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控制系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控制系统论文

控制系统论文范文1

侦查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具备自己的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侦查学界忽视甚至回避对基本原理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在侦查学中,只有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破案的理论才值得研究,而那些不能直接应用于破案的、,或者虽与破案关系密切但暂时发挥不了作用的基本原理就不值得去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我国侦查学界在侦查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方面相当薄弱。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侦查学界逐渐意识到了对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着对基本原理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专著方面,武汉教授的《刑事侦察原理》、何家弘教授的《同一认定—犯罪侦察方法的奥秘》、王传道教授《侦查学原理》等著作的相继问世,表明了我国侦查学界对侦查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论文方面,何家弘教授的《司法证明同一论》、刘品新副教授的《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等论文为我们研究侦查学基本原理指明了新的方向。综观侦查学界对基本原理的研究,可以概括出以下五种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物质交换原理、逻辑推理原理、同一认定原理和“三论”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认为,既然辩证唯物主义是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那么作为独立学科的侦查学也自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些学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原则(物质论、认识论、联系发展理论、因果关系论)深化到侦查学的理论研究中,从而形成了侦查学自身的特定的基本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它具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第二,物质是客观的;第三,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犯罪行为是受犯罪意图支配的人,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特定的人或物进行侵害或侵犯的行为。由于构成犯罪行为的时、空、人、事、物五大基本要素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犯罪行为也具有客观实在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论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犯罪行为是可以被认识的。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久侦未破的案件,随着侦查的深入和推进,始终都存在着破获的可能性。犯罪行为是终究能被认识的。于凤玲同志主编的《刑事侦察学教程》一书认为,物质论是认识犯罪的基础理论,其理由有三:第一,犯罪行为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反映。第二,犯罪行为是可以被认识的,刑事案件是可以破获的。第三,犯罪行为形态是侦查破案特定的物质基础。孟宪文教授主编的《刑事侦查学》一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刑事侦查活动的认识基础。构成刑事犯罪行为的要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犯罪行为结果是通过物质的运动变化展现在侦查人员面前的;侦查活动性必须以犯罪行为的“客观实在性”为依据。马忠红教授在《侦查学基础理论》一书中认为,犯罪行为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是决定犯罪行为可知性的根本依据;也是侦查原理的根基和出发点,是侦查的可知性原理,为侦查破案提供了可能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说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王传道教授在《侦查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侦查破案的过程就是认识过程,认识论是侦查学的基础理论,其理由有四:第一、犯罪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第二、犯罪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第三、犯罪具有普遍联系性。第四、犯罪事实的可知性。王教授认为,侦查认识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共同的党性、阶级性、实践性特征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即侦查认识主体的法定性,侦查认识客体的复杂性,侦查认识对象的模糊性,侦查认识的动态性。孟宪文教授主编的《刑事侦查学》一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指导刑事侦查活动的科学理论,其理由有二:第一、刑事侦查活动是侦查认识论的对象;第二、侦查人员的认识活动必须符合认识论关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三)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发展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发展理论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发展的。犯罪作为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与周围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犯罪各种要素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一起犯罪案件是各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犯罪的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联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和发展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侦查人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和发展的理论来对待侦查。孟宪文主编的《刑事侦查学》一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是刑事侦查活动的思维向导。犯罪活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这种联系可以作为侦查破案推理判断的基础。同时,刑事犯罪诸因素联系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侦查思维活动应是多方位的。

(四)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关系论

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关系论认为,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顺序在内的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世界万事万物均处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之中。没有原因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在的。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必然是其他社会现象的结果。一起具体案件的发生,是由其具体的原因所引起的。具体犯罪行为过程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又由各种不同的原因所形成。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是由结果追溯原因,探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解开因果锁链的过程。因而,因果关系原理是案件侦查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王福相主编的《侦查学总论》一书认为,因果关系论是侦查学的基本原理。因果关系原理是认识案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推进侦查活动的动力,是提高侦查自觉性的必要条件,同时,因果关系还是防范控制犯罪的重要理论依据。诚然,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揭示刑事侦查活动的客观规律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但是,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来代替刑事侦查活动自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一般可以指导特殊,但不能代替特殊。

二、物质交换原理

20世纪初,法国侦查学家、法庭科学家埃德蒙•洛卡德(1877—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物质交换原理(也称洛卡德交换原理)。该原理认为,两种物质客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触、摩擦、撞击,会引起这两种物质客体接触面上的物质成分相互交流和变化。这种交流和变化的现象就是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原理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物质相互交换原理;二是交换后的物质能量守恒的原理。犯罪行为是受犯罪意图支配的人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特定的人或物进行侵害或侵犯的行为。“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种物质发生的强烈碰击,既然两种物质的接触能发生物质交换关系,那么,犯罪主体与被侵犯客体这两种物质实体之间的‘剧烈撞击’同样也会引起物质互换关系”。①马忠红教授在《侦查学基础理论》一书中认为,尽管犯罪行为是过去式状态,但根据物质性原理和犯罪留痕原理(由物质交换原理引申而出),犯罪必然会留下痕迹物证,这些痕迹物证为侦查人员认识犯罪行为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最直接的媒介。所以,物质交换原理是侦查的媒介性原理。“总的来看,物质转移(交换)原理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因果制约规律,体现了能量转换和物质不灭的定律。这一原理对侦查学的理论与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是研究微量物证,细致取证的基础,也是研究现场勘查的依据,更是研究侦查对策的基石。”②物质交换原理作为侦查学的基本原理,现已被我国侦查学界绝大部分学者们所认同。刘品新副教授在他的两篇论文中对物质交换原理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论侦查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他认为无论是痕迹性物质交换,还是实物性物质交换,究其实质都是物质性信息交换。交换的内容则是双方的信息,而且是可为人们所认识的信息—物质性信息。故此,物质交换原理亦可以称为信息交换原理。③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侦查学中的信息交换原理,但并没有对该原理作进一步的阐述。在其后不久发表的《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一文在对侦查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原理和侦查的信息论分析两大课题研究的历史局限性予以深刻检讨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他指出,“从信息论的角度上讲,犯罪过程是一个信息转移或交换的过程。作案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必然会同被害人、犯罪现场与犯罪环境之间发生信息转移甚至互换。”④该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必然性;第二,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构成;第三,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相关模型;第四、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独特规律。刘品新副教授提出的“信息转移原理”是一个以传统物质交换原理为基础的理论,是对传统物质交换原理的升华。它强调犯罪过程中信息转移的不可避免,是信息论用于分析犯罪过程的一个结论。不过,信息转移原理只是利用信息论深入揭示了犯罪过程中的一种信息现象———信息转移现象,而对犯罪过程中的其它信息现象没有涉及。刘副教授同时还指出,利用信息论对信息反馈现象、信息互动现象等加以挖掘,也许还能提炼出所谓的信息反馈原理、信息互动原理等。这也为我们研究侦查学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新的方向。#p#分页标题#e#

三、逻辑推理原理

逻辑推理原理本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均会使用到的一个基本原理。它之所以会成为侦查学加以特别研究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因为侦查活动是一个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对于逻辑推理理论的应用有其自身的一些鲜明的特点。孟宪文教授主编的《刑事侦查学》一书和马忠红教授著的《侦查学基础理论》一书均认为,侦查学中的逻辑推理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关于推断的逻辑理论;关于逻辑证明的理论;关于侦查思维的逻辑规律;关于侦查假设的理论。在侦查的初期,侦查人员往往只占有少量信息或模糊不清的材料,而最终要完成侦查的任务,揭露证实犯罪和捕获犯罪嫌疑人,推断必不可少。侦查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无论是对于案件性质的确定,还是对犯罪嫌疑人的刻画,提出侦查假设,都必须有严密的逻辑证明,这样才能保证侦查决策的合法性和正确性。侦查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运用,但以逻辑思维为主,基本上属于逻辑思维范畴。侦查思维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即溯因律、排疑律和理由律。侦查假设是指根据案件已有的事实材料,借助于逻辑推理、逻辑证明和逻辑规律,对案件部分或全部内容给予假定说明。侦查假设具有客观性、推测性、逻辑性、动态性的特点。在当代侦查中,由于智能型案件的增多,侦查假设的作用日益突出。周应德教授指出,“侦查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不断推理的过程。侦查推理的全部意义和作用,正在于利用已知的犯罪事实和证据去寻找和探索未知的事实和证据。”①总之,逻辑理论上述四个方面的功能,在侦查破案中几乎无处不在,发挥着指导、中介、开拓等重要作用,所以,逻辑理论是侦查学的一项方法性原理。

四、同一认定原理

可以这样说,迄今为止,在所有侦查学基本原理中,没有一种理论象同一认定原理那样引人关注。特别是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于同一认定理论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在对同一认定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对同一认定的历史来由,理论依据等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在前一个问题上,学者们一致认为,同一认定是在断狱破案与认定罪犯的长期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一认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各门鉴定学科(如法医学、人体测量学、指纹学、笔迹学、毒物学以及司法弹道学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均为同一认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关于同一认定理论依据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均将客体的特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反映性作为同一认定的理论依据。然而,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特别是对同一认定的定义,它在侦查活动甚至是诉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上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

(一)同一认定的定义

80年代初期,学者们最初在物证鉴定学中加以阐述,纵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著述,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同一认定是指以解决是否同一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科学检验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第二,同一认定是指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确定受审查的嫌疑客体(人或物)同犯罪事件有关的正在寻找的那个客体是否同为一人或同为一物的科学理论。第三,同一认定乃是以查明被比较客体是否同一为目的检验过程。②何家弘教授对同一认定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在整个侦查领域中的同一认定理论。他认为,“同一认定是一种专门的认识活动,即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前后出现客体的特征而对这些客体是否同一问题所作出的判断。”③王大中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进一步指出,“同一认定是指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经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和了解侦查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其同步或先后出现的客体的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认定对这些客体是否与自身同一作出的判断。”④在对同一认定进行定义的过程中,有的学者把同一认定解释为一个过程;有的学者则将其看作一种方法;还有的学者把它当作一种理论。另外,学者们对同一认定中“同一”的解释也很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同一认定中的“同一”是指反映形象与反映形象之间的同一;有的认为“同一”是客体自身与客体反映形象的同一;有的认为“同一”是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特征的同一,即物与物的同一。不过,更多学者认为,“同一”是客体自身与自身的同一。

(二)同一认定理论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定位

关于同一认定原理的定位问题,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鉴定同一认定论”(小同一认定论)、“侦查同一认定论”(中同一认定论)以及“司法证明同一论”(大同一认定论)三种。第一,鉴定同一认定论。传统的观点认为,同一认定理论只适用于刑事物证检验领域。有的学者甚至进一步将其限定在物证检验的某个范围之内,认为同一认定的结果就是对需要认定的客体或对象以鉴定书的形式作出是与否的鉴定结论。第二,侦查同一认定论。它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侦查全过程的同一认定论。何家弘教授在《同一认定—犯罪侦查方法的奥秘》一书中认为,同一认定是一种判断型的认识活动,科学检验只不过是认识客体特征的一种手段。侦查活动是以所要寻找的犯罪人为被寻找客体,以各个嫌疑人作为受审查客体,通过一系列局部的同一认定,最终判断嫌疑人与犯罪人是否同一。据此整个侦查过程就是一个大的同一认定过程,由若干个小的,局部的,具体人、物、事的同一认定所构成的链条。第二种是侦查同一论中的限定与发展的同一认定论。该理论认为,在犯罪侦查中,凡是以查明被比较的两个事物是否同一为目的,并以特征与特征的比较作为基本手段的认识与鉴别活动,均属同一认定。但是,在犯罪侦查中,并非所有的侦查活动均具有同一认定的性质,甚至不具有比较性质的证明活动也大量存在。因此,同一认定理论是侦查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但不是整个侦查学的基础理论。①第三,司法证明同一论。何家弘教授在提出侦查同一论之后,又将同一认定理论拓展到了整个诉讼领域,提出“司法证明同一论”。他认为,“司法证明的根本任务是识别案件特征,认定案件事实。而案件的事实特征都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证据才能反映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人事同一认定’就是通过审查这些证据,看其是否正确、准确地反映了案件特征,然后再对这些特征的价值进行评断,看其能否达成‘人事同一’。”②#p#分页标题#e#

五“、三论”原理

近些年来,侦查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们引进世界最新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关于侦查学基础理论的新观点、新看法。例如,武汉著的《刑事侦察原理》、李锡海著的《侦察方法学》、王传道著的《侦查学原理》和郭晓彬主编的《刑事侦查学》等书籍中,都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剖析刑事犯罪活动和刑事侦查工作。侦查信息论认为,犯罪行为必取一定的形态,不同的犯罪形态反映不同的犯罪行为信息;犯罪信息不仅储存于犯罪行为形态之中,还储存于犯罪痕迹、犯罪行为结构及犯罪行为的联系等诸方面。侦查系统论认为,犯罪和侦查均为系统工程。任何犯罪行为都是由犯罪意向、犯罪时间、犯罪空间、与犯罪有关的人和物、犯罪原因、犯罪结果等物质要素构成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侦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反馈———再现”的系统过程,即任何一起刑事案件的侦查都包括信息的发现、信息的收集和储存、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信息的反馈和犯罪的“再现”这一过程。侦查控制论认为,侦查是一个可以由侦查主体加以控制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犯罪信息的接受,还是犯罪的输出都是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的,受侦查人员主观意志的控制和制约。③侦查信息论是形成侦查判断、推理、假设和决策的前提,也是推进侦查、调整侦查策略的基础。侦查系统论是有效认识、把握犯罪行为和侦查过程的工具。侦查控制论则是通过对侦查控制系统的研究,为侦查控制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从而为提高侦查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效果而服务。

关于“三论”究竟是侦查学的基本原理还是科学的方法这一问题上,侦查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三论”与同一认定原理一样,也是侦查学的基础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三论”只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不能与基础理论并驾齐驱。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发展较快,影响极大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与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自组织系统理论(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协同论、突变论)构成一个大的学科群,统称为系统科学。学者们通常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称为“旧三论”,而把自组织系统理论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称为“新三论”。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以“新三论”代替“旧三论”作为侦查学基础理论的观点。

六、其他观点

(一)“结合说”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同一认定理论,还是“三论”原理,都很难独自概括侦查学的全部基础理论。所以,主张将同一认定理论和侦查系统论结合起来并立为侦查学的两条基础理论。

(二)“方法体系说”这种观点认为,侦查学的基础理论就是指侦查学的方法论体系。侦查学的方法论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的体系。其中,第一层次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它解决人们进行侦查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认识方法等问题;第二层次的方法论是以“三论”为代表的一般方法论,它解决人们进行侦查活动的一般认识方法问题;第三层次的方法论是以同一认定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侦查学专门方法论,它解决人们进行侦查活动的特殊规律和专门方法等问题。

控制系统论文范文2

摘要:

社会的发展带动市场高质量高标准的需求,桥梁作为连通公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风险路段,其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区域交通的安全性。本文按照工程质量控制阶段分别讨论工程项目质量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引言

桥梁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在桥梁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项目的质量控制,从它的形成的过程来看,可分为质量的事前控制措施、事中控制措施和事后控制措施。

一、事前控制措施

在桥梁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必须合理规划工程的总体进度和总体的防范体系,不然后续的工程质量控制会更加复杂和困难。事前控制关键是要做好人员控制和材料设备的安全控制。

(一)对监理人员的控制

为了保证安全性,桥梁工程的各项工程指标要求比较高,监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监督他人及自我监督的意识。首先在监管模式方面,避免单一的监管方式,针对人员的特殊性选用多元化的监管方式,以提高工程各层次各方面的服务质量;其次,将监管的思想渗入到工作与日常生活中,从而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后,监管部门应当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因人为因素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反之能够积极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对施工人员的控制

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往往高低不一,且大多数人员理论知识不足,为此在对施工人员的控制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方面。首先,对于施工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方面,需要其提供职业技术证书,在相关方面缺乏经验者,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培训,以保证施工质量;其次,注重施工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同时,对于素质低下,水平过差的施工人员,应当果断采取辞退措施,以免因小失大,难以保证工程质量。

(三)对材料设备的控制

在材料和设备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因材料设备的存放环境不适宜造成材料质量下降,甚至损伤和变质,因此,必须结合材料设备的特性,合理存放材料设备。首先,根据材料设备的耐火、耐潮和存放时间等特点,将性质相似的材料设备分别存放,以保证在施工开始之前这些材料设备的完备性;其次,在新进材料设备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产品的合格检查,并做好标识工作,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使用;最后,为了因各种不可控因素导致材料设备等的损坏,需定时对材料进行取样质检,以全面有效的控制材料设备的安全性。

二、事中控制措施

桥梁的施工往往时间较长,尤其是对于大型桥梁而言,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施工期间也伴随着各种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因此事中控制较事前控制更多的表现为复杂性和经常性。其主要是专注于当前的施工活动,伴随着每一项施工活动,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要做好事中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反馈和跟踪处理,从而及时控制问题;第二,做好对于事前控制措施的整理和分析,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并做好问题的处理和分析总结;第三,统计和分析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将其汇总至防范体系中,以完善事中控制防范系统;第四,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之后,关键要看相关领导人员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出现问题是经常性的,其问题的处理和完善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理,尤其是要提高相关领导人员的现场管理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修养,从而有效控制现场中的各种问题,保障工程质量。

三、事后控制措施

在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之后,必须做好施工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带来后续质量问题。事后控制措施的关键在于对事后的控制和工程质量交验控制两个方面。

(一)事后的控制

事后控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控制手段和方式来决定的。首先,对于质量问题的出现要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结合事前、事中控制的相关信息,补充和完善事后控制的信息系统,以便为其他的事后控制提供主要依据;其次,要正确使用信息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确保工程质量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在每一期工程结束之后,应当制定相关的防范计划,并做好相应的措施控制系统,以保障下一期的工程质量。

(二)工程质量交验控制

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对工程的校验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收集、分析并整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做好桥梁工程质量的最后验收工作和竣工交验工作;其次,结合相应的工程质量评估系统,对于桥梁的工程质量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做好相关的核对工作;最后,根据相关的国家文件和制度规定,确保桥梁工程项目质量的每一项指标都要符合相关规定,并形成相关的文字报告。同时,在竣工阶段要注重现场的后期清洁和垃圾处理,做好场平工作,以保证项目完工之后,整个工程的完整和整洁。

四、结语

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其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分别论文分析桥梁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措施,这对于我国桥梁工程项目的质量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也为其他相关建筑项目施工提供理论参照。

作者:龚建修 单位:中交三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明洋.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及常见问题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6).

[2]龙云波.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及常见问题解决措施[J].交通世界:运输,2015(5):74-75.

[3]张升,陈海升.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及常见问题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

[4]赵山根.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4).

第二篇:城镇化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探究

摘要:

本文道路桥梁工程作为研究主题,探讨城镇化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及相关问题。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主要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表现出的一些影响其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清晰说明新型城镇化理念指导之下的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并进一步推动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

在我国,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要让城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人;以道路桥梁工程为例,就是要注重其路线设计、整体规划、质量控制,以此为人的出行、运输等提供更为便利的通道。然而,事实上的现状与暴露的问题表明,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工程质量,也浪费了许多资源、资本,后期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事故、维修等工作将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因此,需要针对质量控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道路桥梁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在城镇化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占比较大的是道路工程,其次才是桥梁工程,因为后者的投资成本更大,技术要求水平更高,成本回收难度也大;最重要的是因为城镇化过程多以镇级、农村为主要对象;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中才进入了县级与二三线城市;广泛的看,目前的城镇化已经涉及到了每个层级,但是实际上的推行中,速度相对较慢;这也是由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周期本来比较长的特点所决定。当前的现状表明,质量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材料的量不足、路面桥面质量经过几年的通车后有坑洼、脱皮、路基损坏等;进一步分析,就是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不严格、对于路面桥面填充、压实处理不过关、路基防护措施欠缺、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并且对于车辆运行的负荷未进行明确规定;而且,由于一些超载车辆故意绕行城镇道路,逃避检查与罚款,给路面造成了极大的超负荷性损坏。对造成此类质量问题的有效原因进行分析,除了技术性方面的不足之处外,重点在于缺少质量控制体系,表现在管理、工程实践两大方面。

二、具体的解决措施

1、管理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向进行思考,找寻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以人为本)、方法(体系化运营);并按照系统论的思路合理构建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其次,具体的管理措施实践中,要依靠制度来加强规范性、用机制来完成应用性;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城镇化建设本身的要义(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在制度中引入责任制度,让职能、责任联系起来,加强问责,迫使其切实负起责任,搞好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从机制看,要将目前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技术监督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能够联动起来,发挥功用。比如,将道路桥梁质量控制的各项指标进行具体的罗列,细致到每一个指标,然后,通过表格法、现场复核法、报告比对法,让质量控制始终在有效的掌控之中;还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预测,从而做到质量控制的有效、有理有据。在制度规范、机制联动之下,可以透过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转达到监督、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的目标,为道路桥梁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2、工程实践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要将质量控制放置到每个环节之中,如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实施事无巨细的环节质量控制;比如,在准备阶段的材料控制,就应该利用上面提到的系统论思维,从材料的样品购进、样品实验、市场大批量采购、入库、出库、废料处理各环节,构建小型的质量控制体系;另一方面,要针对质量、数量、材料形状、均匀度、砂石含水量、混合比例等进行细致的试验、稳重、观察、评估,以使其更为明确;再如,在施工阶段,除了安全质量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之外,要对路面桥面的压实度、碾压次数、每个衔接处施工方案、洒水养护等进行全程安排,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应该严格按照标准的技术指标进行记录、复核、实证(可以采用管理中所提的评估机制),以确保施工的有效性,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等;还有,在竣工阶段的质量验收应该采用参数比较、现场测试,并加上破坏性实验,以保证其验收的完整性(可以采用随机随路段的抽样验收)。其次,要增加维修养护,这个方面需要通过明确、清晰、有条有理的预算制度来加以推进;因为城镇化过程中的道路桥梁工程中,质量维护多采用走形式的方法,从中套取财政资金,因此,要在公开、权威、透明的三原则下,以新的预算制度来加强对道路桥梁的维修养护,并使其落到实处,真正达到保障其质量、延长使用期限的目标。第三,应该增加负荷测试,并规定负载量,减少类似超载等造成的破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因阶段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通过上文分析可以认识到制度、机制、路面、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一攻克;比如,引入责任制度;比如,制定细致的考核评估机制;比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对道路桥梁路面的维护保养工作,因为目前的现状表明超载问题、破坏问题、修整问题都比较严峻;因此,要从整体上进行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通过可操作性强的体系来实现对其质量的有效控制。

作者:蒋健侯 艾汝 单位: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4(2).…

[2]燕金恒.浅析道路桥梁工程结构设计的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

[3]李冰蜜.道路桥梁工程建筑材料检测质量的控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5).…

第三篇: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桥梁工程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桥梁工程施工工序繁琐且复杂,施工过程质量风险控制点较多,一旦出现失误,不仅仅会严重影响工程本身的质量,还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在对桥梁工程施工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其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等几个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进行风险的预防,以期达到施工质量目标。

关键词:

桥梁工程;质量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一、引言

风险,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存在,一旦风险事件发生,都将或多或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对于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桥梁工程,由于其在跨河跨沟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在实际建设中应用得越来越多。但由于桥梁工程本身具有施工过程复杂、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诸多特点,理应对风险进行更加严密的把控。一旦桥梁工程发生风险事件或安全事故,轻则桥梁损毁、引发交通事故,重者导致人员伤亡。因此,减少或者避免人员伤亡和经济的损失,使得对于桥梁施工中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桥梁工程风险管理的特性

风险,其概念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范围以及特定的条件下,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最终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存在的偏差。一般而言,桥梁工程风险具有潜在性、客观性、随机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多种特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分析工程项目所有潜在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因素条件下,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管理等工作,同时做好必要的风险预防措施以及应急措施,从而确保能够在风险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就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而言,其与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一致,但由于桥梁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风险管理的每一个阶段与一般工程项目也有一定差异。

三、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1.项目风险识别为了更加直观地识别风险,可将工程项目风险按目标分类分为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费用风险三大类,接下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1)对于影响桥梁施工进度的因素而言,可从桥梁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素质、机械设备、项目业主、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多方考虑。可用检查表的方法先对各个因素进行大致识别,对于那些可能转化成进度风险的因素再单独做仔细识别,这样可以避免从大量因素中寻找本项目风险因素的盲目性。(2)就影响桥梁施工质量的因素而言,引入质量管理的4M1E理论,分为:Man(施工人员)、Machine(施工机械)、Material(施工物料)、Method(施工方法)和Environment(施工环境)等五方面。同上所述,也可以先用检查表法做出粗略风险识别,之后再用流程图的方式对具体某个风险进行识别。(3)对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费用风险而言,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项目外部因素,主要有施工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涨价、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极端恶劣天气等等,就项目业主方面而言,主要包括项目投资计划不合理、项目组织管理及合同管理混乱、施工条件不合规、对工程变更和索赔的处理方式不规范等;设计因素,设计单位设计图纸有误导致返工或者经济性差;施工因素,例如施工单位不按图施工,导致最终返工,从而增加费用风险。上述4种方法同样也可以采用检查表法。

2.风险评价对桥梁工程而言,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主观评分、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MonteCarlometh-od(蒙特卡罗模拟法)以及故障树法和决策树分析法等。应该根据项目不同的风险分类,在建立相关结构图的基础上,对桥梁施工风险管理中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其中层次分析法主要是根据风险识别的一级风险、二级风险构建对比矩阵的风险层次递阶结构,由专家判断各级中各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建立风险因素总权重表;而模糊综合评价可以根据风险识别中分析出的风险层次递阶结构构建因素集,将因素集分为类似于很大、大、较大、一般、小、很小等一级、二级风险因素评分集,由专家判断各风险因素严重程度,通过单级模糊综合评价以及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评价桥梁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

3.风险处理所谓风险处理,就是对项目所面对的风险提出具体处置意见和处置方法的过程。首先需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确定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损失的严重程度,再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一起考虑,从而判定项目风险的危险等级,最终决定采用何种措施来处理风险,以期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少风险发生损伤。(1)桥梁工程设计阶段风险的处理。首先应在桥梁工程设计前,全面收集各方面原始资料,避免由于各种工程基础资料遗漏而导致的设计风险,特别应重点收集该段水上通航数据资料、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其他工程地质资料等。要组织桥梁工程领域专家评定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充分论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集思广益,全面考虑并处理设计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严格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图纸的会审制度,组织多部门人员一起从不同角度探讨设计中的问题,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更正;同时,在实际施工前,应加强施工图的设计文件与实际施工现场的核对,一旦发现有偏差,应及时反馈,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施工设计中未预料的风险因素存在,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设计变更,并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尽可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2)桥梁工程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正式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而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要做好施工技术各层次的交底工作,加强现场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安全教育以及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工程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做好施工细节管理,现场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对于那些自身无法完成的施工难度确实较大的项目,在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及时采用专业分包方式让经验丰富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从而尽可能减少由于技术方面的高风险造成的损失。(3)桥梁工程施工自然灾害风险的处理。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风险转移或缓解的措施降低损失。首先在桥梁施工设计阶段,应做好相应的应急方案,准备充足的物资,避免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无足够的物资从而引起工程停工、延期;另一方面,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尽可能在发生自然灾害前可以得到警示;其次,若该工程预测的自然灾害影响程度会较大,如有必要,应进行投保实现风险转移。

4.风险监控由于桥梁工程施工环境普遍较为复杂,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风险监控的强度和力度,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高危风险的影响因素,应更加密切重视,要进行实时监控,在监控的同时还应该对工程项目中隐藏的风险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反馈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在投入运营阶段,应该通过运用相应的监测方法,对桥梁开裂程度、应力应变以及弹性模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实时收集数据并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桥梁安全运营。

四、结论

桥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交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出行质量。但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风险的偶然性等原因,其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很多。因此,对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降低和减少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对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在分析桥梁施工质量风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及风险监控等方面,阐述了桥梁施工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相关问题,提出应该结合具体每座桥梁施工过程的特点,分析其各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进而提升桥梁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促进桥梁建设的健康蓬勃发展。

作者:莫垒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

[2]陈自力.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杜得龙.大跨径连续梁桥施工阶段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D].《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姜宁.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J].交通标准化,2014(6):165-166.

[5]滕淑润,白新龙.故障树_层次分析法在桥梁施工风险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第四篇: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桥梁工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混凝土施工技术,因此,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熟练的掌握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从而更好的保证桥梁的工程质量。本文主要阐述了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并分析了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案。

【关键词】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前言

随着城市会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加大对桥梁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发现,桥梁工程建设中只有融入现代化施工技术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桥梁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技术就是混凝土施工技术。

2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必要性

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压性,性能比较好,成本适中,取材范围广且后期养护费用较低。同时,桥梁中融入混凝土技术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应力的恒定,质量的稳定性不容易受环境和负载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一些因素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影响,比如温度和水位的变化等,由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所以近几年来我国的桥梁工程中广泛的应用混凝土技术。

3桥梁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3.1混凝土原材料的制备技术

混凝土作为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材料,其主要的来源一般为直接购买原材料或者施工单位自行的进行配置。在偏远的地区或者山区进行桥梁工程施工时,就需要采取自行制备的方式。而这里就需要掌握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在实际制备过程中,掌握好各种材料的用量最为关键。一般而言,桥梁施工中的原材料主要有骨料、混凝土和粗细集料和水,其中水胶比为0.34,灰骨比为0.17,粉煤灰的替代量为50%,强度约为10MPa,pH值大于10.5,孔隙率约为35.5%,其中主要采用普通硅盐酸水泥,细集料的级配在5~10mm之间,约占整个集料的20%。粗集料的级配在15~20mm之间,约占整个集料的80%,并在制备之后及时的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用于桥梁工程的施工。

3.2具体的应用

由于桥梁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制备好混凝土的同时,就要及时的将制备完成的混凝土运送到施工现场。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主要是确保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工作到位。在浇筑过程中,一般采取分层的方式进行浇筑,但是在浇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尤其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较多,所以在施工中还应结合实际,针对性的加强对其的预防,才能更好地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例如温度裂缝,由于混凝土热胀冷缩的特点,当外部的环境出现了变化,就会导致混凝土变形,此时就需要在浇筑的同时加强对其温度的保护,才能更好地提升其浇筑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所浇筑混凝土的养护,通过强化养护,不断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特别是应加强早期性养护,才能更好地强化桥梁工程的质量。

4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4.1混凝土抗拉力不足,桥梁面开裂

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桥面开裂的现象,导致桥面开裂现象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混凝土的拉力不足。混凝土是由水泥、碎石、砂子和水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其中砂石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支撑的作用,砂石的质量和所占比重直接的影响到混凝土的抗收缩性。一般情况下,用水泥浆对骨料表面或者骨料之间进行填充,并起到润滑的作用。在混凝土凝固的过程中,骨料和水泥浆咬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较高的强度。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混凝土的抗拉性比较低,在受到压力时,比较容易弯曲变形,从而出现裂缝的现象。

4.2混凝土弹性较差,桥梁面形成裂缝

要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在混凝土之中掺入适当比例的掺和料,但是这种方式会降低混凝土的弹性,使得混凝土很难符合桥梁施工的标准。众所周知,桥梁工程需要承载较大荷载,且受力不均情况十分常见,一旦有过大重力作用于混凝土构件上,就会导致桥梁表面出现开裂。

4.3混凝土的收缩性导致桥梁面变形

混凝土也会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当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度变化较大时,混凝土会出现收缩或者变形的现象,从而使得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较强的应力,大大降低了混凝土抗拉强度,进而导致裂缝产生。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温度变化极易导致混凝土出现结硬现象,随着内部水分的不断蒸发,湿度也逐渐降低,体积变小,产生收缩裂缝情况。

4.4混凝土施工工艺不规范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施工的工艺以及程序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按照规范要求来进行施工,则会降低桥梁施工的质量,导致桥梁在使用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5关于如何加强桥梁工程质量控制的几点浅见

5.1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强化质量控制责任

桥梁施工企业在进行桥梁施工之前要确定质量控制目标,从而进一步的对质量控制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分解质量控制责任,将责任的划分具体的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主体之上。通过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强化,来保证工程质量的提高。

5.2切实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自行配置混凝土,所以要对混凝土配置中所需要的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混凝土质量达标,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要货比三家,并在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加强检测和管理,保证原材料达标。在混凝土拌合之前,应通过工地试验室对其配比进行科学的确定,且及时将制作好的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

5.3切实加强每道工序的控制

由于混凝土施工的工序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对混凝土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保证工作质量。在确保路基处理达标的前提下,采取试验的方式确定混凝土的浇筑方式和顺序,才能进行大面积的浇筑,且每一道工序必须经过自检、复检和终检,只有上一道工序质量达标之后,方能开展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而且施工过程中严禁出现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的现象。而对于重点部位的施工,还应设置旁站监理制度。浇筑结束后,及时进行振捣和养护,才能更好地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得到控制。

6某公路工程实践

某桥梁改造工程施工中,施工方为了更好地确保其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工程开工之前就对其存在的病害进行了分析,并在工程实践中切实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重视对其质量的控制,取得了有效的成效。以下就该工程的实践做出以下分析。

6.1存在的质量问题

(1)裂缝问题,裂缝问题是本工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在结构裂缝中出现,这一问题的出现极大的影响这一桥梁工程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桥梁刚强度的降低会导致其寿命较短,所以施工方高度重视,并从施工技术和混凝土质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2)锈蚀问题,由于混凝土施工中需要的钢筋能有效的强化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和强度,但是由于裂缝的存在,极易导致钢筋锈蚀的出现。(3)蜂窝问题,混凝土路面和桥梁在车辆荷载之下,会产生局部松动的现象,从而导致蜂窝现象的出现,施工方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比例控制不当,加上振捣不充分,易和性较差,从而导致蜂窝现象的出现。(4)麻面问题,施工时存在许多麻点和小坑槽,受车辆荷载的影响,麻面面积会不断扩大,而且内部结构也遭到了破坏,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主要是由于拆模时不够仔细,在模板上粘附着混凝土,导致其表面受到破坏,加上振捣过程中存在不足,导致气泡没有完全的排出,而这就会在模板的表面产生麻面。

6.2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和质量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改造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处理和预防。①为了预防再次出现裂缝,在凿除存在质量问题的路段之后,及时的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尤其是混凝土的拌合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并对水灰比进行了严格的测定,从而确保其强度,并在整个混凝土施工中切实加强对其温度的控制,最大化地保证了裂缝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②切实加强桥梁钢筋的防腐处理,并确保每一环节的施工符合工程质量的需要,并在本次工程中对桥梁钢筋采取了电化学防护法,有效控制钢筋腐蚀。再次是保证水泥和砂浆的科学配比,在拆模的过程中,仔细认真,防止模板将混凝土带起。在振捣的过程中,要保证严密性和充分性,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在进行振捣时,要保证钢筋周围预留孔洞处的混凝土填充密实,振捣完成之后再浇筑下层混凝土,保证振捣均匀,并防止混凝土中混合杂物的现象,最大程度减少孔洞的出现。

7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桥梁混凝土施工水平非常必要,施工企业可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混凝土养护,实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谭天水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公路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徐学明.浅谈如何做好桥梁工程中施工技术与质量的管控[J].广东科技,2012,09:100+107.

[2]李伟华.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5,02:137~138.

[3]夏峰.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J].江西建材,2014,04:200

第五篇: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探讨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和桥梁是城市的重要交通途径,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仍然存在诸多质量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简单分析了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特点,并探讨了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以及相关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城市;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策略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对城市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桥梁道路承担的交通压力日趋增加,因此,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以及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行情况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市政府道路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能够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运行,提高城市道路桥梁的运输效率,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相关单位需要加强对市政府道路中桥梁工程施工以及质量控制的相关研究。

1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特点

1.1施工工期短

由于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大部分在人们居住的区域中进行,工程的施工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例如形成交通阻碍等,因此政府对桥梁的施工工期进行了规定限制。道路桥梁工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这样强制性的缩短工期,使得工程准备时间不足,拟定的施工方案不够完善,从而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1.2地下管线复杂

市政府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城市地下管线,包括电力、通信、煤气、供热等各种基础设施管道,这些管道的布置错综复杂,严重制约了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地下管线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地下管线被意外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不被影响。

1.3施工现场闭塞性

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贯穿城市的各个角落,包括地形狭小的区域,一些施工现场受到周边房屋、建筑的影响,给施工造成一定的阻碍。对此,一些区域甚至要进行相应的征迁工作,将旧建筑及房屋进行拆除,如此就增加了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同时也对部分居民造成严重困扰。

1.4施工材料成本高

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做基础,一些建筑材料的价格昂贵,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又必不可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施工成本。对此,施工单位需要进行科学选材,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施工材料,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资金投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2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2.1路面坍塌问题

土路压实是道路桥梁工程的一项基本工作,如果土路床的压实工作不到位,很可能造成路面坍塌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在没有确保土路压实的情况下,直接将表面结构(例如混凝土结构)铺设在土路上,就相当于在软地基上直接铺设道路,在雨雪等气候的影响下,一些积水渗透到地基,使得地基下层结构变得疏松,将会导致路面发生变形坍塌。此外,在道路桥梁工程中还需要预留公用管线的检查井,由于检查井的直径一般较小,在对其四周进行压实处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当通过的车辆较多时,对其造成严重的碾压,很可能出现井边塌陷的问题,对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2裂缝问题

裂缝问题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裂缝现象说明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达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裂缝问题,将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埋下安全隐患。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或桥梁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泥浆的内部温度较高,在路面完成拆模后,外面的泥浆温度急剧下降,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使得混凝土在表面膨胀应力的作用下产生裂缝。此外,道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放线工作不到位,降低了预应力管道的圆润度,甚至导致弯折问题发生,从而致使预应力钢筋出现偏移现象,同时腹板抗剪能力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裂缝问题难以避免。

2.3回填土沉陷问题

在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中,路基发挥着重要作用,道路桥梁的使用质量及使用寿命直接受到路基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由于城市地下布设着众多的供水、供热、电力以及通信管道,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设计中要充分对这些地下管线进行充分考虑,在管线埋设中要进行回填操作。在回填操作过程中,如果回填土的厚度、压实度以及倾斜碾压工作没有达到工程质量要求,很可能造成沟槽处的路基沉陷问题,从而对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3.1加强施工前的设计工作

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做好施工设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设计质量:首先,通过相关的专业讲座及研讨会,加强对工程项目设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提升整个设计团队的综合业务素质,从而实现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全面提高施工项目的设计水平,为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对市政府道路桥梁进行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力度,要结合施工路段的实际交通情况,以道路承载能力为设计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布置,例如,对于一些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要适当提高道路承载能力,从而保证设计要求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3.2严格遵循施工工艺

道路桥梁工程涉及多个施工环节,提高施工质量需要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开展各项施工活动。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操作进行有效监督,将施工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进行有效关联,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工程建设,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施工单位还要提高对细节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国家、行业制定的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作为依据,严格控制和管理施工的各个环节。例如,在对地下管线的沟槽进行回填土处理时,要严格根据施工设计标准,加强对回填土的填料强度、回填厚度、压实度等方面的控制力度。此外,施工设计人员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进行创新性发展,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以提高施工质量。

3.3控制好材料与设备的质量

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材料和设备做基础,道路桥梁工程更要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控制力度。施工材料的引进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保障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达到施工设计的相关要求,从而为道路桥梁的施工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设备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保障,在材料的运输、使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施工单位要做好相关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保障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3.4促进施工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技术水平较高的施工人员是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有效的保障,施工单位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道路桥梁施工人员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施工单位要严格把关施工人员的录用资格,同时要对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从整体上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施工单位还要给施工人员在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友爱、团结的同事环境,从而提高施工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控制和管理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将项目责任制全面落实到施工现场,将目标责任细分、细化处理,使其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最终使工程的质量得以保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交通的发展与壮大对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单位必须要结合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特点,认真分析和总结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控制策略,加强工程的设计工作,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施工,控制好材料以及设备的质量,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有效提高市政府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清艳 单位:中交一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亮.浅谈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2,01:186.

[2]高志萍,姜鑫.浅谈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2,22:54.

[3]万鹏.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江西建材,2016,06:231+234.

[4]陈晓.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策略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35:223.

第六篇: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

桥梁是地区之间进行文化经济交流和人员货物运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桥梁建设质量和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和扩大。但是,桥梁质量问题仍是屡禁不止,这些质量问题不仅会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对车辆行人产生极大的安全危害。鉴于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当前市政桥梁施工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

关键词:

市政桥梁;施工质量;管理

1.城市和桥梁施工现状

桥梁建设质量事关人们的出行安全,桥梁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桥梁事故问题屡禁不止,桥梁质量问题跃升为人民群众和社会问题的主要关注焦点。桥梁建设质量问题不仅浪费资金和资源,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桥梁工程建设施工进行高质量的质量管理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心声和要求。市政桥梁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时间要求较紧,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和降低施工成本而偷工减料、违反施工要求,导致桥梁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问题。桥梁工程质量保证的第一环节是桥梁工程的设计阶段,尤其是部分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桥梁工程,其对工程设计质量有着较高要求。所以,必须重视桥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从这两方面来保证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

2.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项目及影响原因

2.1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项目

对于市政桥梁工程来说,主要的特征为流程较为复杂,难度系数较大,施工时间比较紧张,造价和成本较高,涉及诸多施工部门,品质要求较高,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等,因此,需要市政桥梁工程管理进行更多内容的干涉,进行施工技术、成本、品质等多方面的管理。只有对施工管理进行科学地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2.2对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影响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点,部分施工单位缺乏健全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部分施工单位即使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只是浮于表面,根本没有将制度有效地实践于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没有制度做靠山,那管理工作将混乱不堪、寸步难行。以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管理为例,缺乏有效的管理,施工人员必然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岗位,缺乏严格的监督,工程安全问题将剧增,施工进度将严重落后于施工计划,这不仅影响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质量,还将导致该桥梁工程口碑的下降和人民群众的不信任。第二点,工程监理单位没有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能。监理单位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监督,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是其单位存在价值所在。但当前存在部分监理单位,监理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根本无法有效地执行监理任务,甚至部分监理单位收取贿赂,给不合格的桥梁工程“质量合格”标签。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意见有分歧,沟通障碍也会影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3.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分析

3.1强化对于市政桥梁工程的裂缝问题的处理与管理

首先施工图纸是整个路桥工程的施工指向标,它是影响路桥工程质量的源头所在。若是能够从这一源头对路桥裂缝问题进行控制,那路桥裂缝问题将大大减少。所以,必须保证施工图纸设计质量,重点考虑裂缝问题,图纸设计要注重细节,考虑周全,避免路桥发生结构性的突变。要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材料的合格,严格把关建材质量,避免不合格的建材进入到桥梁施工现场。重视防范裂缝产生的桥梁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如桥梁排水系统,完善的桥梁排水系统能够避免雨水渗入到混凝土空隙层中,而且能够降低冬季冻胀问题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桥梁工程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其规范桥梁的现场施工操作,严格按照规定施工程序进行施工,以高度的科学施工要求来避免桥梁裂缝产生,保证桥梁建设质量。

3.2对于市政桥梁工程中的跳车问题的改善与预防

市政桥梁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跳车的现象,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软基的处理,根据软基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方法处理灌浆,其次,对于桥梁工程的路基制定预防方案,提升基土的密实度、降低路基土的自重,以此实现降低桥台被路基沉降的控制效果,不仅如此,还应当强化对于桥梁路面的处理,通过搭扳的设置,保证路面的柔韧性在适当的沉降范围之内,使得桥面的刚性适当,有效降低桥头的跳车问题的出现。

3.3强化对于市政桥梁工程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过程的控制

混凝土属于耐性较好、承载力较高、强度较大、成本较低的材料,在当前桥梁工程中被广泛使用。但是,一旦混凝土桥梁道路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还将导致路面使用寿命的降低。为了避免混凝土道路桥梁的裂缝问题,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被研发和使用,但混凝土施工的程序较多、施工步骤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是关系到道路桥梁质量的关键所在,若是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那就无从谈到管理道路桥梁建设质量。此外,混凝土原材料配比比例的不同也会导致混凝土质量出现差别,砂石直径的大小是关系到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直径过小会导致混凝土水泥和水的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砂石直径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就越低,其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砂石中的泥土含量和云母含量都相对较高,这两种物质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

结语

随着道路桥梁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更应该重视路桥的建设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和存在质量问题的桥梁工程。市政桥梁的质量管理必须从质量管理制度的健全、施工人员、施工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对其进行控制,这是保证市政桥梁工程质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作者:杨荣超 谢军 单位:济南齐鲁建设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控制系统论文范文3

[摘要]

互联网的时代已然来临,网络也已深深的根植到民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随着“互联网+”风暴席卷而来,颠覆了许多行业的运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同时也渗透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互联网信息知识和大学英语课堂的深度融合从本质上改变了教学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现代网络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着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方法。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平衡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和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模式下的失调问题和现象,深层次挖掘影响制约网络英语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旨在努力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结构。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英语教学;结构优化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灵活性、高效性、便捷性特点突出,优势明显,特别是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说,网络信息化教学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走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成功。目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凭借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以及跨平台资源的共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逐步使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学生教材多维化等,使学生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共享资源环境,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其更好的融合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一课题值得诸位教师进行深层次探讨和研究。

1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涵

在外语教学中,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是通过计算机科学应用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英语现代教学相统一、相融合的网络新模式,利用好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便利性、高效性、生动性等特点,实现教学的信息收集、图文处理、知识共享,其本质和内涵是通过以网络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效率应用实现最大化,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快的实现师生实时交流,更高效的整合教学要素,让网络在英语教学中大放异彩,相互融合,产生集聚效应,达到网络教学整体优化,为学生创造多样化、便捷化、生动化的学习环境,使网络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和解决学习中存在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2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2.1可以使资源共享最大化

教育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增强,特别是“互联网+知识服务”的出现,让教育信息化更好的融入到高校图书馆、“慕课”教学、网络远程教学、语音实验教学中去。另外,网络的教育资源异常丰富,英语教学课件和媒体素材在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等知识分享平台处处皆是,为教师搜集、整合各种宝贵的数据信息、最新的信息资料等赢取了宝贵时间,也可以通过最新的“慕课”方式分享教学成果,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的获取和分享,极大地避免资源的分散和流失,也实现英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

2.2可以使教学环境个性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仅是受众群体,授课内容固定,授课方式单一,对学生地域性差别、个性和水平不同均未考虑进去,没有很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相比之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则优势突出,个性化教学作用凸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水平高低和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在能力,按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用英语自如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地位平等,缓和了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一味接受信息的现象,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最大限度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此时,学生一转被动接受的局面,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用互联网技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2.3可以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往往通过图形、音像、文字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争取实现知识获取最大化。目前,教学模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教师为主体,多媒体软硬件为工具。在这教学模式中,播放的内容是PPT课件、课本附带的光盘等资料,附带老师详细生动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资源覆盖面广、图形并茂,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种是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资料和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逐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第三种是“慕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慕课”是一种基于网络、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就建议采用“慕课”等在线教学方式,用“互联网+教育”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实现全民教育水平均等化、跨越式发展。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也正在通过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完成对大学课程的学习,与传统视频课程相比,“慕课”的课程更加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很受青年人欢迎,新潮的授课方式,创新的授课理念都在改变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4可以使学生学习自主化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收集资源广,求知欲强,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网络教学既可以提供时效性和新颖性的英语资源,也可以及时更新相关英语知识。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一味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方便学生更快捷的获取大量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慕课”进行各种选课和测试,互相评论和交流,充分发挥互动性,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在不同教材内容、知识点上自由地浏览、学习、复习,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需求。

3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3.1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最优化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看待教学全过程,在英语教学系统中包含的所有成分、课堂内外教学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从整体的视角来论证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最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并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结构。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实践性很强,要求也很高,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环境组织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计划,选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组合达到最优。另一方面,要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法的选择、教师角色的变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策略的选择、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选择、立体化教材设计与选择,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学资源等等方面采取最优化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

3.2自主化原则

自主式学习是一种累积性并有目标指向性的学习模式(葛宝祥,2012:47-51)。目前,学生自主化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校及教师的总体教学目标宏观调控以及教师科学指导,是国家教育政策、教师的指导干预和学生的自主性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因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目标受众群体,必须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汲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系统,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由教师引导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氛围,指导学生构建自我学习框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更好的完善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套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3.3互动式原则

所谓互动式原则是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人”(师生、生生)和“人机”(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之间多方位、多层次互动教学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双向性和多向性,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协同作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输出建立在实践性和互动性的基础之上,互动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交流至关重要,促进了学习者与学习伙伴共同建构话语,促进了语言输入和输出,增加了学生们的语言储存量,增进了对语言更深的了解。特别是“慕课”的出现,真正改变了英语教学模式,使互动性和资源利用性发挥到极致,让师生们在开放、虚拟、仿真的网络化大学英语课堂中尽情交流和实时沟通。

4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4.1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全

很多高校在英语课堂的软件及硬件配置上草草了事,只是进行简单的购置,并建立好网络中心和校园网工作,忽视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维护、整合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容易出现软件更新不及时导致的软件运行不畅,信息更新慢的现象,多媒体硬件设施维修不及时导致的播放不畅,运行受阻的现象,有的学校常年不更新计算机系统,陈旧老化,软件安装不上去,配置低,网速慢,耳机陈旧带起来舒适感不足,话筒不响,声卡没有及时更新等等现象,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降低了学生们的网络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网络学习的效率,严重阻碍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2英语课件素材质量不够高

多数情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PPT为主要课件进行教学,素材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的内容,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则出现了PPT内容与教材不配套,知识更新慢,有的老师PPT课件直接从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下载直接使用,并没有匹配学生的课型需求和本校的教学特色,有的老师将PPT和WORD文档内容一样,只是简单变换格式,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只不过是从以前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变成了PPT课件灌输,有的老师过于注重表面动画效果和图片装饰,轻视内容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4.3网络环境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它是指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很多高校的师生和用人单位都用这种评价方式,但是过于强调考试分数的话,容易忽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导致学习动机不善,往往造成为了评价而学习的恶性循环,容易产生英语成绩高,但口语水平低的情况。

5网络环境新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5.1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充实技术人员配备

在高校,配套设施的维护和运营他要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维护,电脑数量多,多媒体设施利用率高,师生移动硬盘和U盘等存储设施共同使用同一台电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进行软件更新和系统维护,特别是病毒袭击的时候更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因此,要提高师生的病毒防御知识,尽量在云盘、网盘或公共邮箱传输学习资料或作业,不使用外来U盘或移动存储设备。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购置新的硬件设施或正版系统软件,对专业人员进行基础设施管理、操作系统管理、应用系统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机房管理等知识的培训,能保证熟练的进行操作和管理,及时应对突发网络事件。

5.2整合高校网络教学资源

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中,很多学校都整体购进了商品化的英语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整合和利用,必须着眼于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服务,满足教学需要,按照实用、方便、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设计,极大地优化了高校的资源优势,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教学资源,也为学生们提供的很好的自学和交流平台,提高了学生英语水平和人文素质,也增强了教学素材利用最大化。

5.3完善科学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相比之下,终结性评估自身缺点多,重结果不重过程,在对网络教学的监控和评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与现代教育相适应,应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要评估标准,群策群力,召集学校其他部门配合,教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建立智能评估系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使评估手段多元化,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实行师生互评和自评机制,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自我学习状态,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正确高效指导和及时有效的监督。

作者:吴贵武 单位:开封大学

[参考文献]

[1]姚丽强,周云峰.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23).

[2]陈蔓萍,刘钰峰.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5(12).

[3]耿娟,彭正文.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8).

[4]吴文亮.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大学英语教学[J].柳州师专学报,2008(06).

第二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发展

[摘要]

基于对语用学涵义、诞生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提出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五个启示:树立语用意识,转变教学理念;运用语用理论,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情感交流,培养交际能力;利用语码转换,提升教学效果;强化语用研究,促进教师发展。建议英语教师关注语用理论的发展,加强课堂话语研究,优化课堂言语行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关键词]

语用学;语用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of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从此,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UniversalsofLan-guage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的概念,并在其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性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也即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用学逐渐“认知化”,认知理论不断地对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理语言学的“自我中心论”(Egocentrism)却对格莱斯理论提出挑战。著名语用学者伊斯凡•克科斯把这两种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社会-认知语用视角”(Social-cognitiveapproachtopragmatics,简称SCA),旨在建立新的语用学分析框架。SCA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数远远多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也就是说英语的使用呈现非本族化(nonnativisati-on)的新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asalinguafranca,简称ELF)的社会角色变化改变了其交际属性,英语使用语境已从传统的单语(monolingual)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和多文化(multicultural)融合并存的新常态。为此,不少学者意识到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实践应与ELF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新内涵的认识。英语语境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审视。

四、国内语用学引进和研究概况

自胡壮麟先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第3期上发表《语用学》一文至今的35年来,我国的语用学从引进、介绍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语用学理论的引进使国内学者在明确了其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些语用理论运用于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翻译学和修辞学等领域。语用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钱冠连教授透过对会话交际中量、关系、方式和质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在这四者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谈话并没有失败。因此他认为“合作不必是原则”,并提出用“目的-意图原则”代替“合作原则”。钱教授这一系列的实例研究,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单一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并不能满足各种交际情景的会话需求。20世纪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语用学的理解》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其顺应性理论对传统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语用学研究,并对其教学应用作理论探讨。于国栋(2000)认为可运用顺应性理论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进行语用学研究,施洋(2014)则对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功能进行了探究;何自然和张淑玲(2004)对人们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假”(Decep-tion)是说假者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朱小美和阚智文(2007)认为顺应性理论能更完善地解释礼貌现象,礼貌原则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貌的顺应性。张艳君(2009)发现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扣合,共同指导具体的交际行为。冉永平和方晓国(2008)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研究了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在教学应用方面,胡启海(2010)认为教师课堂言语也是一种言语行为选择过程;朱雅丽(2014)运用顺应理论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失误的策略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委婉语的使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关系的社交世界以及课堂语境的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语用研究领域的运用,拓宽语用学研究视野。周红辉的研究支持了Kecskes的SCA观点,并提出“自我中心话语”概念。随后,他又提出了与“自我中心话语”对立的概念“合作性话语”,将合作原则的“共同目的”与言语行为理论的“说话即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性话语”也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周红辉2015)。“合作性话语”亦可理解为“具有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它的提出不仅补充完善了SCA的思想和理论框架,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其他言语交际现象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多元语境下的语用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冉永平(2013)对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单一语境相比,ELF背景的语用表现与语用关注呈现多元化新特点,表现出不少多元语用现象。研究还发现ELF交际凸显出交际主体的他者化与语境因素的多元化融合,出现了具有交叉文化语用特征的语言语用与社交语用表现。这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语用能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技能都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课文分析、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和词汇学习等语言知识和理解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忽视甚至省略交际和写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运用语用学理论成果,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从上述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跨语言文化交际合作性话语应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原则等语用原则为基础,科学运用顺应性理论提升言语交际能力,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话语交际策略,进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这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提高语用观念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许多证据显示,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中,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话语的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虽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观念将导致怎样的课堂行为,但仍然习惯于按其自身观念行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话语活动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通过话语渗透和引导,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则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中习得语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适切的言语行为策略以顺应语言课堂学习语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语用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可见,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行为既是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手段,又是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来源和主要途径,因而教师的语用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对语用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失无疑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运用语用学理论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教学的成败。从上述语用学理论分析可见,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既要顺应教学内容需要,又要顺应教学语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课堂学习倦怠,有效提高语言知识输入效果。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情景(视觉输入),同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听觉输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顺应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课堂话语策略、互动模式和反馈策略,依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防止学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图像和感官效果的过度关注,反而使课堂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语言交际活动。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非常敏感,他们对教师与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交往都很重视和关注。教师话语既为学生话语提供示范,又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对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言语行为往往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认知,而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则有所忽视。教师课堂话语普遍存在话语数量偏多、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课堂提问开放性不强、师生言语交流互动偏少、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缺乏激励与尊重等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语用学的原理来审视现代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恰当的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语境,提升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动力。

(四)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流平台,课堂话语是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学生传输可理解的语言知识的一种代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话语质量决定着学生语言习得效果。按照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传输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课堂语境满足交际需要、不断选择语言的动态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的课堂话语要适时进行语码转换,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话语涵义。例如,将英语“brownsug-ar,blacktea”转换为汉语“红糖、红茶”,用双语解释汉语特色词“铁饭碗”(ironricebowl)、“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等。英语教师应积极顺应课堂语境,充分发挥语码转换的亲和、调节及支持功能,增进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话语可接受性,消除课堂学习紧张、焦虑、畏惧或倦怠感,减少语言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如意,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低,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语用问题是当代外语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焦点,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交际属性不断发生变化,多语及多文化相融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新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并将语用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驾驭跨文化交际话语情境及英语语用能力;二是重新审视英语使用能力的思想观念,注重多元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建构能力的研究;三是关注英语课堂内外不同语境下教师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能力建构,以及学生学习语用能力研究;四是重视信息网络环境下言语交际行为中英语语言语用能力表现特征研究。

六、结束语

言语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际场所,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交际性质。教师言语行为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手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语言使用包括语用动机、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涉及课堂话语语境的恰当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等多方面,语用问题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关注焦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课堂角色,完善教育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加强教学反思、改进话语策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建议英语教师关注语用理论的发展,加强课堂话语研究,将语用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语言教学,以言语行为理论及顺应论为指导,促进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作者:陈晓兰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车云芳,郑娟.中西面子观差异及维护面子方略[J].中国电力教育(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2009(S1):147-149.

[2]陈晓兰.广东省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17-22.

[3]封宗信.格莱斯原则四十年[J].外语教学,2008,29(5):1-8.

[4]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20-25.

[5]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25-31.

[6]胡启海.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0(4):110-112.

[7]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9(4):17-24.

[8]李航,杜尚荣,李森.论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2,28(2):41-45.

[9]刘伟,孙颖.语用学与外语教学:回顾与反思[J].外语电化教学,2014(6):52-56.

[10]宁峰.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5(5):126-128.

[11]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秦勃.礼貌的顺应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2):102-104.

[13]冉永平.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45(5):669-680.

[14]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31(4):351-359.

[15]冉永平,杨青.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及其重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6,48(2):287-299.

[16]施洋.语码转换在构建英语生态课堂中的功能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55-157.

[17]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文旭.中国语用学20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4):9-12.

[19]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7(4):104-115.

[20]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4):22-27.

[21]张艳君.顺应论中的合作原则[J].外语学刊,2009(5):81-84.

[22]周红辉,冉永平.社会-认知语用新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6-10.

[23]周红辉.自我中心话语及其根源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2013,36(1):40-46.

[24]周红辉.“合作性话语”及其特征[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2):115-119.

[25]朱小美,阚智文.顺应性理论对礼貌的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81-85.

[26]朱雅丽.顺应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74-176.

第三篇:SPOC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摘要:

在国家鼓励高校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本科教学组的关注。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国家级精品课程之《会计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课程背景,构建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从前端分析、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流程,最后对保障该模型有效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SPOC;春秋战国;翻转课堂;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信息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教育信息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6年2月2日,教育部出台《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使教学个性化、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国家各种鼓励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及实施,促进了《会计软件开发技术》(AccountingSoftwareDevelopmentTechnology,以下简称ASDT)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发展。但由于传统的ASDT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和考核方式弊端,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年来,随着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张华等人(2011)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背景和环境进行传统会计课程体系的整合,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融入到会计教学中,实现了会计信息化背景与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变革。郭红等人(2016)分析了近十年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的主要研究现状,认为教学方式改革逐渐成为会计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张洪波(2013)针对会计信息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在论证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改革,并对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详细研究。谭振梅(2016)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地。综观上述文献研究,现有关于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主要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去探索,但有关ASDT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缺乏系统全面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以下简称SPOC)教学模式设计及课程交互设计、课程评价与考核设计,尤其是结合“中国风”主题的教学情景设计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信息化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其课程背景,构建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最后对保障该模型有效运行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课程背景

国内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探索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必经之路。截至目前,ASDT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已有所发展,但结合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课程教学模式却还处于探索阶段。ASDT课程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会计信息化的本科课程,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不断地进行ASDT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指导思想,秉承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PPT制作与演讲能力、沟通能力等为目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ASDT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为主,而传统教学模式仍以课堂上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能满足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利用SPOC云课程平台,结合“中国风”春秋战国背景开展翻转课堂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内容设计方面,该模式通过将春秋战国的人物角色引入学生角色,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情景化建构,并将新知识与学生知识储备、背景建立联系,即实现知识的情景化,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SPOC的“小规模性”和“专有性”为开展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实际情况,该教学模型可以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一)课前:SPOC云课堂数据驱动下的学习策略

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的发展趋势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利用大数据技术中心的存储、处理和分析SPOC云课堂中收集的海量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并且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SPOC云课堂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教师和教练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数据。SPOC云课堂数据中心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特征,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选择学习路径,并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学生自主学习云课堂推荐的优质课程视频、电子资料、网络和书籍等,并且参与SPOC平台的在线测验、在线互动和交流,及时总结和反馈疑难点。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疑难点并存储于SPOC云课堂数据中心。

(二)课中:以任务为导向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角色转变和教师课程组织。学生角色转变主要体现在学生组织架构转变和课堂参与形式的转变。在春秋战国翻转课堂中,学生以“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命名,组长自封称号,如秦国可以叫秦穆公,组员由负责人赐封称号。学生由传统的独立学习型向团队合作型的组织架构转变,整个学生组织架构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另外,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更长。在翻转课堂中展示作品时,其他小组学生轮流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全程参与并作总结,引导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课程组织方式是翻转课堂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上以任务书的方式告知教学目标,学生接到任务后,通过自主学习SPOC云课堂平台推送的优质教学资源,并结合课本基础理论知识和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制定出详细的课程任务方案。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首先,小组成员重点讲解任务解决方案和课程设计,如何实现任务功能。其次,小组成员进入系统进行现场演示,演示结束后,所有其他几个国家轮流向该小组提问,所有小组演示结束后,进行小组互评,加强对其他作品的了解。最后,教师根据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整个课程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作品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和个人分,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每组上台展示作品的学生不得超过3个,每个人得分不得超过3分;为了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制定积分卡,提问的学生每个人得分不得超过2分,有效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在整个翻转课堂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在作品展示、互相点评的交互活动中反馈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知识库和案例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内化,还为以后的教学开展和改进提供重要资源。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了知识情景化、任务化学习策略,通过制定任务书,将ASDT课程与历史角色扮演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认知参与,进而达到ASDT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课后:SPOC平台教学资源共享

经过春秋战国翻转课堂后,教师和学生会在SPOC平台上进行课后互动,教师根据翻转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单元测试,学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测试。另外,教师将翻转课堂中录制的课程视频、案例库与知识库、学生优秀作品及时共享到SPOC平台,并针对翻转课堂及时总结课程重难点。学生针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课程总结,分享到SPOC平台。

四、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前端分析、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四个主要环节实现的。前端分析是对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是通过对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情景设计来实现的,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考核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前端分析

课程的前端分析是任何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前端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前端分析对ASDT课程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课程教学的前端分析涉及到四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ASDT的课程目标分析是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知识学习效果,即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适用于财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PowerBuilder12.5开发工具在财务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流程、关键技术和技巧,并运用该工具进行会计及其审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会计知识储备、信息素养、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信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分析主要是以ASDT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对教学内容的范围以及重难点进行分析。学习环境分析是结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在线学习和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制定出适合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内容。

(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是ASDT课程设计的重点。教师根据前端分析的基本情况,制定出适合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包括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情景设计。学习资源设计为学生对会计软件的认知与内化提供了重要并且多样化的工具,这些工具主要包括信息解释工具(网站、书籍、文献等)、知识建构工具(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数据库、知识库等)、交流协作工具(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积分卡、考勤表等)。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来自主了解和学习知识,教师不仅可以在翻转课堂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还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有效指导与监督。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情景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激励并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学习情境设计是通过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实现的,主要包括讲授式学习、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讲授式学习是教师根据SPOC平台汇总学生反馈的重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提问,学生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回答,其分值由老师确定。移动式学习是将课堂与现实应用场景相结合,通过企业现场授课,授课教师包括财务软件公司的产品专家和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等企业专家,学生对ASDT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探究式学习是以任务为导向,导入情景式教学,以春秋战国为翻转课堂背景,学生通过“战国七雄”的角色扮演,对学习作品或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分享和交流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学者以及学习者为达到教学目标或效果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实践指导,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实施促进了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落实。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创设了良好的环境。ASDT课程组探索出了讲授式学习、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角色扮演式学习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改革与创新,ASDT课程组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春秋战国翻转课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理念与目标,以过程考核评价为导向,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来讲,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评价体系包括学习平台评价、校内课堂评价、移动课堂评价、作品答辩评价四个部分组成,所占总分比例分别为20%、30%、20%和30%。平台学习评价是根据学生在SPOC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行为记录进行评价,与平台学习相关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学习时间统计、平台作业、单元测试和在线交流表现。SPOC学习平台可以实时、动态地记录学习行为并给出课程完成效果评价。校内课堂评价是根据课堂交互活动、展示主体作品和讲授知识点来进行评价。课堂交互活动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提问,以小组和个人的形式回答,一般小组分范围为2-5分,个人分范围为0-2分,可根据问题难度计分加倍计算。另外,教师提前布置的主题和学习知识点,通过团队学习,最后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讲授相应的内容。根据小组讲授和回答情况评价小组分,得分范围为4-10分。小组讲授人追加得分范围为1-3分。在老师或者小组讲授的过程中,各组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根据讲授内容自由提问和回答问题,每次得分范围为0-2分。移动课堂评价是根据学生在企业现场课堂中的自由提问和交流情况进行评价,由小组分和个人分构成,小组分是以组为单位提问,最高得分10分。个人分是自由提问和交流,每次发言得分在1-4分之间。作品答辩评价包括教师总结性评价、创新性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根据“战国七雄”作品汇报进行打分,总体评价最高分15分,创新性最高分10分。个人分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学生回答2个问题,每个问题得分范围为0-10分。答辩评价委员会由教师、企业教练、小组负责人和研究生助教组成。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课程单一考核方式,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每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能够很好地达到ASDT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五、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思考

(一)深化课程培养理念,实现各主体的目标协同

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为指引,不断深化该模式的教学培养理念。通过学生、教师、教练、助教、学校及学院等有效沟通与交流,将课程培养理念深植到各主体中,实现各主体的目标协同,使得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理念开展课堂组织,提高教育质量。

(二)促进各主体之间知识流动,加强知识信息流通

在国家推进高校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引下,促进基于SPOC的春秋战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师、教练、助教等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通过SPOC平台、翻转课堂、新媒体、社交媒体的组合运用,优化知识流动渠道,增强知识信息流通效果。

(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翻转

在实施该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组织架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学生以“战国七雄”的团队形式,以任务为导向,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交流互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任务主要是集中于课程组织、控制和评价三个重要环节。

(四)创新激励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有效的激励方式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该模式采用积分卡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质量和对问题回答的满意度给予评价,并奖励积分,积分制的最终结果会记录到学生的最终成绩。实践证明,不断探索新型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够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注重知识更新迭代

师应全面梳理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课程教学需求,开发一系列用于课程教学的原型案例库与知识库。学生通过学习原有的案例库与知识库进行知识内化,发现新的问题,并重复反馈,可以实现对原有的案例库与知识库的更新,形成知识不断更新迭代。

作者:程平 万章浩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会计研究》2014年第11期。

[2]沈小燕:《中美比较视角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反思》,《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3]余瑞玉:《会计行业变化发展与财会人员转型》,《财务与会计》2015年第20期。

[4]张华、艾文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中国大学教育》2011年第6期。

[5]郭红、李巍巍、朱越:《会计信息化教育热点与前沿综合可视化研究》,《财会通讯》2016年第13期。

[6]张洪波:《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与实践》,《职教论坛》2013年第30期。

[7]谭振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5期。

[8]杜俊娟、王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4期。

[9]张金磊、王颖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

[10]卢海燕:《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电化教育》2014年第7期。

[11]刘红霞、艾晓燕:《信息化环境中翻转课堂的交互设计研究》,《电脑时代》2016年第6期。

[12]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8期。

[13]陈允龙:《基于课堂情境的教案设计》,《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4]潘?:《浅谈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7期

第四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的工科专业大学教育质量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针对我国多数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这种培养需求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出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思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句号课堂和能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并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为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专业认证;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句号课堂;能力课堂

1989年,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发起和签署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即《华盛顿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的资格互认[1][2]。在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华盛顿协议》是最具有权威和国际化意义的。2006年,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开始,成为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3]。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OBE)”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要求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培养学生的毕业要求和学生毕业后五年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利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分析问题、解决(设计/开发)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并注重考虑工程与社会、环境、安全、健康、法律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同时必须遵守职业规范,应该具有沟通、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更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对通过专业认证专业的所有毕业生的评价或衡量标准。对学生而言,这些能力和素质要求对其在校学习和成长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为其毕业后的发展成才和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企业而言,提高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和人文素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实际上我国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这种国际能力需求,更难以满足当今社会、时代对人才的不断需求变化[4][5]。这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大多数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如知识灌输、封闭填鸭、缺乏能力锻炼等问题[6][7][8]。这对我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锻炼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对企业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我国多数大学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体系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核心理念,提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对话课堂、开放课堂、句号课堂和能力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奠定基础。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大学课堂教育模式的要求及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为原则展开,并进行“持续改进”。即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有的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都要围绕如何使所有学生达到这个目标能力要求的中心而展开,并且在建设和改进过程中要根据实时反馈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对教学活动和专业建设工作持续改进。因此,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养成自发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文社会素养、团队协作和终身学习等方面均达到培养目标制定的要求。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或缺陷而导致难以满足专业认证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需求。一是填鸭灌输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不能很好地按照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OBE)”原则来确定和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的知识,主要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进度讲授,在讲课过程中较少注意学生的反应、效果和疑问等。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欠佳,易造成“营养不良”,并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影响[9]。二是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或课件,很少结合生产实际和国际技术发展前沿进行扩充和更新,使学生较少学习到新鲜知识。而且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和学生组成也是固定不变的,同专业班级不同课堂之间学生交流少、较少有教师课堂交流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易及时学习到专业最新知识,其知识面受到很大限制,“产出”也自然受限。三是句号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或课后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10],教师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多数情况下只是一味地把教材理论知识进行死板讲授,学生的思维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前进,学生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启发教育,从而对课堂理论问题缺乏探究和理解不深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知识型教学模式:目前大多数大学教学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给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等缺乏重视[11][12][13],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容易出现“高分低能”或“书呆子”现象。以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问题在多数高校教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培养质量。1998年举行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曾提出“21世纪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谁轻视质量谁将被淘汰出局”。因此,在21世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环境驱动下,我国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通过专业认证工作推动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

二、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由灌输式课堂向对话式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大学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产出导向”为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支持的毕业要求分解点,更要清楚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明白需要学习的内容、体系及其主要作用,了解技术发展现状,以教学大纲确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并进一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课程知识。师生要共同把目前的灌输课堂转变为对话式课堂,加强知识、心灵和思维的对话与沟通。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积极回答,教师更要围绕学生容易犯错和课程难点设置合适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并通过问题讨论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除了围绕实现课程目标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等,还要经常询问学生是否有听不懂或理解困难的问题,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以免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敢于跟教师辩论等。当然,无论学生的见解正确与否都要鼓励学生,以保证学生在这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这种对话式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或方法方面也要坚持对话:周期性与学生座谈、与督导人员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发现好的教学建议及时采纳,按照连续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思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课下QQ或微信课程讨论群里,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对课内知识问题答疑或讨论教学建议和方法等。以“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为例,首先师生共同学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基本点和课程目标等。针对该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在讲授相关控制理论过程中,经常提问和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把抽象控制理论与学生生活或学习相关的事物或对象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及时针对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或意见。例如,学生反映自动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原理和稳定性概念抽象难懂,则把反馈控制原理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等与学生喜欢的荡秋千活动或猫和老鼠等联系起来分析和理解。另外,根据学生和督导教师建议,结合学校背景特色增加许多石油化工自动控制案例。通过这些过程或方法,使学生不仅容易理解抽象的控制理论,还对自动控制原理学习产生兴趣。

(二)由封闭式课堂向开放式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封闭式的大学教学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人员等方面多数是固定不变的,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学习主动性。大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个性为主旨,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场所、思维空间以及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条件,使大学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土壤。大学教师应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把课堂教学从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授轻学生探索、重成绩轻素质的培养现状中解放出来,构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结合其他优秀教材内容、最新专业技术发展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并应注意适当对先修课程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果同门课程多课堂并行进行,允许学生到其他课堂进行学习,进而感受到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或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讲课形式上,改变“教师讲台讲、学生坐着听”的固定模式。在讲课形式上,师生可以营造互动课堂,精选部分内容由学生通过自学、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等形式完成,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沟通、创新思考的机会;积极推进课程MOOC教学模式转变,大力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地点可以从教室延伸到学生宿舍、图书馆,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活泼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开放式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知识,结合国内外最新教材补充最新自动控制工程原理、系统校正等知识;在讲课形式上,教师可携带遥控演讲笔、话筒走到教室中间,讨论启发式地讲授抽象的控制理论或概念,如根轨迹性能分析、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等;锻炼学生表达、沟通和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部分章节如误差系数计算、开环脉冲函数建立等改为自学、学生讲课、讨论与习题练习,最后教师对重点部分概念进行强调和明确、梳理和总结主要理论。为了加强理解和认识,把根轨迹绘制和控制系统校正等内容的上课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实验室,边讲、边演示、边做边讨论,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相结合。在两个专业平行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同门课程教师开设的课堂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最近几年根据学校要求大力加强了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学生可以在课下灵活安排时间、地点进行视频复习或学习。总之,在这种开放式“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以主人公身份(主体)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由句号型课堂向问号型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并具有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目前,传统的句号型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求知欲望,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问题引导教学路线和学生们的思维方向,需要以问号开始并以问号结束,甚至从一个问号串联更多的问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要求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应该让学生在结课后、毕业后和工作后养成“终身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因此,要把传统的句号型课堂教学转变为问号型课堂,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前学生的预习和查找资料过程中,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上课时除了解决不懂的问题,还要及时针对教师讲解内容提出课堂疑问,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意适当地留出一些问题、疑问,以启发学生思考;课后除了完成作业,还要结合教师指定作业及其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除了期末考试,还有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单独或小组协作完成的分析和研究型大作业,提高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力争每门课程以问号型模式教学,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使学生逐步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和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如在“自动控制原理”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部分学习时,由于该部分是最抽象和最难懂的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在讲课过程中,从“如何对利用频率特性曲线判定控制系统稳定性”这一个问题开始,不断引导学生提问或给学生留下疑问或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在下课前进行总结和布置作业题后,还要布置相应的课后思考题,如: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与劳斯判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开频率特性曲线为何能够判断系统的闭环稳定性等。这些思考题既与当节课内容相关,也与下节课内容有联系,下一次上课时教师会重点提问这些问题。此外,本课程考核方式除了期末考试正常笔试,还包括一个大作业:自行选择一个熟悉的自动控制系统,完成系统原理学习、建模、稳定性分析和改善控制效果等。这样对全课程体系知识进行综合关联和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和研究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由知识性课堂向能力素质性课堂转变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不但具有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应改变目前的知识教学课堂为能力教学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等[14][15];同时注重人文社会素质等培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能力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方式和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对话式、开放式和问号式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还要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传统教育、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教育。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还应增加探究性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以强化学生分析、设计、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话式课堂、开放式、问号式课堂教学进行综合学习能力锻炼,还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和对比、控制系统校正设计等研究性实验,以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对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改革,如从对实际水箱物理系统的分析建模开始,再对电路搭建模拟仿真工艺模型,然后综合利用各种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综合设计,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PPT答辩和论文报告来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和撰写等综合能力。另外,在讲课过程中针对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或其他违纪情况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法律、礼貌、诚信、责任等传统美德教育;在综合设计实验过程中,首先开展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其理解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履行责任。如此,既改善了“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经过从灌输式课堂到对话式课堂教学、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课堂教学、从句号式课堂到问号式课堂教学和从知识型课堂到能力型课堂的转变,就形成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体系。按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再结合其他培养体系的改革体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技能和人文社会素质就会逐步提升,并最终满足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陆续在“自动控制原理”的课堂教学中逐步进行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有关改革,涉及2010级到2013级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和测控等三个专业24个班级,其优秀率和通过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班级,且连续4年监测到的关于学生平均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数据有明显改观。相关专业的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智能车设计竞赛和“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挑战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2013-2015年学校代表队均荣获“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挑战赛决赛特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连续四年就业率全校名列前茅。事实表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是有效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宝 李贞刚 阮伯兴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民选.关于高等教育认证机制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5(2):39.

[2]陈益林,何小其,马修水.应用型大学特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2):105.

[3]毕家驹.关于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所见所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10.

[4]叶洪涛,罗文广,曾文波.基于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2(10):34.

[5]吴文辉.专业认证制度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改革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72.

[6]李永夫,徐秋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07.

[7][10][14]许长青.师生对话:课堂教学成功的桥梁[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4):46,46,46.

[8]侯耀先.新课改呼唤“活”的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2(3):12.

[9]尹天松,张玲.启发:课堂教学中的双刃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22.

[11]王育培.从封闭走向开放———试论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构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4):12-14.

[12][15]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12-13.

[13]曹净植,王晓杰,宁南.多要素融合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166

第五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自翻转课堂引入国内以来,高校各学科都在探索翻转课堂在本学科内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同样如此。这既给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改革契机,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在充分肯定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期推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问题与对策

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教学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生课上学习、课下作业的模式,创造学生课下学习课上练习巩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2010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引入中国以来,因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当前教育改革要求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在高校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英语教学质量,顺应改革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英语知识的内化

根据埃里克•马祖尔的同伴教学法理论,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行为是学生接收知识的过程,而课下完成作业练习则是对课堂所接收知识的一种内化,且知识内化的过程则是知识学习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学生做课后作业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从而阻碍了知识内化的有效进程。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课后作业练习的过程当中,倘若遇到不懂或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通过针对性地观看教学视频消除学习当中的顾虑和不解,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集体授课时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教育中的传统做法,集体授课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师资源,但对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每个学生而言,却无法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翻转课堂的存在则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还于每个学生个体,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性的观看教学视频或单个的寻求老师的帮助。翻转课堂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学生从传统的集体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并在当前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支持下,最大限度地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性。

(三)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有相应的语境环境才能推动英语学习水平的大幅提升。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语境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老师进行直接的联系和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与翻转课堂的冲突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过程当中逐步摸索出一些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且这些教学理念可谓经久不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立于三尺讲台之上,其优越感和主导感油然而生,对待学生常以师者自居,无形当中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而翻转课堂作为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其中隐含着自由、平等的文化价值,这与大学英语老师长期形成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冲突。一些老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摸索出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且在教学实践中屡试不爽,由此形成的教学习惯一时间难以转变。

(二)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与翻转课堂的冲突

在我国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以考点为导向,对英语的学习摆脱不了死记硬背的窠臼。虽然,大学阶段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经年累月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时难以改变。而且,虽然没有高考压力,但面对每个学年的期末考试、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诸多的考试项目,大学阶段的学生不得不重拾中学阶段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应对上述诸多的考试。这与翻转课堂中所强调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个性满足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独立自主的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还有进行自我总结,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自我提升。这对于长期依赖老师讲解重点、难点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翻转课堂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

翻转课堂是以现代化的软硬件设施为基础的。没有相关配套设备的支撑,翻转课堂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然而,从当前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很多高校在翻转课堂软硬件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很多高校不具备开展英语教学视频录制的场所和设施,英语教学视频的录制没有固定的、规范的场所和设施;(2)缺乏专业化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建设滞后,网络维护和更新不到位;(3)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不到位,缺乏域内英语网络资源;(4)信息化平台管理权限分配不均等。

三、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理解“翻转”内涵,转变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要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全面透彻的了解“翻转”的内在含义,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大学英语老师应适当的放低自己的身价,摆脱课堂主导者的思想包袱。翻转课堂就是为了将教学的主体地位重新赋予每个学生个体,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只有转变以往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观念,才能够真真正正的将学生纳入到教学主体的范畴。其次,要全面理解“翻转”的内涵。诚如浙江大学陈越在分享慕课建设经验中所言:“在录制慕课时,应6-7分钟变化一下教学节奏,以便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不能过于偏激,千篇一律的教学视频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倦怠感。

(二)加强师资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的改变,它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和推广,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教育教学,也能数量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专业的培训,使大学英语老师掌握视频录制、剪辑和整理的技术;其次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重新确定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老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而非以往的主导者。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改革以往与翻转课堂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便能够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新形势。

(三)转变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应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我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几近“蜕化”,而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翻转课堂的。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必须以学生具备自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且为配合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应转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制度,取消以学习成绩为主的学生考评机制。只有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以相对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没有了考试重点的束缚,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推荐英文电影如《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娱乐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加大翻转课堂软硬件设施建设。

翻转课堂的开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支持,倘若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英语翻转课堂是无法维系的。因此,加大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添置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势在必行。各高校应重视翻转课堂的建设,明确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立专门的翻转课堂改革小组,完善组织领导建设;设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建设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提供专门的教学视频录制场所,促进教学录制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扩充电子阅览室机位规模,保障网络终端的数量;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实现信息化平台管理权限分配的均等化等。

作者:唐巧惠 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全友.翻转课堂里的TPACK和TSACK———基于一项英语教学研究的讨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2]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

[3]龚红霞.试析“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部分实践和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

第六篇: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

翻转课堂指的是对于课内和课外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将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前置和后置的方式,代替传统课堂的知识讲解、拓展和实践环节,将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用来开展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体验和构建。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策略。文章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在目的和形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为“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实践方向。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为了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与探索。

一、开发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和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硬件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普及校园网、建造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英语活动室等方式,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例如,学校通过建造语音实验室,能够在听力和口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提高听力水平、纠正口语发音,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英语的听说训练,实现自主学习。

(二)加强软件开发

体验式英语学习系统、在线英语教学平台、师生在线交流工具等现代化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使英语教学在时间、空间和流程上实现全方位翻转。例如,在学习“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英语学习系统,使学生通过观看并模拟西方国家情景交际的视频,总结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由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由机械接受变为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资源储备

教师应该依托校内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课件、微视频、在线习题、背景知识库等配套教学资源,为课堂翻转和自主学习提供资源保障。例如,在学习“代词的用法”时,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代词的分类,给学生提供若干个微视频,供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针对代词的在线习题库。通过教学前置和后置的方式,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

二、重塑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重塑师生关系,实现教与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为了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认识: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要实现课堂翻转,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参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学习"Mr.DohertyBuildsHisDreamLife"时,教师可以针对"Whatisyourdreamlifelike?""Howcanyoumakeyourdreamcometrue?"等问题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与讨论,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勇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例如,教师应该传授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即使脱离教师的辅助,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来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思维、开展语言实践,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流程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鼓励课前预习,实现教学前置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等方式,解决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性问题,并从中探索出学习英语知识的规律和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学习英语知识,并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学习“TheFree-domGivers”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将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预习目标分类列好,并要求学生在完成预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教学前置,节省课内知识讲解的时间,并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体验创造了机会,不仅实现了课堂翻转,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鼓励课上探究,实现教法改革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课内外时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和习题讲解等环节转移到课外,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开展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等课堂活动,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英语课堂的彻底翻转。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再通过机械练习与硬性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技能,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情景表演、任务驱动等课堂活动,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巩固、英语技能得到锻炼、英语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LegalandMoralImplications"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What'syouropin-iononlegalandmoralimplications?"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一步组织小组结论分享活动或小组辩论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三)鼓励课后实践,实现教学后置

在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课后环节,使学生没有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与实践,使课堂无法获得完全翻转。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视课后实践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后置,促进课堂翻转。一般来说,课后实践活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知识巩固类,包括在线配套练习、微视频知识拓展、网络教学资料分享、背景知识介绍等;二是兴趣培养类,包括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口语俱乐部、英语阅读协会等;三是语言实践类,包括岗位实习、短剧表演、辩论比赛、跨国联谊等。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从事岗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英语知识、锻炼语言技能、了解英语文化、培养英语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英语课堂教学的翻转。

四、革新评价方式

在大学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评价进行翻转与革新,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学习评估与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创新评价形式,彰显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纯的课内学习变成了课前、课上和课后学习三大部分,传统评价形式显然无法满足评价需求,也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该对评价形式进行革新,通过预习结果检验、线上作业批改、课堂表现记录、课后语言实践报告、英语活动作品分享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变化得到体现与关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例如,通过语言实践报告的方式,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与实践中的方法、思路、情感等因素,使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在语言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评价标准,评估自学能力

在传统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增设与自主学习有关的环节,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态度、方法、成果等内容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使学生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了解,并加以改进。例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在三个维度中,都渗透与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自主学习成果与发展趋势,从评价的角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学资源、师生关系、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引发广大教师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与讨论,推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实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翻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大学生在公共英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和技能的协调发展。

作者:雷蕾 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葛瑞峰.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观念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2]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