协调中英双语教学。将双语教学与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基础学科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效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论

投资学论文范文8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